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中国政治制度史涵盖了从古代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变革历程。
以下将解释一些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重要名词。
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经济制度,以君主的统治为核心,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封建的附属关系。
在封建制度下,封建王朝建立了辽阔的封地,将土地分配给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则与农民阶级形成了封建关系。
2. 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的政治体制,以君主为核心,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决策和治理国家。
君主专制体制保留了中国封建制度时期的特点,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命、神权或家族血统。
3.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强调知识和学问,形成了士人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科举制度充分发掘了人才潜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4. 五权分立:五权分立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国家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和军事权各自独立,相互制约,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通过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立法、监督和决策等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调广泛民主和人民群众的参与。
6.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政治运动,由毛泽东发起,目的是推翻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打破旧的社会秩序。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政治斗争和暴力活动广泛发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8. 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第十四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覆盖了2021年至2025年的计划。
十四五规划制定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和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1、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周代称天子。
2、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治的结合。
1、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子以母贵原则和长子原则。
3、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4、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进京朝觐和缴纳贡品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选管制逐渐代替了“世卿世禄制”。
6、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2、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3、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太傅,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4、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南北朝政归门下。
5、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6、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7、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8、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成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四部族”,其次是“四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各部设首领,称为“夷离堇”或“大人”,太宗时改为“大王”。
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是契丹统治的中坚力量,各有独立的治理权力。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8、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及其出处的赏析: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认为政治制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史的开端,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
2.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政治史推荐书目:这个推荐书目是由北大历史系列出的,包括了多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参考。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这本书是由阎布克老师编写的,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通选课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卷)》:这本书更加注重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
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5.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卷)》:这本书延续了上一卷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 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 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 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 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 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二、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 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 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 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 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 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 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 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 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 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 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 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 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 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与变革,构建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时期、近代以及当代三个时期,简要介绍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首先,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体制。
这一制度追求稳定和统一,在推行和发展过程中对民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政权的传承也主要是通过家族世袭完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也培育出了一些与之不同的元素,如儒家思想中的君主臣民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法家思想中强调法律的制约。
其次,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带来的危机,政治制度也随之改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此举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局势持续动荡,民主化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它的政权夺取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了另一个分水岭。
最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体制注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个制度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多的发言权。
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民主集中、稳定统一的理念,以及着重推动发展的经济政策。
总之,中国政治制度历经古代封建社会、近代以及当代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与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无论在哪个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原创版4篇】目录(篇1)1.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和影响4.结论正文(篇1)一、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二、发展历程1.夏朝至秦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始于夏朝,经过商朝、西周、东周等时期,最终在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至唐朝:在秦朝之后,汉朝至唐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3.宋朝至清朝:在唐朝之后,宋朝至清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自治程度逐渐提高。
三、特点及影响1.君主专制: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即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独裁和腐败。
2.封建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即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地方自治程度的提高,但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分裂。
3.君主立宪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干预和操纵。
4.共和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共和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
四、结论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目录(篇2)I.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A.政治制度史的定义B.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II.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II.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A.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V.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代影响A.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政治的影响B.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的著作:
1.《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
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张晋藩著):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
了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制度。
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著):对于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具有指导
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构建。
4.《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新中国史学成就的代表作,政治史研究的典范,首
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5.《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制度史研究的范本,对于中国历史
上的重要问题,得出了系统、贯通、精炼的不刊之论。
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
6.《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本书主要从权力运作的角度入手,讨论了士
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
以上著作仅供参考,如需更多相关书籍,建议查阅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籍分类目录,也可以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了解更多相关学术论文。
1。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直至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两个阶段。
封建制度时期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等朝代。
在封建制度下,贵族阶层掌握着最高权力,国家被分割为封建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在君主的统治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要向中央政权纳税和效忠。
官僚制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演变成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官僚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权的集权统治,官僚们被委任为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经历了帝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三个阶段。
帝制时期帝制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开端,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清朝。
在帝制下,中国国家权力被集中在皇帝手中,政府由皇帝和其亲信的官僚组成。
然而,清朝的统治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动荡,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民主共和制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制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宪政为基础,采用联邦制度。
然而,由于内外部的困难和政治动荡,中华民国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等。
这些制度旨在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和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
先秦时期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先秦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如仁政、君子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法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汉朝修改了秦朝的一些法律政策,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
虽然这个时期的政权更加分散,但仍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唐朝。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选拔机会。
此外,唐朝也实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末期时期。
明朝继承了前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然而,明朝的统治逐渐衰落,进入了末期。
清朝于1644年建立,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其统治一直延续到1912年。
现代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在20世纪初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随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包括北洋政府、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国共内战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填空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群队、部落。
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
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等三大集团。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朝觐、纳贡、兵役等义务。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宗法制、分封制。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司土、司马、司工。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大谏、大田、大司马、大行、大理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大理、司寇、廷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玺、印、符、节。
1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皇位继承制度、后宫制度、皇位世袭制度12、汉代有女御长、宫长、宫中学事史、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1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西汉、东汉、唐等朝1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东汉、唐、明朝为最。
1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批阅奏本、传宣旨意的权力。
1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锦衣卫、东厂、西厂。
1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大司空、大司马、丞相。
18、三国时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
1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2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并无实权。
2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册授、制授、敕授、旨授)等。
2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降薪、贬职、免官)等。
2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品、阶、勋、爵)品。
24、秦朝并称“三公”的是(御史大夫、丞相、太尉)25、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2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台院、殿院、察院)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
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
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
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
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
原为康熙帝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
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
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
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
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
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7、宗主督护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施行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
承认汉族居住地坞壁主对本乡的统治权力,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即宗主都督护制。
它是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集经济、政治和军事于一体的社会组织。
该制度一直延续到孝文帝改革才被“三长制”所取代。
8、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时期实施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
太和十年(486年),在北魏政权业已相对稳固的前提下,为了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中央组调徭役,并由政府直接控制基层组织,北魏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冲的建议废除宗主督护制,建立三长制。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三长制的建立,消灭了北魏内部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加。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9、六条问事“六条问事”是一种监察官员监督时的依据准则。
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所谓“六条问事”即: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10、三独坐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朝会时坐皆专席,故号“三独坐”。
西汉时,监察权力一分为三,即,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是宰相的监察官。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省司直,由尚书令代其职。
司隶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置。
负责监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所属侍御史兼“受公卿奏事。
”11、通政使司官署名。
简称通政司。
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
洪武十年(1377年),始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
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受理奏章(主要是民间、下级官吏的冤假错案)。
通政使还参与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
12、六科给事中古代官职名。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谏官,改六科给事中为监察官,以监察六部及百官,六科给事中成为独立的、直属于皇帝的监察机关。
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八品,给事中各科的给事中员额从四人到十人不等。
六科给事中的职责:监察六部、封驳、注销、纠劾与议司法。
13、试论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利弊。
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几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制;三是官僚政治)具体表现为:第一、皇权专制。
第二、大一统和中央集权。
第三、近习专政不断出现(女后,外戚,宦官)。
第四、地主阶级积极参政。
利弊:1、依照权利完整的原则而组成的政治制度。
2、拥有一套组织简洁,权利分配得当的行政系统。
3、有独立创造的监察制度。
4、有完善的文官制度。
5、不易控制和缺失建设、更新的功能。
14、论三省六部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
第一、结束了国家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
朕即国家“以一人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第二、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第三、官僚形态呈现出新的特征。
“个人开府制,辟除制”第四、制度中的调整机制——使职差遣制度。
15、论夏商周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诸侯都接受王朝的封号爵位,奉王或天子为共主。
2、诸侯向王室履行义务:第一,诸侯需要定期朝觐王或天子,或应召参加盟会;第二,奉命征伐,藩屏王室;第三,应召到王朝任职;第四,向王室纳贡。
3、本质上就是按照不同层次的政治地域构成的地缘政治体系,各服按照规定向天子履行不同的“服事”义务。
总之,三代,王(天子)的直辖区和诸侯国都是各有其主的统治实体。
诸侯封君“各君其土,各役其民……名为天子之守臣,而实自据为部落”。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以王室(共主)与诸侯国之间松散的联盟形式出现,属于封国式的地方分权。
16、简述汉初削弱诸侯力量,推进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1、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削弱诸侯国的措施之一:酎金令、推恩令,左官之律和附益之法。
3、平定吴楚七国之乱4、颁布“推恩令”(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其地分其子弟)等5、限制、剥夺诸侯国治权,赋予郡守、县令较大的权力17、论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一是,在府州之上设立路级行政机构,将路级事务分为军、政、财、储四监司,各司其职,不集权于一司一人。
“婚田、税赋属之转运;狱讼、经总属之提刑;常平、茶盐属之提举;兵将、盗贼属之安抚”。
二是,诸司分路不同,治所不一,互相牵制,形成复式路制。
“司分既异,所行不复相照,各执己见,意在必行”三是,府州也可以不通过监司,直接向中央奏事。
影响:1、以路级“诸司并立”分化地方事权,监督地方官府,使中央集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同时相对保留地方一定的处事权限,以贯彻朝廷的“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治国之道。
2、宋代在中央朝廷和诸州之间设置新型的路级诸司,使其成为朝廷控制众多州县的有力工具。
3、元明清时代的行省制,是在继承和改进宋代路级机构的基础上设置的。
18、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在维护中央集权中的作用。
行省制度的特点:第一,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中央对腹里以外地方官府的行政统属,实际是通过行省来实现。
第二,行省被当作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中介环节。
行省发挥着集中地方财赋和军力于中央、保证内重外轻格局的作用,主要为中央集权服务。
第三,行省其辖区和权力所及,也表现出地方分权色彩。
督抚行政上对辖区道府以下官员有提调权;财政上“复核”题奏,予以监督;司法上充当第五审级,复审狱案,对徒刑罪犯做出终审判决;督抚兼掌监察纠劾。
作用:其一,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上,行省是中介环节,其根本点属于中央集权。
其二,朝廷在赋予其权力的同时,又对其进行较严格的限制。
其三,朝廷对行省实行严格控制和多方掣肘。
其四,行省以下所有地方各级政府官员,仍然接受朝廷的任意、迁调、考课等管理。
其五,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构成了监督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19、简述秦汉乡里的社会职能。
第一,维护社会治安,防范民众反抗。
第二,征调赋役,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第三,劝导乡里,助成风化。
第四,“乡举里选”,选拨人才。
20、论宋代社会基层组织的演变。
第一,乡里时期。
(北宋建立960年到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前,设乡、坊(城厢)和里、户)。
第二个时期是:保甲时期。
(神宗熙宁三年(1070)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
熙宁三年十二月,北宋政府颁布《畿县保甲条制》:全国人户不分主客一律按规定加以编制:每十家为一保,选出主户中有才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
五保(50家)为一大保,选出主户中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500家)为一都保,选出主户中最有行止(德行)、心力才勇(才能、胆量)为大家所佩服,物力又是最高者二人为都保正和副保正;每一大保要逐夜轮流差遣五人,在保内巡警。
第三个时期是:“乡里”、“保甲”混杂的时期。
(哲宗元祐以后直到南宋灭亡)。
21、简论清朝的乡治制度。
清代实行“保甲”与“里甲”相辅相成的双轨乡治制度。
保甲制度:县以下分为保、甲、牌三级组织。
即每十户编为一牌,设牌长(头)一人;十牌为一甲,设甲长一人;十甲为一保,设保长(正)一人。
保甲以人丁为主——察明人口流动情况,以便监视和控制,里甲则以户为主——查清每户的田粮、丁银,称编审册,以便于征收赋税。
清代乡里制度的特点:第一,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的管理。
第二,对流动人口严加约束。
第三,在东北、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建立各不相同的基层政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