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批注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缕析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第三组:用于咽喉肿痛的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
还包括发散风热药中的牛蒡子,用于温热病的板蓝根、大青叶等,尤其板蓝根长于解毒利咽。
适用范围:热毒郁结于咽喉而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喉炎。
■射干※清热解毒药第四组:主要用于热毒痢疾的清热解毒药: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对于热毒痢疾,清热燥湿药中的黄连,仍然是首先要考虑使用的,应该把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前后加以联系。
◎湿热痢疾,也称为热毒痢疾。
痢疾治疗的时候有里急后重,可以配伍一点行气的药,比如说木香,或者枳壳、枳实,或者薤白,也可以配伍一点活血化瘀的,有利于脓血便的消除,常常配伍当归。
■鸦胆子鸦胆子是来源于苦木科的,鸦胆子这种乔木,小乔木,它成熟的果实,用它的整个果的果实。
这个果实比女贞子干了稍大一点,它里面有一个硬壳,硬壳里面才是种仁。
有的书上把鸦胆子又叫做苦参子,因为它非常苦,但不是苦参的种子。
有名的医药学家张锡纯就犯了一个错误,望文生义,因为本草文献有些说鸦胆子又名苦参子,张锡纯就在他的著作里面称,“乃苦参之种子也”,这个就错了,张冠李戴了,要把它区别开。
鸦胆子清热解毒,主要是治疗痢疾。
鸦胆子治疗痢疾,只能用于原虫痢,对于细菌性痢疾,没有效果。
休息痢就是原虫痢,它没有里急后重,也不是便下脓血,它就是便血,整个的排泄物就是咖啡色的。
我们明确提出来,它用于休息痢,实际上就是回避了原虫痢。
其实应该说不要回避,就是明确的根据西医的诊断,就是用于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腹痛便血,时作时止。
在本草学当中,前人认识非常准确。
鸦胆子是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首先收载的。
《本草纲目拾遗》里面收载这个鸦胆子是治疗冷痢久泻,这个冷痢久泻就相当于休息痢,实际它已经有诊断,很明确。
冷痢久泻,外无烦热躁扰,就是患者不发烧,有的痢疾初期要发烧,“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里面没有很突出的腹痛症状,有赤白相间,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23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23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23 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1【桑叶】下面介绍桑叶,这个就是养蚕生产蚕丝那个家蚕,用来喂蚕的那个桑树用它的叶片来入药,所以叫做桑叶。
一般的桑叶我们在中药的采收当中谈过了,桑叶比较特殊,一般都是秋末冬初的时候,北方有些地方都开始有霜了,在那个时候采桑叶,所以有的把它叫冬桑叶、或者霜桑叶。
其实这个就不象冬天采了,真正冬天那个叶比较厚,干了以后它还是带一点青绿色的,不会象这样子完全是黄的。
所以这个叶片来入药。
这个桑叶它是比较典型的发散风热的药,它本身既是解表药又是清热药,有解表的作用又有清热的作用,所以它也是在辛散当中又有苦降的(性质),所以它有辛有苦这样一个特征的药物。
这一类的药物一般它的发散作用都不是很强,因为它不专于发散,因为它有清降之性。
所以外感风热和温病初起都可以使用。
但是如果表邪比较重,全身的症状比较明显,比如说恶寒发热比较重的,桑叶一般应用不多。
桑叶对于风热表证或者温病初起往往是考虑到它的清肺润肺的功效,兼有肺热或者燥热的时候,外感风热或者温病初起,兼有肺热或者燥热咳嗽的时候才使用。
比如说在温病学上,桑菊饮,那么桑菊饮,温病学上的原文是“太阴风温”,治疗风温初起,“但咳”,只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才用“桑菊饮主之”。
全身的症状不明显,恶寒发热这些症状不重,或者头身疼痛这些(也不重),只是表现为咳嗽比较重。
那么为什么重呢?就是因为风热或者温热犯肺了,或者燥热伤肺了,它兼有表证,这个时候实际上对于桑叶来讲,是它疏散风热和清肺润肺的一个综合治疗。
对这个病证的综合治疗。
所以这个是桑叶作为一个疏散风热药的基本特征。
就是在临床用来治疗表证的时候,要兼顾它的清润之性。
如果不兼有肺热或者燥热的时候,单纯的表证比较重的时候,它的作用并不很明显,所以一般不用。
这是第一个功效。
第二个功效就是清肺润肺,清肺就是治疗肺热咳嗽,润肺就治疗肺燥咳嗽,尤其适合于燥热咳嗽,在表证兼有的时候它可以用。
张廷模:《中药学》补气药:人参
张廷模:《中药学》补气药:人参人参下面介绍具体的补气药,首先我们介绍很重要的一味补气药,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参,这个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的(植物),和那天(讲)三七那个地上部分是非常的相像,非常接近的,它(们)是同属的植物,只不过它下面的须根多,长得比较长一些,三七长得比较短,它(们)是近缘的植物。
这个人参因为是一个很名贵的中药,所以人参的商品规格,商品名称古今的用名变化非常多,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在这方面就应该有相当地了解,人参最早主产在山西,所以古书上面,称为上党人参,其实主要产在山西的五台山一带,一直到李时珍的时候,山西还都在采挖人参,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里面就说,当地的老百姓,把人参作为地方害,为什么?老百姓苦不堪言,因为每年要挖很大的一个数量的人参,要给宫廷里面上贡,上贡的数量不够,地方官层层就是要受谴责,那么最后加压,压在老百姓的头上、药农的头上,所以作为一个地方害。
当时肯定是山西是产人参的,所以李时珍才有那样的记载,那么由于五台山一带的森林的大量砍伐,植被的破坏,所以到了明代的后期,山西地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参可采了,那么后来,就在东北地区,吉林为主的长白山这一带,基本上是在北纬的相同的一个纬度上,就发现了比较多的人参,所以从那个时候,就主要开始产东北人参,所以名称又有东北人参、吉林参,长白人参,它这个是根据产地,这是在中国。
上党人参、东北人参、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到现在什么新开河人参,它都是以产地来命名的。
那么同一个品种,产在现在的朝鲜半岛,现在叫朝鲜人参,或者韩国人参,那么古代在唐代相对应的时期,那个时候,它叫作新罗,或者叫高丽,或者叫百济,所以有的书上又称为新罗人参、百济人参、高丽参。
在同一个纬度的日本,也产同一个品种,这个人参,就把它叫作东洋人参,日本产的东洋人参,那么这些都是完全按照产地(命名)。
另外就是按照它的加工的方法,这个人参如果从地里面采挖起来,把它表面的泥土去干净以后,直接晒干,这种叫生晒参。
中药学(张廷模)讲稿
中药学(张廷模)讲稿目录目录 (1)第一讲绪言 (3)第二讲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9)第三讲中药学的发展(二) (14)第四讲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20)第五讲中药材的储存 (25)第六讲中药的炮制:方法 (31)第七讲中药的性能:概述 (37)第八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42)第九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二) (46)第十讲中药的性能:五味(二) (53)第十一讲中药的性能:归经(二) (58)第十二讲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 (63)第十三讲中药的性能:毒性(二)、小结 (68)第十四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74)第十五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二) (79)第十六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二) (84)第十七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 (89)第十八讲解表药的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 (96)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102)第二十讲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 (108)第二十一讲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113)第二十二讲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发散风热药概述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120)第二十三讲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一)(126)第二十四讲发散风热药:葛根(二)、柴胡、升麻、淡豆豉清热药概述 . 131 第二十五讲清热泻火药概述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138)第二十六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热燥湿药概述 (142)第二十七讲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148)第二十八讲清热解毒药概述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153)第二十九讲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160)第三十讲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热凉血药概述 (165)第三十一讲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171)第三十二讲清虚热药概述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177)第三十三讲泻下药概述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一) (182)第三十四讲攻下药:大黄(二)、芒硝 (187)第三十五讲攻下药:番泻叶、芦润下药概述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概述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194)第三十六讲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 (200)第三十七讲祛风湿药概述祛风湿散寒药概述 (205)第三十八讲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木瓜 (209)第三十九讲祛风湿清热药概述 (215)第四十讲祛风湿强筋骨药概述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221)第四十一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226)第四十二讲利水渗湿药概述利水退肿药概述 (232)第四十三讲利水退肿药:薏苡仁(二)利尿通淋药概述 (237)第四十四讲利湿退黄药概述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243)第四十五讲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249)第四十六讲温里药: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行气药概述行气药:橘皮 (255)第四十七讲行气药:青皮、枳实、木香、沉香、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川楝子、青木香 (260)第四十八讲行气药:薤白、柿蒂消食药概述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 (266)第四十九讲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驱虫药概述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 (272)第五十讲驱虫药:鹤草芽、槟榔、雷丸、鹤虱、榧子止血药概述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血余炭 (279)第五十一讲凉血止血药概述 (285)第五十二讲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五灵脂、血竭温经止血药概述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灶心土活血化瘀药概述活血止痛药:川芎 (292)第五十三讲活血止痛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 (299) 第五十四讲活血调经药概述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 (304)第五十五讲活血调经药:鸡血藤活血疗伤药概述活血疗伤药:虫、自然铜、苏木、骨碎补、马钱子 (311)破血消癥药概述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 (311)第五十六讲化痰药概述化痰药:半夏 (317)第五十七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322)第五十八讲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 (328)第五十九讲止咳平喘药概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 (333)第六十讲止咳平喘药: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 (339)第六十一讲安神药概述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343)第六十二讲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349)第六十三讲平肝潜阳药概述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 (354)第六十四讲平肝潜阳药: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紫贝齿息风止痉药概述息风止痉药:羚羊角 (359)第六十五讲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蜈蚣 (364)第六十六讲开窍药概述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酥 . 369第六十七讲补虚药概述补气药概述补气药:人参(一) (375)第六十八讲补气药:人参(二)、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381)第六十九讲补气药: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 (388)第七十讲补气药:大枣、蜂蜜、饴糖补阳药概述补阳药:鹿茸(393)第七十一讲补阳药: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肉苁蓉、锁阳 (399)第七十二讲补阳药:杜仲、续断、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核桃仁补血药概述 (404)第七十三讲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 (409)第七十四讲补血药:阿胶、龙眼肉补阴药概述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玉竹 (415)第七十五讲补阴药:麦冬、天冬、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 (420)收涩药概述止汗药概述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 (420)第七十六讲止泻药概述止泻药:五味子、乌梅、诃子、五倍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426)第七十七讲固精缩尿止带药概述 (432)第七十八讲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概述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升药 (436)第七十九讲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442)第一讲绪言同学们,大家好。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翻在教材的57页。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论的学习方法和解表药的概述部分,我们当时谈到了学习《中药学》的各论的时候,我们重点在概述的部分要很好的掌握这一类药的共性问题。
所以昨天我们通过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我们已经知道了解表药以及通过发散风寒药的概述,了解了发散风寒药它们共同有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在功效主治和性能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特征。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具体药物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以功效为核心,然后在具体的药物下面,我们重点掌握这味药,就是这种药的个性特征,然后把药物的个性特征和概述当中的共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一些具体的药物掌握得非常准确了。
在学习具体药物的时候,我们还要很好的区别,在这个教材的文字当中,哪一些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哪一些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我们要重点学的是中药学自身的知识,至于是其他学科在中药学里面,就是为了很好的表述中药的一些比如说临床应用,而涉及到的中医学基础,或者方剂临床的一些知识。
主要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候才能全部的完成,我们这里只能够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当然它也不是考核的重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具体的药物。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习具体的药物了。
发散风寒当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因为这个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所以这是通过药材的颜色来命名的。
那么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
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麻黄它是“如麻”。
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是说麻黄它是草质茎的纤维,和我们用的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
我们后面要谈到炮制,炮制要制麻黄绒,那麻黄绒(是)把麻黄的草质茎捣绒了以后,真正象一团乱麻。
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
这就是所谓解释它名字的来历。
当然有的药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但麻黄一般都没解释,我们只是说第一味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柴胡,葛根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柴胡,葛根和解少阳之神药,小柴胡汤。
和解退热,原来张老师把柴胡就属于发散风热药的归类里面了。
柴胡疏肝解郁,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以柴胡为主,治疗肝郁不舒、情志抑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
这个熟悉,见到了很多情志病的医案,都用其治疗抑郁症,老方子了,所以也不是只有现代的百忧解。
本质上来看,肝郁还是压制得太过,肝本来主升,肺是降,现在肝被压制,基本都是降,都是压制,不悲才怪。
所以药物之外,多运动,调动肝的生发功能,才有运动是治疗抑郁最好的方子,中医造就说了医理,现代人非要看外国人说的运动才信,用战狼的话说“贱不贱呀!”柴胡有升举阳气的作用,张老师说的脾的清阳之气,可以配合黄芪用,就成了补中益气汤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概是隔山打牛了吧,肝本来就是生发,只是压制“盖板太厚”顶不开,脾气又主运化,传递动力,柴胡就是去脾阳那里助力了,土厚了,木也才长得好,参天大树才有根基。
有人在介绍柴胡汤证的时候,经常在柴胡汤上进行各种加减法,以“柴胡”而治,是不是就是抓住了“柴胡”的上传下达,疏通肝机的功能呢?在初看中医学时,在脏腑功能的介绍方面,有一个左升右降,左边是肝而右边是肺,不懂中医的人说,这个明显是错的呀,肝怎么可能在左边,明明就在右边。
现在读了中药学,对中医的脏腑有更深的理解,还是指功能意义上的“肝”“肺”。
肺主呼吸,应秋,主降,其实就是天空中的空气,是飘着的,怎么能够到人呢?自然是人的肺呼吸,把空气中的阳气融进人体内,把气降下来了,在自然界中,阳气要溶于水,自然肺是喜润勿燥的,大家看看生活中的例子,扬尘泛起,最好就是洒水进行尘降。
肝臓血,血氧到处跑,是血液系统在走,这种通达到心脏为上的话,自然需要“肝”去升举。
柴胡这一课,又有思考记录了。
中医的学习还是得多看多读。
葛根,不读书就无知,《伤寒论》一直说的葛根汤,遭了伤寒,脖子僵,转动就疼,我常理解就是寒着疼嘛!但是药性分类,葛根在发散风热药里,怎么是风热呢?葛根为什么没有在风寒的药里呢?这个真的是要认真学习。
《中药学讲稿》张廷模57讲
《中药学讲稿》张廷模57讲天南星下面第二味化痰药,天南星。
天南星是天南星科的代表植物,和半夏是同类的,是属于同科的。
天南星也是用的地下的块茎,但是个头比较大,它一般的直径可能都有三公分的左右。
天南星作为一个化痰药,基本的功效也是燥湿化痰。
作为燥湿化痰药,天南星的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就是它的毒性,都强于半夏,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强于半夏,但是它的止咳祛痰的作用并不优于半夏,所以这个半夏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天南星相对就要次要一点,就没有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它可以和半夏一样的,用于湿痰或者寒痰的咳嗽痰多,而且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
它重要性不如半夏,对于湿痰咳嗽和寒痰咳嗽,因为它的毒烈的性质,温燥的性质更强,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更好,所以它临床的价值相对来说就要低一点。
但是在教材上常常有一种表述不是很准确,给同学们造成一种误解。
在有的书里面,这个天南星用于湿痰、寒痰的顽症,好像顽痰,就是很顽固的很重的就要用天南星。
那么这样不是天南星燥湿化痰止咳的作用就应该优于半夏。
那么它为什么又会有那样的表述呢?实际上它主要是指的导痰汤那一类的方剂,那么一般的湿痰咳嗽、寒痰咳嗽,用二陈汤,就用半夏配橘皮就够了。
如果比较重的,顽固的一点,只用二陈汤,只用半夏橘皮还不够,再还要加一点天南星这样的药,使整个方的燥湿化痰的作用更强一些,那么对于比较顽固的湿痰或者寒痰咳嗽,对导痰汤来讲就更加适合,并不是说的天南星的单味药和半夏相比较更适合这个顽痰证。
所以如果见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实际上它是把复方和单味药没有能够很准确地区别,在表述上有一点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天南星的燥湿化痰就掌握刚才我们说的一点就行了。
它和半夏比较相似,但是温燥毒烈的性质过之,所以常常可以和半夏同用,用于湿痰或者寒痰咳嗽证。
另外呢,由于它的消痞这一类的作用呢,实际上还不如半夏,所以对于湿痰引起的痞闷、痞满,往往就没有用天南星,而是用的半夏,所以燥湿化痰不是天南星的优势,天南星的优势和半夏相比,主要在于祛风止痉,就是一般说的祛风痰,应用于肝风夹痰,它既有祛痰,或者说有消痰的作用,又能够息风止痉,所以它常常用于风痰证。
《中药学讲稿》张廷模43讲
《中药学讲稿》张廷模43讲薏苡仁(二)下面继续介绍薏苡仁的功效和它的应用情况。
薏苡仁呢,和茯苓一样,都具有利水渗湿和健脾这两方面的功效,所以它可以广泛用于很多水湿病证和脾虚证,尤其是对于水湿内盛兼有脾虚的,也是比较适合的。
但是为什么只说茯苓是利水渗湿的要药,而不说薏苡仁是利水渗湿的要药呢?原因有二。
第一,是在利水渗湿和健脾这两个功效方面,茯苓都应该是优于薏苡仁,就是茯苓要强一点,尤其是在利尿方面,薏苡仁是很不明显的,茯苓更强一些。
另外,这个薏苡仁它的药性在生用的时候,它是微微的偏寒的,它类似于泽泻,还是比较适合于湿热证,但这主要指的生的薏苡仁。
那么薏苡仁炒了以后,它又微微的偏温,所以它对寒热虚实实际上它是有所选择的。
也是根据它的不同的炮制品,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它主要的功效的强度。
所以它相对于茯苓来讲,它的主治病证虽然一样,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及茯苓,所以茯苓一般称为要药,而没有把薏苡仁称为要药。
但是薏苡仁虽然不是利水渗湿的要药,一般来讲还是寒热虚实都可以使用的,应用非常广。
这是前面两个功效。
第三个功效,舒筋。
我们前面讲了舒筋,就是舒缓经脉,或者筋腱,是对关节拘挛,屈伸不利一种治疗作用。
那么这个薏苡仁呢,这个功效也可以用于风湿痹证,尤其是湿浊偏盛的痹证,如果出现了经脉拘挛,或者脚气肿痛,如果出现了经脉拘挛,都可以使用。
在很多祛风湿的方当中,使用薏苡仁多与它的舒筋的作用可能密切相关。
但是这个薏苡仁它的舒筋这个功效基本上历代的医家都是认同的。
除了舒筋,它还有没有祛风湿作用,这个就有一点分岐。
所以在有的教材上,薏苡仁的功效没有写舒筋,而是写的除痹,消除痹证。
其实除痹我们讲祛风湿药讲了,也就是祛风湿的意思。
根据那种观点,认为薏苡仁本身就是祛风湿药。
如果说把薏苡仁作为一个祛风湿药来对待,那么它最佳的适应证就是湿邪偏盛的湿痹,因为它长于除湿,所以舒筋这一点没有分歧。
但是在那些书上刚好功效里面又没有提到舒筋,而是笼统的说的是除痹,这是两个不同的内容,所以到底薏苡仁有没有祛风湿的作用?严格的讲,也应该有一点。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65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65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65 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蜈蚣牛黄:下面开始介绍第二味息风止痉的药——牛黄,牛黄这个药材它是来源于黄牛、水牛以及其它的比如说西藏高原的牦牛,甚至于野生的牛类,它的胆囊或者胆管里面的结石。
这个本身是一个病理的产物。
那么一般在胆囊里面的呢往往是成卵圆状,外面比较光滑的,就像我们吃的那个鸡蛋、鸭蛋,里面圆的那种形状,一层一层的,这种往往称为卵黄,就像鸡蛋里面的黄,称为卵黄,这个质量比较好,也比较大。
那么有的是长在这个胆管里面,胆管里面就成为一个圆柱状,比较细小一些,这种往往称为管黄,质量要次一些。
凡是牛生病了以后自然形成的,这种牛黄叫做天然牛黄,认为质量是最好的,由于这个天然牛黄药源非常稀少,药材十分紧缺,所以通过研究,有的人就对牛做手术,在胆囊里面给它植入异物,让它来产生胆囊的结石,这样形成的牛黄叫做人培牛黄,人工培育的。
但是由于牛本生就是一个很大的牲畜,人工培育成功率也不是很高,所以成本仍然很高,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推广。
但如果说成功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我想通过人工培育的这种方法来产生牛黄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但是现在还不行。
点击加载图片那么现在由于临床对牛黄的需求量比较大,天然的、人培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有的人就根据牛黄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一些胆红素、胆酸盐这一类的,就在牛的胆汁或者猪的胆汁当中,把这些主要的成分,一些胆酸盐、胆酸或者胆红素提出来,经过人工的方法把它配制在一起,这个叫人工牛黄。
那么人工牛黄它的化学成分和天然的牛黄相比较呢,就比较单一,就是其中的那么三两种成分或者几种成分,牛(黄)天然的它那个化学成分非常的复杂,所以(人工牛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牛黄使用,所以目前在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牛黄呢主要是使用的人工牛黄。
牛黄在这一章也是比较重要的药,那么书上有这么16个字来概括它的功效,其实不止四种功效。
息风止痉,清心肝热,既能清心热,又能清肝热,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六个方面的(功效)。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06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06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中药炮制的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炮制的方法前面讲过,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药学专业的一个基本功,在中药炮制学里面专门有这方面的实验要操作。
对于医学专业的同学来讲炮制方法就对这些常用的一些方法作为一个名词术语能够进行解释,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了。
在这一节当中首先要了解中药的炮制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几十种方法。
目前一般把它分为了五类,就是书上的:一、修治,二、水制,三、火制,四、水火共制,五、还有一个其它制法。
但是这种分类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讲炮制的含义的时候就已经讲,这个修治呢,凡是不用火的现在都可以(包括)。
那么这个水制一般是用水来处理,它也属于修治范围,所以有的又认为这两个可以合并在一起,统称为修治,然后水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当然其它又可以分成很多方法。
所以这个分类是人为的,是相对的,就作为常识性了解。
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常见的炮制方法作为一个名词术语来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第一,水制当中要了解一个水飞,就是书上水制的第二段。
因为水制的方法非常多,凡是用水,低温的水来处理都叫水制,或者有的是其它液体,不是一般的水,也属于水制的范畴。
书上讲淋、洗、泡、润、漂等等,还有其它的,但那些都很简单。
其中比较特殊的,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或者没有听说过的就是这个水飞,这个要要求。
火制法当中的四种:炒、炙、煅、煨,这个要要求。
然后水火共制当中的淬和,一共来说,要求大家了解的名词术语就是七种,因为水制里面有一个水飞。
关于水飞,大家知道什么叫水飞,它怎么操作?水飞简单的讲就是在水当中来加工很细的药材粉末的一种炮制方法。
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药要能够在水当中粉碎,所以一般的植物药和动物药,在水当中它都有吸湿性,都要吸水。
在水当中那个韧性反而增加,可能它不可能在水当中粉碎。
所以能够在水当中进行粉碎的是矿物药,但矿物药也不是所有的矿物药都能够水飞。
比如说今后要学的芒硝,为什么前人把它叫做硝?就是因为前人没有溶解度,溶解这样的一些概念,或者这样的一些语言,就是说它放在水里面就不见了。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第六、七讲)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第六、七讲)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是一本介绍中药学的书籍,该书共七讲,本文将主要关注第六、七讲的内容。
第六讲介绍了中药的用药原则。
张廷模老师强调,合理用药是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病选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药。
二、辨证论治,依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用药也需进行个体化的调配。
三、按方制剂,按照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来使用中药,以达到协同作用。
四、严格控制药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进行用药。
第七讲介绍了常用的中药配伍。
张廷模老师表示,中药的配伍是中医学的重要方面,良好的配伍可以增加疗效,同时还可以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
在中药配伍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一、兼顾主药和配伍药的作用,使其相互协作、相得益彰。
二、避免毒性增强或重复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遵循中医药的经验和规律,注意中药的疏导作用。
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最适合的中药配伍方案。
张廷模老师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中药配伍方案,如当归、黄芪、党参、丹参等,这些常见的中药配伍具备协同作用,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总的来说,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的第六、七讲内容重点在于中药的用药原则和配伍法,这些基本原则是合理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疗效的必备条件。
此外,张廷模老师强调,中药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病情和配伍原则,才能让中药疗效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因此,中药的用药原则和配伍法都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张廷模《中药学》行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木香
2024/3/24
15
枳实的临床应用
消化不良
枳实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胃 肠消化功能,对于消化不良、食 欲不振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2024/3/24
胃炎、胃溃疡
枳实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胃黏 膜的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修复, 对于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有一 定的治疗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
枳实能够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肠易 激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胀、腹泻 等症状。
19
木香的临床应用
2024/3/24
治疗胃肠疾病
木香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肠炎等胃肠疾病,能够缓解胃肠道 痉挛和疼痛,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治疗呼吸道疾病
木香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能够缓解咳 嗽、咳痰等症状,改善呼吸道通气功能。
治疗妇科疾病
木香还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等妇科疾病,能够调 理气血,缓解疼痛。
14
枳实的药理作用
胃肠道调节
枳实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 胃肠收缩力的作用,有助于缓解 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腹胀、腹 痛等症状。
抗炎作用
枳实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 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于胃炎 、肠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 疗作用。
抗氧化作用
枳实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 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 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 损伤。
治疗脾胃气滞证
橘皮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 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呕
恶、食少吐泻等症状。
2024/3/24
治疗湿痰、寒痰咳嗽
橘皮可用于治疗湿痰、寒 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
等同用。
治疗胸痹
橘皮可用于治疗胸痹胸中 气塞短气,可配伍枳实、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目录目录 (1)第01 讲绪言 (4)第02 讲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中药学的发展(一) (10)第03 讲中药学的发展(二) (16)第04 讲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23)第05 讲中药材的储存中药的炮制:含义、目的 (29)第06 讲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 (36)第07 讲中药的性能:概述 (42)第08 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47)第09 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二)五味(一) (52)第10 讲中药的性能:五味(二)归经(一) (59)第11 讲中药的性能:归经(二)升降浮沉(一) (65)第12 讲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毒性(一) (71)第13 讲中药的性能:毒性(二)、小结 (77)第14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84)第15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二)中药的禁忌(一) (90)第16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二)中药的剂量 (96)第17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各论概述 (102)第18 讲解表药的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 (110)第19 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117)第20 讲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 (124)第21 讲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130)第22 讲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发散风热药概述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137)第23 讲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一) (145)第24 讲发散风热药:葛根(二)、柴胡、升麻、淡豆豉清热药概述 (151)第25 讲清热泻火药概述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158)第26 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热燥湿药概述 (163)第27 讲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170)第28 讲清热解毒药概述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 176 第29 讲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184)第30 讲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热凉血药概述 (191)第31 讲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198)第32 讲清虚热药概述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205)第33 讲泻下药概述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一) (211)第34 讲攻下药:大黄(二)、芒硝 (217)第35 讲攻下药:番泻叶、芦荟润下药概述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概述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224)第36 讲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 (231)第37 讲祛风湿药概述祛风湿散寒药概述 (237)第38 讲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木瓜 (242)第39 讲祛风湿清热药概述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络石藤、雷公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老鹳草 (249)第40 讲祛风湿强筋骨药概述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化湿药概述 (256)第41 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262)第42 讲利水渗湿药概述利水退肿药概述利水退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一) (269)第43 讲利水退肿药:薏苡仁(二)利尿通淋药概述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石韦、海金沙、萆薢 (276)第44 讲利湿退黄药概述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温里药概述 (283)第45 讲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290)第46 讲温里药: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行气药概述行气药:橘皮 (297)第47 讲行气药:青皮、枳实、木香、沉香、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川楝子、青木香 (304)第48 讲行气药:薤白、柿蒂消食药概述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 (311)第49 讲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驱虫药概述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 (318)第50 讲驱虫药:鹤草芽、槟榔、雷丸、鹤虱、榧子止血药概述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血余炭 (326)第51 讲凉血止血药概述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化瘀止血药概述化瘀止血药:三七 (334)第52 讲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五灵脂、血竭温经止血药概述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灶心土活血化瘀药概述活血止痛药:川芎 (342)第53 讲活血止痛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 (350)第54 讲活血调经药概述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 (356)第55 讲活血调经药:鸡血藤活血疗伤药概述活血疗伤药:蟅虫、自然铜、苏木、骨碎补、马钱子破血消癥药概述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 (363)第56 讲化痰药概述化痰药:半夏 (370)第57 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376)第58 讲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 (382)第59 讲止咳平喘药概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 (388)第60 讲止咳平喘药: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 (395)第61 讲安神药概述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 (400)第62 讲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407)第63 讲平肝潜阳药概述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 (413)第64 讲平肝潜阳药: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紫贝齿息风止痉药概述息风止痉药:羚羊角 (418)第65 讲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蜈蚣 (424)第66 讲开窍药概述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酥 (430)第67 讲补虚药概述补气药概述补气药:人参(一) (438)第68 讲补气药:人参(二)、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 (444)第69 讲补气药: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 (452)第70 讲补气药:大枣、蜂蜜、饴糖补阳药概述补阳药:鹿茸 (458)第71 讲补阳药: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肉苁蓉、锁阳 (464)第72 讲补阳药:杜仲、续断、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核桃仁补血药概述 (471)第73 讲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 (477)第74 讲补血药:阿胶、龙眼肉补阴药概述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玉竹 (484)第75 讲补阴药:麦冬、天冬、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收涩药概述止汗药概述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 (489)第76 讲止泻药概述止泻药:五味子、乌梅、诃子、五倍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497)第77 讲固精缩尿止带药概述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海螵蛸、金樱子、莲子、芡实涌吐药概述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 (504)第78 讲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概述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升药 (509)第79 讲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517)第01 讲绪言同学们,大家好。
中药学讲稿(张廷模)精校
第一讲绪言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的老师,我的名字叫张廷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大约90个学时的时间(来)共同学习《中药学》。
我们经常都听说在中医学当中,就是由理、法、方、药四个版块组成,那么这四者之间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由于学科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区别。
其中的“药”就是主要指的是《中药学》。
作为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讲,对这四者之间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理法”这方面学得比较好,对“方药”缺乏很熟悉的了解,那么你诊断疾病虽然很正确,治法也很正确,但是这个“方药”针对性不强,那么临床的疗效(则)不好。
那么反过来讲,只知道这个“方药”,对“理法”的部分掌握得不够,那么对疾病的诊断、对治法的确定,往往也是不很准确。
所以理法方药是一个缺一不可的整体,所以《中药学》和我们其他的中医类的学科一样,都是很重要的,那么大家都需要认真地学习。
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同学来讲,主要是今后从事一些中药的现代研究,那么这个《中药学》这个知识是这个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通过现代研究再回归到中药学的一个归宿。
如果不很好的掌握《中药学》的一些知识,那么研究就背离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严格地讲就不是对中药进行研究,可能就是一般的植物药,或者所说的生药学的研究,所以这个对于中药学的专业来讲,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的我们不多讲。
我们这一次讲课主要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的这个《中药学》,这个《中药学》就是由我主编的,以这个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
现在就请大家翻在教材的第一页,绪言部分。
在这个绪言部分,主要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这三个术语的基本含义。
第一个是中药,什么(是)中药?那我们不管(是)学中医学的还是学中药学的,我们都要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叫中药?中药这个术语的出现,大概在清代的中后期,也就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国家传统用的这个药物统称为药。
药学讲座张廷模第七十三讲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
药学讲座张廷模第七十三讲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中药学讲座张廷模第七十三讲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转载)前面我们把补虚药第三节补血药概述当中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简单的说明,主要也是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下面我们把几味重要的补血药也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味补血药就是当归。
这是一个伞形科(植物),当归这种植物用的它的根作为中药使用。
当归的植物那和前面我们学过的白芷是同属的,都同一个属的,从植物来讲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那么伞形科的植物在解表药当中也是很多的,什么防风、羌活这一类都是。
当归质量最好的是产在甘肃的岷县,产量大,而且质量好,历来认为是当归的道地药材。
所以甘肃的岷县那也就是道地产区,这在商品里面叫做秦归。
为什么甘肃岷县产的这个当归称为秦归呢?因为就是战国时候的秦国,它最先受封(时)这个周的天子是封他在甘肃的岷县,古代当时叫做秦州,后来它慢慢的才向东推进,扩大了势力,最后才到了陕西,所以最初他受封的地点秦州,与这个有关,所以把它称为“秦归”。
当归作为一个补血药,我们书上首先就肯定它是一个补血的要药,就是一般的血虚证都可以选择使用。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讲,不管肝血虚或者心血虚,它都可以配伍使用。
就是结合现代的医学,真正属于贫血的,当归也有补血的效果。
真正属于贫血的血虚证,它都可以使用。
那我们在教科书上,在应用一里面分了两段,第一段主要是介绍了它在治疗心血虚方面的应用。
心血虚除了血虚的共同的症状,比如说就是面色萎黄,或者白,那个舌质比较淡白这样的一些症状以外,主要就表现为神失所养,出现了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这样的一些症状。
那么当归呢,主要就和养心安神的药配伍,尤其是象酸枣仁、柏子仁这些养血安神的药,当然也可以配伍其他的养心安神药。
我们前面学过的大枣、人参、茯苓,以后还会学一些,包括丹参这一类,它都可以配伍使用,所以这个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今后大家学养心安神的有名的天王补心丹,或者养心汤这样的一些方里面,当归都是和常用的安神药配伍在一起,治疗血不养心,出现的一些心神不宁的症状的这种患者。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课件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28
二、透发麻疹--麻疹透发不畅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29
三、生津止渴--热病烦渴, 消渴
热退而口渴缓解 生津
使胃中清气上升, 津液得以输布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30
四、升阳止泻--脾虚泄泻, 湿热泻痢
49
羌活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50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51
一、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52
特点: 1、主要用于身半以上风湿痹痛 2、药性辛燥,为风药中燥剂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53
藁本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54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二、清热解毒--热毒证
“无犀角,以升麻代之” 《汤液本草》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24
三、升举阳气--中气下陷证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25
葛根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26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27
一、解肌退热--外感发热,头痛项强
特点: 1、 表证见头痛、项强者 (增加脑血流量;解除肌肉痉挛) 2、凉而不寒,风寒、风热表证皆宜
16
肺通调水道 水肿----利水消肿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7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肺病多 用之。”
《本草纲目》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8
桂枝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19
中药学解表药大学时张廷模教授
20
张廷模中药学文章
张廷模中药学文章
张廷模是中华民族卓越的中医药学专家之一,曾发表过许多有关中药学的著作和文章。
以下是张廷模的一篇中药学文章概要:
文章概要
本文介绍了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和原则。
作者指出,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文章从药材、配伍原则、药理作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作者强调,中药治疗失眠并非简单的药物治疗,而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病情的具体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中药治疗应注意遵循中医药学的基本原则,例如“治未病”、“因势利导”等。
总结
张廷模的这篇文章从药材、配伍原则、药理作用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和原则,对中药学的研究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文章强调中药治疗应综合考虑具体情况,遵循中医药学的基本原则,这对医生和患者的中药治疗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药学张廷模讲解
中药学张廷模讲解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组成、药理、药效、药理和制剂等方面的学科。
张廷模是中国著名的中药学家,他的讲解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廷模的讲解主要围绕中药的药用价值和用法用量展开。
他通过对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性药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在中药的分类方面,张廷模根据中草药的药材性质、疗效和药用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以区分不同的中草药类型。
他注重对中草药的形态特征、性状、鉴别、采收、贮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以确保中草药的质量和疗效。
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方面,张廷模提出了中草药的"四气归五味"的理论。
他通过对中草药的各种特征的观察和实验研究,
总结出了中草药的性味特点和所属的经络归属,以便指导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中草药的药性药理方面,张廷模深入研究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
他通过对中草药的药效和临床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将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相结合,推动了中草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发展。
除了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和药性药理,张廷模还对中药的炮制和制剂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关注中药的提取技术和制剂制备工艺,以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
总的来说,张廷模在中药学的讲解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中草药的特性、应用和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讲解,为中药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1)第01 讲绪言 (4)第02 讲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中药学的发展(一) (10)第03 讲中药学的发展(二) (16)第04 讲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23)第05 讲中药材的储存中药的炮制:含义、目的 (29)第06 讲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 (36)第07 讲中药的性能:概述 (42)第08 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47)第09 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二)五味(一) (52)第10 讲中药的性能:五味(二)归经(一) (59)第11 讲中药的性能:归经(二)升降浮沉(一) (65)第12 讲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毒性(一) (71)第13 讲中药的性能:毒性(二)、小结 (77)第14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84)第15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二)中药的禁忌(一) (90)第16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二)中药的剂量 (96)第17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各论概述 (102)第18 讲解表药的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 (110)第19 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117)第20 讲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 (124)第21 讲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130)第22 讲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发散风热药概述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137)第23 讲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一) (145)第24 讲发散风热药:葛根(二)、柴胡、升麻、淡豆豉清热药概述 (151)第25 讲清热泻火药概述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158)第26 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热燥湿药概述 (163)第27 讲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170)第28 讲清热解毒药概述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176 第29 讲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184)第30 讲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热凉血药概述 (191)第31 讲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198)第32 讲清虚热药概述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205)第33 讲泻下药概述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一) (211)第34 讲攻下药:大黄(二)、芒硝 (217)第35 讲攻下药:番泻叶、芦荟润下药概述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概述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224)第36 讲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 (231)第37 讲祛风湿药概述祛风湿散寒药概述 (237)第38 讲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木瓜 (242)第39 讲祛风湿清热药概述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络石藤、雷公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老鹳草 (249)第40 讲祛风湿强筋骨药概述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化湿药概述 (256)第41 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262)第42 讲利水渗湿药概述利水退肿药概述利水退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一) (269)第43 讲利水退肿药:薏苡仁(二)利尿通淋药概述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石韦、海金沙、萆薢 (276)第44 讲利湿退黄药概述利湿退黄药:茵陈蒿、金钱草、虎杖温里药概述 (283)第45 讲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290)第46 讲温里药: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行气药概述行气药:橘皮 (297)第47 讲行气药:青皮、枳实、木香、沉香、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川楝子、青木香 (304)第48 讲行气药:薤白、柿蒂消食药概述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 (311)第49 讲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驱虫药概述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 (318)第50 讲驱虫药:鹤草芽、槟榔、雷丸、鹤虱、榧子止血药概述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血余炭 (326)第51 讲凉血止血药概述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化瘀止血药概述化瘀止血药:三七 (334)第52 讲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五灵脂、血竭温经止血药概述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灶心土活血化瘀药概述活血止痛药:川芎 (342)第53 讲活血止痛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 (350)第54 讲活血调经药概述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 (356)第55 讲活血调经药:鸡血藤活血疗伤药概述活血疗伤药:蟅虫、自然铜、苏木、骨碎补、马钱子破血消癥药概述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 (363)第56 讲化痰药概述化痰药:半夏 (370)第57 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376)第58 讲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 (382)第59 讲止咳平喘药概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 (388)第60 讲止咳平喘药: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 (395)第61 讲安神药概述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 (400)第62 讲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407)第63 讲平肝潜阳药概述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 (413)第64 讲平肝潜阳药: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紫贝齿息风止痉药概述息风止痉药:羚羊角 (418)第65 讲息风止痉药: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蜈蚣 (424)第66 讲开窍药概述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酥 (430)第67 讲补虚药概述补气药概述补气药:人参(一) (438)第68 讲补气药:人参(二)、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 (444)第69 讲补气药: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 (452)第70 讲补气药:大枣、蜂蜜、饴糖补阳药概述补阳药:鹿茸 (458)第71 讲补阳药: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肉苁蓉、锁阳 (464)第72 讲补阳药:杜仲、续断、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核桃仁补血药概述 (471)第73 讲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 (477)第74 讲补血药:阿胶、龙眼肉补阴药概述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玉竹 (484)第75 讲补阴药:麦冬、天冬、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收涩药概述止汗药概述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 (489)第76 讲止泻药概述止泻药:五味子、乌梅、诃子、五倍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497)第77 讲固精缩尿止带药概述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海螵蛸、金樱子、莲子、芡实涌吐药概述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 (504)第78 讲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概述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升药 (509)第79 讲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517)第01 讲绪言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的老师,我的名字叫张廷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大约90个学时的时间(来)共同学习《中药学》。
我们经常都听说在中医学当中,就是由理、法、方、药四个版块组成,那么这四者之间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由于学科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区别。
其中的“药”就是主要指的是《中药学》。
作为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讲,对这四者之间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理法”这方面学得比较好,对“方药”缺乏很熟悉的了解,那么你诊断疾病虽然很正确,治法也很正确,但是这个“方药”针对性不强,那么临床的疗效(则)不好。
那么反过来讲,只知道这个“方药”,对“理法”的部分掌握得不够,那么对疾病的诊断、对治法的确定,往往也是不很准确。
所以理法方药是一个缺一不可的整体,所以《中药学》和我们其他的中医类的学科一样,都是很重要的,那么大家都需要认真地学习。
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同学来讲,主要是今后从事一些中药的现代研究,那么这个《中药学》这个知识是这个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通过现代研究再回归到中药学的一个归宿。
如果不很好的掌握《中药学》的一些知识,那么研究就背离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严格地讲就不是对中药进行研究,可能就是一般的植物药,或者所说的生药学的研究,所以这个对于中药学的专业来讲,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的我们不多讲。
我们这一次讲课主要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的这个《中药学》,这个《中药学》就是由我主编的,以这个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
绪言现在就请大家翻在教材的第一页,绪言部分。
在这个绪言部分,主要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这三个术语的基本含义。
一、中药的含义第一个是中药,什么(是)中药?那我们不管(是)学中医学的还是学中药学的,我们都要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叫中药?中药这个术语的出现,大概在清代的中后期,也就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国家传统用的这个药物统称为药。
有时候也根据药物毒性的广义,广泛地存在毒性,所以也把这个药称为毒药,但这个比较少,在一般地情况下,都是简称叫做药。
后来随着西方医药的传入,尤其是系统地传入以后,为了区别于西方这个医药(医学和药学)和我们传统的医学和药学(一词)区别,所以人们把西方传入的医学叫做西医,把西方传入的药学叫做西药,那么相对来讲,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这个医学就叫中医,中医学,那么传统使用的药物就叫做中药。
虽然中药使用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怎样对中药下一个定义?就是什么叫中药?那么目前很少见到有人进行讨论。
所以对中药这个概念的鉴定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把中药的“中”理解为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就是中国的意思,就认为中药是产于中国的药物,那么这种说法它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这个中药千百年以来,都是在我们国家的人们当中使用,它主要是出产在中国,这个是客观的事实。
但是在这个中药当中,从古代开始一直就有外来药,它并不产在中国,比如说在中药当中的活血化瘀药当中的乳香、没药,它的原产地是在东非,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这样的一些国家为主产地,在汉代末期,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那么是由佛教把这两个药带到中国,当时不是作为药物使用,而是佛教作为一些宗教仪式使用的这种物质,或者把它作为香料这样子来使用,后来发现它是一个重要的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那么慢慢地就成为了中药,那么这两味药其实到现在我们中国也不出产,它的产地主要还是在东非这些国家。
比如说西洋参,大家比较熟悉的西洋参,它主要是产在美国、加拿大这样的一些国家,我们国家过去不出产,也是近年来开始引种,像这样的情况在中药里面还比较多,也就是中药它虽然主要产在中国,但是不完全是中国出产的,也就是有外来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