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牵手古史 让故事更有故事
以让古诗架起历史的桥梁为题作文
以让古诗架起历史的桥梁为题作文古诗,这玩意儿就像是一台时光机,能嗖的一下把咱们带回到过去。
它可
不是那些死板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的活化石,能让咱们跟老祖宗们来一场跨
越时空的对话。
你想想,当咱们读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时候,是不是仿佛能
看到唐朝那个春天的早晨,孟浩然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伸着懒腰,听着
窗外鸟儿欢快的歌声?这就是古诗的魅力,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把一个
场景、一种心情,甚至一段历史,清晰地展现在咱们眼前。
再比如说,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眼前立马就浮现
出那些在边疆奋勇杀敌的战士们,满脸尘土,铠甲都被磨破了,但眼神中依然
充满了坚定和无畏。
这让咱们对古代的战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更能理解那
些战士们的英勇和牺牲。
古诗还是古人情感的大喇叭。
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豪迈啊!感觉他正举着酒杯,对着咱们大喊:别担心,人生总有出路,钱没了再赚!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把她的
孤独和愁苦一股脑地倒给了咱们,让咱们也跟着心里一揪。
所以说啊,古诗就是那座神奇的桥梁,连接着现在和过去。
通过它,咱们
能走进历史的大门,看看古人是咋过日子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
的理想抱负。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这座桥,多去桥上走走,多听听古人的故事。
说不定,走着走着,咱们对自己的人生也能看得更明白,活得更通透呢!。
如何通过古代诗词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何通过古代诗词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传达中华文化的方式。
通过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传递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首先,古代诗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歌是历史的镜子”的说法。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以及各种重大事件。
通过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价值观念等。
例如,《离骚》这一篇反映了屈原处境的楚辞,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将古代文化保存下来并传递至今。
其次,古代诗词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诗词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以简约纷呈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词之所以能够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在于其中融入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渗透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传统哲学思想。
通过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圣贤的推崇、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简洁且意境深远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对世界万物的探索和追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古代诗词融入到教育、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方面。
在学校中,可以设置古代诗词教学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诗词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文学领域,可以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来写作,这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还会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在舞台艺术等领域,可以将古代诗词融入到节目中,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领略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古诗牵手古史 让故事更有故事
7 5 6年 , 唐肃宗 即位后改元 至德 。这年 1 O月 , 唐 肃宗命 宰相房 珀统兵收 复长安 、 洛 阳, 在咸 阳县东 的陈陶一战溃败 。 当时 , 杜甫困 陷长安 ,听到这个不幸 的消息 ,看见 安禄 山部胜利归来 的骄 横情 景, 满腔悲愤 , 便用诗歌 《 悲陈陶》 记 录了陈陶之 战的史实 :
中图分类号 : G6 3 3 .5 1
一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3 1 5 ( 2 1 3) 0 3 — 0 4 4 — 0 0 2
、
史如海 , 诗如舟 。 凭 舟 望 海 海 泛 舟 忆昔开元全盛 日。 小 邑犹 藏 万 家 室 。
稻米流脂粟米 白. 公私仓廪俱丰 实。
史的关 系, 笔者结合 自己平 时的教 学实践 , 重点阐述古诗与历史课教 学的关 系, 在历 史课 堂渗透 古诗词教 学 , 探 索用诗歌 导入 的方式 ,
激发学生兴趣 , 培 养学生思维, 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等 , 以适应新 时期课 改的新要 求。 关键词 : 诗词渗透 ; 历 史课堂 ; 德 育为先 ; 文化继承
P o p u l a r S c i e n c e
科 学大众 ・ 科 学 教 育
2 0 1 3 年 第3 期
让古诗牵手古史
摘
让故事更有故事
唐 爱 娟
( 杭 州市桐庐县方埠 中心 学校 , 浙江省 3 1 1 5 0 2 )
要: 根据 2 0 1 1 年版《 历史与社 会》 新课程标准新要 求, 要 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 加 强传统 文化继承 。 鉴于古诗 词的特 点及 与历
让经典诗文伴随孩子成长
让经典诗文伴随孩子成长无锡市东湖塘中学初二(5)班胡越家长:诗是文学的宠儿,诗的语言一字千金,思想蕴藉深远,给人深刻启发,给人无限美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让经典诗文伴随左右,注重熏陶感染、积累运用,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首先要让孩子朗读经典诗文。
杜甫的《春望》是一首情真意浓,感人肺腑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爱国情。
让孩子在反复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联想。
由李清照的《如梦令》“溪亭日暮”,可以想到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由“藕花深处”想到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由“一滩鸥鹭”联想到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孩子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从而深刻体会到这首诗的自然之美。
家长指导评价也可以让孩子与古诗词“携手”。
以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引导孩子学以致用、综合实践;以诗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引导孩子养成边动笔边读书的好习惯;以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引导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余秋雨曾经说过:“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作为家长,让古诗词时时不经意地贯穿于孩子成长过程,让孩子充分领略古诗词这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可以培养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相信孩子的语文学习也一定如一弘清泉,一路奔流,一路欢歌。
诗词歌赋皆为史——巧用诗歌资源,丰富历史教学
诗词歌赋皆为史——巧用诗歌资源,丰富历史教学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我同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诗人喜欢以诗咏史,他们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而且王朝的兴衰荣辱也都尽现其中。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着作之林,皆史学”。
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若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引用一些诗歌,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以诗导史,营造氛围,激活课堂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兴趣”。
历史课堂上,适时选取一首紧扣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
案例一: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引用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通过诗词导人,再现了一个一统华夏、再造乾坤、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的秦王赢政形象,为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中,以《长征》引入,“红军小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8个字展示了艰苦卓越的长征画面,很容易让学生走进那段不寻常的岁月,也使得课堂诗意盎然,生动活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诗词导人,可以为学生学习新课程,接受新知识营造浓厚的气氛。
二、以诗讲史,创设情境,传授知识现在的历史教材由于受到篇幅和课时的限制,叙述基本上是提纲式,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
古今多少事,都在诗词中,选择一些反映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叫代特征的诗歌,可以再现史实情境,形象生动地展开教学。
案例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描述的是东汉末年这段历史,历史画面感强烈,将教材的讲述和这首诗歌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形象地认知史实,帮助学生把握统一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主题。
案例二:“开元盛世”时,经济高度繁荣,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仝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以典型的写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景象。
品读经典诗词,传承文化精髓——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案例分享
品读经典诗词,传承文化精髓——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案例分享一、背景中国悠久历史中沉淀了诸多经典古诗词,这部分文化是颇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就涵盖了不少的古诗词素材,且新教改实施以来,我们也不难发现,新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已有所增加,这也就意味着教育部对于这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一些教师未正确认识古诗词诵读教学,认为学生能够背诵课本上的古诗词,就是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学生虽然通过反复背诵在短时间内有所记忆,但是对于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时间一久,学生就会遗忘所背记的古诗词,同时生硬的背诵教学会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注意,不能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这样,一方面是对于教学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打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信心。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急切,不能给予学生充足诵读的时间,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不少教师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诗词逐句分析,这样的教学不仅枯燥,也与生本教育相违背,只有让学生进行诵读,与古诗词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而将其从而将其深刻与内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现阶段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学习,更要积累一些课外的诗词。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记载了先贤们的智慧和文明,古诗词更是先人们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精炼,言简意赅,他的教育作用不容小觑。
孩子们更多的接触中国文化的精髓,才能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诗词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做法鉴于上述的认识,我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典诗词诵读活动。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诗词,诵读经典诗词,感受经典诗词,希望能够使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从小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并伴随他们的成长,提高他们的修养,增强孩子们的民族精神,滋养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让古诗架起历史的桥梁为题作文
以让古诗架起历史的桥梁为题作文古诗,这玩意儿可真是神奇!它就像是一台时光机,能带着咱们穿越千年,去领略那些古老岁月的风光。
你想想,当我们读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是不是仿佛能
看到李白那孤独的身影,在寂静的夜晚对着那片月光发呆?这简单的诗句,一
下子就把我们拉到了唐朝,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那份宁静和诗人内心的愁绪。
再看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豪迈是不是扑面而来?我们好像站在了长江边上,看着那汹涌的波涛,感慨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一一闪过。
古诗就是这么厉害,它是历史的记录者。
通过古诗,我们能知道古代的人
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追求。
比如说,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我们能了解到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从“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里,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亲人的牵挂。
而且啊,古诗还能让我们和古代的大诗人们交上朋友。
我们可以跟李白一
起喝酒赏月,跟杜甫一起忧国忧民,跟王维一起欣赏山水田园。
这感觉,就像
是拥有了一群超级有才华的古人朋友,随时能跟他们聊聊人生,谈谈理想。
所以说,让古诗架起历史的桥梁,绝对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它让我们跨
越时空的限制,与过去的世界紧密相连。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些古诗,让这座
桥梁越来越坚固,带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情遨游!。
六年级古代诗词教案二者通,传承
六年级古代诗词教学是一门挑战与传承相结合的良苦用心的学科。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既需要传承古代经典的诗词,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一门有着深度和广度的学科,需要教师有着严谨和敬业的素质,才能将课程的精华传授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诗词,教师需要对诗词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
不仅要理解诗歌的意义,还要了解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
通过读懂古代诗词,传承古代文化精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增强自身的文化品位。
传承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通过传承,让学生明白中国诗词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传统。
对于古代诗词的传承,教师既要全面又要细致。
全面是指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风格的诗词,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等。
细致则是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含义,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古代诗词的精神内涵。
古代诗词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任何一门语言艺术课程的根本,在古代诗词教学中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实物、语言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小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词语表达能力也是古代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词语表达能力,写出自己的文章。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师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句型和词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新思维能力则是未来人才在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遵循古诗词的构成规律,鼓励学生从中创新思考,开拓自己的思维。
学生可以在古诗词的基础上创作自己的新作,如张九龄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就可以启示学生去发散思维,写出自己的版本。
通过以上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发挥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并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六年级诗词教学是一门需要理解背后意义和传承古代文化的学科。
用故事串起古典诗词课堂
用故事串起古典诗词课堂作者:丁松青杨振辉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9年第01期统编本教材推出后,从教材的运用中广大一线教师不难发现,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加了。
据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和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0%左右,而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
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有些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通过“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这样的步骤来教古诗。
这样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总是老一套,难免会让学生厌烦。
尤其是低年级的古诗文教学,如果把一首诗教得过于烦琐,抠得过于细致,就像解剖一般的话,古诗文的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温儒敏教授说:“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謂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
”“怎样教好古诗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温教授的话已经给我们古诗文教学明确了方向,那就是“要求不要太高,不用过多阐释,要反复诵读”,这在低年级的古诗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把成人对古诗文的理解强加给低年级的学生,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
笔者与“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一起,结合温教授提倡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经过近两年的摸索与实践,在一年级古诗文教学中,用故事串起整个课堂,走近人物进行系列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古诗文朗诵活动美篇
幼儿园古诗文朗诵活动美篇在今天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们穿着可爱的衣服,手里拿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古诗文书,一步一步地走向讲台,整齐的队形和自信的步伐,展现出了孩子们可爱的风采。
这是一场美妙的古诗文朗诵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诠释着古诗文的深刻内涵。
朗诵活动开始之前,孩子们积极地准备着自己的表演。
有的孩子准备了《登高》《静夜思》等经典古诗文,有的孩子则选择了一些与自己经历相关的小故事。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这些古文,用自己的声音诉说着古诗文中的情感。
孩子们的演绎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非常认真地聆听着,用鼓掌和微笑来鼓励孩子们的表现。
孩子们的朗诵中不乏有些小失误,但老师们总是鼓励他们,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而父母们则满心欣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这场活动不仅是孩子们语言表达的锻炼,更是孩子们人格、情感和认知的体验。
在孩子们的朗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情感流露,看到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看到了古诗文对孩子们的文化渗透。
而这场舞台,也为孩子们留下了成长的记忆:在一次次实践中,他们学会了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表达,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断求变的探索过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了古诗文的风采。
孩子们倾注的努力不止于此,在学校的平日里,老师们也教授他们许多古诗文,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中的文化魅力,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考。
同时,老师们还教育他们如何在朗读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如何通过语音、肢体、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通过这场古诗文朗诵活动,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清丽的境界。
孩子们现在还年幼,他们对这些诗词语言可能只是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但是这场活动需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和付出,需要他们有学习和表达的热情。
只有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经历中汲取爱情和友情、家庭和国家、历史和科学等各类知识,才能在人生的长河中奏出华丽的旋律。
该活动结束后,幼儿园会根据孩子们的整体表现评选出优胜班级,并颁发奖项。
但是此刻孩子们心中已经充满了对自己所学习的古文化和诗词语言的热爱,这种感受深深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古代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发展它。
幼儿园文学盛宴:古诗词朗诵与民间故事传承
幼儿园文学盛宴:古诗词朗诵与民间故事传承一、幼儿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作为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学习环境,承担着培养孩子文学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责任。
在幼儿园,文学教育不仅是孩子们学习语言、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古诗词朗诵和民间故事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文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古诗词朗诵:激发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朗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含义,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在幼儿园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孩子们的模仿,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慢慢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认知。
三、民间故事传承:陶冶情操民间故事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道德规范。
在幼儿园中,通过讲述寓意深刻的民间故事,可以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情节的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道德,培养他们的情操。
四、教育意义的回顾幼儿园文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朗诵和民间故事传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古诗词朗诵,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而通过民间故事传承,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和人格。
这些都是幼儿园文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幼儿园文学教育中的古诗词朗诵和民间故事传承,我认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和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智慧,对幼儿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幼儿园文学教育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推广,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这个文学盛宴中受益,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和国学底蕴的优秀人才。
总结在幼儿园文学教育中,古诗词朗诵和民间故事传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感和情操,对他们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引入诗话资源,助力古诗词教学
引入诗话资源,助力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古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而引入诗话资源,即通过古诗词中的典故、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来助力古诗词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以下将从引入诗话资源对古诗词教学的意义、方法和如何落地进行探讨。
引入诗话资源对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引入诗话资源可以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其音韵美和形象美,还能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和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典故、历史典故等课文背后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引入诗话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国学修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讲解古诗词中的诗话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引入诗话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动力。
古诗词中的典故、历史典故往往都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引入诗话资源对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可以选择一些典故丰富的古诗词,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故事,逐步展开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内涵。
可以选择一些家喻户晓的古诗词,如《将进酒》、《静夜思》、《庐山谣》等,通过分析其中的典故故事和历史文化内涵,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的多重魅力。
可以结合诗词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诗词联想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和诗话资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传统文化教学案例
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传统文化教学案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接触教育的起点,如何有效地传承和教育传统文化,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并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传统文化,幼儿园可以从诗词歌赋等方面入手,让孩子在乐趣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诗词歌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载。
通过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教育,可以让孩子在儿时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审美情感诗词歌赋中的优美意境和华丽辞藻可以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而且,通过学习诗词歌赋,可以启发幼儿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感。
3. 塑造人格品质诗词歌赋中蕴含了很多正面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如孝道、忠诚、仁爱等。
在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教育中,通过讲解诗词歌赋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三、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的教学方法1. 以歌曲形式引入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将传统诗词歌赋改编成易于理解和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歌曲中学习诗词歌赋,增加趣味性和亲和力。
2. 结合绘画故事利用图片故事、绘本等形式,将诗词歌赋的场景和形象呈现给孩子,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诗词歌赋的意境和内涵,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通过诗歌朗诵比赛、诗词歌赋晚会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传统文化的热情,让他们在朗诵中感受诗词歌赋的韵味和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四、幼儿园诗词歌赋传承的教学案例以《咏鹅》为例,进行具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画、歌曲、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孩子们全面地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并进行相关的扩展活动,如编故事、画画、制作手工等,让传统诗词歌赋真正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动故事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动故事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往往显得枯燥无味,缺乏兴趣。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引入一些生动的故事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动故事解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案例,以期引导学生在娱乐中领略古诗词之美。
一、生动故事解读的重要性1. 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尤其是对生僻难懂的词句更为抵触。
而故事是生活中的一种载体,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将诗词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
通过生动故事解读,学生会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思考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代诗词往往运用意象丰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需要读者进行想象和联想。
然而,小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单纯的解读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
通过生动故事的解读,老师能够创造出形象生动、情节丰富、有趣的场景,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诗词创作和演绎中。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然而,单纯地阅读、背诵古诗词的方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与生动故事的结合,学生能够在情境中领略到古诗词中所表达的美感,提高对古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生动故事解读的实用案例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事解读: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
有一天的夜晚,他躺在床上,看到了明亮的月光,月亮映在他的床前,好像是一层薄薄的白霜。
他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不禁想起了自己遥远的故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形象的情境设置,将学生带入李白的思绪中,感受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进而加深对诗词中“静夜思”的理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陈婕来源:《教师·下》2013年第04期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作为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历史与承载着延续民族历史文化精髓使命的文学,两者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古人喜欢以诗咏史,从诗歌中可以看到历史的演化,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
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并运用了这个资源,利用诗歌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新空间。
这给我们的历史学科运用古诗进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古诗歌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有助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有助于改进历史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增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诗词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发掘中国传统诗歌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只有恰当地选择诗歌并合理地引用,才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有助于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落实。
诗歌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鲜明的事实,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时不可乱用,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①写实原则;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所引诗歌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体现历史的真实。
②思想原则;引入教学的古诗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要对古诗进行精心选择,扬长避短。
③简明原则;所引诗歌要顾及到中学生的现有知识层次,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能够很快激起学生兴趣的诗歌,避免深奥晦涩难以理解的古诗。
本文试图对诗歌运用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选择了人教版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一课。
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王安石变法”一课的要求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让古诗牵手古史让故事更有故事
让古诗牵手古史让故事更有故事
唐爱娟
【期刊名称】《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根据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要求,要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继承.鉴于古诗词的特点及与历史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重点阐述古诗与历史课教学的关系,在历史课堂渗透古诗词教学,探索用诗歌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以适应新时期课改的新要求.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唐爱娟
【作者单位】杭州市桐庐县方埠中心学校,浙江省3115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在“突转”中见精彩,让故事更有“故事”味 [J], 高行亮
2.“客观中立”的中国故事更有利于对外传播——对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的话语分析 [J], 郭镇之;
3.故事,让英语课堂更有兴味——浅谈\"故事教学法\"融入小学英语课堂 [J], 俞丹
4.牵手故事启蒙阅读——浅谈第一学段以故事促阅读的指导策略 [J], 潘旭群
5.牵手绘本作文借鉴故事结构——浅谈绘本中的故事结构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J], 郭甜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融入古风情怀,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融入古风情怀,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由于古诗词的艰深、晦涩,很多小学生对古诗词教学缺乏兴趣,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我们需要融入古风情怀,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古代文化背景和人物故事,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有趣。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他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感受古风文化的神韵。
在教学《白日依山尽》时,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欣赏相关的山水画作,感受诗歌中山水的奇妙意境。
可以通过课堂活动,邀请学生模仿山水画作,通过绘画来感悟山水意境。
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古风文化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古诗词的教学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请学生学习相关的舞蹈动作,配合朗诵诗歌,将古诗词的美妙情感通过舞蹈的表演方式展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通过影视作品、动画片等多媒体资源,也能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向学生播放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短片,通过影视作品的表演和画面的展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还可以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将古诗词变成动画短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融入古风情怀,可以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通过引入古代文化背景和人物故事,创设情境,结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方式,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感受到古风文化的魅力。
以诗和歌传唱经典千年诗文浸润心灵
以诗和歌传唱经典千年诗文浸润心灵发布时间:2021-12-29T06:59:23.200Z 来源:《教育学》2021年9月总第260期作者:邓堃蓉[导读]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都江堰市奎光小学《“以诗和歌”经典诵读》特色课程巡礼四川省都江堰市奎光小学611800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一、紧扣国家课程指南,融合学校办学理念都江堰市奎光小学毗邻文运汇聚的奎光塔旁,历史文化深厚,是一所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为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和家长素质,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学校根据办学理念,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学至魁,立德同光”的追光少年,把学校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将《“以诗和歌”经典诵读》课程作为主要实施途径,让学生从小热爱经典,学习经典,提高其品质素养与文化修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以诗和歌”传唱经典1.精心营造氛围,彰显经典气质。
学校为突出经典文化的主题,着力打造校园文化渲染营造氛围,用经典古诗文、书画作品等布置在学校的走廊,墙壁等,班级黑板报、学校文化长廊都开设“诗歌鉴赏”“每周一诗”等栏目,一景一室一墙、一花一石皆是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心灵,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2.融合学科课程,厚植经典底蕴。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古诗文诵读分析学习,成立班级经典诵读组;音乐教学中,欣赏古典音乐,配乐唱古诗唱经典;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学习用图画表现古诗文的情节和意境;书法教学中,提倡“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师生共同写经典,字字见精神。
3.开展经典诵读,弘扬经典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古诗牵手古史让故事更有故事作者:唐爱娟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3期摘要:根据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要求,要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继承。
鉴于古诗词的特点及与历史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重点阐述古诗与历史课教学的关系,在历史课堂渗透古诗词教学,探索用诗歌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以适应新时期课改的新要求。
关键词:诗词渗透;历史课堂;德育为先;文化继承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44-002一、史如海,诗如舟,凭舟望海海泛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诗《昔忆》,描绘的是“开元盛世”。
这与笔者前几年有幸听的一堂优质课有关,所授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盛唐气象”。
整节课用到了十三首诗,几乎是从头到尾用诗歌贯穿起来,从新课的导入,到盛世的表现,再到安史之乱的社会现状,最后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无一不是用诗歌呈现材料,启发思维,突破重难点。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这一点,与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中“强化德育为先”的新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其中第二项突出的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历史教材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如果说历史是海洋,那古诗就是滚滚长江之中漂浮的一叶叶扁舟。
凭舟,应当是望海最合适的方式了。
二、史似景,诗似画,依画寻景景入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六百多年,锈迹斑斑,却如一幅古老的画轴,将一段尘封的历史保留了下来,再现了出来。
当年赤壁的火光,依旧燃烧于时间的隧道;水面震天的响声,依旧回荡于历史的天空。
诗与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1.诗与史相通相融自古文史就不分家,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与史也是难舍难分的。
诗与史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无法分开。
诗言史,史含诗,诗可证史,史可释诗。
以诗叙史,生动形象而又义理深邃;以史咏诗,内容博大而寓意深远。
只有真正理解诗中之史,才能真正理解诗。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2.史与诗相辅相成古诗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中国诗人身上,家恨国愁、儿女情长往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诗人的个人故事往往同时即是一国之事,天下之事。
对于后世读者,便是史。
例如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唐朝转折性的时刻。
盛世时代的荣耀日渐衰落,不再光芒万丈。
深受玄宗器重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拥兵十余万人,从幽州一路南下,攻城掠地,直指长安,从内部给唐朝捅上狠狠的一刀。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如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几百年后,仍有宋代诗人张耒描写潼关之战。
756年,唐肃宗即位后改元至德。
这年10月,唐肃宗命宰相房琯统兵收复长安、洛阳,在咸阳县东的陈陶一战溃败。
当时,杜甫困陷长安,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看见安禄山部胜利归来的骄横情景,满腔悲愤,便用诗歌《悲陈陶》记录了陈陶之战的史实: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中国古代诗歌从一产生就保持着“史官文化”的传统。
通过诗歌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状态,并从中受到熏陶。
这些浩如烟海的诗篇构成了一座蕴藏着历史资料的宝库,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三、史为轴,诗为轮,以轮载轴轴随轮随着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一些脍炙人口并富于教育意义的精炼优美的诗句,以传统文化之精华来辅助历史教学,诗润历史,扮靓课堂,如轮轴相连,将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引用古诗,导入新课导入是教学开展的关键,在教学《秦朝一统》时,笔者尝试用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来导入,先简要解释诗句的含义,秦始皇灭了六国,威风凛凛,他挥动利剑统一了六国,诸侯都西来向秦王朝归服。
接着提问学生:那么秦始皇采取了哪些统一的措施?这样几乎是用了2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新课导入,使一堂课的“进行新课”时间与学生最佳学习时间一致,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选用古诗,补充教材由于教科书的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使学生对一些知识缺乏连贯,从而影响了记忆和理解。
如教材在讲到汉朝的建立时,直接就从秦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对楚汉相争的历史只字未提,学生总好像连不起来。
笔者每次讲到这里总想把它补充进去,但又不能讲太多太细,以免影响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
这时就用学生熟悉的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补充这一知识。
项羽战败后,在乌江边自刎,这样刘邦成了楚汉战争中的胜者,建立了汉朝。
而且刘邦建立的政权为什么称“汉”学生也明白了。
经过这一补充,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且对秦朝怎么过渡到汉朝的历史,更明白了。
3.借助古诗,补充细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在学习《盛唐气象》中关于唐玄宗后期的统治时,书本中就一句话: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至于安史之乱时的社会景象怎样,为什么会由盛转衰的,学生从教科书上无从探究。
但如果不讲,学生对这个转折点是无法理解的。
如果教师进行灌输式讲解,学生毫无兴趣。
这时引用杜甫的《春望》和《石壕吏》补充学习安史之乱时衰败的社会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而对由盛转衰的分析,则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由于有的诗是学生语文课学过的(如《春望》《石壕吏》),有的非常通俗(如《长恨歌》),学生对这些材料有浓厚的兴趣,非常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4.慎选古诗,启迪思维培养历史思维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但由于中学生阅历有限,其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往往流于表象,而不善于将历史事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辩证地深入分析。
恰当引用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节时,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评价。
这时,引用下面的诗歌教学,学生的认识就别有洞天了。
★设问一:三位诗人对大运河的评价相同吗?★设问二:他们对大运河的开凿各持什么态度和观点?★设问三:我们应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大运河的开凿?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三首古诗,有正面肯定为主的,有持否定态度的,也有客观全面的,而且所选诗较通俗易懂,学生基本能分析,通过层层设问,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不仅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5.赏析古诗,培养情操2011新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他们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适时地渗透一些爱国诗人的爱国诗歌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诗歌素有爱国主义传统,自屈原忠而被贬,悲愤郁积而作《离骚》以来,爱国主义不断得以传承发展。
杜甫、岳飞、陆游、辛弃疾、、范仲淹、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等一代代诗人的事迹感天地、泣鬼神,他们留下的不朽诗篇更是激励、教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引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渗透杜甫的诗《春望》,不仅补充知识细节,且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还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在学习农牧文化交融一课时,引入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怒发冲冠……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来表现诗人誓死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
读着这些诗句,学生心里难道不会受震撼吗?这些震耳发聩的爱国诗句,在学习相关历史内容时加以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品味古诗,感悟传统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有很多描写这些节日的古诗,如反映清明节的有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体现中秋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品味这些古诗,从中可以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适时地加以渗透,让学生细细品味,对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习俗,并从中感悟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四、史是主,诗是宾,借宾托主主亲宾1.目标,精心选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应用古诗词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宁精宁短,切忌滥长,应选取脍炙人口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强的精华之作。
如描写安史之乱的作品很多,尽量选杜甫的。
对一些经典作品而篇幅又较长的,如《长恨歌》,若全篇引入时间不允许,也无必要,但又令人难以割舍,可以截取几句有代表性而又切合教学需要的诗句巧妙地嵌入教学。
2.妙用,事半功倍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古诗词,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品都是中华诗海中的精华。
它们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风格迥异,是历史教学中进行借诗讲史的唾手可得的重要素材,且不用花时间解释可省时省力,提高课堂效力。
所以在引用诗词时,尽量用学生学过的。
3.互补,分清重点在引用古诗词教学时,要分清它们在语文与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侧重点的不同。
别把重点放在诗歌的赏析方面,而应尽量挖掘史料价值。
当然,有了历史背景,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深了,这样可以使学科相互促进。
但切忌上成语文课。
4.制宜,适可而止古诗词应用于历史课教学有许多的优点,但不等于说什么知识点都需要诗歌的辅助,也不是说什么诗都可以用。
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要根据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来决定,切忌牵强,喧宾夺主。
五、诗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反思与困惑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在引用古诗渗透历史课堂方面有了一点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积极性高涨,有朗朗的“诗声”,有理性的思考,更多了探究的欲望,课堂活泼了,更有“味道”了,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情感在无形中升华,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但是也存在一些困惑,一是来自自身的不足。
由于平时学习积累太少,诗歌的积淀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运用时不能左右逢源。
传统文化底蕴不够,对有些诗词的鉴别、理解欠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教学,有待今后改进,勤收集整理,多学习与钻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