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中国古代礼制与宗法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个制度既相辅相成,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一、传统礼仪制度的概述传统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礼乐思想。

礼仪制度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规范和约束。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婚姻、出生、成年、官员任命等。

传统礼仪制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1. 等级尊卑原则:传统礼仪制度将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了等级划分,从而确立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了解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并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护社会和谐。

2. 懂礼、遵礼原则:在传统礼仪制度中,人们不仅要懂得礼仪的基本知识,还需遵循适用的土地和族群的习俗,以展示出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人们通过了解和遵从相关礼仪,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规范性。

3. 按孝尊老原则: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强调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怀来强化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这一原则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中发挥作用,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宗法制度的概述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身份认定的重要作用。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间的存续和维系,并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势力和地位的继承符合世袭规则,并采取一系列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四、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1. 家族以家长为首: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者为首,家族成员需服从家族长者的命令和安排。

家族长者有着很高的权威和地位,对家族内部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起到调和和稳定作用。

2. 血缘亲属关系:在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1、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可以看作是家族性因素在氏族共同体中的表现。

分封体制下天子及嫡传后代相对封国而言是大宗,封国国君相对于天子是小宗;诸侯国君及嫡传后代在本国是大宗,卿大夫为小宗,依此类推,形成等级、主从明确的亲族关系。

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嫡长兄。

小宗有义务向大宗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

2、宗法又不单单涉及王位,在封建社会中,还包括各级官位,封建时期的官阶既爵位的世袭。

以及各母系外戚的地位问题。

在中国,具体表现为祭祀祖宗的权力。

在传统中国的意识形态里,第一代的建国英雄们因为有功于民,所以获得本地土地上的统治权,这些人以诸侯、大夫、卿士等封建领主的形式获得相应的封建等级统治地位,在他们死后,人民相信这种政治能力是可以遗传的,所以拥戴他们的子嗣继承他们的位子。

4-礼制

4-礼制

天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 周 分 封 制
庶 庶
西 周 宗 法 制
嫡长子继承 诸子分封
制礼作乐——尊尊、亲亲
礼——强调别,即尊尊,重身份,有规矩,尚恭顺。
“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
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乐——强调和,即亲亲,重温情,有仁义,尚亲和。
度,成为中国历代礼制理 论及实践的蓝本。
《仪礼》的篇数
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 共十七篇,其目次如下:
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 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 前十篇是吉的,是关于人的; 后七篇是凶的,是关于鬼的, 以吉凶人鬼为序。
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缁布冠礼色彩以黑色为主。 因缁布冠、玄端服是贵族的礼帽礼服,所以加戴缁 布冠,就表示受冠者从此可以拥有治人权。 第二次加皮弁,白鹿皮拼成的瓜皮帽。加戴皮弁冠, 表示他从此具有参与戎事的权利和服兵役的义务。
皮 弁 缁 布 冠
第三次加爵弁,细葛布或丝帛制成的赤中带黑的平 顶帽。表示受冠者从此具有了参加宗庙祭祀之权。
由于孔子的推崇,西周的礼乐之制也成为儒学之源。
“三礼”
儒学十三经中有“三礼”,“三礼” 称谓始于东汉末年郑玄对这三部书作 注。 “三礼”现在的次序是晋代定的, 沿用通行至今。不再改动。
《礼记》 儒家49篇礼学论文集
《周礼》 原名《周官》 又名《周官经》 西汉末年改称《周礼》
《仪礼》 三礼中最早 即孔子传授弟子的《礼》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礼制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是古代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交往的一种制度。

古代中国的礼制分为宗法制和官制两大体系。

宗法制是指以家族和宗族为单位的礼制,主要是家族祭祀和家庭生活中的礼仪;官制是指以国家机关为单位的礼制,包括皇帝、官员和士人等阶级的礼仪。

无论是宗法制还是官制,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仪规矩,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宗法制中,重要的仪式包括祭祀祖先、祭祀神明以及婚丧嫁娶等。

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家族中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并按照各自的身份和职责去进行祭祀。

祭祀神明是古代中国人的另一种信仰,也是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婚丧嫁娶则是宗法制经常需要进行的仪式,这些仪式根据不同的地区和阶级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规矩,但都是极其注重礼仪的。

在官制中,重要的礼制包括朝见君王、登封祭祀、官员升迁和宴会等。

朝见君王是最为庄重的仪式,皇帝会穿戴盛装,坐于御座之上接受官员朝拜和贡献。

登封祭祀是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与祭祀祖先和神明不同,登封祭祀是向历代先贤和名人致敬,向他们学习道德和文化。

官员升迁则是官制中最为重要的礼制之一,官员按照职责和职位不断升迁,每次升迁都要进行严格的仪式。

而宴会则是官员之间进行交际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宴会的规矩和礼仪也是非常严格和繁琐的。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为中华民族传承了悠久的文化精髓和道德传统。

由于其年代久远,礼制文化已经渐渐消失于现代社会,但它对于我们了解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和丰富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礼制文化中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精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四章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四章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基本特点
以家族为中心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强调家族 的整体利益和家族的延续,注重
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统一。
等级制度森严
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不 同等级的家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 和地位,等级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 。
权力高度集中
在宗法制下,家族权力高度集中于 族长或家长手中,其他家族成员必 须服从族长或家长的权威和决策。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尊卑有序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 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 权力。这一原则确保了家族的稳定性 和权力传承的有序性。
在宗法制中,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嫡庶来确定 的,尊卑有序,上下分明。
血缘关系至上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将家族成员联系在一 起,形成了严格的亲疏关系和等级制 度。
传统宗法制度中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价值观 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社 会稳定和家庭和谐。
宗法制度与现代法律的协调
在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宗法制度需要与 现代法律进行协调,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法律 的有效实施。
宗法制度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结合
将传统宗法制度中的优秀元素与现代社会治理相 结合,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得 以广泛应用和完善,成为 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 。
宗法制度的基本概念
宗法
宗法是指根据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来分配家族财产 、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制度 。
族谱
族谱是记录家族成员血缘 关系和家族世系的文献, 是宗法制度的重要载体。
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是宗法制度中的 重要仪式,通过祭祀先祖 来强化家族成员的认同感 和凝聚力。

中国古代礼制与宗法

中国古代礼制与宗法

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
提供制度保障
宗法制度为礼制的实施提 供了制度保障,使得礼制 在家族和社会中得以有效 推行。
传承家族文化
宗法制度通过传承家族文 化和传统,使得礼制得以 延续和发展,丰富了中华 文化的内涵。
维护社会秩序
宗法制度和礼制共同维护 了社会秩序,使得社会关 系得以协调发展,促进了 社会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社会功能
维护社会秩序
宗法制度通过嫡长子继承制等原 则,明确了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 利,避免了因财产和权力分配而 产生的纷争,从而维护了社会秩
序。
加强家族团结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共同利益和 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加 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协作。
传承文化传统
宗法制度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 传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 孝道、尊卑有序等观念,对后世
礼制与宗法制度的共同点与差异
共同点
礼制与宗法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团结,强调尊卑有序和等级观念。
差异
礼制更侧重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一种道德约束力;而宗法制 度则更侧重于规定家族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强调的是一种血缘关系和家族内部的 权力分配。
04
中国古代礼制与宗法在现 代社会的应用
社会结构稳定
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和亲缘关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团结。
传统文化传承
宗法制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有助于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
如何平衡传统礼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创新发展
01
在保持传统礼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
创新和发展。
尊重个体权利
02
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同时,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选

文化概论第四章

文化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什么是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善。

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或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简述宗法制的特点。

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来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很少有个人的权利,他们的个性几乎全部淹没在宗族中。

2、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王的职能有哪些?明确:君王有两大职能。

A、祭祀职能。

在神秘思想流行的上古社会,王作为人间的统治者,其首要职责是取得与天神的沟通,以传达神的旨意。

B、军事职能。

军事争夺是促成氏族首领向国家君王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试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A、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ⅰ、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拥有者;ⅱ、君主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控制国家政权;秦汉以后,皇帝总揽天下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政务的决策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ⅲ、君主以土地国有的形式与赋税政策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经济。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和礼仪(一)宗法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宗法和礼制

宗法和礼制

宗法和礼制西周王国利用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的血缘宗族关系——宗法制度,作为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

宗法制度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

实行这种继承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

例如,天子世世相传,每世天子都是嫡长子继承父位而为第二代天子,奉戴始祖,是为“大宗”。

其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每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奉始祖为“大宗”。

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

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士”,是“小宗”。

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

诸侯对天子为小宗。

但在其本国为大宗。

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

可见,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而小宗则或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而对于大宗则都为庶。

依照宗法的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礼记·大传》)。

因为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所以大宗永远是大宗。

至于小宗由于族类繁衍的结果,分家出去,另立门户的人越来越多,小宗也就不断增加,一般到了五世就必须分出一些子孙。

就是说《礼记·丧服小记》的:“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在继高祖者也;是放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称也。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所以万斯大曾说:“宗法何昉乎?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以例言之,文王的嫡长子武王是大宗,被封为诸侯的文王其他的儿子如周公,就是小宗。

武王和周公的关系,从血统上来说,虽是兄弟,但从政治上来说已变成君臣关系,因此,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

这是因为武王是周公的大宗。

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就是这个意思。

周公被封到鲁国后,他是鲁国的始祖,也就是所谓别子。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宗法制度

三、宗法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演变
• 周代的宗法体制也就是国家体制,王权表 现为宗主权,由此形成宗族与国家合一的 “宗法国家”。
• 春秋战国时间,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及分封 制的废除,宗族制度也开始瓦解。
• 秦始皇时期,宗法制度瓦解。
• 在这个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 制度,虽历经朝代的更替,战 乱兴衰,仍一直保存下来,从 未受到根本的破坏。
第十章 中外文化交流(自学)
上海世博会开幕式4月30日晚举行
• 2008年,5.12地震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团 结友爱的中国;北京奥运让世界人民看到 了中国的崛起和中华儿女的英姿……
• 2009年,国庆阅兵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 强大……
• 2010年,世博会给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搭建 了一个平台,世博园给中国人民认知世界 打开了一扇窗子……
嫡长子继承制
• 在嫡长子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宗族内 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 都以正嫡为宗子。
• 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 尊奉宗子。
• 宗子有“宗子权”,也称“宗主权”, 即统率之权。“大宗能统率小宗,小 宗能率群弟”。
宗子的统率权利
1.祭祀作用(宗子 主祭权); 2.收族——对社会的作用 一是在宗子统率范围内,各个分支的小家庭如果出现一 家死绝无人继嗣的情况下,则可将其遗产收归宗内所有; 如有鳏寡孤独无人抚养者,则将这些人收归宗族抚养。 二是统理宗族内事务。 (1)统理宗内财产; (2)教导族人;(如教导女子以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等,再如办学塾,奖励学有所成者,目的是壮大宗 族实力。) (3)掌管婚丧等重大事务; (4)会聚族人。(定期举行宴会集合族人联络感情) 3.政治作用 家国天下
• 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 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一、名词解释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5.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6.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7.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8.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1.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礼制和宗法

中国文化中的礼制和宗法

中国文化中的礼制和宗法礼制和宗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礼制和宗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长远的历史渊源,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首先,礼制在中国文化中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

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活动之一,起初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明,以求福祉和神灵的庇佑。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逐渐发展为更为复杂的礼仪体系,即礼制。

礼制从最初的祭祀仪式逐渐扩展到各个方面的人际交往,成为社会中各个层面的准则和规范。

礼制包含了丰富的礼仪流程、礼仪用具、服饰乐舞等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各种规范和规则,如家庭之间的礼节、君臣之间的礼节、官员间的礼节等。

礼制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体制中起到了秩序稳定、人际和睦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并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特征。

其次,宗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宗法起源于血缘和家族的观念,强调家族和血脉的连续性和血缘关系。

宗法制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是社会的最基本形态。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必须遵守世袭和血缘的原则,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利益。

对于家族成员来说,家族意味着身份、声誉和责任,是一种复杂而庄重的血缘关系。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和权力规定,尊重长幼、敬爱祖先是宗法制度中的基本要求。

宗法制度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促进家族团结、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也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礼制和宗法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中国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人对礼制和宗法的重视始终未变。

礼制和宗法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对家族、血脉和传统的重要性认识,也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尊重和遵守。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礼制和宗法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减弱。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中国逐渐接纳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思想。

其中,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中国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中国古代的礼制和宗法一、礼的概念和内容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

各个时代或地区的礼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跟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能够研究的礼制,最早只能上溯到周代。

周人的礼是后代礼制的渊源。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见《周礼·大宗伯》章)后代研究《周礼》且比较著名的著作有:①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将“春秋”经传所记事迹分属五礼。

②元·吴澄《春秋纂言》,体例同上。

③明·石光霁《春秋钩玄》,体例同上。

④清·姚彦渠《春秋会要》,体例同上。

⑤清·秦蕙田《五礼通考》,以五礼通论古代礼制,内容最为详赡(shàn)。

五礼分述如下: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②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③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④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⑤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

早期的礼与法律、官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许多政治、法律方面的规定都见于礼的内容。

到了秦、汉以后,官制、法律等与礼的界限才逐渐分明起来,而礼就专指“仪式”了,与现代的观念趋于一致。

在阶级社会中,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礼规定了社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分,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如《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庶人贫苦,整日从事农业劳动,不能依照当时的礼制举行或参加各种典礼,所以礼制的内容就不能把他们包括在内。

大夫是统治者,是贵族,如果有罪,有特殊的规定对待,刑法就不能把他们包括在内。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6)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周王自称天子,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

三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

六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政府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以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代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古代的礼制与宗法

古代的礼制与宗法

2、凶礼
丧礼 对天灾人祸表达哀吊的礼仪
古代丧葬制度
埋葬制度 居丧制度
丧礼制度 丧服制度
等级分明、形式繁缛
关于埋葬制度 墓、茔——兆域——坟、冢 对同类尸体的态度:从弃之原野到掩埋保护
“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
墓祭的普遍
“又封又树”
不同等级身份的象征
关于丧服制度 表示某种禁忌 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春秋时期成型 五服: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
2、分封制
在政治上“授土授民” 在宗法上“别子为祖”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尊祖庙也。” ——《说文·宀部》
(三)、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1、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盛行 2、家族制度得以维系 3、“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
(四)、宗法社会结构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导致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社会意识的轴心是血亲意识
“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 供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 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唐律·名例》
对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浓烈的“孝亲”情感,以 及 对传统的极端尊重
正价值: 民族凝聚力十分强劲 注重道德修养 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
负价值: 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只重人事而忽视自然规律
——《论语·八佾》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礼经”
(二)、“五礼”的 内容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1、吉礼
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礼记·祭统》 古代的祭天仪式(以周代“圜丘祀天”为例) 斋戒、省视——鼓乐奏知——宰杀牺牲——燔燎、迎尸 ——献鲜血、进五齐——饮酢、同舞——饮福、赐胙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宗法礼俗课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宗法礼俗课件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8
春 节 的 诗 句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9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 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 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 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 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 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 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10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 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 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 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 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 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 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 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 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11
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宋 歐陽修
27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5
可编辑
28
18
中秋节
中 秋 节 的 来 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 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 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 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 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 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 又叫“仲秋节”。
19
中 秋 节 的 来 历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 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 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 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 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 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 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 “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 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 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 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 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 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是一种以家族和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人们的婚姻、继承、权力继承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

下面将对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进行阐述。

1. 家族和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和血缘关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社会组织和管理,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通过血缘关系进行联系。

血缘关系由父系和母系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分别以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为基础。

在父系家族中,血缘关系以男性为中心传承,家族的权力和地位由男性后代继承。

男子继承父系家族的封号和家产,承担着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女子在结婚后就脱离了父系家族,并加入了丈夫的家族,成为丈夫家族的一员。

在母系家族中,血缘关系以女性为中心传承。

母系家族的地位通常较低,父系家族的权力更为强大。

子女通常跟随父系家族,而不是母系家族。

2. 婚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婚姻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以父系家族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中,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私事,它涉及到家族之间的联系和继承。

亲家关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通过婚姻可以增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助。

在宗法制度下,男性通常通过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来增强家族势力。

兄弟姐妹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加强。

这种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对象。

3. 继承制度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继承制度涉及到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

在父系家族中,家族的财产通常由家族长子继承,这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

而母系家族中,家族财产通常由女性继承。

继承制度与家族的存续息息相关。

家族的继承制度保证了家族的连续性,并使家族在社会上保持一定的地位和势力。

4. 社会地位和权力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宗法制度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继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家族的血缘关系和继承制度,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往往由出身所决定。

父系家族中的长子通常继承父亲的封号和爵位,成为家族的继承者,享有相应的权力和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父辈:
父之父:祖父(祖母) 祖父之兄弟:伯祖父、叔祖父 (也称从祖父、从祖
祭天神、祭地祗、祭人鬼。
周代吉礼的基本内容:
祀天神,祭地祗,祭人(享 )
吉礼的祭祀对象:
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
2)凶礼
凶礼是指丧葬之礼。
哀吊之类包括王公诸侯的卒葬,天灾人祸, 饥馑、战败、寇乱,等等。
凶礼的分类:
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
地是务,不用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
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 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有德,若逆设 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 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
——孔颖达《礼记正义》
4.3 古代亲属关系
4.3.1 九族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合称:九族
分称:三党
大宗、宗子等概念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
(1)《诗经·大雅·板》
大宗维翰
宗子维城
这里的“大宗”、“宗子”是指周代贵族中
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
(2)《礼记·大传》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唐孔颖达疏:
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云有五世则迁 之宗者,谓小宗也。
宗法最基本的一点,还有大宗、小宗的区分。
(3)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宗法制的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 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 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 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 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 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2)齐衰
衣物:
粗麻布
缝边
丧期及适用情况:
一年:
五月:曾孙为曾祖父母
三月:玄孙为高祖父母
3)军礼
战事、田猎、建造城邑之礼。 《春秋会要》所列军礼的事例,有校阅、蒐狩、
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项。
4)宾礼
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
盟等之礼。
《春秋会要》记宾礼有朝聘周王、王聘诸侯、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不忘本,
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
知系统来处,古代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
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
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张载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上》
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
五服
丧礼 :以不同关系为准则,用不同 的形式和等
级表达不同程度的哀痛。
荒礼:某国家或地区发饥馑、疫病,诸侯和群臣
以减膳等形式表示同情。
吊礼:它国或挚友遭受某一灾祸,派遣使者去转
达安慰。
禬(guì)礼:对被敌国侵犯的同盟国的一种抚慰。
恤礼:当邻国遭受外侮或内乱时,给于授助和支
持。
丧礼之五服:
从上述五礼可见,古代所谓的礼,不仅是社
会生活中的规定和仪式,还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内。当时礼和法律、官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
限,许多政治、法律方面的规定都见于礼的内容。
4.2 宗法
4.2.1 宗法的含义
宗法:指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 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 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1)斩衰 (2)齐衰 (3)大功 (4)小功 (5)缌麻
(1)斩衰
衣物:
粗麻布、不缝边、哭丧棒、草鞋
丧期:
三年
适用于:
子女为父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
斩衰,最重的丧礼,以最粗的生麻布为衣,衣边不加缝裹, 裸露断处(表达极度悲痛之情),手执粗竹杖(俗称哭丧棒), 脚穿草鞋,丧期三年(首尾三年,25个月,两周年),通常适 用于子女为父母(包括继母、嫡母)、承重孙为祖父母、妻 妾为夫。
第4章 中国古代礼制与宗法
4.1 古代礼制
4.1.1 一献之礼
“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 以大飨。大飨之礼,不
一献之礼,又称之为“三爵之礼”。
一献之礼分三个步骤,即献—酢(zuò)—酬
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
4.2.2 宗法制的核心和作用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
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逐步的确立:夏 商 西周
宗法制的作用:
(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 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2)明确了财产继承(地位,钱财等),和规定了家族成 员的权利和地位,和明确了各个家族直接的关系(同宗)。
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余子孙 为小宗。
天子之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称大宗;余子对 天子为小宗。
诸侯之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
余子对诸侯为小宗。
卿、大夫、士、庶人,皆遵循此制度。
几点补充说明: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晏子春秋·杂下十二》:“且以君之赐,父之党
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
1)父族
父系五代为一族
(高、曾、祖、父、己)
姑母嫁人者为一族 姐妹嫁人者为一族 己女嫁人者为一族
父系五代关系称谓(从自身往上数) 父亲:考;母亲:妣 父之兄:伯(伯母→堂兄弟姐妹) 父之弟:叔(婶母→堂兄弟姐妹 ) 父之姐妹:姑(姑父→表兄弟姐妹)
锡命、公朝大国、大夫出聘或来聘及诸侯间的会、
盟、遇等事例。
5)嘉礼
嘉礼指婚礼、冠礼、飨燕、立储等之礼。另
外,诸侯间的庆贺、朋友间的宾射,也都属于嘉
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宗伯…….以嘉礼 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 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 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
宾客随着饮,称“酬”,合起来称为“一献之礼”。
大飨之礼:天子宴饮诸侯来朝。或解为祭 祀宗庙之礼。
大旅之礼: 祭天之礼。
4.1.2 五礼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为五礼
1)吉礼——五礼之首
吉礼就是祭祀之礼。
夏朝的祭祀之礼:
殷商时代,祭祀吉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