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锡伯族人生礼仪中的民歌
锡伯族的萨满神歌越传承
锡伯族萨满神歌的传承与应用摘要: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锡伯族现有人口172 847人1,主要分布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西北地区的新疆查布尔锡伯自治区县以及霍城。
长期处于氏族社会制度下的锡伯族,形成了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萨满信仰。
历史上,锡伯族的每个哈拉族各有自己的萨满,服务于本哈拉族群的需要,其主要只能是举行萨满祭祀仪式为病人驱鬼治和祭祀祖先。
通过此问我们从历史、经济和宗教信仰、祭祀仪式、萨满乐器等方面的比较,来了解萨满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锡伯族、萨满神歌、咒语、医疗作用一、锡伯为何人?锡伯族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民族。
锡作为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也是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颇具民族特点的游牧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锡伯族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社会民俗风情浓郁绚丽,反映在其民歌创作与咏唱中的内涵不但丰富而且极具民族特色。
其种类可分为多种有表达年男女纯朴爱情的民歌系统,也表达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民歌系列,其他诸如生活、叙事、萨满宗教等方面的民歌也有历经社会和时代的变迁,锡伯族形成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内涵深远、古朴通畅、特色鲜明,类型丰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锡伯民歌深刻地诠释并展现了锡伯族浓郁的社会风情。
民俗的民族性,是某一民俗有别与其他民俗的重要特征。
在历史上,锡伯族先后和蛮、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蒙古、哈克等兄弟民族共居果。
这些民族及其文化和锡伯族及其文化有过相互影响。
但锡伯族作为独立的民族,仍保持了其民族行,成为祖国56个民族志一,也就是民俗中也明显地表现其民族。
萨满歌是锡伯族最古老的民歌,过去是萨满为人“跳神”治病时唱的原始宗教歌,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而流传在群众中的萨满歌大部分去掉了迷信的色彩,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
作品主要有《霍里色·萨满招魂歌》、《阿尔坦库里》等。
锡伯族学生的声乐教学
浅谈锡伯族学生的声乐教学【摘要】锡伯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民歌是锡伯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锡伯族民间文化园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音乐形式也急需传承与创新。
那么教师在教授锡伯族的声乐学生时,就需要既要保留其传统的音乐特色,又要将其与科学有效的演唱方法结合起来。
【关键词】锡伯族;传统;声乐;唱法【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保留和继承了许多优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锡伯族人民吸收各兄弟民族的民间音乐,丰富了本民族的音乐生活。
如今在文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锡伯族学生也开始接受正规的声乐教育。
那么如何在声乐教学中优化锡伯族学生的民歌教学,促进民歌教学的发展,是一名声乐教师所值得思考的。
声乐艺术是声音和表演的艺术,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内涵基础上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历史背景、语言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等不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
锡伯族民歌的演唱风格除了随意性与抒情性外,还具有原始性与乡土性的特点。
在演唱技巧上,吸气和呼气的方法与同专业教学上的要求没有较大的差别,但用嗓的技巧上却截然不同。
锡伯族的演唱更突出了真声,特别是在中低声区几乎完全靠真声演唱,这种演唱更突出了它的乡土特色。
在用嗓上特别强调声带的张力,注重气息与声音的结合。
它的这种演唱习惯和演唱方式就决定了教师在教授锡伯族学生时,一定要把它这种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质与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相结合起来。
那么教师在教授锡伯族学生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问题:1、语言咬字上的问题。
浅谈锡伯族民间文学之民歌民谣谚语
浅谈锡伯族民间文学之民歌民谣谚语作者:杨小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23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12-02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光辉灿烂、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和繁荣于民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它是祖先创造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来自古老的肃慎锡伯部,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渊源。
据2012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锡伯族全国总人口为190481人(数据截止2010年)。
其中辽宁省锡伯族人口132615人,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70%。
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铁岭、朝阳、锦州、丹东、瓦房店、凤城等地。
由此可见,锡伯族虽然人数不多,但在辽宁的分布还是相当广泛的,这为锡伯族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锡伯族是一个古老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先后经历了渔猎文化、山林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屯垦戍边文化和当代文化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各个发展时期都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工艺、葬俗等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文学等文化遗存。
锡伯族民间文学是锡伯族留给后世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成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锡伯族民间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歌、民谣、谚语,其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富有深刻哲理,且又颇具民族特色。
一、民歌锡伯族民歌源于真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
寄托了锡伯族人民对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锡伯族民间流传相当广泛。
民歌中广为流传的有《萨满歌》、《打猎歌》、《亚奇娜》、《摇篮曲》等。
论锡伯族民歌音乐形态分析
论锡伯族民歌音乐形态分析作者:李滢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3期摘要:在悠久的历史民风中,锡伯族的广大人民用自己的才气和淳朴的民风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并且创造出了美丽的民歌音乐,锡伯族的民歌,是锡伯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种类,民歌的音调动听又具有魅力,民歌所反映的是锡伯族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运用朴实,简单的曲调,成为我国音乐民歌史上的瑰宝,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本文通过锡伯族的民歌的风格特点,从而对于其音乐形态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锡伯族;民歌;形态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锡伯族的命运多舛,经历过无数次的变迁,广泛流布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的民歌历史久远,最早在渔猎文化时期就已经存在民歌了,例如:《亚奇纳》一直广传于民间,之后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让锡伯族民歌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不仅在锡伯族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生活中栩栩如生,民歌也成为了展示锡伯族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锡伯族的民歌中表现最为常见的就是: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曲调结构等都是其主要的形态特点。
一、锡伯族的民歌节奏锡伯族的民歌节奏变幻莫测,非常具备灵活性,它是一种旋律曲调和多元化的节奏变化结合在一起的形态,通过锡伯族民歌的节奏灵活,体现了锡伯族的民族风情和生机勃勃的现象。
例如:街头歌,其锡伯族的街头歌被他们的当地人民称之为“塔拉依舞春”,这是锡伯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而且被广大的锡伯族人民认为这是本民族固定的特色民歌,它所唱的对象是天地万物,所展现的音乐形态是包罗万象的,而且这类歌曲没有固定的曲种,多在节假日和田间劳动时临时编曲对唱。
它的音乐特点是在其曲调的发展手法上、曲式结构上和歌词上很具有特色,几乎全部都是由两个不对称的乐句组成,下句后半部的下方严格五度(或四度)模仿;两乐句终止均由其结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级进至结音而终止,终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严格。
与此同时,在锡伯族的民歌中,说唱音乐非常简单,大部分曲子以单乐段组成,记忆方便又广泛流传,最为常见的是上下句的单乐段。
浅谈锡伯族人生礼仪中的民歌
浅谈锡伯族人生礼仪中的民歌2010年9月第3期伊犁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il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Sept.2010NO.3浅谈锡伯族人生礼仪中的民歌赵洁(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835000)摘要:锡伯族民歌在锡伯族人的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从出生到离开人世,我们都能找到民歌的影子,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关键词:人生礼仪;锡伯族;民歌中图分类号:I2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76(201O)o3一o062—04人生礼仪是人的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II】(.锡伯人的一生中,歌谣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出生时的摇篮曲,童年时的儿歌,生产生活的劳动歌,表达爱情的田野歌,再到婚礼习俗歌,直到最后离去时的哭葬调,歌谣伴随了锡伯人的一生.人们用歌谣来表达种种情感,这些歌谣已经融人到锡伯族人的传统习俗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JL歌与成长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锡伯族的儿歌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巴伯哩曲(即摇篮曲).锡伯族的孩子从一出生.每天就是在母亲的巴伯哩曲的陪伴下进入梦乡.小宝宝睡在吊在屋中的独特的摇篮里,母亲一边用手将摇篮荡到半空中,一边用母语哼唱着巴伯哩.这样,锡伯族孩童的母语启蒙便开始了.巴伯哩曲以其简洁的曲调,富有特征的摇篮节奏,表达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有的巴伯哩曲以详细描述制作摇篮的材料为主要内容,大多数则语言简单,以"巴伯哩"一词贯穿始终.锡伯人的传统家庭多是几代同堂,留在家中的爷爷奶奶承担着看护第三代人的大部分职责.尤其是奶奶,常常带着孙JLfi'l围坐在炕头,唱着有趣的童谣.讲那些总也讲不完的精灵鬼怪故事.这一幕情景在孩子们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即使长大后每每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锡伯族儿歌多以儿童们感兴趣的动植物为主要内容,如《瓦克善格尔格尔①)):"瓦克善格尔格尔!你家在哪里?我家在臭水沟的那边.你的腿为什么弯弯的?你的胳膊为什么曲曲的?我要给我的女儿做陪嫁用的扁担.你的两只眼睛为什么亮闪闪?要那么亮干什么用?我要给我的女儿做陪嫁用的镜子."(wakshangalgal!sini booyadebi?wahunmukeicargidebi.bethesinigo- honggo,galasinidehengge,gohonggodehengge,mini sahanjidedamjanaramefudembi.Wakshangalgal! sinibooyadebi?wahunmukeicargidebi.juruyasa siniainugilirgilir?gilirgilirjakabeniainambi?mini sahanjidebulekuaramefudembi.②)锡伯族儿歌中还有一类字头歌.锡伯文是拼音文字.共有十二个字头,这是开始学习文字的关键.因此大人们编唱了许多字头歌,教孩子们学唱,如《阿字头歌》,《埃字头歌》.用这样简单上口的曲调,使锡伯族儿童较容易地记住了难以记忆的锡伯文字头.为他们学习本民族文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代代的锡伯族儿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时期的记忆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深刻的,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儿歌的形式浸润着每个锡伯族儿童,宝贵的民族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保留.二,情歌与锡伯人的爱情生活空间锡伯族情歌,锡伯语称为"盖依午春"(即街头歌),因为多表现爱情内容,所以也叫情歌.锡伯族的情歌都是用锡伯语演唱的.情歌是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问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锡伯族情歌数量多,流传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不仅青壮年爱唱,老年人也喜闻爱唱.过去锡伯族青年的婚姻大事一般由父母做主,讲究媒妁之言.因此,自由恋爱对锡伯族青年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回避父母亲的责怪和约束,收稿日期:2010-04—23作者筒介:赵洁.女(锡伯族),民俗学硕士,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第3期赵洁:浅谈锡伯族人生礼仪中的民歌63表达心中的真实情感,他们往往在田问地头或劳动问隙进行对歌,或试探对方的心意,或表达对情人的爱.如"皮子那个织绳,捻制的时间很久了耶呐;为得到你的欢喜哟,盼望的时间很久了耶呐.芦苇那个根儿,埋在湿润的土中耶呐;真正与你相知哟,用歌声来试探耶呐."由于情歌是口头语言艺术经典的体现,所以在锡伯族情歌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表演中的创作.人们在唱情歌时.虽然句式的表达是固定的,但是其唱词是可以随意更改的.自然界随处可见的花鸟虫鱼日月风霜被唱歌的人们信手拈来,编进歌中,用以表达心中真诚的爱.这种即兴创作在对唱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充盈在内心的强烈爱情激发了青年人的灵感,他们依照固有的起兴程式.在不离开已有传统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你唱禾苗,我就唱太阳,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一直唱到过瘾为止.锡伯族情歌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一般四句一首,常用比兴.韵律和谐,曲调优美.锡伯族情歌的韵律,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头韵和尾韵一致,一韵到底;二是头韵一致;三是只押尾韵,但通过音节来达到韵律和谐.不过多数注重头韵,因此有些歌词出现兴句和正句在内容上毫无联系的现象. 三,婚礼歌与婚礼仪式锡伯族的婚礼仪式.是在长期的"八旗"制和屯垦戍边的独特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也有氏族部落时期所遗留的婚俗痕迹.在锡伯族的婚姻全过程中, 自始至终有相应的婚礼习俗歌相伴,尤其是正式的婚礼喜宴上.从头到尾都是歌声来贯穿的."自古认为,没有歌声的婚礼是不热闹的婚礼,甚至是不光彩的婚礼(说明新郎的人品不好,没人捧场)."[21锡伯族的婚礼分为说亲,许亲,请命和迎亲等程序,其中包含繁杂的仪式.每一个仪式都有其特定内容. 锡伯族婚礼习俗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说亲:说亲是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的程序.按传统习惯,男方首先在本民族内聘请德高望重,善于应酬的热心人为媒人(锡伯语称"扎尔额爷","扎尔玛么"),带礼酒到女方家提亲.经过多次登门提亲搭桥后,女方家长若同意这门亲事便择日许亲. 说亲歌一般说明和阐述说亲的过程.如:"母养儿艰辛多,为儿订亲更费愁;处处打听处处寻,八方托人把亲求.初次来到姑娘家,心里有话难开口;热情递烟细观察,说东道西来应酬.二次来到姑娘家, 媒妁阿哥走前头:一对贴红的瓶子里,盛满醇香的喜酒.喂好的猪羊送一对,合匹配喜日到;女婿一方着了急,急盼喜筵早办好.……"(ungganurseiaka—CUllurunhejerejobocun,ubatubabetuwahai,unenggi hesebuniferguwecun.tuktanmudangenembi,tutala dambakutebumbi;torgibumehorgibumegisurehei, tondokonjonomederibumbi.jaimudangeneredoro, jalyeyemuseituru;jHILlfulgiyansuc—edeseci,jalutebuhenggewurgunnure.honinulgiyanbejurulehe, hoborobiyadeisinaha;huntahajafaraarki suwaliyame.hotoncigajifibelhehe.…)2.许亲:得到女方家长的同意后,男方即在女方家举办一次小宴,邀请女方直系亲属赴宴.在席间, 女方家长向赴宴的亲戚宣布许亲之意,媒人及男方家长等立刻下跪磕头.表示感谢.从此,两家便有了结亲的基础.开始礼尚往来.3.请命:锡伯族称许婚.订婚后,男方积极准备彩礼,聘请媒人带礼物,去女方家议定婚期.女方对许婚是非常重视的,必须征得其亲属的同意才能许婚.婚期商定后,由男方主持在女方家举办一次中型宴席.招待女方直系亲属,称"行肯萨林"(磕头宴).在举行"行肯萨林"时,男方将准备好的彩礼送给女家.4.迎亲:是锡伯族婚姻程序的最后一礼.婚礼前夕.男方聘请亲戚中较有声望,与亲家相好.而且善于辞令,同时属相与女方属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作为"奥父,奥母"(他们的主要义务是协助接亲,如果在迎新娘时出现什么问题,都由其出面解决),主持和交涉迎亲事宜.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主要以男方家为主).第一天早晨,男方派专车,专人,带着喜酒,猪羊等.同迎亲的喜篷车送往女方家.女方这一天准备第二天的"安巴萨林"(大宴),近亲都前来帮忙. 婚礼第二天.主要是女方家举行嫁女"萨林".这一天,女方家盛情招待四方客人,新郎来迎接来宾.这一天女方家将女儿的嫁妆送到新郎家,嫁妆由新娘的哥嫂送往新郎家.新郎的父母出来做好迎接准备.晚上由奥父,奥母主持,请新郎的男朋友到女方家,举行迎亲晚会,称之为"打丁巴"."打丁巴"的人们,在女方家与女方的亲朋好友对歌对舞.丁巴歌一般诉说男女之问的爱情,描述火热的婚典和男女之间的俏皮话.这是考验新郎的丁巴队的小伙子们的智慧和唱歌的本领的时候,新郎一方是不能认输的,否则就在新娘家出丑了,新娘的女友会取笑他们没有勇气接走新娘.丁巴歌的歌唱形式都是对唱.即新郎队和新娘队进行对唱.如:男: Morinenggemubetohomeshusihabegaladejafafi备上漂亮的马鞍哟,手持精致的马鞭; Dingbatandaraagusaiceniyalmabeokdombi威武英俊的丁巴队,是迎接新娘的好汉.女:64伊犁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年Dingbabetandaraagusaurunbegamaradeotese丁巴队的小伙哟,迎娶新娘的郎君呀; FurguwecukeucunakuociHrUBbegamarabenaka快唱新编的歌儿,要不别想迎新人.女: Dingbabetandaraagusaurunbegamaradeotese丁巴队的小伙哟,迎娶新娘的郎君呀, Uculememaksimeburkuociurunbeteburengge mangga不会唱歌跳舞的话,迎娶新娘就难了.婚礼的第三天.在新郎家设宴招待其亲戚朋友.举行结婚仪式.新郎必须在这一天的破晓前将新娘迎到家.新娘在离开娘家时.自然要和父母和亲戚们做一次告别.哭嫁歌就是新娘临上喜篷车之前诉说内心的歌曲.目前搜集到的哭嫁歌是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下,新娘哭诉自己悲惨命运的歌曲.其中有一首《狮子的吼叫声》: Arselanjilgannialinholodeurandanha狮子的吼叫声哟,震响了高耸的深山老林; Amaemeitoregisundeniyalmaimujilenfaksaja-ha父母的咒骂声哟,撕碎了女儿的心! Guguimujilenabsiheneainuminicihalaha niyalmadeburku姑姑哟心实在太狠,为什么把我嫁给我不爱的人? Nakcuimujilenabsiheneainuminiasiganfon bebodorku舅舅哟太不懂人情,毁掉了外甥女美丽的青春! DehemegiStillemkengisurekiminihesebunabsi uttugosihon姨姨哟你说句话呀,为什么甥女是这般命苦? Eyunmimbeaitubikinunbituwaiulande tuherenggeabsimorishun大姐哟你快来救救我,妹妹就要走进苦难的火坑.正在新娘使着性子哭哭啼啼.不上喜篷车的时候.新娘的父母或姑舅就会拿起酒杯,拉开嗓子给她唱《劝嫁歌》,来安慰新娘.然后新娘就在伴娘,女友和奥母的陪伴下坐上喜篷车.新郎带着丁巴队的小伙子们骑着马护送喜篷车前往新郎家.到了新郎家,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后,喜宴正式开始.席间,奥父举起酒杯高唱大家喜闻乐唱的"萨林午春"(婚礼歌).他唱一句,众宾客和一句.有些唱歌的能手也可以自己起来为大家献歌,或男女宾客相互对唱, 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向新郎父母道喜.这样,喜庆的歌声此起彼伏,将喜宴推向高潮.男唱:Fulgiyanshuntucimejiheje红艳艳的太阳升起来了,众人和:哲!③Abkaifejergibeeldembuheje把天下的万物普照.众人和:哲! Fujuronggaunggatajifije尊贵的长者们光临寒舍.众人和:哲! Funtuhunboobeeldembuheje使今天的喜事亮堂热闹.众人和:哲!女唱:Uyunfunghuwangdeyemejiheje九只凤凰飞来了,众人和:哲! Uranggamoodedohaje栖落在梧桐树上,众人和:哲! Unenggiunggatasajifije今日贵客到来,众人和:哲! Untuhunboobeeldembuheje使寒舍增添光彩.众人和:哲!④综上所述.锡伯族婚礼歌作为一种语言的民俗.是由内容上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一系列歌曲组合而成.它们与婚礼的全过程紧密相连,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锡伯族婚礼歌存在于具体的婚礼环境中,离开了婚礼这一特定场景,它就不存在了.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歌者与听者相互影响,听者的情绪,婚礼的氛围,宴席的场面,直接影响到歌者的即兴创作与表演,而歌者的表现也关系到整个婚礼能否达到高潮.四,哭调与丧葬仪式锡伯族虽然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在人去世后举行歌唱或歌舞丧葬的习俗,但也有即兴编词抒发感情的哭调.哭调的内容主要是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和对亡者的深切怀念.或者颂扬死者生前的功劳.锡伯族的哭调以《海兰格格》⑤的民歌曲调为基本曲调.这是一部对已逝情人的追思歌."格格"是锡伯语,是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昵称,意为小姐,姐姐.民歌中讲述了一对情人因生活所迫,男人只得去异域谋生,然而异国他乡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艰辛,多年之后,男人回到家乡,盼着能与日思夜想的情人团聚.却惊闻情人因一场意外火灾而命归西天.从此天人永隔.在极度悲痛中,想起昔日的深厚情意.他禁不住唱出了这首催人泪下的海兰格格.歌中唱道:额哩!不等天亮就起身,第3期赵洁:浅谈锡伯族人生礼仪中的民歌65手端茶饭无心尝.双眼不时往后瞧.纵身跨马奔家乡.海兰格格.阿给哈吉阿给尼亚曼⑥.额哩!旋风不离路两旁,不祥预兆难猜想.向天祈祷多少次.唯恐横祸从天降.海兰格格,阿给哈吉阿给尼亚曼.额哩!眼见佛花'头飘,一阵目眩晕地上.知道格格离我去.肝胆破碎泪流淌.海兰格格,阿给哈吉阿给尼亚曼.额哩!踉踉跄跄进了门,众人守在遗体旁.见到格格临终貌.天塌地陷炸心房.海兰格格.阿给哈吉阿给尼亚曼.额哩!格格原是花一样,.一双秀眼水汪汪.如今烧的多可怜.全身未留好地方.海兰格格,阿给哈吉阿给尼亚曼.额哩!整日整夜低头坐,哪有心思入梦乡.时时怀念格格哟,多少话语心里藏.海兰格格.阿给哈吉阿给尼亚曼.在锡伯族人的眼中.人的亡故只是肉体功能的结束,其灵魂绝对不会消亡,它必然会去另外一个"世界"里生活.因为如此,历代锡伯族人把人的去世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并为死者灵魂的"升天"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锡伯族人的葬俗包括停灵与吊丧,制"佛多"与抢"方子",选择墓地和落葬日,出殡与埋葬,戴孝与脱孝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将亡者的灵魂顺利地送往死者世界,其中也贯穿着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与此混杂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中国人向来把生与死看得同等重要. 人死之后家人会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人就十分重视葬礼.哈萨克民间从死者过世的第一天开始到4O天,死者的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等,要在每天的早晨和日落前唱《悼念歌》,哈萨克语叫《交克倒乌仑》,即悲歌.哈萨克人死了,亲人不直接报丧,一般由邻居自发组织,分头报丧.报丧时不直接说出噩耗,而是用报丧词,使其亲友的悲痛情绪有个缓冲的过程,最后再说出噩耗,使亲友不会感到过于突然Il(嗍).总之.人生礼仪贯穿了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而在锡伯族人的人生礼仪中穿插的各种民歌是我们了解锡伯族人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的重要媒介. 人生礼仪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亲族之间沟通社会,联络感情,加强交往的重要手段.注释:①瓦克善,锡伯语,青蛙之意;格尔格尔,模仿青蛙叫声的拟声词.②本文的锡伯文采用穆麟德夫转写法.③哲,锡伯语"是"之意,一般在歌曲中起和唱的作用.④本文引用的锡伯族民歌来自《锡伯族民间歌曲集》(锡伯文),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编集,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⑤《海兰格格》由铁山传唱,赵眷生整理翻译,流传范围为新疆察布查尔县.⑥海兰格格:锡伯语,可惜的姐姐.阿给哈吉阿给尼亚曼:锡伯语,阿哥的爱,阿哥的心.⑦佛花:即佛多,属于招魂幡一类,是锡伯族丧葬用品之一.是用纸和柳条等扎成的灯笼状物品.参考文献:[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佟克力,编.锡伯族历史与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3】张仁斡,主编.哈密哈萨克族民俗[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栏目主持:赖洪波】【责任校对:沙彦奋】TheSiboF0lkSongsinLifeEtiquetteZHA0Jie(SchoolofHumanities,YiliNormalUniversity,Yining,Xinjiang835000,Chin Abstract:TheSibofolksongsoccupiedtheimportantpositioninSibopeopleSlives.Fromthei rbirthtodeath,weallcouldfindtracksoffolksongs.Theyaretheimportanttoolspeopleexpresstheinn ermostfeelings.Keywords:Lifeetiquette;Sibonationality;folksongs。
怀念故乡锡伯族歌曲
怀念故乡锡伯族歌曲
怀念故乡的锡伯族歌曲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锡伯族歌曲:
1. 《锡伯族之歌》:这是锡伯族的代表性歌曲,歌词讲述了锡伯族人民爱国爱民的精神和热爱故乡的情怀。
2. 《草原之夜》:这首歌表达了锡伯族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3. 《陶家沟》:歌词中描述了陶家沟的美景和丰收的场景,表达了锡伯族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4. 《榆树花》:这首歌以榆树花为象征,表达了锡伯族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5. 《坝上草原》:这首歌歌颂了坝上草原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情,表达了锡伯族人民对草原的深情厚意。
这些歌曲既展现了锡伯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锡伯族文化的魅力。
浅谈锡伯族民间文学之民歌民谣谚语
学法教法研究浅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王劲松(贵州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它对技术要求严格规范。
舞蹈教学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舞蹈身心健康体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12-01体育舞蹈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训练等双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只有这两个方面积极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一、体育舞蹈有利于学生以审美的方式解决心灵开掘人的创造潜能体育舞蹈是美丽的,舞者是美的,舞蹈教育更是美好的,舞蹈教育就是美的教育。
舞蹈在肢体运动的同时,伴随着音乐节奏抬手、举足、跳跃、旋转、肌肉肌腱紧张、松弛、各关节曲、直、旋拧等这一切刺激着动感、平衡感、听觉等人体感觉器官,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反映到大脑,大脑依靠多种分析器官共同参与作用,直接由动作知觉引起美感意识。
当人体律动与音乐、与动律形式真正吻合时,给人带来精神与生理双重的愉悦,使身心同处于极度兴奋。
学校开展体育舞蹈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愉悦、快慰的心情参与舞蹈的创作、排练、表演等,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开掘其创造潜能,并由此而及其他学习领域,使优秀的情操,智力和体力得以充分的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与作用体育舞蹈音乐能使机体发生有益的共振,使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一致。
研究证明,练习体育舞蹈能够增加呼吸深度,从而使隔肌和腹肌的活动量增大,对肝脏和胃肠起到按摩作用,增强消化功能。
体育舞蹈音乐还具有降低血压、维护大脑健康的作用。
体育舞蹈配以音乐能对头昏、脑胀、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早醒、胸闷、心悸、耳鸣、肌震颤、眩晕、腹胀、食欲不佳、焦虑、气短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锡伯族田野歌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渊源
锡伯族田野歌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渊源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
锡伯族是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生活的土地广袤,自然环境丰富多样。
在长期的农田劳作和狩猎生活中,锡伯族形成了独特的田野文化,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田野歌曲。
锡伯族田野歌又称锡伯民族田园诗歌,是锡伯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田野歌曲通常以家庭、农田生活、自然景观以及劳动情景为主题,通过歌颂劳动精神、表达深情厚意和传递文化传统,展示了锡伯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田野歌曲通常由一人或多人合唱,并伴随着简单的乐器演奏,如口弦、马头琴等。
锡伯族田野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
首先是锡伯族语言的运用。
锡伯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田野歌曲通常使用母语歌唱,使得歌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其次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锡伯族田野歌的旋律舒缓优美,大多以自然的声音为模仿对象,如鸟鸣、风声、水流声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同时,节奏简单明快,节奏感强烈,与劳动节奏相呼应。
此外,锡伯族田野歌的音域较小,音乐简单易唱,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锡伯族田野歌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锡伯族的远古时代。
锡伯族是古代游牧民族鄂温克族的后裔,经过漫长的定居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文化和田野歌曲传统。
在远古时代,锡伯族人们依靠狩猎、渔捕和农耕为生。
他们在劳动的同时,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激。
田野歌曲成为了锡伯族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锡伯族田野歌也在发生变化。
现代的锡伯族田野歌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和特点,还吸收了现代音乐元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锡伯族田野歌通过表达人们更加多样化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锡伯族音乐文化。
总之,锡伯族田野歌是锡伯族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征。
这些歌曲通过表达锡伯族人们的劳动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锡伯族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锡伯族文学
锡伯族文学
锡伯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锡伯族文学形式多样,包括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
口头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等。
书面文学则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锡伯族口头文学中,神话和传说反映了锡伯族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民间故事则以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锡伯族的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态。
如《萨满舞春》、《亚奇纳》、《猎歌》等,是流传至今的古老民歌,形象地反映了锡伯族祖先的原始信仰和早期的渔猎生活。
其中,“舞春”在锡伯语中有歌曲和歌谣的意思,其演唱形式和韵律格调别具一格。
锡伯族的书面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
最早的有19世纪上半叶换防卡伦侍卫何叶尔·文克津的散文体书信《辉番卡伦来信》。
清末民初之后才不断涌现文学新人。
到目前为止,已发表锡伯、汉文字的长篇小说、叙事长诗、散文、诗歌、纪事作品、人物传记等多部,在新疆民族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锡伯族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音乐旋律优美,舞蹈以“贝伦”最为有名,而绘画则
以细腻的笔触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见长。
总之,锡伯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也为我们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略谈锡伯族《萨满神歌》的艺术特色
略谈锡伯族《萨满神歌》的艺术特色作者:郭俊灵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1期摘要:萨满教曾盛行于我国北方民族中,锡伯族作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曾信仰过萨满教,尤其对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萨满神歌》是锡伯族萨满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之作,是在萨满师徒之间代代传承和补充的,内容广泛,叙述详尽,通过诗乐舞的协调配合,独特的语言特色,叙述并重的故事情节,多种修辞手法的并用,构成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锡伯族;萨满神歌;艺术特色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作为萨满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出自民间又置身于民间,他们世代创作并相传的萨满神歌与人民群众的需要、创作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
萨满神歌,又称祭词或祈祷词,是萨满在进行各种祭词仪式或跳神治病时向神灵祈祷时唱的歌,过期只能在萨满师徒之间秘传,等到徒弟出师之后,放允许抄一部赠与他。
[2]《萨满神歌》原书系满文手抄,用俄国白纸抄写,据书中记载,本书写于清光绪十年十一月(1885),末尾署名是“二喜抄写”[2]。
《萨满神歌》是锡伯族萨满教中流传在世的经典之作,主要涉及了萨满教的神道观和领神治病仪式活动。
内容上包罗万象,包括锡伯族萨满拜师学习,上刀梯,过十八卡伦朝见伊散珠萨满,呼唤神灵为人治病的过程。
从它传递的信息中可以追寻锡伯族早期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足迹,对研究锡伯族早期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谓是一部锡伯族研究萨满教的百科全书。
整部作品用韵文写成,曲调上和谐,既有有民歌的特征又有诗歌的节奏美,由此它的语言是“演唱性诗歌语言”,它的每一篇都是一首优美的民谣。
在萨满进行各种祭祀仪式时,祷词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时而用用虔诚的祷告,时而用恶毒的祷告,这种互相矛盾的语言更能体现萨满跳神治病时的癫狂形象。
一、兼有民歌和诗歌的特征萨满神歌,既然是萨满在进行祭祀仪式或跳神治病向神灵祷告时所唱的歌,那它最初就是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锡伯族叙事长诗《西迁之歌》
锡伯族叙事长诗《西迁之歌》管兴才作佘土肯译流传地域:新疆、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在祖国遥远的西陲,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那是如花似锦的伊犁哟,人道是古什乌孙的旧址。
遥想当年准噶尔部的达瓦奇(1),叛乱的烽烟中发出称帝的梦呓,班第、永常二将军奋勇定边(2),歹毒的狂虏覆灭在格登山里。
受难的人民渴望安居乐业,残暴的匪徒妄想蠢蠢再起,阿睦尔撒纳(3)挑起分裂的黑旗,罪恶的战火又弥漫了大地。
清廷急令兆惠(4)率师殄灭穷寇.浩荡的大军所向无敌,阿睦尔撒纳胆慑溃奔安集延(5)历史的罪人在那里染疾命毙。
漫长的国界如何守卫?边疆的百姓安得生息?纵观史书啊调兵迁民,屯垦反边是万全之计。
大清皇帝发出了谕旨,传到奉天将军那里,命令抽选锡伯千户人,远戍边防到伊犁(6)。
长翅的羽檄飞传白山黑水(7),选派的兵丁听命办理户籍,行军之苦战祸之灾谁人不知,纵然穷乡难舍又有何计!奉天省的锡伯啊眷恋故地,亲吻着沃土不忍上鞍呜咽哭泣,诰命如山忍痛又割爱,眼望故乡十步九回难离去。
吉林省的庶民哟离别骨肉相抱痛哭何凄凄,莫道是钢铸铁打的汉,心如刀割垂泪涕。
黑龙江的百姓呀告别众亲,声声抽搐哭成泥,纵使铁石心肠的人,泪如泉涌把头低。
姑父姑姑哀哀来送行,呼唤着侄儿依依共幽咽,万般悲痈也救不了苦命,别了,挥泪行礼从此辞。
舅舅舅母幽幽来送行,一腔怨嗟簌簌泪沾衣,哭干了眼泪行人难久留,别了,今后相见只能在梦里。
至爱亲朋戚戚来送行,顿足牵衣无言惟啜泣,而今奉命戍边到伊犁,别了,与君惜别无会期。
满屯的乡亲含泪聚议,人间的伤别莫过于此,断肠时节应备饯别饭,观天择吉四月十八日。
满怀忧愤到祖先的寝地,追念父辈的恩泽捶胸号泣,此行一去跪拜在万里之遥,荆棘丛生的陵园谁来扫祭!留下孤独的坟冢准来烧纸? 面对先辈的遗骨不忍离去,同族皆走了,无人来培土,惟有残月伤怀,杜鹃啼血!森森国法,谁能逃避?区区百姓,能说不去?天地无情,恸哭何用,万般冤屈,吞在心里。
悲愤怨伤,向谁倾诉?涕泪纵横,官吏怜你?皮鞭催迟,刑法欲施,无尽缅思,早应割去!出嫁的闺女对月哀思,莫非退还收下的彩礼’恩爱良姻用不着杀猪宰羊,远戍前匆忙对拜天地。
锡伯族民歌的哲学意蕴
锡伯族民歌的哲学意蕴李福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乌鲁木齐803354)摘要:本文从锡伯族民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蕴涵的哲学思想。
其中,从《离乡歌》和《岁数歌》中分析锡伯族民歌中的人生观,从《萨满歌》中分析锡伯族民歌中的宗教观,并阐明了研究锡伯族民歌的人生观与宗教观的出发点。
因此,研究锡伯族民歌的哲学思想对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锡伯族民歌哲学思想锡伯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颇具民族特点的游牧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迁移至西北地区,形成了锡伯族同汉族及其他各民族杂居错处并结成了休戚与共的整体关系。
迁徙使锡伯族主要在我国东北和西北两大部分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如在西北, 主要与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交错聚居,并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主要反映在其民歌创作中,极具民族特色,并且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去思忖和探讨。
锡伯族民歌按其种类可分为多种类型,既有反映本民族历史传承的民歌系统,也有表达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民歌系列,其他诸如生活、叙事、萨满宗教等方面的民歌也有很多。
肖学俊先生在《民歌传承与母语环境》一文中说:“锡伯族传统民歌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叙事歌、萨满调等。
”正是指此而言的。
尽管锡伯族民歌有类型不同的多样风格和门类,但就一般意义而言,其哲学思想在各类民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一点在锡伯族民歌创作中着实带有普遍意义。
因此,我将从锡伯族人在民歌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宗教观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锡伯族民歌中的人生观18世纪60年代初,世居祖国东北地区的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义不容辞地应清政府的征调,肩负屯戍祖国西北边陲的神圣义务,由清政府的第一首府——盛京出发,跋涉万里,饱经千辛万苦,迁徙到新疆伊犁地区安家立业,在锡伯族历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的历史篇章。
对于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为了“辛勤传与后人知”,使它永远留存在历史的画卷里,锡伯族著名文人锡笔臣先生用热情豪放的笔调热情讴歌了他们行军、屯垦、戍边的壮举,为后辈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锡伯族由东北西移时之离乡曲》(简称《离乡曲》)。
关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摘要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他们独具特色的歌曲、节日保留了他们本民族的民俗文化。
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对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关键字:节日;歌曲;历史;文化;习俗;AbstractXibo is a minority in China. It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cient Xianbei and modern Manzu. Its current population is nearly nineteen million!they mostly live in Yili,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Qapqal Xibo,Liaoning, Jilin and other provinces. Now the Xibo living in xinjiang has a population of 4 million people (of which Charles County Erxi Bo Buchanan 2 million people), about 5 million people in Shenyang, the rest are mainly settled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s an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ir unique songs and festivals retains their native folk culture. It plays an important and active role for maintaining the diversity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o understand 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customs!Keywords: festivals; songs; history; culture; customs;目录第一章民族概述-----------------------------------------51.1 民族历史 -----------------------------------------------51.2 生活习俗------------------------------------------------6 第二章民族节日 ---------------------------------------62.1 西迁节--------------------------------------------------62.2 抹黑节--------------------------------------------------7 第三章艺术文化 ---------------------------------------73.1 绘画艺术--------------------------------------------73.2 绣花艺术--------------------------------------------8 第四章民俗歌曲 ---------------------------------------84.1 儿歌 ---------------------------------------------------84.2 叙事歌--------------------------------------------------84.3 田野歌--------------------------------------------------8 第五章民族风俗----------------------------------------95.1 婚礼----------------------------------------------------95.2 葬礼----------------------------------------------------95.3 服饰---------------------------------------------------105.4 饮食---------------------------------------------------105.5 忌讳---------------------------------------------------105.6 信仰---------------------------------------------------11 参考文献-----------------------------------------------12第一章民族概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锡伯族的风俗礼仪
锡伯族的风俗礼仪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省的嫩*流域有散居。
人口约20万,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现有锡伯族人口2万人。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锡伯族源于古代的鲜卑,居住在绰尔河、嫩*、松花*一带的鲜卑人就是锡伯族的先民;另一种认为,锡伯是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而得名。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蒲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哈萨克语。
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汉、满族基本相同。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箭。
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在门口用红线挂上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骑马、*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
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锡伯族人忌食*肉,忌穿戴*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
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倒茶,若装*、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 民歌 的影子 , 它是人 们表达 内心情 感 的重要 工具 。
关键词 : 生礼仪 ; 伯 族 ; 人 锡 民歌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79 2
文 献标识 ( 0 O o 一 o 6— 0 1 0— 0 6 2 1 )3 0 2 4
成 年礼 、 婚礼 和葬礼 I 。锡 伯人 的一生 中 , I 】 ( 歌谣 占
据 着 不 可 忽 视 的 重 要 地 位 。从 出 生 时 的 摇 篮 曲 、 童 年 时 的 儿 歌 、 产 生 活 的 劳 动 歌 、 达 爱 情 的 田 野 生 表 歌 , 到 婚 礼 习俗 歌 , 到 最 后 离 去 时 的 哭 葬 调 , 再 直 歌 谣 伴 随 了锡 伯 人 的 一 生 。人 们 用 歌 谣 来 表 达 种 种 情
人 生 礼 仪 是 人 的一 生 中几 个 重 要 环 节上 所 经 过 的具 有 一定 仪式 的 行为 过程 ,主要包 括诞 生 礼 、
只眼睛为什 么亮 闪闪 ?要 那 么亮干什 么用 ?我要 给
我 的 女 儿 做 陪 嫁 用 的 镜 子 。 ” w kh ng l l ii ( as a ag !s a n
浅 谈 锡 伯 族 人 生 礼 仪 中 的 民歌
赵 洁
( 犁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院 , 疆 伊 宁 伊 新 850) 30 0
摘 要 : 伯 族 民歌 在 锡 伯 族 人 的 一 生 中 占据 了重 要 的 位 置 , 出 生到 离 开 人 世 , 们 都 能 找 锡 从 我
b o y d b ? wa n m u e a g e bi o a e i hu k ic r id .beh i o t e snig -
ho g o aa sn h n g ,g ho g o d he g ,m i i n g ,g l i ide e g e o n g e ng e n
二 、 歌与 锡伯人 的爱情 生 活空 间 情 锡伯 族 情 歌 , 伯 语 称 为 “ 锡 盖依 午 春 ” 即 街 头 (
歌 )因为 多表 现爱 情 内容 , 以也 叫情 歌 。锡 伯族 , 所 的 情 歌 都 是 用 锡 伯 语 演 唱 的 。情 歌 是 爱 情 生 活 的 反 映 。 主要 抒 发 男 女 问 由 于 相 爱 而 激 发 出 来 的 悲 欢 它
sh nid a a rme fd mb.Wa s a g la! a a j e d mjn aa u e i k h n ag l
s ib o y d b?wa u k ic r id i j r a a i o a e i n h n mu e ag e b . uu y s
2 0年 9月 01
伊犁 师范学 院学报 ( 会科学 版 ) 社
Ju n l fYi r l iest ( o ilS in eE i o o r a l Noma v ri S ca ce c dt n) o i Un y i
Se .01 pt 2 0
NO 3 .
第 3期
锡 伯人 的传统 家 庭 多是几 代 同堂 , 留在 家 中的
爷 爷 奶 奶 承 担 着 看 护 第 三 代 人 的 大 部 分 职 责 。尤 其
是奶奶 , 常常 带 着 孙 J f 围 坐在 炕 头 , Li ' l 唱着 有 趣 的 童谣 。 讲那 些 总也 讲 不 完 的精 灵 鬼怪 故事 。这一 幕 情 景 在孩 子 们 的心 里烙 上 了深深 的印记 , 即使 长大
一
J L 与 成 长 歌
儿 歌 是 儿 童 口头 传 唱 的 歌 谣 。锡 伯 族 的 儿 歌 一 般分 为 两部 分 : 是 巴伯 哩曲 ( 摇 篮 曲 ) 锡伯 族 一 即 。 的 孩子 从一 出生 . 天 就是 在母 亲 的 巴伯 哩 曲的陪 每 伴 下 进 入 梦 乡 。小 宝 宝 睡 在 吊 在 屋 中 的 独 特 的 摇 篮 里 , 亲 一 边 用 手将 摇篮 荡 到 半 空 中 , 边用 母 语 母 一
中 , 为不 可或缺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成
一
锡 伯族儿 歌 中还 有一类 字 头歌 。锡 伯 文是拼 音
文字 。 有十 二个 字头 , 是 开始 学 习文 字 的关 键 。 共 这 因 此 大 人 们 编 唱 了许 多 字 头 歌 ,教 孩 子 们 学 唱 , 如 《 字 头歌》 《 字 头歌》 阿 、埃 。用 这 样 简 单 上 口的 曲调 , 使 锡 伯 族 儿 童 较 容 易 地 记 住 了 难 以 记 忆 的 锡 伯 文 字 头 。 他 们 学 习本 民族 文 字 打 下 了 良好 的 基 础 。 为 代 代 的 锡 伯 族 儿 童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中 成
刻 的 , 厚 的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 儿 歌 的 形 式 浸 润 着 深 以
每 个锡 伯族 儿 童 , 宝贵 的 民族语 言 文 字在 潜 移 默化
中 得 以保 留 。
以详 细描 述制 作摇 篮 的材 料为 主要 内容 , 多数则 大
语 言简单 , “ 以 巴伯 哩 ” 词 贯 穿 始 终 。 一
s i iu gl i r i rgl k e i ia i i n irgl ?gl irj a b n n mb?mii na i i i ia a n
sh ni eb lk rmefd mb .) a a j d ue uaa u e i ②
感 , 些 歌谣 已经融 人 到锡 伯族 人 的传统 习俗生 活 这
哼 唱着 巴伯 哩 。这 样 , 锡伯 族孩 童 的母语 启 蒙便 开
始 了 。巴伯 哩 曲 以其 简洁 的 曲调 , 有 特征 的摇篮 富 节 奏 , 达 着 母 亲 对 孩 子 深 深 的 爱 。有 的 巴 伯 哩 曲 表
长 起 来 的 。儿 童 时 期 的 记 忆 在 人 的 一 生 中 是 非 常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