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急性期42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急性期42例临床观察

2 治疗方 法
对 照 组 : 药 常 规 治 疗 。 脉 栓 通 9 0 10 g 西 0 — 50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全部病 例为哈尔滨市 中医院 19 98
日 1 静 点 .0 次 2 %甘 露 醇 2 0 日 1次 静 点 。 5m1
年 5月 至 2 0 0 1年 7月 神 经 内科 病 房 的 病 人 , 8 共 0

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出
。 啦
i 。 业 譬
。 。 啦 出





。 }。 e 啦 啦
- ■
。 啦

- - - e ■ 啦 出
法 。 参 附 汤 具 有 回 阳 救 逆 . 气 固 脱 ” 功 . 参 益 之 人 大 补 元 气 , 气 固 脱 : 子 回 阳 救 逆 火 助 阳 。 益 附 补 散
维普资讯
中医 药 学 报 2 0 0 2年 第 3 0卷 第 2期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中风 急性期 4 2例 临床 观察
孙 其伟 张 华敏 。
( . 尔 滨 市 中 医 院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7 : 黑 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4 ) 1哈 黑 50 62 黑 50 0
寒结 ; 川芎活血 行 气。 诸药合 用 使 气复 阳回. 寒散 瘀通 , 其病 自有 回复 之机 。 现代药理研 究表 明; 附汤具有增加 心肌细胞 参
膜 上钠 离 子 通 道 开放 的 速 度 . 善钠 离 子通 道 的 效 改
参考 文献 :
【 】 朱 寄 天 参 附 注射 液对 家兔 心肌 细胞 特性 的影 响 f】 1 J

浅议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浅议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结 合 现 代 医 学 检 测 , 病 辨 证 相 结 合 辨 1 1中 风 又 名 “ 中 ” 与 西 医 所 称 的 脑 卒 中 . 卒 ,
慎用 活血化瘀 的制剂 , 以免 更 破 血 动 血 。
2 权 衡 标 本 缓 急 , 期 辨 证 施 治 中 风 的 发 分
生 , 本 为 气 血 的 虚 弱 、 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偏 盛 偏 衰 , 标 为 气 在 阴 在 血 逆 乱 、 火 相 煽 、 瘀 阻 滞 。不 同 的病 期 其 病 机 风 痰 重心不 同 , 即标 本 侧 重 不 同 , 分 期 论 治 。 当
2 1 急 性 期 : 出 血 的脑 水 肿 , 病 在 4 h更 .、 脑 发 8
大 体 相 同 。包 括 出血 性 脑 血 管 病 和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两 大 类 。 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主要 有 高 血 压 性 脑 出
血 ;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主 要 有 脑 血 栓 形 成 、 栓 塞 和 缺 脑 暂 时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等 。两 者 在 病性 、 势 、 疗 及 病 治 预 后 上 是 有 区 别 的 。我 们 认 为 中 医 以“ 然 昏仆 、 猝 口 眼 歪 斜 、 身 不 遂 为 主 要 特 征 , 有 未 见 昏仆 , 半 亦
急性 脑 梗 塞 静 点 川 芎 嗪 、 参 液 、 络 宁 等 活血 化 丹 脉 瘀 制剂治疗 , 以减轻可逆 性脑 损害 , 半 暗带” 可 即“ 神经元 损伤 , 及 阻 断 因缺血 缺 氧产 生超 氧 自由 以 基 、 a + 、 小 板 聚 集 、 糖 代 谢 紊 乱 等 恶 性 循 环 C2 血 氧
失 去 最 佳 的治 疗 机 会 , 而 使 中风 复 发 和 致 残 的 从

混合性中风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

混合性中风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
颅 内 压 ,防 止 脑 组 织 受 压 及 脑 疝 形 成 ,但 因 混 合 I 生
脑梗塞 、右 侧壳 核 出血 1 ;右 侧 基底 节 区 脑 梗 例 塞 、左 侧 丘脑 出 血 1 。 例 中西 医组 :左 壳 核 出 血 、右 侧 脑 干 梗 塞 1例 ;
左 基 底 区 出血 、右 额 叶 出血 3例 ;右 侧 基 底 节 区 梗 塞 、左 侧 尾 状 核 示 出 血 1 3例 ;左 侧 壳 核 出 血 、右
1 病 例 选 择
入 院后 常 规 给 心 电 、血 压 等 监 护 ,据 临 床 症 状
及 血 压 、意识 障 碍 程 度 ,选 择 脱 水 剂 次 数 及 用 量 , 西 治 组 给 甘 露 醇 20 5 m1日一 至 三 次 , 意 识 障 碍 重
4 0例 患 者均 为 我 科 收 人 院患 者 ,经 头 C 、MR T / 确 诊 为混 合 性 中风 患 者 ,入 院 后 随 机 分 为 西 医 治 疗 组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组 ( 称 西 治 组 及 中 西 医 组 。 简
岁 ;高血 压 史 5例 ,冠 心 病 史 2例 ,糖 尿 病 6例 ,
肺心 病 史 5例 ,多 次 中 风 史 1例 ;动 态 发 病 1 5例 ,
静 态 发病 5例 。 中西 医 组 :男 1 例 ,女 9例 ;年 龄 1
滴 注 , E 1 ,1 l 次 0~1d 疗 程 ; 同 时 给 安 宫 牛 黄 丸 5l 兑 水 化 后 口服 ,意 识 障 碍者 给 安 宫 牛 黄 丸兑 水 鼻 饲 或 灌 肠 ,并 给 化 瘀 醒 神 汤 : 制 大 黄 1g 0 ,胆 南 星 1g 0 ,水 蛭 1g 0 ,桃 仁 1g 0 ,红 花 1g 0 ,葛 根 1g 5 ,稀 莶 草 1g 5 ,茯 苓 1g 白 薇 1g等 ,煎 水 V 服 或 鼻 0, 0 I 饲 ,灌 肠 ;对 于 气 虚 者 ,加 用 参 麦 针 3 0~5 m 和 0l

54例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体会

54例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体会
张立 华
( 龙江省 沾河林 业局 职 工 医院 ,黑龙 江 黑
黑 河 ,14 3 6 13)
中图分类号:R 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6 21 )1.0 10 证型 :B D 25 2 647 0(0 0 102 -2 8 G 【 摘 要 】 目的:运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其对缺血性 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科 5 例缺血性 中 4 风患者按 目前一般卒 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愈 1 例 ,占 3. 8 3 %,显效 3 2 2例 ,占 4 .%,好转 1 例 , 占 2 .%,无效 3例 ,占 56 07 1 04 .%,总有 效 率为 9 .%。结 论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缺 血 44 性 中风 能够 减 少患者神 经 功 能缺损 ,提 高其 生活质 量 。
扩 张血 管 、活 血化瘀 ,抑制 血 小板 凝 集 ,降低血粘 度 , 改善 血液循 环 。 开始 时视 病情 可 适 当用 降颅 内压 药物 。 22 中医 中药 治疗 .
在 运用 西药 治疗 配合 用黄 芪 注射 液 2 ml 0 加入 5 %
能导 致神 经 细胞 、胶质 细 胞和 血管 内皮细胞 的结构 改 变 ,特 别 由于血 脑屏 障 的破坏 ,血 管 内的水份进 入脑
【 关键词 】 缺血 性 中风 ; 中西 医结合 ; 辨证施 治
缺 血性 中风 具有 发病 率 高、死 亡率 高 、 致残 率 高 、 复 发率 高 的特 点 ,是 中老 年人 的 多发 病 、常见 病 。缺 血性 中风 是指 供应 脑部 血液 的颅外 或颅 内动脉 发生 闭 塞性 病变 ,造 成 脑组织 缺 血缺 氧 , 出现一 系列 的 急性 葡 萄糖 或 生理 盐水 2 0 0 ml 静脉 滴注 , 日 1 , 5  ̄5 0 , 每 次

中风中西医结合护理论文

中风中西医结合护理论文

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30-01中风是已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语言不利或仅以㖞斜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由于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嗜食肥甘厚味,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均可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气血逆乱、蒙蔽清窍、闭阻经络而发为中风。

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少残废率均有直接影响。

1 急性期1.1 病情观察;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定期观察神志、面色、瞳孔、体温、脉象、血压、呼吸、各种反射等变化,对昏迷病人应注意观察昏迷之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护理。

1.2 一般护理1.2.1 病人要绝对静卧,取平卧位,对脑出血的病人床头垫高15——30厘米,以免气血上逆加重病情,头部放置冰袋或冰帽,以减少出血及昏迷。

1.2.2 防止气道阻塞:松解衣扣,去掉假牙,用舌钳拉出后坠之舌头,防止气道阻塞造成窒息,如患者痰多或伴呕吐,宜将头偏向一侧,以助痰涎及呕吐物外流,并要经常吸痰,防止吸入性及坠积性肺炎,如见患者呼吸迫促,面色指甲青紫,气血失于畅通,应立即吸氧,如呼吸节律异常,应立即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1.2.3 预防发生外伤:对躁动不安抽搐的病人,要用张口器或压舌板,防止抽搐时咬伤舌头,适当约束病人或加以床栏以防跌扑损伤,用热水袋保温时,水温不能超过50℃,以防烫伤。

2 恢复期2.1 促使功能恢复:肢体功能位,中风患者如无意识障碍,中风后2-3天给其被动肢体活动,并随病情好转,让其逐步过渡到自主运动。

病人能站立时,尽力搀扶其锻炼走路,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以防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

2.2 饮食调护2.2.1 根据舌苔变化:黄腻苔提示肺胃湿热,宜进半流清淡食物,白腻苔提示脾胃寒湿,适宜进湿热而且易消化食物。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文章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的中风病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他们都是采用的中医康复治疗。

临床治疗的效果是,治愈了50例,显效果的有10例,有效果的有5例。

总有效率92.8%。

我们通过对他们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并且观察临床效果,认为中医治疗的办法丰富,并且操作简单,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中风病;中医治疗;康复治疗;观察现在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一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

中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疾病,具体就是大脑局部地区血液循环不通畅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害,最后表现出来是感觉运动功能有障碍。

又被称为脑卒中,有两种形式,出血性和缺血性,有些患者发生急性中风会导致死亡,度过急性期以后导致残疾的概率也比较高,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不管是在临床诊断还是在抢救患者阶段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我国脑中风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我院对中风病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办法,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观察的情况进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到了中风病患者70例,其中女24例,男46例,年龄46到70岁。

均龄是(64±4.3)岁,其中有62例是脑梗死患者,有8例是脑出血患者。

急性期的患者有26例,时长2~20天,平均时长8天;恢复期患者31例,时长1~4个月,后遗症期13例,时长5个月~4年,平均时长2年。

1.2 确定诊断和疗效的标准所有的病例都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最新版本进行。

1.3 治疗方法中风属于一种急性的康复治疗。

在治疗的时候,主要有预防感染、生褥疮和瘫痪侧肢体关节肌肉发生痉挛或者是弛缓的现象。

中风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在最佳治疗时间里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所以,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生褥疮和恶化导致下肢静脉血栓。

中风心得体会

中风心得体会

中风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亲身经历了中风的痛苦,深刻体会到了中风对生活的影响和教训。

以下是我个人关于中风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中风是一种潜伏在身体内的“定时炸弹”,它并不会提前通知你它的到来。

在我中风之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问题,平时工作繁忙,生活固定而规律。

然而,医生告诉我,中风的发作与我过去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这让我意识到了中风并不只是老人的事情,年轻人也同样有可能中风。

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成了我以后生活的重要目标。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了中风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中风后,我失去了左侧的运动功能和语言能力。

简单的动作如走路、吃饭、穿衣都成了我困难重重的挑战,而与人交流更是如入迷宫。

我变得完全依赖他人的照料,对于一个总是忙碌于工作中的人来说,这是一次惨痛的敲打和警示。

我认识到,健康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没有了健康,工作、家庭、爱好等一切都会被束缚住。

第三,中风使我对于生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风让我不再对生命蜻蜓点水般的一闪而过有所底气,而是学会了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我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预防工作,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持健康。

我还学会了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再紧追功名利禄,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

我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此外,中风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生命是一次次的“弹跳”,你不知道下一次会踩到哪里,失去平衡。

所以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定自己的意志和信念。

中风并不是我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

我要面对心理上的困难和抑郁,不断寻求进步,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自己的身体功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总而言之,中风是一次让我惊醒的教训,让我痛定思痛,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和珍贵的生命。

通过中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风对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中风病中西医结合认识的探讨

对中风病中西医结合认识的探讨
减少病死率。 2 中 西 医结 合 的 探 讨
合 , 两者 相 互 补 充 , 到 中 、 医疗 法更 好 的疗 效 。 使 达 西 2 3 1 中风 病 急 性期 这 一 阶 段 患 者 的病 情 最 不 稳定 , 易 恶 . . 容 化 , 大 多 数 的 中风 昏迷 患 者 发 生 在 急 性期 这 一 周 , 以 , 绝 所 急性 期是 治疗 抢 救 的 关 键 阶段 。 中西 医结 合 的思 路 是 : 先 , 论 选 首 无
[] 任 应 秋. 1 任应 秋 论 医 集 [ . 京 : 民 军 医 出版 社 ,0 8 1 8 M] 北 人 20 :0 . [3 中医 师 资格 考 试 专 家组 . 西 医 结 合 执 业 医 师 资 格 考 试 应 试 指 南 2 中 [ . 京 : 国 中医 药 出 版社 ,0 94 2 4 . M] 北 中 2 0 :4 —4 3 r] 刘 泰 . 论 中 医理 论 指 导下 的 中 风 “ 病 先 治 ” 策 [ ] 巾西 医结 3 试 未 对 J. 合 心 脑 血 管病 杂 志 ,0 9 7 3 : 4 —3 6 2 0 , () 3 5 4 . 4 赵 建 国. ] 中风病 大讲 堂[ 妇 天津 : 津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0 722 Ⅳ. 天 20 :1. 作者 简 介 : 春 茜 ( 9 4 ) 女 , 为 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2 0 蔡 18 , 现 0 3级 中西 医结 合专 业 硕 士 研 究生 ( 邮编 :0 0 0 ;赵 建 国 , 作 于 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300 ) 工
( 收稿 日期 : 0 9— 7—2 ) 20 0 3 ( 文 编辑 王雅 洁 ) 本
概 括为 阴 阳失 调 , 血 逆 乱 , 气 上犯 于脑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效果评价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效果评价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往往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造成脑细胞损伤。

虽然脑卒中发病率高,但由于脑细胞的不可再生性,患者常常面临着严重的后遗症,包括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为了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效果评价。

1. 中医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中的作用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通过调整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要素的平衡状态来治疗疾病。

针对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常常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中药疗法则通过中药的复合制剂,调整人体内各种机能,促进康复。

推拿疗法则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特定部位,刺激神经末梢,促进气血循环。

这些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

2. 西医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中的作用西医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常常采用康复理论和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和活动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语言治疗则通过各种言语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认知训练则着重训练患者的思维、记忆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

西医康复治疗注重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从而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疗法优势。

中医能够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而西医康复治疗则着重于训练和恢复患者的生活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疗法,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质量等指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治疗中风体会

中医药治疗中风体会

中医药治疗中风体会施庆岳,蒋袁磊(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江苏海门226100)[关键词] 中医;中药;中风[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5)02-0210-02 中风为中医四大证之一[1],得之者或亡、或瘫、或口不能言,一人患之,举家因病致贫,苦不堪言。

笔者学医行医数年,略有所得,以为中风之治疗,不外3大原则: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活血化瘀。

1 平肝熄风中风之证,得之者或脉道奇行,情志内伤,郁而化火,导致肝阳上亢;或久病体衰,水不涵木,肝气失敛[2];或误医误药,肝失疏泄……原因颇多,但肝肾阴亏相同。

李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所谓本气者,即指肝风内动而言。

肝肾阴虚,肝失所养,加之情志过极,致使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冲,心神昏冒,发为中风。

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若肝阴不足,无以敛阳,则肝阳上亢。

上亢为标,不足为本。

然肝阴源于肾阴,此所谓“肝肾同源”。

肾阴不足,无以养肝,肝风遂动。

正如刘河间所说:“肾水虚衰不能制火”。

故在治疗上,肝为标,肾为本;肾水充,肝气敛。

因此滋水涵木必不可少,然须分清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肾水不足虽为肝阳上亢之根本原因,但肝阳暴动之时,急当平肝潜阳,若用滋肾黏腻之品,则壅塞气机,唯气火难平。

只有气道通畅,才可徐图滋养,以固护根基。

中风起病急骤,症有后遗,患者卒得之,多有恐惧、忧虑、绝望,而致肝气不达,于人于病,多有不利。

所以平肝熄风,为急则治标之法。

本法闭证者无虑,脱证者须固护阴液。

此法之中,潜藏之药多以介类为首选,如:珍珠母、石决明、牡蛎、贝齿、龟板、鳖甲等,石类中以磁石、龙骨为主,具有吸引力,药虽寻常,而得效敏捷。

典型病例:男,46岁,右侧偏瘫10余日,CT示左脑出血, 2002年11月9日就诊。

刻下:神清,口角歪斜,舌謇而麻,言语模糊,上下肢不用,纳少便尚调,舌紫暗有瘀斑,脉细弦。

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进展

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进展

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进展中风,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往往给患者留下各种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一、中风后遗症的概述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中风后遗症则是指中风发病后遗留下来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恢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心理障碍等。

这些后遗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二、中医康复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目的。

例如,补阳还五汤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天麻钩藤饮则适用于肝阳上亢型患者,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合谷、曲池、风池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电针、艾灸等方法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针灸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患者的肢体和穴位,以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

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疲劳感。

4、中医功法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功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平衡能力,促进气血运行,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西医康复治疗方法1、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西医康复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风患者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风患者的体会

3 体会 人 的一生有三分 之一 的时 间在睡 眠 中度 过 , 睡眠作 为生 命所 必须 的过 程 , 机体 复原 、 是 整合和巩 固记忆 的重要环 节 , 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而随着社会节奏 的不断加快 , 工 作 、 活压力 的不 断增 加 , 眠已成 了 困扰现代 人 的一个 顽 生 失 疾, 长期失 眠会导致 免疫免 机能降低 , 有疾病加 重 , 老加 原 衰
例, 偏身麻木伴痿软乏力 4 例 。 2
2 护理体 会 2 1 密切观察 病情 . 观察 瞳孔及神志 的变化并做好记 录。
顾, 防止摔倒。饮 食以清淡为主 , 忌羊 肉、 狗肉、 牛肉等食 物。
2 7 3 痰热腑实 、 痰上扰 .. 风 治 疗 为化痰 通腑 。护 理要 点 :
2 2 保 持呼吸道通 畅 保 持气 道通畅 , 防室息及肺部感 染 . 预 的发生 , 痰多者采取头低足高位 , 侧卧位 , 勤翻身拍背 , 必要时
文化程度 、 情 轻 重 采 取 不 同 的 护理 措施 , 之 密切 配合 病 使
治疗 。
主, 忌羊 肉 、 、 虾 辣椒 等。
2 7 4 气虚 血瘀 治疗 为 益气 活 血。护理 要 点 : .. 患者 因气
虚、 卫阳不 固、 体弱多汗 , 应及 时擦干汗液 、 更换衣被 。手 足肿
优化护理来推广 。
( 稿 日期 :0 9 1 — 21 收 2 0 — 1 C )
康复有着 重要 的作 用 , 值得推广 。
( 稿 日期 :0 9 O — 1 ) 收 2 0 一 8 7
乐、 参加 体育活 动等 , 不 良情 绪得到充 分宣泄 ; 让 ③养成 定时
睡眠 、 不熬夜 、 睡前 3 i 0r n热水 泡脚 的习惯 ; 告知患者 本病 a ④ 的常见诱 因( 环境 、 心理 、 病 、 疾 药物 、 为等因 素) 并指 导患 人 ,

中西医综合治疗及预防中风先兆45例体会

中西医综合治疗及预防中风先兆45例体会
维普资讯

6 2・ 经 验 交 流 3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2 0 0 2年 第 ¨ 卷 第 7 4 号 期 月
1 5 结 果 :3 . 6例 中 痊 愈 3 0例 ,好 转 3例 ,死 亡 3例 , 其 中 术 后 死 亡 2例 、保 守 治 疗 死 亡 1例
时摩 擦轻 , 而对 冲性 血肿 少 。本组 前 期 病例 中在无 头 故
颅 C 情 况 下 , 2例 定 位 体 征 不 甚 明 确 的 颅 内 血 肿 患 T 对 儿 ,行 患 侧 揉 查 手 术 获 得 成 功 。
2 2 小 儿 颅 脑 损 伤 原 发 性 昏迷 表 现 突 出 、持 续 时 间 长 , .
大 脑 正 处 于 发 育 阶 段 , 偿 能 力 强 , 塑 性 大 ,修 复 和 代 可 再 生 较 快 ,即 便 为 小 儿 重 型 颅 脑 损 伤 ,只 要 抢 救 积 极 ,

旦 度 过 急 性 期 后 .一 般 恢 复 快 .神 经 功 能 恢 复 亦 好 ,
后 遗 症 少 。 组 除 死 亡 外 3 例 患 儿 中 , 见 出 院 3个 月 本 3 未 后 再 来 我 院 门 诊 复诊 者 。
膜 颗 粒 损 伤 所 致 ,血 肿 多 位 于 外 力 作 用 部 位 ,而 对 冲 性 血 肿 发 生 率 低 ,有 别 于 成 人 。其 原 因 是 儿 童 颅 腔 容 积
小 ,脑 脊 液 相 对 多 ,脑 组 织 弹 性 大 ,且 骨 缝 囟 门 未 闭 .
骨 质 较 薄 、弹 性 大 .对 外 力 有 一 定 的 缓 冲 作 用 ,脑 组 织 不 易 移 位 ;另 外 颅 底 蝶 骨 嵴 部 等 部 位 较 为 平 坦 ,脑 移 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报道
1 纳 入 标 准 . 2
3 治疗结果
31观 察项 目 . ① 主 要症 状 、体 征 。② 治疗 后 进 行 血 沉 和 血 、尿 、大便 常 规、肝肾功能检查 。
32 观 察 方 法 .
①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并经头部 C T和 MR 确诊 。②伴有 I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③无严重 的精神 、意识障碍 。
中称 “ 中风” ,又名 “ 中” 卒 ,本病 以起病急骤 、证见 多端 、变化迅速 为特 点,以卒然 昏 、不省人 事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语 倒
言不利为其主要症状 。临床上把 3 例 患者 随机分成 治疗组 采用中西结合 治疗 2 ,对照组单纯使用 西药治疗 l ,结果显示治 9 0例 9例 疗组疗效显著 ,明显 高于对照组。说 明中医配合 西医治疗 中风偏瘫 病人有很好 的临床 效果,且能减轻西药对 人体 的副作用。
中风偏瘫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多发病 。病人偏
瘫 后 肢 体 运 动 功 能 严 重 下 降 致 使 生 活 质 量 大 幅 度 降 低 ,也使 整 个 家 庭 乃 至 整 个 国 家 、社 会 的生 活 水 平 受 到 重 大 影 响 。几 年 来 和 同事 配 合 采 用 中 西 医 结 合 方 法 治 疗 偏 瘫 患 者 3 9例 ,取 得 满
者去 白附子 ,加石膏、黄芩 以清 内热;后期治疗 以补气活血为
主 ,增 加 黄 芪 用 量 ,加 桃 仁 、 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花 、地 龙 以补 气 养 血 、活 血 化
1 临床资料
11 ~般 资料 .
瘀 。水煎服 ,每 日一剂 ,三十天 为一 个疗程 ,治疗 两个疗程 。
21 西 医 治疗 方 案 .. 2 给 予 脱 水 、 降压 、扩 血 管 、活 血 降凝 等 对 症 治疗 。 22 对 照组 单 纯 使 用 治 疗 组 的 西 医 治 疗 方 案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

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

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72 h内开始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支持与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降颅内压等,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口服,予奥扎格雷注射液80rag及川芎嗪粉针120mg静滴,每日1次,l4天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以下5个证型治疗:(1)肝阳暴亢证: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中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伏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2)风痰阻络证: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理,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

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体会

茯苓 、 阳 、 锁 黄芪 和滋 阴药 女贞 子 、 麦冬 、 山萸 、 黄精 、 生地 等 有类似皮质激素作用 和调节 免疫功 能 ; 某些 清热解 毒药 和活 血祛瘀药如银花 、 皮、 丹 蒲公英 、 酱草 、 败 丹参 、 赤芍 等可治 疗
男女生殖道炎症 , 制和延后免疫反应 发生 【 。 抑 8 J
时具有调整免疫 功能 , 理研 究 表 明: 药 温肾药 仙茅 、 仙灵 脾 、
[] 3 陈存仁 , 霞. sbE bhG b 王春 AA 、 MA 、C A 联检 在不孕 患者诊 治 中的临床应 用[]中国伤残 医学 , 0 ,44 :1 2 J. 2 6 1()2 —2 . 0 [] a R C ahnS . r ec o at oi l L 4N z K,hu a C Pe ne fni d so 岬 P s b ets Y
个 环节 , 从而导 致不 孕。 目前西 医治疗 本病 方法 较局 限 , 且
副作用较大 , 以长期 持续治疗。中医通 过补 肾调 阴阳治 疗 难
阳气血 冲任 的平衡 , 同时 利湿 热 , 化瘀 血 。夏 桂成 教授 将本 病辨证分为阴虚火旺证及 阳虚瘀 浊证 。阴虚火 旺证 , 以滋 治 阴降火 , 调肝宁神 , 用滋 阴抑 抗 汤 ( 常 当归 、 白芍 、 山药 、 赤 怀 山萸 肉各 9 , 草 6 , 麻 根 1 g 柴 胡 5 , g甘 g苎 5, g 山楂 、 泻 各 泽 lg , O ) 总有效率 为 9 .7 阳虚瘀浊证 , 以补 肾健 脾 , 阳 4 8 %; 治 温 化瘀 , 常用 助 阳抑 抗 汤 ( 丹参 、 赤芍 、 白芍 、 黄芪 、 断 、 角 川 鹿
(2 snh t e t ei aaads n a p s fmmu 1 )y tei ppi sr n  ̄ i l l mao c d n n a i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临床体会
w e t m he a n c to r u Re uls To c ii a bs r ,s m m a ie t lnia fe to e t e r up i te h n t on r l se t r py i onr lg o p. s t : ln c lo e ve u rz , hec i c le c fi t am ntg o sbet rt a he c to nr
e et f c.
[ y r s Th tg aieme iie S o e Hu y a ; iia b ev t n Ke wo d ] ei e rt dcn ; t k ; a uS n Cl c l sr ai n v r n o o
中风 一 病 ,导 源 于 《 内经 》 。其 病 名 有 大 厥 、 薄 厥 、仆 厥 、
③补充血容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0 静脉滴注 ,1 0 ml 次
/, 1 ~ Id为 1 疗 程 。 d O 5 个
偏枯 、痱风等 。中风病是 由于气血逆乱 ,产生风 、火、痰 、瘀 , 导致脑脉痹 阻或血溢脑脉 ,临床 以突然 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 歪斜 、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证 。自 2 0 0 4年 0 5月~ 2 0 年 1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该病 3 , 07 2月 2例
g o p By sa it al n l z n 0 0 , a e asg i c n i e e c . n l so : r ai g s o e i e i tg ai e me i i eh sa g o r u . tt i l a a y i g P< . 5 h v i n f a t f r n e Co c u i n T e t t k t e r t d cn a o d sc y i d f n r n h n v

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用 了中西医结 合治 疗和护理 ,获 得满意 效果 ,现 总结如下 。 不节 ,致 聚湿 生痰 痰 郁化热,内风夹痰上扰,常可 引起半身 1 1 资 辩 临床 不莲;痰 郁化热 ,夹 滞阻于中焦,下则腑气不通则便 秘, 上则
本组病例中 脑 出血 2 4侧,脑梗塞 2 O侧,混合性 中风 8 清阳不升而头晕 ,亦 可见咯痰 ;风痰 阻于舌 本,则脉络 不畅,
虚而入中于络 气血痹 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 则见麻
2 t 2随 时巡视、仔细观 察,记录 神、色 、呼吸 、体温 、 木 不仁 ,风邪 外 袭 , 营 卫 不和 则 见 恶寒 发 热 肢体 拘 急 。 .. 血压 、脉象、舌象及二便情况 。发生神 昏、血压 下降或突然升 调护 方面 要避 风 寒 ,注 意保暧 防止 受冻 ;恶 寒发热 者 注
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讯
国 际医 药 卫 生导 报
20 。 2年 第 2 3期 -
死 ,最终切 口裂开。因此对 于刮 宫产腹部伤 口应 早期进行预防 可大大减 少抗生 素用量 及使用 时间,避 免滥 用抗生 素增 加耐
感 染性 治 疗 。
药菌致病 的机会和治疗难 度 且微波照射有利 于抗菌药物渗
研究表 明微 波具有穿透力 深和 加热均匀 的特 点 ,通过非 透和 吸收 , 对抗 生素 应 用具 有协 同 作用 。微波照 射 简单 力
热效应 及内生热效应 人体 组织感觉 不到热或温热情 况下 使 便, 安全有 效 是 有效预 防 腹部切 口感 染的 治疗 方法 之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组织内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增加局部血 值 得进 一 步 探 讨 。 液循王 和营养 ,促进 炎症 的毗 收和消退 。 同时在微波场的作 参考 文献 f 用下,激活 人体的细胞,刺激上皮细胞生 长,加速新生 肉芽增 1 左绪磊. 妇产科感染. 1 . 第 版 北京: 民卫 生 出版社, O , 人 2 0 O 生,提 高内部组织的再生能力 ,进而加速 了伤 口的愈合 在其

中风论治讲座心得体会

中风论治讲座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关于中风论治的专题讲座,主讲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风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了解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而其核心病机为痰瘀互结、络脉闭阻。

在治疗方面,专家强调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中风病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治疗应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调理。

在急性期,以通络法为主,早期应用通络法可以有效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致残率。

在遣方用药上,专家建议选用虫类药进行通络,如地龙、蜈蚣、全蝎等,这些药物具有善搜风、善潜阳的特点,能够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在治疗时机上,专家指出,中风急性发作期过后,中药治疗越早越好,发病3月之内是最佳康复期,后遗症最轻。

因此,一旦确诊为中风,应尽早开展以通络法为主的综合治疗。

此外,讲座还让我认识到,在治疗过程中,情志与饮食调摄同样重要。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注意饮食健康,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以降低血脂、血压,预防中风复发。

以下是我对中风论治的一些具体心得体会:1. 早期诊断与治疗:中风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旦出现中风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中风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4. 情志与饮食调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饮食健康,以降低中风复发风险。

5. 康复治疗:中风患者康复治疗至关重要,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通过这次中风论治讲座,我对中风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身健康,提高对中风的认识,为家人和朋友普及相关知识,共同预防和治疗中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居各病因死亡率第二位。

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
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起病急骤而又风证多端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又根据主证不同而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如病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鼻鼾、半身不遂,继续出现各种颓败症状,甚至转归死亡者,多为中脏腑,如病人不经昏仆而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
半身不遂,或手足麻木者多为中经络。

中风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取其优而防治,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可取得
较好的疗效,减少了病人痛苦与残疾。

从现代医学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吸烟、饮酒等都是脑中风的发病原因,肠溶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经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试验被证实有效,但中医更强调天天防治,整体观念,饮食情志等对人体的影响,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定最好的预防措施。

是药三分毒,且药对胃肠道有反应,且有引起胃肠道出血的危险等。

我们提倡调节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并使之经常保持正常,达到中风预防的最佳效果。

但在使用阿司匹林口服预防缺血性中风时,要注意胃肠道、血小板的变化,灵活给药,更要注
意病人的气血阴阳,针对病人的“风、火、痰、瘀”等病因,辨证施治,并配合太极拳保健操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使之阴平阳秘。

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治疗
随着头颅ct、核磁共振的普及,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已能明确,我们改变中医不治急症的观念,坚持中西医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昏迷病人,醒神开窍、恢复病人神志为当务之急。

随着中药针剂的广泛应用,中药占有重要地位,清开灵注射液、麝香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的静脉注射,在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

并能使病人早
日恢复神志。

对于缺血性中风,尤其是日渐增多的腔隙性脑梗死,中药制剂能够活血化瘀通络,如葛根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注射
液,血栓通注射液),在临床上均取得较好效果。

对于传统的抢救药品,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云南白药等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病人无法吞咽或神志不清或抽搐,尽早采用鼻饲,从鼻饲管将药物注入病人胃中,并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紫雪丹溶于水中再注入胃管,止痉效果好,对于高热不退的病人,采用中药煎剂灌肠亦有好的效果。

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应进行系统化治疗。

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

积极控制脑水肿,并对缺血性中风开展溶
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甘露醇、甘油果糖、醒脑静、血栓通等药物。

而且,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

在中风恢复期,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开展包括针灸、康复、中药及心理方面的综合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

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

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
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病。

治疗的时机对于疗效至关重要。

在中风早期和超早期对症应用脱水剂、溶栓剂及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始针灸治疗。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康复。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经头穴针刺治疗,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针刺5~10分钟后,瘫痪肢体肌力可提高1~2级以上,这被称为针刺的“即刻效应”。

若进行连续、系统的针灸治疗,针刺效应会
不断累加,使疗效稳定提高。

康复治疗中西并重,尤其重视针灸推拿理疗
中风的高致残率引起了对中风康复治疗的重视,中风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使之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中医药在中风康复治疗中显示了独特的作用和疗效,尤其是缺血性中风患者,坚持早期康复,只要病情稳定,尽早配合针炙推拿治疗,对于肢体瘫痪,大便失禁的病人,配合针灸治疗,对病人的恢复很有帮助。

患者出院时如能对其康复与保健指导,则往往可以预防或减少复发。

首先,慎起居,避免劳累过度,养成起居有时,劳逸结合的习惯,再者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忌食辛辣之食品,饮食宜营养清淡之品,并且还要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
避免过激、过躁、过喜、过忧,可促进身心健康而免复发。

讨论
中风是以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脑血管病,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

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失衡、气血逆乱。

中风的病机复杂,病情多变。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四个类型。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在临床多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其中,缺血性中风主要见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而出血性中风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孙氏指出:目前,医生大都比较重视中风急性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常忽视中风病人心理问题及智能障碍的存在。

据资料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中风患者的1/3,在这一群体中,又有75%的患者因多种原因被漏诊。

其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及认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抑郁症干扰和阻碍了中风病人的康复,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经济负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

孙氏发现应用药物、针灸配合心理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中西药物、针灸、心理等综合治疗,
可以有效地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就医成本,提高疗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