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配套教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配套教学教案(全册)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教案全)八年级数学上册老师的必备资料家长的帮教助手学生的课堂再现人教版(RJ)目录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4)11.1.1 三角形的边 (4)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6)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8)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0)11.2.1 三角形的内角 (10)11.2.2 三角形的外角 (11)11.3.1 多边形 (15)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18)12.1 全等三角形 (22)“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23)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5)第1课时“边边边” (25)第2课时“边角边” (29)第3课时“角边角”“角角边” (31)第4课时“斜边、直角边” (35)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36)第1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 (37)第2课时角平分线的判定 (41)13.1 轴对称 (46)13.1.1 轴对称 (46)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52)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52)第2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作图 (57)13.2 画轴对称图形 (60)第1课时画轴对称图形 (60)第2课时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64)13.3.1 等腰三角形 (68)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68)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74)13.3.2 等边三角形 (76)第1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76)第2课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78)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83)14.1 整式的乘法 (89)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89)14.1.2 幂的乘方 (92)14.1.3 积的乘方 (95)第2课时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98)第3课时整式的除法 (101)14.1.4 整式的乘法 (104)第1课时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 (104)14.2 乘法公式 (107)14.2.1 平方差公式 (107)14.2.2 完全平方公式 (110)14.3 因式分解 (113)14.3.1 提公因式法 (113)14.3.2 公式法 (116)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116)第2课时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119)15.1 分式 (122)15.1.1 从分数到分式 (122)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24)15.2.1 分式的乘除 (126)第1课时分式的乘除 (127)第2课时分式的乘方 (129)15.2.2 分式的加减 (131)第1课时分式的加减 (131)第2课时分式的混合运算 (133)15.2.3 整数指数幂 (135)15.3 分式方程 (138)第1课时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138)第2课时分式方程的应用 (140)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三角形定义、三边关系。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册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 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2) 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3)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性质。

2. 第二章:几何基础(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直线方程、圆方程;(3) 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4) 坐标系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函数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判定与性质。

2. 教学难点:函数的图像、几何图形的复杂计算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数学概念;3. 利用数形结合法,培养学生直观的数学思维;4. 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书写规范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数学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八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第二部分)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本部分共安排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实数与函数:课时第二章:几何基础:课时第十五章:课时2. 教学计划:根据课时分配,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人教版八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辅资料:提供相应的教辅资料,辅助教学。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168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168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共168页)第十一章三角形一、课标要求(1)理解三角形及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证明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了解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内角、外角、对角线、正多边形),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二、教材分析第1节研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首先结合引言中的实际例子给出三角形的概念,进而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对于三角形的边,证明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然后给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结合三角形的中线介绍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

最后结合实际例子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2节研究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对于三角形的内角,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然后由这个定理推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最后给出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第3节介绍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与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因而可以借助三角形给出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内角和都可由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推广而来。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因而常常将多边形分为若干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性质研究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就是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

将多边形的有关内容与三角形的有关内容紧接安排,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三、教学建议1.把握好教学要求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在本章中只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进一步的要求可通过后续学习达到。

如对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本章中只要知道它的定义,能够从定义得出角相等就可以了,学生在画角平分线时发现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可直接肯定这个结论,在下一章“全等三角形”中再证明这个结论,同样,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的结论也可直接点明。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共52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共52课时)

第一课时11.1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第二课时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 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 是BC 的中点,∴BD=CD在△ABD 和△ACD 中,,.AB AC BD CD AD AD =⎧⎪=⎨⎪=⎩∴△ABD ≌△ACD (SSS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 ,BC=DE ,点A 、D 、B 、F 在直线上,AD=FB (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 ≌△FDE ,除了已知中的AC=FE ,BC=DE 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第三课时1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学目标1.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 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 和△DEC 中12CA CD CB CE =⎧⎪∠=∠⎨⎪=⎩∴△ABC ≌△DEC (SAS )∴AB=DE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 的端点B 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 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 与△ABD 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 与△ABD 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 ;(2)以A 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 于C 、C ′;(3)•连线AC ,AC ′,△ABC 与△ABC ′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0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第四课时11.2.3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目标1.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 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D CB AE 【动手动脑】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 ,再画出一个△A ′B ′C ′,使A ′B ′=AB ,∠A ′=∠A ,∠B ′=∠B (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 ′B ′C ′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探究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 ′=∠A ,∠B ′=∠B ,那么∠C=∠A ′C ′B•′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 ′=180°-∠A ′-∠B ′,∠C=180°-∠A-∠B ,由于∠A=∠A ′,∠B=∠B ′,∴∠C=∠C ′.【教师提问】在△ABC 和△DEF 中,∠A=∠D ,∠B=∠E ,BC=EF (课本图11.2─9),△ABC 与△DEF 全等吗?【学生活动】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 ”很快证出△ABC ≌△EFD ,并且归纳如下:• •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3】如课本图11.2─10,D 在AB 上,E 在AC 上,AB=AC ,∠B=∠C ,求证:AD=AE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 ,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 .证明:在△ACD 与△ABE 中,()A A AC ABC B ∠=∠⎧⎪=⎨⎪∠=∠⎩公共角 画一个△A ′B ′C ′,使A ′B ′=AB , ∠A ′=∠A ,∠B ′=∠B :1.画A ′B ′=AB ;2.在A ′B ′的同旁画∠DA ′B ′=∠A ,∠EBA ′=∠B ,A ′D ,B ′E 交于点C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名师教案(6篇)_1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名师教案(6篇)_1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名师教案(6篇)新人教版八班级数学上册名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受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究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预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同学直观地估量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同学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假如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在上面的情境中,同学很简单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

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同学思想熟悉上的冲突,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则s2=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同学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究求方差的具体步骤)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教案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课件)2.(课件出示)(1)引导学生列式:224÷4(2)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时间=速度)(3)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演)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

(课件演示。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究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化.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本节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二、目的和目的解析1.教学目的(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教学目的解析(1)经历画图理论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2)可以纯熟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4)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p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络又有本质的区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

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

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1)(x+2)(x—2);(2)(1+3a)(1—3a);(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1)(x+2)(x—2)=x2—4;(2)(1+3a)(1—3a)=1—9a2;(3)(x+5y)(x—5y)=x2—25y2;(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学生回答】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1)A→A′→B;(2)A→B′→B;(3)A→D→B;(4)A—→B.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②、做一做:教材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x2+4y2;(2)(x+3y)2-(x-3y)2;(3)x2-0.01y2.【知识迁移】2.计算下列各式:(1)(m-4n)2;(2)(m+4n)2;(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1)m2-8mn+16n2(2)m2+8mn+16n2;(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解:(1)m2-8mn+16n2=(m-4n)2;(2)m2+8mn+16n2=(m+4n)2;(3)a2+2ab+b2=(a+b)2;(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4a2b+12ab2-9b3;(2)8a-4a2-4;(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数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整数的性质和关系,包括素数、因子分解和数的性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彩色卡纸平行四边形纸一、情境导入1. 谈话: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非常开心。

课件出示不对称“脸图”问:“这张脸可爱吗?”生:不可爱!课件演示脸图由不对称变为对称,问:现在呢?生:可爱!师:看来,人人都喜欢美丽的东西。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欣赏。

2.图片欣赏(课件出示对称图形图片)看完图片后师问: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它们两边完全一样。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后说明:它们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二、探究新知1.认识轴对称图形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

看,这是笑笑自己剪的一棵对称的小松树,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呢?(课件出示小松树的剪纸图形)生:想!师:老师和你们来一场比赛,看谁剪的又快又好,开始!师生同时动手剪,完成后教师把自己剪的贴在黑板上。

请剪的最快的学生拿剪出的小松树展示,并让他给到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

(指导学生演示方法)问演示学生:你怎么让大家知道你剪的小松树是对称的呢?生:我把它对折(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对折)师:同学们跟他一起把自己剪的小松树对折,对折后你们有什么发现?生: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师演示左右对折并讲解,像这样把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案优秀8篇出色的教案使教师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提前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案篇1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

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二、知识新授与应用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习。

三、回顾小结:学生谈收获。

人教版八上数学教案篇2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教学目标: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教案内容:一、第一章: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

3.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练习: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1. 教学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

2.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第三章:三角形1. 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三角形。

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三角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三角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第四章:数的开方与乘方1. 教学目标:理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能够熟练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

2. 教学重点: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数的开方和乘方的运算规则。

3. 教学难点:数的乘方运算;数的开方和乘方的逆运算。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意义;讲解:讲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练习:学生练习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第五章:实数1. 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第一章:勾股定理1.1 勾股定理的发现【学习目标】1. 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索勾股定理。

2. 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勾股定理的背景知识,如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周髀算经》中的证明。

2. 通过几何画图软件或实际测量,让学生验证勾股定理。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2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习目标】1. 掌握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1. 讲解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通过例题,讲解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二次根式2.1 二次根式的定义及性质【学习目标】1. 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1. 讲解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

2. 举例说明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画图软件或实际测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次根式。

2. 引导学生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2.2 二次根式的运算【学习目标】1.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2. 举例说明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通过例题,讲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实数3.1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学习目标】1. 了解实数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实数间的运算规律。

【教学内容】1. 讲解实数的概念和分类。

2. 举例说明实数间的运算规律。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一)探索1、计算: (a - b)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二)现学现用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1、(3 - a)2、 (2a -1)3、(3y-x)4、(2x – 4y)5、( 3a - )(三)合作攻关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1、(999)2、( a – b – c )3、(a + 1) -(a-1)(四)达标训练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一定相等的是()A、a -2ab + 4bB、a -4bC、a +4bD、 a - 4ab +4b2、填空:(1)9x + + 16y = (4y - 3x )(2) ( ) = m - 8m + 162、计算:( a - b) ( x -2y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四)提升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共52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共52课时)

第一课时11.1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第二课时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 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 是BC 的中点,∴BD=CD在△ABD 和△ACD 中,,.AB AC BD CD AD AD =⎧⎪=⎨⎪=⎩∴△ABD ≌△ACD (SSS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 ,BC=DE ,点A 、D 、B 、F 在直线上,AD=FB (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 ≌△FDE ,除了已知中的AC=FE ,BC=DE 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第三课时1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学目标1.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 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 和△DEC 中12CA CD CB CE =⎧⎪∠=∠⎨⎪=⎩∴△ABC ≌△DEC (SAS )∴AB=DE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 的端点B 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 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 与△ABD 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 与△ABD 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 ;(2)以A 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 于C 、C ′;(3)•连线AC ,AC ′,△ABC 与△ABC ′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0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第四课时11.2.3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目标1.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 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D CB AE 【动手动脑】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 ,再画出一个△A ′B ′C ′,使A ′B ′=AB ,∠A ′=∠A ,∠B ′=∠B (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 ′B ′C ′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探究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 ′=∠A ,∠B ′=∠B ,那么∠C=∠A ′C ′B•′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 ′=180°-∠A ′-∠B ′,∠C=180°-∠A-∠B ,由于∠A=∠A ′,∠B=∠B ′,∴∠C=∠C ′.【教师提问】在△ABC 和△DEF 中,∠A=∠D ,∠B=∠E ,BC=EF (课本图11.2─9),△ABC 与△DEF 全等吗?【学生活动】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 ”很快证出△ABC ≌△EFD ,并且归纳如下:• •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3】如课本图11.2─10,D 在AB 上,E 在AC 上,AB=AC ,∠B=∠C ,求证:AD=AE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 ,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 .证明:在△ACD 与△ABE 中,()A A AC ABC B ∠=∠⎧⎪=⎨⎪∠=∠⎩公共角 画一个△A ′B ′C ′,使A ′B ′=AB , ∠A ′=∠A ,∠B ′=∠B :1.画A ′B ′=AB ;2.在A ′B ′的同旁画∠DA ′B ′=∠A ,∠EBA ′=∠B ,A ′D ,B ′E 交于点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abc(1)CBA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 表示.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有两条路线:(1)从B→C,(2)从B→A→C;不一样, AB+A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 >AB ② AB+BC >AC ③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边如何进行分类呢?请你按“有几条边相等”将三角形分类。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显然,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按边分类: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五、例题例 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底边底角底角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分析:(1)等腰三角形三边的长是多少?若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是多少?(2)“边长为4㎝”是什么意思?解:(1)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2 x㎝。

x+2x+2x=18解得x=3.6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7.2㎝,7.2㎝.(2)如果长为4㎝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则4+2x=18解得x=7如果长为4㎝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则2×4+x=18解得x=10因为4+4<10,出现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五、课堂练习课本65面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1、三角形及有关概念;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及应用。

作业:课本69面1、2、6;70面7题。

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经历画图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是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也学过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除高外,还有中线和角平分线值得我们研究。

二、三角形的高请你在图中画出△ABC 的一条高并说说你画法。

从△ABC 的顶点A 向它所对的边BC 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 ,所得线段AD 叫做△ABC 的边BC 上的高,表示为AD ⊥BC 于点D 。

注意:高与垂线不同,高是线段,垂线是直线。

请你再画出这个三角形AB 、AC 边上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如果△ABC 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现在我们来画钝角三角形三边上的高,如图。

显然,上面的结论成立。

请你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再画出它三边上的高。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三、三角形的中线如图,我们把连结△ABC 的顶点A 和它的对边BC 的中点D ,所得线段AD 叫A B CODEF DCBAD CB A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表示为BD=DC或BD=DC=1/2BC或2BD=2DC=BC.请你在图中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看看有什么发现?三角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画图回答。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四、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画∠A的平分线AD,交∠A所对的边BC于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表示为∠BAD=∠CAD或∠BAD=∠CAD=1/2∠BAC或2∠BAD=2∠CAD=∠BAC。

思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是一样的吗?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射线,是不一样的。

请你在图中再画出另两个角的平分线,看看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画图回答。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有什么不同?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而锐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战在角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五、课堂练习课本66面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

作业:课本69面3、4;70面8、9题。

21 D CBA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三角形稳定性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二、三角形的稳定性〔实验〕1、把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不会改变。

2、把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会改变。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不会改变。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三、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固然好,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也未必不好,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如: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活动挂架则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四、课堂练习3、课本68面练习。

作业:69面5;70面10题。

11.2.1三角形的内角[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

[投影1]图1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①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②把B∠和C如果把上面移动的角在图上进行转移,由图1你能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方法吗?已知△ABC,求证:∠A+∠B+∠C=1800。

证明一过点C作CM∥AB,则∠A=∠ACM,∠B=∠DCM,又∠ACB+∠ACM+∠DCM=1800∴∠A+∠B+∠ACB=1800。

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由图2、图3你又能想到什么证明方法?请说说证明过程。

三、例题例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0方向,C 岛在B岛的北偏西40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分析:怎样能求出∠AC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只需求出∠CAB和∠CBA的度数即可。

∠CAB等于多少度?怎样求∠CBA的度数?解:∠CBA=∠BAD-∠CAD=800-500=300∵AD∥BE ∴∠BAD+∠ABE=1800∴∠ABE=1800-∠BAD=1800-800=1000∴∠ABC=∠ABE-∠EBC=1000-400=600∴∠ACB=1800-∠ABC-∠CAB=1800-600-300=900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1800是900。

四、课堂练习课本74面1、2题。

作业:76面1、3、4;77面7、9题。

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外角;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1〕如图,△ABC 的三个内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是∠A 、∠B 、∠C ,它们的和是1800。

若延长BC 至D ,则∠ACD 是什么角?这个角与△ABC 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二、三角形外角的概念∠ACD 叫做△ABC 的外角。

也就是,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共有几个? 共有六个。

注意: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

研究与三角形外角有关的问题时,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容易知道,三角形的外角∠ACD 与相邻的内角∠ACB 是邻补角,那与另外两个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投影2〕如图,这是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画的辅助线,你能就此图说明∠ACD 与∠A 、∠B 的关系吗?∵CE ∥AB , ∴∠A=∠1,∠B=∠2 又∠ACD=∠1+∠2 ∴∠ACD=∠A+∠B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结论吗?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由加数与和的关系你还能知道什么?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即 A ACD ∠>∠,B ACD ∠>∠。

四、例题〔投影3〕例如图,∠1、∠2、∠3是三角形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分析:∠1与∠BAC、∠2与∠ABC、∠3与∠ACB有什么关系?∠BAC、ABC、∠ACB有什么关系?解:∵∠1+∠BAC=1800,∠2+∠ABC=1800,∠3+∠ACB=1800,∴∠1+∠BAC+∠2+∠ABC+∠3+∠ACB=5400又∠BAC+∠ABC+∠ACB=1800∴∠1+∠2+∠3==3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