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回忆理解想像知识_论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
当代外国文学回忆 理解 想像 知识 ———论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王守仁童庆生内容提要 本文将德里罗的《国际大都市》(2003)、罗斯的《反美阴谋》(2004)、多克特罗的《进军》(2005)、沃尔曼的《欧洲中区》(2005)视为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认为这四部小说均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追求细节的真实,营造出逼真的外表,但虚构的故事本身又对这种逼真进行了颠覆,从而使作品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真实细节与反现实主义情节之间的反差与张力。
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有别于后现代前卫小说,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创新。
关键词 美国文学当代小说后现代现实主义现实主义 《哥伦比亚美洲小说史》在“20世纪下半叶文学”部分辟三章讨论当代小说:“后现代现实主义”(Post m odern Realis m)一章称莫里森、汤亭亭、多克特罗等人为“后现代现实主义作家”;①“后现代小说”(Post m odern Ficti on)一章选择纳博科夫、霍克思、巴思、库弗、品钦、德里罗、巴塞尔姆、冯尼格特等12位“主流的前卫”作家,②总结“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前卫小说”(The Avant2Garde)一章则避免使用“后现代”而采用“前卫”这一术语来把握霍克思、巴思、库弗、加斯、巴塞尔姆等人的小说创作。
③成书于15年前的这部美洲小说史,一如讲述“很多个不同的故事”④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也从多个角度审视美洲大陆小说特别是美国小说,同一位作家会出现在不同章节中,各章撰稿人对作家贴上不同标签,虽然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不免存在偏颇之处,但该书不乏真知灼见,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美国文学具有启迪意义。
《哥伦比亚美洲小说史》中“后现代现实主义”一章撰稿人萨迪瓦(JoséDavid Saldívar)是研究墨西哥裔美国文学与文化的专家。
也许是由于专业背景的关系,他努力将后现代现实主义与发轫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联系起来,称莫里森等后现代现实主义作家促使魔幻现实主义进入“第四时期”,⑤从而将美国当代小说纳入美洲大陆・84・文学的大框架之内。
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中的道德缺席现象
[ 关键 词]美 国后 现代小说 ; 宗教 ;反英雄 ;道德缺席 【 中图分类号]1 64 1 .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8 7x 21)l 03 — 3 0 —1 (0OO 一 13 0 0 8
21 00年 1 月
J .0 O n a 2 l
论 美 国后 现代 派 小说 中 的道德 缺席 现 象
陈彦 旭
( 东北 师范 大学外 语学 院 ,吉林 长春
[ 摘
.
102 ) 304
要 ]美 国后现代派文学思潮一 向以晦涩难懂 的语言游戏 与令人眩 目的语言技 巧而 闻名。多数后
现代派作家过分重视语言本身 ,而忽视了语 言所 承载的内容 ,完全不顾 文学 作品的教化功能 ,因此 表
பைடு நூலகம்
靠, 并开始肆无忌惮地用文字宣泄 自己的失望 、迷茫、混乱、痛苦等负面情绪。因此 ,暴力 、色情 、吸毒 、 信仰危机 、道德沦丧和人性崩溃等主题与情节在后现代派小说中屡见不鲜。 我国学者许汝祉教授曾将美国 自由派理论家丹尼尔关于后现代派小说创作主题的论述总结 为以下几点 : 宣扬暴力与残忍,作品中充满着嗜血的细节 ;宣传性反常,如对 同性恋、异 建模仿癖、口交行为与鸡奸的描 述 ;宣扬荒谬的虚无主义情绪 ,情节古怪 ;宣扬污移,像吸毒、描写人体排泄细节等。 J 二 、“ 碎的镜 ” 与 “ 破 昏暗的灯 ” 后 现代 派作家 的这种 极端 的写作 倾 向显 然是不 妥 当的 ,因为他们 忽略并 否定 了文学 作 品反映 现实 与道德 教 化 的基本 功能 。西方 文论 家艾布拉 姆斯 曾形象 地将 这两 种功 用 比作 “ 与灯 ” 镜 ,如 果非 要 把 这个 比喻 生搬 硬套地放在后现代派小说头上,我们看到的至多只能是 “ 破碎的镜”和 “ 昏暗的灯” 。 所谓 “ 破碎的镜” ,是指后现代派小说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 ,多数情况下是对现实丑恶现象的夸大、 虚构 与极端 的描 写 。“ 在小说 创作 领 域 ,后现 代 主义 作 品 以 ‘ 真实 地 虚构 和 冷 漠 地抒 情 ’为最 明显 的特 征 , 明 目张胆 又故做麻 木不 仁地 向读者 宣 告作 者 是在 那 里 ‘ 编乱 造 。 ’] 胡 ”[ 著名 后 现 代 理论 批 评 家 欧 文 ・ 也 指 豪 出 ,“ 后现 代作 家的创 作完全 摒弃 了英雄 与英雄 人物 的 冲突 ,他 只能虚 构 他所生 活 的世 界 上 的那 些 ‘ 度 畸 极 形 ’和他那 ‘ 极度飘忽不定 ’的经历之 ‘ 病态 ”[ ’ 。综上所述,后现代派小说所描写的多是夸张的、病态的 与 畸形 的个 别人 物 ,这 明显违背 了现 实主义小 说 中的 “ 典型 环境 中的典 型人 物 ”这一 中心创 作 原 则 。 因此 , 后现代派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这也说明它与新现实主义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天生不可调和的矛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探秘(修正版).ppt
威廉· 伏尔曼(William Vollmann,1959-)
《欧洲中心》(Europe Central)
琼· 狄第恩(Joan Didion, 1934-)
《难以想象的一年》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
W.S.默温(William S. Merwin,1927-)
《迁途》 Migration
终身成就奖:
Norman Mailer(1923-2007) Laurence Ferlinghetti (1919-)
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小说奖:Richard Powers: (1957- ) The Echo Maker 《回声制造者》
2007 美国国家图书奖: 小说奖 《烟之树》 (Tree of Smoke),
Postmodernism means it is the posterity of modernism.
詹姆逊:
Thus the economic preparation of post-modernism or late capitalism began in the 1950s, after the wartime shortage of consumer goods and spare parts had been made up, and new products and new technologies (not least those of the media) could be pioneered.
《第二十二条军规》 (Catch-22,1961)
约翰·霍克斯 (John Hawkes, 1925-1998)
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
的话语 。它吸 取 了大众 文化 的 艺术手 法 , 覆 和解 构 了传 颠
统 的艺 术 形 式 , 成 了 自 己 的 艺 术 特 征 : 讽 、 杂 、 形 反 混 内在 性
和 不 确 定 性 。 这 些 作 家 往 往 从 唯 心 主 义 观 点 出发 。 用 自 但 运 己 的 语 言 符 号 系 统 构 建 一 个 虚 构 的世 界 , 以 揭 示 现 实 世 界
关 键 词 :杨 仁 敬
代 派 小说
《美 国 后 现 代 派 小 说 论 》
美 国 现
一
、
引言 Βιβλιοθήκη 派 作家 及 其代 表 性 作 品 , 文本 分 析 为 基 础 , 出其后 现 以 指
代 主 义 思 想 倾 向 和 艺 术 特 征 . “ 论 ” 读 的 理 论 前 后 与 绪 所 呼应 , 章论 述 细致 人 微 , 有创 见 。 各 富 作 者 在 绪 论 中指 出 : 国后 现 代 小 说 是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美 战 的 产 物 ,也 是 2 世 纪 6 年 代 美 国 内 矛 盾 尖 锐 化 的 反 映 0 0 作 为 一 种 全 球 性 的 思 潮 , 美 后 现 代 主 义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它 欧
巨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品 》狄 第 恩 的 《 主 》安 德 森 的 《 圣 圣 经 》厄 秀 拉 ・ ・ , 民 , 神 , 勒 魁 恩 《 暗 左 手 》 《 定 谔 的 猫 》 诺 曼 ・ 勒 的 《 斯 瓦 黑 和 薛 , 梅 奥
尔 的 故 事 》 苏 克 尼 克 的 《 尼 斯 之 恋 》 伊 斯 梅 尔 ・ 德 的 , 威 , 里 《 亡 加 拿 大 》 托 妮 ・ 里 森 的 《 油 娃 》 《 儿 》安 扎 逃 , 莫 柏 和 宠 ,
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特点分析
关键 词 :美 国后现代 小说 ;文 学发展 ;创 作特 点
对 于美 国文学 发展 而言 ,后现代 小说 是一 种重 要 的文 学形 式 ,后现 代 小说 不但 是 美 国后现 代 文化 发展 的浓 缩 , 同时也 是美 国后现 代文 化的重 要代 表 。从 美 国后现 代小 说 的创作 来看 ,美 国后现代 小说 不但在 故事 架构 和语 言描写 上 有独 到之 处,而 且在语 言 的游戏性 和故 事叙 事的 随意性 方 面有 着突 出特 点。因此 ,要 想学 习并借 鉴美 国后 现代 小 说 的特 点 ,就 要立 足美 国后现 代小 说创作 实 际,深入 分析 美 国后 现代 小说创 作特 点,重 点分 析美 国后现 代小 说在 内 容 、描写 、语 言运 用及 叙述方 式等方 面 的特 点 。 美 国后 现 代 小 说 的产 生 背景 分 析 1 9 6 1 年 问世 的 《 第二十 二条 军规》揭 开 了美 国后现代 派 小说 的序幕 。4 0 多年过 去 了,作为一 种哲 学思潮 ,后现 代 主义 的热潮 已经 消失 ,但后 现代 派小 说仍不 断涌 现 。这 种 小说 抛 弃和 超越 传 统小 说和 现 代派 小 说 的模式 和技 巧 ,
外 国文 学
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特点分析
杨 楠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 :从美 国后现 代小 说的发 展历程 来看 ,美 国后现代 小说 中有许 多脍炙 人 口的作 品 ,这 些作 品对 美 国文学创 作 和美 国文 学发展 都产 生 了积极 影响 。基于 美国后 现代 小说 的重要 影响力 ,我们应 立足 美 国后 现代 小说创作 实 际 ,认 真分 析美 国后现代 小说 的创作 特 点,并 总结美 国后 现代 小说 的创作 经验 ,从 中吸取有 益 的创 作思路 ,达 到推 动 中国文学创 作 发展 的 目的。为此 ,我们 应选择 当前 美国具有 代表 性 的后 现代 小说 ,深入分 析其创 作 背景及创 作手 法 ,达 到掌握 其创 作
透过“荒谬”看真实——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关键词 : 后现 代 荒谬 现 实 中 图分类 号 : I 7 1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3 ) 1 1 ( b ) 一0 0 9 1 —0 2
解 我 们赖 以 生 存 的 世 界 。
一
也 是 当 代 晚 期 资 本 主 义的 逻 辑 和活 力 偏 离 中心 在 文 化 上 的一 个投 影 , 其主要特征是 :
世 纪6 0 年 代 国 内 诸 多矛 盾 激 化 的 反 映 。 后 现代主 义是当时欧 美哲学界 的一种思潮 ,
在 最 作者 对现实和政治 的关注 。 作 家 正 是 想 通 要 点 在 于 不 相 似 的 事 物 被 粘在 一 起 , 过这种“ 重访 历 史 ” 的 方 法 让 读 者 更 多的 了 佳 状 态下 , 创 造 出一 个 现实 。 这 一 新现 实在
t h e a b s u r d i t y i n i t s w r i t i ng mo d e , wr i t i n g t e c hn i q u e a n d n a r r a t i v e o r d e r, t r y t o d i s c o ve r t h e r e a l w r i t i ng p u r p o s e o f t h e a u t ho r.
Ab s t r a c t : Th e b i r t h o f Ame r i c a n p o s t mo d e r n f i c t i o n wa s i n f l u e nc e d b y t h e p 0 s t m0 de r ni s m, wh i c h i s a ki n d o f a n t i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r e n d
美国的后现代小说探讨——以雷蒙·费德曼的创作理论为例
( 乡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外 语 系 , 西 萍 乡 3 7 5 萍 江 0 5) 3
提
要 : 国的后现代小说在 2 美 0世纪 6 0年代伴随着 大众意识 对 官方 话语 的质疑而 兴起 , 旨在 以小 说主题 与现实
的 似 是 而 非 的 关 系来 纠 正 大众 被 现 代 媒 体 扭 曲 的现 实 感 。 后 现 代 小 说 的 形 式 不 是 浅 显 的 、 面 化 的展 现 , 平 而是 与
Dic so fAm e ia s. o r ci n s usi n o rc n Po tM de n Fito s:
Ta n y o de m a S Pr d to ki g Ra m nd Fe r n’ o uc i n The r s a a p e o y a n Ex m l
一
、
小 说 主 题 与 似 是 而 非 的 美 国 现 实
作 品的超越 。
21 00年 8月
外 国 语 文
F r in La g a e a d Li r t r oeg n u g n t aue e
Aug 2 0 ., 01 V0 _ 6 No. l2 4
第2 6卷
第 4期
美 国 的 后 现 代 小 说 探 讨
一
以雷 蒙 ・ 费德 曼 的创 作 理论 为 例
小说主题息息相 关的, 以用来表达意义与价值 的有意味的形式。只有读者 的发问与思考 才能认识这种 强化之后 可
又 被 打 散 的 文本 深度 , 而 更 好 地 参 与 现 实 。 从 关键词 : 雷蒙 ・ 费德 曼 ; 国后 现 代 小 说 ; 实 ; 式 ; 美 现 形 深度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I 20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4—6 1 (00 o 0 2 — 3 17 4Y n gu ANG o 一 i y me
浅析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思小说《路的尽头》的创作艺术
浅析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思小说《路的尽头》的创作艺术作者:孟兆富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15期孟兆富(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要: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思在他的小说《路的尽头》中用了戏仿的创作手法。
使讲故事让位于理论思辨,从而模糊了体裁的分野;开创后现代主义反体裁的先河,走一条文学范式彻底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戏仿存在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46-01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这是一种最具意图性和分析性的文学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具有破坏性的模仿,着力突出其模仿对象的弱点、矫饰和自我意识的缺乏。
戏仿“本质上是一种文体现象——对一位作者或体裁的种种形式特点的夸张性模仿。
其标志是文学上、结构上或者主题的不符”。
戏仿“夸大种种特征,它把不同的文体并置在一起,使用一种体裁的技巧去表现通常与另一种体裁相连的内容”[1]戏仿的功能就是讽刺。
巴思在《路的尽头》中运用戏仿这一手法冷嘲热讽了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正风靡一时、炙手可热的存在主义哲学,并创作出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进入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最适于存在主义这种充满着悲观绝望、颓废情调的哲学生长的良好条件。
存在主义不仅限于哲学领域,也像欧洲一样渗入文学、艺术、社会学、道德、教育、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各种群众运动中。
存在主义表现为资本主义全面危机时期人们心理上的紊乱和对新的出路的寻求。
存在主义哲学把个人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指孤独的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得自我表现感;指孤独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师萨特从现象学一元论出发,划分了两个存在范畴: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指客观存在,它纯粹地无条件地存在着,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巨大的虚无;自为是指人的意识、人的自我表现,它纯粹是预谋和意向。
它处在永恒的流动变化之中,不断地否定着自己,并通过否定和虚无把自己展示为世界。
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
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同时兼评两部重要的研究著作:《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
后现代主义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类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挑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规则和审美标准,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首先概述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特征,包括其反叙事、碎片化、多元性等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了小说的创作和接受。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评价两部研究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深入剖析和理论构建,探讨它们在揭示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方面的贡献和不足。
通过对这些著作的评述,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视角,并推动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为文学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框架,而是大胆突破,尝试以多元、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呈现现实,以此反映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小说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多元解读。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试图通过单一的、线性的叙事来揭示社会的本质,但后现代主义小说则认为现实是由多种因素、多种视角共同构建的。
因此,它们不再追求统一的真相,而是允许读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文本。
后现代主义小说注重非线性叙事。
传统的叙事结构往往是线性的,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局。
但后现代主义小说则打破了这种结构,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跳跃、交叉、重叠的叙述中体验现实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再次,后现代主义小说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反讽、隐喻、象征等,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解读能力。
三论新视野下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The New Look of"the Three Theories"at
Postmodernist American Fiction 作者: 杨仁敬[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6-15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热寂说;熵定律;混沌论
摘要: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艰难时期,当时美国遭遇危机,社会混乱,文学面临枯竭,作家们奋起自救.他们借用"热寂说""熵定律"和"混沌论"三种理论,以戏仿、杂糅、拼贴和黑色幽默的手法,构建奇特的混沌社会的图像,描绘了从总统到囚犯的各种"反英雄",揭示少数族裔对身份构建的诉求,展示了孤独、死亡和反抗的存在主义基调.它展现了美国是个混沌无序的世界.因此,它跟20世纪50年代垮掉派诗歌和小说、60年代荒诞戏剧一起,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隐匿的主体:二战后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透视
隐匿的主体:二战后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透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文学新潮。
论文首先分析了二战前后美国文学由现代到后现代更替的脉络,继而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文本解读。
文章指出:尽管“不确定性”、解构“主体”和消解“大写的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基本的特征,但在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所力图表现的“人的死亡”或“主体的终结”的话语中,其实蕴含着作家对人的一种新理解,是对人之主体性的一种新阐释,即相对性的、个体多元化的“小写的我”,这是一种离散性的、隐匿的主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基调是解构。
尤其在主体性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确实很难看到从肯定的方面来论述主体性的问题。
但“人的死亡”并非真的是人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的死亡”只能理解为对人的阐释的地平线的位移,即,某种对人的理解的理论的终结,是那种把人作为绝对中心的自我膨胀的主体性的终结,简言之,是现代启蒙思想的破灭。
正如福科所表明的那样:后现代“并不对人本身提出质疑,因为人就出现的人文科学之中,而是对关于人的一般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区域提出质疑”[7](P35)。
在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人的死亡”和“主体的终结”的话语中,其实蕴含的是对人的一种新理解,是对人之主体性的一种新阐释,即相对性的、个体多元化的“小写的我”,或可称之为离散性的、隐匿的主体。
譬如,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巴塞尔姆大胆运用后现代小说不确定的技法,以戏仿、碎片和拼贴等方式,将一个活泼可爱的童话故事解构为一堆毫无意义的碎片。
没有中心,没有背景,没有情节,语言成了小说的主角。
我们看不到那个惹人怜爱的公主、英勇无比的王子和善良的小矮人,而是一群平庸、无聊、对生活不满,但又无能为力的小人物。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戏仿、碎片、拼贴和不确定性等带有后现代特征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
从叙述视角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
从叙述视角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
刘加媚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进行了反思、解构和颠覆.它不塑造人物,有意模糊文学艺术的边界,并且对语言进行实验和戏仿,完全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叙述常规.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刘加媚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I712.074
【相关文献】
1.美国政治专栏作家为何兴起——看《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与《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叙述差异 [J], 张彦
2.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后人道主义探析r——以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 [J], 马娜薇
3.从《玻璃山》和《白雪公主后传》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非后现代性 [J], 刘敏霞
4.“看”者的新生与“被看”者的灭亡——从叙述学的视角看鲁迅小说《伤逝》与太宰治小说《斜阳》中艺术形象的异同 [J], 马文美
5.“看”者的新生与“被看”者的灭亡——从叙述学的视角看鲁迅小说《伤逝》与太宰治小说《斜阳》中艺术形象的异同 [J], 马文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思小说《路的尽头》的创作艺术
246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学 术 论 坛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这是一种最具意图性和分析性的文学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具有破坏性的模仿,着力突出其模仿对象的弱点、矫饰和自我意识的缺乏。
戏仿“本质上是一种文体现象——对一位作者或体裁的种种形式特点的夸张性模仿。
其标志是文学上、结构上或者主题的不符”。
戏仿“夸大种种特征,它把不同的文体并置在一起,使用一种体裁的技巧去表现通常与另一种体裁相连的内容”[1]戏仿的功能就是讽刺。
巴思在《路的尽头》中运用戏仿这一手法冷嘲热讽了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正风靡一时、炙手可热的存在主义哲学,并创作出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进入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最适于存在主义这种充满着悲观绝望、颓废情调的哲学生长的良好条件。
存在主义不仅限于哲学领域,也像欧洲一样渗入文学、艺术、社会学、道德、教育、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各种群众运动中。
存在主义表现为资本主义全面危机时期人们心理上的紊乱和对新的出路的寻求。
存在主义哲学把个人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指孤独的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得自我表现感;指孤独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师萨特从现象学一元论出发,划分了两个存在范畴: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指客观存在,它纯粹地无条件地存在着,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巨大的虚无;自为是指人的意识、人的自我表现,它纯粹是预谋和意向。
它处在永恒的流动变化之中,不断地否定着自己,并通过否定和虚无把自己展示为世界。
自在和自为相互依存,是不可分的。
萨特根据自为存在的特征引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萨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在面临的好几种可能发展道路中进行自由选择,这种选择的后果就是他的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不是通过一次选择,而是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完成的。
走近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走近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杨仁敬1961 年问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揭开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序幕。
40 多年过去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热潮已经消失,但后现代派小说仍不断涌现。
这种小说与马克·吐温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福克纳的现代派小说不一样,它们抛弃和超越传统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模式和技巧,构建了一种不注重人物塑造、不讲究故事的连续性、追求文本自我揭示、自我戏仿和玩文字游戏的元小说,并逐渐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后现代派小说,则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和文学模式。
随着影视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文化更加大众化了。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日益消失。
文学创作成了一种跨体裁的综合性艺术。
文学与现实的界限,小说与诗歌和戏剧以及评论的传统界限,文学与音乐、美术和多媒体的界限被超越了,衍化了。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后现代派小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在题材内容方面,后现代派小说将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及阶层。
有的用历史的经验表现反对侵略战争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有的用女权主义的视角,钻人的“名字”和“身份”的牛角尖,反映了社会变态中的身份危机感;有的选取医院注射室的一角,描写“没有静脉的人们”靠卖小便混日子,揭露吸毒造成的家破人亡;有的回顾越战士兵对战争的困惑和抱怨,带着爱的失落茫然地走向死亡,而幸存者回国后,一直无法摆脱噩梦的困扰,等等。
尽管题材多样,但大多揭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迷茫、无序和反复无常。
在人物塑造上,作家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反英雄”,身世来历不明,甚至无名无姓。
人物形象淡化,性格刻画消失。
人物成了故事的陪衬,若隐若现,成了不可捉摸的“影子”或“代码”。
在多克托罗的《皮男人》里,主人公皮男人像是个百年前神话中的人物,衣着像个骑士,来去匆匆如幽灵。
他没啥文化,但心地善良,不伤害别人。
这些流浪汉、厌世者和无家可归者,成了被美国现代社会抛弃的“皮男人”。
约瑟夫·海勒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作者: 师彦灵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后现代主义;海勒;黑色幽默;小说创作
摘要:20世纪 50— 6 0年代 ,美国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本文简要论述了美国后现代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通过对约瑟夫·海勒的三部小说的分析 ,阐述了海勒这位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 ,即创作理论的虚无性、手法的荒诞性、语言的戏谑性、政治的批判性及创作思想的复杂多样性 ,进而说明了海勒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独树一帜,开创黑色幽默先河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杨仁敬
1961 年问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揭开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序幕。
40 多年过去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热潮已经消失,但后现代派小说仍不断涌现。
这种小说与马克·吐温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福克纳的现代派小说不一样,它们抛弃和超越传统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模式和技巧,构建了一种不注重人物塑造、不讲究故事的连续性、追求文本自我揭示、自我戏仿和玩文字游戏的元小说,并逐渐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后现代派小说,则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和文学模式。
随着影视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文化更加大众化了。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日益消失。
文学创作成了一种跨体裁的综合性艺术。
文学与现实的界限,小说与诗歌和戏剧以及评论的传统界限,文学与音乐、美术和多媒体的界限被超越了,衍化了。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后现代派小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题材内容方面,后现代派小说将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及阶层。
有的用历史的经验表现反对侵略战争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有的用女权主义的视角,钻人的“名字”和“身份”的牛角尖,反映了社会变态中的身份危机感;有的选取医院注射室的一角,描写“没有静脉的人们”靠卖小便混日子,揭露吸毒造成的家破人亡;有的回顾越战士兵对战争的困惑和抱怨,带着爱的失落茫然地走向死亡,而幸存者回国后,一直无法摆脱噩梦的困扰,等等。
尽管题材多样,但大多揭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迷茫、无序和反复无常。
在人物塑造上,作家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反英雄”,身世来历不明,甚至无名无姓。
人物形象淡化,性格刻画消失。
人物成了故事的陪衬,若隐若现,成了不可捉摸的“影子”或“代码”。
在多克托罗的《皮男人》里,主人公皮男人像是个百年前神话中的人物,衣着像个骑士,来去匆匆如幽灵。
他没啥文化,但心地善良,不伤害别人。
这些流浪汉、厌世者和无家可归者,成了被美国现代社会抛弃的“皮男人”。
作者在这里仿佛在暗示,迷人的“美国梦”今何在?在艺术手法上,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又对小说本身进行评述,表现了“并置”、“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元小说特点。
如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将一个短篇小说分解为三十几个片断,然后加以“阐释”,有的片断仅一两句话。
小说写了B 镇的地理、天气、教育、政治、电线、凡人、商业和教堂,以及“我的房子、我的猫咪、我的伙伴”和“家常苹果”等,用虚构中的西部小镇B 将这些碎片串连起来。
“我”不断发表议论,“学着让我自己、我的房子、我的躯体焕然一新”,“我要让自己活过来,让生命塑造我吧!”苏克尼克在《赚钱》里也坦言自己是在“编故事”、“聊历史”,“把他故事批发来,再零售出去。
”他们都企图用虚构的虚伪性来影射现实的虚伪性。
此外,作家还将小说与绘画和多媒体相结合,造成对观众“视、听、说”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
女作家劳瑞·安德森的小说《战争是现代艺术的最高形式》里,文本与4 幅图画构成了互文性。
作者带着多媒体和电声设备,到美国各地和海湾各国,自己当众演奏和朗诵,配上多变的灯光,把小说搞得绘声绘色。
另一位女作家厄秀拉·魁恩在《薛定谔的猫》里,则突破了小说的时空界限,把科幻与虚构及史实相结合,还在科幻中加进了中国的道教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在叙事话语方面,后现代派作家喜欢采用拼贴手法,以断裂的句子构成段落和章节,甚至引入超文本的电脑语言;没有主语或没有谓语的句子是常见的现象;有的运用电影剧本式的话语,突出人物的动作,让关键词不断重复出现。
有时作者直接“闯入”文本,说三道四,或自我揭示,或刻意自我反射;有时则故意在文本中留下空白,从一段到一整页,让读者自
己参与解读,如女作家琼·狄迪恩的小说就是这样。
综上所述,从形式上来看,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有点“四不像”或像“大杂烩”,有的甚至荒唐怪诞。
不过,人们仍可透过其表面上的夸张或随意的描述,看出其积极的一面。
小说字里行间的幽默、诙谐和戏仿,往往流露出对美国后现代社会的冷漠、混乱的讽刺和抨击。
作品题材手法虽各异,但倾向性比较明显,这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是美国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已经走进美国大学课堂,并在战后世界文坛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我国从80 年代起介绍过“黑色幽默”,但对后现代派小说的其他作品还介绍得不很多。
除在《外国文学》杂志上登过一些该流派的短篇小说外,在长篇小说方面,较早出版的有陶洁翻译的《雷格泰姆音乐》(即《拉格泰姆时代》),到90 年代后期,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丛书”,包括《冠军的早餐》、《第五号屠宰场》、《天秤星座》、《拉格泰姆时代》、《公众的怒火》、《比利·巴思格特》、《时间震》等。
另外,笔者也在青岛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及《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
对于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这种创作理念与手法,并不要求人们都去模仿,但了解和研究它,无疑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