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灯下漫笔.-教学教案精品教育.doc
(综合性学习教案)《灯下漫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综合性学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教学重点1、由小及大、情理交融、形象而有力度的语言等杂文艺术;2、鲁迅的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难点1、情理交融的真切理解;2、鲁迅的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方法研究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究词句;2、理思路;3、由小及大;4、情理交融。
教学程序☑一、导入有校园民谣曰:“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是的,鲁迅那半文半白的语言,尤其深邃的思想,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题,唯其如此,才有“嚼头”。
《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无计逃神矢:灵台,心灵,心府,内心;神矢,神箭,爱神丘比特,有两说:一说,鲁迅不忍逆拂年青守寡生活艰苦的母亲而无可奈何地与当地朱家小姐完婚;一说,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爱,后者更好。
风雨如晦暗故园:故乡、祖国此时多风雨很大,一片黑暗。
寄意寒星荃不察:把自己的对祖国的一片热情寄托星空,可君王不理解。
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仍然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中华民族。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在东京写的一首诗。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二、题解“灯下”,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2019年秋季学期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8课《灯下漫笔》教案
第八课《灯下漫笔》鲁迅教学目标一、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3分钟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 4分钟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0分钟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兰州民族中学符小红构思设计《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随笔,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
文章由钞票贬值的生活事件说起,进而思考中国历史,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深刻揭示国民的奴性。
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通过课外形象材料的补充,以前知识的链接和对课文的层层分析,去加深学生的认识,并进而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2、走近鲁迅,感知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提升文化品位。
重点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与国民性的深刻思考。
教法:引导点拨讨论学法:领悟与讨论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时间,尤其是夜给人的感受谈起,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1、灯下的鲁迅想到了些什么呢?(三)分析与思考1、作者是由何事起笔的?2、作者由这件小事想到了什么?二者间有什么共同或相似的地方?3、这种奴性心理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呢?4、作者又是怎样概括中国历史的?补充材料《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结合课文,链接已学文章,理解奴性。
体会作者情感:悲愤交织着同情批判夹杂着悲悯5、先生曾说:“轿夫如果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已不是现在的中国了”,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是怎样评论他们的?你又是怎么看的呢?6、再次分析并思考奴性背后深刻的根源。
7、鲁迅对现在的青年提出了怎样的希望?(四)总结与回味感知日本作家增田涉回忆鲁迅的一段文字,缅怀作者。
通过师生共同朗读王怀让的《中国人,不跪的人》(节选)告慰作者,深化文中旨意。
附板书:灯下漫笔钞票——贬值——安心喜欢人——牛马——诚服恭颂奴隶历史————奴性专制。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共需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杂文的特点,对作者鲁迅作些简单的介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第二课时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2. 杂文简介(教师介绍)。
3. 鲁迅简介(教师介绍)。
4.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5. 课堂练习:词语辨析(教师指导)。
6. 小结。
第二课时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3. 课堂练习:思考“练习一”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4. 小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5. 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章《灯下漫笔》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3.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4.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5.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2.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教材》(版别自选);2.音频设备;3.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欲望。
2. 预习(10分钟)提前告知学生要学习的文章为《灯下漫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问题。
3. 阅读与理解(20分钟)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借助音频设备进行听力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之后,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开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 配套练习(15分钟)教师让学生完成配套的阅读理解练习,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7. 写作任务(20分钟)教师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写一篇短文或者小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8. 作文展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善的建议,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课文《灯下漫笔》阅读教案
本篇文章将针对课文《灯下漫笔》制定一份阅读教案,通过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对于这篇杂文的阅读能力提高。
一、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灯下漫笔》的作者是鲁迅,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2、篇目简介《灯下漫笔》是一篇散文,是鲁迅于1924年发表在北京的《晨报月刊》上的一篇杂文。
文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过程,从一个“追寻成功”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作家。
3、文本分析(1)结构分析本文分为六段,每段大约1000字左右。
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由“误入歧途”、“思想改变”、“感动之后”、“焦虑与挣扎”、“追求真理”、“重获新生”六个部分组成。
(2)语言风格本文语言风格简练、意犹未尽、重在表达思想。
语言中富有诗意,表达细腻,值得一读再读。
二、阅读目标在阅读《灯下漫笔》后,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鲁迅探讨的官场腐败问题,弄清“为官一任,如践坑蒙”,“桃花扇子”,“典籍糊涂”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2、理解鲁迅探讨的教育问题,弄清“智慧与审美”的关系及其对文化素质的影响。
3、理解鲁迅探讨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弄清“今之主人公有如元朝世贤”,“鬼迷心窍”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
4、善于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及演绎推理,了解鲁迅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鲁迅的文艺思想并进行评析;分析文中表现的官僚主义、教育问题和历史问题,并且从中提炼出鲁迅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文艺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合作。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鲁迅思想;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感受鲁迅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听、说、写、演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性教学,将鲁迅思想的核心观点、文艺思想、文化视野等方面作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可以使用PBL教学模式,以小组探究课题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选题、策划、设计、组织演示。
灯下漫笔.-教学教案
灯下漫笔.-教学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写作背景⒉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明确:钞票贬值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明确:开始兑换--乐意↓停止兑现--不甘心-→奴性心态↓折换现银--非常高兴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2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2引言《灯下漫笔》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素描技法相结合,以灯光照射下的剪影效果呈现。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起源、特点和技巧,并提供一个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创作灯下漫笔作品。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灯下漫笔的起源和特点; 2. 掌握使用灯光照射下的剪影效果进行绘画的技巧; 3. 创作一幅自己的灯下漫笔作品。
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灯下漫笔1.向学生简要介绍灯下漫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提及一些知名的灯下漫笔艺术家;2.解释灯下漫笔的特点,如黑白对比强烈、形象明确等。
步骤二:展示灯下漫笔作品1.展示一些经典的灯下漫笔作品,让学生欣赏并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2.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构图和表达方式。
步骤三:讲解灯光照射的剪影效果1.介绍灯光照射下的剪影效果,解释其在灯下漫笔中的重要作用;2.示范如何使用灯光和物体来创造不同的剪影效果;3.强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
步骤四:练习剪影绘画技巧1.提供铅笔、纸张和灯光等绘画工具;2.让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物体,放置在灯光下,通过观察和绘画来创造剪影效果;3.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角度和光线条件,体验剪影绘画的魅力。
步骤五:创作灯下漫笔作品1.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和场景,准备绘画材料和灯光设备;2.指导学生运用剪影效果,绘制自己的灯下漫笔作品;3.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法。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2.对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3.收集学生的作品,评估其创造力和艺术独特性。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对灯下漫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自参与了创作过程。
希望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培养艺术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且对灯下漫笔艺术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教案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
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
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
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三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网上收集鲁迅先生精神的资料。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方法。
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能否顺利教读本文,关乎本单元教学的成败,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学习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现实,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饱蘸激愤之情的奇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
深刻的思想当然来自深入的思考,但也离不开广博知识的支持和印证;广博丰富知识也必须有深邃的思想的观照,才能熠熠生辉。
作为说理散文,“理”固然是灵魂,而“情”则是血脉,失血的灵魂总是令人生厌的而本文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
本课的成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鲁迅作品独特的风格,给大多数高二学生的阅读理解留下了一道道障碍(思想的,思路的,语言的),鉴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更好地体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尤其是作者独特的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2)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一治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理解“人的价格”。
《灯下漫笔》教案(高二必修三)
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教学过程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细读各段,分析各段内容作用层次提示:1、钞票信用日见其好:(总分)乡下人乐意,稍明事理的人早不用银元,所有的人大多用本国钞票。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人教版第三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一)分析鉴赏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
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之一)5.参考: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读)(〈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
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
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一、课程背景本堂课是一堂语文课,旨在通过学习文言文《灯下漫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灯下漫笔》这篇古代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灯下漫笔》的方式,培养学生用简洁、准确的句子表达思想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课文解读(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灯下漫笔》,并对课文进行解读,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 阅读理解(25分钟)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阅读理解问题。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
3.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仿写练习(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灯下漫笔》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表达结构。
2.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仿写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用文言文的方式进行表达。
3.学生互相交流和评审,并进行修改和改进。
5. 总结和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和难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
三、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2.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现,包括对课文细节和主旨的理解;4.学生的写作能力表现,包括仿写的质量和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言文的作品,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短文,用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灯下漫笔的语文教案.doc
灯下漫笔的语文教案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构造,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响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构造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土》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构造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鲁迅作品语言的时代特点;2.通过拎读,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3.训练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整体感知法质疑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鲁迅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语文,曾流传着这样的校园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鲁迅,一位高三学生曾这样说,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语言,都和其它的语文课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中学生的阅历来说,要真正读懂鲁迅,恐怕勉为其难。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深度、有力量的人。
正因为有他,在那暗无天日、找不到出路的时代,人们才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了这篇文章,也许我们仍然不太懂他,但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
二、设置情境,整体感知,激发研读兴趣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
首先,请大家换换身份,请大家每个人都做一回《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作为编辑,收到一篇来稿,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审阅呢?(语言、内容、思想)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件事情:(1)找出文中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
(2)注意文章是从哪儿入手,开始说理的?(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
三、编辑工作之一——究词句1.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一项工作进行研讨——究词句。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规范的词句,试着进行修改,使之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
表达不规范的词句:“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累坠”应改为“累赘”;“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烦重”应改为“繁重”;“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改为“但当我将一包现银塞在怀中……”。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的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
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
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
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
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三、课文浅析(1)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文章结构按照《教参》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
这样说来,这五段似可看成“赋比兴”的“兴”了。
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
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
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
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
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
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这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
思想感情。
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写作背景
⒉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
开来”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⒉明确思路
现实(1~5)-→历史(6~11)-→现实(12~14)
↓ ↓ ↓
引子--→ 观点--→ 号召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理解作者的历史观
⒉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一、分析“引子”(1~5)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奴性心态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
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⒍小结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③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第七段】
④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
“‘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明确:
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㈡析“国民性”
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是元•张养浩写的一首词,它揭露了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第5段)
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
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
道。
(第8段)
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第9段)
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
(第9段)
⒉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⒋小结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
最
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
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⒊小结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