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体验,拓展感悟——《定风波》课堂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10 分钟)
-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定风波》的主题,如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导语:《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的《定风波》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熟悉《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3. 学习苏轼的诗歌写作技巧和意境表达。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和讨论中国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了解苏轼(10分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主要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帮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了解《定风波》(15分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讲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并进行集体讨论。
4. 学习苏轼的写作技巧(20分钟)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对仗等。
鼓励学生思考苏轼为何选择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 欣赏《定风波》(20分钟)播放苏轼《定风波》的朗诵或音乐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感和美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6.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2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定风波》的深入学习和讨论,要求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7.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苏轼和《定风波》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并提出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建议。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苏轼和《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开放体验,拓展感悟——《定风波》课堂设计
开放体验,拓展感悟——《定风波》课堂设计作者:高迎九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7期【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情感,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2.联系拓展,感悟探究写作意图,加深学生文学素养和人生体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代文豪苏东坡才华横溢却人生多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被贬在外,看尽人间冷暖,尝尽人间艰辛。
面对深重苦难,苏东坡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态度?就让我们通过对他的《定风波》一词的赏析来加以细细体会。
《定风波》一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余秋雨在其《黄州突围》一文中曾说:“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一种挣扎和超越。
”苦闷的日子里,苏东坡以超人、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在“挣扎”之后“超越”的大胸襟、大气魄。
二、初读音律,把握节奏,体验情感基调要求:先请学生一人朗读,教师引导提示后全体学生诵读,注意把握词语的抑扬顿挫和文句的舒缓轻重,重点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2.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再读诗句,体味语言,理解蕴含感情要求(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推荐代表发言、交流:你最喜欢上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提示:举例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明确:“穿林打叶声”形象真切地描摹出风雨之声以及风雨之大,“吟啸”意即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此句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同引言中“同行皆狼狈”对比,雨中漫步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极富浪漫色彩,突出了诗人鲜明独特的个性。
拓展:“何妨吟啸且徐行”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句,陶、苏两位诗人性格、气质相似,可作适当比较。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课题:《定风波》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和理解《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3. 学习诗歌鉴赏和赏析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破阵子》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内容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与人生哲理的关系。
第二步:导入 (10分钟)介绍杜牧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
包括杜牧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目的等。
第三步:诗歌解读 (15分钟)1. 阅读《定风波》全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定风波》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艺术特色分析 (15分钟)1. 探讨《定风波》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节奏的控制等。
2. 借助诗歌辞章的解析,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五步:鉴赏与赏析 (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鉴赏和赏析方法,分析《定风波》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2. 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第六步:拓展延伸 (10分钟)以《定风波》为例,讨论其他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差异。
第七步:总结归纳 (5分钟)总结《定风波》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杜牧及其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资源:- 杜牧的《定风波》全文- 诗歌赏析资料和解析评估方式:-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拓展延伸:1. 可以让学生对比《定风波》和其他杜牧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比较,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江南春》等。
2.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杜牧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成就,探讨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和意义。
3. 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点。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设计
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 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是 否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和情感 态度。
分析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 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找出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 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反思
评估本次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 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悟。
05
作业与要求
作业布置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三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苏 轼作品的理解。
要求与建议
要求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建议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效果,提炼出本次课程的优点 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和教训。
展望未来
根据本次课程的总结和反思,展望未 来的教学方向和改进重点,制定出更 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 《定风波》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 无喜无悲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年龄较小、生活阅 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 由于《定风波》是一首宋词,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 景、文化背景和人物背景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难点2:抽象情感的把握
•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 受苏轼的情感,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置身于雨中, 面对风雨无惧无畏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的 情感。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技巧。
2. 学生能够分析《定风波》的文学背景,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定风波》的意象、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具有个人风格的诗歌,展现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 学生学会运用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定风波》,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境,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3. 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和表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古典诗歌鉴赏课,旨在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典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创作。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定风波》背景介绍,了解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感受诗歌韵律,体会情感。
3. 词语解析: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诗句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4. 意象分析:探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理解作者如何借景抒情。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学会以诗人的视角看待生活。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诗歌创作:指导学生借鉴《定风波》的写作技巧,创作一首反映生活感悟的诗歌。
8.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评价、提出建议。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辛弃疾《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3. 学会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分析辛弃疾《定风波》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10分钟)
(1)出示《定风波》的诗词,鼓励学生念诵。
(2)通过出示画有宋代青瓷高足杯图案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了解辛弃疾《定风波》诗歌的文化内涵。
2. 课文学习(40分钟)
(1)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
(2)全班师生一起认真阅读《定风波》。
(3)以诗歌分析的方法,与学生一起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韵律、抒情和意义等。
3. 课文理解(30分钟)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2)小组间展开交流,老师在旁引导。
4. 课堂总结(20分钟)
(1)课堂小结:讲解本节课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辛弃疾《定风波》的理解和把握。
(2)答疑解惑:老师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三、教学评价
通过本堂课教学,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定风波》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为今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打下
基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地位,理解并欣赏其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欣赏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意象。
2. 深入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意象及艺术特色,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5. 情感教育: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2.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苏轼其他同题材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探讨其创作特点。
七、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的人生经历。
2. 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意境、情感及哲理。
3.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 苏轼的人生哲学及态度。
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 对诗词深层次意境和哲理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
2. 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定风波》,理解诗词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词。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定风波》的意境、情感及哲理。
2. 分析苏轼的人生哲学及态度。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定风波》的意境、情感及哲理。
2.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人生哲学及态度。
二、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练习,分析《定风波》中的意境、情感及哲理。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苏轼人生哲学的理解和感悟。
三、总结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定风波》的教学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谈谈对苏轼人生哲学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定风波》的意境、情感及哲理,以及苏轼的人生哲学。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精彩教案
《定风波》精彩教案定风波精彩教案介绍本教案是针对《定风波》一课而设计的,通过精彩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1. 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达手法。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简要介绍《定风波》的作者杜牧和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诗歌欣赏:播放诗歌朗读录音或让学生自己朗读,导师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3. 词句赏析:选取《定风波》中的几个经典词句进行解读,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段有关唐代文学和杜牧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
2. 欣赏诗歌:播放诗歌朗读录音或让学生自己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词句赏析:选择《定风波》中的几个重要词句进行解读,分析其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学生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次的表达。
5.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或表达作品。
6. 分享与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讨论的深度。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写作或绘画作品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反馈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预期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预期学生能够对《定风波》有更深入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这将对他们的整体研究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 杜牧《定风波》以上是《定风波》精彩教案的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步骤,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简要介绍本讲座教案旨在通过对于《定风波》这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作品特点。
2. 分析《定风波》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着重介绍《定风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定风波》中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自然景观与人事往来的对比等。
3. 解读《定风波》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哀伤等。
4. 教授《定风波》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并分析其运用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营造效果。
5. 通过导读和分析诗歌中的具体片段,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通过讲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加学生对于诗歌音美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分析小测:设计一份简单的诗歌分析小测,评估学生对于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诗歌选集。
2. 课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3. 小组讨论和演示的准备材料。
参考文献1. 《杜甫全集》。
2. 杨维仁. (2012). 杜甫诗歌全集解读.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 杜牧的生平简介;3. 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解析;4.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5. 诗歌赏析和学生互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学习的唐诗,复习韵律和修辞手法的知识。
二、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0分钟)1. 给学生播放定风波的相关音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2. 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包括杜牧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三、杜牧的生平简介(20分钟)1. 分享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他的兴趣;2. 运用图片、影像等资料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
四、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解析(30分钟)1. 解读定风波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包括平仄格律、押韵等;2. 与学生一起分析具体的诗词,深入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特点。
五、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3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的意象,揭示诗人的情感表达;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象征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六、诗歌赏析和学生互动(25分钟)1. 学生自由发表对定风波的感受和理解;2. 小组合作,共同发现诗歌中的美感和意义;3. 演唱或朗诵定风波,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七、总结与展望(1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重点;2. 展望下一次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互动:观察学生对定风波的分析和理解是否准确;2. 表演和朗诵:评估学生对诗歌艺术表达的掌握程度;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将通过介绍杜牧和定风波的背景,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通过音乐、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导 入新 课
一
代文豪苏东坡才华横溢却人生多舛 , 一生中大部 定 , 暗 指 政 治 舞 台 上 的升 沉 不 定 、 变化莫 测 . 诗 人 依 然
分 时 间被 贬 在 外 。 看尽 人 间 冷暖 。 尝 尽 人 间艰 辛 。面 对深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学 设 计 I l l l 举
身上 . 看 出来 : 如 此坚 持 , 必 定 重 蹈覆 辙 。哥 哥 的 死 是对 弟 弟 善意 与婉 转 的提 醒 。但 是 , 面对 此 , 弟 弟 显 然 显得 很 淡 定 。哥 哥 的变 故 , 并且能够改变 弟弟生活方式 , 他 依然是“ 老 坐 在那 里 , 只 管 做 呀做 呀 ” 。格 斯 拉 坚 持 自己 的“ 靴子梦 ” . 沉 浸 其 中 不能 自拔 , 他 是 用 生 命 在 书 写 品
质. 用精 神 挣 脱 形体 拘 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格斯 拉最 后 的 死 亡 , 实 际 上 是一种重生. 是 一 种 形 而 上 的永 固与 传 递 。作者 正是 巧 妙 安 排 格 斯 拉 兄 弟 这 一 角 色 ,让 格 斯 拉 的 悲 剧 性 表 现 得淋漓尽致 。 ★作 者 单 位 : 江 苏泰 兴 市 第 一 高 级 中学 。
感知能力 : 2 . 联系拓展 . 感 悟 探 究 写作 意 图 . 加 深 学 生 文 学 素
养和人生体验。
中 找 出 依 据 作 出判 断 。
提示 :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举例1 .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明确 : “ 略带寒意 的春风一吹之后 . 酒醒了 . 这 时 身 上微 微 感到 有 些 寒 冷 。 ” 明 写自然界忽晴忽雨 、 变 化 不 处境艰险 、 内 心苦 闷 , “ 何 以解 忧 ?唯 有杜 康 ” . 因此 借 洒 浇愁 。 以 解胸 中块 垒 。 举 例2 . “ 回 首 向来 萧 洒 处 , 归去 , 也 无 风 雨 也 无晴 。 ” 明确 : 政 治 舞 台 上 的升 沉 不 定 。 不如归去 。 做 一 个
《 定风波》 课 堂设 计
画 高迎九
旬, 陶、 苏两位诗人性格 、 气质相似 , 可作适当比较 。
举 例2 . “ 一 蓑 烟 雨任 平 生 ”
明确 : 此处 “ 烟雨 ” 既 是 指 自然 界 的风 雨 . 亦是指政
治 上 的 坎坷 磨难 。诗 人 对 于 “ 烟雨 ” 早 已经 习 以为 常 , 披 着 蓑 衣 在 风 雨 中过 一 辈 子 也处 之 泰 然 .反 映 诗 人 不 避
【 教 学 目标 】
风雨 、 听 任 自 然 的生 活 态 度 。 要求 ( 二) : 诗 人 在 上 阕 中 的这 种 闲 适 恬 淡 开 朗 的
心态 , 是 否 表 示 当时 他 的处 境 已 经 改 善 了 呢 ?请 从 下 阕
1 . 品味语言 . 把握情感 . 提升 诗词鉴赏 能力和审美
重苦难 , 苏东坡又表现 出怎样的性格和态度?就让我们 通过对他的《 定风波》 一词的赏析来加以细细体会。 < 定风 波》 一词作 于宋神宗 元丰五年 , 此 时 苏 轼 因
乌 台 诗案 被 贬 谪 黄 州 已 近 三 年 。被 贬 的 岁 月 里 , 他 内心 当然有忿 懑和痛苦 , 余秋雨在其 《 黄 扑} 突 围》 一 文 中 曾
要 求: 先请学生一人朗读 。 教I i i i l 导 提 示 后 全 体 学
行。 竹杖\ 芒 鞋\ 轻胜马 , 谁 怕 ?一蓑 烟 雨 \ 任 平 生 。 料 峭 春 风\ 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 斜 照 \ 却相迎。 回首 \ 向来\ 萧 洒
处. 归去 , 也 无风 雨 \ 也无 晴 。 三、 再读诗句 。 体昧语言 . 理 解 蕴 含 感 情
要 求( 一) : 学生小组讨论 、 交流3 分钟 , 推荐代 表发
是那 么的 苍 白无助 : 儒 家 主张 “ 入世” . 而 恰 恰 就 是 这 “ 入 世” 带 来 了 让 人 伤 感沮 丧 的 风 雨 : 道家 宣扬“ 出世 ” .
襟 泰然处之 。这首《 定风波 》 就 集 中 体 现 了 苏轼 在 “ 挣 扎” 之后“ 超越” 的大 胸 襟 、 大气 魄 。 二、 初读音律 . 把握节奏 。 体 验 情 感 基 调
比。 雨 中 漫 步 从 容 不 追 悠 然 自在 , 极富 浪漫色彩 , 突 出 了诗人鲜明独特的个性 。
开放体验 , 拓辰威悟
— —
拓展 : “ 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 旬 很 容 易 让 人 联 想 到 陶 渊 明《 归去来 兮辞》 中“ 登东皋 以舒啸 , 临清流 而赋诗 ”
言、 交流 : 你 最 喜 欢 上 阕 中 的哪 一 句 ? 为 什 么 ?
提示 :
举例1 . “ 莫 听 穿林 打 叶 声 . 何 妨 吟 啸 且徐 行 。” 明确 : “ 穿 林 打 叶 声 ”形 象 真切 地 描 摹 出 风 雨 之 声
以及风雨之 大 。 “ 吟啸 ” 意即吟诗长啸 , 表示意态 闲适 , 此 句 中“ 何妨 吟啸且 徐行 ” 同引 言中 “ 同行 皆狼狈 ” 对
说: “ 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 。 优美 的诗文 , 是 一 种 挣 扎 和超 越 。” 苦 闷 的 日子 里 , 苏东坡以超人、 旷 达 的胸
“ 不 以物 喜 、 不以己悲” 的超 脱 、 旷达 、 自适 。 但 并 不 颓 丧 沉 沦 的 人 生态 度 。 拓 展 :美 国 1 9 世 纪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朗 费 罗 曾 经 这 样 感悟人生 : “ 每个生命都会 下雨。” “ 风雨” 之 中. 我 们 该 选 择 怎 样 的 人 生 姿态 ? 当 处 于 人 生 的 困 境 中时 .我 们 可 以 依 赖 的信 仰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