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家选读
中医现代名家名方收藏
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1-1、〔柴胡解毒汤〕〔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6.草河车6克〔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2、俞慎初(1915-2002),福建福清人。
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当代中医学家,中医医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学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2-1【止咳定喘汤】﹝组成﹞:(1)蜜麻黄6克(2)光杏仁5克(3)炙甘草3克(4)紫苏子10克(5)白芥子6克( 6 )葶苈子6克(布包)(7)蜜款冬6克(8)蜜橘红5克(9)结茯苓10克(10)清半夏6克﹝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
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4)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典型病例﹞: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来经常发作。
近日不慎受凉,咳嗽不已,且见喘促气急,胸闷,痰多色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白。
证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汤]加味。
处方: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贝母10克、盐陈皮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另包),水煎服。
服五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仍胸闷,上方加干瓜萎15克,再进五剂后,诸症悉平。
2-2(加味五金汤)〔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历代中医医家名著
历代中医医家名著
中医医家经典篇
1. 《脉经》 - 描述了脉搏诊断的原理和方法
2. 《黄帝内经》 - 讨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伤寒杂病论》 - 包含了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 《本草纲目》 - 总结了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及应用
5. 《千金方》 - 收集了医治方剂和疾病的经验和秘方
6. 《丹溪心法》 - 讲述了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7. 《儿科医案》 - 记录了治疗儿童疾病的案例和方法
8. 《针灸经》 - 精选了针灸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9. 《温病条辨》 - 介绍了对温病症状的辨证与治疗
10. 《外科正宗》 - 总结了中医外科手术和创伤处理的原则和技巧
这是一个由历代中医医家编写的医学经典篇目,各部著作涵盖了中医诊断、治疗、草药、方剂、针灸、儿科、外科等多个领域,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中医历代名家录
中医历代名家录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时杰出的医家。
他曾到过很多地方为人治病,方法简单有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
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
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
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治。
关月波,北京人,生于1873年,卒于1940年,享年67岁,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
关氏年轻时熟读古文,曾创办私塾,自任教师并自学中医。
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外、妇、儿及针灸各科,尤精内科、妇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1-11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1-11辑)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01.《中醫臨證備要》02.《施今墨臨床經驗集》祝諶予、翟濟生、施如瑜、施如雪整理03.《蒲輔周醫案》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高輝遠等整理04.《蒲輔周醫療經驗》中國中醫研究院編05.《嶽美中論醫集》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06.《岳美中醫案集》中國中醫研究院編07.《郭士魁臨床經驗選集——雜病證治》08.《錢伯煊婦科醫案》09.《朱小南婦科經驗選10.《趙心波兒科臨床經驗選編》11.《趙錫武醫療經驗》12.《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皮膚外科》13.《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01.《中醫入門》02.《章太炎醫論》03.《冉雪峰醫案》04.《菊人醫話》05.《趙炳南臨床經驗集》06.《劉奉五婦科經驗》07.《關幼波臨床經驗選》08.《女科證治》09.《從病例談辯證論治》10.《讀古醫書隨筆》11.《金壽山醫論選集》12.《劉壽山正骨經驗》13.《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14.《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01.《內經類證》02.《金子久專輯》03.《清代名醫醫案精華》04.《陳良夫專輯》05.《清代名醫醫話精華》06.《楊志一醫論醫案集》07.《中醫對幾種急性傳染病的辯證論治》08.《趙紹琴臨證400法》09.《潘澄濂醫論集》10.《葉熙春專輯》11.《範文甫專輯》12.《臨診一得錄》13.《婦科知要》14.《中醫兒科臨床淺解》15.《臨證會要》16.《傷寒挈要》劉渡舟、聶惠民、傅世垣編著17.《金匱要略簡釋》18.《金匱要略淺述》19.《溫病縱橫》20.《針灸臨床經驗輯要》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01.《辯證論治研究七講》方藥中著02.《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方藥中著03.《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方藥中、許家松著04.《溫病條辨講解》方藥中、許家松編著05.《醫學三字經淺說》方藥中著06.《醫學承啟集》方藥中著第五辑收录9种名著01.《現代醫案選》02.《泊廬醫案》03.《上海名醫醫案選粹》04.《治驗回憶錄》05.《內科綱要》06.《驗方類編》07.《六因條辨》08.《馬培之外科醫案》09.《中醫外科證治經驗》10.《金厚如兒科臨床經驗集》11.《小兒診法要義》12.《婦科心得》13.《婦科經驗良方》14.《醫學特見記》15.《沈紹九醫話》16.《著園醫話》17.《應用驗方》18.《中國針灸學》19.《金針秘傳》现代医案选第六辑收录11种名著01.《中藥炮製品古今演變評述》02.《中醫臨床常用對藥配伍》03.《雜病原旨》04.《中醫膏方經驗選》05.《趙文魁醫案選》06.《溫病淺談》07.《孟河馬培之醫案論精要》08.《潛廠醫話》09.《醫中百誤歌淺說》10.《諸病源候論養生方導引法研究》11.《東垣學說論文集》温病浅谈第七辑收录15种名著01.《傷寒論今釋》02.《傷寒論類方匯參》03.《金匱要略今釋》04.《雜病論方證捷詠》05.《金匱篇解》06.《中醫實踐經驗錄》07.《羅元愷論醫集》08.《中藥的配伍運用》09.《中藥臨床生用與制用》10.《針灸歌賦選解》11.《清代宮廷醫話》12.《清宮代茶飲精華》13.《常見病驗方選編》14.《中醫驗方彙編第一輯》15.《新編經驗方》第八辑收录11种名著01.《龔志賢臨床經驗集》02.《陸銀華治傷經驗》03.《經外奇穴纂要》04.《現代針灸醫案選》05.《正骨經驗匯萃》06.《傷寒論針灸配穴選注》07.《讀書教學與臨症》08.《常見眼病針刺療法》09.《風火痰瘀論》10.《小兒推拿學概要》11.《兒科針灸療法》第九辑收录11种名著01.《祝諶予經驗集》(董振华、季元、范爱平编)02.《女科方萃》(钱伯煊著)03.《書種室歌訣二種》(程门雪著)04.《乾祖望醫話》(干祖望著)05.《清宮藥引精華》(陈可冀著)06.《名老中醫帶教錄》(巫君玉著)07.《細辛與臨床》(附:疑難重奇案七十三例)(刘沛然著)08.《班秀文婦科醫論醫案選》(班秀文著)09.《清宮外治醫方精華》(陈可冀著)10.《疑難病證治》(张学文著)11.《疑難病症思辨錄》增订评释本(柯雪帆著)第十輯收录7种名著《劉渡舟醫書七種》01.《傷寒論十四講》劉渡舟著02.《傷寒論通俗講話》劉渡舟編著,傅士垣整03.《傷寒論詮解》劉渡舟、傅士垣主編04.《新編傷寒論類方》劉渡舟編著,武岩、張光華、吳鳳全、尉敏廷整理05.《經方臨證指南》劉渡舟主編,姜元安協編06.《金匱要略詮解》劉渡舟、蘇寶剛、龐鶴編著07.《肝病證治概要》劉渡舟、程昭寰編著第十一輯收录8种名著01.《董德懋內科經驗集》徐淩雲、高榮林主編02.《何任醫論選》何若蘋整理03.《月經病中醫診治》夏桂成主編04.《黎炳南兒科經驗集》黎世明主編05.《黃繩武婦科經驗集》梅乾茵編著06.《乾祖望耳鼻喉科醫案選粹》陳國豐、徐軒、幹千編著07.《中醫美容箋譜精選》陳可冀、李春生主編08.《金針王樂亭經驗集》張俊英、陳湘生整理。
名家医案赏析
名家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巴蜀中医药名家
巴蜀中医药名家目录(古代部分)(近现代部分)001涪翁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今绵阳市区)人,中医针灸鼻祖,蜀之医学先贤。
临床:擅长脉法及针灸,其医术精湛。
见有病人,不分贵贱,乐以施治,不计报酬。
经他用石针诊治,即刻便能治愈。
“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而效。
据《后汉书·郭传》记载。
绵阳市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涪翁列入南山十贤堂。
论著:《针经》、《诊脉法》。
其中《针经》是中医学史上较早的针灸专书。
索书号:002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字通直,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郭玉年少时拜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
郭玉的医术、医德和对针灸与诊法的贡献,为朝野所叹服。
他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医疗社会与心理有研究的医家。
临床: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为人诊病“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碍言也”。
反映了他在诊治疾病时全神贯注,为病人负责的精神。
郭玉还分析了为贵人诊病的难处,他说:“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郭玉以上论述正确估计了存在于东汉王公贵族的生活和思想行为对疾病诊治的不良影响;同时也科学地揭示了医生诊治不同社会地位的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
论著:索书号:003李譔(221-263)字钦仲,梓潼郡涪(今绵阳)人。
父李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惧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
譔少受父业,具传其业,又从默(尹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
著古文,皆依准贾(逵)、马(融),异于郑玄。
与王氏(王肃)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一、概述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
名老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独具匠心,其医案、医话、医论见解深刻、精湛、宝贵,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二、名老中医医案精选1. 王清泉:《赤少风病案》王清泉是清代著名中医医家,擅长治疗伤寒杂病。
在他的著作《王氏温疫论》中,以《赤少风病案》为例,详细论述了风病特点、辩证施治等内容,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吴恩宜:《名医集录》吴恩宜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擅长刺灸疗法,能够疗效显著地治疗风湿痹痛、胸胁痛等病症。
在他的医书《名医集录》中,介绍了大量优秀的医案,对于探索刺灸治疗的规律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名老中医医话精选1. 陈观铭:《陈氏医通》陈观铭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的《陈氏医通》中记载了许多医话精华,如“圣人知其一,未之解其二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通而病不生”等,这些医话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是唐代著名中医家,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许多医话经典,如“太息功宜于无为”,“圣人不医已病,治未病”,这些医话对于中医治未病、调理人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四、名老中医医论精选1. 李东峻:《医说》李东峻是明代著名中医家,他的《医说》是中医医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医学的理论体系、临床方法、医学伦理等方面阐发了许多重要观点,是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源。
2. 张介宾:《伤寒论》张介宾是元代著名中医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伤寒病理、辩证施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借鉴。
五、结语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丛书,是中医医学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借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广泛传承,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1)费开扬1925年3月生于上海。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曾任广安门医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临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证”的动态研究,最能集中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
遣方经时并用,喜用“对药”。
【处方】王女士,54岁。
脘腹胀满早轻暮重已年余,放松腰带或排矢气仍如故。
纳尚可,大便先干后软,有排不尽感。
久服香砂理气之品乏效。
细寻病由生闷气而得。
脉弦而细,舌淡红苔薄腻,口不渴。
证属肝强脾弱,木横侮土。
拟仿叶天士抑木扶土治之。
生白术20克,炒白芍12克,木瓜9克,香橼15克,麸枳壳15克,吴茱萸6克,青皮10克,麦芽15克。
服七剂后,胀满减轻,排便爽畅,继服七剂,腹胀明显消失,嘱其调整心态,勿生闷气,要学会难得糊涂,病可告愈。
【处方分析】按肝病的证治,我最钦佩清代名医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残存的“肝病证治”一篇,可谓探幽发微,论述精详。
一般肝失条达,多用逍遥散柴胡配归芍。
肝阴不足肝火上炎之胁痛,多用魏玉璜一贯煎川楝子配滋肝阴之品。
肝火犯胃之吞酸胁痛,多用丹溪左归丸黄连配吴茱萸法。
此患者属于肝气横逆,木横侮土,故其腹胀久服香砂理气之剂乏效。
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扶土抑木旨意,用对药白术配枳壳,即洁古枳术丸健脾以助运,每用对药吴茱萸配白芍、青皮配木瓜,辛泄酸软以抑木而扶土,香橼入肝经理气消长为佐,再加炒麦芽者,乃仿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中所述,麦芽不仅有消食作用,还有疏泄肝气之功也。
我自己愧无高招,到老才知自己是中医的小学生。
仅偷前贤之点滴学术经验,加以心悟化裁,组成“对药”而获效,深叹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企盼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继承发扬,加以提高,是老翁之心愿也。
(2)任继学生于1926年,吉林省扶余人,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中国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中医名家。
他们以精深的学识和卓越的医术成就在中医界和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历代中医名家的名录,带领大家一同探索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
一、东汉末年:张仲景张仲景(150年-219年),字益春,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中医学家。
他以《伤寒杂病论》一书闻名于世。
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传染病以及其他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仲景的贡献被后世尊为“伤寒论祖”。
二、唐代:孙思邈孙思邈(581年-682年),字孟春,是唐代中医学家、医药学家、书法家。
他广泛吸收和总结前人的医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誉为“药王”。
孙思邈的代表作《千金方》收录了大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对于后世的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三、宋代:张志聪张志聪(1090年-1153年),字玄石,是宋代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以临床医术高超而闻名,被尊为“医圣”。
张志聪提出了“三因”学说,即“肝主情志,脾主饮食,肺主气息”。
他的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后世的中医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明代:李时中李时中(1518年-1593年),字元化,是明代中医学家。
他精通脉学、针灸学和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时中的代表作《医学入门》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总结。
这部著作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清代:吴鞠通吴鞠通(1758年-1836年),字次栋,是清代享有盛誉的中医学家。
他尤其擅长妇科,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吴鞠通提出了“病因必通过冲任”和“血行不畅则病”等重要理论,对于妇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现代:钱世凯钱世凯(1860年-1937年),字庚辛,是中国现代中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1、张仲景:张仲景,字楚源,号钱老,东晋时期医学家、内科学家、画家,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他是《伤寒论》的作者,也是中国中医学的创始人和发起人。
《伤寒论》是历代相传的医药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提供了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国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华佗:华佗,名子德,号子瞻。
东汉末期大夫,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生之一,被誉为“神医”。
他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在外科学方面格外突出,出入重大病症均有奇效。
3、葛洪:葛洪,号圆子,字宗洲,明代最杰出的医学家,以《水经注》而闻名,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要把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来验证理论,把中医学概念提升到实践的层面,为随后的医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李时珍:李时珍,字回谦,明朝最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药王”。
他收集了大量的中药材,作了大量的药物实验,总结出一套关于药物的理论,并为中药材的采集、炮制、用法全面系统地进行了记载,是历代最杰出的药学家和药学典籍的作者。
5、沈括:沈括,字谫名,号阴公。
北宋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东晋《四部丛书》和《天工开物》的基础上,创立了“古今天文应用”学说,奠定了中国智能机械和天文仪器的基础,并创立了早期的气象学。
他在地理学和气象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被称为“古今天文地理家”。
6、济公:济公,真名叫莱女士,现代名叫莱氏,号称英主。
唐代大夫,中国宋元时期最杰出的医师之一,著名的神医,对古代中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开创了赝法诊病,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中医在实践上有了深刻的改变和发展。
7、任和:任和,号曲阳君,唐代著名医学家,以《任氏医书》而闻名,被称为“神医”。
他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的理论,对内科学和外科学都有深入的研究,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尤其是在内科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明清时期存在许多著名的医家,他们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是一些明清时期的著名医家及其医案:
1.李时中医案:李时中是明代著名医家,他的医案被整理成
《李时中医案》,收录了他的经验和治疗方法,涵盖了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张仲景医案: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家,他的代表作为《伤
寒杂病论》,收录了他的医案和治疗方案,对于伤寒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影响。
3.吴昆医案:吴昆是明代医家,他的医案被编成《吴昆医案》,
记载了他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涉及多种疾病的诊治。
4.伍应熊医案:伍应熊是明代医家,他的医案被整理为《伍应
熊医案》,收录了他治疗疟疾和伤寒病的经验和方剂。
5.丹波元简医案:丹波元简是明代医家,他的医案被编成《丹
波元简医案》,记载了他的临床实践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
6.戚继光医案:戚继光是明代将领,同时也是一位有才干的医
生。
他的医案被整理成《戚氏医案》,包含了他治疗战场上伤员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只是明清时期一些著名医家及其医案的简要介绍。
他们的医案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也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名著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
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
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着,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1.☆☆☆☆☆黄帝内经2.☆☆☆☆类经明·张介宾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6.☆☆☆三指禅清·周学霆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8.☆☆望诊遵经清·汪宏9.☆☆辨舌指南曹炳章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11.☆☆☆☆本草备要清·汪昂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17.☆☆☆医方考6卷明·吴崑18.☆☆☆医方论清·费伯雄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21.☆☆☆☆☆伤寒论汉·张仲景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28.☆☆☆☆金匮要略心典清·尤在泾29.☆☆☆☆☆瘟疫论明·吴有性30.☆☆☆☆温热论清·叶桂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32.☆☆☆☆温病条辨清·吴瑭33.☆☆☆湿热条辩清·薛雪34.☆☆☆时病论清·雷丰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37.☆☆☆☆症因脉治四卷明·秦昌遇38.☆☆☆☆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39.☆☆☆☆医门法律清·喻昌, 附: 续编何舒40.☆☆☆☆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41.☆☆☆☆☆脾胃论 `内外伤辨金·李杲42.☆☆☆☆儒门事亲金·张从正43.☆☆☆☆医学从众录清·陈念祖44.☆☆☆☆医林改错清·王清任45.☆☆☆☆医学举要六卷清·徐镛46.☆☆☆☆血证论清·唐宗海47.☆☆☆☆西溪书屋夜话录清·王泰林48.☆☆☆☆理虚元鉴二卷明·汪绮石49.☆☆☆痰火点雪四卷明·龚居中50.☆☆☆何氏虚劳心传一卷清·何炬51.☆☆☆☆增订十药神书一卷元·葛可久52.☆☆☆☆医法圆通、医理真传郑钦安53.☆☆☆串雅内外编清·赵学敏54.☆☆☆☆理瀹骈文清·吴尚先55.☆四部医典宇妥等56.☆☆☆☆外科正宗明·陈实功57.☆☆☆☆☆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58.☆☆☆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59.☆☆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60.☆☆☆☆针灸大成明·杨继洲61.☆☆☆针灸聚英明·高武62.☆☆☆十四经发挥元·滑寿63.☆针灸问对明·汪机64.☆☆☆☆☆傅青主女科清·傅山65.☆☆☆☆☆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清·吴谦66.☆☆☆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67.☆☆☆☆济阴纲目明·武之望68.☆☆☆☆☆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69.☆☆☆活幼心书元·曾世荣70.☆☆☆☆☆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71.☆☆幼科发挥明·万全72.☆☆婴童百问明·鲁伯嗣73.☆☆幼科释谜清·沈金鳌74.☆☆☆☆☆审视瑶函明·傅仁宇75.☆☆☆目经大成清·黄庭镜76.☆☆原机启微元·倪维德77.☆☆☆☆尤氏喉科秘书清·尤乘78.☆☆咽喉脉证通论79.☆口齿类要明·薛己80.☆☆☆☆重楼玉钥清·郑海涧81.☆☆☆☆随息居饮食谱8卷清·王世雄82.☆☆☆☆遵生八笺19卷明·高濂83.☆☆☆☆☆格致余论元·朱震亨84.☆☆☆☆☆质疑录明·张介宾85.☆☆☆☆☆医学源流论二卷清·徐大椿86.☆☆☆☆慎疾刍言一卷清·徐大椿87.☆☆☆☆医经溯回集元·王履88.☆☆☆肯堂医论三卷明·王肯堂89.☆☆☆☆叶选医衡二卷清·叶天士辑90.☆☆☆☆读医随笔六卷清·周学海91.☆☆☆☆寓意草清·喻昌92.☆☆☆知医必辨一卷清·李文荣93.☆☆☆☆冷庐医话五卷清·陆以湉94.☆☆☆☆☆古今医案按清·俞震95.☆☆☆内科摘要明·吴有性96.☆☆☆☆三家医案合刻清·吴金寿97.☆☆☆☆柳选四家医案清·柳宝诒98.☆☆☆☆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99.☆☆☆☆名医类案明·江灌书名版别作者定价书名版别作者定价名中医治病绝招中国医药 2.30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科技文献 22.00中风论江西科技 3.00 景岳新方八阵浅解与应用人民卫生 22.00难经科技文献 3.00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白话解人民卫生 22.00名中医治病绝招中国医药 3.40 方剂学图表解人民卫生李庆业 22.00医林改错天津科技 4.00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浅解山西科技 22.00瘟疫论天津科技 4.00 万病回春天津科技 22.00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天津科技 4.00 徐评外科正宗校注学苑出版 22.00诊宗三味天津科技 4.00 本草求真中国中医药 22.00新刻图形枕藏外科中医古籍 4.50 丹溪学研究中医古籍 22.00脾胃论第二军医大金成杲 5.00 医学正传中医古籍 22.00濒湖脉学天津科技 5.00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人民卫生周学胜 23.00小儿推拿秘旨天津科技 5.00 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技 23.00随息居饮食谱天津科技 5.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壹拾柒) 上海科技王金杰等 23.00格致余论天津科技 5.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四) 上海科技 23.00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三指禅中国中医药 5.00 医宗必读天津科技 23.00珍本医籍丛书? 针炙神书中医古籍 5.50 辨证奇闻中国中医药 23.00绛雪丹书中国中医药 5.60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四册] 人民卫生郑金生 23.50新编补注濒湖脉学内蒙科技 5.8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七) 上海科技 24.00新编补注濒湖脉学内蒙科技 5.80 三十六计与中医学中国医药张介眉 24.00本草崇原(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中国中医药 5.90 辨舌指南福建科技 25.00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人民卫生高学民 6.00 胸痹心痛古今名家验案全析科技文献 25.00女科百问天津科技 6.00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人民卫生王洪图 25.00笔花医镜天津科技 6.00 温病学图表解人民卫生杨进 25.00药鉴中国中医药 6.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贰拾) 上海科技钱艺 25.00珍本医籍丛刊--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中医古籍 6.0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捌) 上海科技25.00医学从众录山西科技 6.20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叁) 上海科技 25.00养性延命录内蒙科技王忠 6.50 张仲景药物学中国医药周祯祥 25.00濒湖脉学白话解(三版) 人民卫生刘文龙 6.50 灵枢经新识中医古籍 25.00傅青主女科天津科技 6.50 三订通俗伤寒论中医古籍 25.00霉疮秘录学苑出版 6.80 袖珍汤头趣记图卡北京科技 26.00(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濒湖脉学学苑出版 6.80 证治歌诀解说科技文献 26.00濒湖脉学第二军医大清李时珍 7.00 针灸学图表解人民卫生赵吉平 26.00伤寒论第二军医大清张仲景 7.00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人民卫生 26.00喉症全科紫珍集口齿类要天津科技明。
历代医书评按(中医学读书推荐,心得分享)
历代医书评按(中医学读书推荐,心得分享)十星:《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五本书无需多言。
《诸病源候论》初学者茫然无从,不知读书当自何起,不学无术之辈,往往一辈子坐堂,也不过为耳食计,一无可取。
想要在中医学中不迷茫,临床时有定见,那么最佳的初学书就是此书。
此书有三妙。
第一妙,此书为无方之书中最重要的六本之一,是除却中医三坟及伤寒金匮外最为重要的书。
第二妙在于内容,详解病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重在诊病,喻嘉言所谓议病式是也,若不能心中犀照在临证之前,又如何成竹在胸于坐堂之后?第三妙在于文字,中医三坟个个古风深邃,今人不习句读,不善小学,诸子百家,均所未读,如何能入素问灵枢之门径,而此书文采颇佳,文义贯通,读之必喜。
读此书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本极其关键的医书,初读就当精心,详细思考所以然,日日摩挲两个月方可。
之后再读内难伤寒及各家,至于临证之时,此书仍为案头必备。
九星:《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论》《温热经纬》《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难经》《内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发挥》《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论》《温热经纬》自仲景《伤寒论》以来,中医学一直在进步发展,重要的人物如过江之鲫,如王冰、许叔微、双四大家、薛立斋等,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温病,其重要性不亚于开辟鸿蒙,引中医后学登堂入室,窥得大道。
自南朝名医徐之才提出十剂后,轻可去实多被指代为麻黄、葛根之属,而不知桑叶、杏仁、贝母、枇杷叶、北沙参、天花粉之功勋,此虽极浅易学,而当今不知不信者尤重,自喻嘉言首倡后,经叶天士发展,虽有谢映庐邯郸学步,程杏轩一窍不通,仍至王孟英而臻大成,其所谓治病有极轻清,极平淡法,苟能悟之,取效甚捷是也。
温病学和温补一样,并非是中医的一个学派,而是中医学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第七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1302 《伤寒论今释》1303 《伤寒论类方汇参》1304 《金匮要略今释》1305 《杂病论方证捷咏》1306 《金匮篇解》1307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编著。
卷一读书体会: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体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治病要决、对《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体会、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调神二字的体会、对《素问玉机真脏论》五实死五虚死的体会、读《素问》五脏已败其色必夭的体会、对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的体会、劳风是外损之源、久服轻身亦可作服药见效解、《难经七十五难》可作内伤病治则、历代名医因生活环境不同各有发明、读《内经》但于可信永精研之、读《格致余论》罗太五治久病虚赢有积滞先养后攻的体会、阳明燥渴与少阴厥逆之预后、对汗后脉躁疾为阴阳交死证的体会、对阳脉之极的体会、对急劲弦强乃真脏死脉的体会、以校勘考证法读古书、论《医说》所载张仲景治汉武帝消渴之误、对“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的体会、《研经言》论中暑与瘪螺痧治法、劳瘵人只知为虚而不知为实,蛊胀人只知为实而不识其虚,内外俱伤便是两感、气血凝滞脉络不能贯通衍义、理中汤随证变换示例、《研经言》用药论、用药宜随证重轻、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麻口之药亦能麻肺、《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所载陈修园医案乃易思兰医案改名、毒药外敷疥疮之害。
师友经验:张禾芬夫子用甘露消毒丹治阴虚湿痹似劳症、张禾芬夫子治热痧误补腹胀验案、颜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水肿、颜师用雪羹梨汁竹沥治郁怒引动肝风、颜师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妊娠春温、颜师用黄芪苡仁粥治小儿体虚湿热证、颜师用轻剂清肺养胃法治肺劳兼秋燥症、颜师用重剂参附治妇人崩血脱证、颜师治暑热吐血先清解止血后用养肺胃培本验案、宋星斋治疗妇科胎前产后病的经验、黄志棠儿科谈乳儿疾患须查询乳母健康状况、范文甫老医用乌梅安胃丸和白蜜治胸脘剧痛、范文甫老医治危症诊趺阳脉、刘达人老医诊久咳伤肺下见悬痈案、刘达人老医谈治杂病以保脾胃为主、曹炳章老医辨舌柔硬以察胃气存亡、胡炳藻老医谈治疗温症要使湿热分离、胡炳藻老医谈《温疫论》学说二则、严鸿志老医谈治病要法、张生甫老医谈《内经》养生却病法、张生甫老医谈察舌通变、舒绅斋儿科治麻疹经验、夏思襄外科治疗疥癣不用毒药外敷、杨楚和治温热病及湿热病经验、徐莲塘老医用生化汤经验、郑慎安老医治妇女乳病经验、沈汀舫用张景岳新方治病经验、钟纯泮老医治结胸症验案、钟纯泮老医治消渴病验案、王赤南老医谈血症先清外感后治内伤、莫尚古老医治肝肾亏损体患痰饮用药法、颜伯卿老医用桃仁承气汤治胸痹咯血、姚精深先生用桑皮益元散治暑瘵、郑纯甫老医治病宗王孟英之法、徐炳南医师治病一方到底不惑、宋鞠舫治疗经验记述。
48部现代名医精华
48部现代名医精华按相关度排序|按时间排序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2)13-03-11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2)关于山药治劳损和慢性泄泻,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氏临床经验,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论》的“阴虚劳损门”有一味薯蓣饮,“泄泻门”中有薯蓣粥,均以一味山药为方,突出其独特的功效。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衷中参西录》中改了几样,就称为升陷汤,用于治疗一切中气下陷之症,并不一定是子宫下垂,例如胃下垂、小肠疝气等,用起来比补中益气汤更灵验。
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6)13-03-11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张锡纯的医案(6)神方张锡纯之寒解汤治疗温病的故事(建军医话3)神方张锡纯之寒解汤治疗温病的故事(建军医话3)神方张锡纯之寒解汤治疗温病的故事(建军医话3)[/color] 故事发生在9月28日晚,也就是昨天。
作者:张锡纯出版社出版的《张锡纯医案》,是通过对张锡纯1909年所撰的《衷中参西录》研读与实践所得的一部张氏医案,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精华(3)13-03-12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精华(3)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医案(2)13-03-12 养生修行图书馆传播中医馆—48部现代名医精华—李可中医医案(2)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27 如果中国不很快成立一个能自主的中医部,大刀阔斧重新收拾中医这个烂摊子,那中医就没的救了,只能是一天不如一天。
古今名医汇粹(12)
古今名医汇粹(12)盖火胜则制金,金衰则木茂,木茂则风生,止可流湿润燥通郁为主,而用及姜、附、乌、桂、起石、硫黄之剂者,是耶?非耶?薛立斋曰∶中风者,即《内经》所谓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是也,而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分焉。
夫中腑者为在表,中脏者为在里,中血脉者为在中。
在表者宜微汗,在里者宜微下,在中者宜调荣。
中腑者多著四肢,如手足拘急不仁、恶风寒。
如数者病浅,皆易治,用加减续命汤之类。
中脏多滞九窍,如眼瞀者中于肝,舌不能言者中于心,唇缓便闭者中于脾,鼻塞者中于肺,耳聋者中于肾。
此数者病深,多难治。
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症,内无便溺之阻,肢不能举,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汤主之。
中腑者多兼中脏,如左关脉浮弦,而目青、左胁偏痛、筋脉拘急、目、头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胆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类。
如左寸脉浮洪,面舌赤、汗多恶风、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忪悸恍惚,此中小肠兼中心也,用麻黄散之类。
如右关脉浮或浮大,面唇黄、汗多恶风、口语涩、身重、怠惰嗜卧。
肌肤不仁、皮肉动、腹膨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风散之类。
如右寸脉浮涩而短、面色白、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闷、短气自汗、声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肠兼中肺也,用五味汤之类。
如左尺脉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两耳虚鸣、骨节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肾也,用独活散之类。
此皆言真中风也,而有气血之分焉∶盖气虚而中者,由元气虚而贼风袭之,则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汤加钩藤、姜汁、竹沥;血虚而中者,由阴血虚而贼风袭之,则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汤加钩藤、姜汁、竹沥;气血俱虚而中者,则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汤加钩藤、姜汁、竹沥。
其与中风相类者,则有中寒、中湿、中火、中气。
食厥、劳伤、房劳等症。
如中于寒者。
谓冬月卒中寒气,昏冒、口噤、肢挛、恶寒、脉浮紧,用麻黄、桂枝、理中之类。
中于暑者,谓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泻喘满,用十味香薷饮之类。
中于湿者,丹溪所谓东南之人多因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用清燥汤之类,加竹沥、姜汁。
名医名家介绍
名医名家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名医名家介绍:概述
2.名医名家介绍:名医
3.名医名家介绍:名家
正文
名医名家介绍是向公众介绍在医学领域具有卓越成就和崇高声誉的
专家和学者的一种方式。
这些名医和名家通常在临床实践、医学研究、教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名医和名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名医
名医通常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医术的医生。
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名医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治愈率上,还在于他们在医德、医术、医风等方面的表率作用。
他们严谨的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年轻医生树立了榜样。
二、名家
名家则是指在医学研究、教学等领域具有权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专家和学者。
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他们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还在于他们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名医和名家都是我国医学事业的重要支柱。
他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卓越的成就,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医学事业的繁
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
学中医时,以下是6本必读的医案书籍:
1. 《景岳全书》:这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著作,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医案,对于学习中医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2. 《金匮要略》:这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也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书中收录了许多医案,涉及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诸病源候论》:这是唐代医学家王叔和的著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医案书籍。
书中收录了许多病例,对于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很有帮助。
4. 《医宗金鉴》:这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的著作,也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书中收录了许多病例,对于学习中医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5. 《临证指南医案精选》:这是现代中医学家吴昆的著作,收录了他多年临床实践中的医案。
书中的医案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非常有帮助。
6. 《名医医案精选》:这是现代中医学家杨继洲的著作,收录了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中医名家的医案。
书中的医案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疾
病,对于学习中医名家的治疗方法和经验非常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 不愈,伤及脾胃;或身体素虚, 脾胃不健,升降乏力,气机阻滞 而致胃痛;若中气下陷者,病情 可进一步加重;若脾胃阳虚,阴 寒内生,则拘急而痛。以上多发 为虚痛。
病机:本病的病机归纳为胃气不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 胃郁热、瘀血停滞;虚证有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2、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 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酸臭,吐 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山楂丸或保和丸加减。 [护理]:
1)生活护理:病室空气新鲜,及时 清除呕吐物。患者生活起居有规律, 保持大便通畅。口中有腐臭味,应 做好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或 口含槟榔、豆蔻、桔饼等芳香健脾 之品。胃脘胀痛,欲吐不出者,可 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缓解胃痛。
(二)辨证施护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 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 [护理]:
1)生活护理:病室应向阳,室温应偏高。患 者慎避风寒,多着衣被。多休息,少劳累,劳 逸适度。形体消瘦者,餐后应卧床休息片刻, 不宜疲劳和活动过多。胃痛时可胃脘部热敷, 药慰。 2)饮食护理: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消 化,少量多餐。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南瓜、 扁豆、核桃、莲子、栗子、龙眼、大枣、牛肉、 鸡肉、牛奶、鸡蛋、豆制品、黄鱼、鳗鱼、河 虾等,忌生冷,寒凉及肥腻、甜粘之口。若饥 饿时胃痛,可稍进糕点、饼干,以缓中止痛。
3)用药护理: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汤药宜热服, 服药后宜进热粥、热饮,以助药力。或服肉桂粉、 沉香粉、延胡素粉各1g,以温中止痛。 4)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脐疗治疗。① 针灸: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②脐疗:荜 菝、干姜各15g,甘松、山奈、细辛、肉桂、吴茱 萸、白芷各10g,大茴香6g、艾叶30g、高良姜、 广木香各10g,黄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取 本散15g,撒于脐中,或用白酒调敷脐中,外以纱 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十次为 一个疗程。功能温中通阳,散寒止痛。
3、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 连胁,嗳气喜叹息,大便不爽,矢气 稍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 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护理]:
1)生活护理:病室应凉爽通风宜人,环境应 清净。 2)饮食护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食行 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柑橘等,亦可用橙皮 10g、生姜6g,水煎服,每日1-2次。悲伤 郁怒时暂不进食。忌食南瓜、山芋、土豆、 汽水等壅阻气机的食物。 3)情志护理:调摄精神,疏导情绪,消除患 者郁怒烦恼,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主 动参加社会及文娱活动,多听轻音乐,下棋, 读报等,怡情放怀,气机通畅。
5)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治疗。 可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穴 止痛,用泻法。
6、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 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 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护理]:
1)生活护理:病室凉爽湿润,空气新 鲜。患者适当休息,减少活动。 2)饮食护理:饮食清淡,多食益胃生 津之品,如西瓜、甘蔗、梨、藕、菠萝、 百合、杨梅、白木耳等。忌辛香温燥及 浓茶、咖啡等。可在饭后稍食醋、山楂、 话梅等,以酸甘化阴;或用石斛、麦冬 煎汤代茶饮。大便干结者,可服用蜂蜜, 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
3)用药护理: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宜进热粥、热 饮,以助药力。或服肉桂粉、沉香粉、延胡索粉 各1g,以温中止痛。 4)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脐疗治疗。① 针灸: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②脐疗: 荜菝、干姜15g,甘松、山奈、细辛、肉桂、吴 茱萸、白芷各10g,大茴香6g、艾叶30g,高良姜、 广木香各10g,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取本散15g,撒于脐中,或用白酒调敷脐中,外 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 十次为一个疗程。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1)生活护理: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噪 音。卧床休养,勿令过劳。 2)饮食护理:宜食用行气活血之品, 如山楂、酒酿等。忌食煎炸、硬固之 品,戒烟酒。 3)情志护理:患者因疼痛或出血,精 神紧张恐惧而悲观,故应做好情志护 理,安慰患者,疏导情志,树立信心, 安心养病。
4)用药护理:汤药宜饭前温服。痛如 针刺者,可临时给服三七粉1.5g,延 胡索粉1.5g;有出血者加服白芨粉 1.5g,温开水或藕汁调服。
2)饮食护理:控制饮食,痛剧时暂予 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进素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 品为宜,如萝卜、山楂、柑橘等;或 用焦米锅巴汤代茶饮,以消食健胃; 或用炒莱菔子10g,同粳米适量煮粥 服食。禁食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忌 饮酒。病愈后要做到饮食有节制,不 暴饮暴食。
3)情志护理:忧思伤脾,脾气愈虚,加 重病情,故应保持精神愉悦,避免忧思 焦虑的情绪产生。 4)用药护理:宜偏凉服。大便秘结者, 可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大黄粉3-5g 冲服。 5)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治疗。 疼痛发作时,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 公孙穴,用泻法。
1)生活护理:病室应向阳,室温应偏高。 患者慎避风寒,多着衣被。多休息,少劳 累,劳逸适度。形体消瘦者,餐后应卧床 休息片刻,不宜疲劳和活动过多。胃痛时 可胃脘部热敷,药熨。 2)饮食护理: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 消化,少量多餐。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 南瓜、扁豆、核桃、莲子、栗子、龙眼、 大枣、牛肉、鸡肉、牛奶、鸡蛋、豆制品、 黄鱼、鳗鱼、河虾等,忌生冷、寒凉及肥 腻、甜粘之品、若饥饿时胃痛,可稍进糕 点,饼干,以缓中止痛。
3)情志护理:忧郁恼怒是导致疼痛的 重要原因,故应避免各种情志刺激,使 患者心胸开阔,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4)用药护理:汤药宜饭前偏凉服。痛 甚时可用白芍粉2g、黄连粉1g,温开 水送服。
5)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治疗。 可针刺中脘、内关、合谷穴止痛,用泻 法。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痛处固定,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 后痛甚,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 [护理]:
病位: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 切关系。
【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 伴发症状以及诱发因素,以辨胃痛的虚 实、寒热、气血等不同病理性质 1)辨缓急 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受寒邪, 或饮食所伤引起。凡胃痛渐发,起病缓 者,多因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气滞 血瘀所致。
3)用药护理:汤药宜饭前温服。
4)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治疗。 不宜做温热疗法如药熨、熏蒸、拔罐、 灸法。可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 脾兪、胃兪穴,用补法。
7、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 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累或受凉 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差,神疲 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 [护理]:
2)若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 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此为气随血脱 之危象,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3)若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寒战,高热,痛如 刀割,全腹硬满,疼痛拒按,则可能是急腹 症,必须抓紧处理。
4)中年以上的患者,胃痛经久不愈,原有的 疼痛规律性发生改变,消瘦,贫血,要防止 病情发生恶变。
4)辨气滞与血瘀 初病,以胀痛为主,痛处攻窜不定,伴嗳 气者,多属气滞;久病,痛如针刺或如刀割, 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者,多属血瘀。
2、观察胃痛的特点,以利于辨病。如病情 长,反复疼痛,痛有规律,多在餐后半小时 至1小时出现,至下次进餐前缓解,为胃溃 疡的表现;若疼痛在餐后2-4小时出现,持续 至进餐后缓解,为空腹痛或夜间痛,为十二 指肠溃疡的表现。
胃痛患者的护理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临床系 中医教研室 李淼
【概述】
(一)病名概念 胃痛多因忧思恼怒,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主症为上腹胃脘部 近歧骨处经常发生疼痛的病证,可兼有 痛引胁背,或胸脘痞闷,恶心,呕吐, 纳差,嘈杂,嗳气,或吐酸,或吐清水, 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证。
(二)范围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粘膜脱垂 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以 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 参考本节辩证施护。
【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适当增加体育活动,以增强 体质。
2、慎起居,适寒温,调情志,防劳倦。 3、注意饮食调摄,按时进餐,勿过冷过热, 勿过饥过饱,少食油腻生冷之物,戒烟酒, 注意饮食卫生。 4、积极治疗引起胃痛的原发病证。若反复 发作,迁延不愈,应定期作有关检查,防 止恶变。
(三)证候特征
主证: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部疼痛, 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 程度的不同。 兼证:常伴见腹胀满、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不思食、大便或结或溏、 甚或呕血、大便色黑等脾胃症状以及 神疲乏力、面黄、消瘦、浮肿等全身 症状。
【病因病机】 外邪之中以寒邪最易伤胃,交暑之季, 暑热、湿浊之邪也间有之。邪气客胃,胃气 受伤。轻则气机壅滞,重则和降失司,而致 胃脘疼痛。饮食不节,纵恣口腹,偏嗜烟酒, 或过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气机升降 失调而作胃痛。且厚味烟酒皆湿热之性,停 于胃腑伤津液为先,久则损脾。如情志不畅, 肝失调达,横犯脾胃,而致肝脾不和或肝胃 不和,气血壅滞则胃病,日久瘀血内结,致 损胃阴。以上多发为实痛。
4)用药护理:汤药宜饭前温服。疼痛发 作时可用木香粉1.5g、延胡索粉1g调服, 以理气止痛。 5)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治疗。 ①针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 阳陵泉穴,用泻法,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②推拿:按摩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 胃兪、期门穴。
4、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 易怒,口干口苦、胃热,灼痛,痛剧 急,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减。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