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述根据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要的满足,很容易造成看似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对于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的学生,讲解遵守法规问题多半是没有好效果的。

(2) 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境,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利用假想的或真实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道德推理训练,可以使儿童学会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及道德情境条件,经过权衡,做出适当的道德选择。

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因茨和药剂师,对道德两难情境做出判断。

(3) 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

科尔伯格从理论上提出,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认知能力时,一次只提升一个阶段。

儿童与比自己高一个阶段,至多高两个阶段的人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

(4) 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

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2、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_____。

A : 知、情、信、行B : 知、情、意、行C : 知、情、体、行D : 知、信、意、行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3、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4、单选题—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_____A : 与生俱来的B : 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 : 是遗传得来的D :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与品德

态度与品德
教师促成的纪律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5. 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 学结构。 学结构。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6.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初、高)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 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 1.态度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 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 反应的倾向性。 内部准备状态和 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和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 2.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 一般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 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 • • • • • (一)顺从阶段:表面上服从,内心不赞成。 顺从阶段:表面上服从,内心不赞成。 认同阶段:表面顺从,内心也赞成。 (二)认同阶段:表面顺从,内心也赞成。 内化阶段:态度成为个性的一部分,成为人的信念。 (三)内化阶段:态度成为个性的一部分,成为人的信念。 启示: 启示: 1 要使人形成某种态度,一定要使之达到内化的程度。 要使人形成某种态度,一定要使之达到内化的程度。 2 态度改变的最佳时机是态度还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 态度改变的最佳时机是态度还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
5.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1)学会调试 (调适性辅导) 基本目标 ) 包括调节和适应 (2)寻求发展(发展性辅导) 高级目标 )寻求发展( 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学生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发展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 期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 致:1、形成道德信念理想 2、自我意 识增强 3、结构完善 4、行为养成 (二)初中品德:动荡。初二是关键。 (三)高中品德:成熟。进入自律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记录的形成 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第十章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 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理解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的准备状 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同能力不同。 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而态 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 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3、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 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 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 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 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 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 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 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 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 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道德发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 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 击受奖励);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 惩罚);三控制组(攻击无奖无惩)→放 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 的模仿。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历年真题】下面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复习要点】一、态度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相同: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

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

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

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

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客观、简答)※(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阶段: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自律水平:9-11岁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前)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2详解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2详解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 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 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许多人的个人品德构成也 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 和风气。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 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 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 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 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具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 二是过渡阶段;三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 段。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 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 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 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 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 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 后,被抓起来了。 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 是应将他释放?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 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因为他们尚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 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仅按自己 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他们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 作,也没有规则。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皮亚杰的成对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有一个名叫亨利的男孩,一天,他妈妈外出了, 他想从橱柜里拿些果酱吃。他站在一把椅子上, 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够不着, 当他试着去取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杯子落 在地上摔碎了。
3.后习俗水平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 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 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 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 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儿童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 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 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 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 (6)普遍的伦理取向阶段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相同之处: 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
两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 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 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 行为完全自律。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二)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买质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批判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自律阶段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三、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万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柏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21/4/14
3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迅速,
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以及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
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
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
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初步形成人
生观和世界观. 2021/4/14
5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
(二)认同
8
复习与思考
1.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3.态度与品德发展的一般条件 4.现代学习理论对品德教育有何启发?
2021/4/14
9
问题解答?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021/4/14
4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ຫໍສະໝຸດ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
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
动荡性.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
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
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
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 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 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3) 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 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5)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 (比如奖品) ,也有精神的 (比如言语鼓励) ;有内部的 (比如自豪、满足感) ,也有外部的。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比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比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2、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_____A : 从众B : 服从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共5页word资料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共5页word资料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评价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实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部分1、态度的实质及结构态度的实质: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2、品德的实质及结构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把握下面几点: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品德的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能被称之为品德。

二、理解部分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其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道德的特征(了解)2.品德的特征(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3.品德和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直觉的、想象的和伦理的三个方面。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同: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2、异: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三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1)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学生品德水平
亲社会行为
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利的
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
反社会行为(侵犯行为)
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具体→抽象、片面→全面
依附→自觉、模仿→习惯
协调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由一致→出现矛盾和不一致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律性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增强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 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是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不同于能力 后天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认知成分
结构
情感成分
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成分
实质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道德
联系
品德的形成依赖于道德
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最终根源相同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 社会现象
品德 个体现象
区别
完整体系
局部要求
社会制约
社会与个人的制约
社会学、伦理学
心理学、教育学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品德心理结构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克服困难 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大学课程《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十)

大学课程《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十)

大学课程《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D)。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C)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B)。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5.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6.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A)。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7.品德是道德性发展到(C)的表现。

A.初级阶段B.中级阶段C.高级阶段D.一定阶段8.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D)。

A.二者相互区别B.二者相互联系C.二者相对独立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显示的。

B.儿童初期出现的道德行为是无意的偶然表现。

C.道德行为是品德的表现。

D.道德性包括道德行为和品德。

10.道德性是指(D)。

A.指由舆论力量与人们“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实行的总和B.指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显示的某些稳定特性或倾向C.是个人道德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D.一个人的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11.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

A.初二年级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D.高二年级12.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A)。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3.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2014-08-02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
实质相同: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结构一致: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2、区别
第一,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

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例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了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照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其稳定的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