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引言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议题。
对于个人来说,就业是谋生的途径,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的途径。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就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因此,理解和研究就业问题对于制定有效的就业政策和保障个人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西方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就业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就业问题的本质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综述中,将介绍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创业和自主就业理论。
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是研究个体教育与技能状况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个体的教育与技能水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将个体的教育与技能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低技能、中技能和高技能。
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因此,个体通过提升自己的教育与技能水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好地匹配,将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的局限在于其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就业机会的影响。
此外,该理论也无法解释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以及教育与技能匹配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不平等现象的理论。
该理论主张,劳动力市场并非一个统一的市场,而是有分割和不平等的。
个体在这个市场中根据其社会背景、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特征而被分割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就业机会和待遇的差异。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垂直分割和水平分割。
垂直分割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业层次上的差异,即某些群体更容易获得高薪、高地位的职业机会。
水平分割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在行业或职业领域上的差异,即某些群体更容易进入某些行业或职业领域。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就业机会和待遇的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及政策的演进
二、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凯恩斯主义政策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许多国家实现了 经济增长和相对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些 问题,如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及政策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要经济学流派。该学派试图将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结合起来,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政府应该同时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并控制通货膨胀。此外,该学派还强调了人力政策在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方面的 重要性,包括职业培训、教育和工作分享计划等。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问题,但 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一流派强 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和限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四、新自由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
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包括私有化和市场化、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和放松 管制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 会的创造。
三、就业的调节机制
三、就业的调节机制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就业的调节机制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价 值规律通过价格波动调节生产,剩余价值规律则调节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而 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就业的调节机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机 制调节生产和消费,通过供求机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西方就业理论回顾
西方就业理论回顾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低效率+高就业率的发展模式,失业问题并不突出。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潜在的失业问题逐步浮上台面。
当前随着金融危机爆发、经济放缓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就业已被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和政策目标。
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从理论上进行认识。
一、凯恩斯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西方国家所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就业政策。
在此之前还有萨伊的古典就业理论。
其基本内涵是:供给自动创造自身需求。
萨伊否认长期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经济体中只存在短期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他认为供给自动创造自身需求,市场均衡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然而该理论因缺乏宏观分析的手段,政策应用于现实经济环境出现了重大障碍。
随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猛烈的冲击了资本主义经济,西方各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这使得劳动力市场自行调整的均衡理论无法自圆其说。
凯恩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以及以政府干预为基础的就业政策措施。
概括起来讲,凯恩斯主义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有两个:1.充分就业政策。
就是将维持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一种职责。
美国政府1946年通过了“就业法”,并宣称利用符合国家政策的需要、职责和其它一切实际可行的手段,在企业界、农业界、劳工界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协助与配合下,协调并运用其它其一切计划、职能与资源,以及在培育和促进自由竞争企业制度与全民福利的前提下,为有能力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促进就业、生产和购买力达到最高限度。
2.宏观需求管理政策。
就是通过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只依靠市场力量不能迅速有效地使经济恢复均衡,只有实施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从而使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保持均衡发展。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失业,已成为困扰全球最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回顾并梳理了西方的就业理论及其政策,以期给我国的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参考。
标签:失业;就业;理论1 西方传统就业理论1.1 就业自动均衡理论“萨伊定律”是西方传统就业理论的基石。
他提出一个根本命题: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
从中又引发另一个结论,通过利息率的自行调整一切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在这两个前提下,就可推论出:通常情况下,依照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会趋于供求均衡,趋于充分就业;供求关系对均衡的偏离是暂时的,进而暂时的失业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政府不应干预经济,即使政府要干预经济,也仅限于“鼓励生产”而已。
1.2 均衡工资就业论其核心内容是:工资由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劳动力的使用量即就业量由均衡工资所决定。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的需求与真实工资成反方向变动,劳动力的总供给与真实工资率成正方向变化,在均衡就业量时,即充分就业量时,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1.3 就业周期波动理论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时也就是就业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就业周期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有以下几种:①消费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萧条,就业不足是由于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也就是经济萧条、就业不足是消费不足引起的。
而造成消费不足的根源,又在于国民收人分配上的不平均所造成的富人储蓄过度。
所以解决萧条和失业的办法就是实行收人分配均等化政策。
②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他提出,经济运行中之所以发生周期性的萧条,是因为在投资过度的前提下,货币的供给满足不了现实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因素在促使生产结构失调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技术创新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周期性繁荣与衰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被打破而向新均衡的过渡,社会正是在这种旧均衡被打破和新均衡形成的过程中前进的。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Mo enB s e a e n ut dr ui s Trd d s y ns I r 20 0 8年 6月
西 方 就 业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李 莉
( 中南财 经政 法大 学公共 管理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0 ) 3 0 0
中 图分 类 号 : 2 G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8 0—0 60 1 7 —1 8 2 0 ) 60 2—2
: 2 均 衡 工 资 就 业 论 1 .
1 西方传 统就 业理 论
1 1 就 业 自动 均 衡 理 论 .
其 核 心 内 容 是 : 资 由劳 动 力 的 需 求 和 供 给 所 决 定 , 工 劳
“ 伊 定 律 ” 西 方 传 统 就 业 理 论 的基 石 。他 提 出 一 个 动力 的使用 量即就业量 由均衡 工资 所决定 。新古 典经 济学 萨 是 劳 劳 根 本 命 题 ; 给 会 自行 创 造 需 求 。从 中又 引 发 另 一 个 结 论 , 认 为 , 动力 的需求 与真实工 资成 反方 向变动 , 动力 的总 供 在均衡 就业量 时 , 即充分 通 过 利 息 率 的 自行 调 整 一 切 储 蓄 必 然 全 部 转 化 为 投 资 。在 供 给与真实 工资率成正方 向变 化 , 仍 这两个前提 下 , 可推 论 出 : 常情 况 下 , 照 价格 机 制 的 就 业 量 时 , 然 存 在 摩 擦 性 失 业 和 自愿 失 业 。 就 通 依 : 3 就 业 周 期 波 动 理 论 1 . 自发 调 节 , 品 市 场 和 生 产 要 索 市 场 会 趋 于 供 求 均 衡 , 于 商 趋 充 分 就 业 ; 求 关 系 对 均 衡 的 偏 离 是 暂 时 的 , 而 暂 时 的失 供 进 由于 经 济 的 周 期 性 波 动 同 时 也 就 是 就 业 的 周 期 性 波 因此 关 于 经 济 周期 的理 论 , 际 上 也 就 是 就 业 周 期 的 理 实 业也是无关 紧要 的 , 因为它可 以 自动 恢复 到 均衡 状态 ; 政府 动 , 论 。传 统 经 济 学 中关 于 经 济 周 期 的理 论 , 以下 几 种 : 有 不应干 预经济 , 使政府 要干 预经济 , 仅 限于“ 励 生 产” 即 也 鼓
西方就业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2019年文档资料
西方就业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一般说来,在前资本主义经济时代或自然经济时代,不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一方面,“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经济危机和大量的失业现象。
后者给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劳动就业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探讨西方就业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总结其他国家就业实践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目前解决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将会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西方主要就业理论简述1 20世纪以前的传统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前的就业理论称之为传统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传统西方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就是生产会自动创造需求。
传统就业理论从萨伊定律出发,认为经济社会中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失业,失业是劳动力生产供求不相称的结果。
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即“通过市场均衡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所以,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劳动力工资。
应当说,这种理论隐含着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观念。
早期的其他就业理论也都以此为基调或与此相近。
2 近代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西方各国带来了空前规模的失业,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家所颂扬的“通过市场均衡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神话。
持续的经济萧条和大规模失业使所谓“凯恩斯革命”应运而生。
凯恩斯一反传统经济学的老调,建立了“一个使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成为可能的运行方式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认为,失业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所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
当市场出清,总需求实现时,社会便实现了充分就业;如果市场未出清,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则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产生非自愿失业,个人实际货币收入降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西方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的文献综述作者:林仕彬来源:《师道·教研》2009年第08期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式,如特质因素论、心理动力论、人格类型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决策理论等。
这里就逐一介绍一下,以初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一、特质因素论特质因素论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也称“人-职匹配”理论,它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Parsons)提出来的。
1908年帕森斯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途;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正确认知。
”这种职业指导原则为帕森斯模式奠定了基础。
由此也可以看出,特质因素论就是指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相互匹配,从而找出理想的职业生涯。
特质因素论的模式与方法深深影响着职业指导的实施,后来发展的各种理论也都深受其影响。
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忽略人格动态的发展,而只强调当前特质的静态分析;忽视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而仅强调个性特质与职业特性的机械匹配等。
二、心理动力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职业指导理论开始重视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重视早期经验与职业动机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功的影响,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动力论。
这种理论将人-职匹配的目标定位在人的“职业满足”而非“胜任”上。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丁(Bordin)、纳奇曼(Nachmann)、施加(Segai)等人提出来的。
该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工作具有升华作用,其驱动力来自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因此若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将选择能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又可免除焦虑的职业。
西方就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制和功能 。在一般 的情况下 ,名 义_ 资具 有完全弹 丁 性, 成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 , 使劳动力 的供
给和需求 自动达到均衡 。 因此 , 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 中的一种常态 , 即便 出现失业 或失衡 , 也是只存在 自
有丰 富的劳动 力 , 因此 , 只要现代工业 部门扩大 生产 规模 ,它 就可 以按 照现行不变 的工 资水平获得 所需
的劳 动 力 。 照刘 易 斯 的 观点 , 决 就 业 问 题 的 主 要 按 解
途径 是扩大 现代工业 部 门的资本 积累 和生产规 模 , 从而加速农村 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 ,结 束劳动力 的无 限供给趋势 , 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 。在解决发 展 中国家就业 的问题上 ,发展经 济学家认 为应 综合 分析 , 统筹解决。 从 以上的概述 中我们可 以看 出 : 方面 , 一 西方各 流派学者 在探 索失业原 因时 ,由于能从社会化 大生 产 和现代市 场经济 中存在 的某些 共性 问题 出发 , 因 而得 出了许 多 比较“ 当” 适 的结论 , 值得我们 借鉴 ; 另
方面, 由于各 流派学者们看问题 的角度不 同 , 所处
的环境 不同 ,所 以他们往往仅用 单一 因素来解 释复 杂的失业现象 , 因此 , 我们在 借鉴这些理论 时要考虑
中国的实 际国情 和就业 的典 型特征 。
具影 响力 的是所谓 的“ 自由主义 ” 主要 包括现 代 新 ,
货 币主义学派 、 供给学派和理性 预期学 派。新 自由主 义承袭新古 典经济学 的基本原理 和命题 ,在就 业问 题上 ,他们 认为只要市场机制 可以在充分竞争 下发
个 部 门 :一 个 相 对 先 进 的 城 市 工 业 部 门 和 一 个 相 对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Introduction就业问题一直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生计和幸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其中,就业矛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综述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将就业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进行研究,其就业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供需理论、劳动生产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市场理论。
1.劳动供需理论劳动供需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框架,它认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是由个体的兴趣、工作条件、薪酬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就业率受到那些影响供给劳动力的因素和需求劳动力的因素影响。
近来,随着技术的逐渐推进以及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就业市场的深化和不断变化,人们对劳动供需关系的新问题也开始出现,比如对劳动市场革命、弹性工作时间、兼职、全职等工作模式的理解和发挥都可能对劳动供需关系构成影响。
2.劳动生产力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因素可以对生产力产生影响,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就业率,例如科技进步、教育经历和资本的引入等。
3.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投入到劳动生产中,可以增加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就业率。
其中包括,职业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创造力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4.劳动市场理论劳动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调节机制,需要完备的体系支持来系统性地评价、预测、分配、调控,并使某一特定市场更加透明、优化和平衡。
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当前,在市场经济中,我国的就业问题仍然是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西方就业理论概述
1 世纪 3 年代 . 9 0 西方经 济大萧条从根本上动摇 了古典就业理论 所奉行的市场 自动调节而达到均衡的观点 这时产生了凯 恩斯 以就业 理论为核 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就 业理论 的基础 是有效需求原 理, 社会的就业量水平主要取决 于有效需求水平 。 在短期 内, 总供 给一 般不可能有大的变动 . 总就业量的变化 取决于总需求 的变化 总需求 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 这两部 分需求 由三大心理因素决定 . 边 即“ 际消费倾 向” “ 、资本边际效率” “ 、流动性偏好 ” 在经济活动中 。 。 消费者 在” 边际消 费倾 向” 作用下 . 消费需求 的增加 总是跟不上 收入的增加 . 消费需求不足将是一种长期的现象 消费需求不足会造成消费 品生产 过剩 . 减少生产 者利润 . 从而 降低生产 者和投资者 的利 润预期 . 降低 “ 资本边际效率” 引发投 资需求 不足 : 上“ , 再加 流动性 偏好” 的作用 . 使 得利率难以持续降低 , 使投资需 求更加 不足。 当出现有效需求不 足 将 时, 经济中就存在非 自愿失业。 这样 . 劳动力市场就会 发生供 给与需求 的严重失衡 为实现充分就业 . 凯恩斯认为 . 必须摒弃 自由放 任的经 济 政策 . 依靠 国家干预 . 提出需 求管理政 策 . 即通过实施扩张性 的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 . 弥补社会有效需求缺 口. 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 . 而达 从 到促进生产 . 增加就业的 目的
西方就业能力理论研究评述
程 , 而对 我 国 就业 指导 工作 的 实 施 与 研 究 提 供 新 的思 路 与 进
方法 。
一
意 义 在 于满 足 个 人 的需 要 。罗 欧 认 为 , 们 的职 业 兴 趣 并 不 人
即非 技 能性 、 技 能性 、 能 性 、 专 业 性 、 业 性 和 管 理 性 。 半 技 半 专
懂 得 在 不 同 的领 域 获 得 成 功 所 需 要 的 条 件 、 缺 点 、 境 和 优 环 发 展 前 途 ; 三 , 于 这 两 部 分 事 实 相 互 关 系 的 正 确 认 第 对 知 ”1。特 质 因 素 论 就 是 指 个 人 特 质 与 工 作 要 求 条 件 相 互 [ 3 匹配 , 而 找 出 理 想 的 职 业 生 涯 。 其 中 “ 质 ” 指 个 人 的 从 特 是 人 格 特 性 , 括 人 格 、 趣 、 就 、 值 观 等 , 以 由 测 量 和 包 兴 成 价 可 量表 等工具来 加 以评 估 , 反 映出个 人 的潜 能 。“ 素 ” 以 因 是 指 在 工 作 上 获 得 成 功 表 现 所 必 备 的 条 件 或 资 格 。透 过 对 个 人 特 质 和 工 作 要 求 特 性 的 评 估 , 以协 助 个 人 找 到 最 适 合 可
特 质 因 素 理 论
、
是在 面 临 升学 或 就 业 时 才 产 生 , 是 从 小 形 成 的 , 一 个 过 而 是
特 质 因 素 论 是 用 于 职 业 选 择 、 业 指 导 和 职 业 介 绍 的 职 经 典 性 理 论 , 称 人 职 匹 配 论 , 早 由 美 国 波 士 顿 大 学 教 授 也 最 帕 森 斯 提 出 。1 0 9 8年 帕 森 斯 在 《 业 选 择 》 述 中 指 出 : 选 职 著 “ 择 一 种 职 业 的 时 候 , 三 个 明 显 的 因 素 : 一 , 确 地 了 解 有 第 准 自己, 括 人格 、 力 、 趣 、 源 、 制 及其 他 特质 ; 二 , 包 能 兴 资 限 第
国外对就业的研究[五篇材料]
国外对就业的研究[五篇材料]第一篇:国外对就业的研究由于不充分就业和失业现象的大量普遍存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提高劳动就业水平,逐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思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充分就业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这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充分就业概念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1)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
(2)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除此之外,有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描述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逐步提高,由50年代的3%-4%提高到80年代的6%。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可见,充分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的含义。
国内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和实践综述2010-11-30 | 访问次数:118 | 编辑:rky | 【大中小】2010-11-30 摘要:就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问题更需予以重视。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对深化我国就业研究、尤其是对制定和优化提高就业水平的相关对策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扩大就业,政策研究与实践,综述就业乃民生之本。
基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为增加借鉴、拓宽视野以深化当前就业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研究与实践进行简要回顾。
1 国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实践西方就业理论从18世纪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萌芽开始,迄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人口均衡发展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人力资源(本)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新自由主义反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等。
西方就业理论演进的历史轨迹及启示
西方就业理论演进的历史轨迹及启示论文报告:西方就业理论的历史轨迹及启示一、引言二、箭靶理论三、人力资本理论四、社会资本理论五、制度论六、结论一、引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家们基于人类的就业实践经验,不断地提出各种就业理论,以期推进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本文就西方就业理论的历史轨迹进行阐述,并从相应的案例中提取出相关的启示,以期为今后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
二、箭靶理论箭靶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一种就业理论。
箭靶理论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瞄准一个精确定义的箭靶,即物价稳定,而就业率及经济增长率则应由市场自由调整。
箭靶理论的主要优点是强调市场在经济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宏观政策应该尽量避免干预市场。
但该理论也受到了质疑,因为默认了市场自身调节的秩序和效果。
而事实上,市场的不完善和失灵现象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另外,政府在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制定也对保障就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斯曼首先提出。
该理论认为,通过个人投资教育和职业培训,人们可以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就业和经济能力。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优点是,强调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对个人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推动作用。
该理论也可以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有用的就业指南,鼓励个人积极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但这种理论忽略了企业对技能需求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对就业影响的作用。
四、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社会学家佩特森提出。
该理论认为,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可以为个人提供信息、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从而提高个人就业和经济能力。
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社会资本理论的优点在于,关注社会环境和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启示,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社会和家庭建设。
西方就业理论演变及发展趋势的综述
为首 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提 出 了“ 结构性 失业 问题 ” , 试 图用 市场结 构 的变化来解释 当时失业和通胀并存 的问题 。该理论是指因市场 结构 的变化 , 劳动力的供求在职业 、 技能 、 产业 、 地区分布等各个方 面不 协调引致 的失业现象 , 结构性 的失 业会产生失 业与工作 岗位 空缺并存 的现象 。
或者, 当政府认为失业率 已经成为经 济不稳定 的主要 因素时, 则 可 以用 提高通货膨胀 率的办法来 降低失业率 ” 。在这 两者 间平衡 , 使 之都 能控制在可以被社会接受的范围内。
( 四) 新 凯 恩 斯 主 义 的 发 展
、
西 方 早 期 就 业 理 论 概 述
1 8 0 3 年,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在《 政治经 济学概论 》 提出 了著 名 的“ 萨伊 定律” , 即“ 供给 自动创造需求” 的理论 。这一理 论 的提 出,
为其后 遗症 之 一 , 更 炙烤 着各 国政 府 。本文从 西方 早期 就业理 论入 手 , 沿 着其发展 历 程进行 梳理 , 并通 过 凯恩 斯主 义 与反 凯 恩 斯主 义两 派理
论 的对 比 , 总结 出就 业理论 的发展 趋 势 。
6 5 0 2 2 1 )
胀” 困境 , 凯恩斯 的理论 受到空前 挑战 。此 时, 以凯 恩斯主 义在美
( 三) 菲利 普 斯 曲 线
【 关键 词】 就 业ຫໍສະໝຸດ 理论 ; 凯恩斯 主义 ; 失业 率
人类 的发展史 , 说 到底 就是 一部劳 动方式 的发展史 。当人类 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 , 发 展到资本 主义 的社会化 大生产阶段时 ,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之文献综述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
世界各国各自采取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主要是以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英国、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家)、日本、中国等等几个国家进行世界就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主题: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
1、欧洲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况,如下表: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丹麦——11.5 11.5 12.3 14.6 10.2 9.9 10.6 8.1 7.3法国15.1 19.1 19.4 20.8 24.6 27.5 25.9 26.3 28.1 24.3 德国—— 5.4 6.2 7.6 8.2 8.2 9.0 10.0 7.9荷兰9.3 11.1 10.5 7.8 9.7 10.2 12.8 12.1 9.5 14.1 瑞典 6.0 3.7 6.6 11.4 18.4 16.7 15.4 15.7 15.4 ——英国——10.1 13.6 15.5 17.4 16.2 15.3 14.7 13.5 19.5欧洲青年失业现象有以下几个特征:(1)、所有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年人;(2)、青年失业率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劳动失业率逐步下降,同时青年长期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失业青年中的长期失业比率迅速上升,在欧洲多个国家里达到50%;(3)、从性别、种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看,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率,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人群。
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免费范文精选
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内容摘要: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我国失业问题的产生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原因,但是,西方主要的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就业理论失业问题二元结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镇每年还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需要就业。
长期以来,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持续下降,保持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不足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同时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因素交汇,更增加了就业的压力。
首先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导致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要寻求再就业;其次是入世以后,根据WTO的有关协定,我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粮食市场,仅考虑增加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2000多万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再次是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和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劣势企业将加快退出市场的步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大中型企业涉及的在职职工就达近千万人,这部分人员也将面临着再就业的问题;第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在短期内出现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最后是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
问题的严重性尚不仅仅如此,我国不仅存在着就业总量的矛盾,而且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
低素质劳动力的大量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
因此,深入研究失业理论以及促进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进而强调了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两个“突出”表明现阶段对我国就业矛盾要高度重视,它关系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理论上回顾西方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论述,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隐性失业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萨伊(J·B·Say) 最早提出了“充分就业论”。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1803年出版)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
该定律认为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继萨伊之后,马歇尔的学生庇古(C·A·Pi gou)在《论失业问题》(1914年出版)提出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就业理论。
庇古认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要不要劳动,能不能就业,取决于对劳动者的需求方和劳动者的供给方。
从劳动者的需求方说,只有当劳动者在生产中能给企业家带来利益或者他带来的利益至少等于他的实际工资时,企业家才雇佣劳动;从劳动者的供给方说,只有当劳动者得到的实际工资能够补偿劳动者劳动的负效应时,他才肯从事劳动。
按照庇古的就业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如果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存在失业的话,那么只会存在所谓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庇古所谓的“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失业即“摩擦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r\n 摘要:失业,已成为困扰全球最大的
和
问题,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回顾并梳理了西方的就业理论及其政策,以期给我国的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参考。
\ue004
关键词:失业;就业;理论\ue004
1 西方传统就业理论\ue003
1.1 就业自动均衡理论\ue004
“萨伊定律”是西方传统就业理论的基石。
他提出一个根本命题: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
从中又引发另一个结论,通过利息率的自行调整一切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在这两个前提下,就可推论出:通常情况下,依照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会趋于供求均衡,趋于充分就业;供求关系对均衡的偏离是暂时的,进而暂时的失业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政府不应干预经济,即使政府要干预经济,也仅限于“鼓励生产”而已。
\ue003
1.2 均衡工资就业论\ue004
其核心内容是:工资由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劳动力的使用量即就业量由均衡工资所决定。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的需求与真实工资成反方向变动,劳动力的总供给与真实工资率成正方向变化,在均衡就业量时,即充分就业量时,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ue003
1.3 就业周期波动理论\ue004
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时也就是就业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就业周期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有以下几种:\ue004
① 消费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萧条,就业不足是由于
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也就是经济萧条、就业不足是消费不足引起的。
而造成消费不足的根源,又在于国民收人分配上的不平均所造成的富人储蓄过度。
所以解决萧条和失业的办法就是实行收人分配均等化政策。
\ue004
② 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他提出,经济运行中之所以发生周期性的萧条,是因为在投资过度的前提下,货币的供给满足不了现实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因素在促使生产结构失调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ue004
③ 技术创新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周期性繁荣与衰退,是经济
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被打破而向新均衡的过渡,社会正是在这种旧均衡被打破和新均衡形成的过程中前进的。
\ue003
2 近代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ue004
凯恩斯认为,
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要解决失业问题,只有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才能刺激需求,扩大就业,减少失业。
\ue004
为此,凯恩斯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ue004
①赤字预算。
凯恩斯极力主张政府扩大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投资欲。
他呼吁
政策从传统的预算平衡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主动的、积极的赤字预算,以此刺激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国民收入。
\ue004
②适度通货膨胀。
他主张国家通过自己控制的中央银行系统地增发纸币,扩大信贷,压低利率。
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家预期到纯利润将增长,从而产生扩大投资的欲望;另一方面,纸币流通量的增加造成物价上涨,这不仅压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地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加强了投资诱惑。
\ue004
③福利措施。
凯恩斯认为向富人征税以救济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便越多;而向富人征税后储蓄会减少,以之救济穷人,用于消费,会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从而促进就业增长。
\ue003
3 现代就业理论\ue003
3.1 菲利普斯曲线\ue004
其基本走向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一种修正,揭示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可能并存,并且还可能并存于较高的水平上。
安全范围之内,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胀率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社会经济可以承受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组合。
而当失业一旦成为经济的主要问题时,至少在短时期采取通胀政策有利于缓解失业,或增加就业。
\ue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