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模板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最精良的资源往往是收费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1.认真学习山东省《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注意研究山东省与生物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取得一定的课外知识量。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生物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生物复习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学科目标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好一轮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

训练高考试题,争取在年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具体教学措施1.继续认真钻研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及时了解和收集各类高考的信息,认真分析研讨近几年生物考试试题,以便把握教学的有的放矢地进行生物学科的复习,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认真开展备课组活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重点落实备课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课和上课质量,备课组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考试。

3.近一步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二召开一次备课组教师会议,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有专人发言,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全组教师凝结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实现智慧共享。

4.为了进一步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采用“组内备课,组内评议,改进教案,再行教学,不断完善”的连动式备课、上课方式,及时总结,反思问题,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

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最新4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最新4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最新4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重点难提示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渗透实验学习展示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一)被动运输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7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

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

3、类型:(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

4、动力:。

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

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

(1)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二)主动运输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5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

[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3、意义:(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

(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

如应用于人工肾的。

[思考讨论]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A.A﹥B>CB.AC.B>A>C D.B ●植物细胞壁是结构,即和其他物质均能通过。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4: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4: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环节三思维提升
设计:
1.DNA怎样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2.DNA如何维系他的遗传稳定性?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特定问题引导学生进一部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环节四分享与交流
引导、组织、反思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制作成果(包括设计制作的思路、依据、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后期制作的改进方向。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
课题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4.感悟科学家为探索生命奥秘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形成为科学事业作贡献的责任与担当。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构建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构建过程中老师密切关注学生对于3种分子的连接方式。
2.各小组用手边的材料依据实验原理及创新之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3.巡回检查各小组学生的设计制作,同时针对学生的方案设计以及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解答。
4.各小组上讲台展示制作模型,老师点评。
1.各组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用具构建出一个脱氧核苷并展示介绍。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我们之前学了分子DNA的结构,那么它的立体结构是怎样的? “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揭示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呢?
思考、讨论、回答
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学精英对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3: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3: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环节三思维提升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回答并评价: 1、土壤小动物的习性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应该在什么环境中进行取样?
2、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一般用什么方法?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
环节四分享交流
引导、组织、评价
1、选用质地坚硬的不锈钢口杯,制成取样器,在取样器上安装带旋转把手的手柄。
2、将油桶、较大的塑料漏斗或其他较轻的塑料制品进行组合,以代替漏斗和无底花盆等。
3、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要求与步骤,在野外取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4、可在同一地区中土壤环境不同的地点取样:也可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改造实验装置、使用取样器时应注意安全。
2、在户外开展实验时,须向学生强调出行安全,并在调查方案中增加安全预案。
3、在野外取样时,应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取样后,要将取样点填平,注意保护环境。
4、及时进行小动物采集,避免小动物因取样处理时间过长而死亡。
5、大部分土壤小动物可浸泡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对线虫、蚯蚓、甲虫幼虫,须浸泡于100%分析纯的酒精中,以防止其体色发黑、体质变硬给后续的物种鉴定带来困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到处都有土壤,其中生活有哪些小动物类群?
思考、讨论、回答
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究
1.材料准备。
2.进行预实验,改造或自制相关工具,确定采样点。
3.取样、观察和分类。
1.准备土壤、取样器、 诱虫器等。教师事先将不同地点的土样采集到实验室,注明采集地点的环境(最好配有照片)、采集时间,这样便于学生在实验室开展探究活动。

高中优秀生物老师教案范例【7篇】

高中优秀生物老师教案范例【7篇】

高中优秀生物老师教案范例【7篇】高中优秀生物老师教案篇1知识目标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

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

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

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

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

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

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

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

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垂直结构(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

高中生物教案3篇范文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3篇范文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3篇范文模板
一、实验教学教案
主题:观察细胞的构造
目标: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材料: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染色液、玫瑰红染色液、细胞玻璃片。

步骤:
1. 将玻璃片涂上一滴玫瑰红染色液,放置细胞玻璃片上。

2. 取一小块新鲜洋葱,用刀片切成薄片,将细胞放置载玻片上。

3. 将载玻片放置显微镜下,调整镜头直至清晰。

4. 观察细胞的各个部分,了解细胞核、质膜、细胞质等结构。

5. 让学生描述细胞的结构,并与教师交流讨论。

评估: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描述细胞的结构,并能口头解释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讨论教学教案
主题:进化论与自然选择
目标:通过学习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解生物种群如何适应环境。

步骤:
1. 讲解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科学依据。

2. 分组讨论自然选择的原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3. 展示适应与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

4. 让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的机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估:观察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能否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三、实地考察教学教案
主题: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目标:通过实地考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步骤:
1. 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湿地或森林等生态系统。

2. 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3. 分组探讨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4. 整理观察数据,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评估:评估学生撰写的报告内容是否能明确表达各生物种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

最新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

最新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

最新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1、教法及媒体选择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

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⑴荧光水母的图片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 的含量根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构造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展大量繁殖。

〔2〕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展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过程: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考虑:人和具有细胞构造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1.过程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②TMV 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④TMV 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感染TMV A病毒;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同学理解并把握系统的学问。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给您带来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盼望能够关心到您。

高中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支配2课时四、教学过程〖章引入让同学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同学思索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像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同学的思索。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思索与争论〕同学争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含课后反思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含课后反思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含课后反思5篇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含课后反思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要对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

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含课后反思篇1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

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

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1.扎实严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

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了解植物细胞的特点及组织结构,促进学生对细胞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材料:显微镜、盐水、叶片样本(如百合叶片等)。

实验步骤:
1. 将叶片样本浸泡在盐水中,使细胞膜膨胀并变得透明。

2. 将处理后的叶片样本放在显微镜玻片上,加盖玻片。

3.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样本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4. 让学生观察并绘制所见的细胞结构图。

实验要求:
1. 学生需在实验前阅读相关的教材知识,了解植物细胞结构的基本概念。

2. 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学生需要认真观察细胞结构,并准确绘制细胞结构图。

4. 学生需注意实验安全,避免损坏实验仪器或叶片样本。

实验总结:
1. 学生在实验中应该对植物细胞的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观察到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

2. 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和绘制出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3.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绘图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拓展实验:
1. 对比观察不同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 观察不同处理方法下细胞结构的变化,如漂白叶片、加热等处理方法。

3. 了解其他类型的细胞结构,如动物细胞、细菌细胞等,进行对比和分析。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1实验教学设计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1实验教学设计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设置记录表,并画出数轴
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
2、制作生物组织匀浆。
3、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将结果写入记录表。
4、数据汇总,绘制出PH变化曲线,讨论。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数据,建立模型,分析结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环节三思维提升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回答并评价: 1、生物组织维持PH稳定的能力为什么强于缓冲液?
实验创新
1.选用多种生物组织,验证生物组织具有维持PH稳定的能力。
2.肝匀浆可以先冷冻再研磨,使研磨更快速充分。
3.鸡蛋清用自来水进行稀释处理,用3-4层纱布过滤一遍。
4.土豆去皮后切块,将一定质量的土豆块放入料理机,加入4倍质量的自来水打成匀浆,用3-4层纱布过滤一遍。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内环境pH的改变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人喝一瓶苏打水或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不会导致机体PH的剧烈变化呢?
思考、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环节二实验探究
1、强调实验原理及创新之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巡回检查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提醒学生安全操作。3、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解答。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反思能力。
作业布置
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1、通过对实验材料的加工创新,能更好的达到实验效果。
2、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
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环节三、思维提升
1、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2、分析实验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探讨分解作用对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作用。
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环节四、思维提升
引导、组织、评价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分析实验的出现的过程性问题及其原因。
环节二、实验探究
1.根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先得出实验预期:土壤中的微生物对落叶和淀粉是具有分解作用的;
2.引导学生确定实验变量,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
3.控制好实验条件,如温度、无菌操作等。
1. 准备土壤样本:收集并准备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确保样本没有受到化学污染,并尽可能保持其原始状态。
2.使用色度计进行测量,用数据表征淀粉的分解成都,绘制曲线图或者柱状图以呈现结果;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
落叶或者淀粉在土壤中能被分解,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思考、讨论、回答
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根据问题做出假设。
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环节五、分享与交流
引导、组织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分析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本实验从实验设计到实施实验,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实验材料
几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小烧杯、试管、三角瓶、玻璃棒、恒温培养箱、纱布、网袋、塑料袋、烘箱,淀粉、斐林试剂、碘液、无菌水等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一)细胞膜的成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1: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1: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班级
组员
组长: 其他成员:
分工
测量
记录
统计
器材
取样方法
样方面积
取样地点
调查时间
植物名称
样方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种群密度(株/M2)
备注:
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一般针对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实验创新
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想要调查的植物种类和作用,形成调查方案;再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调查;最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调查成果。这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中提升学科素养。
3.通过调查周边植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实地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的实地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讲授法
实验材料
边长 5 m 的塑料绳结成的正方形 1 个、1 m × 1 m 的样方框 1 个、记录表、黑色签字笔、皮卷尺等。
1.校园草坪植物种类统计
统计植物种类(对不认识的植物通过植物检索表或网络查询确定名称),并确定优势植物。
2.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
①五点取样法(适合正方形)
在草地上用塑料绳拉出一个5m×5m的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的四个角和正中间用一个1m×1m的正方形样方框进行五点取样。
根据对压线的蒲公英“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数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数目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高中生物实验讲课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实验讲课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实验讲课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
1. 了解叶绿素在绿色植物中的作用和存在情况。

2. 掌握叶绿素的提取及观察方法。

实验材料:
1. 鲜嫩绿叶样本
2. 乙醇
3. 试管
4. 几块布
5. 锅炉
6. 碗
实验步骤:
1. 将采集到的鲜嫩绿叶样本放入试管中。

2. 在试管内加入适量乙醇,淹没叶片。

3. 使用几块抹布将试管包裹好,放入碗中。

4. 使用锅炉进行水浴加热,使乙醇沸腾,促使叶绿素从叶片中溶解出来。

5. 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颜色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
1. 若观察到液体变绿,则说明成功提取到叶绿素。

2. 若液体保持原色,则可能是提取不全或叶片不含叶绿素。

3. 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可以比较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使用火源,注意安全。

2. 需要使用新鲜的叶片进行实验,以确保叶绿素的活性。

3. 实验结束后要正确处理实验废液。

延伸实验:
可以将提取到的叶绿素溶液进行进一步的成分分析,以了解叶绿素的结构及性质。

教学反思: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观察,并深入了解叶绿素在绿色植物中的存在及作用,对生物学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增加,教学课时不足。

与旧教材相比,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内容,其中考试大纲要求的必修模块的学生实验有19个。

学校要在规定的模块教学时间内完成各个实验教学,实施中存在困难,部分地区在高二才开设生物课,各地区生物学科开设的课时有差异,个别学校还削减了生物学科的课时。

教学课时不足对生物实验教学影响较大。

2.教师缺少对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研究。

教师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能力普遍较差,对如何组织实验教学和对实验教学的课型研究不足。

尤其是探究性实验。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实验指导能力和实验技能,在这方面教师显得力不从心。

3.实验要求提高,课堂实施困难。

高中生物新课程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要求,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指导和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设计、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等)。

有些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如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理论的指导。

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等环节,然而,课堂中教师在讲述实验原理、归纳讲评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用于实验操作的时间已不多了,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探究。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2.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

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

因此,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

多数学生把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

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

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合理指派实验大组长、小组长等。

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4.分析实验程序和分析实验现象。

—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

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

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解离液中是为了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

另外。

通过解离液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

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

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在实验中。

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
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

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检测呢,双缩脲试剂除可以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那么乳制品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有什么规定。

蛋白质的含量如何测定呢?根据不同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和延年益寿,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实验中向学生提出。

培养他们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

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如探究“镁元素对植物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在缺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中,一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两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含镁元素的无机盐溶液后,小麦的生长恢复正常。

归纳出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的结论。

五、加强设计型实验题训练
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更体现了这种趋势。

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等形式呈现。

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

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习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题(例题略),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总之,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积极探索,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思想、实验方法而进行创新设计,实现能力的迁移,锻炼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