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诸侯

合集下载

荀子:《大略》全文阅读

荀子:《大略》全文阅读

【导语】君⼈者,隆礼尊贤⽽王,重法爱民⽽霸,好利多诈⽽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外屏,诸侯内屏,礼也。

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不俟驾,颠倒⾐裳⽽⾛,礼也。

诗⽈:“颠之倒之,⾃公召之。

”天⼦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

诗⽈:“我出我舆,于彼牧矣。

⾃天⼦所,谓我来矣。

” 天⼦⼭冕,诸侯⽞冠,⼤夫裨冕,⼠韦弁,礼也。

天⼦御珽,诸侯御荼,⼤夫服笏,礼也。

天⼦雕⼸,诸侯彤⼸,⼤夫⿊⼸,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毕⾏,使仁居守。

聘⼈以圭,问⼠以璧,召⼈以瑗,绝⼈以玦,反绝以环。

⼈主仁⼼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礼云礼云,⽟帛云乎哉!诗⽈:“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时宜,不敬⽂,不驩欣,虽指⾮礼也。

⽔⾏者表深,使⼈⽆陷;治民者表乱,使⼈⽆失,礼者,其表也。

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维予从欲⽽治。

”故礼之⽣,为贤⼈以下⾄庶民也,⾮为成圣也;然⽽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五⼗不成丧,七⼗唯衰存。

亲迎之礼,⽗南向⽽⽴,⼦北⾯⽽跪,醮⽽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也者,⾏礼之谓也。

礼也者,贵者敬焉,⽼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妾,犹⽤刑罚于万民也。

君⼦之于⼦,爱之⽽勿⾯,使之⽽勿视,道之以道⽽勿强。

礼以顺⼈⼼为本,故亡于礼经⽽顺于⼈⼼者,皆礼也。

礼之⼤凡:--事⽣、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长长、义之伦也。

⾏之得其节,礼之序也。

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礼、节也,故成。

仁有⾥,义有门;仁、⾮其⾥⽽处之,⾮仁也;义,⾮其门⽽由之,⾮义也。

孟子讲座-第8章

孟子讲座-第8章

第8章万章上-第六章万章问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後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於天。

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

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

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内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万章上-第七章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原文及解释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原文及解释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原文及解释名句: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

摘自:《荀子·大略》解释:做君主的不能不谨慎地选择臣子,平民百姓(匹夫)不能不慎重地选择朋友。

大略原文: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

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

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

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时宜,不敬文,不驩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

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周幽王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周宣王姬静之子,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

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谥号幽王,诸侯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周幽王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

当时周室王畿(wáng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

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

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

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

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

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

以下是《孟子·滕文公下》的原文: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夫齐王之所不能敬,吾不能敬先王之臣视所产生的结果。

今贤人也,而曰‘枉尺而直寻’,几何必隆也?且如知贤而愈不近流俗,自贤而不见乡里之贤,何况果有贤于齐王者乎?枉尺者,无以成其直寻之志。

且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如知为臣之不易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且之为其有也,以其有也者无也;不之为其无也,以其无也者有也。

物有同乎哉?岂独人也哉?
且夫枉尺寻直者,言仁义也。

举枉错诸直,言仁义也。

如枉尺而直寻,可谓士与?如枉尺而直寻,可谓士与?枉寻者仁义之徒与?
且为人君者,莫之能贤于周文。

周文王立国八百余年,国
治朝平,一王政也。

故为人君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喜任贤则思鼎革以进德;惧谗佞则思端身以息怒;虑壅塞则思原隰会通;乐畋猎则思三驱以为度。

周公曰:‘为虎傅翼也。

’善人为邦百年而后崩,善人为邦百年而后崩,不穖亦不凋。

未有崩而已穖者也。

如崩久矣,将穖焉得固哉?
故后之君子于天下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其言日:‘枉尺寻直’,宜若可为也。

此亦通衢亡羊之路也。

故曰:枉尺寻直者仁义之徒与?”。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标点】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6·1 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②;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③。

’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⑤。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⑥,终曰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⑦。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⑧。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⑨,终曰不获一;为之诡遇⑩,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11)”我不贯与小人乘(12),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①陈代:孟子弟子。

②宜若:似乎。

小:小节。

③枉:屈。

直:伸。

寻:八尺。

④旌: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按礼仪,以旌召大夫,以皮冠招虞人。

齐景公做法不合礼节,所以虞人没有来。

⑤元:脑袋。

⑥赵简子:晋国的卿。

王良:著名的御者。

⑦贱工:拙劣的工匠。

⑧掌:专执掌。

⑨范:规范,法度。

⑩诡遇:不合规范、法度。

(11)“《诗》云”以下两句:出自《诗·小雅·车攻》。

(12)贯:同“惯”。

6·2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③。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④,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⑤:‘往之女家⑥,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⑦,贫贱不能移⑧,威武不能屈⑨,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孟子时的纵横家。

史记故事烽火戏诸侯

史记故事烽火戏诸侯

史记故事烽火戏诸侯《史记》是我国历史名著,文化瑰宝。

史记作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

那你知道史记故事烽火戏诸侯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故事烽火戏诸侯,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故事烽火戏诸侯据历史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现在每当提到烽火台,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长城,实际上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

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本来,只有万分危急的时候才点燃的烽火,却被一个帝王拿来买美人一笑。

结果是国破家亡,千古间留下一声悠长的叹息。

故事是这样的,周朝时,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

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国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

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

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

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

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

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不见诸侯

不见诸侯

不见诸侯《孟子》赵岐章句[题解]大字为《孟子》原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双引小字为赵岐注释。

章句:注疏体的一种,离章辨句,在解释词义以外,再串讲文章大意。

[课文分析]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表示推测的副词,含肯定意味,可译为大概、也许。

“宜若”连用,可译为“似乎”)若小(指气度小,拘泥小节)然(词尾,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

今(当时,指称没有确定的时间,因为是师生关系,所以用商榷语气。

“今”有:今天;如今,现在,目前;如果,犹“若”)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当时的杂书,如《文子》《尸子》之类,由后面的考证中可得出)曰‘枉(《说文》邪曲也。

段注:本谓木邪曲,因以为凡邪曲之称)尺而直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宜若可为也。

”陈代,孟子弟子也。

〈赵注首先解释文中人名陈代〉/ 代见诸侯有来聘请见孟子,孟子有所不见....〈即有的见,有的不见。

根据《孟子》一书记载,孟子参见过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诸侯,并非一概不见〉,以为孟子欲以是为介.〈有独特义,引申为独特之行,指节操。

同书例证《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同书例证常常可证明词的引申,临时用法”〉,故言此介得无〈莫非,是不是〉为狭小乎?/ 如.〈释“今”〉一见之,傥得行道,可以辅致〈使至,使达到某种程度、目的〉霸王乎。

〈串讲文中“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一句〉/ 志,记也。

〈释“志”是一种记录体的书〉/ 枉尺直寻,欲使孟子屈己信道,故言宜若可为也。

〈注中点明,陈代以枉尺比喻屈己,“屈”释“枉”,在串讲中解释字义。

读者可利用对应关系看出其中的联系。

“信”对应“直”,指伸直。

古经传中多借信为伸字。

古音同在十二部(段玉裁,真韵),声纽:信,心母,伸:书母,都是齿音,属邻纽关系〉译文:陈代说:“如果不谒见诸侯,似乎太拘泥小节了。

如果一谒见诸侯,大可以统一天下,小可以称霸中国。

而且《志》上说:‘所弯曲的有一尺,而所伸直的却有八尺了。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中不见诸侯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翻译:孟子说:“既不是礼仪所规定的,也不是道义所允许的,君子大人是不会做的。


原文:孟子曰:“事,大功乃太奇,太奇焉能久?人贤有不肖乎哉?”
翻译:孟子说:“做事,事情取得太大的成功,就是太出乎人的意料了,太出乎意料的事是不能够长久的,人难道有不如的吗?”
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求备,必舍诸人所常贵。


翻译:孟子说:“对人不可要求完备无缺,必定舍弃别人所重视而自己不重视的。


原文: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翻译:孟子说:“吃得饱,穿得暖,因循安逸地住在家里而不进行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

”。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摘要:一、引言1.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不见诸侯的背景及意义二、孟子不见诸侯的原文及翻译1.原文2.翻译三、不见诸侯的背景及意义分析1.背景介绍2.意义解析四、结论1.总结孟子不见诸侯的核心思想2.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引言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 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主张仁政、民本、教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有一篇关于孟子不见诸侯的文章,反映了他对当时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局面的担忧,以及他对政治道德、社会风气的批判。

二、孟子不见诸侯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居鄒,季子來聘。

孟子不見。

或曰:“曷不見?”曰:“非其禮,不見也。

”翻译:孟子住在鄒国,季子来访问。

孟子没有见他。

有人说:“为什么不見?”孟子回答:“因为不合礼数,所以我没有见他。

”三、不见诸侯的背景及意义分析1.背景介绍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

许多诸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风气败坏。

孟子对此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倡导道德伦理,弘扬儒家学说,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

2.意义解析孟子不见诸侯,反映了他对礼数的坚守。

在他看来,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基石。

只有遵循礼数,才能使社会和谐,国家安宁。

此外,孟子此举也表达了他对诸侯道德水准的不满,希望借此机会批判时弊,唤起诸侯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四、结论孟子不见诸侯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风气败坏的现象依然存在。

《不见诸侯》原文、译文及注释

《不见诸侯》原文、译文及注释

《不见诸侯》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不见诸侯先秦-孟子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对照翻译:陈代曰:“陈代说:“不见诸侯,宜若小然;没有见诸侯以前,好象觉得我很渺小。

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现在一看见他们,就觉得我们做大可以做到王者,做小则可以称霸一方。

且志曰:何况《志》上说:‘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屈曲一尺而伸展八尺,’这事好象是可以做的。

”孟子曰:“孟子说:“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从前齐景公田猎时,用旌旗召唤管理园林的官吏而召唤不来,就想杀掉他。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有志之士不会忘记自己身处沟壑的处境,有勇之士不会忘记抛头颅洒热血。

孔子奚取焉?’孔子会取哪一种呢?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取不召唤就不去的那种,如果不待其召唤就前往,那算什么呢?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况且那个屈曲一尺而伸展八尺的说法是从利上来说的。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如果要说利,那么屈曲八尺而伸展一尺有利,是否也能做呢?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

从前赵简子派王良为他宠幸的小臣奚驾车田猎,一整天捕不到一只鸟。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摘要:一、孟子不见诸侯的背景介绍二、孟子不见诸侯的原因分析三、孟子不见诸侯的翻译及原文解读四、孟子不见诸侯的现实启示正文:二、孟子不见诸侯的原因分析1.诸侯纷争,政治环境不稳定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政治环境极为不稳定。

孟子作为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士人,他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政治理念难以得到实现。

因此,他选择不见诸侯,以保持自己的清高之志。

2.寻求道德楷模,不愿随波逐流孟子认为,当时的政治风气败坏,诸侯们沉溺于权谋争斗,鲜有道德品质可言。

他希望能找到一个道德楷模,以便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付诸实践。

因此,在面对诸侯的邀请时,孟子选择了回避。

3.坚守道义,不愿妥协孟子坚守道义,不愿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妥协。

在他看来,如果诸侯不能实行仁政,那么与他们交往也无助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因此,他选择了不见诸侯,以示自己的高尚品质。

【提纲】三、孟子不见诸侯的翻译及原文解读孟子不见诸侯的原文如下:孟子曰:“吾丧我马,亦可矣;吾丧我国,亦可矣;吾丧我身而国家不兴,吾将何面目见先王之地!吾闻古之人有言曰:‘吾丧我马,亦可矣;吾丧我国,亦可矣;吾丧我身而国家不兴,吾将何面目见先王之地!’”这段话表达了孟子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实现政治理想的渴望。

他认为,即使失去财产、国家和生命,只要国家能够兴旺发达,自己就没有愧对先王。

这也反映出孟子坚定的道德信仰和为国家繁荣付出的决心。

【提纲】四、孟子不见诸侯的现实启示1.坚守信仰,不被物质所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放弃了最初的信仰。

孟子不见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被物质所累,始终保持清高之志。

2.追求真实,不为名利所动名和利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但孟子不见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追求真实,不为名利所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3.崇尚道德,为人正直孟子不见诸侯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烽火戏诸侯经典历史故事7篇

烽火戏诸侯经典历史故事7篇

烽火戏诸侯经典历史故事7篇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篇一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

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

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

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

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

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

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

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

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

烽火戏诸侯寓意什么道理

烽火戏诸侯寓意什么道理

烽火戏诸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做人要言而有信,否则会失信于人。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背景】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

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

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

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

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

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

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梦溪笔谈·艺文一(3)全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3)全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3)全文王圣美右文说【原文】王圣美①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②。

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③,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注释】①王圣美:即王子韶,字圣美,宋太原人,是沈括的父系亲戚,与沈括交往密切。

②右文:文字学术语,根据汉字形声字右边的声符来解说字义的学说称为右文说。

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中,表示义类的义符在左、声符在右者称左文,例如木类字其左边都是木字旁。

如果其中的右旁(声符)在表示读音的同时也兼表意义,就称为右文。

③戋:少,细微。

【译文】王圣美研究文字学,推演文字的义类而提出了右文说。

古代的字书,都是从文字的左偏旁归类的。

大凡一个字的构成,表示类别的部分在左边,表示意义的部分在右边。

如表示树木这一类别的字,其左边都从木。

所谓右文,如戋字,意义为小,所以水之小者写作浅,金之小者写作钱,歹之小者写作残,贝之小者写作贱。

诸如此类,都以右边的戋为字的意义。

王圣美嘲讽达官【原文】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①一达官,值②其方与客谈《》,殊③不顾圣美。

圣美窃哂④其所论。

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生平爱之,但都不晓其义。

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

主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

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

达官深讶⑤之,曰:此有何奥⑥义?圣美曰:既云孟子不见诸侯⑦,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⑧无对。

【注释】①谒:拜见。

②值:遇到,碰上。

③殊:很,极。

④哂(shěn):笑,微笑。

⑤讶:诧异。

⑥奥:深奥,不容易理解。

⑦孟子不见诸侯:这实际上是王圣美故意曲解《孟子滕文公下》里的有关内容来讥诮那位大官的话。

⑧愕然:吃惊的样子。

【译文】王圣美做县令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气,去拜见一位大官,碰到大官正在跟客人谈论《孟子》,一点也不顾及来访的王圣美。

王圣美暗笑他们所谈论的内容。

不见诸侯何义章

不见诸侯何义章

不见诸侯何义章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

段干木窬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章解
本章围绕“不为臣不见”阐述自己为政的观点。

小人为利出仕,而君子是和曾子、子路所批评的人相反,不去谄媚那志趣不合的人——这说明“不为臣不见”的意义。

“不为臣不见”的意思是不主动去见;除非诸侯表示虚心请教的诚意(不是志趣不合),先来求见,才可以相见,否则往见就是谄媚。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不见诸侯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原创版)目录1.孟子不见诸侯的原文及翻译2.孟子不见诸侯的故事背景3.孟子的政治观点4.孟子不见诸侯的启示正文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政治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中有一篇名为“孟子不见诸侯”的文章,展示了孟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下面我们将从原文及翻译、故事背景、孟子的政治观点和孟子不见诸侯的启示四个方面来探讨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来看孟子不见诸侯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如下:孟子不见诸侯,曰:“王者之事,股肱之臣,静者胜躁,清者胜浊,廉者胜贪。

故曰:‘静胜躁,清胜浊,廉胜贪。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不去拜见诸侯,他说:“一个王者的事业,需要依靠他的股肱之臣,安静胜过急躁,清白胜过污浊,廉洁胜过贪婪。

所以说:‘安静胜过急躁,清白胜过污浊,廉洁胜过贪婪。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孟子不见诸侯的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天下纷乱。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王者应该以德治国,他希望诸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然而,孟子发现许多诸侯并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于是他决定不去拜见诸侯,以示他的坚定立场。

孟子不见诸侯的启示在于,孟子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一个王者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依靠股肱之臣,而这个股肱之臣必须具备安静、清白、廉洁的品质。

孟子不见诸侯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诱惑,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孟子的政治观点。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以德治国,他强调王者应该关心民生,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国家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孟子的政治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儒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孟子不见诸侯这篇文章展示了孟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

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

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

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

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

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

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

烽⽕戏诸侯(历史典故)烽⽕戏诸侯(历史典故)?烽⽕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sì)⼀笑,点燃了烽⽕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笑。

幽王很⾼兴,因⽽⼜多次点燃烽⽕。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背景周宣王死后,其⼦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

当时周室王畿(wángjī)所处之关中⼀带发⽣⼤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衰竭。

⽽周幽王是个荒淫⽆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重⽤佞⾂虢⽯⽗,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盾;⼜对外攻伐西戎⽽⼤败。

这时,有个⼤⾂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但不听,反⽽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被关了三年。

褒族⼈千⽅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正下令⼴征天下美⼥⼊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

在褒城内找到⼀位姒姓⼥⼦,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

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常喜爱,马上⽴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

幽王⾃得褒姒以后,⼗分宠幸她,⼀味过起荒淫奢侈的⽣活。

褒姒虽然⽣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笑,不惜想尽⼀切办法,可是褒姒终⽇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笑,赏⾦千两。

这时有个佞⾂叫虢(guó)⽯⽗,替周幽王想了⼀个主意,提议⽤烽⽕台⼀试。

烽⽕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

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台。

西周为了防备⽝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在今陕西临潼东南)⼀带修筑了20多座烽⽕台,每隔⼏⾥地就是⼀座。

⼀旦⽝戎进袭,⾸先发现的哨兵⽴刻在台上点燃烽⽕,邻近烽⽕台也相继点⽕,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知道京城告急,天⼦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虢⽯⽗献计令烽⽕台平⽩⽆故点起烽⽕,招引诸侯前来⽩跑⼀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阵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 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 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守死善道: 坚持到死完善道义。《论语· 泰伯》: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以下为第二层:为什么不见?——不合“利”
“面伤不献,践毛不献,不成禽不献。” 面伤,谓当面射之;践毛,谓”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注]《诗· 小雅· 车攻》之篇也。言御 者不失驰驱之法,则射者必中之。顺毛 而入,顺毛而出,一发贯藏,应矢而死 者如破矣。此君子之射也。贯,习也。 我不习与小人乘,不愿掌与嬖奚同乘, 故请辞。
注 谓 陈 代 之 言 过
且 子 过 矣 。 枉 己 者 ,
[ ]
章指言:修礼守正,非招不往,枉道 富贵,君子不许。是以诸侯虽有善其辞命, 伯夷亦不屑就也。
思考题:
• “我使掌与女乘”是什么意思?
• “终日不获一”的“一”指什么?
•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的出处是哪里?
• “我不贯与小人乘”的“贯”是什么意思?
不见诸侯(524)
• 选自《孟子章句·滕文公下》。
• 赵岐: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 初名嘉,后避乱,自改名岐,撰有《孟子 章句》。《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有 传。(3121页)
• 章句:即离章辨句的意思,古代 注释的一种。逐句逐章串讲,不 是以解释字词为主。《孟子章句》 在每章后有章指,表明段落大意。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 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 从彼,何也? [注]孟子引此以喻陈代。云御 者尚知耻羞此射者,不欲与比。子 如何欲使我枉正道而从彼骄慢诸侯 而见之乎?
此为第三层:为什么不见——不合“理”
己 自 枉 曲 , 何 能 正 人 ? 谬 也 。 人 当 以 直 矫 枉 耳 , 未 有 能 直 人 者 也 。
以下为第一层:为什么不见?——不合“礼”
也冠之 。,吏 而也 以。 旌招 ,之 故当 不以 至皮 不 至 , 将 杀 之 。
注 虞 人 , 守 苑 囿
公 田 , 招 虞 人 以 旌 ,
[ ]
孟 子 曰 : 昔 齐 景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 而往,何哉? [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 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勇士,义勇者 也。元,首也。以义则丧首不顾也。孔子奚 取?取守死善道,非礼招己则不往。言虞人 不得其招尚不往,如何君子而不待其招,直 事妄见诸侯者,何为也?
要 利 也 。
不 可 枉 大 就 小 而 以
注 尺 小 寻 大 ,
而 利 , 亦 可 为 与 ?
以 利 , 则 枉 寻 直 尺
者 , 以 利 言 也 。 如
[ ]
且 夫 枉 尺 而 直 寻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 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贱工也。”
[注]赵简子,晋卿也。王良,善 御者也。嬖奚,简子幸臣。以不能 得一禽,故反命于简子,谓王良天 下鄙贱之工师也。
应礼之射,正杀之禽
自左膘而射之,达于右腢为上杀;达右耳本次之; 射左髀达于右yao为下杀。 上杀以其贯心,死疾, 肉最洁美,故以为乾 豆;次杀以其远心, 死稍迟,肉已微恶, 故以为宾客;下杀以 其中胁,死最迟,肉 又益恶,充君之庖也。 此上杀次杀下杀,皆 应礼之射,正杀之禽。
• 诡遇:违背礼法,驱车横射禽兽。(诡: 违背)
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 [注]闻嬖奚贱之,故请复与乘。
强而后可。 [注]强嬖奚,乃肯行。
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良工也。” [注]以一朝得十禽,故谓之良工。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注]掌,主也。使王良主与女乘。
谓王良,良不可。 [注]王良不肯。
曰:“我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 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注]范,法也。王良曰:“我为 之法度之御,应礼之射,正杀之禽, 不能得一。横而射之曰诡遇。非礼之 射,则能获十。”言嬖奚小人也,不 习于礼。
• 注:“言虞人不得其招尚不往,如何君 子……”这个注释中,“言”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句子或篇章的含义)
• 小,狭隘。 《书· 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 小。” • 今,连词,表假设关系。 《孟子· 梁惠王下》:“此无他,与民同乐 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一:副词,一旦。 《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 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得无:能不,该不会。 《战国策· 赵四》:“日饮食得无衰乎?”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 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 ‘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注]陈代,孟子弟子也。代见诸侯有来 聘请孟子,孟子有所不见,以为孟子欲以 是为介,故言此介得无为狭小乎?如一见 之,傥得行道,可以辅致霸王乎!志,记 也。枉尺直寻,欲使孟子屈己信道,故言 宜若可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