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_一课一练_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春七年级新人教版历史和社会下册一课一练:8.3.1 中华文明的曙光

2020春七年级新人教版历史和社会下册一课一练:8.3.1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华文明的曙光一、选择题1.下列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手工业逐渐兴起②早期农业出现③公有制慢慢解体,私有制出现④国家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2.下列出土文物中,与我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门槛标志无关的是( )A.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里发现的用火遗迹B.在黄河流域发现的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C.在长江流域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玉器D.在辽河流域一处遗址中发现的祭坛3.被考古界誉为“4 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 )A.后母戊鼎B.蛋壳黑陶杯C.玉琮D.四羊方尊4.下列关于在黄河流域发现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由城墙围起来②城墙是城市的管理边界③城墙是城市的防御设施④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考古学家根据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推测,中国文字的雏形可能是( )A.刻划符号B.图画文字C.楔形文字D.甲骨文6.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下图能反映出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有很实用的基础设施的是( )A B C D7.小明去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参观,发现在同一时期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有陶器、玉器,多达180多件,有的只有一两件,甚至有的什么也没有。

这些现象说明( )①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别②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③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④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A.①② 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8.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如图),可以发现( )①制陶业已达到较高水平②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感情③原始人的精神家园日趋丰富④我国对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9.观察图片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图2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 000年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2019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3.19

2019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3.19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一、选择题1.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右图),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 )A.重视农业的发展B.商业发达C.手工业发展D.商帮兴起【解析】选A。

本题考查清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开荒执照”说明清政府鼓励开荒,增加农田面积,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下列没有生活在康乾盛世时期的皇帝是( )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解析】选D。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的局面。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四十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到嘉庆皇帝在位时,国力下降衰败之象越来越明显。

3.下列不属于康熙、雍正、乾隆为发展农业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奖励开垦荒地B.重视兴修水利C.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D.推广农业生产新工具【解析】选D。

康乾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4.(2017·南阳联考)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这就是( )A.棉花、烟草B.大豆、玉米C.甘薯、玉米D.西红柿、马铃薯【解析】选C。

原产于南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在明代(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

【拓展延伸】高产作物的输出推广和我国人口增长的关系17世纪时,马铃薯(又名土豆)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筱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课时训练一课一练·达标闯关-3.16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课时训练一课一练·达标闯关-3.16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中,能体现我国古代中医中药文化成就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中医中药文化成就。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①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属于我国古代中医中药文化成就;②《九章算术》属于数学书籍;③《史记》属于历史书籍;④《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名著,属于我国古代中医中药文化成就。

故①④符合题意。

2.右边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A.《水经注》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图片反映了手工业生产情况,与《天工开物》的内容一致。

A是地理学著作,B是农业科学著作,D是药物学著作。

3.“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

请问该书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天工开物》的相关内容。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所以答案选D。

4. 明长城与秦长城的相似处不包括( )A.长城的走向B.长城的功能C.修长城的目的D.长城的东、西起止点【解析】选D。

明长城与秦长城走向相同,都是东西走向;修建目的相同,都是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功能相同,都是军事防御工程。

不同之处是起止点不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 山东某校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大赛,某小组成员搜集了以下历史资料,这些史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高超的青铜工艺B.伟大的建筑工程C.先进的科技成就D.独特的医学技术【解析】选B。

都江堰、隋朝大运河为杰出的水利工程,明长城为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北京故宫为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选择题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2.关于隋朝的历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朝是581年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的B.隋朝的开国皇帝是隋炀帝C.隋朝是继秦朝和西晋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统一D.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的“河”指的是( )A.黄河B.长江C.淮河D.大运河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对隋朝的历史进行研究后,针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总结,下列结论中最准确的是( )A.隋炀帝的暴政B.大运河的开通C.农民起义的爆发D.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6.《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历经西晋末年到南北朝的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你知道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吗( )A.581年B.280年C. 589年D. 316年7.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A.余杭、涿郡B.洛阳、大都C.余杭、洛阳D.洛阳、涿郡8.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

该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9.下列有关隋炀帝暴政的表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营建东都洛阳②开凿大运河③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④正式确立科举制度⑤三次征辽东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10.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上述文字描绘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解析】选D。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结合题干信息,故选D。

2.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这些著名的大都市不包括( ) A.北宋的开封 B.南宋的临安C.元朝的大都D.西夏的兴庆【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繁华的都市,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宋元时期,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3.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瓦子是城市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D叙述错误。

4.历史图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面貌和时代特征。

下图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兼容并蓄对外开放B.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C.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

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5.“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这句民谣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传统节日(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春节【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由题中的“粽子香”可知选A。

6.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成就显著。

“婉约新词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课时训练一课一练·达标闯关-3.15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课时训练一课一练·达标闯关-3.15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一、选择题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根据下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包括 ( )①时间早②规模大③随行人员多④友好交往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1405-1433年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可见时间早;从船数、航船大小和随航人数来看,可见规模大、随行人员多;友好交往在表格中不能体现。

故排除④,选D。

3. 许多人认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友好往来。

【拓展延伸】郑和下西洋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改革开放方面来谈。

如:改革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

或借鉴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2)从郑和精神方面来谈。

如:开拓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为天下先等。

(3)从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方面来谈。

如: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不要妄自尊大;要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固步自封。

4.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

2019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2.6

2019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2.6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一、选择题1.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

“这一幕”发生在( )A.907年B.950年C.960年D.966年【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陈桥驿兵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2017·苏州工业园期中)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 )A.赵匡胤B.忽必烈C.安禄山D.李世民【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赵匡胤,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

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3.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A.后梁B.后周C.南宋D.北宋【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灭掉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

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1644年,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灭亡。

这位明朝末帝是()A.明武宗B.明熹宗C.明神宗D.崇祯帝2.与明朝灭亡无关的是 ()A.吴三桂引清兵入关B.土地兼并C.农民起义D.政治腐败3.明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其主要原因有()①明朝末年,政治日益腐败②明朝末年,土地兼并日趋严重③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空前激化④戍边队伍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广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5.下列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局限性B.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分土地、减免赋税的愿望C.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6.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其中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A.明太祖B.明成祖C.明武宗D.明神宗7.“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体现了明末广大民众对起义军的欢迎和拥护,这里的“闯王”是指()A.陈胜B.吴广C.张献忠D.李自成8.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权C.陕西连年大旱D.土地兼并严重9.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逐渐占领了西北、华北,成为各地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建立起政权()A.大顺B.张楚C.西夏D.大元10.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灭亡的标志是()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11客观来说,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明朝灭亡史实的是()A.明朝最终是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的B.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C.女真族在发展过程中,与明朝不断斗争,消耗了明朝国力D.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12.明朝后期,在女真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女真族势力不断壮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一课一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一课一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辽军兵临澶州城下时,力主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魏征B.房玄龄C.寇准D.杜如晦2.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它创造了很多文明。

那么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C )A.完颜阿骨打B.耶律阿保机C.元昊D.成吉思汗3.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该盟约是 ( )A.北宋与大理达成的和议B.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议C.北宋与辽达成的和议D.辽与西夏达成的和议4.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5.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

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6.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7.“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B.犬戎族C.汉族D.党项族8.辽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是 ( )A.军队规模庞大,武力强大B.创制汉字C.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D.汉人迁入9.《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中“夏”的建立者是 ( ) A.禹 B.耶律阿保机C.赵匡胤D.元昊10.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北宋与金 D.西夏和辽11.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接的边境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将“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应出现于 ( )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夏和议前D.宋夏和议后12.下列历史主体适用从960年——1234年之间历史的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大分裂的时代1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 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课一练(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课一练(人教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1.明朝建立于( )A.1366年B.1367年C.1368年D.1369年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是( )A.设立锦衣卫B.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C.设立特务机构——东厂D.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3.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秦在中央实行郡县制B.唐在地方推行三省六部制C.元在中央设行中书省D.明在各省设“三司”4.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A.武状元B.进士科C.殿试D.八股文5.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汉朝B.唐朝C.明朝D.隋朝6.下列文字是马小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

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司”,使君权空前加强。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百官和百姓进行监视。

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统领;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以侦缉官民言行。

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3)为加强文化专制,采取“焚书坑儒”措施,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人们的思想。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哀哉可怜!”这首名为《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

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有(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2.右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 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 )明太祖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科举制度3.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4.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 182.6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一课一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一课一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辽军兵临澶州城下时,力主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魏征B.房玄龄C.寇准D.杜如晦2.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它创造了很多文明。

那么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C )A.完颜阿骨打B.耶律阿保机C.元昊D.成吉思汗3.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该盟约是 ( )A.北宋与大理达成的和议B.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议C.北宋与辽达成的和议D.辽与西夏达成的和议4.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5.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

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6.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7.“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B.犬戎族C.汉族D.党项族8.辽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是 ( )A.军队规模庞大,武力强大B.创制汉字C.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D.汉人迁入9.《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中“夏”的建立者是 ( ) A.禹 B.耶律阿保机C.赵匡胤D.元昊10.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北宋与金 D.西夏和辽11.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接的边境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将“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应出现于 ( )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夏和议前D.宋夏和议后12.下列历史主体适用从960年——1234年之间历史的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大分裂的时代1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 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

人教版 部编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课一练

人教版 部编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课一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选择题1.(2017·启东南苑中学质检)581年建立,589年统一全国,是历史上存在时间较短的朝代之一。

请问这是哪一朝代( )A.唐朝B.隋朝C.西晋D.秦朝【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南北。

2.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公元589年,中国重新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89年,隋朝的隋文帝灭陈重新统一了南北,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3.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

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

这说明隋朝( )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材料没有南北经济的对比,不能推断北方的经济地位,A错误;隋亡之后,当时储备的物资仍然很丰富,反映出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B正确;社会财富只是大部分,而不是都集中到国家手中,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D错误。

4.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解析】选B。

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了大运河。

【拓展延伸】大运河开凿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长安、洛阳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

5.隋朝大运河全长2 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其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C.余杭D.涿郡【解析】选B。

七年级历史下册_一课一练_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_一课一练_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一课一练)附答案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单项选择题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2.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B.605年C.589年D.611年3.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A.均田制、行省制B.分封制、井田制C.郡县制、租调制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南水北调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C.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6.下列关于隋朝时期的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运河的中心B.隋朝定为东都C.商业盛极一时D.李渊在此起兵反隋7.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A.永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灵渠8.曾三次派人去台湾的隋朝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炀帝D.唐太宗9.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奢侈腐化,滥用民力C.法律严酷D.宦官专权二多项选择题10.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A.隋朝官仓储粮多B.造船技术水平高C.洛阳商业盛极一时D.开凿大运河1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社会秩序安定,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C.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D.北方民族大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三材料解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

承其全实,遂恣荒淫。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②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参考答案一1.B2.C3.D4.C5.B6.D7.C8.C9.B二10.ABCD11.ACD三12、①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

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

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B.武则天打击敌对官僚贵族C.节度使势力膨胀D.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B排除。

A、C、D分别是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影响。

【知识拓展】节度使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

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

唐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

节度使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表面上尊奉朝廷,实际上各自为政。

安史之乱后,自行委任官吏,赋税收入也不上缴中央。

节度使死后,一般都由儿子继任,皇帝只能承认。

节度使成为地方上的“土皇帝”。

2.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

杜甫悲痛地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

当唐军得胜时,他又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安史之乱从发动到平定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②唐玄宗逃往四川③李亨被拥立为唐肃宗④攻占洛阳、潼关⑤763年被平定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④③②⑤【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安史之乱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安史之乱中,叛军先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被拥立为唐肃宗,最后被平定。

3.下边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安史之乱【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混乱,最终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时间是755-763年。

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它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4.诗歌能真实地反映时代。

下列诗歌能反映安史之乱影响的是( )A.“人烟断绝,千里萧条”B.“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解析】选A。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课时训练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3.15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课时训练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3.15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一、选择题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根据下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包括 ( )①时间早②规模大③随行人员多④友好交往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1405-1433年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可见时间早;从船数、航船大小和随航人数来看,可见规模大、随行人员多;友好交往在表格中不能体现。

故排除④,选D。

3. 许多人认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友好往来。

【拓展延伸】郑和下西洋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改革开放方面来谈。

如:改革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

或借鉴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2)从郑和精神方面来谈。

如:开拓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为天下先等。

(3)从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方面来谈。

如: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不要妄自尊大;要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固步自封。

4.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由此可以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泉州B.政权并立与民族汇聚C.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D.泉州手工业的兴旺2.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A.主持变法B.监察百官C.管理海外贸易D.执行削藩政策3.北宋后期,一位四川商人在当地购买一批蜀锦,他最方便使用的货币是( )A.铁钱B.铜钱C.交子D.会子4.下列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A.农业繁荣B.手工业繁荣C.商业繁荣D.文化繁荣5.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从越南引进的★,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地。

★处引进的农作物是( )A.玉米B.小麦C.占城稻D.棉花6.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7.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兴起于(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8.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 )A.泉州B.广州C.温州D.明州9.“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A.秦都咸阳B.汉都长安C.隋都长安D.宋都东京10.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宋代手工业进步C.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最后完成于( ) A.西汉 B.唐朝C.南宋D.明朝12.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一课一练七年级答案2022人教版

历史一课一练七年级答案2022人教版

历史一课一练七年级答案2022人教版
一、单选题
1. 以下哪一项被认为是秦始皇要建立王朝的第一步?
A. 建立大一统制度
B. 成立统一政府
C. 缔结“五国之盟”
D. 结束内战
答案:A
2.下面哪种行为表明宋朝的政治思想?
A. 结合“友谊论”、“和平主义”
B. 开创文坛、恢复四书五经
C. 主张多元文化,促进社会繁荣
D. 鼓吹“民本”、“德治”
答案:D
二、判断题
1、春秋时期,由于国家发展不平衡,封建制度出现了瓦解政敌的现象。

答案:正确
2、唐太宗朝的开元盛世在舆论,著作,思想以及特殊的文化风气方面比前朝有更大的发展。

答案:正确
三、问答题
1、两晋帝国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案:两晋帝国的产生是由于十六国时期贵族霸权的割据和前后蜀国统一大中华帝国引起的南北分裂所导致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一课一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一课一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科举制的创立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2、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爆发A. ①②③④B. ②③①④C. ③①②④D. ④②③①3、《旧唐书》中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4、番禺日报2016年10月2日文章:……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

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

这位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5、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A.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 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C. 南方政局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D. 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6、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其“割据性”体现在()①自行委派官吏②不向中央交纳赋税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7、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

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C.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这一观点()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9、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他的疏忽漏写了标题。

据卡片内容推测,他漏写的标题应是()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民族政权并立C.诸侯争霸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却被奸臣秦桧等诬告而惨遭杀害。

小明深有感触地说:“岳飞比窦娥还冤!”“窦娥”这一角色出自()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明清小说4.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C.党项、女真、回纥D.匈奴、回纥、吐蕃5.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契丹族B.匈奴族C.鲜卑族 D.党项族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是()A.重农抑商B.重文轻武C.和亲会盟D.闭关锁国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8.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邺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9.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10.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C.文天祥抗元D.戚继光抗倭11.“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项与此无关()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C.北宋应允给辽岁币D.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12.“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一课一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下列是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其中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C.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D.当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2.“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

”这是以乔致庸为代表的明清晋商的经营之道。

其中所反映的晋商精神是()A.精忠报国B.克勤克俭C.诚信为本D.舍生取义3.晋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广拓经营领域和活动范围。

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国内商界达500 年之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①先进的经营理念是晋商成功的重要秘诀②宋元时期,晋商达到鼎盛③晋商一度是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商帮④晋商经营领域广泛,销售市场广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

在明朝和清朝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源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C.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表明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5.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①人地矛盾突出②生态环境破坏③经济持续发展④农业生产恢复较快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清初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A.发展工业B.鼓励商业发展C.促进人口增长D.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7.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到哪位皇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A.皇太极B.顺治C.康熙D.乾隆8.“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61年的5493576顷增加到1724年的6837914顷;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一课一练)附答案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单项选择题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2.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B.605年C.589年D.611年3.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A.均田制、行省制B.分封制、井田制C.郡县制、租调制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南水北调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C.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6.下列关于隋朝时期的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运河的中心B.隋朝定为东都C.商业盛极一时D.李渊在此起兵反隋7.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A.永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灵渠8.曾三次派人去台湾的隋朝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炀帝D.唐太宗9.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奢侈腐化,滥用民力C.法律严酷D.宦官专权二多项选择题10.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A.隋朝官仓储粮多B.造船技术水平高C.洛阳商业盛极一时D.开凿大运河1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社会秩序安定,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C.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D.北方民族大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三材料解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

承其全实,遂恣荒淫。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②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参考答案一1.B2.C3.D4.C5.B6.D7.C8.C9.B二10.ABCD11.ACD三12、①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②所举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吐谷浑,三征高丽。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单项选择题1、唐朝建立于:()A.618年B.626年C.581年D.589年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开皇之治D.光武中兴3、发现并提拔名臣姚崇、宋璟的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4、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二)多项选择题5、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的治世是指:()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光武中兴D.文景之治(三)材料解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参考答案:(一)1.A 2.A3.C4.D(二)5.AB(三)6、①有关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一)单项选择题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A.“开元盛世”时期B.“贞观之治”时期C.“文景之治”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2.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①耧车②曲辕车③翻车④筒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唐三彩”的主要装饰颜色是:()A.黄绿青B.黄绿蓝C.红绿青D.红绿蓝4.唐朝时人们以下列哪些谷物为主要粮食?()A.粟和稻谷B.高粱和荞麦C.粟和高粱D.荞麦和稻谷5.唐朝的长安城有非常严格的布局,其中政府官署在:()A.皇城B.宫城C.坊D.市答案:1.A2.D 3.A4.A5.A第四课和同为一家一、单项选择题1.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A.皮罗阁B.颉利可汗C.大祚荣D.骨力裴罗2.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册封为:()A.怀仁可汗B.成吉思汗C.单于D.大汗3.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A.靺鞨B.突厥C.回纥D.吐蕃4.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A.吐蕃B.靺鞨C.回纥D.南诏5.为进一步发展与吐蕃的关系,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唐朝皇帝是:()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6.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A.彝族B.白族C.维吾尔族D.藏族二、问答题7、举出西汉、东汉、蜀、唐等四个朝代封建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各一个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B2.A3.A4.D5.C6.C7.典型事例:①西汉政府派张骞出使西域;②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③蜀丞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④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减少战乱,加速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五课海内存知己一、选择题1.唐朝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政权是:()A.朝鲜B.高丽C.新罗D.百济2.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是:()A.新罗人B.日本人C.天竺人D.大食人3.唐太宗时期,历尽艰险,到天竺去研究佛经的是:()A.玄奘B.张骞C.班超D.甘英4、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是:()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B.鉴真东渡C.玄奘西游D.唐朝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5.与唐朝通商往来的国家有:()A.60多个B.70多个C.80多个D.90多个6.居唐朝进口之首的是哪一国的物产?()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7.《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A.玄奘B.鉴真C.法显D.晁衡8.隋唐的哪些物品输入波斯?()①丝绸②瓷器③钱币④纸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填空题1._________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往来频繁。

新罗商人的足迹,从中原地区往东南一直达到_________。

2.隋唐时候,西亚的主要国家先有_________,后有_________。

3.大食在唐_________宗时,遣使来长安通好。

此后100多年里,入唐使节近_________次之多。

在_________,大食人建立了伊斯兰教礼拜寺。

三、列举举出唐朝时候我国同印度和阿拉伯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四、问答题1.说一说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2.说一说唐朝与天竺的友好关系。

3.想想看,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参考答案一、1.C 2.B 3. A 4.B 5.B 6.C 7.A 8.C二、1. 七江浙 2.波斯大食 3.高宗四十广州三、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天竺。

唐朝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大食人在广州建立伊斯兰教礼拜寺。

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入大食。

四、1.(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之多。

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

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2)唐朝和日本贸易繁盛。

日本大量出士唐货币“开元通宝”,中国境内也发现日本银币“和同开珎”。

(3)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日本的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样式,几乎同长安一样。

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日本士大夫热衷学习中国书法。

唐朝的饮食和风俗习惯传入日本。

日本今天的一些习俗,如重阳节登高,就来自唐朝。

2.(1)今天的印度半岛各国,唐朝时称为天竺。

唐和天竺往来不绝。

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2)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天竺,天竺从此结束了用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

唐朝乐舞里有天竺乐舞。

隋唐的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样式,也吸收了天竺的风格。

3.因为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中国人也被外国称为唐人。

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一、选择题1.唐肃宗时一个身兼多职,封国公,他的命令等于皇帝旨意的宦官是()A.杨国忠B.李辅国C.李林甫D.安禄山2.唐政府在收复长安、洛阳时曾借得下列哪一民族兵力的帮助()A.回纥B.突厥C.南诏D.吐蕃3.下列哪一事件促使唐朝由盛而衰()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玄宗南逃蜀中4.下列事件技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5.下列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A.安禄山B.史思明C.郭子仪D.黄巢6.唐末农民战争发生在()A.唐玄宗时B.唐僖宗时C.唐肃宗时D.唐中宗时7.唐朝的范阳就是今天的()A.山西太原B.北京C.成都D.洛阳8.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是()A.长安B.山西太原C.范阳D.河南、山东一带答案:1.B 2.A 3.A 4.D 5.D 6.B 7.B 8.D第七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一、选择题1、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CA.罗马B.巴格达C.长安D.科尔多瓦2、唐代长安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DA.大雁塔B.皇城C.宫城D.大明宫含元殿3、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BA.卢沟桥B.赵州桥C.安平桥D.西安桥4、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何时建造的()。

C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5、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是()。

BA.指南针、印刷术B.印刷术、火药C.火药、造纸术D.印刷术、造纸术6、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BA.《天方夜谭》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7、隋唐时期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