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锡伯族风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锡伯族风俗禁忌宗教性禁忌:锡伯族先民认为,人生的一切均受超自然力——神灵和妖魔的支配,人们对这些超自然力无力抵抗,只得以敬畏的心理审慎的对待他们,惟恐触犯神灵,招致灾厄,遂形成种种禁忌,在行动上共同恪守。
对头的禁忌:锡伯人认为灵魂对依附于人的头部,故视人头为神圣的部位,不可受辱,不容他人从自己的头上跨过,忌讳头顶处在女人脚下,故不进上面有女人的草棚或楼房。
不论是谁,如若从他人头部跨过,就被认为是践踏了对方的灵魂,必遭诅咒。
对头发的禁忌:锡伯人相信离开头皮之发亦有灵魂感应,故所剃之发须精心处理,不得轮仍。
认为头发若被鸟儿衔去筑巢,人体内的灵魂便会惶恐不安,一旦灵魂出走,人就会生病或死亡。
忌在夜间剃头,惟恐打扫不净;女人每天早晨梳头时脱掉的头发,须捡起来卷好,或藏于墙缝或放入灶中火化;儿童剃发,往往在其脑门或头的一侧留少许头发,以示保全林灵魂,使其平安无事。
男性死者,须给其剃光头发,意亦希望其灵魂尽快转升。
婚丧禁忌:锡伯族在婚、丧大事上有许多禁忌。
婚礼的主要仪式,诸如:缝被褥、挂幔帐、布置新房、接新娘、喝交杯酒、拜火等,均禁止寡妇参与。
新娘在出嫁之日,不能直接踩于地面;在娘家,由其兄长用毡子(或褥子)抬上喜车;到婆家后,则从铺好的毡子上走进屋内。
接新娘的喜车,不论路程多远,一旦上路,既不能停歇,也不能离开车辙,更不给车让路,必须马不停蹄的一口气赶到婆家。
如遇对面行来的也是喜车,则在两条车辙正中插一把刀,各自顺一条车辙错过。
新娘从上车直到婆家,不论喜车如何拐弯,一路上须面朝事先定好的方向而坐,亲人则帮助其不断的挪动身子。
锡伯族的丧葬禁忌:是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的的产物。
死于他乡者,其遗体或骨灰不得接回家中,否则,其灵魂不肯离开,家人难以安宁,故只能停放于村外举行仪式,直接运至墓地埋葬。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锡伯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饮食习惯:锡伯族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马肉和奶制品为主。
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人们会享用烤全羊(骆驼)。
此外,他们还爱饮用奶茶。
2.服饰文化:锡伯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见的服饰
有满洲式衣袍、蒙古袄和马靴等。
男性通常佩戴锡伯特色的帽子,而女性则喜欢戴手工编织的色彩丰富的头饰。
3.牧民生活:锡伯族以畜牧为生,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牧
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擅长驯化马匹,骑马技艺精湛,并且热爱马术运动。
4.音乐舞蹈:锡伯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善
于演奏民族乐器如歪头琴、杜干琴和马头琴等,同时也擅长歌唱和舞蹈表演。
5.民俗节庆:锡伯族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
其中,最重要
的节日是“那达慕”(宝岛节),他们会在这一日集结起队伍进行传统的马术竞技、歌舞演出和射箭比赛。
6.宗教信仰:锡伯族传统上信仰蒙古族的萨满教,他们认为
大自然和祖先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并具有一定的巫术和祭
祀仪式。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是他们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锡伯族依然保留和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传统节日
锡伯族传统节日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锡伯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古尔邦节”、“纳合布苏日”和“察合台节”。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锡伯族的文化瑰宝,也是锡伯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方式。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初三至十五举行。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锡伯族的祖先——裕固族。
古尔邦节期间,锡伯族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祭祀祖先、舞龙舞狮、表演传统歌舞等。
此外,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饰,品尝传统美食,比如手抓羊肉、糖葫芦等。
在古尔邦节的晚上,锡伯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共庆佳节。
纳合布苏日纳合布苏日是锡伯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意为“欢度新年”。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时间为腊月二十九至腊月三十。
纳合布苏日的庆祝活动包括掸春、祭祀祖先、舞狮子、表演传统歌舞等。
在纳合布苏日的晚上,人们还会点燃传统的篝火,围坐在篝火旁边唱歌、跳舞,共迎新年的到来。
察合台节察合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牧民节日,意为“祈福丰收”。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为夏季牧草丰美、天气晴朗的时候。
察合台节的主要活动包含牧歌表演、牧区竞技、牛羊赛跑、摔跤比赛等。
牧民们会穿着传统服饰,骑马赛驰,展示锡伯族牧民的英勇和灵活。
在察合台节的期间,人们还会举办丰收祭祀仪式,祈祷农牧业丰收、人民幸福。
结语锡伯族传统节日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锡伯族人们传承祖先智慧、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通过古尔邦节、纳合布苏日和察合台节等传统节日的举办,锡伯族人民得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彰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些节日也为不同的文化交流和了解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愿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永远绽放光彩,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锡伯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锡伯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如刺绣、剪纸、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 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都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需要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民俗文化 保护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加强对传 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展方向
为了使锡伯族民俗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如推动传统手 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旅 游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锡伯族年轻一代的培养,提 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锡伯族的民间戏曲
锡剧
锡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主要代表,源于17世纪中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锡剧曲调优美,表演形式生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
话剧
话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另一种形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演形式接近生 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锡伯族的民间美术
刺绣
锡伯族刺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艺,绣品图案精美、色 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刺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 用品等领域,是锡伯族女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 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 先在历史上从东北迁徙到 新疆的伟大壮举。
其他节庆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和西迁节外 ,锡伯族还有一些其他的 节庆活动,如射箭比赛、 摔跤比赛等。
锡伯族的禁忌习俗
锡伯族传统节日
锡伯族传统节日自古以来,锡伯族盛产了不少美女,小编比较喜欢的女明星佟丽娅也是锡伯族的。
那么你们知道锡伯族有哪些传统节日?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锡伯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锡伯族传统节日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
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抹黑节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锡伯族位于中国蒙古族最大的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它是蒙古族中独特、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一。
锡伯族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独立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体系。
他们的文化遗产主要以宗教观念为基础,宗教观念的代表是“祝天论”,即将神主们当作至高无上的主宰,昊天、阴天,以及发明使文化得以传承的苏颂真君。
此外,他们还有大量牛马歌舞、古老传说、自由节日和祝福祭典。
锡伯族的语言也非常独特,历史上有三种。
一种是古老的“塔里木语”,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另一种语言是“元汉语”,它是现代“蒙古语”的祖先,大多数锡伯族仍旧使用这种语言,而其他语言包括“中文”和部分游牧民族所使用的“库页特语”。
锡伯族以牧业、农耕和劳动为生,他们积极发展游牧业,有扎堆牧马、骑马狩猎及利用马力装载等独特技能。
他们在农耕上有“灌溉农耕”和“四季耕种”两种方式,利用灌溉技术,可把少数的水资源转化为高产量的粮食。
锡伯族还有许多独特的民族习俗,例如蒙古族的“拜祖”和“赛马”等。
“拜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信仰,是一种传承、继承的表达。
此外,蒙古族还有“马王赛跑”、“篝火节”等,把文化融入到生活中。
锡伯族是历史上有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文化遗产、悠
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在中国宝贵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锡伯族以其古老的历史、优美的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习俗,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灿烂的民族文化。
最新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
锡伯族
11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
锡伯族建房选址一般选高处,注重防洪,
忌讳房屋迎着水渠,房院圈墙忌讳梯形。选完房
址之后还要祭祖。门窗的做工比较讲究,都嵌有
的种图案的盘肠等。
▪
锡伯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开始出现
砖瓦房,雕刻技术逐步成熟。锡伯族的砖木结构
房,窗台以下垒砖,屋檐封砖。一间房子一般有
四五扇窗户。窗户芯由小格木条组成,小巧而多
*
锡伯族
15
锡伯族西迁过程
*
锡伯族
16
*
锡伯族
1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目录
一 民族简介
二 民俗
目
三 服饰
录
四 叠被格
五 图案
六 建筑
七 历史
*
锡伯族2一、民源自简介▪ 民族识别时间:1954年
其它地区
1.0
▪ 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 内蒙古 0.3
▪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 吉林 0.3 江、新疆
黑龙江
0.9
新疆
3.5
辽宁
13.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
(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16世纪
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
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
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
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
行屯垦戍边。
*
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伯锡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忌讳之事
伯锡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忌讳之事。
①夜间睡觉不能把脱下来的裤子、鞋袜放在高处。
②吃饭时不得坐在门坎上或站立行走吃饭。
③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用狗尾巴"掸子"打扫灰尘,客人的狗皮帽子不能放在西墙的祖宗板处。
族内如果有偷食狗肉者,族长与家长责令其饮碱水洗肠,并罚禁食3天。
④已嫁出的姑娘结婚的头3年,不得在娘家过春节,过元宵节。
⑤春节时初一至初五,妇女不做针线活,称为"忌针"。
⑥人死后停尸床上,禁止猪、狗在前绕过,出殡忌申日。
锡伯族一般节日已和所在地的主要民族全一样,仅仅保留了独特的节日一一西迁节。
公元179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从盛京(沈刚)等地调集1000名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迁徙伊犁地区戌边。
在临行时,他们目送亲人一起聚集在盛京锡伯族家庙太平寺共同进餐,饮离别之洒,为西迁的同胞饯行。
四月十八日被定为西迁节。
在这个天里锡伯人杀猪饮酒,吃高粱米饭。
双城县的锡伯族在这个天里或在民族事务委员会、或在锡伯族人口密集的乡镇,开会庆祝。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是锡伯族的抹黑节。
意思是代替谷物受神灵的惩罚,使麦子不得黑穗病。
在这个天里,锡伯族的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床,带上涂好锅底灰的布片在街上互相往脸上涂抹,见到老年人先行下跪礼,象征性地往脸上抹一点黑灰,以示尊敬。
还没来得及起床的小伙子,大家进屋掀开被子,连屁股上都抹上黑灰,大家欢乐不止。
这个节日和这种习俗,在双城县叫做"打花脸"。
2、供俸双城的锡伯族长期同苗族、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杂居,经过长期相互影响,仍然保持其独特的供俸。
"喜利妈妈"也称"索罗妈妈",或"子孙妈妈"。
锡伯族人家家都在西北墙角供俸。
“喜利”,锡伯语是“延续”之意。
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兴旺之神,是用毛头纸卷成的上端略细,下端微粗的一个纸筒,外贴挂笺、福字,一年加一张新纸,里面有索绳。
锡伯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锡伯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锡伯族,又称锡伯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锡伯族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本文将着重介绍锡伯族的历史发展和一些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以展示这个民族的丰富多彩。
一、历史发展锡伯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民族的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锡伯族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部落,曾在今天的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锡伯族逐渐形成并定居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锡伯族在清朝时期融入了中国的政治体系,并逐渐与其他民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二、传统习俗锡伯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
1. 祭祀活动锡伯族信奉萨满教和东正教,因此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上,他们会进行祭祀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摸墙祭”活动。
摸墙祭是锡伯族的传统祭祀仪式,人们会在房屋的内墙上贴上花纸,然后进行祭拜活动,祈求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2. 加菜节加菜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中旬举行。
这个节日的习俗是每家每户要备齐各种食物,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锡伯族的传统食物——锡伯饺子。
人们举家团圆,享受美食,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3. 锡伯族服饰锡伯族传统服饰独具特色,男性一般穿着长袍、长裤和软皮靴,女性则穿着彩色缀金边的长袍、锦缎裙和绣花鞋。
这些服饰都反映了锡伯族丰富的手工艺和纺织传统。
4. 家访传统家访是锡伯族的一种重要传统习俗。
当一个人结婚或生育时,邻居和亲友会前去相庆,并送上祝福和礼物。
这种传统强调了锡伯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三、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锡伯族的历史和传统习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动锡伯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并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锡伯族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演出等。
此外,政府还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了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教育内容,以促进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传统的了解和传承。
四、结语锡伯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春节习俗
锡伯族春节习俗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和新疆地区。
他们的
春节习俗与汉族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的传统。
1. 腊月二十九: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锡伯族人会进行小年祭祀活动,祭拜祖先和神灵,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2. 年夜饭:锡伯族人在除夕晚上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
他们通常会准备
丰盛的菜肴,如鱼、肉、蔬菜和传统糕点等,寓意着团聚和丰收。
3. 贴春联:锡伯族人也会贴春联,但他们贴的春联与汉族有所不同。
他们会贴有吉祥
寓意的对联或卡纸,如“吉祥富贵、万事如意”等。
4. 放鞭炮:在除夕夜,锡伯族人会放鞭炮,以驱邪祓煞,迎来幸福和好运。
5. 舞狮舞龙:锡伯族人也会表演狮子舞和龙舞,在舞狮舞龙的过程中,锡伯族人会跳跃、翻滚、扭动身体,展示出活力和喜庆。
6. 发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发红包给晚辈,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平安和健康。
除了以上习俗,锡伯族人还有其他一些特色的活动,如甩巴掌舞、过火节、观龙舞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庆祝新年和祈求幸福和吉祥。
锡伯族的禁忌
锡伯族的禁忌【忌恶】锡伯族婚嫁禁忌。
婚配为喜事,故喜庆之日谈论恶事、睹恶情,以为不吉。
【忌号哭】锡伯族丧葬禁忌。
人断气当时,忌号啕大哭,只能饮泣。
直至为其洗理、穿寿衣之后,方能放声大哭。
认为人断气当时,其魂灵虽以离开躯体,但犹环绕于周围,若号啕大哭,魂灵会重入躯体,使死者不吉,在阴间不得安宁。
【忌扣碗】锡伯族饮食禁忌。
碗之口应朝天,若吃碗后将饭碗扣于桌上,被认为往后粮食和食物均流失于地下,必遭饥荒,最少该家遭此饥荒。
【忌夸妻】锡伯族生活禁忌。
有谚称“夸己者笨汉,夸妻者贱汉”。
【忌骂天】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
认为天乃主宰一切之神,天上集聚着千神万灵。
天时刻观察着每一歌生灵的行为,故骂天如骂神灵,冒犯天会招致天灾人祸,害及家庭及其整个家族。
若出于无意,即刻赔礼道歉,重则向有关神位烧香磕头以禳解。
【忌杀猫】在民间,将猫与喇嘛联系起来,有谚称:“杀一只猫,等于杀七个喇嘛”。
【忌言死】锡伯族生活禁忌之一。
按传统观念,言从口出,必兆以某事、某物,故脚入门槛,忌言死字,否则认为将有不测。
尤其是儿童言死,更受禁止;一经说出,便以“童言无忌”等语禳解。
【忌踩食物】锡伯族饮食禁忌。
认为:食物虽出自大地,然经加工便为高贵,故糟蹋食物必遭罪,遇到饥荒。
见到地下食物,须捡起放高处,或扔屋顶,意为让其他生灵享用。
【忌数星星】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
认为星辰与人之寿命有关,流星闪失,被视为有人将寿尽故去,若流星向自家方向闪失,便认为将有不测;若数星星,似数长辈气数而大吉。
若孩童经常数星星,便认为家里将致灾祸,今仍有影响。
【忌指星月】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月有意志,代表特定的生灵;因用手指人有指斥之意,故忌指星月,惧其致祸。
【忌骑马入院】锡伯族礼节禁忌。
在锡伯族大院内右侧均置有之神位,任何人经此处,不可喧闹、吐秽言,若骑马相过,更有藐视亵渎之意,会冒犯土地神,招致报应,小则头痛,重则得脚,腿疾等重病,故忌。
今仍有残留。
【忌留胡子】锡伯族礼节忌讳。
锡伯族手抄报内容
锡伯族手抄报内容
锡伯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族群之一、他们生活在斯里兰卡的山区,主要以农耕为生。
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很独特。
他们的手抄报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锡伯族的生活。
锡伯族的生活主要在山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其他族群大不相同。
他们的房屋是在山上建的,主要是用木头和泥灰做的,很少有玻璃窗户。
他们的食物主要是农作物和野生动物。
他们穿的衣服也不同,主要是用布做的,很少有棉质的衣服。
二、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的风俗习惯也很独特。
他们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妻子必须听从丈夫的安排。
他们的祭祀习俗也很特别,主要是祭祀神灵。
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在新年期间要吃一种叫做“油灌”的食物。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锡伯族是中国地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古代的锡伯族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现在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并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中心。
锡伯族人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他们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它是属于石鼓语系的一种语言,它与中国大陆的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也运用汉语来进行日常交流。
锡伯族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根基,他们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民间文学,他们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情节,描述的内容也很丰富,他们的民间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锡伯族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他们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民间艺术,他们的民间艺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例如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绘画等,他们的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们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
锡伯族的宗教也是非常独特的,他们主要,但他们也有一定的宗教自由,他们信奉,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宗教俗,比如节日仪式,传统婚俗等。
总之,锡伯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非常明显,他们的文化传统有着深
厚的根基,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和传统俗,这些都使得锡伯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锡伯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
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
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
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
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撒种节和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届时,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颗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
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
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
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饰;少女则将辫子盘于头顶。
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起源已久。
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个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是把颗粒饱满的各种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到来年插种的时候,送给别人。
由于她经常帮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术,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将收获前死去。
人们为这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没有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穿上自己织好的新布衣服就离开了人间而感到伤心。
锡伯族的风俗
3.祭祀:锡伯族人信仰萨满教,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丰收、平安。在祭祀仪式中,锡伯族人会穿上传统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锡伯族的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婚俗:锡伯族有着独特的婚俗,通常在春季举行。婚礼前,男方要送彩礼给女方,包括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钱财。在婚礼当天,男方要穿上锡伯族传统的礼服,女方则要穿上锡伯族特有的彩衣,并佩戴头饰。婚礼上,男女双方要进行祭拜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4.饮食:锡伯族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常用的调料有辣椒、大葱、大蒜等,口味较重。锡伯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有的饮食习惯,就是将肉切成块状,用手抓着吃,这被称为“手抓肉”。
锡伯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禁忌
锡伯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禁忌锡伯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禁忌任何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禁忌,有的是因为社会生产,有的是因为人内心的害怕,还有的是因为宗教信仰。
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锡伯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禁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
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
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
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
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
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一、开禁的禁忌不准坐、踩或跨过衣、帽、枕、被;不准把穿过的裤子、鞋、袜放在高处;不准顺着炕烟道睡觉;不准坐在门坎或站立、行走吃饭,饭食掉地要立即拣起;不准在正月初一至初五做针线活,谓之“忌针”;不准出嫁的姑娘头3年回娘家过春节、看灯;不准猫、狗在室内人的尸体跳过,不准申日出殡。
锡伯族的这些禁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已在消失中。
二、保留的禁忌不吃狗肉。
从不杀狗或吃狗肉,甚至与狗相联的物品也不用,如狗皮制品—帽、手套、裤、袄、褥、被等。
其他民族亲朋好友来锡伯族家中串门戴了狗皮帽、手套时,不能将其带进里屋,要放在外屋。
还有些禁忌,如不准女子缠足是为保持正常生理发育;不准在正房西山墙外大小便,是为保持卫生;再如家有病人、小孩出水痘、妇女生孩子等,要在大门框或树上挂红布条或一小束草,以示禁止外人入内,防止传染;忌用筷子击空碗,是体现文明行为;重视“八”的习俗,以为“要得发不离八”,如酒席一桌为8人,花轿一抬8人……不足此数时,也要极力溱成,以图吉利。
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的种图案的盘肠等。
锡伯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开始出现
砖瓦房,雕刻技术逐步成熟。锡伯族的砖木结构
房,窗台以下垒砖,屋檐封砖。一间房子一般有
四五扇窗户。窗户芯由小格木条组成,小巧而多
弯曲。
15:50
锡伯族
13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当然,在门框、屏风、马鞍、镰刀、锄头、 门牌额上也有精美的图案——铁雕花、书 法字体、文字标记等。
养活孩子吊起来:锡伯族的传统屋内陈设 种,屋内梁上悠车子当摇篮,被称为关东 三大怪之一。
15:50
锡伯族
14
七、历史:西迁之路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
(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16世纪
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
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
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
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
行屯垦戍边。
15:50
锡伯族
15
七、历史:西迁之路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
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
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
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
家规:1、长辈不得对晚辈专横跋扈;
身为下辈不知敬老敬上,不听规劝、行 盗窃者,鞭笞10鞭,倘依旧不改,加 罚。
15:50
锡伯族
5
二、民俗:尊长爱幼家规严
2、乘车或骑马相遇长者,身为子弟, 不下车马或视而不拜者,扇30巴掌。
3、在公共场合顶撞长辈者,鞭笞20皮 鞭。长辈违章,则罚羊只祭祖。抛弃妻 子、孩子者,召开氏族会议严惩示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他们独具特色的歌曲、节日保留了他们本民族的民俗文化。
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对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关键字:节日;歌曲;历史;文化;习俗;AbstractXibo is a minority in China. It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cient Xianbei and modern Manzu. Its current population is nearly nineteen million!they mostly live in Yili,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Qapqal Xibo,Liaoning, Jilin and other provinces. Now the Xibo living in xinjiang has a population of 4 million people (of which Charles County Erxi Bo Buchanan 2 million people), about 5 million people in Shenyang, the rest are mainly settled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s an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ir unique songs and festivals retains their native folk culture. It plays an important and active role for maintaining the diversity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o understand 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customs!Keywords: festivals; songs; history; culture; customs;目录第一章民族概述-----------------------------------------51.1 民族历史 -----------------------------------------------51.2 生活习俗------------------------------------------------6 第二章民族节日 ---------------------------------------62.1 西迁节--------------------------------------------------62.2 抹黑节--------------------------------------------------7 第三章艺术文化 ---------------------------------------73.1 绘画艺术--------------------------------------------73.2 绣花艺术--------------------------------------------8 第四章民俗歌曲 ---------------------------------------84.1 儿歌 ---------------------------------------------------84.2 叙事歌--------------------------------------------------84.3 田野歌--------------------------------------------------8 第五章民族风俗----------------------------------------95.1 婚礼----------------------------------------------------95.2 葬礼----------------------------------------------------95.3 服饰---------------------------------------------------105.4 饮食---------------------------------------------------105.5 忌讳---------------------------------------------------105.6 信仰---------------------------------------------------11 参考文献-----------------------------------------------12第一章民族概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
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1.1 民族历史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
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
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1.2 生活习俗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
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
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
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
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
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
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
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
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
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
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
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
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第二章民族节日2.1 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
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