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_评析

合集下载

_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_评析_丁鼎

_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_评析_丁鼎

2008年5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 ay.,2008第25卷第3期Ludong U niversity Journa l(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Edition)V o.l25N o.35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6评析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社会。

祖先崇拜观念在古代中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祖先崇拜抽象观念的物化形式,宗庙即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古代中国自早期国家形成时起,就对不同等级的宗庙庙数、祭祀仪节作出种种规定,并逐步形成了内容庞杂、严密的宗庙礼制。

周秦以后,帝王宗庙制度成为国家的重要典制之一,对中国历代历史文化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20世纪以前,对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限于经学范围,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宏观、动态的研究。

20世纪以来,学术界虽然广泛运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资料、方法,对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进行了较系统、广泛的研究,但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多偏重于对商周时期帝王宗庙制度的研究,而对其它历史时期的研究则较为薄弱;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往往采取孤立、静态的研究方法,对皇帝宗庙制度因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因素影响而时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往往有所忽略。

2007年8月,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郭善兵博士的5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6,本书共分五章,依次论述了汉以前、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个历史时期皇帝宗庙礼制及相关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中的上述缺憾。

本书立论平允,学风严谨,观点鲜明,新意迭出,文笔流畅,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无疑已经超过了前人。

约而言之,本书在如下几方面值得肯定:(一)广征博引,纠正传统误说本书实践了王国维首倡的/二重证据法0理论,不仅广征博引传世文献,而且广泛运用近世许多考古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帝王制度被广泛研究。

帝王制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各个领域,还在当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自古代起,中国就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人民分为不同的阶层。

而帝王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最高表现形式。

帝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夏王朝,夏禹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君主。

夏禹的帝王制度奠定了后来的王朝的政治模式。

商朝时期,商汤取代了夏朝的统治者,建立了商王朝,其帝王制度包含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周朝时期,成文法典《周礼》中提到了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帝王制度。

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周时期,天子称帝,实行封建制度,授予诸侯以封地。

封建时代的帝王制度以封建的分封制度为核心,君主通过封赏土地和爵位,与诸侯建立血缘和利益关系,维系君主与地方诸侯的统治。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的分裂,帝王制度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结束了战国时期,建立了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帝王制度进一步向中央集权的方向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人为本。

古代中国君主的统治思想中,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才能。

传统的统治观念中,君主被视为上天的代表,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才能有效治理国家。

古代君主通过深入了解民情、潜心修德以及谋划国家政策来确保国家的和平和繁荣。

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另一个帝王制度的特点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和谐与稳定,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君臣关系,即君主对臣民的关怀和平等对待。

这一思想为帝王制度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帝王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帝王的选举方式、权力机构、帝王的责任和权力以及帝王制度的演变等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是一个世袭的制度,即皇位由上一代的君主传承给下一代。

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位通常是由君主的儿子或其他亲属继承。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君主没有子嗣或子嗣夭折,君主可能会选择一个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

然而,这种传承制度有时也会导致权力斗争和内斗,因为不同的继承人可能会争夺皇位。

其次,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有着严格的权力机构。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皇帝由一系列官员辅助统治,如宰相、大将军和各省的官员。

这些官员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但都要服从皇帝的指示。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国家机构,如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九卿(太府卿、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郎中、礼部郎中、兵部郎中)。

这些机构和官员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权力机构体系。

第三,帝王制度还赋予了帝王特定的责任和权力。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视为天命的代表,他负责统治国家、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下达命令、颁布政策、任命官员以及处决罪犯等。

此外,皇帝还有一种“儿子天子”的责任,即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和实施道德教化。

最后,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也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最早的中国帝王制度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当时的君主由贵族和王族选择。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起和争霸使得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为了维护统一和稳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朝。

从此以后,中国帝王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封建时代。

尽管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

《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

《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传统。

在这礼仪之邦中,《周礼》作为一部古老的政典,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周礼》中,天子宗庙祭祀制度占据了重要地位,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周礼》中的天子宗庙祭祀制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周礼》是西周时期形成的一部政典,它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为基本框架,涉及政治、法律、礼仪、文化等诸多方面。

在《周礼》所构建的政治体系中,天子作为天命所归的最高统治者,其宗庙祭祀制度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既体现了敬天、孝祖的传统思想,又反映了社会等级、尊卑有序的价值观。

天子宗庙祭祀制度主要包括祭祀的地点、时间、仪式和祭品等方面的规定。

根据《周礼》记载,天子宗庙位于国都中心地带,是祭祀先祖神灵的地方。

祭祀时间一般为春季和秋季,分别称为“春祠”和“秋尝”。

在祭祀过程中,天子需遵循一定的仪式,如提前斋戒、净身、献祭等环节。

天子还需根据不同神灵和祖先的地位尊卑,献上相应的祭品,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周礼》天子宗庙祭祀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些研究主要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多采用文献梳理、考古发现和民族志比较等手段。

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多媒体资源等。

同时,《周礼》天子宗庙祭祀制度的研究还涉及到很多领域,如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天子宗庙祭祀制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

本文在对《周礼》天子宗庙祭祀制度进行研究时,将采取以下思路:通过阅读《周礼》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深入了解天子宗庙祭祀制度的详细内容。

同时,借助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对这一制度进行溯源分析,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周礼》中的天子宗庙祭祀制度与其他古代文化中的相关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周礼》中这一制度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旨在昭孝,即让子孙孝事家长,并让民知孝悌而犯上者鲜。

在宗庙制度中,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宗庙制度是一种复杂的礼仪和仪式体系,它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和孝道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身份认同。

中国的历代帝王与宗庙祭祀

中国的历代帝王与宗庙祭祀

中国的历代帝王与宗庙祭祀一、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与宗庙祭祀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的帝王视自己为天子,具有统治神圣的地位,因此宗庙祭祀是帝王的一项重要职责。

本文将从不同历代帝王的视角,探讨他们对宗庙祭祀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夏商周时期的宗庙祭祀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宗庙祭祀制度。

在夏朝,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最早出现了宗庙祭祀的传统。

夏王将自己视为天命所归的君王,每年都会亲自祭祀祖先和上天的神祗。

这种宗庙祭祀的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成为后来王朝的宗教仪式的核心。

三、秦汉时期的宗庙祭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始皇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皇帝。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神圣的天子,他建立了宏伟的皇陵——兵马俑,以保护自己的灵魂。

此外,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宗庙祭祀制度,以确保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

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宗庙祭祀制度。

汉武帝时期,宗庙祭祀更加庄严隆重,加强了对祖先的崇拜。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宗庙祭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帝王时期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宗庙祭祀的重视超过前代,他规定皇帝必须每年亲自祭祀宗庙,并制定了详细的祭祀仪式。

宋朝时期,宗庙祭祀仍然保持着高度的仪式性和庄重性。

元朝时期,宗庙祭祀略有减少,但对帝王的崇拜和神圣性的认同仍然存在。

明清两代,宗庙祭祀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兴盛,成为影响几百年的封建统治的重要一环。

五、帝王与宗庙祭祀的影响帝王对于宗庙祭祀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首先,宗庙祭祀见证了帝王的合法性和道德高度,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其次,宗庙祭祀也对后代帝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会追溯祖先的功绩,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最后,宗庙祭祀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儒家思想得以传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结论中国历代帝王与宗庙祭祀密不可分,宗庙祭祀成为了帝王所具有的神圣属性的体现,也是统治者与祖先、天命的联系。

历史探究中国古代帝王制度

历史探究中国古代帝王制度

历史探究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一、引言中国古代帝王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通过对古代帝王制度的探究,让学生们了解帝王的角色和职责,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帝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帝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和周三代。

在夏朝,以太阳神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逐渐演化为君主权力的象征,君主作为神灵代言人和统治者,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商朝时期,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周朝建立后,帝王制度逐渐确立,皇帝作为天命之子,统治全国。

三、帝王的角色与职责帝王在古代社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他们扮演着国家安宁、统一和发展的关键角色。

帝王的职责主要包括:1. 统治与治理:帝王需制定政策、管理国家事务、颁布法令,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2. 国际关系:帝王要担任对外交往的重要角色,处理外交事务,保持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3. 社会发展:帝王在经济、农业、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需要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

4. 文化保护与发展:帝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会关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推动文化的繁荣。

四、帝王制度的变革与衰落帝王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衰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意识的觉醒,帝王的统治权力逐渐受到限制。

封建社会的出现使得地方势力得以壮大,帝王的地位和权威逐渐削弱。

最终,帝王制度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中国进入了新的政治时代。

五、帝王制度的影响帝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帝王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制度建设和权力运行。

此外,帝王制度也对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了深远影响,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君主制和孝道等观念都与帝王制度有关。

帝王制度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现代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为构建更合理、公正的政治体制提供借鉴和思考。

论中国古代宗庙制度及功能意义

论中国古代宗庙制度及功能意义

论中国古代宗庙制度及功能意义中国古代宗庙制度及功能意义中国古代宗庙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种信仰和文化的载体,宗庙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艺术、道德和礼仪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宗庙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宗庙的概念、宗庙制度的功能意义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宗庙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通过五个宗庙的案例来证明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背景宗庙制度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朝时期就已有宗庙之制。

但在古代,宗庙制度的发展还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在商朝时期,宗庙制度主要是针对先祖的祭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的繁荣与显赫。

而到了周朝时期,宗庙制度逐渐演变为国家性质的制度,由国君主持祭祀,祭祀的对象也不仅仅是祖先,也包括了其他神灵。

这时的宗庙制度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

到了秦汉时期,宗庙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始皇以儒家理念为基础,制定了宗庙制度,确立了国家祭祀神庙的规范和标准。

同时,在汉武帝时期,更是开发了各种神庙,如天坛、地坛等,这些神庙的规模和规格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概念解析我们最先要弄清楚的是,宗庙和寺庙并不同。

寺庙是佛教的场所,而宗庙则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庙被视为神灵和人类之间的重要联系,建立了一个祭祀系统,用以保持祖先与后人、人类与神灵的联系。

宗庙制度功能意义宗庙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道德和礼仪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体来说,其功能意义如下:1. 统一祭祀宗庙制度是一种信仰系统,用以统一祭祀,维护祖先和神灵之间的联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宗庙制度,人们可以了解家族和社会的历史,熟悉社会的良法和治道,同时也可以减少人类和神灵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2. 彰显政治地位宗庙制度还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展示国家和政治家的权威和地位。

由于国君主持的祭祀是国家性质的,其规格、仪式等都反映了统治者的威严和地位。

中国皇帝的封建礼仪研究

中国皇帝的封建礼仪研究

中国皇帝的封建礼仪研究中国是一个封建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皇帝的存在,而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其所遵循的礼仪也是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封建礼仪有着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这一点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皇帝的封建礼仪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皇帝的封建礼仪的基本概念。

封建礼仪即指封建社会中特定的礼仪规范。

而皇帝的封建礼仪,则是以“天子礼仪”为基础,由一系列专门的礼仪来规范皇帝的行为、姿态、言辞等,使其顺应天命,得到民众的认可和尊敬。

这些礼仪包括了皇帝的穿衣打扮、佩戴玉带、祭祀神祖、宴请宾客等各个方面,通过这些礼仪,皇帝得以表现自己的尊贵和权威,同时也给予了民众信仰和崇敬的感觉。

二、皇帝的封建礼仪的基本特征其次,我们来总结一下皇帝的封建礼仪的基本特征。

首先,皇帝的封建礼仪反映了封建统治的本质,即集权和等级制度。

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力和尊严,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要遵循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

这种等级制度反映在皇帝与臣子、皇家亲王之间的差异,表现在皇帝与普通社会百姓之间的距离。

其次,皇帝的封建礼仪是一种宗教化的表现形式。

天子祭祖是封建礼仪的核心,每到祭祀神庙的时候,皇帝都会亲自跪拜于殿上,向神庙注视亲祭祖宗,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感恩敬意。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孝思想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皇帝的封建礼仪还表现出官尊民卑、独断专行的特点,体现了封建皇权贵族主义的本性。

三、皇帝的封建礼仪的变迁最后,我们来谈谈皇帝的封建礼仪的变迁,以及其变迁所体现出的历史变革。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其中各朝代的封建礼仪也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

封建礼仪从原始简单到宏伟而繁琐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更体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唐朝时期,地位较为低下的民间艺人逐渐被尊崇,皇帝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和文学的发展,因此唐朝的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礼仪,这些礼仪包括了诗歌、乐舞等各种行为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古代帝王的宗庙与祭祀

古代帝王的宗庙与祭祀

古代帝王的宗庙与祭祀一、背景介绍在古代社会,帝王担负着神圣的责任和权力,而宗庙与祭祀则是帝王体现其崇高地位和统治权威的象征。

本文将从宗庙的定义及作用、祭祀的意义和程序等方面,探讨古代帝王的宗庙与祭祀。

二、宗庙的定义及作用宗庙是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也是维系帝王权威和统治的重要标志。

宗庙的建立旨在强调帝王的血脉延续、沿袭祖先的美德和智慧,以此确立帝王的合法性和统治权威。

三、祭祀的意义和程序祭祀作为帝王与祖先之间的沟通方式,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意义。

帝王通过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保佑、表达敬意,以及展示自身的崇高地位。

祭祀的程序通常包括祭器准备、祭祀仪式、祭品献陈、宴饮等环节。

四、宗庙的建筑特点宗庙的建筑通常以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独具特色为主要特点。

宗庙内部常设有祖庙、圣堂、神龛等建筑结构,体现了帝王的尊崇地位和严谨的礼仪制度。

五、宗庙与王朝演变随着王朝的更替,宗庙和祭祀也随之改变。

新王朝往往会兴建新的宗庙,以彰显其新的统治地位和祖先崇拜的延续性。

同时,祭祀仪式也会有所变化,帝王会为其祖先增设新的祠庙,或者在旧有的宗庙中进行祭祀。

六、宗庙与社会稳定古代社会中,宗庙和祭祀也承载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帝王通过祭祀仪式强调自身的合法性和权威,以此稳定社会秩序,增强人民对统治者的信服和忠诚。

七、宗庙与文化传承宗庙与祭祀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威的体现,更是文字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祭祀仪式和宗庙文物的保护,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参考。

八、现代宗庙保护与利用在现代社会,宗庙保护和利用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宗庙的保护工作包括对建筑结构、文物和环境的维护,以及对祭祀仪式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宗庙也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九、结语古代帝王的宗庙与祭祀是其权威和统治的象征,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宗庙的定义、祭祀的意义和程序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帝王的崇祀与权力。

秦朝的宗庙祭祀帝王崇拜与宗族信仰的结合

秦朝的宗庙祭祀帝王崇拜与宗族信仰的结合

秦朝的宗庙祭祀帝王崇拜与宗族信仰的结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其对宗庙祭祀帝王崇拜及宗族信仰的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秦朝宗庙建设、祭祀仪式和宗族信仰的角度,探讨秦朝的宗庙祭祀帝王崇拜与宗族信仰的结合。

一、宗庙建设秦朝的宗庙建设始于秦王政权的建立。

作为统一全国的中心政权,秦王政权重视建设统一的祭祀场所来体现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秦朝君臣认为宗庙是祖先灵魂寄托的场所,同时也象征着君主的合法性和治理能力。

在宗庙建设中,秦朝吸收了传统华夏王朝的文化元素,以尊崇天帝、祖先为核心,注重宗庙的规模和布局。

二、祭祀仪式秦朝宗庙的祭祀仪式有别于其他王朝的祭祀形式。

秦朝君主秦始皇自称为天子,视自己为上帝之子,因此宗庙的祭祀仪式更加贴近神性。

在祭祀仪式中,秦朝君主扮演着与神灵对话的角色,认为自己具有超凡的力量和地位。

秦始皇在宗庙祭祀中以咒诅、祈福等方式,加强对各宗族的控制与统一。

三、宗族信仰的结合秦朝的宗庙祭祀与宗族信仰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合。

宗庙祭祀帝王崇拜作为秦朝国家统一的象征,它与宗族信仰共同构成了秦朝社会和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宗族信仰中,秦朝重视宗族的血统和家族的传承,注重家族祭祀和家族的社会地位。

同时,宗族信仰也受到宗庙祭祀的影响,以君主为中心,将宗族信仰与君主崇拜相结合。

结论总的来说,秦朝的宗庙祭祀帝王崇拜与宗族信仰的结合体现了秦朝政权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通过宗庙的建设、祭祀仪式和宗族信仰的结合,秦朝旨在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集权,以及加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秦朝的这种宗庙祭祀体系为后世历代王朝的王权神化和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写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秦始皇的宗庙建设祭祀先祖的庄严

秦始皇的宗庙建设祭祀先祖的庄严

秦始皇的宗庙建设祭祀先祖的庄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统一者,他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还在治国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贡献。

其中,秦始皇为祭祀先祖而兴建宗庙更是彰显了他对祖先崇尚之情和帝王职责的表现。

本文将就秦始皇的宗庙建设和祭祀仪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宗庙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宗庙是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庄严场所,也是展示王权和尊崇祖德的象征。

秦始皇在兴建宗庙上亦体现其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县,每个郡县建设了一个宗庙,用以祭祀先祖和鞭策地方官吏。

这种庙宇布局不仅展示了皇权的辐射力,更体现了秦始皇治国的强大威力。

二、秦始皇的宗庙设计与规模秦始皇的宗庙设计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风格,融合了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成果。

宗庙的建筑主体分为前殿、正殿和后殿,整体布局庄严大气。

前殿设有巨型牌坊,展示了秦始皇为祖宗们建立宗庙的决心和荣誉。

正殿内设有神龛,安置先祖神像和牌位,供奉着代表祖宗灵魂的神位。

后殿则是祭器之所,庄重肃穆。

三、秦始皇的宗庙祭祀仪式秦始皇的宗庙祭祀仪式举行频繁,具有庄严隆重的特点。

按照秦代的典章制度,每年春秋两季,秦始皇亲自主持祭祀仪式。

首先,秦始皇亲自领导百官献祭,向祖宗祈求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

其次,官员和士人参与祭祀仪式,以示尊崇和敬意。

最后,秦始皇亲自上香并焚烧献给祖宗的美味佳肴和酒品,祈求祖宗的庇佑和保佑。

四、秦始皇宗庙祭祀的意义与影响秦始皇宗庙祭祀活动不仅彰显了他对祖宗的尊崇,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首先,宗庙祭祀仪式凝聚了皇权与民心,展示了秦始皇极高的威望与神圣的地位。

其次,宗庙祭祀仪式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此外,秦始皇的宗庙建设和祭祀仪式为后世的宗庙兴建和祭祀活动奠定了基础,尤其对于后来汉代的宗庙建设和祭祀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宗庙建设和祭祀先祖的庄严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

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

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由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进出帝王庙想到的【内容提要】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在叙述帝王庙祭祀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从八个方面分析、认识了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并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传承弘扬祭祀文化,必须坚持中华“一脉相承”和“民族平等”原则;二是应把祭祀成吉思汗同祭祀黄帝和革命先烈结合起来,以凝聚各族人民力量,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贡献。

祭祀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祭祀包括祭神与祭祖。

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皇帝祭神的地方,紫禁城中的太庙是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地方,而帝王庙则是皇帝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庙是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在长安建立的三皇五帝庙;第一个将三皇五帝和汉、唐、宋等朝代的开国帝王集中到一起祭祀的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史书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人寻访到历代帝王陵寝79处,并从中筛选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唐太宗、宋太祖等36座陵墓,亲自撰写祭文,遣官前往祭祀。

三年后朱元璋提出。

将三皇五帝以及汉、唐、宋等创业帝王集中到京都一起祭祀。

于是,选址金陵(今南京)钦天山之阳修建帝王庙。

帝王庙建成后,朱元璋每年都亲自到庙里行祭礼。

起初,帝王庙中享祀的帝王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忽必烈)。

后来,由于朱元璋想到“周文王终服侍殷”、“唐高祖本太宗之力而得天下”,就把周文王和唐高祖请出了帝王庙。

但元世祖(忽必烈)却仍留在庙里。

围绕这件事,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金陵帝王庙刚建成,朱元璋亲往祭祀时,见元世祖忽必烈像如有泪痕,便说:“尔失天下,失尔漠北所本无;我取天下,取我中原所本有,复何憾?”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像上的泪痕就没了。

秦始皇的宗庙建设

秦始皇的宗庙建设

秦始皇的宗庙建设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之一,他在建立统一的中国大一统王朝——秦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宗庙建设。

宗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祈求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场所,对于维护王朝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始皇的宗庙建设背景、规模以及对秦朝统治的影响。

一、宗庙建设背景1. 统一战争的胜利秦始皇自位于中国版图的边缘地区嬴政一直向往统一中国的梦想。

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政治手段,他成功地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漫长的战乱时期,确立了秦朝的统治地位。

新的国家需要一个恰当的仪式场所,以彰显统一后的威严与庄重。

2. 强调统一的象征秦始皇着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国家的统一和一统天下的理念。

宗庙作为祭祀祖先和表达圣祖威望的象征,对于加强统一意识、集中人民思想具有重大的作用。

通过建设宗庙,秦始皇借助宗庙崇拜和祭祀来巩固对统治阶级和社会民众的统一。

二、宗庙建设规模1. 建筑规模宏大秦始皇的宗庙建设规模宏大,不仅包括宗庙主殿,还包括配殿、祭台、围墙等。

主殿一般以正殿为主,辅以左、右配殿。

主殿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常设有祖庙官,负责管理祭祀事务。

而配殿则用于陈列祭祀用品、进行礼仪仪式,彰显统治者的尊崇地位。

2. 精心设计与装饰宗庙建筑的设计非常注重细节与装饰。

建筑牵涉到宏伟的木结构和精湛的建筑工艺。

在柱子、檐口、装饰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雕刻和绘画技巧,以彰显皇权的庄重和尊贵。

装饰方面常用的材料包括青铜、玉石、贵重的宝石等。

三、宗庙对秦朝统治的影响1. 增强统治威望秦始皇通过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尤其是祭天和祭祖大典来显示自己的威望和权威。

这种祭祀仪式,不仅使臣民对他的皇权产生敬畏之心,同时也使民众对他的统治产生认同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2. 强化中央集权宗庙作为帝王的政治机构,直接归属于中央政权。

宗庙的设立和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帝王的权威进一步得以扩大。

帝王通过主持宗庙的祭祀活动,对祖先和臣民进行教化,加强对统治者舆论的控制。

秦始皇的宫廷礼仪凝聚统治力量的重要环节

秦始皇的宫廷礼仪凝聚统治力量的重要环节

秦始皇的宫廷礼仪凝聚统治力量的重要环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着重大影响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统一战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作为一个君主,秦始皇深知宫廷礼仪对于凝聚统治力量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秦始皇的宫廷礼仪对于统治力量的凝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秦始皇利用宫廷礼仪来加强对于贵族和官员的管控。

在秦初的时候,贵族势力十分庞大,他们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财富,对于政权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摆脱贵族势力的束缚,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宫廷礼仪制度。

通过规定官员的行为举止、穿戴等方面的细节,秦始皇限制了贵族和官员的奢靡生活,减弱了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

同时,秦始皇还要求官员在宫廷聚会和重要仪式上必须亲自参与,这种亲身参与使得官员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君主周围,加强了他对于官员们的掌控。

其次,秦始皇通过宫廷礼仪来展示自身的威严与权威。

作为一个君主,展示自身的威严和权威对于巩固统治力量至关重要。

秦始皇的宫廷礼仪非常严谨,他规定了各种仪式和礼节。

例如,在皇帝的面前必须行跪拜之礼。

这种礼仪的规定使得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变得十分明确,彰显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此外,秦始皇还规定了官员们在议事上的行为举止,例如在皇帝面前不能擅自发言,必须等待皇帝的发问才能回答。

这种行为的规定使得皇帝的权威得到进一步加强,让官员们更加敬畏和服从皇帝的统治。

再次,秦始皇将宫廷礼仪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用来塑造自身的形象。

在秦始皇时期,他的统治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挑战,有人认为他是暴君,对于百姓的压迫和掠夺。

为了改变这种形象,秦始皇利用宫廷礼仪来展示自己的仁爱和智慧。

他在宫廷礼仪中注重对于百姓的关怀和保护,经常举行拜谒百姓的仪式,亲自前往民间了解民情。

这些举措让百姓们感受到秦始皇的亲民形象,减少了对于他的质疑和不满,增加了对于他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秦始皇通过宫廷礼仪来统一全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历史的尘埃——略析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

历史的尘埃——略析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

历史的尘埃——略析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早在先秦时期,祭祀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文献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

随着商、周以来纯粹宗教意识的逐渐淡化和人文伦理精神的凸显,宗庙祖先祭祀原有的宗教意义也逐渐减弱,强调尊卑、亲疏伦理纲常的蕴义日趋明显,《礼记》曰:“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

此之谓十伦。

”宗庙祭祀形式也相应由繁趋简,秦汉以来,四时祭、禘、祫祭(殷祭)逐渐成为皇帝宗庙祭祀的主要形式。

本文即拟依据有关文献记载,对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禘、祫祭略加探析。

通过近年来对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以及周代早期有关金文铭刻研究表明,商、周早期宗庙存在多种类型的祭祀,尚不存在如《诗经》、《礼记》、《春秋》等文献记载及后儒阐释的四季定时祭制度,四季定时祭祀先祖的制度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才逐渐形成的。

虽然西汉时人董仲舒论述四时祭名曰:“古者岁四祭。

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但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皇帝宗庙祭祀类型与董氏之说尚不尽相符。

据史书记载:“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

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

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

”如淳解释“岁二十五祠”曰:“月祭朔望,加腊月二十五”,即每月于朔、望日在宗庙中举行祭祀祖先礼,一年十二个月,应举行二十四次祭祀,腊月加祭一次,共计二十五次。

晋灼对如说提出异议,以为:“《汉仪注》宗庙一岁十二祠。

五月尝麦。

六月、七月三伏、立秋貙娄,又尝粢。

八月先夕馈飨,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

十月尝稻,又饮蒸,二太牢。

十一月尝,十二月腊,二太牢。

又每月一太牢,如闰加一祀,与此上十二为二十五祠。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左传》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则古代之重祭祀礼仪,可见一斑。

而帝王宗庙制度,更是各种祭祀礼仪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宗庙制度繁缛琐碎、纷繁杂乱,现代人对宗庙制度的唯一印象恐怕只剩下皇帝的庙号了。

本文试图就中国古代的宗庙制度进行一些浅显的说明,鉴于本人的水平,其中定然多有舛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同探讨。

一、名词解释1、宗庙:从狭义上讲,宗庙就是庙号为“×宗”的那些帝王的庙。

同理,庙号为“×祖”的帝王,其庙自然就是“祖庙”了,而非祖非宗的帝王,其庙叫做亲庙。

从广义上来说,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乃至大夫、士所修建的祭祀祖先的建筑。

东汉之前,每位享受祭祀的祖先都各有其庙,故而有多少享受祭祀的祖先即有多少庙,这就是所谓的庙数。

庙数的多少,是宗庙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

庙中藏神主,庙后为寝,寝以藏衣冠,所谓前庙后寝是也。

自东汉后,逐渐形成了一庙多室的格局,所有神主全部藏于一庙之中,而不另外建庙。

庙中分室,各安神主。

2、庙号:祖先们在宗庙中立宣奉祀时,由后人所追尊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代,商有太宗(太甲)、中宗(太戊)、高宗(武丁),此外汤在甲骨卜辞中称作高祖乙,是知汤之庙号为高祖也。

庙号或称祖、或称宗。

祖者,始也;宗者,尊也。

是故始封之君称太祖,而有功之君亦称祖。

而有德之君称宗。

简而言之,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所谓功者,指的是开创之功,所谓德者,指的是守成之德。

唐朝之前,有祖宗庙号的帝王,其庙世世不毁,永远奉祀。

自唐朝之后,所有帝王均有庙号,非祖即宗,故而称宗者其庙大多迁毁,只有少数人百世不迁,如唐太宗。

3、始祖和太祖:宗庙的建立是为了祭祀祖宗,可我们如果把祖宗一直推算上去,祖又有宗,宗又有祖,则祖祖宗宗无穷尽焉。

因此宗庙祭祀需要一个确定的血亲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始祖。

那么如何确定谁是始祖呢?有个原则,即所谓“始封之君”。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中国古代宗庙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制度,最早起源于商代,持续发展至清代。

宗庙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和宗祀活动的场所,也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以及人民精神文化的象征。

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发展至东周时期形成了刘宋二宗制度。

宗庙一般由君主主持,也称国宗、封宗,是国家的象征。

君主被视为宗庙的祭祀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宗庙设在京城附近,通常由殿、门、堂、祠、亭等建筑组成。

宗庙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庄严,通常以五间、三间和一间殿堂为主,并贴近自然,注重景观的布置。

宗庙制度的核心是宗祀仪式。

每年春秋两季,君主必须亲自主持祀天和祀地的仪式,以求神灵保佑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

此外,君主还要祭祀祖先、先王和历代功臣,以示对历史的尊敬和对统治合法性的强调。

宗庙中设有祭器、乐舞、礼仪等,寓意丰富,形式繁多。

祭祀时,君主穿戴庄严,礼仪典范,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天命的顺从。

宗庙制度不仅是政治社会制度,也是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

宗庙仪式强调尊崇神灵和尊重祖先,强调敬神畏神的信仰与行为准则,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念。

宗庙建筑规制不仅要求庄严肃穆,还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宛若宇宙的缩影。

宗庙内的祭祀器具、铭碑碑文等都是宗教和文化的载体,是将历史和文化沿袭下来的重要途径。

宗庙制度还对社会制度和官僚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宗庙制度要求君主必须尽责主持祭祀,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官职来管理宗庙事务。

从商代开始,宗庙内设宗正和宗伯等职位,到东周时期更是设立了宗室、司宫等官职,为宗庙制度提供了组织实施的保障。

宗庙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宗庙制度是一种宗教仪式和仪容的组织方式,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庙制度不仅是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象征,也是人民信仰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宗教制度,是古代皇帝及贵族家族进行祭祀祖先、神灵的一种重要活动。

宗庙祭祀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发展了几千年,起源于远古礼仪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王朝之一,他们认为皇帝担任着天地间的传承者,承担着人与神灵交流的桥梁。

所以商代的皇帝就建立了宗庙祭祀制度,宗庙设在都城的中心地带,祭祀则定期进行。

这种祭祀的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祭祀活动的模板,之后的封建君主们逐渐在这基础上完善、发展,并且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制度。

在后来的周代,宗庙祭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宗庙被称为庙堂,周代的祭祀活动具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

周代的宗庙制度全面呈现了等级性、世族性的特征。

周代的世族们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式,定期进行祭祀,祭祀需要立于坛上,按照一定的仪式、礼仪和步骤进行。

同时,周代的祭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和规模,长乐宫二庙祭祀有上、中、下三坛,这是一个很有规模和等级性的宗庙祭祀活动。

宗庙祭祀制度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宗庙祭祀制度是国家的象征,祖先神灵的庇佑和呵护对于一个封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宗庙祭祀制度是弘扬传统文化和道德的途径,宗庙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和庄重性,使之成为一种教育和引导人民行为的手段。

最后,宗庙祭祀制度也具备一定的政治意义,宗庙祭祀活动的规模、参与人员和进行时间等都会直接体现出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力度。

总之,宗庙祭祀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宗教制度,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宗庙祭祀制度不仅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还具备一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内涵。

这种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 ay.,2008第25卷第3期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25No.3
《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评析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社会。

祖先崇拜观念在古代中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祖先崇拜抽象观念的物化形式,宗庙即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古代中国自早期国家形成时起,就对不同等级的宗庙庙数、祭祀仪节作出种种规定,并逐步形成了内容庞杂、严密的宗庙礼制。

周秦以后,帝王宗庙制度成为国家的重要典制之一,对中国历代历史文化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20世纪以前,对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限于经学范围,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宏观、动态的研究。

20世纪以来,学术界虽然广泛运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资料、方法,对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进行了较系统、广泛的研究,但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多偏重于对商周时期帝王宗庙制度的研究,而对其它历史时期的研究则较为薄弱;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往往采取孤立、静态的研究方法,、经济、思想、学术等因素影响而时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往往有所忽略。

2007年8月,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郭善兵博士的《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本书共分五章,依次论述了汉以前、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个历史时期皇帝宗庙礼制及相关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中的上述缺憾。

本书立论平允,学风严谨,观点鲜明,新意迭出,文笔流畅,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无疑已经超过了前人。

约而言之,本书在如下几方面值得肯定:
(一)广征博引,纠正传统误说
本书实践了王国维首倡的“二重证据法”理论,不仅广征博引传世文献,而且广泛运用近世许多考古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认真的钩稽、整理和考证,澄清历史的真相,纠正了一些传统误说。

例如,以往学人多单纯依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的“高庙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帝”的记载,得出东汉末年实行皇帝“七庙”之制,与汉儒郑玄等人所主的周代天子“一祖二宗四亲庙”礼制相符的结论。

但本书通过对众多相关文献记载进行考证分析,发现众多文献记载虽有歧异,但皆记载蔡邕曾建议取消以往追谥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的宗庙庙号,他们的宗庙应随血缘关系的疏远而依次迁毁。

《续汉书・祭祀志》记载的“近帝四”,应是指安帝、顺帝、桓帝、灵帝,加上因有功德而有“祖”、“宗”庙号,宗庙世世不毁的西汉高祖、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以及东汉世祖光武帝、显宗明帝、肃宗章帝七所宗庙,当时皇帝宗庙实际庙数当是十一所。

结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注重借鉴、吸收,同时多有独到的创新之处
本书不仅注重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而且更注重在广泛征引古今中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凭借敏锐的问题意识,在许多问题上提出许多迥异前人的独到见解。

如本书第二章对西汉初中期郡国宗庙的设置、西汉元帝永光年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西汉中后期皇帝宗庙禘祫祭祖制度等问题的论述,第三章对东汉初期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宗庙礼议,第四章对东晋初相继即位为君主的兄弟昭穆异同之争与皇帝宗庙制度的变革、东晋皇帝宗庙“殷”祭祖制度、北魏孝文帝宗庙礼制改革等问题的考证,第五章对隋炀帝大业年间皇帝宗庙制度改革、唐玄宗“九庙”制度的改革等问题的探讨,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在诸多方面推陈出新,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三)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本书虽然选择了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这样一个微观课题作为研究对象,但并没有拘囿于历代皇帝宗庙庙数、祭祀礼制进行论述,而是通过宏观论述、微观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问题与中国古代社会进行整体研究的努力。

例如,作者通过对西汉初期政治、社会相关史实的探讨,指出西汉初期在郡国为汉高祖、汉文帝修建宗庙是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

汉武帝之后,一方面,儒家思想在政治、思想、社会诸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地方分裂隐患逐步消除;另一方面,国力逐步衰退,国家财政拮据,郡国宗庙庞大的财政支出已经成为国家难以承受的负担。

于是,汉元帝永光年间毁弃郡国宗庙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当然,正如金无足赤,璧有微瑕,本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足:
首先,书中在文献引用和著录方面存在一些疏误。

如第三章“东汉皇帝宗庙制度”第218页注释②“卷79上《儒林列传上》,第2546—2547页”。

联系前文,似乎其出处为东晋袁宏撰写的《后汉纪》。

但稽之《后汉纪》,并无此卷,核之南朝宋范晔撰著《后汉书》,可知“卷79上”前脱漏“《后汉书》”。

其次,本书部分章节稍嫌简略。

如第一章“汉以前帝王宗庙”较之其它四章而言,就有嫌简略。

如果能广泛征引有关传世文献和近世有关考古发现,对秦汉以前宗庙制度的具体形态及其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社会诸具体因素之间关系进行较为详细、系统的探讨,无疑会使这一章的内容更加丰赡、充实。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丁 鼎)

3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