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典论_论文_中_齐气_探微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典论论文》之“文气”探究

《典论论文》之“文气”探究

《典论论文》之“文气”探究作者:王星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5期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句“文以气为主”引发前赴后继的学者大家如钟嵘、刘勰、陆机等对“文气说”进行考察。

本文试从“气”的概念引入,通过对文中徐干“齐气”的研究解释曹丕笔下的“文气”为何。

关键词:浩然之气;文气;齐气;徐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典论·论文》开篇一句“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点出了文人之间互相轻视的一种风气,曹丕以傅毅、班固,以及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瑜、应玚、刘桢为例,说道:“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曹丕认为,文人之所以自古会互相轻视短处,是因为他们未能明白“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自见之患”。

可见在曹丕看来,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才性是有一定限制的,文学是作家作品的外在表现,而文学作品的风格才是作家的灵魂,故有“文以气为主”之说[1]。

何为“气”?《论语·泰伯》中曾子提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孟子提出知言与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先秦开始,我国古代哲学家已经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就是“气”,“通天下一气耳”[2]。

《典论·论文》中提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在文中,关于“文气”一说,曹丕提及几个人,一为徐干“时有齐气”;二为孔融“体气高妙”;三为应瑒“和而不壮”;四为刘桢“壮而不密”。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

《文心雕龙·诠赋》谓赋“铺采搞文,体物写志”,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

再者,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进行辞赋创作,雅趣所至,多有题咏。

皇甫谧《三都赋序》认为赋“文必极美”“辞必尽丽”,器物与辞赋的联姻,是“物之魅”与“文之美”的结缘。

辞赋中的器物与器物上的辞赋共同构成了辞赋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其最终表现形式仍是文学作品。

曹丕《典论·论文》曰“诗赋欲丽”,刘熙载《艺概·赋概》曰“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因为赋在修辞上的鲜明优势,与器物相关的作品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追根溯源,敷陈器物材料。

枚乘的《七发》有一节专写音乐,重心落在“琴”上,古人以桐木为琴,选材是制琴的第一步,接着再进入到演奏的阶段。

琴在汉代极受贵族、文人士大夫喜爱,桓谭《新论·琴道篇》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而由蔡邕焦尾琴的典故,既可见选材之难,又可见蔡邕精于琴道。

琴是士人言志的重要器物,嵇康《琴赋》甚至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他们都重视书写制作乐器的材料的生长环境,至于其他器物题材赋也多如此。

二是曲尽其妙,提升器物品格。

唐代李德裕曾作《画桐华凤扇赋》,序曰:“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

每至春暮,有灵禽五色,来集桐华,以饮朝露。

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

往有名工,绩于素扇,以赉稚子,余因作小赋,书于扇上。

”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而扇上有鸟,全文先写鸟之高洁,既而针对班婕妤《团扇诗》的哀怨,作者认为扇用以消暑,而不去做女性的道具,与班氏哀怨天凉“弃捐箧筒中,恩情中道绝”不同的是,作者说,“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扇有了更高的价值,其品格得以升华。

唐时张九龄《白羽扇赋》,以“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作结;元代赵孟頫《纨扇赋》曰“苟行藏之任道,愿俟时乎安之”,都已脱离宫怨,注入沉雄之气,在反复铺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气格。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及译文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赏析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赏析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赏析曹丕《典论·论文》原文赏析《典论·论文》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注释]1.瑀:(yǔ)2.瑒:(chàng)4.琏:(jiǎn)5.騄:(lù)6.粲:(chàn)7.卮:(zhi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

一、填空题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 "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 ___________是其内容, 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三、《典论·论文》明确提出了“文气说”理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1.“文以气为主”首先。

它启示人们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追寻文学创作动机的起源,文学活动不再以对客观对象的描摹、阐发作为第一要务.而是将立足点转移到创作者自身。

文学活动虽然是主、客体的统一,但主体才是活动的真正领导者和实施者。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呕心沥血,融入思想和感情的再创造的产物。

其次,它其实是以“气”来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下,打破了从先秦到两汉统治了数百年的“文以载道”的专制地位。

文学活动虽然可以而且应当与社会道德有密切联系。

但它不应像儒家提倡的那样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传声筒和教化规范民众的教科书.文学更主要的任务是表达创作主体的心声、艺术个性.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的表达途径和审美对象。

2.文气有“清”“浊”之分。

由于创作主体各异,不同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文气”,所以,曹丕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他所谓的“清”是指阳刚的俊秀豪迈的特点,而“浊”气则是指阴柔的凝重沉郁的特点。

大体上,他已经将风格概括为两种对立不同的类别,这在风格研究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由于“气”的不同,即作家创作风格不同,所以也就不能以此之长,责彼之短。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以此为依据,从“气”的角度去评论作家,虽扼要,却是中肯的。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是指徐干的作品具有舒缓的风格特点;评孔融“体气高妙”,是说其文章由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形成他的文章所不可及的一种风范;称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是指其作品具有自由奔放的风格,但失之于不够紧凑。

这些都是从气的角度来探讨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的。

3.文气“不可移”曹丕认为。

文学作品的“清”、“浊”是由作家的先天素质所决定的,所以是与生俱来的,不会改变的,也不能传授、影响的。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作品介绍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

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典论论文》之“齐”字说

《典论论文》之“齐”字说

养名声 。可见齐地之俗以舒缓 为尚, ” 以名声为重 。< 论衡 率性》 “ 云: 楚越之人处庄 岳之 间 , 经历岁 月, 变为舒缓 ,

知贵捷 。 高诱注 :齐 、 皆疾 。 < ” “ 捷 ” 史记 ・ 五帝本纪 》 “ : 幼 风俗移 也 , 日齐舒 缓 。 更 言楚 越之 人久处 齐地 而潜移 故 ”
言之则不免望文生训 , 此仰之谓 者足而 非头 。 牛之属其 马
奔 驰果整齐戈 一乎? Ⅱ
不能以移子弟 ” 句。此三 齐字历来注家多有 异议 , 尤以齐
气之齐为甚 。
“ 王粲长 于 辞赋 , 干 时 有齐 气 , 粲 之 匹 也 ” , 徐 然 句 《 文选 》 李善注谓 : 言 齐俗 文体 舒 缓 , 徐干 亦 有斯 累。 “ 而 《 书- 汉 地理 志> ‘ 齐诗》 : 子之 营兮 , 我乎猫 目: 故《 日 “ 遭

“ 举也” “ , 齐足 ” 之谓语 ; 观全 句 , 仰齐 足” 统 “ 即举 齐足 、
拾 齐 足 , 即 马 足 之 谓 , 此 , 齐 足 即 疾 足 、 捷 之 足 明 足 如 则 迅 收 稿 日期 :0 l 0 2 1 一 5—1 1
“ 人之齐圣 , 酒温 克。 主 引之< 文》 “ 饮 ” 述 日: 齐者 , 知虑 之 为齐地文风 , 此后历代多相沿不改 , 以为不免有委 婉附 窃 会曲折牵强之嫌 。 齐地确 尚舒缓 。《 书 ・ 汉 朱博 传》有旬 云 : 齐部 舒 “ 缓养名 。 颜师古注 : 言齐人之俗 , ” “ 其性迟 缓 , 自高大 以 多
关键词 :典 论论 文> 齐气 ; 重 ; 肃 < ; 庄 严 中田分 类号 : I 1 H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i 7 5 1 {0 l 一 5- 03一 3 1 4- 30 21 0 04 o 6 l 矣。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摘要:《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

通过学习,我觉得《典论论文》最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曹丕提出了文气说。

《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

正如音乐之巧拙,即使循着同样的曲谱和节奏,音乐家们还是演奏出了不同的特色。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

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之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

“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但对曹丕的“文气”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坛,分歧很多。

对于“气”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曰才性,二曰气势,三曰风气,四曰风格,五曰才气,六曰语气。

我认为,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风格”而言。

风格即人,也就是说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典论论文阅读答案_文言文典论论文翻译赏析

典论论文阅读答案_文言文典论论文翻译赏析

典论论文阅读答案_文言文典论论文翻译赏析文言文《典论论文》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齐气辨

齐气辨

齐气辨《典论·论文》“齐气”辨日期:2004-03-05作者:曹毓生阅读:1090曹丕《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中的“齐气”,《文选》李善注为“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

”尔后注家几乎均援此注。

其实,此处的“齐气”以解作“谐隐”为宜。

这可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与徐干的辞赋找到内证,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与刘勰的的《文心雕龙》找到旁证。

一、按照曹丕的批评,“齐气”并非表现在徐干的诗与论,而见于辞赋。

何谓“齐气”,曹丕没说。

有意思的是,朱自清也以“齐气”评论荀子、屈原的辞赋,并且揭示了“齐气”的含义。

他说:“齐国海滨,多有怪诞的思想。

屈原常常出使那里,所以也沾了点齐气。

还有齐人好“隐”。

‘隐’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是用一种滑稽的态度来讽谏。

淳于髡可为代表。

楚人也好‘隐’,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到齐国的影响,也爱用种种譬喻,大约也不免沾点齐气。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象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

荀子长居齐国的稷下,又在楚国作过县令,死在那里。

他的好‘隐’也是自然的。

”①朱自清这里所说的“齐气”即“怪诞的思想”与“滑稽的讽谏”。

荀子屈原以后,谐隐的辞赋还出现过不少。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杂赋分为12家,其最后一家即《隐书》18篇,便是明证。

建安以后的文苑,谐隐更盛,这种辞赋有增无减。

徐干家居山东(即古齐地),从小即受谐隐这种乡土文化的熏陶,长大以后,当然也就更容易受辞赋创作上的谐隐的风气的影响。

二、荀赋屈骚,虽含谐隐,并非缺点,何以徐干的“齐气”却要不得?这个问题可以从《文心雕龙·谐隐》篇找到解释。

该篇云:先秦谐词隐语,或“意在微讽”,“抑制昏暴”,或“兴治济身,弼违晓惑”,都颇有可观。

汉代以后,谐词转为笑话,何济于时;隐语化作“诋戏”,无益规补。

降及魏晋,滑稽之风,“盛相驱扇”,谐隐变成了谜语,如字谜、物谜等,“虽有小巧,用乖远大”。

《典论·论文》中隐藏在文学批评下的政治暗示

《典论·论文》中隐藏在文学批评下的政治暗示

《典论·论文》中隐藏在文学批评下的政治暗示作者:徐书诚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曹丕创作的《典论·论文》是公认的文学批评著作,然而作为一位政治家,曹丕无法真正做到将作品内容与其政治思想切割。

虽然学界对于《典论·论文》的创作时间尚无定论,但联系曹丕所处的三国并立的大背景以及其废汉立魏等政治举动,笔者认为曹丕本人的政治思想通过其文章来表达,有其合理之处。

本文将对《典论·论文》进行解构,揭示曹丕掩盖于文学批评下的政治暗示。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历来受到高度关注。

鲁迅先生曾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典者,法也,范也,常也。

”“典论”其本意为探讨各种文体的创作方法和分析其方法的“集合”,与在其之前的《诗大序》《两都赋序》等文学专论一样是针对专门的篇章或者文体进行讨论,然而《典论》中的《论文》“铨衡群彦,品藻诸家,析才性之精微,探文气之奥秘”,不仅可以被看作是对一系列作家和文体评价的串联和概说,也将文学的作用放大到社会角度。

这反映出汉末文学创作思路的变化,正因为曹丕的政治家身份,他才有能力“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利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

一、《典论·论文》的政治背景如果说曹丕作为废汉立魏的魏文帝,写作一篇纯文学批评的文论,显然值得商榷。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作为文人集团,其本源为邺下文人集团,政治倾向大于纯粹文学社团。

此外,汉末社会之动荡意味着旧的社会运行机制的退出和新的机制的建立。

学者唐长孺指出,袁绍与曹操是新旧两种政治机制的代表,而最后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则标志着新的政治机制代替了旧的政治机制。

中国传统历来是政治影响文学,不是《诗大序》中所称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而是“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文心雕龙·时序》)。

《典论·论文》“齐气”之辨

《典论·论文》“齐气”之辨

36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4期总第839期No.4,2021Total of 8391 前人研究曹丕在《论文》中评价王粲、徐干时写道:“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其中“齐气”二字的解释颇有争议,迄今为止有不少学者各抒己见,写了诸多有关“齐气”之辨的论文,大体分为以下几个观点:1.1 “舒缓”说由唐代学者李善提出,也最为后人所接受,他在《文选》[1]中记道:“言齐素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

《汉书·地理志》曰:‘故《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此亦舒缓之体也。

”他认为《齐诗》多用“兮”字来舒缓语气,徐干作为齐地人,遣词造句也因此受到影响,比较舒缓。

今人郭绍虞[2]在李善观点的基础上,将“舒缓”延伸为一种主题风格并证明:(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公子札来观周乐,乐公“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

服䖍注:“泱泱,舒缓深远,有太和之意。

”这是说齐诗有舒缓的风格。

(2)《汉书·薛宣朱博传》:“齐部舒缓养名”。

《论衡·率性》云:“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

故曰齐舒缓。

”由于齐俗舒缓的生活环境,影响到作家的个性。

1.2 “齐气”为“逸气”之讹《三国志·王粲传》注、《初学记》卷二一、《艺文类聚》卷五六、《北堂书钞》卷九七、宋本《太平御览》卷五九九、宋本《册府元龟》卷八三七皆作“齐气”为“逸气”。

由此,以范子烨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齐气”本应写为“逸气”,并且“然粲之匹也”应为“然非粲匹也”。

1.3 “齐气”为“高气”之误早在20世纪40年代,范宁先生认为“齐气”应为“高气”之误,引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云:“所谓高气是一种韧性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落落寡和。

”1.4 “齐气”解释为“俗气由黄晓令[3]提出:“齐气即齐一之气、平平之气,略近于今天所说的‘俗气’。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节为主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节为主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节为主原文:《典论·论文》---曹丕……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译文: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非连续性文本《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2021-2022学年高二下4月)

非连续性文本《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2021-2022学年高二下4月)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

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

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

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

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

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遒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

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

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

”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

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

”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

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

”“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

”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

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典论论文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典论论文

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典论论文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被历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研究中人们在《典论》的“文人相轻”提出的背景、“齐气”的理解、“文章”的指向和价值及曹丕本人对诗赋的真实看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文人相轻;齐气:文章汉末魏初,曹氏父子的喜好和不遗余力地倡导文学,使文士和文学事业受到空前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和文坛上的领袖曹丕,赋诗作文,收集编纂前辈的优秀文章,对历史和现时的文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写入了《典论・论文》这篇文章,此文虽然简短概括,但对一些问题的思索可谓深邃独到,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纯粹的文学理论专论。

它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缘于此,《典论・论文》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对其的研究甚为细密,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就该文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1、“文人相轻”论提出的背景2、“徐干时有齐气”中的“齐气”理解3、对“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理解首先,试图来阐释一下“文章”的指向,有的学者把文章等同于文学,而且直指诗赋这类纯文学体裁,细究曹丕下面的文字,文章应当指的是“成一家之言”的“著述”,具体是指“那种足以充分阐述自己思想而又有一定卷数的集合成部的著作”,他在此文的最后又重点强调说:“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在曹丕的眼中,我们今日在建安七子中给予最高评价的写出《七哀诗》和《登楼赋》的“七子之冠冕”王粲不及写出《中论》的徐干。

这种思想在曹丕的其它文章中也有明确的表示。

如《与吴质书》:“(徐干)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而且这不仅是曹丕个人的看法,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普遍的看法,比如曹植在《薤露行》中说道:“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迳寸翰,流藻垂华芬”,曹植同样希望著述成一家之言,以扬名不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丕的 !典论 论文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 评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他从文学的价值问题、 作家的个 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和文学的批评态度问题的角度 对文学进行了粗浅的点评, 虽然这是蜻蜓点水式的 评论, 但对后代有重大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其中 里面谈到的 # 徐干时有齐气 ∃问题, 历来不同的人对 此有不同的看法。本人在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后 , 不觉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 所以在此谈谈本人的浅见。 对于 # 齐气 ∃的解释, 我们可先看郭绍虞先生主 编的 !中国历代文论选 ∀: # 黄叔琳评 !文心雕龙 风 骨 ∀说: %气是风骨之本。 & 气在于作家谓之气 , 行之 文者谓之风骨。李善注: %言齐俗文体舒缓, 而徐干 亦有斯累。 &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载吴公子 季札 来观周乐 , 乐工 %为之歌齐 , 曰: 美 哉! 泱泱乎大 风 也哉! & 服虔注: %泱泱, 舒缓深远 , 有太和之音。 &这 就是说齐诗有舒缓的风格。 !汉书 朱博传 ∀说 : 齐 部舒缓养 名。颜师古注 : %言齐人之俗 , 其性迟缓 , 多有高大以养声名。 !论衡 率性 ∀: %楚越之 人处 壮岳 (齐街里名 )之间 , 经历岁月, 变为舒缓, 风俗移 [ 1] 60 也。故曰齐舒缓。 &∃ 通过以上引证的例子, 我们 知道郭先生认为 # 齐气 ∃是表示舒缓, 这也正是齐地 特殊的风俗习惯。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还可以参 看 !史记 齐世家 ∀: # 太史公曰 : %∋ ∋其民阔达多 匿知 , 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 , 建国本 , 桓公之盛, 修 善政 , 以为诸侯会盟, 称伯, 不亦宜乎? 洋洋哉, 固大 国之风也 ! ∃同时我们还知道姜太 公是在古稀之 年 才被文王发现而征召, 可以说是大器晚成, 然而在未 被征召前 , 他并没有四处为出仕而奔波 , 而是坐在渭 水边镇定自若地等待文王的请召。这种闲庭信步的
时要有独特 的风格。因为他说 # 夫文 , 本同而末 异 ∋ ∋唯通才能备其体 ∃, 只要你有才华, 能够创作出 优秀作品 , 他都会欣赏的。更何况他在文章的开篇 段就反对 # 文 人相 轻 ∃ 的文 风。 对于 这 里提 出 的 # 气 ∃又是指什么的 ? 郭绍虞先生据 !文心雕龙 体 性 ∀和 !文心雕龙 风骨 ∀解为 # 清者为清新刚健, 浊 [ 1] 161 者为齐气。 ∃ 李建中先生觉 得有三点要义 : # 一 丕所言之 %气 & , 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是曹 的自然禀赋、 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 全然 没有伦理道德色 彩, 完全不同于孟子所倡言 的 %浩 然之气 & 。二 是曹丕将 %文气 & 大致上分 为 %清 & 与 %浊 & 两大类, 清为阳刚之气 , 浊为阴柔之气。三是 曹丕论为文之气 , 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 [ 4] 可改变性。 ∃ 其实 , 我觉得对于这个 # 气 ∃就是指包 [ 5] 括作者性格在内的文风, 这是文与人的统一 。因 为 # 气 ∃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性格 和修 养 , 在内心就为气质, 到了文学作品中就表现为 # 文 气 ∃或 # 文 风 ∃。我们 现在 仍常 说 # 腹 有诗 书气 自 华 ∃, 这也就是平 日养成的性格和修养溢于言表 的 体现, 并不完全是先天的禀性。当然这与孟子所说 的 # 浩然之气 ∃有点不同, 因为孟子是为了推行他的 # 王道 ∃, 要求道德品质 修养达到崇高境界, 所 以更 多的带有政治色彩 , 但相同的是这种 # 气 ∃是日积月 累形成的。然而有时又因人各有志, 不同的人追求 的人生目标不同 , 所以在文学家中也会有不同的性 格。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会有 # 清 ∃# 浊 ∃之分。 正如张先生 所言 # 清为阳 刚之气 , 浊为 阴柔之 气 ∃ (诸先生说这开后世以阳刚和阴柔之美论文学之先 河 , 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觉得这滥觞于先秦, 最早 于 !易 ∀, 然后在诸子散文中得到发挥, 如 !孟子 ∀之 文风如惊涛拍岸, !庄子 ∀之文风如行云流水。 ) 。其 实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 特别是带有浓厚性情的文 人 , 要完全区分一个作者的文风的 # 清浊 ∃也是不容 [ 6] 易的, 只是或多或少, 或轻或重罢了 。如我们熟悉 的 # 诗仙 ∃李白 , 他的文风特点就是清俊飘逸 , 而 # 诗 圣 ∃杜甫却是 # 沉郁顿挫 ∃, 但这种划分也是相 对而 言的 , 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像郭沫若那样是李白而非 杜甫 (对于这一点 , 刘世南先生早就撰文批驳过 郭 沫若的做法 )。郭 先生又 据 !文 选学 ∀引 黄侃先 生 [ 1] 161 说 : # 文帝 !论文 ∀主于遒健 , 故以齐气为嫌。 ∃ 如 果把 # 齐气 ∃理解成 # 舒缓之气 ∃, 这当然与当时所提 倡和风行的清新刚健的 # 建安风骨 ∃不符 , 因为这个 时代处于汉末社会动乱地方割据时期, 在这个时期 或许那种舒缓的文风或许会使人变得消沉萎靡 , 故 需那种充满斗志激昂的铿锵有力的 # 建安风骨 ∃ ( 但 是 # 建安风骨 ∃也包括了徐干的文风, 因为他是 # 建 安七子 ∃之一 ) , 需要有人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历史的 57
他的幕僚吴质倾诉。正因曹植的才华横溢 , 曹植得 宠于曹操 , 而他的太子地位庶几被废, 幸好有吴质为 他出谋划策 , !世语 ∀曰 : # 魏王尝出征 , 世子及 临 菑 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 , 发言有章 , 左右属目 , 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 %王当行 , 流 涕可也。 & 及辞 , 世子泣而拜 , 王及左右咸嘘唏, 于是 [ 2 ] 609 皆以植辞多华 , 而诚心不及也。 ∃ 于是, 他多次在 修书于吴质 时效仿 曹操在 !敕有司 取士 毋废偏 短 令 ∀ ( !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曰 : # 今夫有行之士 , 未必能进取; 进去之士, 未必能有行。陈平岂笃行 , 苏秦砌守信耶? 而陈平定汉业 , 苏秦济弱燕。由此 [ 2] 44 言之, 士有偏短, 庸可废乎 ∃? ) 中的做法 , 不以人 品德行来考察评价一个人。虽然汉朝是非常注重操 行的, 但在非常之时就要行非常之事。故他不拘一 格 , 肯定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 , 并且将文学的地位提 高到 # 经国之大业 , 不朽之盛世 ∃的崇高地位。鼓励 作家积极创作, 积极入世。抓紧机会 , 珍惜年华 , 使 自己能够名 载青史。故说 # 年寿有时 而尽, 容乐 止 乎其身, 二者必 至之常期 , 未若文章之无 穷。 ∃这 与 曹操的 !步出 夏门行 其二 ∀: # 神龟虽寿 , 犹有 竟 时 ; 腾蛇乘雾 , 终为土灰。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 为当时的文人或羸弱而不能冲锋杀敌, 刘伶就是说 过 # 鸡肋不足以安尊拳。 ∃ ( !晋书 刘伶传 ∀ ) 。那么 如果文人想 留名史册 , # 立德 ∃似乎 是古 圣贤的 专 利 , # 立功 ∃又力不从心, 那只能靠 # 立言 ∃了。这样 一来 , 文人就不得不与政治相联系了, 而这也正好是 曹丕的用意所在, 他需要一大批文人汇聚在他帐下 , 为他运筹帷幄, 巩固他太子的地位。因为文学从来 就与政治是分不开的, 早在 !左传 ∀中 # 立德, 立功 , 立言 ∃的 # 三不朽 ∃就是这样 , 后来的荀子、 杨雄时的 明道、 征圣、 崇经, 再后来韩愈的 # 文以载道 ∃, 明人 的 # 文以明道 ∃等仍然无法摆脱这一关系 , 文学与政 治似乎就是天生的孪生兄弟。这也诚如王运熙先生 所说: # 前人所谓言辞、 著作 , 是指德教、 政教和学术
! 典论
(1 、 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
论文 ∀中 # 齐气 ∃探微

南昌
胡 勇 王 胜 奇

1
王胜奇
2
330000 )
典 论 论 文 中 ! 齐 气 ∀ 探 微
摘 要: 曹丕的 !典论 论文 ∀是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 , 他在著作中提出关于徐干文 中盈满 # 齐气 ∃。后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 觉得 # 齐气 ∃为徐干的气 性和文风 , 这又与 !周易 ∀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 !典论 论文 ∀; 徐干 ; 齐气 ; !周易 ∀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9884( 2008) 07 - 0056 - 03
处世风格当然会影响到他封地的人民。在 !论语 里仁 ∀中: # 里仁为美 , 择不处仁 , 焉得知 ( 智 )? ∃孟母 三迁的故事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所以由于齐俗舒 缓的生活环境 , 可能也会影响到作家的性格和作品 的风格。另外我们再看 !三国志 徐干传 ∀引 !先贤 形状 ∀曰: # 干清玄体 道, 六行修备 , 操翰成章, 轻官 忽禄 , 不耽世荣。建安中 , 太祖特加旌命 , 以疾休息。 [ 2] 599 后除上艾长, 又以疾不行。 ∃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 徐干不仅是有那舒缓从容之气 , 并开始带有魏晋名 士的一些风度了, 但是能不能说他的性格就一定是 因齐地的风俗而形成的呢? 这恐怕不能绝对化。因 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我们可知道内因是事 物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是根本原因 , 而外因是促 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起辅助作用。正因如此, 项念 东先生说 # 当然, 作家的 创作可能回受到所处地域 某些风俗习气的浸染, 但如果说文风中就会有这一 习气 , 这种推论缺乏必然的逻辑关联, 恐怕让人难以 [ 2] 信服。 ∃ 我认为暂不论徐干是否怎 样的受到齐地 风俗的影响,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 # 齐气 ∃的确是 他的文风。我们 俗话说 # 文 如其人, 字如其人 ∃, 正 是因他这种性格和风度, 故他的文章也深深地受到 了影响。所以我认为 # 齐气 ∃更多地是指徐干的创 作个性和文风。 既然作者的性格会深深地影响其文章的风格 , 那么曹丕对于徐干的 # 齐气 ∃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 , 他又是提倡什么样的文风呢 ? !典论 论文 ∀有说 : # 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 不可力强而致 ∋∋虽 在父子, 不能以移 子弟。 ∃ 从这里我们可 知, 曹丕是 非常尊重作者的创作个性的 , 提倡和强调作者创作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二 八 年 第 七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