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工学交替、双元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要明确这个专业的目标。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工程机械操作、维护、管理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那么,我们的方案就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

一、招生对象与培养目标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士。

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机械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维护保养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要考虑课程设置。

这个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三大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课程设置1.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机械原理、工程机械结构、工程机械电气、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基础等。

2.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机械操作、维护保养、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气故障排除、液压与气压系统维修等。

3.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现代工程机械技术、工程机械管理、创新设计等。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要关注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三、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故障案例,使学生掌握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方法。

3.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工程机械使用现场,了解工程机械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拓展。

通过举办各类技能比赛、学术讲座、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素质拓展1.技能比赛:举办工程机械操作、维护保养、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术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五、评价体系1.过程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终结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进行评价。

3.毕业评价: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实习表现进行评价。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材料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5月目录目录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社会化形势为农机专业建设带来新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方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研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调研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调研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查数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属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类型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规模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典型案例《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新能源汽车

典型案例《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新能源汽车

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新能源项目项目建设背景:当今汽车维修行业正在面临着全产业链的多工种变革,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作为一所技工类学校,应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条件、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新能源汽车维修、生产、销售、保险、配件管理等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汽车行业标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灵活交替、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1+2+1”四阶段的人才实施方案,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和学期设置,采用企业实践锻炼、在校学习“工学灵活交替”进行的组织模式。

本项目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未来职业规划来制定,使学生更早的了解现代新能源汽车维修和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从而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较早明确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

目录一、项目建设目标: (3)二、项目特色: (3)(一)传统汽车维修技能为基础,强化新能源汽车相关技能 (3)(二)提高就业竞争力,开设多门专业拓展课程。

(3)(三)“工学灵活交替”,有利于学生较早明确就业方向。

(4)(四)“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做学合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三、项目创新点: (5)四、实施过程: (5)(一)实施办法: (6)(二)“2+1+2+1”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6)五、成效与经验: (7)(一)师资队伍。

(7)(三)人才培养,技能培训。

(8)六、体会与思考: (9)(一)了解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

(9)(二)专业技术能力突出。

(9)(三)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态度。

(9)一、项目建设目标: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采用“2+1+2+1”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和学期设置,采用企业实践锻炼、在校学习“工学灵活交替”进行的组织模式。

企业实践锻炼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3学期的专业认知实习,第二阶段为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

2024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2篇)

2024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2篇)

2024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____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机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机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确定1.培养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提高农机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3.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机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培养路径和方法1.推行“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企业和农机服务站紧密合作,开展农机人才培训和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的农机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培训和就业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2.推进在线农机人才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农机人才培训,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培训课程,使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同时,结合线上培训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确保培养出的农机人才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3.加强高等院校的农机人才培养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农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与企业和农机服务站建立紧密联系,开展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四、培养内容和重点1.基础农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包括农机结构和原理、农机操作和维护、农机管理和调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培养学员了解农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掌握常见农机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能够合理调配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

2.农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培养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员具备农机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教授农机相关的技术理论和创新方法,鼓励学员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在农机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3.农机经营和管理的培养培养学员具备农机经营和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包括农机服务市场分析、经营策略制定、管理流程和模式等方面的培养。

2024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2篇)

2024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2篇)

2024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引言: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农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为了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2024年农机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能力强的农机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招生计划和培养目标:1. 招生计划:计划招收100名农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50名硕士研究生。

2. 培养目标:(1)本科生:培养具备农机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农机工程人才,能够适应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2)硕士研究生:培养具备扎实的农机学科基础知识,熟悉农业机械工程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能够从事农机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本科生教学内容:(1)农机学科基础知识:包括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知识;(2)实践操作技能:组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农机操作和维修等实际技能;(3)科研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农机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1)农机学科基础知识:加强对农机学科的系统学习和理解,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前沿技术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和论文讲座,让学生接触农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3)科研项目实施: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团队建设:1. 增加教师数量:加大招聘力度,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同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提高,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农机企业和农业示范基地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1. 实验课程设置:增加实验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

2. 实习实训安排:组织学生到农机企业和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实习实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农机工作环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情况,分析了该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对策,为其他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双元制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工作实践问题对策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一所公办副厅级建制的重点技师学院,是全国、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技工学院。

近年来,学院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办学,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初见成效。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情况所谓的双元制,就是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院与企业合作模式呈现多样性。

目前,学院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有:1.定向委培企业根据用工实际岗位需求向学院提出用人数量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学院根据企业的要求,制订“定向委培”培养计划,并负责招生、培养。

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毕业时,企业按照“定向委培”协议要求照单验收,企业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在择优录取的前提下,考核合格的毕业生由委培单位安排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学院各系中均有定向委培班,在培学生800余人。

2.联办培养与定向委培不同的是,联合培养模式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需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如在奖学金、助学金、专业师资、实训装备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学院联合制订培养技能人才计划,确定培养途径,共同承担培养任务。

由此看来,定向委培模式的实质是委托培养,联办培养模式的实质是联合培养,但在联办培养模式中,企业根据培养的目标会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根据调查,目前学院企业冠名班中40%采取联办培养模式,苏州、扬州等地的合资、外资企业还纷纷设立训练师岗位,参与学院联办班的办学与管理。

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第36卷㊀第2期2021年6月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Vol.36,No.2Jun.2021[收稿日期]2020-12-05[基金项目]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移动学习平台在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hfujyxm08.[作者简介]杨续来(1983-),男,安徽六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电池;张光洲(1988-),男,安徽合肥人,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双元制高等教育.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杨续来1,张光洲1,仇多洋1,刘伶俐2(1.合肥学院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安徽合肥㊀230601;2.合肥学院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安徽合肥㊀230601)摘㊀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多元化㊁多样化需求,深入分析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总结了合肥学院的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给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思考㊂关键词:双元制教育;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21)02-0153-05㊀㊀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1],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㊂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应用型人才更受企业青睐㊂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发展期㊂相比而言,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起步早且发展较好,得益于被誉为 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的双元制教育模式㊂所谓双元制教育模式[2],指的是将在高等院校或职业学院的理论课学习与企业的实践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㊂一㊁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经验分析企业与学校结合的 双元 教育许多国家都有,但相对而言在德国更为成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库卡㊁西门子等德国企业实地调研,总结出以下经验供借鉴:(一)国家立法要求企业对双元制教育起主导作用通过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制度确保个体㊁企业㊁行业协会等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3]㊂在‘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保障下,由企业主导建立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企业参与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困局,同时利用企业生产和实验设备对学生进行培训,避免了学校建设庞大的教学实验室而增加政府的负担[4]㊂德国行业组织㊁工会㊁高校㊁学生等对双元制教育起到实施和监督的作用,建立起实质性的 政府协调㊁行业监管㊁企业主导㊁学校补充 的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教育机制㊂研究表明,德国企业中有资质并被许可实施双元制教育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约20%[5]㊂(二)法律赋予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德国法律赋予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具有同等地位[6],构建了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体系㊂另外,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对应用型人才的来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德国社会看重 工作资格 ,德国家长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德国社会上也不存在 普高热 ㊁ 学历热 的问题,使得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70%左右会选择通过职业教育取得资格证书走上就业岗位,30%左右的学生选择通过高等教育走上学术或者154㊀邢台学院学报第36卷科研工作岗位㊂从而,应用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加上法律化的保障,使德国职业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㊂(三)社会福利体系构筑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质就是工匠精神的培养[7],是现代教育方式与传统学徒制的有机结合㊂工匠精神就是匠人精神,贵在传承,是全社会尊技重道的文化共识㊂虽然工业化已经取代传统的手工作坊,但德国企业里的工匠精神依然延续,使得德国企业寿命超过200年的有800多家[8]㊂德国企业的员工对企业忠诚不轻易离职,收入也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企业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主动裁员㊂可以说,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德国社会的福利制度紧密相关,能够很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㊂我国著名的企业家马云曾说过: 一个员工离职无非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钱没给够,第二个则是工作得不开心 ㊂而德国双元制教育培养出来的员工则早在择业之前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培训,营造了工匠精神的培养氛围㊂二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合肥学院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两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之一㊂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建校初期,至今已有40年历史,是一所伴随 国际化 成长的高校㊂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视察合肥学院,并参观 中德共建合肥学院三十周年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新路 成果展㊂李克强总理宣布在合肥学院设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合作基金㊂在此背景下,2016年合肥学院代表团在参加中德(安徽)经贸合作推介会期间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及德国大陆集团轮胎事业部签署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㊂作为国内首家双元制高等教育院校,在201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创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双元制)大陆班,为双元制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建立样板㊂(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 应用 主导的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和理念,依托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联合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大陆马牌轮胎有限公司,成立了双元制专业协调委员会,建立并贯彻 四个协同 方针,即培养目标协同确定㊁培养方案协同设计㊁培养过程协同实施和考核方式协同评定,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将 应用型 的办学定位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㊂合肥学院提供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简称 大陆合肥公司 )负责整个实践模块的教学工作,共同为大陆合肥公司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㊁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工程师及管理人才㊂完成双元制大陆班课程学习并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后,学生可获得世界500强企业大陆合肥公司的就业岗位和出国深造学习机会,进而让学生提前卸下 找工作难 或对未来工作迷茫的心理包袱,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㊂大陆班自2016年开班至今已有五届学生总计118人,2016级21名大陆班学生已于2020年7月毕业,其中11人留在大陆合肥公司工作,4人考取研究生,其余6人选择合肥其他企业工作,实现大学与职业生涯的无缝衔接㊂(二)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系统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大陆合肥公司的专业人才需求,借鉴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的模块化课程手册,优化大陆班的课程结构,构建基于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形成合肥学院大陆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㊂1.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大陆班本科生入学后的第1-4学期,在合肥学院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基础课程(含德语)学习,相关实验课与企业衔接,如‘液压与气压“实验课,学校与大陆集团研讨后,引入德国费斯通气动液压设备并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第2期杨续来,等: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155㊀还原了企业生产的真实场景,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案例式教学㊂为体现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元素,确保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学生在第4学期通过德语考试,达到B2水平,且前4学期课程考试合格者前往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和大陆汉诺威培训中心进行为期1学年(第5-6学期)的企业实训,实训合格者获得德国大陆集团职业培训证书㊂没有达到德语B2水平,且第1-4学期课程考试合格者,在大陆合肥公司进行为期1学年的企业实训,同时接受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包括传感器与电气组件㊁品质工程和工艺工程(QE\IE)㊁机械装配技能㊁机器润滑知识和电气图纸等培训,实训合格者获得大陆合肥公司职业培训证书㊂这是大陆班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相比最大的差别㊂经过1学年的企业实训,学生对企业的业务和能力需求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㊂因此,第7学期学生回到学校参加‘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㊁‘工业机器人“㊁‘控制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学习,工学交替强化对未来工作能力的提升㊂第8学期,大陆合肥公司会针对企业日常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或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给同学们提供毕业设计题目和进企业毕业实习,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协同规范和评定学生毕业设计㊂学校同步开设‘生产组织“和‘ERP/PPS系统导论“课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司管理与架构,培养跨部门协作能力㊂经过四年的实践学习,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且课程考试合格者,获得合肥学院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赋予了双元制大陆班毕业生与传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同等的学历地位,并由大陆合肥公司按需录用工作㊂德语达到C1水平者,在完成四年本科学习任务后,可以选择赴德国埃姆登应用科学大学继续深造㊂2.根据培养目标需求,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大陆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技术及管理人才,所以教学内容既有系统的学科理论也有操作性技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授法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缩小理论课程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认知差距,减少了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打下基础㊂掌握理论知识并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对教学方法改革能起到重要作用㊂大陆班第4学期的‘电气与驱动技术“和‘数控车床铣床“等课程的实验课直接由大陆合肥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来校为学生现场讲授,提高学生从工程的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6学期以企业实训为主,66学分中的48学分都是企业现场的操作训练,这期间理论课课堂也全部搬到企业生产现场,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去大陆合肥公司给学生讲授‘先进制造技术“‘商务英语“‘智能装备诊断与维修“以及‘有限元分析基础“等理论课程,让学校专业教师加深对企业的理解与互动,为 双师型 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㊂(三)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一般以试卷和论文等方式来进行,但这不适合评价学生实践能力,因此要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学评价导向功能,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㊂为此,合肥学院对大陆班的企业实训引入过程管理和企业评价,由所在企业技术人员或师傅对学生在企业的知识掌握情况㊁实践期间日常工作表现情况以及工作能力和行为习惯进行全方位打分,评价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并给学生出具相关职业培训证书㊂从2016级大陆班学生的企业实训评价结果来看,约40%的同学得到了优秀等级,超过95%的同学得到了良好以上的评价㊂三㊁推广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打破当前社会植根较深的 重知识轻技术㊁重脑力轻体力 的人才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需要深入思考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 本土化 [9]推进措施㊂(一)强化法律保障机制,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我国企业对于教育的参与激情不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多以参观学习或者毕业实习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还是高校单方面在推动[10]㊂调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对双元制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将具有里程碑意义㊂近年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三项政策文件明确了企业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并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㊂尽管如此,上述政策落地实施的强制性不足,涉及优惠条款对企业的吸引力也不够;公众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思想观念转变尚需长时间的社会环境来培养㊂因此,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企业在产学研资金投入方面的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激励企业参与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在大中型企业的各类示范性企业评选或金融授信中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标,强制性要求相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改变高校单方面推动的被动局面㊂(二)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与师资配置专业是高校与企业对接的基本载体[1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12],所以高校应该针对社会相关新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或课程体系㊂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停止招生,开办迎合社会需求新专业或者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再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正常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 企业不希望学生实训打乱生产秩序,而学校希望学生实训能融入生产 的矛盾,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应用型人才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设置,需要有了解企业需求的 双师型 教师团队做支撑㊂2019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聘的专业教师原则上都要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㊂可见,有实践能力和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实施方案中 原则上 一词说明该条款并非强制性措施,导致方案的执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㊂此外,借鉴美国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从社会上引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也是加强 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但要改变当前兼职教师职业发展支持度低的问题,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完善兼职教师的准入㊁培训㊁评估机制建设,这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㊂(三)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目标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是专项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㊂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企业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减少对基础研究方面的人力投入;学校围绕企业所需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学生在与企业的沟通过程中,提前熟悉企业需求和企业运作方式,缩小知识与社会的距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㊂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㊁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学校和企业都双赢的有效举措㊂四㊁结语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所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需要推动国家立法来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企业参与甚至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㊂应用型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实际情况,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新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㊂(下转第162页)约束,如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自主性以保证线上学习的质量,如何合理分配线上线下的学时比例,如何实现线下训练中的深度学习等都是我们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㊂参考文献:[1]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2]刘振天,刘强.在线教学如何助力高校课堂革命?疫情之下大规模在线教学行动的理性认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7):31-41.[3]陈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何以可能 基于51所大学本科课堂现状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 38(10):75-82.[4]谢泉峰.从个体中心到关系视角:教学中的界限及其超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1): 31-37.[5]彭亮.学生成为教学评价主体的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4(06):41-45.(责任编辑:马雪玉)(上接第156页)参考文献:[1]项璐,眭依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引领 基于斯坦福大学 开环大学 计划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8,172(4):103-111.[2]余传玲.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8.11: 88-92.[3]李延平,郑少扬.制度效用:德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19,10:105-111. [4]王菁华,梁伟样,李钧敏,等.德国 双元制 成功奥秘:职业教育标准研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 (41):66-70.[5]李忠,亓婷婷.德国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法律保障及其启示 基于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的文本分析[J].职教论坛,2017(4):86-91.[6]郭彦彦,郝明昭.德国:法律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地位[J].西北职教,2008,8:21-21.[7]王志民.德国工匠精神是如何造就的[J].当代县域经济,2019,2:6-7.[8]何茂昌. 双元制 本土化模式中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探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 (3):43-45.[9]肖蕙,余建波.德资制造企业双元制教育模式培训本土化研究[J].机械制造,2019,57(5):1-7. [10]许齐良.德国双元制大学模式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9,09:104-107. [11]张辉.什么是产教融合(为什么要产教融合)[EB/ OL].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微信公众号,2019-04-30.https:///a/311096933_100002485.[1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责任编辑:马晓红)。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 问题的提出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专门制订了行动路线,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高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新工科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挑战的有效举措,被寄予空前的厚望。

产教融合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持续转化,加强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此外,“产教融合”远超出了传统人才培养的范畴,它是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从长远来看,“产教融合”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打造新型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使高校与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产业体系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推动国家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变革。

然而,纵观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产教融合”教育的现状,机械工程专业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布局下,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如何进一步明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资源、国内与国际资源等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开展实践探索工作,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现代农业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现代农业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现代农业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促进学生发展,还有助于形成教学新气象,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为切实提升现代农业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再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多样化、建设实践操作基地、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教学评估与反馈的五项实践路径,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电气设备;设备构造;维修技术;教学改革引言: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机械电气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农机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高质量人才,应重视现代农业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技术课程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水平,从而打造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优秀农机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塑造可靠的人才力量,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引擎。

同时,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机人才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技术教学质量,应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2.1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更新为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现代农业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应对现有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使其了解每个教学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阶段化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

其次,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通过将最新的现代农业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技术的相关新技术、新材料、先进工艺等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专业类别:机械类(代码:04)专业名称: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代码:610113)专门化方向: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营销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3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劳动素养,掌握跨入机械制造行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以及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胜任农业机械简单操作与维护、故障排除、农业机械营销以及相应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具备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五、培养规格(一)综合素质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2 .具有社会责任感,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法守纪、履行公民道德规范和中职生行为规范。

3 .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爱岗敬业服务制造业的情怀,为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具有理性思维品质,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

5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6 .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文化成果,能够通过1〜2项艺术爱好,展现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

7 .具有积极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形成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为,在劳动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8 .具有正确职业理想、科学职业观念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摘要]文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传统手工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阐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并总结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包括校企合作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就业创新。

[关键词]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一、“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精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企业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技能培养从业能力,同时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公共文化课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指的是企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合作的校企双方任务和分工是相当明确的。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元”+企业“元”组成的双元共同完成;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具有“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完全一致,使学生一上岗就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双元制”是德国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如何有效借鉴这种模式并且努力探索适合本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陶瓷产业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认真研究与吸取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精髓,结合省级示范建设,逐步形成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寻求企业“元”和学校“元”如何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解决方案,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是学院对“校企融合、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一种培养模式,抓住岗位需求,学生创业才有方向,培养方向才有目标,工学结合才有基础,能工巧匠才有资源。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施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施

2 “ 工学交替 ”的具体 过程
以 实 践 教 学 为 中 心 , 就业 为导 向 , 以 以 工 业 分析 与 检 验 专 业职 业素 质和 技 术 应 用 能 力培 养 为核 心 , 革 课 程 设 置 、课 程 结 改 构和课程 内容。 本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 具 体 做 法 是 第 l 、 4 、6学 期 为 校 外 企 业 真 实 工 学 交 替 学 期 , 2 、5 校 内虚拟 工学 交替 学期 。第 l 、3 为 学 期 军 训后 安 排 2周 的 认 识 实 习 , 了解 分 析 岗位工 作 状况 、 工作 任务 、工作 过程 , 受 感 企 业 文化 , 学 生 亲 身感 受 将 来 所 从 事 的 使 工作 情 况 。第 4学 期 为 课 程 实 习 、 生 产 实 习 , 企 业 跟 师 傅学 习 。第 6学 期 毕 业 设 到 计 、 毕 业 课题 、 顶 岗 实 习 等 在 企 业 完 成 。
3 “ 工学交替 ”模 式的特点
3 1先企 业实 习后学 校学 习 学 生首 先 感 受真 实 的工 业 分析 环 境 , 感 受企 业质检 部的管理 , 感受企 业文 化 , 实 习 在 中认识 到学 校分析理 论 学习 的重要性 。学校 根据 分析 岗位素 质能 力的要 求进行 知识 、能 力 、素 质 的教 学 。打 破先 学理 论 后 实 习 , 突 出 了实践 教 学在 高职 教 育 中的地 位 和 作用 。 3 2企 业参 与教 育教 学 全过程 企 业 质检部是 “ 工学交 替” 人才 培养模 式 的主要 实施者 , 习期间企业 负责对 学生进 实
E OHN0L0 I ORMA 厂 0Y NF 1 0N
‘ 学 交替 ’ 才 培养 模 式 的探 索 和 实施 ①科技 ‘ 工 ’人 教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摘要】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工学交替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校企合作与工学交替相结合的实践效果,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指出了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高职教育与实际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意义、作用、特点、优势、实践效果、推动、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强调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还能够有效缩小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工学交替模式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使所学知识得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应用。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朝着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不断发展。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和作用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产学之间的距离,促进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工学结合机制在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GXGZJG2020B084)摘要: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分为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自从教育改革以来,后者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以适应各种产业需求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观念的提出,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教学质量低、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校企合作层次浅等问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日新月异,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勃勃生机,针对这种现象,高职教育革新势在必行。

一方面,相关政策出台,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技术型人才输出基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此,通过国家和广大教育者的不断实践、开拓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思想、新方案,其中高职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观念的提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一、背景与方向(一)发展背景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校企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职业教育应紧跟产业发展,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其次,不少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参与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现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产教融合机制。

最后,创新职校培养模式有利于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现象。

综上,为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对于我国教育、经济以及民生保障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发展方向产教深度融合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主要分为六个维度,关键是把校方、学生以及企业三者协调好。

校方为学生提供知识储备,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学生毕业上岗给企业带来效益,三者相辅相成。

双元制培训班的实践与探索

双元制培训班的实践与探索

双元制培训班的实践与探索作者:盛志杰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09期摘要:为提高我院机电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理念;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与常州企业莱尼特种电缆(常州)有限公司、立达(常州)纺织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双元制”班,进行“订单式”培养。

实施以技能为主线,“学做一体,能力递进,校企共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德国商会毕业标准的高级技工、技术员。

通过实践与探索,合作范围、合作深度进一步加大了,得到了企业、学校、学生认可,三方有利。

关键词:双元制班;实践;探索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是民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学院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建东路1号,学院现有在校生5300余人,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贸易管理系、应用外语系、媒体与艺术设计系5个系,开设工、管、经、文、艺类10个专业群21个专业方向,其中院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

采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严格管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双元制培训机制“双元制(dual system)” 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

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技术学院,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元是莱尼、立达企业,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

两类教师,实训教师是企业聘请的,必须具备实训教师资格;理论课教师是建东职业学校的教师。

“双元制”学生,在三年的学习培训期间,理论和实践相互交替,在企业大部分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提出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的分层培养模式,即认岗,吸岗,贴岗、熟岗、顶岗。

分析了这种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岗递进;工学交替;适应性;可行性;现实意义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迎来日新月异的良好发展势头。

当前,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巨大,高职高专院校机械专业生源旺,就业好。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办出专业特色,使本专业毕业生广受社会的青睐是摆在广大机械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机械行业的中坚力量。

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核心思想。

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如企业走访、专家座谈、学生反馈、学院交流等考察研究,提出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着重了解目前机械行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所需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人才培养。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

组建由企业管理者、业内专家和专业带头人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逐步探索了“五岗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含义和实施过程如下:“认岗”(第1学期):参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熟悉生产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学习必修基础课,培养认知能力。

认识岗位、了解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习岗”(第2学期):进行课内实训,使学生逐渐“入门”。

改革验证性实验,根据岗位开发实训项目。

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和实训项目,让学生练习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

“贴岗”(第3、4学期):进行专业课程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等,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逐步贴近岗位需求。

三轮递进、交替式中职涉农专业人培模式改革研究

三轮递进、交替式中职涉农专业人培模式改革研究

三轮递进、交替式中职涉农专业人培模式改革研究分析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三轮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标签:中职涉农;人才培养;工学交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岗位能力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培养合格人才成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些人才必须具备相关专业基本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操控能力,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被社会接纳和认可。

中职学校承担着培养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在内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责任,目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导致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需要。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和会保障部、财政部在2016年6月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指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该文件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1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1中职学校生源差,涉农专业社会影响低生源差几乎是所有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共同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和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认识不足,不愿读相关专业;二是即使愿意读涉农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实在是太差,学生的行为习惯太差。

从而导致相关涉农专业久久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其社会影响力低。

1.2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在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存在短板,现有课程设置没经过“调查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序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境搭建-教学资源支撑-评价模式构建”这一严密逻辑过程,课程设置缺乏融合性、复合性和前瞻性。

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专业名称: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012700)专门化方向: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设施农业技术应用。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掌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农业机械的装配、检测、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农业机械推广以及设施农业技术应用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注:每个专门化方向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任选一个工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1.综合素质(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3)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8)具有借助工具查阅中、英文技术资料的基础能力。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1)行业通用能力:①识读图样能力:具有识读中等复杂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电气原理图、接线图,液压、气动系统图的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和电气图样的能力。

②工量具及仪器仪表选用能力:具有常用机械加工工具、量具、刀具选用的能力;具有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选用的能力。

③材料及元器件选用能力:具有常用金属材料的选用能力;具有识别和选用导线、低压电器、传感器及常用电工电子元件的能力;具有选用常用液压和气动元件的能力。

④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具有识读常用农业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操作常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能力;具有维护和保养常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能力;具有农业机械设备常见故障排除的基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