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概论
城市功能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
城市功能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城市涵盖了人们的居住、工作、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
然而,城市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转型。
城市功能转型是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城市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首先,城市功能转型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传统的工业和制造业是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已经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如金融、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为城市功能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以纽约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
因此,城市要实现功能转型,必须积极引导和培育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城市功能转型还需要通过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传统城市的空间布局往往以工业区或商业中心作为核心,而现代城市则倾向于打破传统布局,实现全方位、多中心的发展。
通过建设多个功能区域,如商业中心、科技园区、文化艺术区等,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
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人才,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城市功能转型需要不断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此外,城市功能转型还涉及到城市的形态和环境的改善,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城市的形态和环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应该积极营造宜居的环境,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文化设施、教育机构等,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同时,城市还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市以其绿色交通和环保意识著称,大力推行自行车交通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世界上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一。
概论城市规划转型的整体性及系统性
概论城市规划转型的整体性及系统性作者:胡晓鸣黄伟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加强城市规划转型的整体性及系统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转型的整体性及系统性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转型;宏观思考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转型及其内涵转型,原意指从一种形态转变或变成另一种形态的进程。
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一书中对中国转型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的转型;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本文所讨论的城市规划转型的背景主要指后者,规划转型指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的转型。
荷兰教授法鲁迪认为,规划理论可以分为“规划的理论”和“规划中的理论”两部分。
前者讨论规划价值观和规划过程,是规划自身的理论或“纯规划理论”;后者是规划工作中的理论,指导专项规划,带有较多的技术成份。
本文所讨论的城市规划的转型指“规划的理论”的转型,因为后者更多的是技术进步的问题,基本不涉及转型。
规划机制理论探讨中央、区域、城市和社区各个层面规划工作的职责和规划立法问题,特别是规划实施中的公众监督机制问题。
本文对城市规划转型的分析将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
二转型的起点、目标及差别由于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在于解决城市问题,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城市问题是无法准确预知的,所以这里所讨论的城市规划的转型不是具体内容(如具体的政策、指标等)方面的,而是包括价值理念、运行程序等宏观框架方面的转型。
1.转型的起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我国正在经历的转型始于改革开放,相应的城市规划转型的起点为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从属于经济计划,是落实经济计划的技术手段[3]。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一体化,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简单化和利益结构的单一性。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热点04 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解析版)
热点04 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热点解读城市是人们的主要聚居地,是一个区域的核心所在。
2019年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河北省唐山市拉开帷幕。
本届世界城市日以“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为年度主题。
中国城市经过高速发展,目前已有5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剥夺现象,比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音干扰等。
目前中国进入到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对绿色低碳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部分城市已经逐渐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转型,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在老旧小区改造、旧工业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历史文化的保护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理念,涌现出了众多的“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特色小镇”、“工业上楼”等。
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答案】1.D2.B3.A【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 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许多城市都成为了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城市。
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城市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相关问题,探讨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往往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天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为主要经济支柱,即所谓的“先有资源后有市场”。
这种发展方式虽然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单一等。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挑战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单一,依赖性过强。
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使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容易受制于外部环境的波动,一旦资源价格下跌,市场需求不足,整个城市的经济就会陷入困境。
因此,资源型城市需要转型升级,加强多元化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实践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涉及到政策导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的一些路径和实践经验。
政策导向:政策支持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转型升级的支持,通过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转型情况汇报
城市转型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态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下面我将对城市转型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城市经济结构逐渐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现代的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也为城市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其次,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和完善。
城市的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软实力不断提升。
同时,城市的交通、环境、安全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再次,城市形态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城市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和立体化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城区和新兴的城市副中心、新城区相互辐射,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更新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使城市既保留了历史文化底蕴,又焕发出现代都市的活力和魅力。
总的来说,城市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依然严峻。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城市转型发展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转型情况汇报至此结束。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形态焕发新的活力的目标。
谢谢!。
申论谈谈对城市更新让城市实现了‘蝶变’”的理解。
申论谈谈对城市更新让城市实现了‘蝶变’”的理解。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规划、建筑、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和提升,让城市焕然一新。
Urban renewal refers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improvement of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making the city renewed.城市更新让城市的面貌得到了改善,原有的陈旧和破旧得到了重新的改造。
Urban renewal has improv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and the old and dilapidated buildings have been renovated.通过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更新和升级,给市民带来了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updated and upgraded, bringing a better liv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residents.城市更新还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优化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减少交通拥堵。
Urban renewal can also improve the city's traffic conditions by optimizing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facilities, reducing traffic congestion.城市更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Urban renewal ca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ract more investment and talent inflow, and enhance the cit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城市更新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及转型研究综述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及转型研究综述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资源型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这类城市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壮大,也因资源的减少和枯竭而停滞甚至衰落。
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诸如产业接续、经济稳定、社会发展、就业保持、环境保护等问题无论哪个国家在转变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及转型研究至关重要。
一、资源型城市研究我国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始于建国之后,但实际有成效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早期关于资源型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工业布局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研究。
随着宏观经济进程和城市发展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一些学者从工业基地选址与布局的角度,探索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
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区资源条件的评价、基于资源条件的工业布局、地域综合体组织等几个方面(李文彦,1986)。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研究的重点也转向了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的视角扩大,从区域或地区转向城市和城市群,由单纯关注工业布局转向关注发展差异。
根据认识的先后顺序可以将这一时期的研究过程再细分为两个阶段,即80年代注重工业布局和发展的研究,90年代重点着眼于多元化产业的统筹兼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早在1978年,李文彦指出我国煤炭产业存在四个显著的问题,(1)工业增长速度快,但综合化程度不高,对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低,(2)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尤其是女劳动力,(3)不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棚户区居住环境条件极差,(4)不注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煤矿占地多,侵占农田,与农业生产形成矛盾。
作者提出了工业综合发展的方向,并且具体总结了当时煤炭城市综合发展的三种类型,分别为多门类重工业基地、以煤电化为中心的工矿基地和煤炭地方工业结合的工矿中心。
什么是城市更新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什么是城市更新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更新?又该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绿色转型呢?城市更新,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这可能包括老旧建筑的改造、基础设施的升级、公共空间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它的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一些老旧城区的房屋破旧、设施老化,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一些工业区因为产业升级而被废弃,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地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都促使着城市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那么,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规划的绿色引领。
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水系,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同时,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其次,在建筑改造方面推行绿色建筑理念。
对于老旧建筑的改造,不仅仅是外观的翻新,更要注重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采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隔热保温材料、太阳能光伏板等,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
同时,加强建筑的通风和采光设计,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
再者,发展绿色交通也是实现城市更新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
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增加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鼓励居民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建设更多的步行和自行车道,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配套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更新中的能源供应也需要向绿色转型。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的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之一,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一、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为基础,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求。
在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城市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2.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需要通过调整城市布局、优化交通体系等方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3. 城市功能转型1. 规划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城市为中心”的理念为基础,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城市规划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方法手段的创新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往往以规划图纸和规划报告为主要手段,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城市规划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实现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型发展。
3. 参与机制的建立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缺乏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城市规划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引入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4)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
二产业,工业化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作用日益增强。但较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乡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前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前者又可以称之为外延式城市化,后者 又可以称之为内涵式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目前世界通用的都是单一指标,主要有城
市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速度指标。 (一)城市化水平指标
复合指标: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476—1640年,统治功能强,经济
功能弱;
近代阶段:资本主义社会,1640—1917年,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迅
速发展,规模,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
现代阶段:1917年— ,居住和经济中心,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
(4)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是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的联结点和中心。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控制力。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控制的中心,而不是什么贸易或者制
造业的中心。”——Lewis Mumford
(5)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多元:管理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由于专业
分工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组织等。 组织的科层化:复杂化带来了科层化程度高:层级节制、专 业分工、规则严密、非人格化的管理等等。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挑战与关键路径
气象与人类社会2024年第1期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㊁挑战与关键路径张㊀莹㊀李怡然摘㊀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单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转型模式能够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协同多赢的效果,是实现‘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加速器㊂当前,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城市规模分化㊁城乡联系加强㊁城市动力转轨等㊂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各种挑战,如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㊁城市人口老龄化㊁风险防御能力不足㊁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等㊂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关键路径包括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㊁构建包容性的能力建设与教育体系㊁应用数字技术为可持续转型赋能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应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应对气候挑战㊁迎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扁平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均衡㊁可持续的发展㊂关键词城市发展㊀可持续发展㊀老龄化㊀数字鸿沟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㊀城市韧性㊀㊀一㊁引㊀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㊁政治㊁社会中心,也是工业化的产物,①城市中汇聚着多元化的居住人群㊂城市化的进程以城市人口增加为标志,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并吸引资本聚集,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生产要素㊂联合国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比,全球发展已经作者简介:张莹,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㊁副研究员;李怡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课题 ‘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GSDR2023)“研究支撑 (2021YJBWT012)㊂①潘家华:‘低碳: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志“,‘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第23期㊂17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进入以城市为人类住区主体的城市型社会时代㊂1950 2021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从33%增长至56%;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22亿,占总人口的68%㊂①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指导未来全球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面向2030年提出了17个明确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以下简称SDGs),其中目标11(以下简称SDG11)要求建设包容㊁安全㊁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㊂该目标不仅要求城市及其他人类住区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也与其他SDGs紧密相关,成为SDGs的关键所在㊂2016年,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人居大会进一步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㊂②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会引发一些内生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亟待可持续转型来应对这些现实的挑战㊂城市可持续转型是一个长期的㊁多目标协同的过程,根本目标是通过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㊂③‘2030年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目标导向,即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㊂时至今日,‘2030年议程“进程已经过半,但大部分SDGs落实情况不及预期㊂在全球面临多重挑战的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气候变化危机㊁地缘政治冲突㊁人道主义灾难与生态自然灾害等风险交织叠加,能源㊁粮食㊁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影响,新冠疫情暴露并放大了城市发展与城市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各国㊁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㊂2023年9月,联合国发布了由全球15位知名学者组成的独立科学家小组(IGS)编写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2030年议程“的半程进展进行了全面评估㊂报告认为,SDGs的落实进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许多领域出现大幅倒退;如果不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即使到2050年也难以实现2015年全球确认的‘2030年议程“目标㊂因此,‘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以 危机时代,改变之际:科学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为主题,明确指出,为了实现‘2030年议程“所描绘的理想愿景,必须在团结㊁公平㊁福祉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下加速各关键领域的转型变革㊂‘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将 城市及城郊地区的发展 与 人类福祉与能力 可持续且公正的经济 食品系统与健康营养 能源脱碳普及使用 全球环境公域 等其他五个重要行动方向并列,作为未来变革的六大重要切入点㊂报告指出,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地区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能够为化解当前面临的各种艰巨风险挑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支持不同人类住区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焦点场域,推动城市与城郊地区的可持续变革与转型能够更好㊁更快实现城市和其他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㊂基于城市发展重构的宏观背景,针对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新趋势与面临的新挑战实施差异化措施,有效规划与引导城市化转型路径,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果㊂27①②③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吴志强:‘ 人居三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指向“,‘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第6期㊂诸大建:‘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㊂气象与人类社会㊀㊀二、当前城市发展的态势㊀㊀(一)城市规模的分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人口数量㊁密度和异质性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㊂①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化趋势仍在持续,大量农村人口不断迁入城市地区,②但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却在逐步分化㊂从全球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进程一般呈现 S 形特征,③即从水平较低㊁发展较慢的初始阶段(initialstage)进入快速上升的加速阶段(accelerationstage),直至步入水平较高㊁增速放缓的最终阶段(terminalstage)㊂④世界人口格局的变化表明,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呈增长趋势,这些地区的城市规模仍将随着人口涌入而扩张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预测,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城市居民数量在未来仍将持续增长(表1),⑤而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则会趋于稳定甚至下降㊂表1 全球城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变化趋势预测地区城市人口(百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世界437847745176555559386312668056.258.360.462.564.566.468.4非洲58769882496611251299148943.545.948.450.953.656.258.9亚洲236125892802299831763335347951.154.056.759.261.663.966.2欧洲55656557258058759359974.976.177.579.080.682.283.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53957160062664966968581.282.483.684.785.886.987.8北美洲30431933434936237538682.683.684.785.886.988.089.0大洋洲2830323436394168.268.568.969.470.271.172.1㊀㊀根据当前全球不同地区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趋势,不难发现,扩张已经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方向,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朝不同的方向推进: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仍将有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移居至条件更好的城市,这些地区的城市将继续保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成已久㊁相对完备且社会服务水平较高,城市规模将趋向饱和,这种饱和不仅表现在城市化率稳定在80%左右的高位,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近零增长,⑥这类饱和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将以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㊂随着资源不断枯竭或产业转型逐步停滞,一些城37①②③④⑤⑥LouisWirth, Urbanismasawayoflife ,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44,no.1(1938).MelissaS.Bukovsky,JingGao,LindaO.Mearns,etal, SSP-basedland-usechangescenarios:Acriticaluncertaintyinfutureregionalclimatechangeprojections ,Earth sFuture,vol.9,no.3(2021).RayM.Northam,UrbanGgeography,Wiley,1975,p.24.RayM.Northam,UrbanGeography.2ndedn,JohnWiley&Sons,1979,pp.65-67.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潘家华:‘碳中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问题“,2023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市的人口规模将逐渐减少,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城市基础设施部分处于闲置和缺乏维护的状态,整体呈现不断衰败㊁凋零的退化趋势㊂①对于这些规模收缩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有序收缩城市规模或重新激发城市活力㊂根据城市的不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克服不同的可持续转型障碍,形成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路径,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㊂㊀㊀(二)城乡联系的加强‘2030年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强调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指出不应忽视乡村的发展,要求建设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乡村 并加强 城乡联系 ㊂1996年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城市与农村是地球人类住区的两个端点㊂全球人口在城市㊁农村以及两者之间的城郊区域流动,构成了不同形态的人类住区相互依存的共生局面㊂城市与农村在创造经济财富㊁推动社会进步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㊁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相互支持的关系,②在经济活动㊁物质流通㊁服务供应㊁人口迁移㊁社会关系与行政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普遍的联系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认为,城乡联系就是人口㊁自然资源㊁资本㊁商品㊁就业㊁生态系统服务㊁信息和技术在农村㊁城市边缘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的互补与协同的关系,③这种联系也是城市与乡村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㊂在SDG11中,子目标包括通过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在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建立积极的经济㊁社会和环境联系㊂全球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㊁交通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优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加强了城乡之间各要素的流动和互联互通程度;信息技术工具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知识交换㊁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也缩小了城乡差距㊂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依赖性:城市依赖农村提供的食物㊁清洁水㊁环境服务以及原材料等,而农村在专业化服务㊁创造就业和发展市场等方面也依赖于城市㊂在过去的发展认知中,人们往往认为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中高质量㊁便利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人们生活改善的成效更为显著,因此城市所获得的关注与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乡村㊂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一些发展问题不断暴露,如生活成本过高㊁污染严重㊁交通拥堵等,这些现象推动了全球范围的 逆城市化 趋势,一些城市人口在多元因素的驱动下开始向城郊或农村迁移㊂城乡关系以及相互联系的变化趋势将对实现SDGs有着重要的影响㊂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农村发展的支撑与协同,发挥城乡联系协同增效的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推动城市与乡村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㊂㊀㊀(三)城市动力的转轨城市的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人口总量增长㊁生产要素集聚㊁资源禀赋支持㊁政策规划引导㊁技术创新驱动等,也是城市社会㊁经济㊁环境㊁科技等综合发展能力47①②③张莹㊁陈涛峰㊁陈洪波等:‘扶持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5期㊂陈小坚:‘ 新城市议程⓪框架下的城乡关系解读“,‘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8期㊂UN-Habitat, SecondUntiedNationsConferenceonhumansettlements:HabitatII ,https://habitat3.org/wp-content/uploads/Habitat-II-NR-1996-INDIA-1.pdf.气象与人类社会的集中体现㊂①在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城市发展动力经历了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的变迁,教育㊁技能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取代了传统的要素禀赋,成为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动能因素,而气候变化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也对城市动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制约㊂气候变化带来灾害与各种污染问题,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发展,严重威胁城市的经济稳定性㊂为了应对SDGs所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城市的规划㊁能源㊁交通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的工业化和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创新型方式,城市的发展动力源泉也在新形势下发生转轨㊂多维度的SDGs是推动城市发展动能转轨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层面就‘2030年议程“达成政治共识,这意味着城市除了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还必须兼顾SDGs对各领域提出的要求㊂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来自实现气候目标所要求的净零碳转型㊂发展零碳能源要求城市发展模式㊁基础设施与空间均衡格局都随之调整㊂②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的城市扩张发展与城市更新需要重构城市能源体系,在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展光伏㊁风能等零碳能源,并在消费侧配备与之适应的终端用能设施,如以充电桩替代传统的加油站,以电力供暖替代化石能源供暖等㊂此外,从高碳锁定的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方式切换到扁平分散的零碳能源供需格局,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㊂城市重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不免伴随着一些产业㊁设施退出的阵痛,同时也会迎来大量新的发展机遇㊂研究表明,投资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具有高回报率,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③而城市的发展动力也将随之转轨㊂㊀㊀三、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的挑战㊀㊀(一)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与科学的城市规划蓝图是引导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实现可持续转型的基础㊂SDG11明确提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参与性㊁综合性㊁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㊂尽管现在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政策与规划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但政策失灵和规划不当等情况仍然广泛存在㊂城市规模的变化趋势不同,面临的挑战也有差异㊂如扩张型城市要与自然和谐共生㊁减少污染㊁实现低碳发展,避免规模无限扩张导致的 大城市病 和城乡发展失衡;饱和型城市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增强城市韧性㊁改善环境㊁消除城市中过分失衡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现象;针对不同的规模收缩型城市,应根据实际制定差异化的转型规划,避免出现新的经济社会问题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并未考虑自身的社会㊁经济㊁文化㊁环境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导致城市转型发展方向与目标 南辕北辙 ㊂在制定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的发展规划时,不同领域的政策协调至关重要㊂但是,由于针对新趋势与新需求的规划不够充分㊁全面,难以实现城市生产㊁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57①②③李随成㊁蒲国利㊁梁工谦:‘城市发展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1期㊂潘家华:‘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财经智库“,2021年第4期㊂城市转型联盟:‘加快中国城市转型:推动高质量增长㊁提升碳中和领导力的国家优先政策行动“,https://urbantransitions.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1/03/Accelerating_Chinas_Urban_Transition_ZH_2.pdf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一发展;而且,不同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取舍往往会导致现实中的政策不协调㊂如当前的城市发展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零碳目标下能源体系脱碳化导致的基础设施调整,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设施的布局往往与城市人口分布不匹配,出现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仍面临制度性障碍㊂因此,在规划中应该注意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和可行性,针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㊂政策的一致性与可行性能够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协同效益,降低新政策的负面连锁效应,确保政策的实际效果㊂①㊀㊀(二)城市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㊂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由2000年的6.5%提高至2022年的10%,‘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6%㊂②在欧洲,劳动年龄人口(20 64岁)与老年人(65岁或65岁以上)总数的比已从2001年的3.9ʒ1下降到2020年的2.9ʒ1;预计到2080年,该比将进一步降至1.6ʒ1㊂根据预测,未来全球的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将保持同步发展的趋势(如图1所示,样本包含233个国家和地区)㊂图1㊀全球城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㊀㊀资料来源:世界银行‘银色光晕:建设适老型城市“(SilverHues:BuildingAge-ReadyCities)㊂在发达国家,80%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③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0亿人㊂④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政府收入㊁养老基金㊁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需求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SDG11也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为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㊁包容㊁便利㊁绿色的公共空间,但是,很多城市对此趋势缺乏前瞻性的安排㊂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提高社会总抚养比例,从而加大财政负担㊂同时,老67①②③④Lisa-MariaGlass,JensNewig, Governanceforachiev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Howimportantareparticipation,policycoherence,reflexivity,adaptationanddemocraticinstitutions? ,EarthSystemGovernance,vol.2(2019).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 PopulationDivision(2022).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22:TenKeyMessages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d/.OECD, 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 ,https://www.oecd.org/regional/regional-policy/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htm.GlobalInstitute, AgingandUrbanization ,https://globalcoalitiononag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AgingUrbanization_115.pdf.气象与人类社会龄人口数量增多将对医疗护理与服务设施提出新需求,例如全天候护理服务和疗养院等㊂城市需要投资建设更多的医疗设施和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㊂但经济下行加大了城市老年群体获得经济保障和医疗保健服务的资金压力㊂年龄的增长不仅导致老年人行动不便,还会影响其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城市要为老年人口创造支持性环境,建设适老型社会㊂设施㊁服务与需求的不匹配将导致老年人群体无法平等享受所有的城市基础服务㊂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针对可以预见的老龄化问题提前规划,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医疗保健服务㊁舒适的居住环境㊁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完善的社会帮助网络,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㊂因此,城市未来的可持续转型决策和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确保政策和实践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人口结构,实现各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㊂㊀㊀(三)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城市人口稠密,经济社会活动频繁,形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此也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冲击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发展环境愈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㊁环境污染事件㊁公共卫生危机㊁城市信息安全事故㊁突发的恐怖袭击与战争叠加交织,给城市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㊂而且,这些风险的系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一些不确定冲击应对失当可能会导致风险进一步扩散,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性问题㊂①SDG11提出,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应降低各种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重点保护穷人与各种脆弱群体,提升城市风险防御能力也是增强城市安全性与韧性的内在要求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结构的调整,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急剧增加㊂②由于基础设施老化㊁规划不足㊁资源分配不合理㊁治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城市对各种风险冲击缺乏充足的应对措施与防御机制,如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全球跌宕起伏,暴露了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不足㊂③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往往给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㊂这些群体所享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非常有限,应对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城市应急预案不够完备㊁应对突发状况能力不足时,各种意外风险与灾害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㊂为了确保人类住区的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构建和承灾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对各类弱势群体,如低收入者㊁妇女㊁老年人㊁儿童等群体的关注㊂亟待通过综合性规划,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加强社区参与,提高城市风险防御能力㊂㊀㊀(四)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㊂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时空障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共享知识和信息㊂然而,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并不均衡,不同国家㊁地区㊁城乡乃至城市内部各群体对信息和数字化技77①②③④张龙辉㊁肖克:‘人工智能应用下的特大城市风险治理:契合㊁技术变革与路径“,‘理论月刊“,2020年第9期㊂潘莉媛㊁项松林:‘韧性城市建设: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上海城市管理“,2023年第5期㊂GregMiller, Socialdistancingpreventsinfections,butitcanhaveunintendedconsequences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e-are-social-species-how-will-social-distancing-affect-us.SteveVanderheiden,AtmosphericJustice:APoliticalTheoryofClimateChang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p.128.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术的认知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㊂这种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㊁家庭㊁企业和地区在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利用互联网便利生活上表现出的明显差距就是 数字鸿沟 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高的技术普及率,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可能面临基础设施不足㊁教育水平低㊁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和支持等问题㊂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还给部分群体(如学习能力较弱的残疾人㊁老年人以及无法第一时间接触各种先进数字化设备的贫困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㊂随着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推广,部分人群无法熟练掌握相关使用方法,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会在数字化发展的大潮中被孤立,成为新的脆弱群体㊂这种情况也将妨碍城市发展,无法实现为所有群体提供包容㊁便利的公共空间的目标㊂由于无法快速掌握数字技能,这些群体的教育㊁就业和发展机会都会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参与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㊂数字鸿沟展现了技术发展 双刃剑 效应的另一面,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进一步加剧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㊂数字化进程不可逆转,面对数字鸿沟对包容㊁公平发展等方面的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㊂城市应当采取各种措施缩小数字鸿沟,如投资基础设施㊁提供技能培训㊁推广数字文化和普及互联网接入等㊂采取有力措施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技术,尤其要覆盖医疗保健㊁金融服务和教育等关键领域;完善信息技术无障碍政策,尽可能使更多群体在数字化发展中受益㊂①㊀㊀四、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的关键路径㊀㊀(一)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针对性的城市空间规划与政策是引领健康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成功实现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㊂对城市的空间布局㊁发展方向㊁资源配置及治理机制做出合理安排,可以保障城市发展可持续性㊁提高城市生活质量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㊁提升社会多样性与包容性㊂SDG11要求降低城市人口中居住条件较差(如贫民窟㊁非正规住区或住房不足)人群的占比㊂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为所有人群提供有效保障,关注城市弱势群体面临的居住环境差及就业不稳定问题,使他们也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㊂‘2030年议程“与‘新城市议程“都强调了城市规划对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规划㊁城市和住区层面的政策以及各种财政与技术援助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㊂②为了实现SDGs,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规划已经超越了传统的 城市规划 ,不仅关注空间发展与建设,还要统筹经济㊁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这些规划不应仅仅针对城市内部,而应综合考虑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的所有部门,以保障不同性别㊁年龄㊁能力㊁民族和种族的人群享有平等的权利㊂在全球各国,由于固有的歧视与观点差异,社会层面的分化与割裂情况广泛存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常常被忽视,因此在经济㊁技术㊁制度㊁文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要探索建立全新的城市规划体系,有计划地按照可持续转型的要求重塑城市的形态㊁功能和发展路径㊂为了保障城市发展的可87①②WorldBank, 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6:Digitaldividends ,https://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wdr2016.石楠:‘ 人居三 ㊁ 新城市议程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㊂。
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
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
魏后凯
【期刊名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年(卷),期】2011(4)1
【摘要】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它是
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
过去,中国城市大多走的是一条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在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无序和低效开发、城乡区域发展失调、社会发展失衡等诸多弊端,显然这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转型,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走集约、创新、融合、和谐、绿色、特色发展之路。
【总页数】19页(P1-19)
【作者】魏后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李铁映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二十周年题词——"走中国城市化道路" [J],
2.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 [J], 魏后凯
3.基于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研究 [J], 符许尖
4.低碳背景下国外能源转型战略和电价体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思考 [J], 吴晨;牛文娟;李琥;薛贵元;叶晨;王蓓蓓
5.一汽-大众启动全体系“数智化”转型战略 [J], 郑雪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解释说明
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种种挑战。
为了适应这些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取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改造和升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和管理,以实现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
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城市各个领域的数据,城市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身的运行状况,从而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数据分析,城市可以优化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城市可以精确控制用电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总之,城市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数据的驱动,实现城市发展的全面升级。
然而,城市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的数据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整合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城市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能力,但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专业知识。
此外,数字化转型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整体效果。
为了指导和规范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建立起一个标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准体系包括各个领域的指标、规范和流程,以及相关的评估和认证机制。
这样可以帮助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明确目标、规划路径、评估进展,同时也可以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提供一个共同的参考标准,促进合作与交流。
本文将重点介绍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挑战,以及关键要素和标准体系。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展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
我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为:2. 正文本部分将详细探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挑战、关键要素以及标准体系。
中国城市转型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中国城市转型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自身的问题,也事关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转型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不仅影响着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的质量和效率,也关系到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如何实现中国城市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城市转型的内涵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城市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转型指的是城市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治理等方面的转型,是城市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
城市转型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口号和理念,更是城市治理的有效举措。
城市转型要求城市从物质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单一视角转变为注重人民福祉、文化态度、生态环保和社会公平的复合视角。
城市转型还要求城市从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为社会治理和多元化治理的模式。
城市转型的实现需要政府、社会、市民、企业等多种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城市转型的难点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实现城市转型并不容易。
城市转型面临多重难点,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矛盾等问题。
城市发展模式的单一化、城市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市治理的不规范化等因素,也是城市转型面临的难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城市转型要求城市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这就要求城市要更加注重环保、文化建设、社会公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市民的生活舒适、健康、文化和福利。
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需要注重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治理的民主化。
城市治理的转型也是城市转型面临的难点之一。
传统模式的政府治理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治理需要更加加强社会治理和多元化治理的模式。
城市转型发展措施
城市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
1. 制定转型战略:明确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转型战略,包括产业转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3. 发展新兴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推进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5.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
7. 促进产城融合: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社区的融合,实现产城互动、共同发展。
8.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吸引外部投资和优质资源,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9. 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10. 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
以上措施需要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共同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
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也必须随之转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求。
本文将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分析城市规划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导致城市结构、功能、布局等方面的调整和变化。
在城市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转型,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1.城市规划的理念转变在城市转型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也需要随之转变。
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而在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城市规划需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重视城市民生问题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城市空间重塑在城市转型时期,城市空间也需要进行重塑和调整。
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城市空间布局不断变化。
城市规划需要重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调整城市的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和高效。
3.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转型时期,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随之调整和转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城市基础设施也需要相应的改造和增强。
城市规划需要在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调整和规划,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规划方法的更新城市规划的转型还需要更新规划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依靠专家和规划院校进行规划设计,而在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和民意调查。
城市规划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尝试。
3.规划体系的完善城市规划的转型还需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和机制。
城市规划体系需要更加科学、完善和有效,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和监督机制。
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
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城市规划是指通过规划、设计、管理、监督等手段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管理。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城市空间、建筑、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社区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问题。
本文将就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作出浅谈。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城市规划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问题。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向。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促使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城市规划与创新的转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探究如何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体现出我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构想。
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创新,创新可以带来新思维、新观念和新理念,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规划与数字化的转型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日益深入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
城市规划需要数字化的工具,来帮助规划师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更好地探寻数字技术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城市规划。
四、城市规划与社会变革的转型城市规划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为社会变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社会变革需要更好地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城市规划需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更好地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大趋势。
什么是城市转型?
什么是城市转型?随着世界各地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转型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城市转型呢?城市转型是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
这种变革通常是由城市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转换、科技发展的迭代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
城市转型不同于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它是一种超越了单纯经济和行政手段的综合性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
通过城市转型,城市可以从单一依靠传统产业和资源禀赋的城市模式向多元复合、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城市模式转变。
接下来,我们来分别了解城市转型所具有的三个关键特征:一、多元化城市转型的第一个特点是多元化。
传统单一产业和资源依赖型城市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因此城市转型需要从单一领域发展向多元化、跨界融合、产业互联等方向发展。
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还需要注重城市的环境、文化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改善和提升,打造具有多样性和韧性的现代城市。
二、创新驱动城市转型的第二个特点是创新驱动。
城市转型需要不断地吸纳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业态,通过创新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升级。
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城市转型可以很好地实现从传统产业向创新型产业的转变,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共享经济城市转型的第三个特点是共享经济。
随着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资源效率和环保的需求,城市转型需要发挥共享经济的优势,通过分享资源、交换技能和服务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共享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带动城市创新和社会改革。
总的来说,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的关键之一。
只有在城市转型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城市模式,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政府机关、军 队、学校、工厂企业以及大批居民向西南、西北内迁,如 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以及集中了五六个流亡“省政 府”的陕西虢镇、交通枢纽宝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
(一)前近代时期的城乡关系 (二)近代城乡关系变动的趋势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与影响
非农业人口 (%)
29.5
蒙藏地区 (%)
61.8
总计(%) 46.8
衣着
6.8
15.9
6.7
10.7
房租
3.8
11.3
4.0
7.0
染料、灯光
10.4
7.3
12.1
9.1
杂项
19.2
36.0
15.4
26.4
2. 近代城乡关系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1)对城市: 畸形化的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 缺乏农村支持力量的城市化运动只能低速缓进。
1.中国城市化整体出现停滞甚至衰退
城市人口比重从12-15%下降到10.6%。很显然造成 城市化停滞乃至衰退的原因是战争。
2.局部地区的城市化出现较快地发展
东北地区:由于工业化的畸形发展,城市也出现畸形 发展。从城市总数来看,据伪满统计,1937年为299个, 1941年为312个,其中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1937年为8 个,1941年则达15个。从城市人口比重看,1937年为 17.5%,1941年则为22.5%。
(2)对农村
城市对农村发展变迁拉力的不足与区域间不平衡,导 致农村发展变迁的滞缓和区域间的不平衡。
对抗性的掠夺关系导致农村凋敝和破产,也使城市的 发展受到制约。
城市规模的扩大:民国以来,部分城市开始拆除城墙, 到20世纪20年代,在全国许多城市中兴起了一个以推倒旧城 墙,建设马路,拓宽城市建成区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建设运动。
转型升级与城市经济发展
转型升级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转型升级城市经济是指城市地区内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产业、商业、服务业等。
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在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城市经济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推动其不断发展。
一、什么是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指企业或城市从一种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或发展模式转变为另一种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或发展模式的过程。
它是一个企业或城市在市场环境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等手段,加快转型,实现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拉开和竞争对手的差距的迫切需求。
二、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城市经济需要不断地跟上潮流,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城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推动产业升级城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能够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等新要素,提高城市经济的资源利用率,推动城市经济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结构性转变,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提高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提高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经济,高中端的产业结构和服务体系、创新性的技术和标准以及时间和效率的合理调配,都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也需要城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3.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通过引进新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要素,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全面调整。
三、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是多样的,并且随着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会随之不断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转型第1部分
理论基础:城市建设为何需要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城市依然处于城市化推进和工业化转型的持续发展阶段。
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带来诸如资源能源快速耗竭、城市环境严重破坏等矛盾与问题。
在经历了三百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从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演变与转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论研究城市建设为何需要转型,以及如何转型与发展?
一、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维( S.Harvey )和洛顿( W. London )构建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阶段理论,指出资源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化进程中社会资源的投入与消耗水平会发生变化,各类资源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异性。
马林鲍姆(M.alenbaum)进一步提出资源消费强度理论,并提出了基于资源需求的生命周期理论。
克拉克( A.Clark )和杰奥恩( G.Jeon )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提出了资源消费结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生命周期理论。
城市发展和工业生产对资源需求和消费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形成倒“u”型的生命特征,其变化趋势表现为“形成一增长一成熟一衰落”的轨迹,城市经济发展表现为“兴起期一发展期一繁荣期一衰退期(或新生期)”的生命周期运行轨迹。
美国学者胡贝特(M.KHubbert)将该规律和特征总结为“铃”形状分布,资源消耗呈现出“低效益一高效益一低效益”的“铃”状发展态势。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城市发展经历诞生、发展、繁荣、衰退的生命运行周期。
城市转型依据生命周期理论,针对城市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释放城市内在的潜能和动力,消解城市发展的障碍因素,实现城市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城市转型基于自身发展阶段与特征的分析和把握,选择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方案,实现城市转型与持续发展,否则就可能面临城市衰退期和消亡危机。
基于国内外城市转型的传统演变轨迹考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生命周期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国资源型城市主要利用煤炭、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从而使城市发展仍然与资源开发强度强相关。
第一阶段,资源开发的城市兴起期。
随着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带来城市的兴起。
许多资源型城市都是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城市繁荣发展期。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所带来财富的不断累积,城市伴随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关联产业的发展,就业增加,商业、金融等产业相继发展,带来城市高速发展的繁荣阶段。
第三阶段,资源耗竭的城市衰退期。
随着城市自然资源开发走向耗竭,城市缺乏自身造血功能,资源禀赋优势不再显现,工厂倒闭导致工矿业工人下岗,失业增加,消费不足,进而引发其他关联产业的衰退和企业倒闭,城市进入衰退期。
依据生命周期理念,可以比较清晰地研究和分析城市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而可能更加遵循城市生命周期规律,选择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城市的转型和再生发展。
城市转型过程的实质,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发现、初步开发、稳定开发和耗竭减产的周期,形成城市由兴起、繁荣到衰退的城市演变生命周期,是基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向其他资源特别是技术、信息、人才、服务等资源的挖掘、提升和产业转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向更加集约化、高附加值、高技术方向演变的内涵型、生态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传统城市演变主要是基于资源禀赋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由于资源能源主要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黑色经济必然因资源有限和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破坏,导致不良的产业结构和城市支柱产业,随着资源能源耗竭,资源优势缺失必然导致城市的衰退。
生命周期理论为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融入低碳、绿色、持续发展理念,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减少和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速度和环境污染水平,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资源能源,建立能耗少、资源投入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和城市系统,能延缓城市衰退期,或者在衰退期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选择绿色、低碳的替代产业,依托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促进城市的绿色崛起和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城市整体上正从“投资推动”阶段向“创新推动”阶段转变,受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等瓶颈性制约,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城市转型需要赋予“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内涵特质和道路选择。
二、产业演变与转型理论
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是以产业发展与结构演变为基础的,产业演变和转型理论为城市转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产业演变与转型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转型。
产业结构随着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和资源配置的演进而不断演变,产业之间的非均衡增长引发产业内部要素的变化和产业间相互关联方式与产业地位的变迁,产业结构的量变累积引发产业结构的质变,进而对整个产业区域或者城市的经济结构产生质的变化和影响。
这就昭示着新的主导产业将替代旧的主导产业群,新的产业关联方式和数量比例变化,使产业结构可能进入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当然产业结构演变也可能因为资源能源消耗和某些要素的流失而导致结构僵化和衰退,使产业结构进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产业演变向坏的方向演进。
因此,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是产业兴衰变化和更替的重要表现,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律,直接导致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
1931年,德国学者霍夫曼( Hofman )在《工业化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提出了霍夫曼定理,研究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产业类型区分。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Clark )提出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认为劳动力在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即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再转移到服务业的基本态势.第三产业将占据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
美国学者库兹涅兹( Kuzents ) 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演变趋势结合起来,通过对一、二、三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统计分析,论证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层面。
高级化即由产业结构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升级的过程,合理化是指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产业规模的适度性、产业联系的协调性和产业发展速度的均衡性。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是不断向高端发展,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与协调均衡的过程。
产业转型遵循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的规律,需要重点做好主导产业的选择。
城市衰退的重要根源在于其主导产业的衰退,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对其他产业起引导和带动作用弱化,直接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和衰退,产业演化与衰退引发城市的衰退。
如何选择和培育新兴主导产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替、升级、转型,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关键与核心。
主导产业更替应以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为导向,城市转型与持续发展才能获得持久动力。
基于产业演化与转型的理论研究,城市转型需要重视产业结构的演化升级和转型发展问题。
产业演变与转型是经济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产业结构调优化升级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城市转型与绿色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演变与转型主要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技术提升,城市产业体系的调整和重构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基础设施善等,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面对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产业体系的绿色重构,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进一步资源整合空间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功能优化和互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增长化,促进城市转型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构建合理化、高度化、生态化的产业关联,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循环低碳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进而使城市经济全面、协调、低碳、绿色的发展与转型。
城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产业体系的重构与升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实现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
这种转型是和技术提升、制度创新、理念转变等密切关联的,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是建立在产业演变和转型的理论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