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本科生院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
29
123.5 -124
36 30.5-31
9-10
学时 739 60分百分比
18.13%
22.50% 77.19%
19.38%
6%
·309·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必修课 选修课
不含实验课程 123.5
28
实践环节
含实验课程 -124 40.25-43.8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10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36-36.5
3
专业选修课程
23-23.523
毕业要求总合计
160
十、课程设置清单(见下表)
31 周
160 48 375-378 2450-2459+31 周
17.50% 77.19%
25.156%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80501)
一、专业简介: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山东大学设立较早的传统学科之一,是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历经几代人薪火相传, 已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专业特色。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宽口径专业,包括电厂热能 动力、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和热工过程自动化五个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热能工程、动力机 械、动力工程、热工自动化、制冷与低温等方面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 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量转换与利用和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实 践和创新能力,较高文化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能源动力领域的科研、 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具备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新与生产管理的综合能力。专业教学阶段设五个课 程模块:热能动力、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热工过程自动化,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 四、核心课程: 热工流体类、能源与环境类、力学类、电学类、工程材料类、机械原理与设计类、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验包括:传热学实验、热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控制理论实验、测试技术实验及有关专业课实验 . 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程训练 ( 金工 )、工程训练(电工)、节能减排创新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 习以及毕业实习等。 六、毕业学分: 总学分:160 学分 七、修业年限: 4年 八、授予学位: 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九、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1.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电气工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3.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4.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能工程基础、动力机械及传动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能源与环境建模与仿真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电力市场运行与规划、供热供燃气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经济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实验、能源与环境管理等。
三、实践教学设计1.实习安排学生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四、培养要求1.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以及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2.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设计、运行和管理能源与动力系统。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4.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就业方向及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公司、电力公司、工程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随着国家对能源和动力工程领域的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薪资待遇优厚。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以下是 6 条关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 咱要让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怎么做到呢?那就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养分!就像给小树苗施肥浇水一样,课程设置得丰富多样,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一个都不能少!比如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让他们亲手操作那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这难道不是在助力他们快速成长嘛!2. 嘿,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不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嘛!得精心、细致。
给他们提供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呀,让他们去和行业大牛碰撞思想火花,这就好比给艺术品精心打磨抛光呀。
像组织去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在那里他们能吸收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呢,想想就超棒的呀!3.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那得全方位呀!不仅要教他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呀!就像球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实习的时候安排小组任务,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和配合,这多重要啊!难道不是这样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团队吗!4. 想把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成厉害的角色,就得给他们来点挑战性的呀!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项目课题,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潜力多大呢。
就好像爬山,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对吧!比如让他们去解决一些实际的能源利用难题,他们肯定会从中收获巨大呀!5.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可不能千篇一律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来引导。
这不跟玩拼图似的嘛,找到合适的那一块才能拼出完美的画面呀。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专长领域,有人对新能源感兴趣那就重点培养那方面,多酷啊!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更有竞争力嘛,不是吗!6. 要想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出彩,就得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呀!就好比鱼儿得有干净的水才能畅游。
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设施,还有优秀的教师指导。
想象一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跟着厉害的老师学习,那得多带劲呀!这就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呀!我的观点结论: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因材施教、提供丰富资源和挑战性任务,创造良好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且有特色的人才,推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厂方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厂方向)专业(本科)燧养方案一、专业说明专业代码:080501工学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开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热能与动力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能源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具体目标是依托电力行业,进行具有电力特色的动力工程师培养。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切实将课堂能源动力相关理论教学与电力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电力企业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学生还可以报考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比拟系统的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热工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方法、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及热力发电厂系统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力生产运行、检修等方面的知识。
2.具有熟练正确的计算机应用和热工试验仪器仪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3.具有进行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具备一定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综合实践经验与能力。
4.掌握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能源方面的主要法规。
5.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国内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科学和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开展动态。
6.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7.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门类:工学;二级类: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利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进行热力系统及设备、动力机械等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节能减排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力、制冷空调、新能源、环保等高科技行业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2.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外文专业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熟悉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法规、学科现状及发展前沿;4.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5.能够针对本专业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与科研开发能力,能够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教学等工作,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创新方法、体现创新意识;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8.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必要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较强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生产与科研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自动化和经营管理、实验研究与开发、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经过5年左右的锤炼,绝大部分能达到工程师水平,优秀的能成为技术骨干或技术主管。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具备科学、技术、职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人文、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
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的一般方法。
专业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念知识,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熟悉工程热物理及热能动力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能源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掌握热力发动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烧与排放控制、电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知识要求。
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相关发展方向和国家发展战略;具备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掌握解决能源与动力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手段,具备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维护、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设计、开发能力,并具备一定创新意识。
具备运用所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运营管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和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 学科门类:工学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安装施工、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通过在校学习,学生应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的教育。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热物理过程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学、电工和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制冷与空调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的设计、运行及试验研究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胜任热力系统优化分析、运行管理和技术改造;4.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6.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7.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三、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四、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热工测试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制冷与空调工程设计、制冷装置电气控制技术、内燃机学、锅炉原理与设计、船舶动力装置、企业节能技术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设备制造与运行管理实习、制冷与空调工程设计课程设计、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制冷装置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锅炉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 16 16 0 1
军事理论 X12007 Military Theory
1 24 16 8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P12003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2 32 24 8 2
大学英语听说Ⅱ N12172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II 1 16 16 0 2
理论力学
●
●
●
●
(交通)(A)
材料力学
●
●
●
●
(B)
工程热力学
●
●●
●
(A)
机械设计基 ●●
础(D)
●●
●●
工程流体力
专 学与机械
●
●●
●
业
(A)
教
育 传热学(A)
●
●●
●
平 内燃机构造
台
(A)
内燃机原理
(B)
内燃机制造
工艺(A)
● ● ●●
●●●● ●●●●
●
●●
内
●●
燃
机
●
锅炉原理
●
燃烧学
●
热力设备制 造工艺
34(20.67%)
其中实践学分 (比例%) 6.5(3.95%) 5.5(3.34%) 3(1.82%)
34(24.67%) 0
0.75(0.46%) 2(1.22%) 2(1.22%)
53.75(32.67%)
五、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中英文对照)
课程 课程平台
代码
课程名称
总 讲课 实验 开课
学分 学
(5)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 3. 素质要求 3.1 具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的意识。 3.2 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有主动承担健康、安全、福利等社会责 任的意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介绍简介:本专业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能源动力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定位: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科研和“大工程观”特色,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适应能源动力和石油石化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基本训练,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事热工设备、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毕业要求要求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要求2:掌握与能源动力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要求3: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要求4:获得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要求5:获得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过程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因素;要求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求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要求8: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9: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应用能源与热工常用软件模拟或分析计算流体、传热、燃烧等热工问题;要求10: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0805011.2.1.A 1.A 2.A 3.A 4.2.B 1.B 2.B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能源与动力工程一、培养目标二、基本要求基本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力学、机械和电气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具备能源生产、转化、输送、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在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水力发电、泵站供水及流体输送、水力机械及动力设备等)从事能源动力的开发利用、工程设计、装备配置、自动控制、运行管理、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在其专业领域工作五年后,成为能担当重任的业务骨干。
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接受现代科学与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能源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等现代工具,具备从事节能、环保、动力和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和运行管理所必需的工程技术知识,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及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通用知识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化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具备较好的外语综合水平。
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必需的力学、材料、机械、电工、电子、控制等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较好的制图、运算、实验、计算机应用和机电设备操作水平。
专业知识掌握能源生产、转化、输送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新产品和新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及运行的基本环节和步骤,能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分析及解决能源动力系统的工程技术问题。
综合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应用背景、发展趋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因素,正确认识能源动力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立于1987年,原称热能工程,1998年教育部统一专业名称,改为热能与动力工程,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扩展为热能工程与制冷工程两个方向;2012年上述两个方向均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1981年获得热能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热能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4年制本科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四、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与产品设计、系统运行、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等工作的具有“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五、专业培养标准表1 专业标准六、主干学科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七、核心课程理论力学(68学时)、材料力学(51学时)、机械制图(85学时)、机械设计基础(51学分)、电工学(电工技术)(51学分)、电工学(电子技术)(51学分)、流体力学(68学时)、自动控制(51学时)、热工仪表与测试技术(34学时)、流体机械(17学时)、工程热力学(68学时)、传热学(68学时)、燃烧理论基础(34学时)、制冷原理与设备(68学时)、热力设备传热与流体动力学(51学时)、制冷装置自动化(34学时)、锅炉原理(51学分)、低温技术(34学时)、汽轮机原理与热力发电厂(51学时)。
八、教学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一。
九、实践环节安排表见附表二。
十、课外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三。
十一、有关说明从第3学年第1学期开始,本专业学生开始学习专业方向的课程。
热能工程方向学生必须选修“汽轮机原理及热力发电厂”、“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制冷工程方向学生必须选修“冷藏链技术”、“空调工程B”附表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4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附表二实践环节安排表注:课内上机时数58学时,课内实验时数68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 3. 素质要求 3.1 具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的意识。 3.2 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有主动承担健康、安全、福利等社会责 任的意识。
3.3 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素养,具备不断反省、学习、积累和提高技能的意识和能力。
理论力学
●
●
●
●
(交通)(A)
材料力学
●
●
●
●
(B)
工程热力学
●
●●
●
(A)
机械设计基 ●●
础(D)
●●
●●
工程流体力
专 学与机械
●
●●
●
业
(A)
教
育 传热学(A)
●
●●
●
平 内燃机构造
台
(A)
内燃机原理
(B)
内燃机制造
工艺(A)
● ● ●●
●●●● ●●●●
●
●●
内
●●
燃
机
●
锅炉原理
●
燃烧学
●
热力设备制 造工艺
(二)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类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
备
课程名称
别
1.1 1.2 1.3 1.4 1.5 2.1 2.2 2.3 2.4 2.5 3.1 3.2 3.3 注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 ●
●
●●
础
大学英语 ●●计算机应用来自通基础识
体育
教 能源与功力
育 工程新生研 ●
平
讨课
台 军事理论 ●
中国近现代 ●
史纲要
文献检索 ● ●
马克思主义 ●
基本原理
● ●
●●
● ●
●
●
●
●●
●
●
●
●
●
类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
备
课程名称
别
1.1 1.2 1.3 1.4 1.5 2.1 2.2 2.3 2.4 2.5 3.1 3.2 3.3 注
形势与政策 ●
●
●
学科英语
●
●
●
通 中国传统文
●
识
化
教
育
大学生心理 ●
出改进建议的能力。 2.5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 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 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3) 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灵活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4 )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和选择国内外相关工程技术的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 术发展趋势。
初步能力。 2.4 项目及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源动力类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 (1) 具有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在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中具备
参与贯彻实施的能力。 (2) 具备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预算,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以及应对危
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3) 初步具备参与管理、协调工作、团队构建,确保工作进度,以及参与评估项目,提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一)本专业培养过程要求以热力学、机械学、力学为课程教学主线,注重自然科学、 经济、管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辅以工程设计和计算分析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热力学、 机械学、力学等综合知识,具备较高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才能,本专业分为内 燃机和热能工程两个方向。
1. 知识要求 1.1 具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基础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较丰富的人文和社 会科学知识,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工程科学基础、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1.2 掌握扎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基础知识和相关方法,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技 能,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基础、能源与动力工程设备测控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学科英 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1.3 两个方向需分别具有内燃机和热能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1.4 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及利用工程软件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 技能。 1.5 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等。 2. 能力要求 2.1 工程应用技能:具有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分析解决动力机械 方面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工程设计及实施能力: (1) 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具备一定能源动力类产品形成过程的策 划和改进方案的能力。 (2) 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能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考虑生产成本、工艺性, 找出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确定解决方案。 2.3 工程实施能力 (1) 能够洞悉或预测能源动力装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主 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分析判断问题的症结所在。 (2)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参与能源动力类新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
●
●
● ●
●
平 概率论与数
●
●
●
台
理统计
线性代数 ●
●
●
电工与电子 ●●
技术(C)
学 金属工艺学 ● ●
科 互换性与测
基
量技术
●●
础 微机原理及
选
应用
●●
修
控制工程基
模
●●
础 块
●● ●● ●● ●●
●●
●● ●● ●● ●●
●●
类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
备
课程名称
别
1.1 1.2 1.3 1.4 1.5 2.1 2.2 2.3 2.4 2.5 3.1 3.2 3.3 注
●●
动力机械测 试技术(A)
●●
发动机电子
控制技术
●●
(A)
专 内燃机燃烧
业 学基础(B)
方
●●
向
有限元基础 ●
●
选
(A)
修 内燃机增压
模
技术(A)
●●
块 内燃机实验 技术(A)
●●
汽车概论 ●
(A)
内燃机设计 ●
(A)
●●●● ●●●●
●
●
●
●
●
●
●
●●
●
●
●
●
●
●●●●
●●
热
●●
能
工
●
程
●●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学科门类: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0805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高效转化与利 用、能源动力装备现代设计与制造、燃烧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 动力、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管理和营销等工作,有社 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能源动力类应用型高级专门 人才。
●●
内
●●
燃
机 ●●
●●
●
●●
类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
备
选
健康教育
●● ●●●
修
通识教育任
模
●
选课程 块
●●●
大学生职业 ●
生涯规划
●
●
●
大学生创业
创
●
基础
新
大学生就业
创
●
指导
业
能源与动力
模
工程行业创 ●
块
新创业
●
●●
●●●●●●●●
素质拓展与 ●
创新设计
●●
●
高等数学 ●
●
●
画法几何与
●●●
●●●
●
工程制图
大学物理 ●
学
大学物理实
科
●
验
基
础
C 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