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迁教案2 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难点: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搜集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地震、火山、海陆变迁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质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等,呈现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表的变迁》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提问:太阳、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让我们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吧!
4.研究风化的作用。
(1)出示:沙子和泥土。
(2)提问:它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吗?
(3)交流推测的理由。
(4)做石子变小实验。
(4)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6.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活动三: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4.欣赏:人类的足迹。
三、拓展:全课总结。
四、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地球本身的力量,在太阳的照射和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1.提问:我们身边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变化吗?怎么才能知道?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我们的家乡地表肯定发生过变化。至于怎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询问老人、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咨询有关专家、上网搜索等方式来获得答案。
(5)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的?
(风吹、太阳的辐射、雨水冲刷、物体热胀冷缩)
(6)学生分组交流。
(7)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1)谈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谁知道流水有什么作用?
(2)演示实验。(水搬运)
(3)讨论:大自然中除了流水的作用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地表的变化 风化作用 Nhomakorabea侵蚀作用
【精选】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_苏教版
2.5地表的变迁一、教学目标: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
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和沙子。
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沙漠的成因所渭沙漠化,可以理解为荒漠化的一种,即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
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为原因沙化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不合理的农垦。
无论在沙漠地区或原生草原地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
5.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地表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地表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道什么叫风化、侵蚀。
2.会做模拟岩石风化、侵蚀的实验。
3.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酒精灯、烧杯、水、小石子、水槽、泥土、喷壶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很多地形地貌,谁来说说都有哪些?2.揭题:多美的地貌组成了多姿的地球,但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地球表面的古往今来。
(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探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大家都很熟悉吧?(因为它们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和世界最高的山峰)但有人说这里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海洋动物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5.简要介绍沈括与他的地质变化观点。
6.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由麋鹿生存的环境想到曾经的姜堰是一片沼泽)三、探究改变地表的力量1.过渡:有了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等地形有惊人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各种的地表形态又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出示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3.适当小结:是太阳、风、雨水、火山喷发等力量造就了地球多姿的地表形态。
四、模拟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风、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如龙卷风、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等带来的地表变化。
3.(出示一块石头)谈话:岩石坚硬无比,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4.学生讨论、汇报。
5.我们能不能用实验验证猜想了?6.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模拟石头在自然界中风吹日晒而由大变小的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并能够举例说明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地考察和实验探究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举例说明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关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关爱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难点: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地考察等方式,认识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
3.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地球表面变迁的图片。
2.实地考察地点:选择附近发生地壳变动或海陆变迁的地区,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
3.实验器材:地球科学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变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提问:你们听说过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吗?能举例说明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或实物展示,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迁。
重点介绍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理解。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迁教案2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案2 苏教版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成果:●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材料: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在推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
2、不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让学生说明自己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认识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探索和调查1、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表达,表达不出时,教师可给适当补充。
2、必须让学生分析图示现象。
只有在分析中才能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实验1:发现冷暖对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2: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3:发现流水的搬运作用。
发现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回顾和解释教师出示图片总结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对地表的影响。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变迁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变迁的原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地表变迁的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二是地表变迁的原因,如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地表变迁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表变迁现象的认识较为模糊;2. 对地表变迁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3. 难以将地表变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能举例说明地表变迁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地表变迁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与我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案例,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表变迁。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形变化;讲述海陆变迁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地表变迁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表变迁的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多样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内容,本课共分为两课时,此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来自地质变化的。
第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的风光。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化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中,因此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有了一定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基础,可以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难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猜测—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直观地认识到巨大的岩石如何在风化的作用下变化。
对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认识更深刻;采用视频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既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简短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还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由几块大的板块和许多小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停的运动中,导致了地表的变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较强的探究兴趣。
但是,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变迁的原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几块大的板块和许多小板块组成。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周围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地表变迁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视频资料。
2.准备地球板块运动的模型或图示。
3.准备学生的实验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变化的图片,如地震、火山、山脉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由几块大的板块和许多小板块组成。
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的模型或图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板块的运动和地表变迁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板块的运动和地表变迁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1.地表变迁的现象有哪些?2.板块构造学说是什么?3.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哪些地表变迁?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地表变迁带来的灾害?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板块构造学说。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本质和原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
2.难点: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
2.观察法: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课件:PPT课件,包含实例和图片。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2)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科学问题到运用科学规律解决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方法和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科学课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1.本课是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通过探究喜马拉雅山上的化石,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2.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使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学情分析】1.经过三年多的科学教育,学生基本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学生学前已基本掌握并具备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基础及探究方法。
3.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知道风化,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对地表变化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盛放水的器皿、镊子、小石块(质地较为疏松的页岩、石灰岩)2.图片、视频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巢湖美》宣传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5 地表的变迁》 苏教版
地表的变迁一、教材说明: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知道什么叫侵蚀。
4、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体会到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之是相互影响的。
5、能够对岩石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6、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能够利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7、愿意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通过假设、质疑和验证找出影响地表的因素,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充分假设,敢于质疑,学习用证据来说话。
五、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在稀盐酸中浸泡一天的岩石,课件。
分组材料:酒精灯、镊子、烧杯、冰水、页岩、玻璃瓶、泥沙。
六、教学过程(一)对岩石变化的可能原因作出假设。
1、出示沈括考察的图片。
谈话:九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大科学家沈括。
他经常在各地考察,也曾在一些大岩石上刻下记号。
可今天的人们再去寻找时,有些记号已经消失了,有些甚至连岩石都找不到了。
2、提出问题:这些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变化的?学生假设。
如假设不够充分,则出示一些图片帮助学生推理。
继续假设。
根据假设板书。
(二)质疑与验证。
1、谈话:同学们提出的假设可真不少。
这些因素一定能让岩石发生变化吗?你对哪个有怀疑可以提出来。
学生质疑。
①学生间互相争论,要求提出自己的证据。
教师适时提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明确某些因素确实可以改变岩石。
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到时间。
②如质疑酸,则出示在酸中浸泡了一天的岩石。
让学生观察变化。
讲解:酸与岩石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剩下的部分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破碎。
③利用模拟实验验证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为什么岩石会破碎。
④利用模拟实验验证水对岩石的磨蚀和搬运作用。
实验,观察岩石的变化,讨论岩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以上活动根据学生的质疑适时调整。
2、小结:通过我们的相互讨论,看录像和做实验,我们发现这些因素都能引起岩石的变化。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质学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而是开始深入探讨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
然而,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地表变化的原因。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教材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那么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否会发生改变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相关实例和图片,如地震、火山喷发、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5 地表的变迁》 苏教版
分析实例,了解自然界各种力量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15”- 20’05”)
认识一些改变地表,使岩石碎裂的自然力量。
1、哪些力量造成了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思考: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了的?并讨论你们的理由。
2、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结果,选择投影出示,在班级内讨论分析。
(0’1”-2’14”)
能够从给定的信息中推断出喜马拉雅山脉以前的地形地貌。
1.谈话:喜马拉雅山大家知道吗?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这样一些生物的化石。它们是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
2、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因为有化石这样的证据,科学家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三千万年前开始抬升,而今天则变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地表的变迁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科学(苏教版)
章节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学时
第一学时
年级
六年级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知道什么叫风化。
3、知道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了。
三、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与推理能力,但是有依据地进行推论的意识还不够强,所以在本课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推论的同时说明理由,培养他们有依据地推理的意识。因为学生学习使用移动学习平台的时间还不长,使用平台学习互动的方式和手段还比较单一,所以选择简单易行的表达交流方式进行交互交流。
1、登陆科学云盘,阅读这方面的资料。2、巩固小测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中的一篇重要的学习内容。
如何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课件PPT、教案呢?PPT可以用简单的文字、图片、图表等来展示学习内容,可以简化学习的步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教学节奏和重点。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优秀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的教学课件PPT和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概念的理解。
2.了解各种地表变迁现象和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欲望。
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大屏幕或者黑板上展示一个全球(或中国)天气地图,并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和地形等方面的变化,以直观的方式引出“地表的变迁”概念。
2. 学习活动(1)知识展示•通过PPT展示地理地貌图、火山爆发、水土流失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表变迁现象和原因。
(2)小组探究•小组内同学自选一个地球上的地表变迁现象,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与分享所选的现象,督促记者对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记录,并进行评分。
(3)实践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自然史纪录片的简要制作计划,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总结•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获得的体验,并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评估。
四、教学展示1. PPT•PPT可以整理出课程的内容架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的重点。
•PPT中可以添加一些有趣且生动的图画形象展示,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中的每个探究点,都要刻意放慢讲解的速度和语音的抑扬顿挫。
2. 教案•教案应该具体、有助于教师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管理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应包含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
五、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同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参与课程和情绪方面的表现。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地表变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表变迁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实例分析:以我国青藏高原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变迁的过程。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表面地形图,进一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到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重要影响。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壳运动2.气候变化3.人类活动4.地壳抬升5.地形变化6.地貌演化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内容出现双线交错的态势,第一条线是自然力量阻碍地表线,第二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阻碍地表变迁。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已有所了解,关于地表变迁的缘故认识还不深刻,本课要紧通过观看和实验让学生来了解地表变迁的缘故。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教学目标:1.能够依照提供的资料对地表往常的情形进行估量;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明白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岩石的风化过程;明白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状形成的缘故。
3.喜爱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情愿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风化对地表的阻碍。
教学预备:录像材料、世界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观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猎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觉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讨论、估量,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壮高峻的山脉。
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猎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推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1.推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1)谈话提问:刚才大伙儿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如何样的呢?我们依旧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说明(课件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的变迁
课程标准: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成果: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材料: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