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什么是宗法制度
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传统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这些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和制度。
宗法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家族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由祖父、父亲、子孙等核心成员组成,这些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相连。
根据这种血缘关系,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族的继承制度和家族财产的归属。
宗法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世袭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权力和财产往往是世袭的,父亲将权力和财产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权力和财产始终集中在一些家族的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差异非常明显。
宗法制度对于社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法制度使得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家族成员要共同承担家族的义务和责任,如奉养祖先,维持家族的尊严和声望。
其次,宗法制度对社会秩序和约束非常重要。
宗法制度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宗法制度也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和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求家族成员遵守伦理和道德规范。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宗法制度的地位世袭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家族成员天生具有特权,而其他人则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宗法制度对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有一定的限制。
个人的选择和自主权受到了限制,社会的流动性较低。
最后,宗法制度过于强调血缘关系,容易产生封建主义思想和家族恶劣行为。
总的来说,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通过建立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规范行为和约束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宗法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社会控制方式和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家族制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国家形成初步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
在春秋时期,国家的政权主要由贵族统治,贵族家族的势力逐渐扩大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因此,宗法制度的形成与贵族家族的势力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国家的封建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二、宗法制度的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家族是宗法制度的基本组织单位,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
同时,宗法制度也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和调控社会事务。
2. 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下,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家族成员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通常来说,族长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其次是长子和长孙,而其他家族成员依次排列。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通常是遵循血缘关系和长幼尊卑原则的。
3. 血统至上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依据,血统至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之一。
在宗法制度下,血统与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是息息相关的,家族成员的血统纯正程度决定了其地位和权力的高低。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通常是基于血统关系的。
4. 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宗法制度下,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受到严格的规定和制约。
家族中的事务、权力的继承以及各种社会关系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的限制。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的规定和制度,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5. 结构稳定宗法制度下,家族结构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长期固定的。
家族成员的职责和角色一般是早已确定下来的,不会随意变动。
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在宗法制度下长期形成的,是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的。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社会与家族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权威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族等级和家族规范。
家族等级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主要由祖父、父亲和儿子组成,按照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划分家族等级。
家族等级分为封建地主、典籍子弟、文职官员等几个层次,不同等级的家族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家族等级的确定依据包括祖先的功绩、职位、家产积累等。
高等级的家族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职位、掌握重要资源等,而低等级的家族则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权力和资源。
家族等级的存在和维护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的高等级家族手中,同时也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家族规范是宗法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家族规范是指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家族规范一般由家族的长辈制定,并由家族的权威人物来执行。
家族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职责规范等。
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尊敬祖先,维护家族声誉,注重孝顺老人,兄弟和睦相处等。
行为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遵守社会秩序,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职责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来行事,比如长辈应负责家族的管理和维护,子弟应遵守长辈的安排和指示等。
家族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和权威,家族成员的个体利益相对次要。
家族的权威通常由长辈代表担任,长辈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其决策和指示必须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尊重和执行。
家族权威的存在和维护有助于凝聚家族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宗法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高等级家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低等级家族的社会边缘化等。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家族的地位和权威相对较低。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社会被分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小社会,而家族关系则是围绕血缘和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
这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宗法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氏族制度。
氏族是最早出现的原始社会形态,其特点是血统共同、家庭关系亲密、生产、生活和祭祀共同,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血缘关系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制度,有自身的组织形式和法规,其核心是家族长老制,即家族长辈对家庭事务有领导权、维护家族稳定的权力。
在宗法制度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权利和责任都是由家族长辈传承和掌控的。
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宗法制度的存在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指基于宗法制度,家族成员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重要的一部分。
家族文化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的尊重和尊严。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三、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尊重传统、重视家庭等文化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同时,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扬,相信个人履行义务、尊重家族、维护家族利益,这一崇高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个人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和灵魂。
四、维护和发扬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五章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第五章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宗法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部落联盟制度,逐渐发展成为统治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本文将围绕宗法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宗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宗法制度强调血统和家族的重要性。
人们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宗法制度重视祖先崇拜。
祖先被视为一族的始祖,人们需要对祖先进行礼敬和祭祀,以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再次,宗法制度规定了世代相传的家族规则。
族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和个人的资产继承等信息,人们需要按照族谱的规定来行事。
最后,宗法制度建立了家族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网。
不同家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等手段建立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形成了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宗法制度过于重视血统和家族的传承,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封闭和禁锢。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出身的限制。
其次,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变革。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传承和稳定,抵制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再次,宗法制度中存在很多陋习和不良现象。
一些家族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采取了世袭和封建统治的方式,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宗法制度通过祖先崇拜、家族血缘、财产继承等方式,规范了社会秩序,保护了个人权益,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然而,宗法制度在一些方面也存在问题和弊端。
我们应该在总结宗法制度的经验的同时,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家族组织制度,它主要包括宗族的血统观念、家族的地位排名、封建等级和家族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规范,维护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下面是对宗法制度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宗族的血统观念宗法制度以血统观念为基础,认为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至高无上的。
血缘关系被视为天赋的,它决定了家族成员在家族内部的地位和责任。
宗法制度通过祖先敬奉、宗族祭祀等方式来维系家族的血统观念。
2. 家族的地位排名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位是按照血统和世袭规定的。
一般来说,家族地位高的家族成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地位低的家族成员则相对边缘化。
这种地位排名是由宗法家族内部的家规和家训来约束和规范的。
3. 封建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往往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形成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通常与封建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各个家族按照其在封建等级中的地位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4. 家族组织宗法制度中的家族通常由一位族长领导,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决策权。
家族内部的相关事务,如婚姻、继承、争产等,都由族长和家族成员共同决定。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家族规矩和家训来约束的,违反家族规矩的成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5. 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和稳定,通过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保持家族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它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发展空间,使得社会的流动性较低,社会人们的发展受到限制。
总体而言,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维护了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宗法制度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公平和平等的法律制度。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和家族制度。
宗法制度起源于古代氏族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传承和维护。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的重要性远大于个人的自由意志。
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利是与其出身和血统直接相关的。
宗法制度认为家族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家族成员之间具有紧密的血缘关系和相互依存的责任。
因此,家族成员必须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遵守家族的规矩和传统。
其次,宗法制度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制度。
宗法制度认为男子是家族血统的延续者,是家族的核心和中心。
男子继承家族的财产和地位,承担家族传统和责任的继承者。
女子在宗法制度中地位较低,她们的婚姻和生育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血统而服务的。
女子的身份和地位依赖于她们的丈夫和婆家家族的地位,她们必须服从男性权威的统治。
第三,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监督和约束。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他们必须服从家族的规矩和传统。
家族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和权力关系,长辈对晚辈有着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
家族成员的言行和行为必须符合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违背家族的规定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最后,宗法制度是一个闭塞的制度。
宗法制度中的家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相对封闭于外部世界。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圈子。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有限的,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是受到限制的。
总之,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和家族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传承和维护,以男性为中心,强调家族的监督和约束,并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
它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发展和稳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宗法制度的发展历程宗法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先辈们的家族成员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土地、财产等共同利益而逐渐形成了家族的生产组织和社会组织,由此而产生了宗法制度。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经济繁荣和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增长,宗法制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时,随着手工业的兴起,商业活动和城市生活的展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也逐渐开化,家族关系逐渐趋于衰落。
到了秦汉时期,宗法制度已经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宗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宗法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血缘、地产、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宗法制度的基本结构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家庭和家族,这两部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 血缘关系在宗法制度中,血缘是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
在家族中,人们彼此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这是家族组织能够长期稳定存在的关键。
血缘关系决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同时也决定了各成员之间的地位和权利。
2. 地产地产是宗法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产在宗法制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血缘关系。
地产是家族权力的重要支撑,是产生家族首领、贵族和高层人物的重要根据。
同时,地产还能够作为财产的基础,视为维持家族成员生活的来源。
3. 家族家族是宗法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家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大型组织,它由一群人组成,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方式。
家族是宗法制度中的最小单位,从而使之成为了维系整个宗法体系的基础。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宗法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家族法律制度。
它由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制度和法律制度相结合发展而成,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自我管理和约束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宗法思想,即“家族至上、子孙强权”的价值观念。
根据宗法思想,家族是封建社会中的基本单位,家族承担着千百年来祖先的灵魂和责任,祖先的功德和荣誉归于家族,而不是个体成员独享。
因此,家族的兴衰和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都应该依照家族的利益来行事。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老为核心,由长老负责管理家族事务。
家族的权威和权力都集中在长老手中,长老有着统治家族成员的权力,制定家族的纪律和规矩,处理家族内部纠纷。
家族成员在长老的指导和管理下,必须服从家族的规定,不得违背家族的利益。
除了家族长老,宗法制度还规定了其他重要角色,如族长、家官等。
族长是家族的代表,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中代表家族的利益,拥有决策权和行政权。
家官是担任家族中特定职务的成员,如负责祭祀、宴会等的仪仗管家,负责家族的财物管理等。
他们都是家族权力结构的一部分,负责维持家族的稳定和秩序。
宗法制度还有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如家族秩序、家训、家法等。
家族秩序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规范,它通过详细的规定和约定,确立了家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家族内部的生活和行为。
家训是家族长老制定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家族的精神和道德cult(ure)。
家法是对家族成员行为的规定和惩罚办法,对于违背家族利益和秩序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制止和惩罚。
宗法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强化家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通过宗法制度,家族成员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共同承担着家族的责任和使命。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对家族传承、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社会变革的到来,宗法制度也逐渐被现代法制所取代。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家族长辈制度,是指以家族长辈为主导的婚姻和继承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社会才逐渐被废除。
在这个制度下,家族成员只能嫁娶自己家族内的人,而继承权也只能传给家族内的子女。
宗法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部落社会,当时人们生活在类似氏族的群体中,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来决定社会地位和权力分配。
这一制度在周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确立。
周朝王室通过设立诸侯国、封建制度和嫡庶之分来巩固和扩大王权。
同时,周朝还逐渐建立起以封建贵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通过家族法规和族谱来管理家族内的继承和婚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族长辈是权威的代表。
家族族长拥有家族的权力和控制权,他可以决定家族内的婚姻和继承事宜。
婚姻在宗法制度中被赋予了重大意义,家族通过婚姻来维系家族血脉、扩大家族势力和保持家族的纯洁性。
因此,宗法制度强调了宗族内部的婚姻必须保持纯洁,不允许近亲婚姻和异姓通婚。
尤其是在贵族家族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婚姻关系更是需要谨慎处理,不仅要遵循血缘规定,还要考虑到地位和利益的平衡。
继承权也是宗法制度中的重要问题,权威和财产的传承需要遵循家族内的规矩。
根据宗法制度,家族的财产应该由嫡子继承,兄弟之间的继承权存在优先级。
父亲和爷爷都将家族的财产传给自己的长子,而其他子孙只能得到少部分的遗产。
女性在宗法制度中地位被较为贬低,她们不能继承家产,也不能代表家族行使权力。
唯一的例外是在无男嗣的情况下,女儿的丈夫可以成为家族的继承人。
宗法制度的实行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首先,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族的纯洁和稳定。
通过限制婚姻对象,宗法制度促使家族成员保持血统纯洁,防止了家族财富被分散和流失。
其次,宗法制度强调了父权和长兄权威,加强了家族内部的控制和管理。
家族长辈对于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财产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的决策可以影响整个家族的命运。
然而,宗法制度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_规章制度_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_规章制度_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都是基于庞大的家族单位,以家族为基础组织并规范社会秩序,但二者在一些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定义、特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通过血缘关系和宗法法规来限制家族成员的行为和地位。
在宗法制度下,祖先崇拜被提升为最高准则,祖先是家族宗法制度的核心,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祖先的行为规范和约束。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权力传承和资源分配,强调继承制度和男性世袭的原则。
在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中,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规章制度包括了家族内部的各种行为规范、权利义务和约束措施等。
规章制度是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管理家族内部事务,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秩序。
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家族的生活和活动,并且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和传承。
此外,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也存在一些差异。
宗法制度更加着重于血缘关系和权力传承,强调男性血统的延续和继承,而家族制度更注重家庭和家族内部的互助和团结,强调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家族的繁衍。
宗法制度更加倾向于传统的父系社会结构,而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允许母系社会结构的存在。
另外,宗法制度普遍存在于封建社会中,而家族制度则在封建社会和农业社会中都有存在。
古代宗法制度
古代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度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 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公制礼
(二)宗法制度概念
宗法: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 同祖先,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 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 权利与义务的法则。 简单说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 统的法则。
二、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
(一)嫡与庶
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天子王位的,必须是 嫡长子继承制 嫡妻长子。(宗法制度核心)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目的: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 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二)大宗与小宗
天子 诸 侯
卿 大 夫 士 庶 人
大宗、小宗是等级隶属关系,统治与被 统治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宗法制度并未 在社会变革中被完全打破,它在后世的延续 与发展主要有两条线索: ⑴嫡长子继承制 ⑵宗法制度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七庙、诸侯为五庙、卿大夫为 三庙、士为一庙(《礼记·王制》) 左宗右社
(四)丧服制度——“五服”制
斩衰(3年) 齐衰( 个月至3 齐衰(5个月至3年) 大功( 个月) 大功(9个月) 小功( 个月) 小功(5个月) 缌麻( 个月) 缌麻(3个月)
五服
三、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小宗五世则迁,自高、曾、祖、祢、本人共五
代,到本人的儿子时,就可以只祭祀到“本人”
的曾祖(儿子的高祖),不再祭祀本人的高祖。
这就是五世则迁。
别子
大宗 庶子1(高)
:
小宗 庶子2(曾)
: : 小宗 庶子3(祖)
:: :
小宗 庶子4(祢)
: : : :小宗 庶子5(本人)
22
.
嫡长子=宗子
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 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 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
别子:除嫡长子之外的众庶子,有别于~。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 父亲。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15
.
小宗
其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每 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 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 “小宗”。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 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 “士”,是“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 诸子为庶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为 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 可见,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而小宗则或 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 而对于大宗则都为庶。
33
.
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 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 稷坛,还有祈年殿、天坛、地坛、日坛、 月坛,都是明清皇帝祭祖的地方。
中国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不仅世代相传, 影响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宗族意识,而且 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日本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也很讲究祭祖。 大户人家现在仍然设堂室祭祖。近几年港 台人到陕西黄陵县皇帝陵祭祖。
中国宗法制度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专制统治秩序的维系
宗法制度对于专制政体的巩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 作用。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 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 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 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鉴外纪》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 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 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 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等级 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兄终弟及: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王位由哥哥传给 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继, 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我国古代 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 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 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 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2.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 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中国宗法制度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是一种以家族和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人们的婚姻、继承、权力继承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
下面将对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进行阐述。
1. 家族和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和血缘关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社会组织和管理,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通过血缘关系进行联系。
血缘关系由父系和母系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分别以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为基础。
在父系家族中,血缘关系以男性为中心传承,家族的权力和地位由男性后代继承。
男子继承父系家族的封号和家产,承担着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女子在结婚后就脱离了父系家族,并加入了丈夫的家族,成为丈夫家族的一员。
在母系家族中,血缘关系以女性为中心传承。
母系家族的地位通常较低,父系家族的权力更为强大。
子女通常跟随父系家族,而不是母系家族。
2. 婚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婚姻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以父系家族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中,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私事,它涉及到家族之间的联系和继承。
亲家关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通过婚姻可以增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助。
在宗法制度下,男性通常通过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来增强家族势力。
兄弟姐妹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加强。
这种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对象。
3. 继承制度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继承制度涉及到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
在父系家族中,家族的财产通常由家族长子继承,这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
而母系家族中,家族财产通常由女性继承。
继承制度与家族的存续息息相关。
家族的继承制度保证了家族的连续性,并使家族在社会上保持一定的地位和势力。
4. 社会地位和权力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宗法制度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继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家族的血缘关系和继承制度,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往往由出身所决定。
父系家族中的长子通常继承父亲的封号和爵位,成为家族的继承者,享有相应的权力和地位。
宗法制度
关系
宗法关系在先秦社会中所涉及的是有氏的居民,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卿大夫、士,也包括天子和各诸侯国的 国君。但是由于天子和诸侯是国家和公共权力的代表,因而在他们与王室和公室亲属之间,宗法关系受到很大的 限制。即使是天子和诸侯的亲属也“不得以其戚戚君位”。尤其是已立氏的王室和公室后裔,对于天子或诸侯只 能以君臣关系对待,而不能以亲属关系对待,即所谓“弟兄不得以属通”。天子和诸侯所受到的宗法关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某些仪式中对相同血缘或近亲血缘的诸侯给以优待和尊重。如《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 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等。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 “合族之食”的典礼,和在一些仪式的末尾安排“燕饮”,用来特别款待臣属中的亲属。这些做法含有道义和政 治的意义,与宗子对族人凭借血缘关系进行的具有行政与司法意义的管辖和处置有很大不同。天子对诸侯的管辖, 以及诸侯与诸侯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主要是依据他们各自的政治地位。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周代的天子和诸 侯同时也是包括一般贵族在内的宗族的宗子,并且认为天子是“天下大宗”,诸侯“相对于天子是小宗”,而在 其诸侯国内又是“一国的大宗”。这种观点往往导致将周代国家看成是宗族或家族的扩大。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是一种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统治形式,主要存在于商、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并在不同时间和地区有所变化。
其主要特点如下:
以家族、宗族为单位进行组织和管理,强调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
家族和宗族作为社会单位,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重职能。
实行世袭制度,家族和宗族的地位和财产可以代代相传。
在宗法制度中,各个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由血缘和世系决定的。
宗法制度下的权威主要来自家长和族长,他们掌握着家族和宗族内部的权力,并对成员的行为和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
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和宗族与国家和官僚机构并存,宗法制度既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承认并接受国家和中央政府的统治。
宗法制度尤其是晚期的察合台时期,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基本特征在中国农村地区延续至今。
宗法制度的内容
宗法制度的内容宗法制度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血统社会制度。
它基于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家族的血统关系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权力传承的基础,家族是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特定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首先,宗法制度中的关系网络主要由家族来构成。
家族是由共同的祖先而组成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孙后代。
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和支持的义务关系,尊重长辈、孝顺亲人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宗法制度中的权力传承遵循血缘关系。
家族社会的地位和权力是通过代际传承来维持的,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中的一种重要传统。
家族的长子有着特权和责任,他负责继承父亲的衣钵,管理家族事务,并保证家族的繁荣兴旺。
此外,宗法制度中还有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的重要性。
家族的祖先信仰被视为一种宗教信仰,祖先被视为家族的护符和保护神。
家族的成员通过祭祀仪式来表达尊敬和敬仰,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宗法制度还有严格的婚姻制度。
宗法制度中,婚姻是一个重要的权力交换和社会联系的手段。
根据血缘关系,家族成员之间的婚姻关系被视为亲缘关系的延续和扩展。
同时,宗法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禁忌和规范,规定了婚姻应该遵循的血缘原则和家族纲常。
另外,宗法制度以家族的利益为中心,家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家族的成员需要服从家族的决策和利益,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应该考虑到家族的长远发展和延续。
总体而言,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传统社会制度,以家族为基本单位,通过血缘关系来构建关系网。
它强调家族的传承和繁荣,以及个人和家族利益的统一。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宗法制度已经逐渐淡化,但其价值观念和文化影响仍然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古代宗法制度
古代宗法制度古代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也被称为“宗族之制”,是宗族和谱系图谱组织结构上建立的制度。
它主要形成于汉代,从封建时期开始就渐渐形成,影响了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宗法制度的根源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族社会结构。
它的发展遵循着中国的社会变迁,汉代以前的宗法制度可以说是建立在殷商时代的基础上的。
宗法制度的发展可以从汉朝开始看,汉朝下发了一系列宗法法令,明确了宗法制度的范围。
宗法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家族后代间的资源分配,维护族人一致同心的精神,保证家族的持续生存,使家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下,家族的政治与社会活动都受到家族规范的约束。
宗法制度的实行维持了家族家庭的密切血缘关系,把家庭的所有成员团结在一起,这便为古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古代宗法制度在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社会中的最重要的制度,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也是政府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
宗法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古代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古代宗法制度不仅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家庭秩序、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重要制度。
宗法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家庭秩序得到了稳定,也使政治秩序得到了维护,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富强。
宗法制度弥漫着古老的传统,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有它的影响,它在当今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古代宗法制度,使现代人了解古代的文化精神,以及古代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个很有价值的事情。
总之,古代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各个层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代宗法制度促进了古代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的古代文化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宗法制度,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精神,这也是个很有价值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和家族制度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
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须首先对宗法制度有所认识。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确定继统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者相辅相成,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与此相适应,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祖先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
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
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第二节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周人与商人相比,是个后进部族,但也很早就产生了宗法制度。
《诗大雅公刘》提到公刘率领周人迁居豳地,周人“宗之君之。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西周统治集团结合本民族原有的习惯,在新的条件下对商代原有的宗法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使之更加系统。
可以说在西周以及紧接其后的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臻于完善,这一阶段的宗法制度最为典型,最为严密。
西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体宗族成员宗奉的对象,在铜器铭文中有时被尊称为“宗君”。
《礼记;大传》说:“尊祖故敬宗。
”《白虎通.宗族》也说:“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这里所称的“宗”,就是指宗子而言。
宗子享有许多特权.首先,宗子有权主持祭祀。
祭祀祖先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在宗法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子孙都有主祭权的,只有身为长适的宗子才能主祭,继别者祭别,继祢者祭祢,继祖者祭祖,继曾祖者祭曾祖,继高祖者祭高祖,这些大宗、小宗的宗子各有所继,各有所祭,其余诸子非所当继者皆不得祭。
第二,宗子有权掌管本宗的财产。
宗法制度要求在本家之内财产相通,同宗兄弟“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丧服》)。
第三,宗子还有权力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等事务。
宗族成员每有大事,必须禀告宗子,《贺氏丧服谱》说:“奉宗加于常礼,平居即每事咨告,凡告宗之例,宗内祭祀、嫁女、娶妻、死亡、子生、行来、改易名字皆告。
”第四,宗子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
《礼记.昏义》记载女子许嫁之后要在祖庙或宗子之家接受宗子、宗妇(宗子之妻)关于为妇之道的教导。
与宗法制度有关的还有丧服制度。
丧服指居丧期间的衣服制度,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称为五服。
丧服不同,居丧期限也不同。
在宗法制度下,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族中所有人员都要按亲属关系的亲疏不同为之服丧,这样合族在大小宗宗子的统率下,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依靠对在封邑、采地、禄田上劳动的农奴的剥削而存在的统治集团。
这种宗法制度与等级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互为表里,又有其政治上的功能。
周王称天子,是所谓上帝的长子,被尊为天下大宗。
第三节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演变•一、封建社会前期的强宗大族和门阀制度••受生产力发展和激烈的社会变革的影响,西周春秋时期的那种典型的宗法制度到战国以后已难以维持其先前的形态了。
事实上,平王东迁以后,作为天下大宗的周天子只是徒拥虚名,在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内大夫专国政、陪臣执国命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原来的宗法等级已经开始动摇。
秦汉以后,就社会上一般情况而言,大宗、小宗之分实际上已经不受重视,宗子之尊成了历史陈迹,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官僚行政系统也不容宗族组织插足各级政权,从这一意义上说,严整的宗法体系已不复存在。
所谓“宗法始坏矣”,“宗法格不行”,就是根据这种情况断言的。
但是,如果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各个家族内部体现尊卑有序,维护尊长特权,约束族人思想行为,以巩固统治秩序的规范和办法,那么可以说,它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始终顽强地表现着自己,久盛不衰。
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仍然深深地打有宗法的烙印。
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现象。
秦汉时期一些宗族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力量以及人丁兴旺等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强宗大族。
强宗大族在地方上盘根错节,不仅武断乡曲,甚至阻梗政令的实施。
这种强宗大族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门阀是门第阀阅的意思,指世代显贵的家族。
门第的观念东汉时已经出现,大官僚和名士的家族宗党往往官宦不绝。
高门望族与强宗大族是二位一体的,门第高,族望隆正是强宗大族的标志。
由强宗大族发展而来的门阀制度,与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相比,其宗族内部的层次系统不是因大宗小宗血缘的远近而作明晰的区分,而更偏重于各个支系、各个家庭的政治权势和财富,宗族中官位最高,财富最多的成员成为实际上的首领,他们取代了宗子的地位,而对宗族的控制则具有更为粗暴的形态。
但其重视血统和家世,以血统家世决定社会地位,并在宗族内部实行家长制控制,区别尊卑贵贱,强调等级服从,二者完全是一致的。
随着庶族地主的进一步兴起,又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荡涤,与重族望为特征的门阀制度密切结合的中古宗族制度同士族地主一起退出二、封建社会后期的宗谱、宗祠、族田、族规、族长和族权• 1.宗谱•宗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谱牒用以明统系,统系既明,宗族就不至于混淆。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为本族族谱所作的序中说:“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
•发展到明清,不但著族皆有谱,“家之有庙,族之有谱”(明方孝孺《童氏族谱序》)成了极其普遍的现象。
日本学者秋贺多五郎在《宗谱的研究》一书中曾把家谱的内容和修谱的目的归纳为:(1)序得姓的根源,(2)示族数的远近,(3)明爵禄之高卑,(4)序官阶之大小,(5)标坟墓之所在,(6)迁妻妾之外氏,(7)载适女之出处,(8)彰忠孝之进士,(9)扬道德之遁逸,(10)表节义之乡闾十条。
不难看出,“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具有敬宗收族的意义。
2.宗祠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
后世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的祖庙为家庙,而庶人只能祭于寝。
宗祠为追远报本而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要体现出礼尊而貌严。
宗祠祭祖,仪式隆重,是最为重要的宗族活动。
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宗祠又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
宗祠还是教育本族子弟的处所。
宗祠或由族长直接管理,或由族中威望较高的人轮流在族长的领导之下担任管事。
3.族田族产又称祠产,名义上是合族公有的财产,包括山林、土地、房屋等。
除祖先所置并有遗嘱规定不许分散、归子孙共享的那一部分财产以外,族产的来源主要有三:“或独出于子孙之仕官者,或独出于子孙之殷富者,或祠下子孙伙议公出者。
”(清刘鸿翱《杜盗祭款立碣记》)此外还有把犯了过失的族人财产罚入者。
族产中最重要是可以年年有地租收入的族田。
族田又分祭田、义田、学田等,一般都招佃耕种。
族田是合族公产,各宗族都立约规定不得典卖。
族田的收入除祭祖、办学、办理一些公益事业外,主要用于赡族。
族田和宗祠结合在一起,二者互相补充,4.族长族长是管理全族事务的一族最高首领。
族长和宗子是不同的概念。
一个宗族宗子的身份是以其大宗世嫡的血统继承而来的,而族长并非世袭,一般由推举产生。
族长或称族正,虽然在形式上是推举产生的,但并不是宗族成员人人都有推举或被推举的权利。
能推举族长的只是族中的长老和或富或贵者,年轻人和贫穷的劳动人民都无从表示自己的意见。
族长高踞于族众之上,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这包括:第一,主持祭祀典礼之权。
第二,主管族产之权。
通过主管族产,可以第三,对族人的教化和惩罚之权。
族长可以利用祭祀、会食、团拜、续谱、读谱等仪式以及在其他任何场合向族人宣扬封建道德,族人必须听从教诲。
如族人中有违反族规家法,损害族中权贵的利益,败坏伦理纲常者,族长有权“切责之,痛责之.”(《新安程氏合族条规》)。
第四,处理族中各种纠纷,调停争端之权。
有的宗族为了防止族长滥用权力,曾制定了一些规定,如《交河李氏族谱.谱例》中有这样的条文:“不许恃族长名色,做事不端,处事不公,以致家法紊乱“,族长如“行诣有愧,触犯规条,合族齐集,公讨其罪,如稍有改悔,聊示薄惩,以警其后,不然则削去族长名字,永远不许再立“。
5.族规族长是根据族规行使权力的。
族规又称族训、族约、宗规、宗约、家规、家训、家礼、家范、祠规等等,是宗族的法律,起着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对族众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张氏宗谱.家规》即指出:“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
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
夫家中之有长幼内外之殊,公私亲疏之别,贤愚顽秀之不同,苟非有训以示之,而欲一其性情遵模范,绝无乖戾差忒之虞,虽圣人不能强也。
”大体说来,族规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尊崇君权,履行对封建国家的义务。
第二,把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法原则具体化,规定了祭祀祖先的种种礼仪,族长、房长等宗族首领的推举办法和他们应享的特权,宗祠、族产、宗学的管理制度以及族产收入的分配办法等等。
第三,提倡封建伦理道德,规定不同宗族成员不同的等级名分和行为准则。
封建伦理的中心环节是要求卑幼者对尊长者必须绝对服从,各种族规所宣扬的敦人伦、崇孝悌,都是以此作为准绳。
第四,宣扬同族一气,不论贫富应各守本分而又互助互爱,规定了敦本睦族的一些措施。
所有的族规都要求宗族成员努力维护和加强本族的团结,强调一族之人出自同一祖第六,为了保证宗族血统的纯一,规定了立后承继的原则和办法。
异姓乱宗是宗法社会的极大禁忌。
许多族规对不准异姓冒姓入谱和继承财产都有严格的规定。
《陇西李氏续修族谱.例言》即宣称“随母子,数岁来,带孕子,数月生,及义子、赘婿,皆异姓也,原非一本,例禁概不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