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翻译理论看冯涛译《欲望号街车》

合集下载

都市中不协调的景观——论《欲望号街车》的空间建构

都市中不协调的景观——论《欲望号街车》的空间建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 2018 / No. 4外国文学研究都市中不协调的景观——论《欲望号街车》的空间建构陈爱敏*[摘 要] 《欲望号街车》巧妙地运用舞台空间,建构了一幅幅生动、别致、蕴意深刻的景观,将贫民窟、同性恋与外来移民等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呈现给观众,并以音乐作为媒介,营造了一组诗意化的景观,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从而引发人们对城市发展与边缘群体生存、本土人与外来族、南方与北方等多重社会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欲望号街车》;景观;空间批评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47)虽然大部分学者将其看成是对旧南方情结的批判,但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看,更多地展示了美国在大工业时期到来之际,城市发展的整体面貌。

威廉斯选择新奥尔良这座大都市,可以看成是剧作家对新与旧、原始与现代、繁华与贫困之间二元对立问题的思考。

火车冒着蒸汽驶进了新奥尔良火车站,街道上车水马龙,路灯、霓虹灯竞相照耀,夜幕下的街道格外热闹;再加上快节奏悦耳的音乐和保龄球馆里面吵杂的人群,足以说明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在该剧的开头作者指出:“新奥尔良是国际大都市,在老城区,不同种族和谐、自在地相处一方。

”a这正是美国大工业迅速崛起的时代,“国际大都市”足以说明新奥尔良的人口规模与现代化水平。

然而,拥挤的街道,狭小、简陋的贫民住宅,喧闹的环境构成了与这座看似繁华、快速发展、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不协调的景观,折射出都市空间边缘群体的恶劣的生存状态和扭曲的内心世界。

本文从空间批评视角出发,分析该剧的地点、人物和舞台所蕴含的多重含义。

一、 “贫民窟”:现代都市不协调的景观“景观”(landscape,也译作“风景”)一词是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都市戏剧与都市精神研究”(17BWW091)阶段性成果。

《欲望号街车》——一首“他者”的悲歌

《欲望号街车》——一首“他者”的悲歌

《欲望号街车》——一首“他者”的悲歌
刘冬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10
【摘要】《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悲剧作品,本文从该剧两个悲剧人物艾伦和布兰奇着手,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有关"同一者"和"他者"的理论,分析艾伦的死和布兰奇的疯癫的原因,从而展示这篇剧作实质上是一篇"他者"的受难史,一首"他者"的悲歌。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刘冬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没有"欲望"的欲望——《欲望号街车》主题隐喻新解
2.美国现代工业文明的一曲凄婉悲歌——《欲望号街车》布兰奇疯癫命运再解读
3.他者的溃败——《雷雨》
与《欲望号街车》比较4.欲望的表达命运的揭示——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
与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之比较5.没有“欲望”的欲望:《欲望号街车》主题隐
喻新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欲望号街车》:现代舞台下的经典再唤起

《欲望号街车》:现代舞台下的经典再唤起

《欲望号街车》:现代舞台下的经典再唤起■ 京 锐田纳西·威廉斯的杰作《欲望号街车》在戏剧历史上是一场诗意的遐想和野蛮的力量之间的碰撞。

自1947年在百老汇上映以来,它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

2014年,英国的杨维克剧院(Young Vic Theatre)复排这部作品,使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国戏剧再次获得新生。

而当时间流转至2020年,当全球笼罩在疫情阴霾之下时,英国国家剧院将杨维克版本的《欲望号街车》以高清放映的方式免费上映,让它出现在全球观众的视野里。

《欲望号街车》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新奥兰多,由Ben Foster扮演的斯坦利和由Vanessa Kirby 扮演的斯黛拉在出租房中过着平凡的生活,丈夫工作,妻子在家做家务。

由Anderson扮演的斯黛拉的姐姐布兰奇家道中落,却不肯放弃以前的生活方式,脆弱的精神世界濒临崩溃,自南方的老家来到奥兰多投奔妹妹。

因为她的生活环境迅速变坏,并与粗鲁残酷却宽容的妹夫处处不和,最后以致疯癫,被送进医院。

脱离了老派而又脏乱的美国. All Rights Reserved.南部,杨维克剧院版本的《欲望号街车》换上崭新的现代皮囊,却仍然能够带领我们重温那一场激烈的碰撞。

无死角空间——“窒息感”的沉浸式舞美这个版本的《欲望号街车》的舞台美术堪称大胆与激进。

在如同古罗马圆形竞技台一般的舞台构造上,中心的圆盘空间是斯黛拉与斯坦利租住的公寓。

仅有的钢柱勾勒出公寓空间的线条,散落着现代化的家具。

钢铁的台阶指向楼上邻居的空间,并且两层两侧搭建伸入后台的走廊。

主角布兰奇、斯坦利和斯黛拉的活动受限于公寓和其四周,被观众紧密围绕着,无法上下场,甚至连所有的换衣都是在灯光变暗的舞台上进行的。

整个由钢铁骨架构成的空间犹如是公寓的X光片——骨感,穿透一切。

自布兰奇上场,她就进入了这个透明空间,投奔到妹妹家中,而观众在离她不过两三米的地方开始,一圈圈围住她。

自此,她好似陷入了一个类似偷窥狂的笼子。

试论电影《欲望号街车》的表演艺术

试论电影《欲望号街车》的表演艺术

试论电影《欲望号街车》的表演艺术[摘要]电影《欲望号街车》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由于演员的出色演泽,使该电影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项。

本文试以表演理论著作《表演诗学》的理论为依托从角色和规定情景人物和角色的机遇,表演的控制和表达等电影表演层面展开论述该电影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表演诗学表演行为费文丽马龙?白兰度《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最出色的戏剧剧本,1951年被搬上了好莱坞的银幕,改编后的电影获得巨大的成功,一举囊括多项奥斯卡奖项。

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基于田纳西写下的这个具有相当社会深度和人性深度的优秀剧本,更是全体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女主角的扮演者费雯丽就因精湛的表演第二次摘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而男主角扮演者马龙?白兰度也因其狂野粗放的表演,被誉为美国电影表演史的一大突破,开创了好莱坞表演领域的新纪元。

笔者认为该电影中的表演行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此本人试以表演理论的著作《表演诗学》为依托,研究演员在电影中的表演,并论述表演行为对戏剧原著作出的二次贡献。

为了把这场戏剧化的人性悲剧放大到电影银幕上,导演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布局。

一、表演中的角色和规定情景戏剧冲突总是在一定的规定情景中展开,演员的表演总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

所谓“规定情景”是指“剧本中人物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人物关系和人生际遇。

”(1)生活的环境和人物是构成表演的两个基本的元素,在环境中构成人物关系,在环境中展示人物的际遇变迁。

场景的选用既要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也为烘托人物起重要的作用。

看看这部电影中演员活动的特定环境是怎样的:为了突现表演,场景被简化了,导演提供给人物活动的场景变换很少,选择的地点非常集中――即妹妹斯黛拉与丈夫斯坦利生活得贫民窟,位于一条充满喧嚣赌馆和妓女的街道拐角,那是斯坦利称山为王,放纵撒野的地盘,也是让布兰奇失望的“天堂福地”,最终成为她的“人生墓地”的破烂楼房。

除此之外虽然还涉及到的几个外景地点,比如火车站,保龄球馆,小酒吧,舞会栈桥,基本是一笔带过,没有过多的刻画。

【浅析《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

【浅析《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

【浅析《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是美国二战之后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创作生涯长达40年。

《欲望号街车》是威廉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成功的戏剧。

该剧于1947年首次上演便获得极大成功,此后在百老汇连演855场,并一举赢得美国3项最重要的戏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及唐纳德森奖。

剧评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Brooks Atkinson)赞该剧为“具有几乎使人难以忍受的悲剧性”的戏剧。

在这部伟大的剧作中,威廉斯娴熟巧妙地运用了“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了美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南方传统文明和北方新兴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本文试从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两个方面,对《欲望号街车》中的“诗化现实主义”加以阐释和分析。

一威廉斯的“诗化现实主义”“诗化现实主义”是威廉斯在戏剧中首创的艺术表达手法。

威廉斯所谓的“诗化现实主义”(Poetic Realism)就是运用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对话、舞台背景、舞台道具、音乐、声响和灯光等水乳交融,混为一体,形成交响乐般恢宏气势的一种戏剧创作方法。

(方军,2001)象征就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以含蓄凝练的方式给思维提供联想与暗示的契机,传递与这一形象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威廉斯的写作技巧之一就是善于运用象征性的人和物来揭示主题,烘托气氛。

他曾说过:“象征物,如果能满怀敬意地使用,则是戏剧最纯粹的语言。

有时候灯光闪亮的舞台上一件物品,一个动作,便能表达清楚一页又一页冗长的解说想说明的东西。

”因此,剧作中大量地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名、地名和动作等,便成为威廉斯写作的一大特色。

而避免过多的描述和说明,可以使其剧作语言精炼而丰满,如意象派诗作一样,表现出明显的韵律化和联想特征。

二《欲望号街车》中“诗化现实主义”的运用1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戏剧《欲望号街车》将没落的南方旧文明必然被北方新文明所取代作为背景,以布兰奇和斯坦利两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主线,运用寓意深刻的人名、地名,不同的场景、动作达到象征的目的。

欲望号街车(译文经典)

欲望号街车(译文经典)

精彩摘录
这是《欲望号街车(译文经典)》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欲望号街车(译文经典)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戏剧
悲剧
街车
社会
导言
街车
简介
经典
欲望号
方式 欲望号
舞台
欲望号
世界
年表
演职员表
内容摘要
美国20世纪备受争议的天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扛鼎之作,同名电影由影史传奇费雯·丽和马龙·白兰 度主演。纤毫毕现的南方式绝望,粗暴的情欲,彻底的堕落,极乐的疯狂;破碎世界的梦幻缩影,激烈而又惊悚 的亲密关系,动物般的肉体与征服。《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布兰奇是典型的南方淑女,家庭败落以后,不肯放 弃旧日的生活方式,逐渐堕落腐化,后来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但又与妹夫斯坦利粗暴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继而遭妹夫强奸,最后被送进疯人院。现代社会中野蛮残忍的势力无情地蹂躏温柔优雅的弱者,《欲望号街车》 无疑是向社会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嘶喊——是谁把布兰奇逼疯了!1947年该剧在纽约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囊 括美国三项戏剧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和唐纳德森奖。阿瑟米勒称“《欲望号街车》的首演等于是在商业 戏剧的土地上插上了一面美的旗帜”。
读书笔记
“满腔悲哀,满腔情欲。 “威廉斯还赋予一个堕落女性形象男性同性恋的实质”,更大的悲剧。 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对方,无法真正地知道真实与虚假,因为我们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 后面的主题辨析真的太绝了!Who told you I wasn't——"straight"?。 看完原著发现翻拍的电影确实相当出色,白兰度和费雯丽演活了斯坦利的原始粗暴和兰奇的神经质和优雅。 来读这本书最大的原因在于摩登家庭这部剧。 主题解析很棒,让我更深刻理解了故事真谛,社会造就了悲哀的人生,人性的贪婪刚好触碰到欲望的陷阱! 无奈……。 对话精妙,人物刻画特别好,但对于同性恋这个隐晦描写,真的没看出来,我太笨了,不去想的话,真的想 不到。 从时间线上来讲,《欲望号街车》是《飘》的延续。 《欲望号街车》:大学一年级新学期开学没多久,便在电影选修课上看了这部电影。

欲望号街车 终板

欲望号街车 终板
• He wrote about sensitive, poetic misfits who escape from reality into a world of illusion/art.
• Williams propounded the feminizing of American culture as a counter to a society built on masculine ideals of strength and power.
•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5), also a Pulitzer Prize
Themes
• Many of his plays are autobiographical, including references to elements of his life such as homosexuality, mental instability and alcoholism.
P.1173 Middle to bottom
Stella: Why are you sensitive about your age? Blanche: Because of hard knocks my vanity’s been given. What I
mean is –he thinks I ‘m sort of prim and proper, you know! [ She laughs out sharply.] I want to deceive him enough to make him- want me… Stella: Blanche, do you want him? Blanche: I want to rest! I want to breathe quietly again! Yes- I want Mitch…very badly! Just think! If it happens ! I can leave here and not be anyone’s problem…

《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最新文档

《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最新文档

《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最新文档《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引言《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倾力打造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表达出的深刻主题思想、错综复杂的人物故事情节、对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应用,都是该部作品摘得普利策奖、纽约剧评奖、唐纳德森奖三项大奖的重要评判标准,同时它也一直是人们乐于研究的文学作品。

《欲望号街车》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了相关剧作评论家的青睐,而剧作中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诗化现实主义等,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大多数剧作评论家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基于社会历史进步层面展开的,将剧作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当做一个病态女性进行评论,将其归入到了守旧的南方势力中,而与之相对的斯坦利则是北方新兴工业的代表性人物,这样就把整部剧作的文学主题思想归纳为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必然胜利。

即使有一些学者从两性的角度解读该剧,但仍然将其主题划归到社会历史的冲突当中,而缺乏对两性主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学者吾文泉曾经说过,这种现象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的对于异域文化性的条件性过滤有关。

在今天,社会对于两性的关注度更高,使得一些文人学者不得不从社会所关注的角度来看待文化潮向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文学审美维度的实用说和表现说视角,重新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主题思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知这部文学作品。

一基于表现说的视角解读布兰奇的“欲望”童庆炳将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艺术理论发展为六种文学本质论:再现说、表现说、客观说、体验说、实用说、自然说等。

关于表现说,是一种关于作者和文学作品之间所达成的心灵感应,文学活动的本质就是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经历。

关于文学创作活动,田纳西?威廉斯曾经说过,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基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定的,他不可能去创作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他所塑造的某些人物形象是以自己为参造物,否则那个人物就没有真实性可言。

由此可见,田纳西?威廉斯的文学创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传性的文学活动。

《欲望号街车》的二重性研究

《欲望号街车》的二重性研究

《欲望号街车》的二重性研究摘要: 一战结束时期杰出的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

《欲望号街车》的电影版本对原著的创作内涵作了截然不同的诠释。

本文从比较两个电影版本入手,应用接受美学理论、知觉概念,对文本的叙述结构、人物性格与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解构作品的二重性。

关键词: 《欲望号街车》剧作电影版本二重性《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最享盛名的剧作,已连续50多年在世界各地上演。

作为一部复杂且内涵深刻、充满不朽魅力的作品,它不断地激发评论家从各个角度解读它。

1951年,著名导演埃利雅·卡赞将其搬上银幕。

当时的电影业正由于影片类型题材形式陈旧、运营机制不合理,因而受到新兴电视传媒的冲击,处于一片萧条状态。

《欲望号街车》的上映创造了当年票房收入的奇迹,扭转了电影业低迷困顿的形势,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该片获得奥斯卡10项大奖的提名,夺取了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男配角3项大奖。

此后的电影制作对《欲望号街车》争相效仿,田纳西·威廉斯也成为好莱坞最耀眼的名字,“他似乎命中注定在银幕上获得与在舞台上同样的成功”。

一、电影版本的演绎《欲望号街车》描写来投靠妹妹的大姐布兰奇·杜波依斯和妹夫斯坦利·考沃斯基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憎恨的故事,最后布兰奇·杜波依斯进了精神病院。

作者力求通过剖析一些底层人物的精神痛苦来揭示当代美国的社会病态。

1984年,导演约翰·鄂尔曼对该剧重新演绎,在剧情处理上与老版本有很大的不同。

在1951年的版本中,迫害布兰奇·杜波依斯的原凶斯坦利·考沃斯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妻子,布兰奇·杜波依斯的妹妹史蒂娜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

幻想和现实的冲突——解读《欲望号街车》

幻想和现实的冲突——解读《欲望号街车》

幻想和现实的冲突——解读《欲望号街车》【摘要】《欲望号街车》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布兰奇是深受南方思想和传统文化熏陶的破产的南方淑女,她来到新奥尔良这个和她格格不入的北方工业城市投靠妹妹斯特拉。

她不满于现实,把自己掩盖于自己编织的幻想当中,自欺欺人。

而他的妹夫斯坦利是北方工业文明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个现实的妹夫和充满幻想的布兰奇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最终以布兰奇的失败(疯掉)告终。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幻想;现实;冲突《欲望号街车》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刻画了主人公布兰奇的悲剧命运。

布兰奇杜布瓦本是南方庄园里长大的大家闺秀,随着身边的亲人陆续死去,她最终失去了家族的庄园,布兰奇来到新奥尔良投靠妹妹斯特拉,却与妹夫斯坦利发生了矛盾。

布兰奇的充满幻想与斯坦利的物质和现实使两人的矛盾一步一步激化,致使斯坦利强奸了布兰奇,导致布兰奇最终精神崩溃,被送进了疯人院。

本剧的一个主要冲突就是布兰奇所代表的美国南方没落文化和斯坦利所代表的美国北方新兴工业之间的冲突。

布兰奇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逃避现实的南方淑女;而斯坦利则是一个务实、残暴、缺乏理想和想象力的角色。

因此,双方的冲突也体现了幻想和现实的冲突,从而预示了布兰奇在冲突中必定失败,幻想最终破灭的结局。

一、布兰奇的幻想1.女主人公布兰奇生活在自己编织的幻想当中,她曾经对斯坦利说过:“女人的魅力一半是幻想”。

弗洛依德认为:对于精神分析学家来说,所有的症状只有被阅读为一个被歪曲与乔装的思想表达时,症状才能被理解。

而这被歪曲与被乔装的思想,其实质正是患者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

症状作为对无意识欲望的妥协,它的本质就是要说明自身,但因其表达方式的费解,使它自身如同一个难解之谜:它既遮蔽,同时又揭示着这个无意识欲望。

布兰奇的幻想和谎言,正是她内心欲望的表象。

这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布兰奇来到新奥尔良以后编制了一系列谎话,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欺骗自己。

戏剧《欲望号街车》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

戏剧《欲望号街车》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

表 1戏剧 《 欲望号街车 》中的视 觉隐喻
源域
弄 脏 的 白裙
映射
目标域
不 纯 洁 的 经 历 被 揭 露
皱巴巴、布满污渍的白色浴袍 喝酒 、醉酒 、酒醒 泡澡 瘫倒在地
被玷 污、无法逆转 的悲剧人 生 不切 实际的幻想终将被现 实打破 潜意识中的忏悔 、 自我救赎 命运 面前的脆弱 、无助
颜色 ,行 为 ) 、听觉模态 ( 背景音乐 ,声音 )和语
者开始 研究广 告 、海 报等 图文互 助 的静 态视觉 隐 喻, 后又将研究领域拓展至影像 、 演讲 等异 质媒 介
的动态多模态隐喻 。
言文字模态 ( 地名 、车名 ) 的运用 ,来解读戏剧 中 多模 态隐喻 的动态构建过程 , 并挖掘多重隐喻价值
布 兰琪不 同时期 的衣着 颜 色等视觉 意象 有着 不 同的隐喻 意义 。 第 一场 中,当布兰琪经过长途跋
可以 “ 使具体 的形态变得抽象 , 使抽 象的意念变得
涉来投奔多年未见的妹妹史蒂拉时,“ 她穿着一身 讲究 的 白色衫裙 , 戴着 白色项链 , 珍珠 耳环 ,白手 套 和帽子 , 看来就像 是来花园 区参加夏季茶会 或鸡 尾酒会似 的。 ” 这一身洁 白无暇 的精致装扮 , 正 暗 示着 布兰琪 试图掩 盖不堪过往 , 重新做 回高 贵淑女 并 开启新生活的决心 。 L a k o f&J o h n s o n ( 1 9 8 0 ) 认为, 隐喻实质上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 的 , 从 一个具体 的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抽象的 目标域 的过程 。 之后这 袭 白裙却被斯坦利泼上 了可乐 , 在 “ 白色代表着 圣洁 、纯粹 ”的认 知基础上 ,“ 布兰琪混乱 肮脏的 过往是染上污渍 的白裙 ” 这一 隐喻得以构建 。 言语 侮辱导致同性恋丈夫 自 杀、 勾引未成年学生被学校 开除 、与陌生男子苟合而名声 狼藉 遭到家乡驱逐 , 这些浪荡放纵 的经历 就像 是可乐污渍 , 洒满 了布 兰 琪本应 高洁纯粹 的人 生画布 。 同时 , 这一隐喻无 疑 会使读者产生联想 : 斯 坦利即将看穿布兰琪 的虚伪

分析《欲望号街车》布兰奇悲剧命运的成因

分析《欲望号街车》布兰奇悲剧命运的成因

分析《欲望号街车》布兰奇悲剧命运的成因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在《欲望号街车》中他成功地刻画了布兰奇这一悲剧形象,并于1948年赢得了普利策戏剧奖。

《欲望号街车》的出版标志着他在戏剧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分为三部分,着眼于分析布兰奇悲剧命运的成因。

第一部分概述了威廉斯的生平和他的作品《欲望号街车》。

第二部分通过描写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和男权社会揭示了造成女主角悲剧的社会历史环境。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布兰奇走向毁灭的直接原因包括艾伦的背叛,麦奇的遗弃,斯坦利的迫害。

与这三个人的关系将布兰奇推向悲剧的深渊。

除了外部因素外,布兰奇自身的性格缺陷像沉溺于幻想与虚伪使她难逃悲剧的厄运。

作为结论,最后一部分给处于相似境遇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些启示。

跟随时代的步伐是明智的。

接受改变,从不沉溺在幻想的世界是最好的求生之道。

关键词:悲剧;成因;幻想;虚伪一、简介田纳西?威廉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声望可以与尤金?奥尼尔相提并论。

威廉斯出生在密西西比州。

他在度过了不愉快的高中时光后,先后上了三所大学。

在1929,他进入密苏里州大学,在这里,他创作了的第一部独幕剧《美就一个字》。

这部戏在当地竞赛中获得好评。

从1928年处女作短篇小说《尼特克里斯复仇》的发表至1983年,威廉斯共完成了25部长剧、40部短剧和12部剧本,其中包括那些已经制作和未完成的剧本,因此他被誉为一名富有成效的剧作家。

其中1948的《欲望号街车》和1955年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曾助他两夺普利策奖和戏剧评论奖。

《欲望号街车》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戏剧之一。

女主角布兰奇在密西西比州劳雷尔小镇被开除,失去了在贝尔的房子,她被迫求助于住在新奥尔良的姐姐斯特拉。

斯特拉已经结婚。

因为布兰奇和她的姐夫斯坦利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态度,在斯特拉的家里,他们之间充满了冲突。

该剧的高潮是布兰奇被斯坦利残忍地强奸,被送到疯人院。

论影片《欲望号街车》中的隐喻象征

论影片《欲望号街车》中的隐喻象征

布 兰 奇 生 活 的环 境 体 现 出 美 国 所 特 有 的 美 国文 化— — 南 方 种植 园文 化 . 她 的 传 统 和 固执 正 是 此 文化 的代 表 特 性 。 布 兰奇 固然 美 丽 . 但 这份 固执 让她 坚 信 自己所 幻 想 的 都 是 真 实 的 . 这 份 不 面 对 现 实 的 胆 怯 让 布 兰奇 美 丽 的翅 膀 一 再枯 萎 . 吸 取 不 到 现 实 提 供 的 养 望, 一 次 次 地 把 自己逼 到 濒 临 崩 溃 。 此 时 的布 兰奇 , 是 只残破的蝴蝶 . 想在美好 的幻想中存活 . 却 被 妹 夫 斯 坦利 一次 次 拉 回现 实 。 她努 力在 自己 的世 界 里 展 翅 飞舞 . 却 常 常 因 幻 想 世 界 的狭 小 虚 无 而 被 撞 得 头 破 血 流。 人们 不能 一 直 活 在 幻 想 中 . 理 想 主义 的 虚 无 缥 缈 , 注 定 人 们 不 能 凭 借 着 这 种 精 神 寄 托 在 社 会 中 长 久 生 存。 布 兰 奇 是从 小 娇 生 惯 养 . 受 过 旧式 南 方 教育 的优 雅女子 . 她 不 仅 仅 是她 自己 更 是 代 表 着 这 一 类 优 雅 并 清 高 的 女 子 。 布 兰奇 象 征 着 南 方 种 植 园 经 济 , 她 如 同蝴 蝶 一 般 美 丽 高 雅 , 却也生性敏感 , 思想保守 , 她 固 执 地 坚 持 着 自 己无 限 膨 胀 的 欲 望 . 不 断 幻 想 出 自己 所

影 片 中体 现 出理 想 主 义 和现 实 主 义 的对 立 和 冲 突 , 更 给 构 成 电影 的 每 一 个 元 素 都 赋 予 了其 在 时 代 背 景 下 的 隐 喻 内涵 。
关键 词 : 隐 喻 布 兰奇 斯 坦 利 名称

剧场里的人生之雨浅谈《欲望号街车》的舞台设计

剧场里的人生之雨浅谈《欲望号街车》的舞台设计

剧场里的人生之雨浅谈《欲望号街车》的舞台设计作者:桑琦李祎来源:《上海戏剧》2019年第04期《欲望号街车》是著名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作品中被搬上舞台最多的一部。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个国家、多个城市的剧场里,都曾上演过这部剧作。

这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版本中,导演王欢带领我们整个剧组,讨论、磨合,最后在当代的中国上海,呈现出了这部《欲望号街车》。

作为舞台设计,我们将在本文中谈谈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

本次演出安排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戏剧沙龙。

这是个小剧场,观众离舞台足够近,整个空间是“聚气”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很容易沉浸在舞台空间之中,有更好的代入感。

舞台装置上,利用好这剧场空间的优势,同时又保持当代性,适当地打破舞台幻觉,给予观众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是我们首先考虑的。

原作的时代背景为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离现在上海观众的生活较远,而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给进入剧场的观众带来一些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所以,怎样赋予故事情境更多本地感的元素,也是舞台设计上所考虑的重点。

当然,这所有的元素也要合理于创作主旨的表达、演员的表演诉求。

最后,我们决定从材质入手,作为本次创作的载体。

以下,我们将从三方面,讲述舞美基于这些考量所做的尝试。

雨|自然的材质在本作演出中,视觉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剧场里的“雨”了。

三面双层的雨幕围绕着舞台,在开场时升起,随着演出的节奏与气氛,时快时慢、时密时疏的下着。

这雨幕也是一道水墙,分割着空间,暗示室内环境。

起初,我们曾尝试实体墙面的方案,强调封闭、束缚感。

然而,实体墙面不仅呆板,接连后还带来了门的问题,限制了演员的肢体动作。

而雨幕的方案则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制造了一个透明的、可穿越的墙。

甚至由于它的优秀特质,我们把其中一面“墙”放置在了观众与舞台中间,成为了“第四堵墙”。

这堵墙是可以随时消失和出现的墙,有一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

除了分割空间的作用,“水”这个材质也给空间带来了非常规的体验。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

《欲望号街车》读后感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
美国戏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南方美国城市新奥尔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的破裂与重建,揭示了人性的欲望与绝望。

在这部戏剧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布兰奇一家的悲惨命运。

斯坦利是一个粗暴、野蛮的男人,他与妻子斯坦丽一直生活在一起,但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并不美满。

斯坦利对斯坦丽的控制欲和暴力倾向让她备受煎熬,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

而斯坦丽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幻想的女人,她渴望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注,却总是陷入自己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除了布兰奇一家的故事,戏剧中还出现了另一个角色——米奇,他是斯坦丽的
姐姐,一个心地善良、温柔的女人。

米奇对斯坦丽的关爱和支持让她在困境中找到了一丝希望,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她的命运。

米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们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通过《欲望号街车》,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欲望和绝望,看到了家庭的破裂和重建。

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经常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信念和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总的来说,《欲望号街车》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内涵的戏剧作品,它引发了我们
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身边的人和事。

希望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愿我们都能像米奇一样,坚守善良和温暖,成为生活中的一束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_欲望号街车_以疯癫为代价讲述主体欲望的真理

_欲望号街车_以疯癫为代价讲述主体欲望的真理

122 世界文学评论
2008 年第 2期 抓住欲望客体而重新获得其主体性 , 这种努力一 次次地失败。为了保持仅有的理性 , 她只能沉浸 在幻想中, 在幻想甚至狂想中构造虚幻的主体性。 她的幻想总是与性欲所带来的痛苦相关。她 让米奇在卧室的日光灯 泡上罩一个彩色 的纸灯 笼 : # 我忍受不了赤裸裸的日光灯泡 , 也忍受不了 粗暴的语言和行为。 ∃布兰奇生存在她的 幻想之 中 , 幻想与她真实的生活却是完全颠倒的。幻想 使布兰奇完全颠倒的内心世界走向极端, 因为她 必须在米奇身上重新获得在她丈夫身上失去的权 力。也就是说, 问题的根本性并不是她丈夫自杀 的事实 , 也不是她曾经腐化的生活, 而是斯坦利向 米奇和其他人揭露布兰奇的行为。斯坦利有意地 获得布兰奇的秘密, 于是, 在彼此较量的第二个阶 段 , 他成为布兰奇欲望悲剧的始作俑者。 如果说布兰奇在欲望悲剧形成的第二个阶段 走向一个 极端 % % % 虚幻 世界, 那么 , 在第三 个阶 段 , 布兰奇则走向欲望悲剧的的另一个极端 % % % 死亡。她天真地对斯坦利说, 她收到过去男朋友 的电报 , 邀请她乘坐他的游艇巡游。布兰奇向最 后一个避难所寻找安慰, 就是她头脑中虚幻的世 界 , 这也是布兰奇欲望悲剧的高潮。最终 , 斯坦利 强奸了布兰奇, 逼迫她回到现实 , 同时也彻底摧毁 了她仅存的一 点理性, 彻底剥夺了她 的主体性。 他说, # 从 一开始 , 我 们就注 定了这 次约 会。 ∃然 而 , 没有人相信布兰奇所说的强奸事实, 人们宁愿 相信斯坦利编造的故事。这也解释了布兰奇被送 往精神病院前的歇斯底里状态。 歇斯底里起因于欲望未能实现 , 或者说, 这个 欲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 Lacan 17) 。布兰奇的歇斯 底里起源于两个方面 : 一方面, 人们不相信她所讲 述的强奸的事实 ; 另一方面 , 她幻想出一个有身份 的来访者。这两个要求, 一个被遏制 , 一个不可能 实现。处在这样一个弱势的位置 , 布兰奇只有通 过歇斯底里做出最后的控诉。她的欲望悲剧以歇 斯底里而结束。 二、 从理性到疯癫 布兰奇的幻想是她欲望悲剧的有力证明, 但 是其动机则是罪恶感。事实上, 布兰奇一直被丈 夫艾伦的同性恋行为所困扰, 同时, 她的残忍和厌 恶直接导 致丈夫 自杀。 # 他 把左 轮手 枪放进 嘴 里 , 然后开枪 % % % 这样他的后脑 % % % 打 开花! 因 为 % % % 在舞 厅 % % % 我 没 能阻 止 自己 % % % 我突 然

从话语权角度浅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

从话语权角度浅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

8从话语权角度浅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张 丽/哈尔滨石油学院外语学院摘 要:《欲望号街车》是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南方淑女布兰奇在男权社会制度下,香消玉殒的悲剧故事。

本文仅从男权文化的社会制度视角,探究男性话语权是如何导致布兰奇悲剧的形成。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男性话语权 男权文化《欲望号街车》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南方旧种植园经济的没落与北方现代工业的兴起,但是无论是保守传统的南方社会还是现代工业的北方,男权文化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文化,男性这个强势的社会群体很显然拥有“男性话语权”,而布兰奇就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一、南方社会男性话语权对女性的物化标准布兰奇作为生长在传统南方的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行为举止端庄优雅。

她很符合当时男人们对“南方淑女”的要求,而布兰奇自己也对这种价值观深以为然。

她所生活的贝尔立夫庄园也是个男人主宰、女人附属的地方,为了取悦男人,在她的脑海里自有一套“女人该怎样”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是以男性话语权为基础的。

男人说一个能让男人们赏心悦目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她便以那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她的穿着服饰和言行举止无不以男人对淑女的期待来呈现,比如她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喜欢奢华的能让自己看起来更优雅的装饰物。

并且,在和史黛拉的对话中,她还认为“男人不在乎唾手可得的东西,他们很快就没了兴趣,尤其是年过三十的女孩子”。

从她的话就可以看出,她已经默认了这种将女人物化的标准。

也就是说,更为可悲的是,在男性话语权主导的社会中,布兰奇已经不自觉地成了这种话语权的推崇者。

布兰奇在经济和精神上都极度依赖男性,她与诗人艾伦结婚,却发现自己像神一样崇拜着的丈夫却是同性恋,这与她的传统观念极为不符,盛怒之下当众说出实情,艾伦在当时反同严重的社会里不堪压力,饮弹自尽。

被悔恨和空虚折磨着的布兰奇,用畸形的方式企图救赎自己,她与不同的男人厮混,直到因为与学生有染被学校开除。

浅析剧作《欲望号街车》的悲剧审美

浅析剧作《欲望号街车》的悲剧审美

浅析剧作《欲望号街车》的悲剧审美作者:唐颖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内容摘要:《欲望号街车》是二十世纪美国戏剧史上闪亮的杰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对《街车》主题的双重理解来把握其双重的悲剧美学色彩,从悲剧的特殊性、双重性、多元化三个方面展开的论述与“审美主体针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相联系,以此完成对街车剧作的分析,试图实现从新角度阐述文学作品中审美现象的目的和追求。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悲剧审美双重性美学价值“欲望三部曲”是美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戏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创作生涯中的扛鼎之作,其中尤以《欲望号街车》最为著名。

阿瑟·米勒曾形容:“《街车》的首演就等于是在商业戏剧的土地上插上了一面美的旗帜…威廉斯的这出戏比他不论是此前还是以后的其他作品都更接近悲剧,它阴暗的结局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

”他以敏锐的专业眼光捕捉到了街车所蕴含的强烈的悲剧审美价值。

本文建立在对街车主题的辨析基础上,论述剧作的悲剧美学特征——事实上街车中混杂着“双重悲剧”,由此引起了观众更长时段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这也许正是街车富有神秘气息,经久不衰的秘密之一。

一、特殊的悲剧审美悲剧的经典定义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针对悲剧作品进行的审美活动应当为产生痛感,继而转化为悲剧快感和悲剧美感的过程。

威廉斯曾谈到它的作品中那“刺目、冰冷、暴力和愤怒的令人不安的调子”的产生是“由于顺应了生活的时代那日甚一日的愤怒和暴力的压力,通过身为作家和普通人的自我那日甚一日的压力自然释放出来。

”而观众们喜欢的原因也是因为“这同时也会释放他们自身的压力”。

愤怒、暴力的压力通常导致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威廉斯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着悲剧性的审美追求,希望通过悲剧的呈现以引起观众的审美体验。

《街车》具有极强的文本延展性,表面上仅讲述了布兰琪和斯坦利的矛盾冲突,以布兰琪的悲剧结局告终。

实际上“舞台人物的活动并不重要,他们的重要使命是控握和讲述布兰琪堕落的故事。

《欲望号街车》中的多模态隐喻-文档资料

《欲望号街车》中的多模态隐喻-文档资料

《欲望号街车》中的多模态隐喻符号学家Jiri Veltrusky在1940年宣称:“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记号。

”戏剧的符号化是布拉格结构主义戏剧理论的基本原则。

法国戏剧评论家弗朗西斯科?萨赛曾经写道:“这个称之为观众的集体存在,特点就在眼睛的构造……他们会在某些线条以外,看见别的线条,会在某些颜色之外,看出别的色彩。

”[1]这“别的线条”、“别的色彩”,就是观众从戏剧中的语言、形象、动作、声音等各种符号中所获得的符号“意指”。

人们对戏剧演出的符号系统有不同的分类。

戏剧的能指系统不是单一层面的、同质的符号系列,而是各种不同表现方式的交织物。

对于类似戏剧话语这样包含多种符号系统、结合人体多种感官、具有多层意指含义的话语,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无疑是理想而有效的理论依据。

自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研究方向以来,世界各地的话语分析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解剖了话语活动内在的规律以及话语活动与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基本上都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却忽视了如图像、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

这就使得话语分析受到较大的局限。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discourse analysis),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局限性。

[2]在戏剧中,正是利用了图像、音乐、颜色等多层符号系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效果。

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戏剧话语进行解读,可以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戏剧。

本文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与戏剧文学相结合,以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为例,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

威廉斯在戏剧本文中,用人物或地点的名称、人物台词等元素呈现了隐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从戏剧翻译理论看冯涛译《欲望号街车》赵超群1,贺安芳2(1.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诗歌、散文文本,对戏剧翻译的美学研究相对较少。

戏剧翻译审美应重视戏剧文本具有可读性与表演性的双重属性。

戏剧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不失韵律,富有美感。

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在于其动作性、口语化和性格化特征。

《欲望号街车》剧本语言充满诗意,意象比比皆是,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强烈的舞台魅力。

通过对冯涛翻译的《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分析,可以发现冯涛译本符合《欲望号街车》中的诗意美和表演美原则,但在文化美方面稍有不足。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戏剧翻译;翻译美学;田纳西·威廉斯;冯涛译本2019年第2期总第680期MODERN CHINESENo.2General No.680现代语文作者简介:1.赵超群,女,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2.贺安芳,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从知网数据看,将翻译美学理论与小说、散文、诗歌相结合的论文分别有55条、66条、96条;而将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英译汉戏剧的论文仅有10条,且多集中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它结合翻译和美学两个学科的特点,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作用。

历经了几个世纪学者的共同打磨,翻译美学体系愈加成熟完善。

国外学者Shirley Chew 和Alistair Stead 编著的Translating Life:Studies in Trans -lational Aesthetics(1999)是国外较早系统研究翻译美学的著作。

在国内,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1993)是“我国首部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美学专著,标志着我国翻译美学研究在理论上的觉醒”[1]。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系列专著较为系统地建立了一套翻译美学理论,使得翻译美学更趋专业化、科学化。

目前,学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上,对戏剧的翻译美学理论则缺乏足够的重视①。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戏剧翻译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主要来自于戏剧艺术本身的“双重性”,即“可读性”(readability)与“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

戏剧文本的可读性在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戏剧文本的完成表明了“文本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诞生,这个世界是独立的,属于文学范畴”[2],这时读者通过个体阅读即可感受到它的魅力。

对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定义较为含糊,英国戏剧翻译家苏珊·巴斯内特在《翻译研究》(1980)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理论。

她认为,根据戏剧符号学,语言符号系统只是构成戏剧表演的一系列符号的其中之一,戏剧语言只有结合舞台演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才能完全发挥戏剧语言的作用。

徐欢颜(2012)认为,可表演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戏剧文本只有在表演中才能实现文本的完整内涵;另一方面,戏剧的书写文本不同于仅供阅读的书写文本,它包含一些独特的可以使之上演的结构性因素。

虽然戏剧翻译界对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争执不下,但是笔者认为,戏剧翻译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是互存共生的,一部优秀的戏剧翻译作品应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欲望号街车》的翻译也同样如此。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欲望号街车》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讲述了南方女子布兰琪家道衰落,投奔妹妹斯黛拉,却遭到妹夫斯坦利凌辱的悲惨故事。

此剧第一次上演便大获成功,连演855场,同时获得了美国三项最重要的戏剧奖项:普利策奖、纽约剧奖及唐纳德森奖。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欲望号街车》共有五个中译本。

分别为:刊登在《译丛》1981年第1期的周传基译本;刊登于《外国电影剧本丛刊》1982年第10期的一匡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孙白梅译本(1991);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奇青译本(1992);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冯涛译本(2015)。

其中,在知网,通过“被引文献”进行查询,采用冯涛译本的最为频繁,为33条;孙白梅版和奇青版分别为11条和13条。

《欲望号街车》的演出要晚于译本的出现。

1988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首次将《欲望号街车》搬上中国舞台。

21世纪初,上海戏剧学院小剧场、同济大学小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亦曾上演此剧。

2017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新启动《欲望号街车》,进行全国巡演。

这表明《欲望号街车》在中国是日久弥新,深受观众喜爱。

尽管如此,中国舞台对《欲望号街车》也存在一定的“误读”。

正如有学者所言:“人物的多元化、剧作的象征和诗意的表现正是本剧的标志性艺术特征,更是剧中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化标志”[3],而中国版《欲望号街车》却缺失了一定的诗意和象征。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在于中美文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剧本不得不本土化;另一方面在于演出所用中译剧本在把握原著的诗意和意象方面有所欠缺。

威廉斯被称之为“百老汇的行吟诗人”(韩曦,2012),他的语言是诗意的、朦胧的、哀婉的,他善于将意象隐藏于字里行间,等待读者去发掘、领悟。

《欲望号街车》承袭了威廉斯的一贯风格,因此,译者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重读、再现剧中的诗意和意象。

其次,《欲望号街车》能够蜚声中外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强烈的舞台魅力,除去灯光、音响、音乐等艺术手段外,戏剧文本也非常具有表演力,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对作品进行表演审美,将“可读性”与“可表演性”融会贯通。

最后,任何文本的翻译,译者都不可避免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要素,如何将两种文化相融合、如何将异质文化呈现在本土舞台上是戏剧翻译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以诗意美、表演美和文化美为原则,分析冯涛译本是否重现了威廉斯作品中的审美以及是否符合戏剧翻译审美原则。

二、诗意美田纳西·威廉斯是一位尝试用散文体来写作的戏剧诗人。

他创造了“诗化自然主义”的戏剧手法,毕生追求着戏剧的诗意。

虽然现代性与诗意是敌对的,但是威廉斯却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抒情的、诗意的戏剧,他的舞台语言如诗歌般优美却又通俗流行。

因此,译者能否结合威廉斯作品的艺术手法,将诗意的语言翻译出来,是关系到作品能否被读者更好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

《欲望号街车》的诗意主要体现在人物散文式的语言与浪漫隐晦的情感中。

诗意可以被感知和重现,基于对原文结构分析和非形式标志模糊集合的审美,译者可以通过重现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系统来重构原文的诗意。

在形式标记方面,主要从文本词汇语域及表现手法入手;在非形式标志方面,则以探讨人物情感的信息为主。

词语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成分单位,用词的斟酌对于作品的风格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戏剧翻译是一种复杂的翻译,我们应当采取的是“带有规律性的参照性规范”而并非是规则[4]。

在基于词汇语域的翻译中,需要注意对原文词义的代偿,在能够合理转换的时候进行契合和模仿;部分对应时加以增译,或进行替代与淡化。

《欲望号街车》的诗意表现主要在语言,尤其是词汇的选择和使用。

其次,隐晦的象征手法的使用,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朦胧的诗意美,这就要求译者能够解读潜藏在文本文字背后的含义。

下面就冯涛第一幕舞台说明的第二段的翻译进行分析。

(1)原文:It is first dark of an evening early in May. The sky that shows around the dim white building is a peculiarly tender blue, al-most a turquoise, which invests the scene with a kind of lyricism and gracefully attenuates the atmosphere of decay. You can almost feel the warm breath of the brown river beyond the river warehouses with their faint redolences of bananas and coffee.(Scene One)译文:五月初一个刚要傍黑的傍晚。

衬在暗白色楼房背后的天空呈现出一种格外温柔的嫩蓝,简直就像是一块绿松石,这给周围的景色注入了一抹抒情的优雅意味,冲淡了那一派破败感。

你几乎能感受到河边仓库后面褐色的河流那温暖的呼吸,仓库则散发出122淡淡的香蕉和咖啡香。

[5]此处所选取的S L分别从视觉和味觉角度描写了贫民窟,语言具有一定的诗意。

原文多处使用了“首韵”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如“a n e v e n i n g early in May”“attenuates the atmosphere of decay”“breath of the brown river”。

译者也相对应地使用了“首韵”,分别译为“傍黑的傍晚”“一派破败感”“褐色的河流那温暖的呼吸”,译文也如诗般回味无穷。

同时,原文的动词较为简单,如“show”“invest”“attenuates”,这些词如果直译则将失去美感。

译者在处理的时候结合语境,在把握原文语体色彩的基础上进行转译,分别译为“衬在”“注入”“冲淡”,展现出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

作为象征主义大师,威廉斯的文本意象充满了隐喻。

在选取的S L中,将至未至的黄昏代表了即将登场的布兰琪,她的到来为这破败的街区“注入了一抹抒情的优雅意味”。

冯涛在翻译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发出温暖呼吸的河流和淡淡香气的仓库。

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将隐喻的内容展现了出来,同时也会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联想到布兰琪纯洁、脆弱的身影。

三、表演美戏剧文本具有可读性与可表演性双重属性,戏剧语言包含人物台词与舞台说明。

笔者认为,对戏剧翻译的表演审美就是审视译本能否作为一个优秀的剧本被搬上舞台,从而最终实现文本的完整内涵。

因此,本文所论的“表演美”主要是指“可表演性”原则的那些内容。

在翻译戏剧作品时,译者应对源语中的语言和文化因素进行相应的转化,使之适合于舞台,让读者能够迅速地体味作品的意境。

戏剧的可表演性使之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这就对剧作译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钟钰(2016)曾指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及口语化特点有助于戏剧的可表演性。

戏剧的表演艺术本质上是行动的艺术,因此,作为戏剧艺术最为重要的元素,戏剧语言也必须是行动的语言,为演员提供表演的弹性、为观众或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包含外形动作与内心动作两个方面。

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即“简洁和鲜明的词句”[6],而口语体的语言大多短小精悍,易于理解感悟,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