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

合集下载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1、请解释“中观庄严论”。

[1-3]答:所谓的“中观”,有文字中观、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或者将其解释为“般若波罗蜜多”。

“庄严”,有自性庄严、装饰庄严、开显庄严几种。

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就是自性庄严;对此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叫做装饰庄严;中观原有的、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开发出来,叫做开显庄严。

具足断除人们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从轮回中获得救护两种作用的善说,则被称之为“论”。

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庄严论”的含义。

2、藏传佛教当中,顶礼句分为哪四种?师君三尊又是指什么?[9.10]答:藏传佛教当中有四种顶礼方式:1直接明说的顶礼句,2诸佛菩萨护持我、救护我,3愿诸佛菩萨战胜一切违缘的顶礼句,4诸佛菩萨赐予我吉祥的顶礼句。

在藏传历史上,莲花生大师、国王赤松德赞、菩提萨埵,被称作师君三尊。

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分别是亲教师和轨范师,所以用“师”字代替;“君”是国王的意思。

这三者在藏传历史上,是对整个佛教贡献最大、加持最大的三位上师。

3、麦彭仁波切撰著本论的目的是什么?[3]答:麦彭仁波切撰写这部论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上师欢喜,所以本论也叫做《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第二课2、什么叫做著论五本?[21-24]答:著论五本,即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

3、哪些经续中对本论作者静命论师作了授记?是如何授记的?[25-27]答:《文殊根本续》及《楞伽经》中作了授记。

《文殊根本续》:“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

”间接来讲,也可以说是对静命论师的一种授记。

《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

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

第三课4、请说明本论作者在印度、藏地以及开创宗派方面的超群智慧。

[33]答:正如古大德所说:静命论师对于自宗和他宗都已通达无碍,并且亲见文殊菩萨,在其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恭敬顶戴。

静虑、智慧、幻化八喻---111课

静虑、智慧、幻化八喻---111课

静虑、智慧、幻化⼋喻---111课⾟⼀、凡夫⾏静虑耽著明、乐、⽆念的觉受,为追求这⼀⽬标⽽观修,就叫做凡夫⾏静虑。

⾟⼆、义分别静虑: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

对初学者⽽⾔,这种观修⾮常重要。

因为从⽆始以来,我们就⼀直耽著万事万物是实有的,并因此流转⾄今,现在要对治这种“有”的执著,“空”的执著就成了最好的⽅便。

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1]中说:对于初学者⽽⾔,空执是唯⼀⽆谬的⼊门之道,如果说⼀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

⾟三、缘真如静虑: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真如,⼜名佛性、法性、实相。

修持这种静虑时,既远离了明乐⽆念的执著,也远离了空的执著,不耽执有⽆、是⾮等⼀切边,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议、明空⽆⼆的禅定中,才是真正的寂灭。

《⽉灯三昧经》云:“正住如实定,不取⼀切法,如实不取故,故说寂灭定。

”[1] 《定解宝灯论》云:“此乃⼀切初学者,⽆有错谬之⼊门,⼝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六(智慧)分三:⼀、闻慧;⼆、思慧;三、修慧。

所谓的闻慧,就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切正法的词义,⾃⼰听闻以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对上师所讲的⼀切法义,不仅仅限于表⾯听听,⽽要在⾃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不懂的地⽅请教他⼈,不以似是⽽⾮、似懂⾮懂为满⾜,⽽要⽣起定解,必须做到将来⾝居深⼭独⾃修⾏时,关于修⾏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完全有独⽴⾃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这就是思所⽣慧。

所谓的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对实相之义⽣起真实⽆倒的证悟,彻底⽣起定解,解脱是⾮之⽹后,通达⼼性并现见实相的本来⾯⽬。

空⾊幻化⼋喻。

⼀、如梦:⼀切本来⽆有⽽在迷乱者⾯前显现,犹如梦境。

如《⽉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骤然显现,犹如幻术。

15加行第二次考试模拟题积资 上师 往生法

15加行第二次考试模拟题积资 上师 往生法

15加行第二次考试模拟题(5)原创:圆韦前行菩提路3月5日填空题:1,只要具足(),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忏悔,罪业就一定能清净。

2,念修金刚萨埵时,观想自己身体中央有一个中脉,脐部幻化轮有()个脉瓣,瓣端朝上,心间法轮有()个脉瓣,瓣端朝下。

3,对应头顶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部幻化轮,分别获得(),(),(),()四种灌顶。

4,得受了四种灌顶后,依次清净了(),(),(),()四障,令相续生起了(),(),(),()四喜智慧。

5,一旦超过(),就已经逾越了忏悔的期限。

6,将金刚萨埵的本体观为根本上师,所以这一修法中,也总集了上师瑜伽,由此称为()的观修法,是极其甚深究竟的法本。

7,积累资粮分二,1,供曼茶罗;2,()。

8,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乃与(),依止他法诚愚痴。

9,曼茶罗包括,(),与()两种。

10,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盘上,放置五堆所供物。

这五堆,可以明观成(),也可以明观成()。

12,化身曼茶罗是()堆,报身曼茶罗是()堆,法身曼茶罗是()堆。

13,修持()的修法,是为了在很快的时间内断除四魔,圆满资粮。

14,玛吉拉准空行母说,有碍无碍魔,喜乐傲慢魔,其根为()。

15,关于断法的分类,玛吉拉准空行母说过,漫游险山(),弃身施食(),唯一根除()。

单选题:1,如同已服恶毒药,深生追悔发露忏,指的是四对治力中的哪一个?()A,所依对治力。

B,厌患对治力。

C,返回对治力。

D,现行对治力。

2,三戒比较,难守易忏的是?()A,小乘别解脱戒。

B,大乘菩萨戒。

C,密乘三昧耶戒。

D,比丘戒。

3,摆放在佛堂上做供养对境的,是()A,所修曼茶罗。

B,所供曼茶罗。

C,化身曼茶罗。

D,报身曼茶罗。

4,在修行过程中,出现觉得自己的修行最好,上师对自己最好,自己的禅房最殊胜等现象而产生的欢喜心,执著心,叫做()A,傲慢魔。

B,无碍魔。

C,欢喜魔。

D,烦恼魔。

6,按照三种断法的划分,我们观修的施身法,属于()?A,外断法。

《心灯录》

《心灯录》

《心灯录》《心灯录》精华上元湛愚老人著澧州府山中易人校译佛与众生同一心灯“心者,我也,即常住真心也。

自然而然,不用修学。

本有此心,本有此灯,悟者不增,迷者不减。

然一迷一悟,则有如来众生之不同,可不畏耶”?可不亟亟以求悟耶?”心即我也,我即心也念有生灭,常住真心岂有生灭?此能照之心,人人皆具,当散乱昏沉之时,你能知散乱昏沉,你又恨,这不是心灯是什么?能于此识得,则心灯何尝一刻离汝,乃汝自迷之也。

桃之红、李之白,你何曾错认?夜之黑、昼之明,你何曾误言?至于目见耳闻凡一切无不安妥,若不是佛,谁能为此,而竟甘心自弃,何也?佛与众生,同此一我,同此一心,同此一灯。

佛与众生……皆同一圆满,只在承当不承当而已。

斯道本来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

一有用心处,则远之又远矣,愈用心愈远,若当下一歇便是。

只想正歇之时,诸念皆空。

当此诸念皆空之时,有一明明不空者,而知诸念之空,这是个什么?可以大悟矣。

人人有此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

要人向我求、我悟,心法双忘,乃能独契。

天上天下还有什么至宝高于我者否?灵于我者否?光明于我者否?本来现成,不假汝修,不要求,只要悟,自无始以来,只有一我,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佛生众生。

并无物能生此我者,故此我无所从来。

既无所来,则无所去,在古在今,镇然一我而已。

人能一悟此我,则入为恒河沙佛中之一佛,岂不快哉?惟有一我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志公云:“只者而今谁动口?”只这心心是佛。

古德云:“你即是佛。

”马祖云:“即心即佛。

”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元来是这汉。

当下即佛十法界内只有一我,在我上修证才谓之修证,天下至贵之宝,皆在此历历孤明之我、煊赫虚空之我、本来无一物之我之内生出。

惟此我乃至真至实,此我即法身,在在无非道场。

喜怒哀乐于性情,行住坐卧于日用。

我即道场,道场即我。

我本无相,经云我相,乃教人不可以我著相也。

《金刚》教人不可以此身为我而执著之。

此身属幻非真,有生有死。

此我则真而非幻,故不生不灭。

证悟空性的两种方法

证悟空性的两种方法

证悟空性的两种方法
证悟空性的智慧怎样才能生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积累资粮,净除业障,最后通过对上师的信心或者上师的窍诀而明了、证悟——这主要是通过信心证悟的;还有一种是通过逻辑推理,如唯识宗、中观等,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抉择诸法的实相,抉择空性,这个主要是通过智慧而证悟空性的。

若要证悟空性,只有这两种方法。

我们现在都在修加行。

只要加行修好了,一定可以证悟大空性,证悟大圆满。

现在大家还没有证悟空性,还没有证悟大圆满。

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打基础,就要修加行。

有的人说:“是否可以不修加行,直接修正行或者直接证悟大圆满?是,也有这样的人。

但这是上上根基的人,是相续已经成熟的人,这种根基的人随时随地都会见性,随时随地都会开悟。

如果你还没开悟、见性,说明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还没有达到那种层次,所以你就需要修加行。

大家的根基也各不相同。

有的加行还没有全部修完,在中途就有可能见性,有的可能还需要修很多遍加行,最后才能开悟,才会成就。

我们主要是把心态放下来,然后如理如法地修加行,到时候水到渠成,自然就会见性,自然就会成就。

第23、24课串讲笔记

第23、24课串讲笔记

第23、24课串讲笔记以下是经过修改的文章:第23课串讲笔记___、依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因为烦恼的驱使,我曾对___、父母、______及其他任何对境进行的所有加害,现在我应该忏悔。

由于我犯了许多罪过,如今已成为罪大恶极的人,对于自己所造的难以宽恕的所有罪业,我在导师诸佛前忏悔。

这里提到的“依靠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的方法,包括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师长或___作诸伤害。

要点:1.忏悔必须要抓住四个要点:第一个是厌患对治力,即对自己以前造过的罪业产生很大的后悔心,在此前提之下我们才愿意忏悔,厌患对治力非常关键;第二个是所依对治力,指忏悔需要依靠一个具有力量的对境来帮助我们清净罪业;第三个是现行对治力,依靠殊胜对境之后,要修持善法来对治恶业;第四个是返回对治力,即发愿以后不再造恶业。

如果忏悔时圆满了这四种要素,罪业可得以清净,否则就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清净。

2.殊胜对境。

即:三宝、父母、师长、余人,依靠殊胜对境所造的业比普通对境严厉得多,依此对境造善业功德很大,造恶业过失也非常大。

1) 三宝。

依三宝所造的罪业称之为特殊的、非常重大的罪业。

因为三宝是福田,是整个世间中的明灯,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殊胜引导者。

佛宝具足非常圆满究竟的福德、智慧及善巧方便,可以称之为世间的导师,是非常殊胜、严厉的对境;法宝是方法、方便,犹如患病时所获得的药物一样,具足清净、殊胜、离欲的功德,是我们的依靠处、皈依处;僧宝是修行者,大乘僧宝主要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这些圣者相续中具足断证的功德:断除了相应的、部分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及其所依无明、我执,证悟了殊胜的智慧,具有种种善巧方便和神通,僧宝也是一个严厉的对境。

如果对三宝进行皈依、顶礼、供养,可以获得殊胜的福德;如果对三宝造恶业,也是极大的罪业。

三宝成为殊胜、严厉对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福田、是引导我们出离世间的殊胜对境。

2) 父母。

针对胎生的众生而言,都是依靠父母这种特殊因缘才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否则无法投生,也无法生长,更无法在世间享受快乐或修道。

俱舍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俱舍论课后思考题答案

俱舍论课后思考题答案1.请简单介绍世亲论师答:世亲论师被誉为世界智者之顶饰,与无著菩萨一母所生。

于那烂陀寺出家后,严持戒律,精通三藏。

后据有部《大毗婆沙论》造《俱舍论》,于其中融合了经部诸宗的观点,而被誉为聪明论。

经无著菩萨的劝说后,论师转而弘扬了大乘。

尊者一生造论颇丰,被誉为“千部论主”。

尊者每日讲授二十堂大乘课程,担任授戒之亲教师、轨范师之职,并辩论制伏外道。

尊者真正以“讲辩著”智者三大事业度日。

当时所有的大智者对尊者皆毕恭毕敬,五体投地。

尊者一生广弘佛法,大兴寺庙,被誉为第二大佛陀。

尊者培养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大弟子,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弟子即精通戒律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功德光、精通俱舍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坚慧、精通因明之殊胜弟子阿阇黎陈那、精通慧度之殊胜弟子阿阇黎解脱部。

2.请简单介绍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答:蒋阳洛德旺波尊者是极为著名的大成就者。

尊者从小极具悲心、相续调柔。

尊者出家后,闻思修精进,每日很少睡眠,因而腰带不曾解开过。

尊者二十三岁时被授于金刚阿阇黎位,二十七岁时结集《续部集》,二十八岁时依止文殊菩萨化身蒋阳钦哲旺波尊者,并得到上师欢喜摄受。

尊者讲经说法中极重视基础法门的修行,说任何高深大法,若无基础则修也无益。

有些着魔之人经尊者加持,皆得痊愈。

尊者示现圆寂时,大地散发奇妙异香,天空彩虹环绕。

五天后,尊者躯体缩小到能被放置在一只小盘子中。

荼毗大典时,木料全部自然燃烧起来,彩云遍满天空。

3.本论的梵语、藏文、汉意分别是什么?答:梵语:阿伯达玛够卡嘎热嘎。

藏语: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汉意:对法藏颂。

4.何为对法七论?答:对法七论是《发智论》与六足论,是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即《发智论》、《品类足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集异门足论》、《界身足论》。

5.译者顶礼文殊童子的必要是什么?答:这是为了使翻译圆满等实现诸多暂时与究竟的愿望。

一、顶礼文殊菩萨是让人们明白此论是论藏的注疏。

区分归依差别者有因与果两类归心。因的归心者

区分归依差别者有因与果两类归心。因的归心者

区分归依差别者,有因与果两类归心。

(一)因的归心者,于他相续中成就的三宝,希求以彼等作自己脱离怖畏的依处,如我等归心释尊般;(二)果的归心者,于自相续中将出现的三宝,希欲证得,如我等希欲成佛般。

连结上文,说到“归心”也就是“归”,它是一种带着希欲的思和信心。

特别相信那个境,很想归在那上;之后有一种策使的行动,策使者是思;它驱着自心往那上面去归,就叫“归依”。

这样的归心区分它的差别的话,有因的归心、果的归心两类。

因上归在哪里呢?由于清净信,对三宝的无欺功德发生了信心,一点点怀疑也没有,特别相信他是能救护自己的归处。

以这种信心带着希欲,特别想让他来作自己脱离怖畏的依靠,这就叫归心在佛法僧三宝上,是因上的归心。

就像我们在生死怖畏里,寻找谁来救我们呢?对于佛有信心,他能使我们脱离怖畏,因此特别希望拜他做导师,想依靠他,这就是因的归心。

同样,归心在佛说的法道,以及随佛修学的僧伽上面,心就归在那上面、寄托在那上面。

我们要走离苦得乐的路,就归依这样的佛法僧,这就叫因上的归依。

果的归心就是,我们归心在什么果上?归心在自相续将来要出现的三宝上,此外没有真实的果。

这是最具大义的、真实的、永恒的,得到了它就迈向了生命的圆满,再没什么东西了,它是最具大义的。

对此有欲乐信,特别想求这个果,以这个信心,会有一种希欲的思,这就叫“果的归心”,心就归在这个果上,就像我们希求成佛那样。

总之,要从生死具怖畏的险处,一步步地走出生死风浪,到达究竟涅槃寂静安宁之地,在走这条路时,心归在何处呢?在因上走的过程中,一直归在堪为依靠处的佛法僧上面。

依佛为师、依法为道、依僧为伴,没别的想法,这就叫因上的归心,已经归上去了。

这样不断地走,一直希求证到无上果位,自相续中的三宝全分开发出来,这就是我们一心想求的果,心就归在这个果上,这叫做果的归心。

总之,从因至果只有两个归心,叫做因和果的两种归依。

就像特别想拜那个老师、学那个法、和那些同法者做伙伴,此外对别的都没有信心。

125—126课研讨串讲提纲

125—126课研讨串讲提纲

123—124课研讨串讲提纲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各位师兄好!我是哈尔滨加行组13A的学员李臻,今天我串讲的是第123课和第124课。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分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两部分,所讲之法又分为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和往生法,不共内加行我们已经学过了皈依、发殊胜菩提心和念修金刚萨埵,现在正在学的是积累资粮这一部分,分为:一、供曼茶罗;二、古萨里。

首先串讲125课,这一课继续讲积累资粮古萨里中的施身修法和断法之含义。

一、施身修法:1、具体修法:(1)下施素斋(略);(2)上供花斋(略);(3)下施花斋(略)。

直到观想得一清二楚为止,期间一直按仪轨尽力念诵(略)念诵完毕后,不缘一切能供(或能施)、所供(或所施)及供境(或施境),在三轮体空或无有改造、无有勤作的大圆满本性——法界唯一明点中安住(在念完三次“啊”后安住)。

出定后按平时威仪而行。

2、遵循传承,观修素斋和花斋在所有断法论典中,有素、荤、花、黑四斋,这里只是列举了素斋及花斋,是因为遵循如来芽尊者的言教之故,上师如意宝的传承也是这样。

所谓荤斋,分上供荤斋、下施荤斋两种,但上供下施的都是肉食;而黑斋,只是对病魔、怨敌、妖魔鬼怪作布施的一种观修方法。

3、坚决远离邪断法邪断法,因为这些断法都是离开慈悲菩提心,而通过残暴行为降伏鬼神的邪法。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降伏一两个势单力薄的鬼魔,但如果遇到一些凶猛残暴的鬼神,反而会赔上自己的性命。

一定要有取舍的智慧。

对于横死的人和当我们出现生病、做噩梦等违缘时,千万不要生嗔恨心,更不要依靠各种降伏仪轨来降伏。

如果我们相信因果,就会了知非人的干扰并非无缘无故,有些因前世各种各样的恶缘,有些因即生当中一些暂时的因缘,但它们都非常可怜!总之,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上,千万不要邪命养活,否则,今生来世都会感受痛苦。

二、断法的含义:1、认清所断之魔:断法所要降伏的妖魔鬼怪,其实并不在外界,而在内心,也即并非外在特别可怕、有头有尾的凶恶鬼神,而是内心的我执。

《心性休息》第15讲记

《心性休息》第15讲记

《心性休息》第15讲记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现在正在宣讲由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共同加行部分,共同加行是有助于生起厌世心的殊胜引导。

诸佛菩萨都异口同声地教诫后学者:只有不贪恋世间八法,生起出离轮回的心,才能够真正趣入正法。

所以,必须要知道如何修持出离心。

寿命无常的修法分为四部分内容,现在正在讲“劝勉精进”中的第二个科判。

乙二、若不精勤则不得解脱:如果不精进修持,则根本无法得到解脱。

劝勉诸位定要诚心精进修法。

无垢光尊者劝请诸位后学弟子和有缘的修行人,一定要诚心精进地修持正法。

何故佛赞珍宝器,净除诸过获正义,若不成办自他利,则自束缚轮回狱。

为什么不精进修法就不能获得解脱呢?佛陀所称赞的珍宝法器就是暇满人身。

如果依靠暇满人身而精进修持,就可以净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从而获得殊胜的大义。

相反,如果没有依靠暇满人身而成办自他利益,归根结底就是自己内心中的懈怠、贪著世间八法等非理作意束缚了自己,在轮回的牢狱中不得解脱。

怎么办呢?精进修持出离心、大悲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解开束缚的殊胜窍诀和关要。

获得如是闲暇人身时,如果不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正法,则将永远为轮回之索所缚,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正法,否则将永远被轮回的牢狱所束缚。

小乘根性的人利用暇满人身而精进,可以成办自己的利益;大乘种姓的修行人,修持出离心、大悲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解脱。

因此劝勉具有智慧者为摆脱轮回而勤修正法。

没有智慧的人虽然听闻了教言,清楚了知利害关系并能为他人讲解,但根本不去实行。

相反,有智慧、具有善缘的人在听闻“修法得解脱,不修法得束缚”的道理后,应该为了摆脱轮回而精进修持正法。

《致弟子书》中云:“获得人身越过生死海,亦播殊胜菩提之良种,功德胜过珍贵如意宝,何者虚度人生令无果。

《广论》在暇满难得的内容中引用了这个教言,本论却把它放在了寿命无常的修法中。

张紫阳《悟真篇》

张紫阳《悟真篇》

序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

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

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

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

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没邪歧,不能混而同归矣!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

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

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

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

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

**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

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

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徒之法。

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易成,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成象,太乙归真。

精选范文之中观

精选范文之中观

中观中观,有十余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子类即中观经济学。

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

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1][2],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3]。

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定出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

观,又译为毗婆舍那,为观察、思维之意[4]。

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5]。

了解一切法无诸法[6],了解世俗谛,因此远离颠倒麒英,得知正确真实的因缘法,因此而得正见,证入胜义谛,即称为中观。

由中观而得致涅槃[7]。

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彼时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

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后世许多思想家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

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深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形成大乘佛法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简介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道义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为的大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郡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才第一而其根据,在于: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不为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同音字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能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也就是缘起法。

发展中观,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

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

龙树哲学的中心论题是“空”。

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

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

所谓中道银穗草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

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回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

现起后得世间清净智。此妙智决定唯一成熟为一切道转成遍

现起后得世间清净智。此妙智决定唯一成熟为一切道转成遍

如是依于了知诸法真实性的智慧后,现起后得世间清净智。

此妙智决定唯一成熟为一切道转成遍具一切胜相空性的无上极果——遍具一切殊胜相空性之智慧,以此不为他道所夺而直流入果般若的一切种智之心,无住而回向,当知即是大乘道之心要。

2)获得清净波罗蜜多妙道之理分二:①由虚空之喻表诠无缘而入般若度数;②若离无缘则道不净之理。

①由虚空之喻表诠无缘而入般若度数何时有为无为黑白法,智慧摧破尘许不得时,世间说为入于慧度数,虚空何处无住与此同。

何时对有为无为、黑白所摄一切法,以谛观究竟实相智慧摧破而灭除相执后,明见彼等真实中成立或相之行境微尘许不可得而何处无有之义时,世间中称为入般若度数。

譬如虚空无自体故,丝毫不依他法而住,与此相同。

②若离无缘则道不净之理若念我当行持佛般若,度多那由触苦诸众生,起众生想名分别菩萨,此非行持最胜般若度。

虽由悲心摄持,而未灭除由著相而想:我当行持胜者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外流著相之处,且有“度多那由他触苦有情”的耽著之心,如是起自他相续所摄众生想故,称为著相分别菩萨。

如是则非行持殊胜般若度。

(三)辗转增上之因——胜解分三:1、信之胜利;2、不信之过患;3、是故教诫于佛母般若由信心精勤。

1、信之胜利菩萨往昔行于法行时,行波罗蜜现善巧无疑,听闻随即彼起导师想,以此将速证得寂菩提。

某菩萨往昔于诸有中修行时,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之义,由闻持、思维等门而行,彼等生于此世间后,以宿因之力,成了于般若波罗蜜之义善巧以及于彼无疑后,才闻此教,彼士夫便即刻想:我已见导师了,起导师想,以此因将速证大寂静菩提。

2、不信之过患往昔修行事佛那由他,然不信受佛之般若度,闻后以彼小慧弃此法,弃已成无归者去阿鼻。

何者往昔修行之时,于多那由他佛所承事供养而积集了福德。

然而,若于大乘之深密义——胜者如来之般若波罗蜜不信,而没有发愿得彼的话,现在才闻到甚深般若波罗蜜,以彼小慧者,于此甚深殊胜之法由三门之邪行作舍弃,而不作恭敬了。

以弃舍彼故,也就弃舍了三世诸佛所知的一切法,随后成了无圣法可归。

元音老人 禅偈

元音老人 禅偈

元音老人禅偈混沌之初,初生万化。

在这茫茫宇宙之中,元音老人显现出了他智慧的光辉。

他身着宝蓝色的袈裟,手持拂尘,一步一莲花地行走在无尽的虚空之中。

他的智慧传承流淌于时间的长河中,启迪着众生的心灵。

一、智慧的洞察元音老人静坐于远古的岩石上,闭目深思。

他的智慧超越尘世的喧嚣,洞察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

他明白,万物皆由元音而生,也将归于元音的怀抱。

他用禅偈表达了心灵的颤动:“嗡,诸法无我,嗡,万象皆空。

”二、智慧的指引元音老人走遍天涯海角,为众生指引迷津。

他的智慧如阳光穿透云雾,照亮了茫茫人海之中的每颗心灵。

他挥舞拂尘,敲响悦耳的音律,开示功德无量的真理:“弘法利生,回归内心,修炼慈悲与智慧,走上解脱之路。

”三、智慧的普渡元音老人垂怜有情众生的苦海,他的智慧使他看透了生死轮回的痛苦。

他以禅偈慰藉无边冤苦:“善哉众生,快快觉悟,迈过生死的门槛,重见本心之美。

”四、智慧的包容元音老人以开明的心态迎接世间的一切。

他知道,宇宙间的种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他用禅偈表达了宽容与包容的境界:“无尽音响,无穷妙味,皆是生活的一部分,皆是存在的意义。

”五、智慧的转化元音老人体悟到,智慧的真谛在于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他人,使众生都能获得解脱与安抚。

他用禅偈表达了智慧的转化:“静思、静察、静觉,心灵的光芒照射四方。

”六、智慧的封印元音老人将智慧封印于禅室之中,以保护这份智慧之火不至于背离初心。

他默默修行,蕴养真诚与慈悲,心存善愿,期待着未来。

他以禅偈悠扬唱响:“止、观、慈悲、喜舍,智慧之花永不凋零。

”七、智慧的回响元音老人的智慧传承已经超越时空的界限,像涟漪般传播至今。

他的禅宗弟子以禅偈为佐,诵读着“嗡,心即是佛,嗡,智慧永存”,将智慧之光传承给世间众生。

结语:元音老人的智慧禅偈,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点亮人们的心灵,引领迷途的众生走向解脱的道路。

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明了生命的真谛,体悟智慧的力量,融入宇宙的和谐之中。

让我们静心聆听禅偈的意境,与元音老人一同悟透生命的本真意义。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师瑜伽引导堪布阿琼仁波切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

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

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但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

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解。

所以,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智慧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声闻、缘觉,起初寻找具足一切法相的亲教师或轨范师,以出离心的意乐驱使受别解脱戒,实修珍贵的胜道三学,从而证得解脱果位。

所有道的主体或本体是智慧,戒律和禅定二者作为从属,实修道谛及从属内容,并没有说仅仅是依靠对上师亲教师、轨范师有信心就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经中不是说“舍利子,胜义要依信心而证悟”吗?可见,单单凭着信心就有证悟无我之义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为此首先必须具备虔诚的信心,并不是仅仅凭着信心就可证悟真如的意思。

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

可是四谛法一点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

诸位菩萨如果没有依靠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没有修行内摄持的慈悲菩提心,就无法现见见道法性真谛,因此《经庄严论》中说:“亲近于善友,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对于具备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虽然不具备十种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经纯熟的善知识,怀着信心依止,发殊胜菩提心,并没有提及不修学六度所摄的佛子菩萨如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只是凭着信心就能现见见谛法性真谛。

只是说明损害上师,退失信心,会积下弥天大罪。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就像铁能断铁一样,对菩萨上师怀有恶心能摧毁以往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小资粮道开始积累。

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

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

《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之《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莲花生大师着噶玛岭巴大师掘藏刘立千译汉一、书名《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二、敬礼顶礼觉性自明三身尊。

三、述意我将开示《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觉性赤裸现见自行解脱》如是直指自己觉性之法,有缘善男子,应善自领悟!三昧耶,甲,甲,甲。

四、直指心性(觉、明、现)唉玛火(奇哉)!一心之内圆满包容了轮回与涅盘,它的本性无始即然,而你却不知道;明和觉从未有间断,而你却不认识;它处处皆无碍显现,而你却不了解。

因此,为使你能了解心性的本面而作开示。

三世诸佛讲说了八万四千无量法门,除了觉悟此性外过此说者佛未曾说。

经典遍满虚空不可计量,究竟教诲只有直指觉性三句话。

此现量直指诸佛之密意,既无前行,也无后修,导入之法,即此而已。

五、一心吉哈!有缘弟子且谛听!所谓心者颇为广泛传播而声响亮,但对此性不了解或邪解和了解片面,由于未能正确如实了解之故,遂产生了无量的宗派之学说。

而一般平庸士夫未悟此性,对自己的本面自己不知道,故不断流转于三界六道而受苦。

他们皆因不悟自心本性而成过。

烦恼的声闻独觉,只了悟无我的一面,虽欲求证悟而不能如实得悟。

其他因受各自宗派和理论束缚不能见到心的光明,烦恼声闻独觉执着能所而成障碍,中观执着二谛边见成为障,下三瑜伽执着观想念诵成为障,摩诃阿鲁执着界觉成为障。

于无二义分之为二而致误,若二不能融合为一不能成佛,因为皆是一心,轮涅本来无分别,若去断离取舍仍流转于轮回。

因此现将所作法事一齐放下,指示你一切精华即此赤见觉性自行解脱之法。

当你悟到一切法本自大解脱,则知大圆满是圆具一切。

三昧耶,甲,甲,甲。

六、名相称之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

说存在,它却没有一法存在,说根源,它却是轮回苦与涅般乐种种生起之根源。

由于对他的见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门。

从名相讲它有无穷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性或本心,外道则称它为梵我,声闻独觉则称无我教义,唯识家称之为识,有人称它为般若到彼岸,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有人称它为大手印,有人称它为唯一明点,有人称它为法界,有人称它为一切种,亦有人称它为平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师瑜伽引导堪布阿琼仁波切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

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

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但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

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解。

所以,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智慧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声闻、缘觉,起初寻找具足一切法相的亲教师或轨范师,以出离心的意乐驱使受别解脱戒,实修珍贵的胜道三学,从而证得解脱果位。

所有道的主体或本体是智慧,戒律和禅定二者作为从属,实修道谛及从属内容,并没有说仅仅是依靠对上师亲教师、轨范师有信心就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经中不是说“舍利子,胜义要依信心而证悟”吗?可见,单单凭着信心就有证悟无我之义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为此首先必须具备虔诚的信心,并不是仅仅凭着信心就可证悟真如的意思。

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

可是四谛法一点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

诸位菩萨如果没有依靠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没有修行内摄持的慈悲菩提心,就无法现见见道法性真谛,因此《经庄严论》中说:“亲近于善友,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对于具备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虽然不具备十种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经纯熟的善知识,怀着信心依止,发殊胜菩提心,并没有提及不修学六度所摄的佛子菩萨如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只是凭着信心就能现见见谛法性真谛。

只是说明损害上师,退失信心,会积下弥天大罪。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就像铁能断铁一样,对菩萨上师怀有恶心能摧毁以往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小资粮道开始积累。

但在菩萨乘中,并没有提及“如果具备把善知识视为佛陀的恭敬诚信之心,虔诚祈祷,相续中就能生起证悟智慧”。

然而,对上师有信心的确能圆满广大福德资粮。

如《入行论》云:“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入了密宗的菩萨持明行者,首先在具备法相的金刚阿阇黎面前,得受密宗外三续部的能成熟灌顶,也就是瓶水、冠冕等赐部与开许共同明觉五灌顶,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通过修行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结果修行所依(也就是神馐)保持温度、油灯自燃、彩虹照射等等验相呈现时,取受悉地,得到与欲界色界天同缘分的共同悉地。

其后不舍肉身,以神变前往布达拉等圣境,面见观世音菩萨与文殊菩萨等,即刻获得殊胜悉地,此后在五世或七世或十六世之末,证得三部、四部、五部金刚持其中任何一种果位。

外三续中只是说,如果与上师金刚阿阇黎发生矛盾,那就成了悉地的障碍,而并没有提到如果不发生矛盾而以把上师视为佛陀的方式虔诚祈祷就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智慧。

个别的情况并不排除,不曾讲过“如果不修行金刚阿阇黎所宣说的有相无相瑜伽,单凭对上师的恭敬诚信就能获得殊胜悉地”。

密宗内三续,第一是玛哈约嘎,圆满得受入门的外十利等以及四灌顶后,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主要修行生起次第和风的圆满次第,从而在相续中生起由四空引发的喻光明之后,在其后得,依靠三现光明作为因,五光风作为缘,而起现幻身本尊身。

接着,在修行义光明时,大众作会修,初夜于本尊前取悉地,中夜于怨敌前取悉地,黎明于佛母前取悉地,从而在相续中生起义光明,随后在后得时起现有学双运身。

这一宗派中,如果与上师金刚阿阇黎发生矛盾,那么就像头断了不可救药一样成为一切悉地的障碍,今生今世中屡屡遭受短命多病等不幸,后世转生到难以解脱的金刚地狱受苦。

如果把上师金刚阿阇黎看成佛而虔诚祈祷,能得到证悟的智慧、殊胜的悉地,但是并没有强调性说明这一点,只是说它的近取因之行为——大众会修以后他身手印的主要近取因。

阿努约嘎,首先蒙受具足法相的上师赐予能成熟的内外密所有灌顶,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主要修行生起次第的少部分和圆满次第中明点圆满次第,依靠脉直、风净、明点堪能,相续中生起四喜引发的喻光明,此后,后得不清净幻身起现为本尊身。

在修到义光明的近因行为,依靠无戏手印、他身手印的近取因,而修行义光明,后得起现有学双运身。

阿努约嘎中也主要宣说重点修圆满次第,凭借手印的增进而现前义智慧,并没有说仅仅依靠对上师的恭敬诚信就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然而,密宗所有内续中宣说了“悉地随上师”。

悉地跟随着上师,而不跟随本尊空行(意为依靠上师方得悉地),可是由修行人的意乐导致,有些对上师生信心,有些对本尊和空行起信心,如果具备将上师视为佛陀的虔诚恭敬信心,他即便没有修生圆次第,也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这一点,新派也是承认的。

但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阐明重点修生起圆满次第,如果对上师和道友心怀憎恨,那么正如所说的“则成一切脉皆颠倒,观尊张口瞪眼成鬼神”。

如果和上师、金刚道友不发生矛盾,将上师修为本尊的本体,那么成就近在咫尺,速得加持。

特别是阿底约嘎的宗派,首先得受具足法相的上师赐予的大圆满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四灌顶,以有守护的次第誓言即上师身语意分出的二十七种根本誓言、二十五支分誓言以及无守护顿悟誓言即无有、唯一、平等、任运,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修行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二道,也包括有缘对境根基和觉性自现根基者的修道,一开始没有生起证悟令生起,已经生起不退失、不退而增上的近因行为,并没有着重宣说像下乘以圣聚会修、他身手印的近取因,那主要阐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怀着将上师看成佛陀的恭敬信心虔诚祈祷,相续中就能生起证悟智慧。

如云:“无动敬信修六月,获得金刚持果位。

”又云:“五地十道之境界,于师敬信岁月成。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上师看成佛陀。

那到底该怎样视师为佛呢?在别解脱宗派中,把上师看成是声闻缘觉圣者,或者即便不看作圣者,但视为是有功德的凡夫倒也可以。

菩萨乘中,把上师视为住地大圣者,或者是佛陀化身,或者看成是大资粮道以上有功德的菩萨,也可以。

在大圆满宗派里,将上师看成凡夫班智达或者圣者阿罗汉或者圣者菩萨,或者佛陀化身或者佛陀报身,都是不行的,那要看成是什么呢?要将上师看作是佛陀法身,如果能够做到满怀始终不渝的恭敬信心,虔诚祈祷,那么不需要依靠他道之缘,而足能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相续中生起如此证悟的实例:有印度圣地的那诺巴、龙菩提、金刚铃阿阇黎。

在此藏地,也有索布拉花、全知无垢光尊者、持明无畏洲等等。

要做到将上师视为佛陀,必须知道五点,第一、了知上师是佛;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了义不了义当中,按照不了义的观点来说,上师是真正的佛化身,他相续(指相对自相续的他相续)所摄的一切佛陀为了利益所化众生,随机调化,身色所包括的化身有为法,依靠一切佛陀的大悲、愿力和所化众生的福德力,如水月般以缘起而显现,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而满怀恭敬信心虔诚祈祷,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这是自然规律。

然而,由于自己的智慧薄弱,而仍旧把上师执为实有相状的色身,那么以不清净的耽著导致就会将上师当成平凡者,由此不能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的清净近取因,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但是,世尊也说过上师是佛陀的幻现。

如云:“阿难莫忧伤,阿难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

”上师成立为佛是显宗密宗共同的观点。

按照不共了义的讲法,上师是真正的佛陀法身,这一点以教证、理证来说明。

首先以理证明:上师的意——深明无二的基住智慧,不管我们证悟还是没有证悟,就是本体本来清净的佛陀、永恒稳固无迁无变的无为法佛陀法身。

如云:“诸佛法性尊,引导皆法身。

”基果无二无别的佛陀法身的妙力或者游舞显现出空性影像的上师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是真正色身,色身的本体是法身,法身的现象是色身,实际上这两者不可分割。

大平等性或者双运金刚持、普贤如来、金刚萨埵一切部和坛城的遍主周遍有寂的大智慧就是佛陀法身,所以说“器世具德上师尊众前皈依,有情本尊尊母圣众前皈依,现有具德上师圣众前皈依”。

内在所表义智慧是上师意法身,能表示法身的能表相的上师显现身语意相。

可见,通过法尔理足可证明上师是佛。

有关的教证,有“此即自然佛……”等等不可胜数。

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均是佛陀的事业,包括共同事业和殊胜事业。

共同事业有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它也分为世间与出世间的事业两种。

世间的事业:如果没有明确上师世间的一切事业都是佛陀的事业,认为我的上师是佛,但事业并不是佛陀的事业,那显然是矛盾的。

如果上师用世间法来解决纠纷、调解不和等等做世间的法官,就要想到那是息业。

如果上师积累财物、收割庄稼、建造房屋、经商谋利等等,要想到这一切都是增业。

当上师勾招男女等,哪怕是每一天都带着一百个女人,也要看成是怀业。

即使上师挑起争端、发起争斗、兴起动乱,每一天宰杀一百只牲口,也要把这看作是诛业。

出世间的事业:观想上师放射白光,是能消除疾疫、刀兵、饥馑等八大灾难或十六大难的息业;再有,放射黄光,是增上福寿荣华财产受用等六种圆满的增业;再放射红光,是通过怀柔三界等的四种信解进行的怀业;又放射出墨绿色光,杀伤、驱逐、毁灭一切怨敌魔障,诸如此类的一切都要看待成是诛业。

殊胜事业,就是为一切所化众生指示三菩提解脱之道,把他们安置在解脱与遍知果位。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我们这些身处五浊横流恶世的众生,没有能够被过去的诸佛所调化。

以大悲关照,为了摄受刚强难化的我们,金刚持佛特意披上人皮,显现人相降临于世,尽管上师的断证功德与诸佛平等,可是对于我自身来说,上师恩德远远超过佛陀。

像上师给我的利益,父母不曾给过,亲朋好友没有做过,共称利济世人的大尊主谁也没有办到,那么上师究竟是怎样饶益我的呢?他教我弃舍不善的道理,而封闭了恶趣的门闩;他教我奉行善业的方法,而树立起善趣与解脱的梯子;上师让我发殊胜菩提心,从而播下了遍知佛性的种子;上师为我直指觉性法身,实是赐予了究竟法身的传家宝。

所以,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对我们来说,上师的深恩厚德胜过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外三宝也完全归集在上师中,上师的身体是僧宝,语言是妙法,意是佛陀,如云:“清净离得心是佛,不变无垢为正法,功德任运圆满僧,是故自之心性胜。

”内三根本的本体是上师:加持的根本也就是上师,所表义上师是大智慧,能表相的上师身体无论是密咒师还是出家相就是他;悉地根本的本尊,其中法性义的本尊是上师的意——大智慧,有法相的浩瀚寂猛本尊也是上师大智慧的游舞;事业根本的空行也是上师大智慧法性虚空中不灭呈现出的大悲妙力现解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