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合集下载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7张PPT).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7张PPT).ppt
——朱德润《送强仲贤之京师序》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状元公的进击之路!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3)发展历程:
①隋唐:开始实行 ②宋朝:发展完善
1532年4月24日,参加明世宗亲自
主持的殿试,被明世宗钦点“御
擢第一”,即状元。
③元朝:中落
④明清:鼎盛
A.形式与流程:
乡试、会试、殿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1)途径: 分科考试 (2)标准: 才学 (3)发展历程:
①隋唐: 开始实行
A.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 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 治的局面 B.内容:制举、常举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 选人
最受重视
秀才

明 经 考儒家经典 进 士 考诗赋文才
察孝廉,父别居。
4.汉朝:察举制
——《晋书·段灼传》
(1)含义 先考察而后推举
:(2)标准:品行(乡里舆论评价)、才学(为官能力)
(3)考核内容:常科和特科 (4)评价
任用
常科
最主要 孝廉科
①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考核
(岁举)
②局限: 后期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茂才科 贤良方正
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
长官自辟:容易形成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地方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 地方大小官员由吏部管理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3)发展历程:
①隋唐:开始实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一、荐举制度 1.游说、上书自荐
(四)自荐
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 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 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 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 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 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 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二)私人荐举
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 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 “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 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 曾 国 藩 左 宗 堂 李 鸿 章
一、荐举制度
5. 私人荐举的弊端
(二)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 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 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 治腐败。 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 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 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 举以纳贿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
二、科举制度 (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 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 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 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 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 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 点。
▪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
▪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 发展,
▪ 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 两科,
▪ 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 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 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 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 由学校。
▪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 (1)什么是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 考试成绩。
▪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 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 这种模式的弊端。
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 明确: ▪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
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 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16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16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选官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 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 和根深蒂固的官本 位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从先进变落后, 与此不无关系,我们应吸取这沉重的历史教训。
(2)、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选官制 度的逆向制衡,指的是官吏的退免制度。官吏有选用必须有退免。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 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第一名叫解(jie)元。其余 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 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 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 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 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 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 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ú] ,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PART 03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局限性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才, 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才
据《明史·选举志》记载,明朝科举考试中,录取 人数最多的是进士科,约占总录取人数的60%,而 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诗词、文章等方面的才能。
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价 值与启示
科举制度提升了古代官员的素质
据统计,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平均录取率仅为3.5%,这说明只有极少数人能够 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因此,科举制度对选拔官员的要求极高,使得古代官员 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为贫寒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使得他们有机会通过 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改变了家族地位。据研究,唐代进士中约有20%来自庶族家 庭,而到了宋代,这一比例上升到了40%。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古代官员选拔和社 会变革的影响
科举制度提高了古代官员的素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得许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机 构。据统计,唐朝时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 达到了40%以上,其中不乏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官员选拔的混乱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学堂选官制度。然而,由 于学堂选官制度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考试,导致官员选拔混乱,腐败现 象严重。据统计,1905年至1911年,清朝灭亡前的十年间,因官员 选拔不公而引发的民变多达20余起。
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文化水平达到了70以 上,远高于其他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提升了官员的道德水平。 科举考试强调的是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通过这种方式 选拔出的官员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世袭制,使得任何有才能、有 志向的人都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02
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 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 点。
1.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基本形式。
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各省举行,会试在京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 生通过不断考试,获取不同等级的功名,以取得官员选拔的资格。
2.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 按功晋升
根据官员的功绩大小, 决定其晋升与否。 01
2. 按资晋升
根据官员的资历和经验, 02 给予其相应的晋升机会。
4. 举荐
通过他人的举荐,可以 04 获得晋升的机会。
3. 选拔考试
03 通过选拔考试,考察官员 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确 定其是否具备晋升资格。
4. 官员晋升制度的利弊得失。
中国古代官员晋升制度是依据考试成绩、工 作表现、上司评价等综合因素来决定,这种 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但也可能导致官员只关注上司评价,忽视百 姓利益。此外,由于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容 易产生不公平现象,也可能导致官员为晋升 而过度竞争,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在实施 官员晋升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以确保选拔出优秀的 官员,更好地服务社会。
2. 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利弊得失。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才能而非 出身或财富。科举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如考 试内容单一,忽视实际能力,考试作弊等。另外,科举考试制度在后期逐渐僵化,束缚了思想,不利于 社会发展。总体来说,科举考试制度既带来了一些益处,也有其局限性。
5. 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清朝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首先,考试科目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加强 了选拔的严格性。其次,清朝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强调了四书五经的重要性,减弱了 诗词歌赋的影响。此外,清朝科举制度中还引入了资格审查制度,对考生的出身、品行、学识等方 面进行全面考察。这些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是选拔更优秀的官员,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ppt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ppt
三、品评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 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四、“九品中正制”的变迁和发展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 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 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 “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 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3.张旭华认为,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从陈群创建到司马懿设立州中正,为九品中正制 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此制在选贤任能方面确曾起到 积极作用。第二,自司马懿设立州中正到西晋建立,是 九品中正制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九品中正制终于完 成了向门阀化转变的历史过程,成为巩固门阀统治的政 治支柱。
三、具体内容
一、设置中正: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
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 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 评, 九品中正制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 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 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世袭制——春秋、战国以前 军功爵制——战国到秦 察举制——两汉时期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官人法)
科举制——隋唐到清末新政以前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一、曹操的“求贤令”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课件ppt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课件ppt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名称
标准
夏商周 世官制
血统
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
汉 察举制 征辟制 道德才学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
隋唐 科举制
考试成绩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阶段?
世官制(先秦)
•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 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 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 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科举制度确立于唐,在明清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极盛之日,也是它衰亡没落 之日。当时的人要想步入仕途,只有科举,别无他途。 B 原始社会“禅让”的原则就是“选贤与能”,汉时的举孝廉的标准也与之相同, 但因为后期被门阀势力左右,逐渐被“九品中正制”替代。 C秦汉的察举制与魏王曹丕开始的九品中正制有本质的区别,表明选官制度又 向世官制靠近了。 D古代帝王一般坚持“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则将嫡长子立为太子,以 继承王位,这是受夏商以降的宗法制和世官制的影响;也有的帝王在兄弟或者 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这是受禅让、察举制的“选贤与能”原则的影响。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译文:以前我的先王,也是希望任用以前的旧臣共治朝政。注:盘庚迁都, 臣民均不服,这是盘庚教训大臣的话。
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衣冠:士大夫、官绅;征:考察验证;源流:指离开本土的衣冠士族的德行 根本;遽难委悉:一下子难于了解清楚。注:这句话是交待察举制被九品中 正制取代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教学目标:
1、学习综述类文章筛选信息的一些基本 方法。 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 基本概念。 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形式和明晰的思路,结合高考命题形式, 学习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 归纳概括各个选官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苏轼的几 句话作出具体说明。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 问题研究法
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与早期社会哪个时期制度相似,哪个时期的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同?

相似;

不同。
与 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选贤与能” 相似; 与 夏商以来的世官制 不同。
西汉和东汉以后有哪两种选官制度?荐举的标准各是什么?
(1)有
制和
制。
(2)
(1) 察举 制和 九品中正 制。 (2) 察举制荐举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不全靠家世 ; 九品中正制开始具有选贤用意,后来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1、理清全文的结构。 (1)基本方法:列提纲。 (2)提纲的概念: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文本内 容要点。 (3)列提纲的好处: ①有助于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②有助于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 (4)列提纲的要求: ①抓住主干与重点。 ②文字必须简练扼要。
理请全文的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
本文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分说部分第2、 3、4节都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第5节按 逻辑顺序分类介绍。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衰弱(春秋战国) —世代承袭官职。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访推荐,规范(西汉后 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元),鼎盛、衰亡(明清)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由学校。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 展历程。
鉴赏探究
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苏轼分析的“出于学”、“出于客”、“出于郡县吏”是指选官的范围,“九品 正”、“科举”是选官的制度。 B战国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一次革命,它从此打破了历史上官位靠门第家世 世代相传的世袭制,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C文章着重介绍了四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又把这四种制度分成三个时期。 D古代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是建立了“学校——科举”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拓展迁移
(一)、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梳理方法,请给《“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 术研讨会综述》一文的四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阅读课文,完成1-3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文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幸福、人的权利,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文化精神。 (B)人文精神应该突出它的现代文化属性,应该表现为自觉、民主、自由的精神,具有 这样人文精神,人才能成为自觉、自主、自由的人。 (C)人文精神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生命层次、生存状态层次、求善层次、求真层 次、求美层次。一种和谐、自由的层次。 (D)人生要处理好天人关系、社会关系和“身口意”方面的修身关系,谁处理的好,他的道 德境界就高,就有人文精神。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以及释道儒思想里面就很体现以人为 本,所以人文精神也就是传统文化。
谢谢观看
上海九院整形科地址 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 上海九院整形科预约挂号 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zxwz/上海九院整形科专家 /zxdt/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zxwz/192.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周末 /zxwz/193.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节假日 /2017/zxdt_0408/64.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 /2017/zxdt_0408/65.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下列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D ) A夏商周春秋战国全实行“世及制”或者叫“世官制”,继承者在继承权威之前必须 过国学的教育,一般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 B按照选贤与能的原则,在推行禅让的原始社会末期、推行“察举制”的秦汉和“九 品中正制”的魏晋,应该野无遗贤,不应该有怀才不遇之人。“阮籍猖狂,岂效穷 之哭”,实属极个别的社会现象。 C李密的《陈情表》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孝廉是指 孝悌廉正之人,指德行;秀才,优秀人才,指科举考试州府县学的生员。这两者均 是古代推选官员的科目。 D现行的公务员选拔有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子,如公务员考试,就有科举选贤的意思, 但内容却不像八股文那么空虚呆板;通过公务员考试以后的组织部门的考察,又有 察举制的意思,但现行的德才标准又与古代不同,更具现代色彩。
讨论质疑 1、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 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学:学校教育;客,门客;九品中正:由中正将州郡人士分成九等,以供国家选材。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昉晞昍
下面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科学研究需要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专一深刻的思想,需要坚韧固守的精 神,衡量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大小,就以他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跟人文精神没有关系。 (B)一个从不关心自己的人,就是没有人文精神的人,但这种人,却能够摆脱形形色色 的个人羁绊,去研究那些最崇高意义的理论。 (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必须是统一的,表现在: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现在的科学发 明创造必须追求丰厚的回报,以改善科学家的生活条件,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就是最好 的证明,同时也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必须统一的最好证明。 (D)科学研究是神圣的事业,搞科学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心灵纯洁,以追求真理为目 标,以社会和人类的利益为依归。因此,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互相包容的关系。人文 精神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前提和内在要求。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程文:原指考场上作为范文的文章,这里指科举考试中考场上的文章。
问题设计
1、文章开头说“三代到明清”,结束时说“考察以上三个时期”,这“三代”与“三个
分别是指什么?
(1) “三代”指

(2) “三个时代”指



1、三代指 夏、商、周

三个时代指 夏商以后 、 秦汉 、 隋唐至明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