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参与慢性便秘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论著•肠道菌群参与慢性便秘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蓝文通$-2!熊理守2,李秀红1.1.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广东广州51008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广东广州510080【摘要】目的探索影响慢性便秘的优势菌群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选取慢性便秘病例患者和健康对照23例分别纳入便秘组与对照组,内镜下用无菌活检钳分别钳取升结肠和降结肠黏膜各2块(>100ng),采用16S rDNA&结果对照组前十优势菌群的占比高于便秘组&其中,对照组升结肠与降结肠的菌群分布非常接近,而便秘组中施诺德格拉斯拉氏菌群在降结肠(0.012936%)中占比高于升结肠(0.000001%)&对照组升结肠内菌群结构分布最为集中,便秘组升结肠菌群分布最为分散&在菌落组成的组内,对照组差异较大,便秘组差异较小,且对照组与便秘组菌落组&对照组与便秘组的菌群复杂度在组间及组内均无&结论慢性便秘患者肠黏菌群下降,菌群的组健康者,菌,肠菌的减少,拟杆菌的增加,致病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菌群(组学)的改变&【关键词】慢性便秘;菌群丰度;肠道菌群;16S+DNAResearch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patientsLan Wentong1,2*Xiong Lishou2,Li Xiuhong1*1.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ollege of Public Health,Sun Yai 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Guangdong,China2.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Guangdong,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ominant flora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chronic constipation.Methods Sequence-specific16S rDNA detection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of intestinal flora between23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CC)and23health controls(HCs).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colon mucosal tissues were taken and transferred to a-805refrigerator for preservation.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p10dominant bacteria in the HC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CC.Among them-the flora distribution of ascending colon and descending colon in the HCs was similar-while theSnodgrassella flora was richer in descending colon(0.012936%)than in ascending colon(0.000001%)ofthe patients with CC.The intestinal flora distribution was most concentrated in ascending colon of HCs-whilethe intestinal flora distribution was most dispersed in in ascending colon of patients with CC.Referred to thebacterial colonies-it was similar in the patients with CCs and very different in HCs.The similarities of thebacterial colonies between the health group and the constipation group were not high.There was no significantdifference in the bacterial complexity between the HCs and the patients with CC.Conclusion Theabundance of intestinal mucos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CC was decreased-and the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mucosal flor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Cs.The principal manifestation was reduction ofproteobacteria and enterobacteria-and increase of bacteroides.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may be the changeof microbial metabolites(omics)caused by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Key words]Chronic constipation;Bacteria abundance;Intestinal flora;16S rDN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0471)第一作者:蓝文通,E-mail:lanwentongcody@.通信作者:李秀红,E-mail:**************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常见胃肠道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及粪便干硬等,病程通常为6个月以上。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类消化系统内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居住在人体的肠道中。
它们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只与肠道的健康有关,还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而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这些微生物因为外界因素,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失去平衡的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本篇文章将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一. 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形成肠道菌群的失衡现象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以下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因素:1.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较快地杀死细菌和微生物的药物,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但是,它也会摧毁肠道菌群中的一部分微生物,使其暴露在有害物质和外部細菌侵害的危险之中。
2.人工甜味剂: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蔗糖醇等,可以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并刺激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3.过剩的糖分: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饮料和甜点,可能在肠道中培养有害菌,并破坏有益菌的平衡。
4.缺乏运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环境会变得缺氧,导致有害菌生长,破坏本来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
二.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1.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酸反流症、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研究表明,这些疾病至少与肠道菌群的失落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胃肠道的活动受到影响,胃酸反流会因此而发生。
此外,缺乏肠道菌群的食品可以导致通常消化良好的食品消化不良,因此引起便秘,肠道过敏和肠球菌过多生长。
2.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综合症的关系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种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四种症状的综合症,它往往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代谢综合症之间存在着联系。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1.定义便秘(Constipation)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
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d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1]。
(1999年5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组的专家们在全国便秘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上对1990年11月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的量化概念。
)2.流行病学资料便秘多发于久坐工作者,或活动受限者,或生活过于紧张者。
近年来,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低,青壮年中长期便秘患者已不在少数。
各国关于便秘的调查资料,说法不一。
1)流行病学资料国内便秘调查资料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
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比率高达15%-20%。
而对北京地区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2]。
便秘的发病率因地域而异,且城、乡人群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①便秘的年龄分布研究资料均显示老龄化是便秘的一个高发因素,便秘患者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多。
刘世信[3]等以天津市两个区年龄≥15岁的人口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随年龄增加便秘患病率明显增加,且60岁以上者明显增多。
尉秀清[4]等在广州的调查结果亦显示,便秘患者随年龄增长而明显。
②便秘的性别分布大部分流行病学资料认为便秘和性别有密切关系,女性是高危人群。
广州的调查显示男女患病率比为1:1.77[4]。
北京成人男女患病率比为1:4.59[5]。
天津市男性患病率为2.61%,女性为5.95%,男女比例为1:2.75[3]。
肠道菌群失衡与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
肠道菌群失衡与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世界——肠道菌群。
这些微小的生物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它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的数量极其庞大,据估计,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比人体细胞总数还要多。
这些微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的菌群在肠道内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生态系统。
那么,肠道菌群失衡又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肠道内各种菌群的比例和种类发生了异常变化,导致原本稳定的肠道微生态环境被打破。
这可能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使用抗生素、生活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肠道菌群失衡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在肥胖症的发生过程中,失衡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更多的能量被储存起来。
一些特定的肠道细菌还可能产生影响代谢的物质,进一步促进脂肪的堆积。
糖尿病也是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之一。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影响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使得内毒素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分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同样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代谢胆固醇、产生一些影响血压的物质等途径,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这些代谢过程可能会出现紊乱,进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肠道菌群失衡还与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密切相关。
在炎症性肠病中,失衡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的持续和加重。
除了上述疾病,肠道菌群失衡还与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存在关联。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的功能和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
那么,如何预防和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呢?饮食调整是关键的一步。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和案例解析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和案解析1肠道菌群介绍目录216S测序技术介绍3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和案例分析PART1肠道菌群介绍肠道菌群介绍肠道菌群,顾名思义——生存在人的肠道里的大量细菌构成的集体。
其中包括:有益菌,也称之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如:肺炎克雷伯氏菌等)。
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常见的肠道菌群:(左上)双歧杆菌,(右上)乳酸杆菌,(左下)肠球菌,(右下)大肠杆菌肠道菌群与疾病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并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决定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
1:肠道菌群与脑部相关疾病(肠脑轴,如:抑郁症、脑卒中、AD、PD等)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3:肠道菌群与肝脏相关疾病(肠-肝-免疫轴,如: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4:肠道菌群与胃肠道相关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等)5:肠道菌群与肾相关疾病(慢性肾病等)6:肠道菌群与肿瘤…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1:疾病人群和健康人群进行流行病学和队列分析。
2:临床水平疾病菌群和动物模型疾病菌群的表型比较。
3:临床疾病人群粪便进行粪菌移植(FMT ),模拟动物模型。
4:健康人群的粪便进行粪菌移植(FMT ),不会改善人群疾病的行为。
5:临床疾病人群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改善疾病的行为。
肠道菌群常用研究方法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最主要的标志物之一。
短链脂肪酸是指碳链中碳原子小于 6 个的有机脂肪酸 ,主要包括 乙酸 、丙酸 、丁酸等 。
作为肠道菌群发酵的主要产物,对人体多个器官和代谢有较大的影响。
210806460_慢性便秘、肠癌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认识生命知晓健康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2.28.17慢性便秘、肠癌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李艳梅王宏敏李春燕刘红福管斌斌(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肠道中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发生改变,均有可能导致宿主发生疾病。
相关研究表明,慢性便秘和肠癌人群中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即粪便中的优势菌属数量显著减少,潜在致病菌数量明显上升,同时慢性便秘能显著增加肠肿瘤的发生概率。
基于目前的文献报道,文章将对慢性便秘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慢性便秘;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0引言肠道中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新陈代谢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
一般情况下,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着某种正常的平衡状态[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均会增加宿主发生病变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微生物,它们被公认为具有潜在的危害作用,并且通过排泄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损伤黏膜、活化致癌物质、参与炎症反应等途径去损害宿主,从而影响宿主的健康[3]。
在临床上,便秘是一种最常见的症状,大多数便秘人群以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这三种情况为主要表现症状[4,5]。
研究表明便秘人群中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改变,即体内一些益生菌数量显著减少,而一些致病菌数量明显上升[6]。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被打破,进一步影响了慢性便秘的发生,从而出现病理生理等过程。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能明显增加肠肿瘤的发病几率[7,8]。
本文将对便秘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综述。
1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变化基于较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来研究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内微生物菌群改变,但由于微生物极其庞大的数量和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根本不适用对其进行研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培养基去培养种类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同时又基于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类群对培养条件要求极其严格,传统的培养方法已不再适用,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肠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及动态变化的情况。
肠道菌群与胃肠疾病医学
探索将肠道微生物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胃肠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 估。
THANKS
感谢观看
微生态制剂
使用微生态制剂,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调 节肠道菌群。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改 善胃肠道症状。
04
CATALOGUE
肠道菌群与胃肠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护肠 道菌群的平衡。
适度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 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对肠道健康有益。源自010203
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黏 膜免疫系统异常,增加胃 肠疾病的风险。
肠道黏膜屏障受损
肠道黏膜屏障受损,使病 原体和毒素进入体内,引 发胃肠疾病。
肠道神经调节异常
肠道神经调节异常可能导 致胃肠道运动异常和分泌 异常,进而引发胃肠疾病 。
肠道菌群与胃肠疾病的诊断方法
粪便细菌培养
01
通过粪便细菌培养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评估肠道菌群
药物治疗和益生菌补充
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应避免滥用。
益生菌补充剂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益生菌补充剂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谨慎使用抗炎药
某些抗炎药可能对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应谨慎使用。
05
CATALOGUE
未来展望
加强肠道菌群的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分布和功能,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 相互作用机制。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肠 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应 尽量避免。
菌群失调与疾病 案例
菌群失调与疾病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菌群失调与疾病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研究发现菌群的不平衡可能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发生异常,导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菌群结构失衡的情况。
菌群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菌群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如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一位名叫小刘的女士,曾经因为肠道不适频频就医。
她的主要不适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秘等,经过多次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一位医生建议她检查肠道菌群情况,结果发现她的菌群失调较为严重。
医生告诉她,菌群失调可能是她肠道不适的根本原因,需要通过调整菌群结构来改善症状。
小刘开始系统地进行菌群调理,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饮食调整、益生菌补充等。
经过数月的调理,小刘的肠道症状逐渐减轻,体重也有所下降。
她感受到了菌群调理对身体的益处,并开始重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希望能够维持健康的菌群状态。
菌群失调与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
肠道菌群失衡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会有所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这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通过调整菌群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和进展。
除了肠道疾病,菌群失调还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人存在较大差异。
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可能更倾向于高热量食物的代谢,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而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影响血糖水平的控制。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性疾病的症状和进展。
菌群失调还与免疫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一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发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免疫系统疾病的症状和进展。
女性长期便秘成为乳腺癌病因之一的探析及研究进展(肠道健康42)
肠道健康—女性长期便秘成为乳腺癌病因之一的探析及研究进展便秘是很多女性的常见病,尤其在现代女性中更为普遍,很多女性只是认为便秘是个小病,严重的时候,也就是会引起类似烦躁不安、皮肤粗糙、痤疮、色素沉着等小毛病,殊不知长期便秘对身体危害极大。
长期慢性便秘,体内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致使肠黏膜产生炎症。
而肠道内一部分尚未消化的脂肪、蛋白质等,在肠道厌氧菌作用下,可产生如亚硝胺、酚类、氨类、偶氮苯等化学致癌物质,还会产生吲哚、甲基吲哚、硫化氢等毒性物质。
日积月累,这些有毒物质往往就会成为致癌或者协同致癌的凶手。
长期便秘不仅会引发大肠癌、痔疮、高血压等疾病,而且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关联。
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便秘一定会引发乳腺癌,但女性如果长期便秘,引发乳腺癌变的可能性很大,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国外的实验数据来印证这种可能性,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便秘与乳腺癌间关系的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约翰教授曾对1418名妇女进行乳房疾病检查(通过乳汁及分泌物进行细胞学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乳腺细胞发育异常与习惯性便秘有关。
大便正常的妇女,即每天大便1次或以上的妇女,20人中仅有1人乳房细胞发育异常,仅占5%;而每周大便少于2次者,4人中便有1人乳房细胞发育异常,占比高达25%,其分泌液中含有的不正常细胞数量是每日大便一次的妇女5倍以上。
这种细胞不正常现象,在患乳腺癌妇女身上是经常出现的。
也就是说,由便秘导致细胞异常,是与乳液的异常紧密相关的。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乳房细胞发育异常,大多表现为乳腺与导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而这种增生往往是乳腺癌的前期病变。
妇科专家在对妇女乳房疾病调查时,将妇女的乳汁及分泌物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其中乳房发育异常者在不同程度便秘的妇女中占23. 2%,而在无便秘的妇女中仅占5. 1%,二者有明显差异,说明长期便秘可能是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二、加拿大多伦多癌症研究所对乳腺癌与便秘间关系的研究加拿大多伦多癌症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对便秘者粪便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种致突变原,经测定,该突变原与目前已知几种致癌物质类似。
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81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80550360)①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②沈阳市肛肠医院通信作者:刘斌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郭晗① 刘斌② 【摘要】 随着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社会发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便秘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愈发明显。
慢传输型便秘(STC)作为便秘的主要类型,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目前STC 的病理生理机制还不尽明确,本文将从STC 发病机制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讨论综述,希望为STC 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和思路。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doi:10.14033/ki.cfmr.2023.30.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30-0181-04 Research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of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GUO Han, LIU Bi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30): 181-184 [Abstract] With the influence of dietary structure, living habi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essure, the influence of constipation on human daily life and quality of lif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s the main type of constipation, the incidence of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present,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STC is not clear. This articl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hogenesis of STC, hoping to provide help and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STC. [Key words]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我国慢性便秘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为4.0%~10.0%,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1]。
肠道菌群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晓辉高仁元秦环龙来源:《上海医药》2018年第15期摘要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与人类互利共生,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疾病的发生通常伴随着肠道菌群的改变,而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变化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肠道菌群与一些常见慢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为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更加了解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肠道菌群慢性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7; R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8)15-0003-06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chronic diseasesZHANG Xiaohui*, GAO Renyuan, QIN Huanlo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ABSTRACT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a complicated microbial ecosystem that is mutual benefit and symbiosis with human beings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health.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changes in the microbiota of the intestine, while the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icrobiot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disea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some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is briefly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meanwhi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intestinal microbes on human health.KEY WORDS intestinal microbiota; chronic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与人体形成了一种相互适应、互利共生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症疾病研究报告
肠道菌群失调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肠道菌群失调症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消化内科病症体征:恶心,粪便带绿色,消化不良,腹痛,水样便疾病介绍: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怎么回事?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那么,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呢?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 FLORA),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症状体征:肠道菌群失调症有哪些症状?肠道菌群失调症以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突然发生腹泻,或原有腹泻加重,即有可能发生本症。
一、腹泻多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如蛋花样。
真菌感染可呈泡沫样稀便,有腥臭味,脓血便;葡萄球菌感染可排黄绿色稀便,每日3~20余次,伴有腹胀,腹痛一般不著,吐泻严重者可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升高、血压下降;二、白色念珠菌感染一般多从上消化道开始,蔓延到小肠甚至肛周,鹅口疮常是白色念珠菌肠炎最早的信号,如小肠粘膜糜烂或溃疡可引起多次的无臭粘液脓性粪便,有时可呈水泻,伴有消化不良,如治疗不及时,可扩散至呼吸道、泌尿道甚至脑组织;绿脓杆菌感染能产生蓝绿色荧光素使粪便带绿色,但并不经常引起腹泻,个别病例粪便中有粉一般腹痛轻,少数伴恶心、呕吐、多有水、电解质紊乱,重症可发生休克。
有些旅游者可能因气候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肠道菌丛失调俗称水土不服。
近年来,由于冰箱的普及使用,有的家庭储存大量的肉食品及疏莱,过久的储存使食物变质,食用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呕吐、腹泻,有地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精神恍惚。
临床常见肠道菌群失调症有什么症状?㈠白色念珠菌性肠炎:是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一种。
乳果糖在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研究进展
乳果糖在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研究进展乳果糖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的药物。
它属于低分子量碳水化合物,能够通过刺激肠道对水的吸收,改善便秘症状。
本文将介绍乳果糖在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的研究进展。
乳果糖作为一种渗透性药物,通过增加肠腔内渗透物的浓度,从而增加肠道内的渗透压。
这种增加渗透压的作用可以刺激肠腔内的水分进入肠腔,增加肠腔内的容量,并减少便便的水分。
这对于便秘患者来说非常有益,因为便秘常常伴随着胃肠道内的水分不足。
乳果糖的作用机制类似于植物纤维,但与植物纤维相比,乳果糖更容易被肠道吸收,不会引起胃胀等不良反应。
乳果糖的研究在慢性便秘患者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一项研究利用乳果糖治疗慢性便秘患者,结果显示,乳果糖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周期、排便次数和排便感觉。
另一项研究则表明,乳果糖对于老年慢性便秘患者也有效,能够改善他们的排便困难症状。
此外,乳果糖还具有一些其他优点。
首先,乳果糖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不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和其他不良反应。
其次,乳果糖还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最后,乳果糖还可以增加大肠腺泡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肠道免疫功能的增强。
尽管乳果糖在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乳果糖的最佳剂量尚不清楚,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剂量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其次,乳果糖对于急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在这类患者中的作用。
最后,乳果糖的疗效在长期使用中是否会降低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乳果糖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的药物。
它通过增加肠道内的渗透压,刺激肠腔内的水分进入肠腔,改善便秘症状。
乳果糖不仅疗效显著,而且耐受性良好,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和促进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
然而,乳果糖的最佳剂量、对急性便秘患者的疗效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解决。
微生物代谢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代谢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微生物代谢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代谢的许多方面都与我们的健康和疾病有关。
人体中存在着无数的微生物,其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够合成维生素、消化食物并帮助我们抵抗病原体。
微生物群落失调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肥胖症、炎症性肠病和2型糖尿病。
因此,对微生物代谢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人们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微生物代谢与疾病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代谢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代谢物可以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
例如,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分解食物,生成多种代谢物,这些代谢物被证实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肥胖症和微生物代谢肥胖症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病,其发病率与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也与肥胖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重度肥胖病人的肠道内微生物群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肠道菌群干预实验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还表明,某些微生物代谢物可以影响人的食欲和能量代谢,进而影响体重。
例如,肠道内的某些微生物群落能够合成伊丙卡酸和膜脂氨酸等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能量代谢紧密相关。
炎症性肠病和微生物代谢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泻、腹痛、便秘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炎症性肠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肠道内某些细菌能够合成一种名为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物,这种代谢物能够影响人体脂质代谢和免疫系统。
此外,肠道内的一些微生物群落还能够合成多种短链脂肪酸,这些酸能够调节肠道的免疫功能,从而影响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和微生物代谢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清楚。
一些研究显示,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影响胰岛素分泌,进而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些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内的一些微生物能够合成多种代谢物,这些代谢物能够影响饥饿素和胰岛素的分泌。
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
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李梦洋1,2,孟媛1,2,孙庆申1,3,*,葛杰4,*(1.黑龙江大学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500;2.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3.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4.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 要: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引发一系列疾病,因此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双歧杆菌是肠道固有菌群之一,其对缓解功能性便秘有明显效果。
本文从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机制以及双歧杆菌不同菌株缓解功能性便秘的效果等方面对双歧杆菌缓解功能性便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双歧杆菌功能性菌株的深度开发及其用于缓解便秘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双歧杆菌;功能性便秘;消化系统疾病;肠道微生态Recent Progress in the Alleviating Effect of Bifidobacteria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LI Mengyang1,2, MENG Yuan1,2, SUN Qingshen1,3,*, GE Jie4,*(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500,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olog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4.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Abstract: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s a clinically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syndrome, which can cause a series of diseases.Therefor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ifidobacterium is one of the inherent flora in the human intestinal tract, which has been proved to have a significant alleviating effect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This review discuss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alleviating effect of Bifidobacterium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the mechanism of Bifidobacterium in alleviating constipation and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Bifidobacterium strai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search ideas for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Bifidobacteria strains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mechanism in alleviating constipation.Keywords: Bifidobacterium;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digestive system syndrome; intestinal microbiotaDOI:10.15922/ki.jdst.2020.06.005中图分类号:Q9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187(2020)06-0026-05引文格式:李梦洋, 孟媛, 孙庆申, 等. 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J].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0, 43(6): 26-30.DOI:10.15922/ki.jdst.2020.06.005. LI Mengyang, MENG Yuan, SUN Qingshen,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the alleviating effect of Bifidobacteria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43(6): 26-30. DOI:10.15922/ki.jdst.2020.06.005.收稿日期:2020-08-1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2006049);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青年后备人才A类RC2017QN020010)第一作者简介:李梦洋(1980—)(ORCID: 0000-0002-7289-726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与药品活性物质的挖掘与研发。
合生元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特定菌群的影响及其功能注释
合生元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特定菌群的影响及其功能注释黄林生;屈潇;孔程;潘登登;张晓辉;沈通一;秦环龙【摘要】背景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肠道菌群环境的改变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生元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特定菌群的影响,并对肠道特定菌群的功能进行注释.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3月,从前期研究确定的24例研究对象中最终筛选出6例患者(便秘组)进入本研究,同时在社区招募6例健康人进入健康组,用大便盒分别留取便秘组患者合生元治疗前后及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样本,与冰块一起运送至实验室并存放于-80℃冰箱,进行粪便菌群宏基因组检测,比较特定菌群的丰度水平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10种双歧杆菌在种水平被检出,其中健康组B.dentium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便秘组治疗前B.adolescentis、B.animalis丰度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便秘组治疗后B.animalis丰度水平较便秘组治疗前增高(P<0.05).38种乳酸杆菌被检出,其中健康组L.oris、L.reuteri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便秘组治疗后L.oris丰度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埃希菌属中的Escherichia_coli经过治疗后丰度水平下降(P<0.05),健康组普氏菌属(Prevotella)中有6种菌群的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肠道菌群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主成分分析发现便秘组与健康组肠道菌群基因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便秘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肠道特定菌群存在差异,合生元治疗对传统益生菌的丰度水平改变并不明显,其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环境而发挥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9(022)003【总页数】6页(P296-301)【关键词】便秘;肠道细菌;合生元;基因【作者】黄林生;屈潇;孔程;潘登登;张晓辉;沈通一;秦环龙【作者单位】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200072 上海市,安徽医科大学上海十院临床学院;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72上海市,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200072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72上海市,同济大学医学院肠道疾病研究所;200072 上海市,安徽医科大学上海十院临床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2随着生活条件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功能性便秘(CFC)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生,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更高[1]。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长航人员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长航人员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吕伟;李艳君;夏菁;孙涛【摘要】目的探讨长航人员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患病情况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干预性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分别于长航前后对1298名任务官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罗马Ⅲ标准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有180例诊断为FC,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83例)和对照组(单纯用莫沙必利治疗,97例).结果任务官兵FC患病率高达13.87%,经过药物治疗后2组便秘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同组比较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长航官兵FC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转化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06)002【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功能性便秘;疗效;长航【作者】吕伟;李艳君;夏菁;孙涛【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00048 北京,海军总医院检验科;100048 北京,海军总医院特需医疗部;100048 北京,海军总医院特需医疗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1-2]。
随着我海军逐步走向深蓝,舰艇官兵长航执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与减灾及海外医疗服务任务逐渐形成常态化。
海军舰艇部队官兵训练强度大,工作任务重,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精神压力大;长航任务出海时间长,环境封闭,生活单调;饮食相对单一,油性较大,辛辣刺激类食物较多,新鲜蔬菜水果偏少[3-4]。
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病因特点分析的开题报告
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病因特点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便秘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
而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病因特点则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的病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针对性的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的病因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案如下:
1. 论文综述:
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论述,并着重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病因特点。
2. 研究方法:
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因、临床表现、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病因特点。
3. 研究结果:
根据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的病因特点。
4. 讨论与总结:
分析研究结果,探讨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的病因特点,以及临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三、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的病因特点,提供更为科学和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同时也将为临床医师治疗和预防慢性便秘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示述•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研究进展于阿莉刘响安莹莹曹海龙【摘要】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慢性便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该文就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益生菌;粪菌移植DOI:10. 3969/j.issn. 1673-534X.2017. 02. 005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每 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硬和(或)包括排便费力、排 出困难、排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等排便困难,病程至少6个月。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便秘逐渐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问题,影响了世界范围内0.7%〜29. 6%的儿童;国内对 2〜7岁儿童的调查显示便秘检出率为4.77%,且女 性多于男性,大约1/3儿童的便秘症状可延续到成 年期[w]。
早期研究发现慢性便秘与水分摄取不足、肠道平滑肌肌张力下降、肠道蠕动减慢及排便肌群 活动障碍等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在 慢性便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 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发生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一综述。
1正常肠道菌群正常成人肠道内寄居着多达1〇13〜1〇14的微生 物,由400〜500种细菌构成,以厌氧菌为主,与食源 性非生物成分以及来自胃、肠、胰腺、肝脏的分泌物 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
正常肠道菌群包 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性菌门、梭菌门、放线菌 门、疣微球菌门等,其中90%以上属于厚壁菌门及 拟杆菌门。
各种不同的肠道菌群之间相互制约,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稳态[f r8]。
而肠道菌群失调 则是由于某些原因(如饮食、年龄、低度炎性反应 等)使肠道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导致益生菌与致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796,81570478)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于阿莉),消化科(刘响,安莹莹,曹海龙)通信作者:曹海龙,Email:cao_hailong@ 菌比例明显改变,菌种间比例发生较大改变且超出 正常范围[9]。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能因素包括生 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改变、肠道感染、应用 抗生素以及免疫缺陷等[1°]。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 疾病有关,如肥胖、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 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便秘及结肠肿 瘤等[叫。
2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慢性便秘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结肠收缩减少、盆 底与排便功能障碍、肠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异常、Cajal 间质细胞和肠神经胶质细胞减少及肠道神经化学信 号异常等[13]。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 了慢性便秘的发生发展过程。
2. 1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有研究通过乳糖呼气实验发现,产氢量减少的 IBS患者较产氢量正常或增加的IB S患者发生便秘 的比例明显升高(73. 33%比31. 58%),初步提示肠 道菌群失调可能与慢性便秘的发生相关[14]。
有研 究发现便秘和非便秘肥胖儿童在菌群组成和多样 性方面存在差异,在便秘儿童中观察到普雷沃氏菌 的丰度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增加,菌群多样性降低[15]。
有研究对成人慢性便秘患者的粪便进行培 养,发现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数量均显著减少,而潜在致病菌数量增加[16]。
近年来有研究利用 16S rR N A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慢性便秘儿童的 粪便菌群多样性与健康儿童不同,慢性便秘儿童的 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值较健康儿童升高,慢性 便秘组的普雷沃氏菌属数量显著减少,厚壁菌门的 几个属的数量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属和梭杆菌属数 量未见明显减少[12]。
2.2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发生相关目前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尚 未完全明确。
慢性便秘患者的粪便在肠道内滞留 时间过长,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而细 菌的代谢分子(甲烷和短链脂肪酸)、细菌的细胞成 分(脂多糖)或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 用可影响多种肠道功能,其在慢性便秘的发病过程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3]。
产甲烷菌是一类严格厌氧的古细菌,其中主要 是史氏甲烷短杆菌,其在粪便中的比例与呼出的甲 烷含量呈正相关[17]。
越来越多的动物研究发现,用 甲烷体外处理肠道组织后,肠道蠕动速度明显减 慢,推测甲烷可引起肠道非推进性收缩,减慢近端 肠道运动[18]。
一项纳入9项研究共1 277例患者的 Meta分析显示,甲烷呼气试验阳性与便秘密切相关 (QR= 3. 51,95%CJ:2. 00〜6. 16)[19]。
有研究发 现,甲烷呼气试验阳性的便秘型IBS(IBS-C)患者的 结肠非推进性收缩呈高基线水平[18]。
通过上述研 究可以推测肠道菌群产生的甲烷可能是一种生物 信号分子,通过某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肠道神经肌 肉功能的调节,但其在慢性便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有待进一步阐明。
此外,5-羟色胺(5-H T)是脑-肠 轴的关键神经递质,人体90%以上的5-H T由肠道 合成,5-H T与5-HT4受体相互作用促进肠道蠕动[2°]。
双歧杆菌可诱导5-H T分泌增多[21]。
许多 临床研究发现慢性便秘患者及IBS-C患者的双歧杆 菌属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IBS-C患者的直肠 黏膜中5-H T水平明显降低[18-19]。
由此可见,5-HT 可能通过脑-肠-菌轴、胃肠动力以及肠分泌在慢性 便秘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3慢性便秘发病的相关因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 失调相对于年轻人群,老年人群肠道细菌总量明显 减少[22],而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 高[3]。
有研究比较了以素食为主的非洲儿童和以西 方饮食(高蛋白、高脂、高糖及低纤维素)为主的欧 洲儿童的肠道菌群,发现欧洲儿童的普雷沃菌属丰 度显著下降,并且普雷沃菌属数量与饮食中纤维素 含量呈正相关[23]。
饮食中的纤维素可促进肠道蠕 动,纤维素缺乏易导致便秘。
3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慢性便秘对于慢性便秘的干预,除了改变生活方式以 外,最常用的方式是用润滑通便剂或口服泄药。
虽然泻药可快速缓解便秘,但长期使用易造成肠道菌 群失衡,部分甚至会损害肠道神经,降低肠道对食 物残渣刺激的敏感性,一旦停用便秘会加重。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饮食或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微生态制剂的不良反应较少且可使患者多方 面生理性获益,因此可作为慢性便秘的长期辅助用 药。
同时应用某些抗生素可改变肠道菌群,新兴的 粪菌移植(FM T)治疗也属于广义的肠道微生态治疗。
3.1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 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制剂,其通过调 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 水平,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种。
益生菌是指给予足够量后能够对宿主健康起 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作为 改善便秘的治疗方案[24],目前广泛使用的益生菌主 要是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
一项纳入5项随机 对照试验共377例患者的系统性综述显示,乳双歧 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对成人慢性便秘 患者有缓解作用,并且干酪乳杆菌能够缓解儿童慢 性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25]。
一项纳入14项研究共 1 182例成人慢性便秘患者的M eta分析显示,益生 菌能显著减少肠道传输时间达12. 4 h,其中乳双歧 杆菌能增加排便频率和改善大便性状[26]。
有Meta 分析显示,服用益生菌组的每周排便次数较基线增 加 1.49 次(95%CJ:1.02〜1.96)[27]。
益生菌发挥 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改变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道动 力和分泌功能、降低肠道p H值进而调节肠道蠕动有关。
益生元是指不被宿主消化吸收,通过选择性刺 激肠道内一种或少数几种细菌生长和代谢从而促 进宿主健康的可发酵食物。
目前关于益生元与慢 性便秘的研究较少。
有研究给予慢性便秘患者口 服菊粉和部分水解瓜尔胶混合物15 d后,发现排便 频率有所增加;而健康人服用低聚半乳糖后,肠道 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升高[28—29]。
合生元是包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制剂,益生元 能促进制剂中的益生菌和肠道原籍细菌的生长。
临床应用合生元制剂(车前草纤维和5种益生菌,均 属于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属)治疗慢性便秘患者 8周后,患者粪便性状恢复至正常水平,肠道传输时 间显著缩短[3°]。
3.2抗生素有研究发现第一阶段给予8例女性慢性便秘患 者连续14 d服用卵叶车前子,第二阶段连续14 d加 服万古霉素,发现加服万古霉素可以显著改善排便 频率、粪便性状及患者自述的排便量,显著缓解排 便困难的症状[31]。
许多研究发现对甲烷呼气实验 阳性的IBS-C患者给予新霉素治疗后便秘症状改善 明显,而新霉素联合利福昔明治疗便秘效果优于单 用新霉素[3M3],可能是由于利福昔明可以抑制小肠 细菌(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等)过度生长进而重构 肠道微生态,进一步改善便秘症状[34]。
有应用利福 昔明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病例报告显示,慢传 输型便秘患者服用利福昔明14 d后,其大便性状改 善,排便频率增加,胃肠传输试验阴性及肠道甲烷 含量明显降低[35]。
由此可见,某些抗生素可能通过 干预肠道菌群来治疗慢性便秘,但滥用抗生素可能 导致新的肠道菌群失调及耐药性增加。
治疗慢性 便秘选用的抗生素种类及服用时间需要进一步研 究评价。
3.3 FMTF M T是指一种将健康人肠道菌群分离后通过 上消化道、结肠镜或保留灌肠等途径移植到患者肠 道内,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 法。
已有关于F M T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IBD、IBS及肥胖症等疾病的研究[36],其治疗慢性便 秘方面的研究尚少。
有病例报告显示,给予老年女 性功能性便秘患者300 m L粪菌液行F M T治疗,随 访6个月后发现患者排便次数为每日1次,排便困 难、腹痛及腹胀症状减轻[37]。
近年来研究发现,24 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通过鼻空肠管植入1〇〇 g粪便 悬浮液1次,12周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增加[38]。
也 有研究发现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植入粪菌液后4周时 症状缓解率可达71. 4%,而12周时症状缓解率仅 为42. 9%,由此推测便秘患者行F M T后可能随时 间的延长其症状缓解率降低[39]。
因此,F M T的质 量控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展望目前关于慢性便秘和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尚 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显示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 菌群数量、组成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通过调节肠 道菌群可达到改善便秘症状的目的,提示肠道菌群 可能是慢性便秘发生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