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重难点总结[1]1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1(2)-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面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3、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5、双变质带:其中一具带是高压低温变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另一带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称之为双变质带。
6、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延续薄壳(层),称为风化壳。
7、克拉克值:国际上将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分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8、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罗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0、成岩作用: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
11、层理构造: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12、成分成熟度:是指砂岩中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发生这种过程的环境。
1314、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
15、重力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狭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16、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标准化石:在一具地层单位中挑选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他们具有生存时光短、地理分布广、数量不少,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17、地层:通常人们把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称为地层。
工程地质学1
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学科。
2.假色是由矿物内部的裂隙或表面的氧化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所引起的颜色,如方解石解理面上常出现虹彩、斑铜矿表面常出现斑驳的蓝色和紫色。
3.岩石中的同一种主要矿物,其结晶颗粒如大小悬殊,其中晶形比较完好的粗大颗粒称为斑晶,小的结晶颗粒称为基石。
4.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特征和含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它岩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5.背斜核部出露的岩层时代相对较老,而翼部时代相对较新。
6.褶皱的核部是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一般在背斜的顶部和向斜的底部发育有拉张裂隙7.路线垂直岩层走向,或路线与岩层走向平行但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相反时,只就岩层产状与路线走向的关系而言,对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是有利的。
8.指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一般是由于岩体受到水平张应力及重力作用,使上盘沿断层面向下错动而成。
9.主要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这种边坡一般是稳定的。
10.在褶曲地段修筑隧道,最好选在翼部通过或横穿褶曲轴。
11.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12.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沉积区三个区段。
13.岩爆是岩石内部弹性应变能积聚后而突然释放的结果,高地应力区较完整的硬岩最易出现。
14.遇水后易于膨胀的岩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富含蒙脱石、伊犁石的粘土岩类;另一类是富含硬石膏的地层。
15.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像片成图法和实地测绘法。
16.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方式有工程地质钻探、坑探和物探。
17.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进行观察,它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鉴定意义18.在鉴别矿物的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刻的方法来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通常采用摩氏硬度,即以选定的十种矿物为标准,最软的是一度,最硬的是十度。
19.沉积岩的构造指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列关系,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2.1.1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
7.课后作业:布置与地质构造与地貌相关的实践作业,如绘制地质构造与地貌关系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形成过程充满好奇,具备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然而,由于地质构造与地貌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分析实际问题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4.强调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貌中的应用,介绍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讲授新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如下: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一地质构造或地貌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制定讨论提纲,引导学生从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实际案例等方面展开讨论。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类型,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其地质构造背景,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一幅家乡或学校的地质构造与地貌关系图,标注主要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以下选题之一:
2.1.1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初中地质现象是地球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产物。
地质现象的形成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包括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两个方面。
地质构造主要研究地球壳层的构造特征以及构造运动规律,地貌特征则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和演变规律。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地质现象的一些知识点。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的各种形成结构,其中包括地壳裂缝、褶曲、断裂、地震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壳是地质构造的主要研究对象,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地壳裂缝是地质构造中的重要成分,它是指地壳中发生的裂缝、裂隙或者断裂带。
地壳裂缝是地壳内部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现象,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的产物。
地壳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壳的褶曲是指地壳在受到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构造形变。
地壳褶曲是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的重要构造特征,它反映了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发生变形的形态和规律。
地壳褶曲的形成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它是地壳内部运动的产物。
地壳的断裂是指地壳层断裂开来的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受到剪切应力作用而发生的构造形变。
地壳断裂是地壳内部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发生变形的产物。
地壳断裂的形成会产生地震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发生断裂、滑动或者变形而产生的地震波造成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地球内部各种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地表振动、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地貌特征地貌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和演变规律。
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海洋地貌等多种类型。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到达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工程建设中所需采取的地质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成及演化、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勘查、地质力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在学习工程地质时,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构成及演化。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地壳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的承重层。
地球的构成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会对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球演化的过程,包括地质运动、地壳演化和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等。
这些知识对于工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
其次,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对工程建设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采取相应的灾害预测、评价和治理措施。
例如,在选址阶段,要充分考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避免工程建设受到灾害的威胁。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和抗灾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工程地质还涉及到工程地质勘查、地质力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地质勘查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信息和数据的过程,包括地质勘查方法、地质勘查技术和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等。
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岩体变形破裂规律的科学,对工程建设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进行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岩土工程是研究岩土体工程性质和岩土体工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学科,用于解决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问题。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和预测非常重要。
环境地质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工程地质学基础小总结
2.研究对象: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和解决。
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材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3.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区域性、分带性规律。
1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起源于地球外部能,表现为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稳定性理论(问答**1. 区域稳定性定义——是指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2. 区域稳定性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区别——前者包含后者,后者通常不包括区域性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而只是现代地壳活动性及其对工程建设影响的研究与评价。
**3. 区域稳定性分析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4.何谓“安全岛”理论——以李四光倡导的活动构造体系与“安全岛”理论为主体,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评价。
其核心思想是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强烈地区,寻找活动相对微弱的“安全岛”而,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区,圈出活动性相对较强的活动带。
*5. 构造控制理论的两种研究思路——①强调构造活动和岩体结构是控制区域地区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以断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和断块稳定性状态分析评价为主的思路。
②构造应力场研究为主线,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6.何谓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地场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在强调地球内动力作用是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主导因素的同时,考虑外动力和特殊物理地质现象对地面和地场稳定性的影响。
7.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目的,重点是什么——目的:稳定性分级与分区。
工程地质学-第二章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1-岩石的物理性质
吸水性较大的岩石吸水后往往会产生膨胀,给井巷支护造 成很大压力。
在公路建筑材料中 Ks→1,石料抗冻性能差, Ks >0.85的 石料寒冷地区不用。
2、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在一定的水压作用下,水穿透岩石的能 力。地下水存在于岩石孔隙、裂隙之中,而且大多数岩石 的孔隙裂隙是连通的,因而在一定的水压作用下,地下水 可以在岩石中渗透。岩石的这种能透水的性能称为岩石的 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大小不仅与岩石的孔隙度大小有关, 而且还与孔隙大小及其贯通程度有关。
I d 2 mr / ms %
试验前的试件烘干质量 mr ; 残留在筒内的试件烘干质量 ms 。
3.岩石的膨胀性 评价膨胀性岩体工程的稳定。
1)自由膨胀率:无约
束条件下,浸水后胀变形 与原尺寸 之比 轴向自由膨胀
VH H / H (%)
H——试件高度 径向自由膨胀
VD D / D (%)
n0Leabharlann Vn0 V Ws V
Vn0 Ws
d 2 w
式中:Ws为干燥岩石重量;γd,γw干燥岩石和水的重度。
(3)岩石的饱水系数(Ks)
岩石吸水率与饱水率之比称为岩石的饱水系数,即
Ks
1 2
饱水系数反映了岩石中大开空隙和小开空隙的相对含量。 饱水系数越大,岩石中的大开空隙越多,而小开空隙越少。
Vnb Ws
Ws Vnb1 d1
V W1
w
式中:W s为干燥岩石的重量;γd,γw分别为干燥岩石和水的重度。
(2)岩石的饱水率(ω2)
岩石的饱水率指在高压(150个大气压)或真空
条件下,岩石吸入水的重量Wω2与岩石干重量Ws之比,
即:
《普通地质学》课件
岩石是由矿物或有机物质组成的天然固态集合体,是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根据 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 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对于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根据地壳上不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将地壳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单位,如 宙、代、纪、世、期等。了解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和演化规律,有助于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变。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物质在各种自然动力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根据作用方 式,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貌和地质环 境。了解不同地质作用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和灾害风险。
03 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
介绍构造运动的概念、 类型和特征,以及其对
对于课程中的基本概念,需要深 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避免死记 硬背。
实践应用
02
03
持续学习
学习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将 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质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地下水类型与运动
01
02
03
地下水类型
根据来源和形成方式,地 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 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高 处向低处流动,同时受到 其他因素如地温、压力等 影响。
水循环
地下水通过蒸发、下渗、 径流等方式参与水循环, 与地表水相互转化。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1 (2)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面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3、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5、双变质带:其中一个带是高压低温变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另一带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称之为双变质带。
6、风化壳: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称为风化壳。
7、克拉克值:国际上将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重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8、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0、成岩作用:促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
11、层理构造: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12、成分成熟度:是指砂岩中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13、沉积环境:是沉积物(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发生这种过程的环境。
14、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
15、重力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狭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搬运的高密度底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16、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他们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和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17、地层:通常人们把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称为地层。
地质学基础知识词汇
地质学基础知识词汇一、岩石相关。
1. igneous rock [ˈɪɡniəs rɒk](名词短语)- 释义: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例如花岗岩(granite)就是一种常见的侵入型火成岩。
2. sedimentary rock [ˌsedɪˈmentri rɒk](名词短语)- 释义: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砂岩(sandstone)、页岩(shale)等。
3. metamorphic rock [ˌmetəˈmɔːfɪk rɒk](名词短语)- 释义: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
大理岩(marble)是由石灰岩(limestone,一种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二、地质构造相关。
1. fold [fəʊld](名词/动词)- 名词释义:褶皱,是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
褶皱有背斜(anticline)和向斜(syncline)两种基本类型。
- 动词释义:使弯曲,例如:The layers of rock were folded by the tectonic forces.(这些岩层被构造力弯曲了。
)2. fault [fɔːlt](名词/动词)- 名词释义: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
- 动词释义:挑剔,例如:You can't fault his work.(你不能挑剔他的工作。
)在地质学语境中主要用名词意义。
3. stratum [ˈstrɑːtəm](名词,复数strata)- 释义: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例如:The different strata tell the story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不同的地层讲述着不同地质时期的故事。
第1章地质学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 转而成的球体。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 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 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 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后来通过重力测 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 状,这是第三级近似。 1961年加加林首次环球飞 行之后,1969年人类才得以在 电视屏幕上目睹从月球上拍到 的地球照片。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一、人类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的发展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但只是最近才看到 完整的作为行星的地球。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 首次实现环球航行,人类行动证实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地球形状第一级 近似。1526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被标在地球仪上。 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 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 人们用“旋转椭球体”这一几何形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二、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 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顾名思义“地(地球)质(本质)学(研究)”—— 是研究地球本质的科学。 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 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故地质学 主要还是研究岩石圈(地壳和地幔的上部)本质的科 学。 因为岩石圈既是地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 分。
3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地质学的萌芽 拉普拉斯把造物主从自力更生的宇宙中请了出 去,宇宙成了一架十全十美的机器。这段时间,赫顿 奠定了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史密斯发现了化 石的地层学价值;莱伊尔提出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 “均变论”的思想;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人们发 现地球有着自己漫长的演化历史。
博士生地质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生地质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历史和地球现象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
博士生地质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对于深入了解地质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博士生地质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壳分为地表岩石和地壳底部的地幔岩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球内部的结构决定了地球的地震、火山、板块构造等现象。
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成若干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震、火山、大陆漂移等现象,揭示了地球表面变动的机制。
三、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的变动和形成。
包括断层、褶皱、蚀变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研究地壳的构造变形,探索地球构造演化的规律。
四、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性质、成因和演化的学科。
分为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和变质岩学三个分支学科。
通过岩石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壳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五、矿床学矿床学研究矿产资源的产生、富集和分布规律。
通过对不同矿床类型的研究,可以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勘探开发的途径。
六、沉积学沉积学研究沉积作用和沉积岩的形成。
通过对沉积环境、沉积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层的演化和地质历史。
七、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通过对地球主要元素、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化学过程和地球化学循环。
八、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灭绝。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生物的进化过程和其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九、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场。
包括重力、地磁、地震、地电、地热等物理现象的研究,通过对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和解释,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演化。
十、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形。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知识点归纳地质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知识点归纳地质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地质构造、岩石学、地貌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在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课程中,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基本概念1. 地球的组成: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赤道稍胖、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3.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4.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地壳到内核,分别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密度逐渐增大。
二、地球的历史演化1. 岩石圈演化: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组合。
2. 构造演化:板块构造理论,包括板块边界的类型和板块的运动规律。
3. 地质历史:地质时代和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各个时代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三、地球的动力学过程1.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地下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
2. 地球表面的动力学过程:风蚀、水蚀、冰蚀和河流形成等各类地表作用。
四、地球物质的构成和特点1. 岩石的分类: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石的成因:火成岩由岩浆凝固而成,沉积岩由沉积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
3. 矿物的分类:根据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矿物可以分为无机非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和有机矿物等。
4. 地质变形:岩石的变形包括折叠、断层和褶皱等。
五、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1. 矿产资源: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
2. 土壤资源:农业土壤、园林土壤和城市土壤等。
3. 水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等。
六、地球的环境问题和保护1.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2. 土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生态恢复和城市绿化等。
3. 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污染的防治和水环境修复等。
以上只是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内容非常广泛而复杂,还有很多深入的研究领域和知识点需要探索和学习。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分解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地质学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①野外调查——岩石、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面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试验和模拟实验——岩石矿物的坚定、化石的坚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用“议古论今”、“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答:⑴灾变论。
代表人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
②每当经过一次巨大的灾难性变化,就会使几乎所有的生物灭绝,之后被保存在相应的地层成化石。
③居维叶推断,地球已发生过4次灾害性的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大约5000多年前的摩西洪水泛滥(诺亚方舟故事)。
⑵均变论。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地质学家、“现代地质学之父”莱伊尔。
代表作:《地质学原理》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记录(如巨厚的断层、高大的山脉等)并不是什么剧烈的动力造成的。
各种缓慢的为人所不擦觉得地质作用,只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可产生惊人的结果。
②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以今论古”。
5、地质学发展史各个时期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⑴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
代表人物:①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②我国的沈括——《梦溪笔谈》。
⑵奠定时期(公元1450——1750年)代表人物:①丹麦的斯泰诺——地层层序律(1669)②李时珍——《本草纲目》⑶形成时期(公元1750——1840年)代表人物:①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吴泰然《普通地质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3)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 (4)综合性学科(如区域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 (5)应用性学科(如矿床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 (6)研究新技术的学科(如遥感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相似和区别
3 / 40
圣才电子书
(1)相似:严谨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区别:科学的论证方法有三段式的逻辑推理也有归纳法的综合推理,但地质学的
科学结论更多的来源于归纳法的应用。
2.地质调查所使用的工具 (1)传统工具 传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所使用的工具是被地质工作者称为“老三件”的锤子、罗盘、放大 镜。 (2)现代工具 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执 GPS 已经成为“新三件”,甚至更先进的卫星电话、现 场成像系统等。
1 / 4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其范围包括地核到外层大气的整个地球,但主要是固体地球 部分。 (2)研究对象的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地质学主流的研究对象还是集中在地球的 上部——岩石圈。 ①最初,地质学家的主要观察对象主要是大陆地壳,地球表面很小的范围。 ②随着地质学的发展,研究对象从大陆移向大洋,从地壳向地幔及更深部发展,从岩石 圈到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行星比较地质学,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类地行星的 比较研究,并获得了大量关于地球起源(太阳系起源)的信息。
2 / 40
圣才电子书
②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构造地质学复习重点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主要指地质构造的规模,一般划分为巨、大、中、小、微以至超微六个级别。
构造旋回: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
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划分构造层的标志是地层的接触关系。
构造世代:主要指不同旋回或不同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
在一个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群,就是一个世代的构造。
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即构造序列。
构造层次:是指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由于地壳不同深度,因温度、压力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
一般把地或岩石圈划分为表浅中深四个构造层次。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岩层。
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空气、水等)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
要素有细层、层系(板状层系、楔状层系、槽状层系)、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层系组成,在同一环境的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渐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走向:倾斜平面(沿层面)或与水平面相交的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倾向:在倾斜平面(沿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岩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叫。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之间的夹角。
倾伏向:某一线段在空间的沿倾斜方向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向下倾斜方位上的水平投影线所指的方向。
倾伏角: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所夹锐角。
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分析
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分析【摘要】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是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环节,但也面临着诸多重难点问题。
地质调查的复杂性使得准确获取信息困难,而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也增加了勘查难度。
勘查技术的局限性限制了勘查效率,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也使得勘查过程更加复杂。
人力物力投入与回报不确定性也是个难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勘查技术创新,促进跨学科合作,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以提高勘查效率和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地质勘查, 找矿工作, 重难点问题, 地质调查, 矿产资源分布, 勘查技术, 环境保护, 资源开发, 技术创新, 跨学科合作, 环境保护意识1. 引言1.1 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在资源勘查和开发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资源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矿产资源是地球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地质勘查是为了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增加矿产资源储量,解决资源供给短缺问题。
而找矿工作则是对已知的矿产资源进行深入勘查,确定储量和品质,为后续的开发提供依据。
在资源勘查和开发中,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矿产资源的储量、品质和可开采性,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加强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只有不断强化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 研究背景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是地质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研究背景是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展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问题。
3. 准备好地形模型或相关地理教具。
4. 邀请相关地质学家进行实地考察,为课堂讲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些地貌的视频或图片,如黄土高原、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风蚀蘑菇等,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板书)(1)褶曲地貌:展示一些褶曲山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2)断层地貌: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断层和地垒、地堑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断层形成的地貌特征。
(3)火山地貌: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火山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
(4)流水地貌:通过模型和图片展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让学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5)风力地貌:展示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风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貌特点等。
4. 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地貌,如:河流、湖泊、山地、沙漠等,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概况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陆地与海底地形特征,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固体地球物理特征(密度、重力和压力、温度、磁性、弹性和塑性)、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及主要划分依据。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组成、矿物和岩石概念)。
地质作用的概念(一般概念、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一)重点: 1 地球主要的物理特征2 岩石圈构造和主要划分依据(包括现代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的类型)3 地质作用的概念记识:重力异常(正、负异常),地磁异常,地温梯度,软流层,岩石圈,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汇聚型、平错型),地质作用的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理解:岩石圈构造和主要划分依据,内部状况和固体地球的相关性质,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应用:三大岩石的区分,各种地质作用现象观察。
(二)次重点: 1地球的形态和大小2 地壳的物质组成识记:地球的形状(大地水准面,,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组成、矿物和岩石概念)。
理解:陆地与海底地形特征,三大岩石的划分。
应用:陆地与海底地形特征识别,三大岩石的区分。
(三) 一般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固体地球的形状、大小、质量、密度、压力、磁性等特征。
第二章矿物矿物的总体介绍,其中包括矿物与晶体的概念、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化学式、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其中要了解矿物的形态与主要物理性质(矿物单体与集合体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磁性等)。
矿物的各论(矿物的分类与命名、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氧化物与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含氧盐大类等)。
(一)重点: 1矿物概念2 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记识:矿物、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晶体的习性(晶习)、矿物集合体形态、矿物光学性质、解理、断口、常见矿物鉴定。
理解:矿物的化学成分,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矿物和晶体的区别,类质同像与同质多像的概念区分,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的联系应用:学会观察如何矿物的物理性质(二)次重点:1矿物的分类与命名2 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等记识: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等的典型矿物的鉴定特点理解:矿物的分类原则应用:学会观察矿物的物理特征判别典型矿物,相似矿物的区别(三)一般了解:各大类矿物的成因产状,化学组成,主要用途。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及岩浆作用(基本概念、火山作用及其产物、侵入体的特点、侵入体和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岩浆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岩浆岩的主要类型(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一)重点: 1 岩浆概念和分类2 岩浆的侵入作用和侵入体以及对应的喷出体3 主要岩浆岩的特征记识:岩浆火山侵入岩鲍文反应序列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构造岩浆岩主要类型(侵入岩与相应喷出岩)理解:岩浆的概念,岩浆的侵入作用,整合侵入体(岩盆、岩墙、岩床),不整合侵入体(岩基岩株、岩墙与岩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主要类型分类 (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应用:岩浆岩的成因概述,岩浆岩的分类原则。
(二)次重点:1. 岩浆岩的喷出作用及其产物(火山活动)2.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记识:喷出岩体的产物和产状,岩浆岩重的矿物共生组合规律理解:岩浆岩的化学,矿物成分的联系应用:通过观察矿物组合判断岩浆岩类型(三)一般了解:岩浆的基本性质(成分,温度,粘度),岩浆的喷出作用及产物岩脉(煌斑岩、细晶岩、伟晶岩)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风化作用类型及特征(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风化壳与土壤),剥蚀作用(地面流水、海水的剥蚀作用,地下水、冰川、风的侵蚀作用简介);搬运作用(河流、海洋搬运作用,地下水、冰川、风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河流、海洋的沉积作用,其它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沉积岩的一般特征与分类(矿物成分特征、主要结构、构造、颜色、分类)。
主要的沉积岩类型(陆源碎屑岩、泥质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其他沉积岩类)(一)重点: 1 外动力地质作用分类及内涵2 沉积岩形成过程记忆:风化作用风化壳剥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侵蚀基准面沉积作用层理河漫滩二元结构三角洲成岩作用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主要构造。
理解: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以及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应用:通过学习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征能够在野外鉴别其成因。
(二)次重点: 1 沉积岩的一般特征与分类2 沉积岩分类的基本原则记忆:沉积岩矿物成分特征、主要结构、构造、颜色。
应用:沉积岩分类的基本原则。
(三)一般了解: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地下水剥蚀作用,泥岩,泥灰岩和石灰岩的区分,泥岩的固结程度分类。
第五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原理(概念、变质作用因素、方式);变质作用类型(接触热变质、动力变质、气—液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变质岩的特征(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接触变质岩类、气-液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类、区域变质岩类、混合岩类)。
(一)重点:1 变质作用概念2 不同变质岩形成过程3 主要变质岩的特征记识:变质作用、变质岩、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作用的类型、变质岩的结构(变余结构和变晶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成构造和变余构造)理解: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形与碎裂作用 ), 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热变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应用:学会观察和描述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区分不同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类(二)次重点:1 变质岩的特征2变质岩的类型记忆:接触变质岩类(大理岩、角岩),气-液变质岩类(矽卡岩、蛇纹岩、云英岩),动力变质岩类(构造角砾岩),区域变质岩类(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理解: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以及矿物成分应用:各大岩类的野外识别。
(三)一般了解:混合岩类第六章地层地质年代的单位和相关概念(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地层层序律、标准化石)与系统(相对地质年代的建立、同位素地质年代的建立、地质时代系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岩层与地层、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岩石地层单位)。
(一)重点:地质年代表及建立的依据记识: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地层层序律、标准化石、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理解:相对地质年代的建立、岩层与地层、地层划分的意义与要求、岩石地层单位。
应用: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二)次重点:同位素地质年代的建立地质时代系统(三)一般了解:中国地史发展情况第七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概述,地壳的垂直运动(运动的主要标志),地壳的水平运动(运动的主要标志、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构造分区和构造旋回)。
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地震作用(一般概念、震级和烈度、地震成因类型、地理分布)。
(一)重点:地质运动记识:岩层的产状,褶皱和褶皱要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
理解: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
应用:各种褶皱、节理、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
(二)次重点:地壳运动记识:地壳的垂直运动和地壳的水平运动的主要标志、地壳运动、沉积相、板块。
理解: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构造分区和构造旋回。
应用:沉积相及其变化的野外观察。
(三)一般了解:地震作用记识:地震、震级烈度、地震成因类型理解:地震的演化过程,地震效应应用:世界地震的地理分布第八章矿产资源矿床的概念(矿产、矿体、矿床、围岩、矿石、品位)及成因分类;岩浆作用矿床(成矿阶段与矿床类型);变质矿床(变质成矿作用及其特点);外生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可燃有机矿床)。
(一)重点:1 矿床的概念2 矿床成因分类记识:有关矿床的概念(矿产、矿体、矿床、围岩、矿石、品位),矿体的产状、岩浆作用矿床、变质作用矿床理解:矿床作用和矿床成因分类应用:矿床品位的目估测算(二) 次重点:岩浆作用矿床,变质矿床记识:成矿阶段、矿床类型,变质成矿作用的类型理解:岩浆成矿阶段划分,变质成矿作用及其特点应用:不同矿床类型的识别(三)一般了解:外生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可燃料有机矿床)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1、指定教材:《地质学基础》,韩运宴,罗刚,徐永齐编(2007年),地质出版社2、主要参考书目:《岩石学》,路凤香,桑隆康,主编,2002,地质出版社;《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主编,1996,地质出版社;《地球化学》,韩吟文,马振东,主编,2003,地质出版社;《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曾佐勋,樊光明,主编,2008,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三、自学方法指导本课程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教学主线,以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重点学习内容为教学主体内容,以教师课程指导作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对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理解和初步分析。
在后期学习过程,学生以各章节练习作业为学习重点,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相关学习。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