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 3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理解离别与成长的必然性,学会珍惜眼前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和结构。

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的表达。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诗人艾青的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吗?你们对中国的感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2 诗歌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说‘别了,我爱的中国’?他对中国的感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3.4 表达与创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2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4.3 学生通过创作等方式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资源5.1 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文本。

5.2 诗人艾青的照片和简介。

5.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六、教学步骤6.1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东方的太阳”、“沉沉的大地”等。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眷恋和不舍。

6.2 情感共鸣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祖国的感人故事或记忆,以增进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感恩,珍惜祖国给予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1)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原文。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告别他爱的中国?”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我爱祖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掌握、作文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作文等,评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恩之心。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学会使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离别之情,理解离别与成长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诗歌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等,以及他们的文学地位。

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如古代战乱、离别等。

2.2 诗歌内容:解读诗歌的歌词,解释生僻词语和古文表达。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月亮、长江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离别和祖国的看法,引发思考。

3.2 朗读与理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讨论诗歌的主题。

3.3 鉴赏与分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解说的掌握情况。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准确性。

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语音清晰度和语言流畅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创作自己的离别诗或爱国诗。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2 文学鉴赏:推荐其他经典的古代诗歌,让学生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年级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六年级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六年级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觉悟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中国面奋斗献身的决心。

2 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出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讲座课后第三者题(1)。

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样作用?(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惜别之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写发生在什么地言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句子定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比较灯片: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我听着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有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一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句读――齐读。

4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比较组词:倚依模摸贡供(2)完成作业1、2题,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二、三段,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

2读究课文。

(1)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这两节该怎么读?为什么?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些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1/8 1 2 3 4 5 6 下一页尾页第3自然段为什么样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第二处怎么读呢?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六年级教案别了,我爱中国教案

六年级教案别了,我爱中国教案

六年级教课设计:别了,我爱的中国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正确朗诵课文的中心句,并依靠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悟文章中心思想,感觉作者热爱祖国的觉醒和驱赶帝国主义、为创立中国面奋斗献身的信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要点与难点要点:正确划找中心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有感情地朗诵及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粗心,划出中心句。

2联合第一段学习,讲座课后第三者题(1)。

教课过程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xx课文。

听了朗诵,你感觉课文穿一直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2)模拟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频频出现?起什么样作用?(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怀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惜别之情。

(1)自由读,思虑并议论:1/6写发生在什么地言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句子定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比较灯片:我听着爆竹啪啪地响着,我哭泣了。

我听着着爆竹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有写哭泣,书上为何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利处?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人”,其实他心中的感人已经说出来了,划出流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领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诵。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一句要重申。

自由读――指句读――齐读。

4学习字词,稳固作业。

(!)比较组词:倚依模摸xx供(2)达成作业1、2题,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二、三段,借助中心句正确领悟中心思想,领会作者感情。

教课过程:1复习回首。

2读究课文。

(1)学习第二段。

2/6自由读2、3自然段,思虑:这两节该怎么读?为何?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些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作者为何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愤恨?下一页尾页第3自然段为何样要读得和蔼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第二处怎么读呢?集体朗诵第二段,注意朗诵的对照。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教学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句子比较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二)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2.初读课文,整本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将“不,那不是”“我们”“帝国主义”处理为重音。

)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第3自然段为什么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

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

)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2)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哪些词写作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背诵与默写。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较为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

(3)诗歌美学价值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人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诗歌解析: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和掌握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热爱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整体结构;2.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展示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热爱情感;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2.备课资料: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课前导入和延伸阅读材料;3.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祖国的思考和兴趣。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祖国的感受和了解。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预习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并观看相关视频素材。

预习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词,并思考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3. 阅读理解(2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并进行整体阅读,学生跟读课文。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和主旨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问题示例: - 本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文中提到的地方有哪些?你知道这些地方的故事吗? - 这篇文章给你的感触是什么?你有类似的经历吗?4. 词语学习(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并进行示范书写。

学生通过跟读和练习,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5.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和解读。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和篇章脉络。

6. 拓展阅读(15分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祖国和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篇文章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写作。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和归纳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雪莱以及他的作品《别了,我爱的中国》。

2.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教学活动:1. 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探讨“别了,我爱的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太阳”、“风暴”等。

2.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诗人对中国的热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探讨意象的象征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雪莱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诗人雪莱的生平介绍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忧郁、激情、希望等。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教学内容:2. 提出拓展性问题和活动。

教学活动:2. 提出拓展性问题,如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

第六章:诗歌的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别了,我爱的中国》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莽的诗歌风格;(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语言,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3)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2)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诗歌创作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圈点勾画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4. 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别了,我爱的中国》;3.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3.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新意识;4. 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远大的理想。

七、教学资源1. 白莽的诗歌集;2. 关于白莽的生平介绍资料;3. 诗歌创作的相关指导书籍;4. 网络资源关于诗歌的解析和欣赏。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幻灯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

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

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

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浙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别了,我爱的中国》优秀教案

浙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别了,我爱的中国》优秀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设计思想】由于本文写的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离较远,遵照叶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观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究教材,运用“导路求真”教学法,从整体入手,抓住具体事物和思想感情两条线索生发开去:导思路,导学路,导情感路。

用饱含热情的教学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领会,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句,并能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初步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9自然段。

4、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献身中华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2、学了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你有什么体会?3、早在1927年,著名的学者、爱国作家郑振铎先生被迫离开祖国时,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离别》。

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4、揭示课题二、检查朗读,质疑1、选择喜欢的段落练读,指名读2、指导朗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爱别)3、你有什么疑问吗?三、体会对祖国的爱1、“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明确:“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我”为什么不忍离开中国而去?默读课文(下面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讲解)◆“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因为在中国作者有许多的亲友)那你知道郑振铎有哪些亲友吗?她强忍着呢!以全力忍着呢!母亲也是如此,假定她们是哭了,我一定要弃了我离国的决心!一定的!这夜临别时,我告诉她们说,第二天还要来一次。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为教学内容。

本课旨在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如下:1.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难点主要有:1.通过对生词、语法和段落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通过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并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整体阅读(10分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别了,我爱的中国》,并让学生尽可能听出每句话的含义和情感色彩,从而整体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3、分段阅读(30分钟)接下来,教师将文章按照段落进行分段阅读,重点讲解文章中的生词、语法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讲解每段文本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文本中的信息和含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对文本中的情感色彩、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

4、课堂讨论(15分钟)在教师讲解完每段文本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鼓励学生参与到活跃的课堂氛围之中。

5、作业布置(5分钟)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掌握,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相对来说比较显著,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都比较高。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造句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

2. 朗读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大意和结构。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浙教版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浙教版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浙教版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郑振铎,福建长乐人(1898—1958),著名的学者、爱国作家。

解放前一直从事进步活动。

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时,郑振铎北京商务印书馆编辑。

他对蒋介石反革命地径极为不满,联系商务印书馆的其他编辑联名给国民党的元老蔡元培、吴稚晖写信,希望他们出来说话,制止蒋介石的屠杀。

蔡元培等国民党内进行元老采纳了郑振铎等人的建设,向蒋介石劝谏。

但蒋介石反而下令要惩办郑振铎等签名写信者。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迫害,郑振铎被迫离开祖国去法国巴黎。

课文写的就是离开祖国时的情景。

1929年初回国,又投身到进步活动中去。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出国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2.课文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为驱逐帝国主义、创建新中国而献身的决心。

课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离开祖国时,在码头和祖国、亲友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我”出港时见到的景物,抒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三段(第5自然段至结尾)写“我”出国的目的,表达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

“爱祖国”的全文中心,“别”是全文的线索。

课文饱含深情,适宜学生表情朗读和背诵。

二、教学目标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句子比较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二)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酷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切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别离表述了如何的思想情感。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育有情感地朗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切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时别离表述了如何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幻灯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进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窗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简介时期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

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此刻已经69年了。

那时的中国,正蒙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彼此勾结,大肆屠戮革命者,咱们的祖国处于苦难当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

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动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作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作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适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不是能通过念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份内容?2.讨论明确。

板书:离岸辞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

(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如何的思想情感,让咱们到书中去寻觅答案。

四、深切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目录•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过程•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讲述了离别之时的悲伤和眷恋之情。

学习这首歌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刻内涵,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领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该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语文课程,并可在中考备考中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创作背景和歌曲内容;•掌握《别了,我爱的中国》中重要词汇的词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理解歌曲中的表述和情感,完成对歌词的朗读、分析和解读。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反复听、思考、背诵、讲解,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运用了解到的语法、词汇等知识点,完成对歌词的翻译、改写、创作等写作训练;•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刻内涵,从歌曲中汲取正能量,增强学习和生活的自信、自豪和责任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热爱祖国、珍爱和维护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别了,我爱的中国》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容;•歌曲重要词汇的意思和用法;•歌曲中表述的情感和内涵;•歌曲的朗读、分析和解读;•歌曲的翻译、改写、创作以及演唱和表演。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别了,我爱的中国》歌词MV(无图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说这首歌曲是一首爱国之歌?它能够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2.自主探究(30分钟)•学生自主听、读、思考、朗读、分析歌词,并在课后完成歌词解读的课堂笔记;•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不同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合作创意(25分钟)•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创意提出;•学生们结合自身所学,在班级内进行歌曲的创意改编;•完成口语表演、创意演示、文学创作等课程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别了,我爱的中国 3教案浙
教版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句,并能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初步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 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5~9自然段。

4.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1.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2. 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3. 我们离开故乡是一种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说说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 学习单元提示,概括出要点:一是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二是中心句点明了中心思想,所以找出中心句后,还要细细去阅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划出中心句。

再读课文,学生自学课文。

4.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倚润湿模糊武器暂别驱诼毁灭誓言
5. 按提纲自学课文,给课文分段。

(1) 船离岸时,“我”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
(2) 船前驶时,“我”所见所想些什么?
(3) 船出海时,“我”想些什么?
6. 小组交流自学碰到的疑难问题。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明惜别情。

(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船渐渐地离岸了,看着送别的疒亲友,“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哪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比较:
A、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B、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在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
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作业。

完成作业本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 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船慢慢驶出港口,“我”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时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 这一段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3. 从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朗读指导: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话你觉得哪一句更有感情?为什么?学生试读
4. 第3自然段又该怎么读?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5. 作者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

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

)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思考:“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划出我不忍离开祖国的原因的词句。

“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
2. 讨论并理解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A、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从我不忍离开的思想感情和想到勇士们正在用血和汗斗争,而自己无法参加到这种斗争中去的负疚心情去理解,理解到这是作者出于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自责。

)
B、当我归来时,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

(这是作者强烈的希望,希望帝国主义已经被驱逐出去了,新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
3.体味用词的准确:驱赶-------驱逐消灭-------毁灭宣言----誓言(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势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4. 选择这一段的朗读语气
A、低沉缓慢
B、明快中速
C、激昂渐快
D、亲切舒缓
5. 朗读体会。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再理课文,深究体会。

1.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2. 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3. 比较课题的异同
A、再见了,我爱的中国
B、我爱的中国再见
C、别了,我爱的中国
4. 分小组朗读课文。

比较不同的感情。

5. 交流背诵方法。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祖国的现在,写一段话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浙教版(简介背景,初读课文)
一、审题,揭示主线
1.找出题目中心词。

“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

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
(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
二、分段,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1给文章分段。

2.我们还能找到别的分段依据吗?(冷场)
师:(提示)比如,船的位置。

生:船离岸,船向前驶,船……
师: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从内容看呢?
生:第一段写亲友的送别,第二段写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写作者的联想。

(习题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学环节就是“遵路识斯真”)
三、讲读,牵情入境
第一段:离别情
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作者看到亲友送别的情景,听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想到自己要远离祖国。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动“说不出”?
生:作者没有说话,只流泪。

师:作者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为他……
生:(齐)太感动了。

师:作者不但泪满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镜面上,甚至使镜面都模糊了,也是因为……
生:(齐)他太感动了。

师:正因为他太感动了,所以……
生:(齐)说不出。

师:这种离别故土、离别亲人的感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

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我”的这种惜别之情。

(学生朗读)
(抠住一句话,披文入情)
第二段:爱国情
1.比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所激起的愤慨之情。

2.黄土、青草、小岛、海水、浪涛何处不有,何处不见,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这样亲切?
3.通过灰、白和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

(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比较,读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层)
第三段:奋斗情
1.船驶向了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生:船驶向大海,作者仍然靠在船舷上,凝视着祖国的海岸线,小岛越来越小了,渐渐地看不见了。

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是海风掀起的巨浪。

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
生:他首先想到不忍离中国而去。

师:既然不忍,为什么要离开呢?
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

师:那么,他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责是罪人!(生纷纷摇头)生:作者说他决心为中国贡献“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会怕死,他出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生:课文说他出国是为了求经验,求武器。

也就是要寻求马列主义真理。

生:从“暂别”、“终将”这些词可以看出他离开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来战斗、工作的。

师:所以说他出国是为了救国。

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从两个“更勇猛”,从“驱逐”到“毁灭”的语气由轻到重,体会作者报效祖国,愿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

提示用铿锵有力、坚定高昂的语调朗读,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感。


(顺着情感线索,字词句一线串通,文路学路合二为一,作者读者心灵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2.比较三个句子文法上的差异,从中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开头。

真抒离别情。

第二句;做段的结句,单独成行。

对祖国前途的关心,对壮丽山河的依恋使爱国之情升华了。

第三句:全文归结,增加感叹号。

爱国心化为奋斗志,爱国之情达到高潮。

(齐声朗读三个句子,指导第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第二句要读得亲切深情,第三句要读得坚决、激昂)
3.结束语:为了建造新中国,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建设新中国,几多海外游子冲破阻力,纷纷归来。

他们为什么这样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都全心爱着自己的祖国!
(文眼,贯穿全篇,作者那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

抓文眼,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