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塑造的文化渊源

合集下载

中国形象塑造的文化路径思考

中国形象塑造的文化路径思考

人,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 室科 员, 史学硕 士。 历

9 中国形象塑造 的文化路径思考
21 0 2年 0 8月( 4 ) 第 期
是 由接 受者来 作 出评 价 的 , 就 使 得 国 家形 象 塑 这
信息 只 占到 4/, 且 其 中很 大 一 部 分 来 自中 国 6并 9 的台湾地 区和 新 加 坡 。] [ 在利 用 互 联 网宣传 国家 1 形象 上 , 国还 远远落 后 于其他 大 国。所 以 , 我 加强 政府 网站 的 国际化建设 , 做好 网络舆论 引导 , 坚持
当今世 界 已进 入全 球 化 时 代 , 人类 社 会 生 活
如 何从 中华传 统 文 化 的 角度 出发 , 掘 深层 挖 次 文化 进 行 输 出 , 得 深 思 。近 年 来 , 国在 经 值 中
21 0 2年 O 8月( 4期) 第
湖北省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
・ 3 9 ・
中 华文 化
中 国 形 象 塑 造 的 文 化 路 径 思 考
李 文 献 黎
( . . 汉市社 会 主义学 院 , 北 12武 湖

武汉 40 1 ) 3 0 5
[ 摘
要] 一个国家要从 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胜 出, 必须具备正 面 良好的 国家形象。国 家形 象的建构 不能只重视硬 实
[ 关键词] 实力 国家形象 中华文化 软 [ 中图分类号] 1 4 G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1 2 0 (0 2 0 - 0 9 -0 17 - 8 3 2 1 )4 0 3 4
国家 形象是 一个 国家 的综合 国力 、 国家行 为 、
价值 理念 在 国际社会 和 国内公众 中产 生 的相对稳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作用、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作用、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作用、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国家可以展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增加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次,传统文化体现了国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家庭美德、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国家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和谐稳定。

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应对当代社会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与现代社会产生了冲突。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败和流失。

其次,部分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陈旧、过时的观念和做法,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包容性和平等的价值观念相悖。

这些观念和做法会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争议,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

针对以上问题,可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课堂教育、文化活动和媒体渠道,引导年轻人认识、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其次,要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实践,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结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国家可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活动,向世界介绍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充分利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面对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西游记》中阎王形象的文化渊源

《西游记》中阎王形象的文化渊源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西游记》中阎王形象的文化渊源⊙张皓珝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在中国民间的神话故事中,阎王和他所统领的地狱冥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百姓的信仰生活有重要作用。

但这位阴间之神并不原产于中国文化,而是一位由印度神灵演变来的信仰神。

阎王入乡随俗的嬗变经历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背后的各种具体变化和原因非常值得深究。

本论文围绕《西游记》中的阎王形象这一中心,结合与《西游记》相关的同类作品与文化渊源,多方面、各角度探讨地府统治者——阎王这一人物形象,考证其身上折射出的传统中国幽冥文化、外来印度地狱信仰、与现实社会官场的对应、矛头直指统治者的讽刺等多方面文化内涵,致力于更完整地还原阎王本土化历程,更清晰地呈现、梳理阎王人物母题的演变脉络,更深入地解读阎王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西游记》 地府 阎王 文学渊源作为地府冥界的统治者,阎王是亿万华夏人民观念中的死后世界里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灵魂人物。

中国的冥界神灵体系在经历一系列中外的碰撞、融合和嬗变之后,至明清得以成熟。

明清时期小说也发展至高峰,这一阶段涌现出的文学作品中,“阎王”及相关的意象和题材大量涌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中第三回、第十回、第九十七回的故事中,也多次出现与“十代阎君”有关的情节。

关于地府、冥界这一宏观体系的发展脉络,国内外已有大量成果,如韦凤娟在《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 一文中进行了细致清晰的梳理;高小强的《〈西游记〉冥界考述》中也考据得出《西游记》的冥界建构受《目连变文》 影响最大;对“地藏十王”信仰的研究在敦煌学术界硕果累累,其中以日本学者和台湾学者的成果最为突出,内地学者研究成果较为稀少,仅张总《地藏信仰研究》等作品探讨了相关的信仰流变;而聚焦于《西游记》中的阎王,从文学视角,将其作为独立个体,研究其发展轨迹和文学意义尚未出现指向性明确的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雕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雕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雕塑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传统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承载着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石刻,中国传统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雕塑,并介绍其在艺术、宗教和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一、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雕塑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最早的雕塑作品是以泥塑和木雕为主。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为中国传统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

商代的青铜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后世的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注重形式与神韵的结合。

传统雕塑常常追求形象的生动和富有表现力,力求通过雕刻的手法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佛教雕塑中,艺术家们通过塑造佛陀的慈悲神情和威严仪态,来表达对人类的救度和祝福。

而在儒家文化中,雕刻师则以尊贤重礼的观念为主题,通过塑造古代名人的形象,传承着儒家的美德和思想。

三、中国传统雕塑的宗教意义中国传统雕塑在宗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密不可分。

在佛教中,雕塑被用来塑造佛像,供信徒膜拜,传递佛法的智慧和教义。

佛教雕塑通常以祥云、莲花等象征富贵吉祥的符号作为配饰,寓意着追求精神升华和内心净化。

而在道教中,雕塑则常常用于表达自然和谐的理念,通过塑造神仙的形象来追求永生不死的境界。

四、中国传统雕塑的社会意义中国传统雕塑不仅在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传统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反映了社会风貌和历史演变。

例如,在古代王朝的建筑中,雕塑常常被用来装饰宫殿和廊柱,以展示统治者的威严和社会的繁荣。

同时,雕塑也在墓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纪念和追思的象征,通过雕塑将逝者的形象永远留存于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雕塑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形象的演变及塑造策略浅析

中国形象的演变及塑造策略浅析
加强国际合作机制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
中国应加强自身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建设,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文化交流
深化经贸合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中国应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01
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应积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世界各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崛起
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形象
02
中国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
1
政治因素
2
3
政治体制的变革和政策调整对国家形象具有显著影响。
政治体制与政策
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果,如反腐斗争、法治建设等,提升中国形象。
民主法治建设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参与和贡献。
国际地位与作用
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xx年xx月xx日
中国形象的演变及塑造策略浅析
目录
contents
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中国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中国形象的塑造策略中国形象塑造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分析

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分析

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分析摘要: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和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出发,分析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探讨文化自信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实现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机融合。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指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体现在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自主性价值的坚定信念上。

文化自信强调根植于本国文化传统,具有独立自主的审美标准和创新能力。

二、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1. 文化自信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础国家形象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方式,而文化自信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基石。

只有国家对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尊重和认可,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2. 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相互促进文化自信通过对本国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特色。

相反地,国家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提升自身文化的自信度。

通过国际交流和文化输出,充分展示国家文化的魅力,可以增强本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文化自信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1. 塑造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深厚内涵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源头动力。

通过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凝聚国民认同感,进而对外展示出自信、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

2. 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本国文化的创新和输出,国家形象得以丰富和提升。

通过文化交流,国家能够更好地传播自身形象,拓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国际影响力。

3. 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自信能够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而文化自信能够让国民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实现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机融合1. 创新文化传媒机制建设国家级文化传媒平台,加大对本国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浅析《四世同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文化内涵

浅析《四世同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文化内涵

浅析《四世同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文化内涵马佳骥辽宁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摘要: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是围绕“小羊圈”一地描述各个阶层人民在国家破亡的大背景下的生活。

故事以祁家,钱家,冠家的生活为主线,八年抗战为时间线展开叙述,其中冠家又不失为整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冠家的两类人物形象及这两类形象中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来看特殊时代背景下老舍的文化观。

关键词:冠晓荷;尤桐芳;人物形象;文化内涵《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记述了沦陷区北平各类人物的日常生活,记录了各路人物的前后转变,命运轨迹,描绘了敌占区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讽刺了自欺欺人者的虚伪嘴脸,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侵略者的残酷暴行,讴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坚贞崇高的民族气节。

“老舍的写法是比较奇特的,他解剖了一个小细胞,一个不上经传的沦陷了的小胡同,透过这个小胡同看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在这个小胡同中,老舍以精致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神入化的刻画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

冠家是一个“汉奸和爱国者并存”的统一体,当中的冲突与矛盾相比于祁家,钱家更为激烈。

在相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下,冠家这个“统一体”分化出两个极端,即冠晓荷所象征的汉奸形象和尤桐芳所象征的爱国者形象。

他们同属小市民阶级,但他们所走的路,所选择做的事却大相径庭。

本文透过老舍在一个家庭中对两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老舍的文化观,即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一、生动饱满的两类人物形象冠晓荷,是一个既狡猾又自大的汉奸。

他不以卖国为耻,反以为荣。

他询问钱墨吟先生的去向,大言不惭“为日本人做事”,想要把钱先生拉下水;但同时他又是胆小的,怕事的。

在陷害钱先生,卖人求荣后,又担心受到报复而要人守夜;他口中说“国家民族”,他心中却只知道他自己。

他自己是一切;他三观扭曲,无利不起早,只为金钱名利而活。

“假若出卖国家可以使饭食更好,衣服更漂亮,这个宇宙的主宰——冠晓荷——连眼也不眨巴一下便去出卖国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戏曲,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一、诗经与楚辞:女性形象的萌芽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描绘女性生活、爱情和婚姻的诗歌。

在这些诗歌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如《诗经·周南·关雎》中,女性被赋予了温柔、贤良的品质;而在《楚辞·离骚》中,女神们则成为了诗人寄托理想的对象。

这些女性形象虽然还较为简略,但已经展示出古代文学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关注和想象。

二、汉赋与唐诗:女性形象的丰满汉赋和唐诗是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丰满时期。

汉赋如司马迁的《长门赋》、班固的《幽通赋》等,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更加细腻,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诗则对女性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杨贵妃的悲剧人生,李白的《秋浦歌》则歌颂了女性之美。

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描写女性生活、情感和身世的作品,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和多样化。

三、宋词、元曲:女性形象的深化宋词和元曲时期,女性形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词人如辛弃疾、李清照等,都以女性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等,深刻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世之苦、爱情之痛。

元曲中,女性形象更是贯穿于各类曲目之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女性成为了诗人表达离愁别绪的载体。

四、明清小说、戏曲:女性形象的巅峰明清时期,随着小说、戏曲的繁荣,女性形象在文学创作中达到了巅峰。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命运沉浮。

此外,《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作品,也以女性为主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命运的束缚。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文化背景的关联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文化背景的关联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文化背景的关联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而这一塑造过程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化背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形象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封建社会《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

他的个性多变,既有才华出众的一面,又有软弱无力的一面。

这种形象塑造与当时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封建社会以尊卑等级制度为基础,人们的地位和命运受到严格的界限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贾宝玉作为贵族世家的公子,背负着身世的压力和家族的期望。

他的多变性格和软弱无力的一面正是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的一种反映。

在他与黛玉、宝钗等人的复杂关系中,也折射出封建家庭内部的斗争和矛盾。

通过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

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时的社会现象。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英国贵族文化《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其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一位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

她与英国贵族文化的关联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塑造。

英国贵族文化强调家族的血统和地位,贵族是社会上层阶级,他们的言行和举止通常是受到严格规范的。

伊丽莎白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聪明睿智,对于社会中的偏见傲慢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她的个性和思想不受传统的束缚,因此她与贵族社会中的种种规范和偏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描绘,简·奥斯汀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英国贵族社会的面貌。

她通过伊丽莎白的眼睛,审视了封建贵族社会的偏见和狭隘,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这种塑造方式与当时英国社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更加鲜活地展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文化传承与形象塑造

文化传承与形象塑造

文化传承与形象塑造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承是指将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传统、经验、价值观念等有关文化的事物代代传承下去。

而形象塑造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并塑造一个人、一个品牌或一种事物的形象,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承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于个人、品牌以及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对形象塑造的意义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其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源泉。

通过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使人们产生共鸣并认同。

在形象塑造方面,文化传承为个人或品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赋予形象更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在品牌形象塑造中,国内的一些品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成功地吸引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

二、形象塑造对文化传承的推动形象塑造可以通过创意性的方式将文化传承融入到个人或品牌的形象中,从而对文化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形象塑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手段,而是通过各种互联网和媒体工具进行传播。

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文化传承可以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形象塑造也可以通过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使其更具时代性和吸引力。

举个例子,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一些文化传承项目的形象塑造更加年轻化、时尚化,成功地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三、文化传承与形象塑造的互动关系文化传承与形象塑造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的。

文化传承为形象塑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元素,为其注入独特的文化底蕴。

而形象塑造则通过赋予文化传承更具现代感和时尚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形象塑造,文化传承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在实践中,一些通过形象塑造成功塑造了良好形象的人物或品牌也成为了传承文化的杰出代表,进而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形象塑造的关系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形象塑造的关系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形象塑造的关系与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区的精神财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信仰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程。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与形象塑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对于形象塑造的关系与作用进行论述。

一、传统文化塑造形象的关系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群体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些价值观念和准则通过言传身教、仪式礼仪、神话传说等多种形式,使得人们在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上凝聚共识,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感。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和形象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约束和塑造。

例如,传统社会中崇尚孝道的价值观念,会使得个人在对待长辈时持尊重和关爱的态度,从而塑造出孝顺的形象。

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塑造形象。

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往往是人们表达情感和生活理念的重要途径。

艺术作品中展现的形象形态、色彩、动态等多种元素,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于形象的认知与感受。

以中国画为例,传统的山水画往往通过静态的山水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理解,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从而塑造出作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形象。

二、传统文化塑造形象的作用传统文化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于文化认同的归属感。

在当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可以使个人和社会群体更加自豪和自信。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象塑造出的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形象,使得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塑造出正面的道德与伦理标准。

众多传统文化中都包含了一些重要的道德准则,如诚信、孝道、尊重等。

这些道德准则被应用于个人与群体的行为规范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正面健康的形象。

这样的形象与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思想理念相契合,进而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历史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力历史文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软实力。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国家的根基和灵魂。

通过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一个国家可以增强其国际地位,并提升自身的国家形象。

首先,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国家的个性和特色。

例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京剧等。

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通过向外界展示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认知和认可,从而塑造出积极的国家形象。

其次,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吸引和影响他国的能力。

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资源,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教育、艺术等方式影响外界对这个国家的看法。

比如,希腊的古代文明为现代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建筑、哲学和艺术等。

希腊的历史文化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并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将历史文化作为软实力资产,一个国家可以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从而塑造出积极的国家形象。

第三,历史文化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身份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一个国家可以加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

例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法国的自由主义、美国的开拓精神等都成为了这些国家独特的国家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个国家可以形成持久的民族认同,进而塑造出积极的国家形象。

此外,历史文化还可以用来传递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而这些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展示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国家可以传递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和交流。

例如,西方国家的民主和人权观念通过他们的历史文化得以传递和推广,形成了一种普遍认可的国际价值观。

文化传承在形象塑造中的地位

文化传承在形象塑造中的地位

文化传承在形象塑造中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形象塑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企业形象,都对个人或企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承在形象塑造中的地位。

一、文化背景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塑造一个人或企业形象的重要基石。

我们的形象不仅是外在的形象,更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认同等内在方面。

一个人或企业的形象往往反映了其所处文化背景的特点和影响。

例如,在西方国家,个人形象更注重独特和个性,而在东方国家,个人形象更注重和谐和群体认同。

因此,了解和传承所处文化背景对于塑造良好的形象至关重要。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形象塑造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重要的因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企业的独特标识,是建立自身形象的有力支撑。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个人或企业可以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赢得民众的认同和信任。

同时,也要注重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期待。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相互作用下,形象塑造才能更加成功。

三、艺术形象的表达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手段去表达出来的,它是文化传承在形象塑造中的关键要素。

艺术形象可以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等形式进行表达。

而这些形式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个人或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例如,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作品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将文化传承的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塑造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

四、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形象塑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承担社会责任。

个人或企业应该通过行动来回报社会、关心社会,体现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担当精神。

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也是塑造形象的重要因素。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个人或企业树立了正面的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支持。

五、文化传承与国家形象文化传承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有影响,对国家形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影响力、竞争力以及吸引力。

了解文化对形象的塑造

了解文化对形象的塑造

了解文化对形象的塑造形象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在他人心中所呈现的形象和印象。

而这种形象的塑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文化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外部形象的呈现,更是内在品质和价值观的传递。

本文将探讨文化对形象的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外在形象的塑造文化对外在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着装、言谈举止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着装上有着各自的习惯和标准。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穿着要求相对较为保守谨慎,注重内敛和谦和;而在西方文化中,着装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言谈举止也是外在形象的重要体现,文化的熏陶影响人们的言谈举止方式和礼仪规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中可能存在语言障碍,也可能出现误解和冲突。

审美观念是对美的欣赏和评价的观念和态度,它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文化对外在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使人们在外在形象的呈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二、内在品质的传递文化对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传递。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品德准则,这些对人的内在修养和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于塑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家庭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文化中,侠义精神和忍耐力被视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被强调。

这些文化价值观在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人们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点。

三、文化背景对形象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形象的呈现上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习惯。

文化背景对形象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和文化特点在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对于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是个人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背景不仅仅是一种外部的符号,更是一种内心世界的体现。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塑造与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塑造与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塑造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众多杰出人物在各个时期涌现,他们的形象塑造与演变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既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兴起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形象被塑造为仁者、圣人。

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仁者无敌”,他的弟子们也对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赞美。

在诸子百家的影响下,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开始多元化,墨子的形象被塑造为乐善好施的思想家,而墨子学派则聚焦于理性思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塑造与演变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对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道教也开始崛起并影响着人们对名人形象的看法。

在整个唐宋时期,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唐宋文人的形象开始崇尚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

这一时期的名人形象被塑造成优雅、文雅、深刻的文人墨客。

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

明代以后,官僚地主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科举制度也进一步加强。

在这一时期,名人形象更多地与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君子、士人的形象。

同时,社会变革也引发了对权威人士的批评和挑战。

康熙、乾隆时期的士人形象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自律,形成一种清丽、有节制的美德。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塑造与演变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扩大了人们对名人形象的认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文化运动,他们的形象被形容为“国土敌生死,流血非百姓。

”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与传统历史文化名人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如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塑造与演变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追溯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讨论和争议。

古代人物形象与人物故事中的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承

古代人物形象与人物故事中的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承

古代人物形象与人物故事中的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承在古代,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是传统文化媒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物故事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形式,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古代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塑造了许多场景和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又被人们广泛传承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古代人物形象与人物故事中的形象塑造与人物形象传承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人物形象古代人物形象除了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外,还包括了与历史事件或文化习俗相关的各种人物形象。

比如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以及像《聊斋志异》、《镜花缘》这样的小说,都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现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历史背景、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都得到了精准的刻画和清晰的表现。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作品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无疑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

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文化中女性的家庭地位、爱情观念和身份认同等丰富内容。

在历史人物方面,古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奇才异能,如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迁、王羲之等等。

这些人物在各自领域都展现出了超人的才智和过人的能力,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比如曹操的“白马银枪”、周瑜的“赤壁之战”、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人物故事中的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文化思考。

人物故事中的形象塑造更需要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精深的文学功力。

通过这种形式,人们不仅能够巧妙的融入附加的历史情景和人物形象,还能够体会到人物塑造的魅力和意义。

一个好的人物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塑造需要精准而深刻。

从古代传说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版本都有其内在意义和文化价值。

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三字经》、《百家姓》中,数十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和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与形象塑造

社会文化与形象塑造

社会文化与形象塑造社会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形象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打造出一个理想的形象。

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和行为模式等因素都会对形象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共同创造和继承的一种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如语言、宗教、道德观念、艺术、传统习俗等。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特色和风格。

社会文化对形象的塑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审美观念:社会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会直接影响个体和群体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

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美的标准会有所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形象的评判和选择有所差异。

2.价值观念: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会对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某些社会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体能力和成就,因此在这样的文化中,个人形象的打造可能会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展示和成功的证明;而另一些社会文化则注重和谐、稳定等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文化中,个体可能更注重形象的和谐和平衡。

3.行为模式:社会文化中的行为模式会间接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形象塑造。

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人们对于某些行为的看法和接受程度会有所不同。

形象的塑造除了外表形象,内在的行为举止也会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第二部分:形象塑造与个体发展个体的形象塑造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还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自尊心提升:形象的塑造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心。

当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同时,他的自尊心会得到提升。

一个好的形象可以帮助个体得到这种正面反馈,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尊心。

2.职业发展:对于很多职业来说,形象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个仪表得体、具备专业素养的个体往往更容易受到职场的认同和提升。

因此,形象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社交能力提升:一个好的形象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D.H.Pageaux)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

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

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

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

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J.M.Carr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

卡雷的高足基亚(M.F.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塑造的文化渊源董龙梅 曲阜师范大学成积春 曲阜师范大学基金项目:山东省“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山东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研究项目‘儒家文化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研究(批准号:15BZBJ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龙梅(1991-),女,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成积春(1965-),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儒学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165-02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印象,是影响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塑造好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提高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以德治天下理念是塑造文明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中国古代推崇以德治天下,所以中国常常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之国。

(一)仁者爱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仁”,它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种自我修养。

体现在国家层面就是“仁政爱民”、“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意愿和意志,做到在政治上重民,在经济上富民,在文化上惠民。

在政治上重民要做到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充分享有人权。

在经济上富民要做到加强社会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注人民生活状态,使人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在文化上惠民就是要发展脍炙人口的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只要国家做到仁者爱人,人民就能充分享受人权。

(二)以礼待人儒家历来强调礼仪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儒学就是“修己安人”之学。

儒家文化对自身礼仪修养的注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力,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仪表端正、穿着得体,在不同的场合要穿着不同的衣服,做到大方得体、端庄中和;其次要做到谈吐文雅、语言得当,与他人说话时应该表达清晰、文明优雅,符合逻辑;最后要做到举止大方、谦恭礼让,也就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只要坚定贯彻“礼”的思想,鼓励人们以礼让为先,就可以让文明礼貌之花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里盛开不衰,从而塑造文明得体的国民形象和文明大国形象。

二、以“和”为贵理念是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

(一)追求和平中华民族所崇尚得这种“和”文化正是新时期中国和平外交形象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头。

儒家文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立场非常明确,深信和平才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儒家思想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礼后兵”、“礼让为国”、“天下和合”等思想与策略均体现了儒家追求和平的文化伦理精神。

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努力塑造更具亲和力的国家外交形象。

(二)追求和谐孔子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其含义在于只有和谐,才能实现共生共长,尊重才能实现相辅相成,因此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要做到“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与他国建立一种和平、和谐的外交关系。

“一国两制”创造构想的提出就是求同存异,和平解决历史纠纷的典型运用,为国际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转化为“求同存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现代理念,彰显中国追求和谐的东方大国形象。

(三)和合文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各有优点和缺陷。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意思是说不同的文化需要借鉴其他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儒家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其能够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部分,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自身文化体系的自尊、自信。

儒家文化曾经受佛家、道家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以其自身“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和而不同”的独立性接受佛、道两家的有益成果,衍生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儒学,而以儒家文化为传承的中国也是一个包容性、独立性极强的国家。

儒家的“和合”文化是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文化源头。

因此我们要努力发扬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性,在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塑造中国自信的文化形象。

三、重道轻利理念与诚信理念是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中华民族在“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上,历来主张“义”是第一性的,要先义后利、以义兴利。

(一)义以为上儒家主张以义兴利,也就是说国家的统治者在道义和物质利益方面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德思义”,把“义”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追求正当的国家利益,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在国家间的关系层面,儒家强调应以义为本,追求各国间的共同利益,国家才会获得国际信誉和威望。

儒家强调的“义以为上”的价值伦理对于中国人的人格养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先秦发展至今的中国古代“义利观”对当今中国内外经济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下转第167页)响,体现着“义”与“利”的相统一。

中国奉行推己及人的精神,在自己富强之后,发扬“达善天下”精神,帮助世界上的落后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促进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这正是中国古代的“义利”观的在中国外交策略和经济发展中的最好证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奉行“义以为上”的原则,塑造中国重道义的经济形象,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诚信立国中国人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信义是国家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信义就不可能有好形象。

中国要树立坚持原则,“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的大国形象,坚定地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将儒家谦和,礼让,彬彬有礼的君子作风,深深烙印在中国的国家形象之中,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和而不同,忠义孝悌,包容谦逊”的君子形象,从而彰显中国诚信立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四、“大一统”理念是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中国自古追求“大一统”,形成中华民族维护统一,追求和平的民族性格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独立统一儒学创始人孔子十分推崇“大一统”的观念,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正是这种追求“大一统”的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国家和民族统一,坚定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性格,任何妄图分裂中国的“乱臣贼子”都会受到中华民族的强烈反对。

植根于儒家“大一统”文化之中,国家必须坚定维护我们的领土和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人民应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的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形象。

(二)爱国主义受儒家“大一统”思想熏陶,仁人志士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都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彰显着中国民族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家国情怀是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在爱国主义文化的领导下,竭尽所能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塑造中国更加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始终相信只有道德礼义的力量,才能建立起中外之间彼此满意的关系,才能永享和平。

因此,积极利用好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资源,体现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彬彬有礼的文化传统,有助于中国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从而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把这样一个隐性概念明确的提了出来,作为艺术品评的标准。

他将“古雅”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提出,1907年发表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地位》,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古雅(即艺术之形式美)的美学论文。

王国维说:“因美学上尚未有专论古雅者,故略述其性质及地位如右。

”“古雅”这个概念是用来表达“神韵”、“气味”那样的时空美学的审美理想,或者说是对“神”、“韵”、“气”、“味”、“趣味”的美学与哲学概括。

王国维说:古雅者,可谓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形式美的本质在于“古雅”。

[1]他在《古雅》一文中,用康德的“美之性质”,把“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这一思想,作为论述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他的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康德的“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古代之遗物雅于近世之制作。

”“雅”之产生乃“古”之所致。

在这种“古雅之美”里,我们欣赏的并不是作者个体的生命节奏的时间之美,而欣赏、赞叹的是通过作品所折射出的人类的生存、文化、智慧的悠久性,这就是我所说的“类的生命的时间之美”的“古雅”。

这种“时间之美”,一方面,它让远古的人类“活着”,人类获得“永恒”;另一方面,它开阔了我的历史视野,于是,拓展了我审美欣赏时的心灵时间的“境界”,一如艺术作品中那崇高的人格、渊博的学问、绝妙的技巧、丰富的联想、神奇的想象拓展了我的心灵空间的“境界”那样。

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三、总结从一开始作为“识前言者也”的会意字“古”,发展到“古典”、“雅古”、“古拙”“秀古”等这一类新词,再到“古雅”,“古”字的含义已经远超其本义,其审美意味也愈加精彩,含义的变迁反映的无不是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兴盛,“古雅”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评中早已有之,但在传统的品评语汇中,作为品评标准的“古雅”,其重要性似乎并未得到充分显现,这与社会风气是有直接关系的。

从魏晋以前的零星的“古”的美学思想,到钟嵘《诗品》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再到近代王国维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古”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的意味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

以王国维评论:“古雅之位置,可谓在优美与宏壮之间,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质也。

”所以,“古”字的含义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注释:[1]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第38页.参考文献:[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周锡山编校.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3]柯尊全.论王国维古雅理论[J].东方论坛,1996.[4]王国维.静庵文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上接第16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