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本告别鲁迅

合集下载

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课文

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课文

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学生的教材中,也常常会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让学生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而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七年级的教材中,也会涉及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让学生们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在七年级的教材中,关于鲁迅先生的课文主要有《药》、《阿Q正传》等。

这些课文通过描述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心理变化,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药》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家庭中老婆婆使用假药致使儿子死亡的故事,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贪婪和欺骗所带来的恶果。

这篇课文通过对家庭伦理的探讨,揭示了人性中的丑恶和扭曲,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而《阿Q正传》这篇课文则以一个底层社会小人物阿Q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社会边缘挣扎求生存的故事。

阿Q虽然一直自以为是一个嘴炮不止快意仁仁,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和孤独收场。

这篇文章通过对阿Q性格和处境的描写,讽刺了底层人物的愚昧和无知,对于社会的不公和偏见进行了揭露。

读完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会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会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第二篇示例: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后人。

在《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他的民族情怀和文学才华。

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在一个封建社会中成长。

他批判封建统治,主张推动社会变革,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刊物,如《新青年》杂志。

他的文章饱含激情和力量,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呼吁人们觉醒,热爱祖国,自主思考。

在《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在小女孩时代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崇拜。

她说:“好像他是一个,正如祖国的卫士,他用笔,他鼓动人跟他一样,像他那样,生畏同样的‘树群魔’”。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9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布,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多篇文章被删。

为何鲁迅的文章会从初中教材移除?官方的回答是:“有些经典篇目,因为时代久远,不再适合初中生阅读”。

对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来说,鲁迅和周作人在当下的主要身份是两位思想者、观察者,即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比于鲁迅的犀利言辞,周作人显得温润而中庸。

但正是这样一位温和、稳重的周作人,一生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无论哪个阶段,都始终摆脱不了那个“革命”的阴影,没能像鲁迅一样“以笔为枪”,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周作人并称“周鲁”,是20世纪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却有着自由的思想;他求学于洋务派办的学堂,却有着新潮的知识;他受聘于军阀办的报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却被尊为“思想家”。

他看到“国人的魂灵,依旧沉睡”,于是决定以文学唤醒国人。

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于是他选择了写小说。

在文坛长期盘踞下来之后,鲁迅又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他先是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后又写杂文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写的杂文深刻犀利,短短一百字内便能够针砭时弊,指出问题的关键。

初中教材将其从课本删除,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事实,那就是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

对于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从初中教材移除,学者孟繁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以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无需再占据初中生课本”。

其实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凡是鲁迅的作品,基本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上消失了。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鲁迅的文章就开始退出中学教科书。

其实鲁迅文章消失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大趋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体制也应该随之改变。

教材内容的更替与时俱进,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动态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人民网2013.9.4.【导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

”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

在一线教学者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课文更换9篇,改动1篇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30篇课文,有9篇被更换,一篇文章有改动。

删掉的课文: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新增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改动的文章:《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有变化。

结构单元顺序大调整“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简单多了。

”八年级学生王浩然翻看过新教材后说。

在他看来,鲁迅的《风筝》是七年级语文教材里最难懂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

”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说,新教材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代替了这一亲情主题的文章。

张玉明说,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从单元上来说,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

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七下)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

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七下)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
大家好
04 相关资料
背景: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
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 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 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 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 《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大家好
关于鲁迅
鲁 迅 ( 1881—1936 ) , 20 世 纪 中 国 伟 大 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 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 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大家好
5.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天晴啦,太 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 向往。
6.作者写看电影事件,意在表现什么? 【答案】意在表现鲁迅先生的礼让,对他人的关心 体贴,对朋友的关怀备至。
大家好
03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
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 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 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 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 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 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 《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 集《牛车上》等。
大家好
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 。而这些都不可能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得来。 (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 ,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内涵。

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课文

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课文

七下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革命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们的中学生涯中,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朝花夕拾》等课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终身难忘。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思想的深刻。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阿Q正传》。

这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小人物阿Q的描写,展现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阿Q虽然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乐观和坚强,但更多的是表现出无知、愚昧、自卑和极端的尴尬。

在阿Q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旧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引起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另外一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课文是《孔乙己》,这个故事以落魄的酒保孔乙己为主人公,通过描写他与富家公子的对话,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孔乙己虽身份低微,但却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在醉酒的状态下,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不堪和卑微,而每个个体内心深处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尊严和坚强。

除了以上两篇,我们还学习了《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

这些作品在描写中国旧社会、揭露社会现实、反映人性的扭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让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的社会风貌,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讨,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了启迪和感悟。

回想起在七年级下册的课堂上,我们听着老师生动的讲解,读着鲁迅先生的课文,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种沉重的历史压力和社会氛围。

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刻画的是旧社会的陋习和黑暗,但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思想启示,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作者:翟晓洁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回想我自己的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最厌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

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

如此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

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开篇“(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为什么要把这些留学生比作小姑娘,用“标致”形容他们隐含作者的什么思想?“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么意味?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私塾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友邦惊诧”论》,如何解释“国将不国”,这两个“国”分别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故乡》中闰土为什么变得拘谨了,豆腐西施为什么会这么尖酸势利?《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反正问得最多的就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鲁迅肚子里的蛔虫,我哪里知道啊!老师把问题逐个抛出来,鼓励大家积极发言,最后讨论来讨论去,终于等来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了。

她会把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督促我们一定要背下来,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因为鲁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试中占太多分。

于是我们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时不时发几句牢骚:鲁迅先生累不累啊?写一篇文章搞那么多暗示,难不成他是曹雪芹的徒弟?他的句子就一定要这样理解吗?我就不能换一种解读?后来笔记抄多了,听老师翻来覆去分析久了,我们也总结出一套鲁迅课文的应试诀窍。

初中课本删“鲁迅” 大朋友激动小伙伴淡定

初中课本删“鲁迅” 大朋友激动小伙伴淡定

初中课本删“鲁迅” 大朋友激动小伙伴淡定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3年第41期新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包括鲁迅、郭沫若、周国平等人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贾平凹、史铁生、丘吉尔的文章。

有专家称鲁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

记者在一所初中随机调查,不少同学“承认”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难”。

新学期开学,老师们发现新版的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包括鲁迅的《风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静夜》等。

此举引起网络热议的同时,老师和同学们又是怎么看的呢?6年来教材删3篇存6篇2008年之前,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有9篇之多。

2008年教材“瘦身”之后,去掉了《雪》等两篇。

今年,《风筝》再被删除。

“鲁迅时代就这样过去了?”在各种议论中,甚至有网络爆出“鲁迅退出初中课本”的传言。

对此,人教社回应,目前仍然有6篇鲁迅文章保留在初中课本中,基本上每一册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

删除《风筝》是因为有一线老师反映,这篇课文教学有难度,刚上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同学说理解鲁迅有点难“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

”“初中语文最怕的一是文言文、二是写作文、三是周树人。

”虽然鲁迅没有“消失”,但昨日,记者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随机调查时,不少同学“承认”:鲁迅先生的文章,理解起来“有点难”。

被同学们称作“学霸”的初三学生马天行说:“鲁迅的文章少学一篇也挺好的,要是换成和生活贴近一点的,换成新生代的作者,同学们能见识不同风格的文章,或许会更愿意学一些。

”不过,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一名语文老师认为,文章学起来难不难,关键看老师怎么教。

老师引导、解读得好,同学就能学懂,“鲁迅的文章很有生命力,他对人性的思考是通用的,现在这个社会同样适用。

课文只是个例子,不是说学一篇《风筝》就代表着鲁迅精神的精髓。

青岛:初一语文课本大变脸“鲁迅”完全退出

青岛:初一语文课本大变脸“鲁迅”完全退出

去年教育部调整了义务教育段的课程标准,近日最后一批调整后的课本发到了学生手中,变化最大的要数初一语文课本,9篇课文被替换,备受关注的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上最后一篇鲁迅的文章《风筝》也消失了,与鲁迅一同消失的还有郭沫若、周国平等,取而代之的是贾平凹、史铁生、丘吉尔。

初中课本“鲁迅”完全退出“今年初一语文课本变化特别大。

”青岛实验初中教导处副主任、语文老师安扬说,去年教育部调整了义务教育段的课程标准,去年秋季学期很多学科的教材都做了调整,并且变化都很大,不过语文课本没来得及调整,依然用的老版教材,今年入学的学生才用上了新课标课本。

安扬说,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很多课文都进行了调换,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也消失了,这也是去年旧版教材中剩下的惟一一篇鲁迅作品。

“这次近三分之一的课本内容都调换了,从2001年课改开始,今年是变化最大的一次。

”“《风筝》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挺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既有对小时候所犯错误的后悔,也充满了童趣。

”安扬对鲁迅文章的全面消失感到不解。

各个单元主题更加鲜明青岛第二实验初中初一语文集备组长孙彩霞告诉记者,除了鲁迅的《风筝》之外,新课本还删掉了8篇课文,包括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和蒲松龄的《山市》。

取而代之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和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一篇有改动的课文是《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孙彩霞认为,今年语文课本很大的变化是各个单元的主题更加鲜明了,并且能引导学生逐步前行,比如说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采用的课文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冰心的《荷叶母亲》等,这些课文都是有着真挚情感的,提醒刚走进初中学校的学生要懂得感恩;第二单元的主题则是学校生活,课文有魏巍的《我的老师》、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等,既有国内又有国外的,既有老师又有学生,使语文课本显得更立体。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7教学ppt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7教学ppt课件

整体感知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课文,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标明小节。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 语。
3、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生活 场景?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
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 的小标题更恰当。
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吗?
yán qián
wěn
lèi
• 筵.会 虔.诚 紊.乱 肋.膜
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 重点:
•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 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 方法。
• 难点:
• 1、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 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 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 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 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 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 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 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导入新课
•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 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伟人 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走近鲁迅先生 ,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迅 萧先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

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

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看看:孔乙己们复活了。

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 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

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

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

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

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

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

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阿q们复活了。

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

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假洋鬼子们复活了。

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

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

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

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本文关键词:鲁迅,一文,风筝,反思,退出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本文简介:一、《风筝》被删的原因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被无情地拿掉,这一现象引起了热议,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本次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而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鲁迅《风筝》一文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本文内容:一、《风筝》被删的原因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被无情地拿掉,这一现象引起了热议,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本次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而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的说"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

"《风筝》被删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文章艰涩难懂,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现在广为流传的中学生"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风筝》又恰恰是鲁迅作品中较为深刻的,让学生避之不及。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对于"去鲁迅"这一话题的炒作,也对鲁迅作品的减少产生了一定影响。

受媒体地影响,鲁迅越来越不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难读,教师们会认为鲁迅作品过时了、不适合教学了。

但是鲁迅作品被删减所引起的媒体关注和议论某种程度上不仅彰显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份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材编写的自觉性。

二、《风筝》被删的反思《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虽然相对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风筝》的确显得明朗些,但语言的晦涩,依旧让初一的学生感到理解的困难。

但是,语文这门科目本就是一门深刻的学目,学生应该在长期的积累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悟性。

中学课本书中从此无音“迅”

中学课本书中从此无音“迅”

中学课本书中从此无音“迅”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备受关注的是,鲁迅文章《风筝》也消失了,近年来官方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一减再减。

专家称鲁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引热议动辄给人排座次,估计是宋元时勾栏说书人那会儿兴起的,如《说唐》以力量值排隋末十条好汉。

第一名好汉的李元霸个子虽小力气最大,他挥舞一双重达八百斤的大铜锤,在说书人嘴里打得十八路反王、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

这种江湖好汉的座次排名方式真是一点技术含量.."送走"鲁迅专家:他文章"过于深刻"赵瑜说,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拿这篇《风筝》来说,写于鲁迅44岁时,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已经让这时期的鲁迅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反省。

文章看似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却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初一语文课本大变脸“鲁迅”完全退出今年语文课本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对学生写作的重视。

据介绍,以往的写作都是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从第一到第六单元分别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鲁迅文章从课本中删除与"可读性"有关“我们中学生流传一句话,就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我在课外其实也读过一些,有些写得很讽刺,很到位,但如果把它作为语文课本的范本,我觉得就不必要了”,初一学生小周表示,鲁迅的一些作品跟目前的生活距离太远了,最好还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专家称过于深刻。

——教育部删减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不是因为先生的文章过时了,不是因为学生们读不懂文章的内容;而是学生们读完后很可能认为鲁迅骂的都是现在的世道,他们会认为他是当代作家...专家:鲁迅作品应保留新教材修订引起热议,一些专家认为,鲁迅的作品应当保留在中学教材中,因为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

《风筝》被剪断内地中学教科书再删鲁迅

《风筝》被剪断内地中学教科书再删鲁迅

《风筝》被剪断内地中学教科书再删鲁迅第一篇:《风筝》被剪断内地中学教科书再删鲁迅《风筝》被剪断内地中学教科书再删鲁迅“怎么又删?鲁迅文章一直就是必考的重点啊。

”类似这样的质疑近日沸腾了内地网路,只因鲁迅的《风筝》一文在本月被逐出内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新课本,这是继二○○八年删除其《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与《雪》两文之后的又一张“出局牌”。

面对来自媒体及公众的责问,出版社发布官方声明,称“鲁迅文章从教科书中消失”的说法言过其实:“只是把《风筝》调整掉了,其他还有六篇鲁迅的文章,所佔比例仍是国内作家中最多的。

”《风筝》一文原收录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中,而十多年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反馈此文对刚读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该文表现了亲情,也有自省精神,但部分段落传达的思想超出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力,用词亦过于深奥。

”教科书的宠儿?鲁迅在中小学教科书上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不容小觑,当时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就明确规定,初中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学习鲁迅作品,以后逐年加多加深。

几十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不断改革,但鲁迅文章的变动并不大,先后有三十多篇鲁迅作品曾被编入各版教科书。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通过微博说:“我坚决不贊成‘删除鲁迅作品是因为太过深奥’的观点。

当下不少编教材的以一己之浅薄揣度鲁迅之深刻并殃及学生,是很恶俗的。

”正如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鲁迅的作品非常有‘文脉’,适合小孩子阅读。

很多人直说鲁迅文章难懂,却不去反思读者本身的阅读趣味和境界。

”85%投票反对删文《风筝》一文是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所创作的,描述年轻时的鲁迅严格管束弟弟。

直至鲁迅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做错。

透过自己的经歷,鲁迅表达出对当时封建家长制度的不满。

文中用词细腻,对景物、人物的描绘,精确动人,即便是在近九十年过后的今天再阅读,也回味无穷。

当此文被逐出教科书一事公布,即刻引来各界讨论,在新浪微博展开的调查中,有近百分之八十五的投票反对《风筝》被删。

语文教材删鲁迅文章

语文教材删鲁迅文章

语文教材删鲁迅文章
近日,微博上出现“教材删除鲁迅文章”等话题。

6月29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发布《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没有的事!》一文。

文章称,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鲁迅一直是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

aa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文中表示: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中小学生都从先生的作品中学习了典范的语言、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鲁迅一直是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

文章举例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上册中,编排了专门的“初识鲁迅”单元,既有鲁迅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他人回忆鲁迅、纪念鲁迅的作品。

据介绍,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鲁迅作品7篇,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5篇,总共12篇鲁迅作品,其中散文3篇,小说5篇,杂文4篇。

人教社介绍道,除了课文,统编初高中语文教科书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拓展阅读。

人教社表示: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根据教材编写框架的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是基于中小学教
材的统一规划、考虑一线的教学反馈后作出的正常调整。

“通过介绍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鲁迅先生一直与所有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孩子们同行。

”。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 4教学ppt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 4教学ppt课件

族魂”。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鲁迅
《孔乙己》
(1881~1936)
回 忆 鲁 迅 萧先 红生
1/24/2021
关于萧红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 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 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文章第二部分(4-15)主要写了作者 两次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文章第三部分(16-18)写了鲁迅先生 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这件事。
文章第四部分(19-35)写了鲁迅先生 踢"鬼"的故事。
1/24/2021
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草率深恶痛 绝,但是仍然认真阅读每封来信,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迅先生严格要求着青年人,同时 也严格的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 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 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可亲的体温。
zhuàn (转椅)


jiào (校对)
zhuǎn (转动)
1/24/202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三个任 务: 1.标明各个小节序号。 2.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1/24/2021
研读课文 重点赏析
你认为哪一个生活场景给你留下最深 刻的印象?最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1/24/2021
布置作业:
1.背会鲁迅先生写的《自嘲》和纪念鲁 迅逝世三十周年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2.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1/24/2021
1/24/2021
1/24/2021
学习目标
1.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课本告别鲁迅,迎来吴承恩2013-08-31
前天上午,中学语文老师周慧更新了一条QQ状态:\"新初一的语文课本大调整,新换上的课文太好玩了,这一届初一真幸运!语文课会很有趣!\"新学期开学,初一年级孩子领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会与之前有所不同,仔细一看,课文总量没变,但更换了八篇课文,还有一篇课文有改动。

新学期开学,初一年级孩子领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会与之前有所不同。

除了篇目上的一些调整,新教材增加了写作板块,同时更强调阅读。

鲁迅的《风筝》被删
和之前的教材比较,两本书都有三十篇课文,总量没变,但更换了八篇课文,还有一篇课文有改动。

其中,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被删掉。

新增的课文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有所改动的是原先的《论语》十则,现在是《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有一些变化。

综合性学习减少3个
育才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长胡蓉说,除了这些篇目的变化,新教材的结构也有所变化。

首先是框架微调,将过去的“阅读+综合性学习”改为“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同时减少综合性学习,从过去的6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

其次,单元顺序有所调整。

过去,第一个和第二个单元分别是人生体验和理想信念,现在调整为家庭亲情和学习生活。

胡蓉说,“人生体验”这个单元对于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有点难,调整之后,更符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与其自身能力发展更贴合。

此外,新教材中增加了写作单元,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说法>
老师:学生应该会更喜欢
重庆外国语学校初中老师黄世蓉说,近十年来,语文教材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次改变编排更科学,新增的几篇课文非常贴近学生,循序渐进。

胡蓉则认为,新教材更注重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应该会喜欢这次的调整。

专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重庆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研究员级教师王方鸣说,这次人教版语文教材只是做了局部微调,例如课文个别篇目有所调整,综合性学习次数适度减少,写作指导更加细化等,旨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进一步增加科学性和操作性。

追问>
为什么会是鲁迅?
家长黄先琴对鲁迅笔下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些形象非常熟悉,至今清楚地记得延续多年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这次儿子课本里没有了鲁迅的文章,她有些遗憾。

“不过鲁迅的文章比较深刻,娃儿理解起来的确困难。

等他再大点,我会推荐他去读读。


原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增人,曾担任中国第一个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鲁迅研究年鉴》主编。

“去掉鲁迅的文章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是遗憾,第二是无奈。


刘增人说,课本去鲁迅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真正去掉了初一上册课本里的《风筝》,他认为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为何决定删除《风筝》?人教社语文责编王涧表示“不方便说”。

为什么不能是鲁迅?
平时上课讲鲁迅的文章时,由于文章有些晦涩难懂,上课时经常出现“老师累学生更累”的现象,所以不少学生听说撤了鲁迅文章,觉得轻松了不少。

曾任某市普教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的市政府专职督学牛锡亭表示,鲁迅的多篇经典文章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由于身处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的年代,他的有些文章在现代人看来有些晦涩难懂,给学生的感觉总是太深奥、抽象,除了语言风格外,编著教材的人总是刻意过度解读鲁迅文章也是主因之一。

牛锡亭多次听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反映,鲁迅的不少散文本来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太困难,但教师参考书和教辅书中却总是倾向于深入挖掘文章背
后的政治深意,而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如果要大量介绍时代背景但又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