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2.1)

合集下载

小学教师资格 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考试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 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考试知识点归纳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资源
概念: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类型:
1,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有序性。课程结构的有序性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则性。
3,可转换性。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才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
2,实施。中心环节。
3,检查。分为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自上而下的检查和自下而上的检查、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
4,总结。分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做好总结需注意:
①总结要以实际效果为依据。②要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进行。③要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总结。④要善于依靠群众。⑤总结工作要与交流经验、评选先进、表彰先进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总结效果。
二,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的组织方法有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组织。编排方式有:螺旋排列式、直线排列式、过渡式排列方式。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1、简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功能。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

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区分、强化和发展的功能。

2、简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意义。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这些学习方式的意义在于:(1)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

(2)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通过肯定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原则有: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整体优化、注重个性等。

班级管理的方法有: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质量管理等。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必背题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智力、品德和体质的活动。

它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机构和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教师资格证小学高频考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小学高频考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小学高频考点(必背)教师资格证小学高频考点——综合素质科目1、职业理念考点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考点二:教学观教学观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过程,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创设生活情境,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重认知轻情感和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理念局限,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考点三:“以人为本”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职业道德考点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依法执教,研究和宣传、___思想和___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部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部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部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 近代教育的变化: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20 世纪后教育特征: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的全民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 调查研究步骤:①明确调查目的;②制定调查打算;③预备调查材料和工具;④实施调查;⑤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步骤:①发觉咨询题;②分析咨询题;③设计研究方案;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⑤总结与反思;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5.生产力对教育妨碍: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政治制度对教育妨碍: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7.人口对教育作用:①人口数量与增长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具重要因素;②人口的质量妨碍教育的质量;③人口的结果妨碍教育的进展;④人口流淌对教育的妨碍。

8.学校教学独特功能:①学校教育为个体进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进展的特别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进展的妨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④学校具有开辟个体特别才干和进展个性的功能。

9.小学生身心进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时期性→依照学生身心进展特征挑选合适的教育办法;③别平衡性→抓关键期;④互补性→长善救失;⑤差异性→因材施教。

10.教育目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挑选功能;④评价功能。

11.社会本位论观点:①个人的进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别上个人的教育和进展;②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③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12.教师劳动特点:①强烈的示范性;②独特的制造性;③劳动的复杂性;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刻的延续性;⑤劳动效果的隐含性;⑥长期性。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了解学生、教学目标和教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 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包括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合理反馈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点
- 受教育理论与实践: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研究与发展:了解学生的研究和发展特点,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研究。

-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够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与考点,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简答题高频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简答题高频考点

简答题高频考点1、教学设计导入原则:目的性启发性关联性趣味性艺术性。

2、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O(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
考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一个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方法
2.教育学的发展史、流派和理论体系
3.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教育学的实践意义和问题
二、教育学专业知识
1.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
2.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特点和规律
3.儿童行为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4.儿童与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关系
5.教育评价与测量的方法和原则
三、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育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组织
3.学生评价和激励的方法和原则
4.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和技巧
四、教育教学的研究与
1.教育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2.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3.寓教于乐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4.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和解决方法
五、课程与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1.教育课程的基本原理和体系
2.小学各学科课程的要求和特点
3.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4.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育教学的政策与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
2.教育教学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行为准则
4.学校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以上归纳的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的主要考点,但仅仅知道这些知识点是不够的,还需要考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来掌握这些知识。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考点.DOC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考点.DOC

xx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考点加油复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多做题,多看看教材,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就有希望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以下资讯由出guo教师资格证而出xx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速记: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五节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高频考点提要 1.小学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2.小学儿童心理健康;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4.心理评估的方法;5.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小学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中暑有人中暑时,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

然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

对中暑较严重者,除采取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额头、腋下等,同时用凉水反复擦身,并配合扇风进行降温。

如果出现昏迷状况,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预防中暑的措施主要有:适当调节作息时间,延长午睡时间;避免在高温下做剧烈运动,如需锻炼要戴白色凉帽,穿浅色、透气性好的薄衣;夏天锻炼应准备充足的清凉消暑饮料。

若在锻炼中发现学生有中暑现象,应立即中止锻炼,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2.溺水溺水者被营救上岸后,须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分泌物等,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并松开裤带、领带和衣服,迅速进行倒水,对口腔密闭者可捏其两侧面颊并用力启开牙关。

然后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用手压其背部。

抱住溺水者的两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部,快步走动使积水倒出,之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

若溺水者心跳已停止,要同时进行心脏胸外挤压。

经短期内抢救后心跳、呼吸仍不恢复者,不可轻易放弃抢救,一方面持续进行抢救,一方面向医院呼救。

预防溺水的措施主要有:避免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皮肤病、中耳炎、癫痫等病人进行游泳运动;在下水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在水中不宜长时间停留或停止不动,若因寒冷而产生寒颤,则应立即上岸,并做一些轻微活动以加强产热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一、文章类型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一门科目,主要涉及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德育原理、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在考试中,常见的文章类型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

二、关键词梳理1、教育学: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等。

2、课程与教学理论: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3、德育原理: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

4、学生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等。

5、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法律责任等。

三、考点归纳1、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等。

2、课程与教学理论,包括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计的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种类等。

3、德育原理与实践,包括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德育的评价等。

4、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等。

5、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法律责任等。

四、题型举例1、单项选择题:针对某个概念、理论或实践问题进行提问,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正确的。

2、判断题:给出一段陈述,要求判断其是否正确。

3、填空题:给出一段空白,要求填写缺失的关键词或短语。

4、简答题:针对某个问题或概念进行简要的解释或阐述。

5、论述题:针对某个问题或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要求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五、复习策略1、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考生需要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题型。

2、注重实践应用,结合具体例子。

考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例子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提高解题能力。

3、反复练习,熟悉考试题型。

通过大量的练习,考生可以熟悉考试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高频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高频考点

2021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小学科目二-学生指导0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心理学家都认为,早于或迟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因此可见,学校教育在个体身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由于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凌驾于社会之上(4)它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02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简答题高频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简答题高频考点

教学评价简答题高频考点
(一)新的教学评价的理念。

1、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2、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主体: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4、评价结果:关注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被评价者的认同及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5、评价内容:全面综合。

6、评价方法:多样化。


7、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3、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化成长时间;
4、通过反思可以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神圣感,形成高尚的师德。

5、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和“创造型”角色转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重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重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大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该科目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等。

2.教育思想和流派:孔子思想、兴学、新教育、人力资本理论等。

3.教育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发展。

4.教育原则: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等。

5.教育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等。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

2.学习心理学:学习的条件与要素、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1.课程与课程标准: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国家课程标准等。

2.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法。

3.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知识的呈现、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等。

4.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等。

四、教育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网络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教学方法。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3.教育软件:教育软件的类型与特点、教育软件的运用。

五、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1.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常见疾病、饮食与营养、心理健康等。

2.小学生安全问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

3.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策略。

4.学生突发疾病的处理与急救知识。

六、小学德育教育1.德育的基本任务与方法:示例引领、言传身教、激励教育等。

2.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等。

3.小学生道德教育:学生个性培养、行为规范培养等。

七、小学语文教育1.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等。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

教资-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

教资-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

教资-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围绕小学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的一
些知识点:
1. 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根据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

2. 小学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小学教育学科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育目标、内容与教学
方法。

4. 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解读:了解小学课程标准的设定与教材的编写原则,能解读教
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5. 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点,
以及相关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6. 小学教育评价与评价方法:了解小学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
结性评价等。

7.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了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包括教师的职责、操守和师德等方面。

8. 阅读教育与阅读指导:了解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以及培养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

9. 小学教育管理知识:了解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高频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高频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高频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众多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考试。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将为您梳理一些高频考点。

一、教育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

例如,了解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差异;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于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观点,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像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杜威的“新三中心”等,都是常考的知识点。

在教育目的方面,要明确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如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等。

此外,还需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二、学生指导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一个重要考点。

要了解小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例如,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教师要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习指导也是关键内容。

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学习策略的训练等。

比如,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及时反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

三、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是常考内容。

要理解民主性、科学性、自主性等原则的内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也不容忽视,比如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

同时,要掌握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保持冷静、及时处理,遵循教育性、客观性、有效性等原则。

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科,都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

以语文为例,要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掌握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方法。

数学则要掌握数的运算、图形的认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知识和教学要点。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2.1)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章学生指导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对于学生指导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发展和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小学生德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在复习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材料分析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提要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个性心理: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性格、气质、人格。

高频考点速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差异。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如人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都发生暗适应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如当从电影院出来时,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①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

②继时对比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失去视觉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灵敏。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二)知觉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2.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2)时问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时间知觉有两种:一种知觉是现在是什么季节、几号、几点;第二种知觉是现在时刻与过去某一时刻的长短。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我们看电影、电视时,所看到的其中的物体运动并不真实存在,而是许多相似画面的连续呈现。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如坐在运动的车里看路边的建筑物和树木。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如在暗室内注视静止的光点,过一会儿就会感到光点在游动。

此外,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密切联系,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①无意注意的概念②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2)有意注意①有意注意的概念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保持稳定的情绪;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

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①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②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③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④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①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②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问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3)根据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①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特点是:很快就会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转入短时记忆;容量较大;形象鲜明;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②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特点是: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易受干扰。

③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l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长时记忆的特点是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3.记忆的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1)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