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资料).doc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

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

(4)组成:空间部分—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位置和结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位置和形状: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它位于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呈略微扁球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大气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大气圈是地球的外部包围层,有助于维持生物的生存环境;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构成;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一层岩石的壳;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构成。

3.地理经纬度:地理经度是指经过地球两极的大圆线,用来说明地球上某个点的东西方位;地理纬度是指垂直于地球轴线的平行圈,在北半球用来说明地点的南北方位。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圈的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是一个生命存在的独特环境,它具有适宜的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等,为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条件。

总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位置和结构,以及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高中地理步步高高考总复习电子书必修三第一章第16讲

高中地理步步高高考总复习电子书必修三第一章第16讲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6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考点一区域的基本含义强化专练1.能够体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是()①位于东部沿海南部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田耕作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答案 B考点二区域发展阶段强化专练2.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造业()A.以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B.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C.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D.以科技密集型工业为主答案 B命题视角一区域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建设国家能源保障基地,建设俄罗斯边境至中国东北的原油管道。

《规划》覆盖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规划》中明确要将东北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丙区域水系图中的①②③三个城市中以汽车工业著称的是(写出城市名称),通过①城市的铁路线有、、。

辽宁省某市产业结构示意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工业。

(2)图中甲乙两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3)分析图中丙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长春京哈线(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三条铁路线顺序可以互换)钢铁森林(2)不相同。

甲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由于牲畜过多,过度放牧现象严重,草场破坏,导致草地荒漠化;乙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3)河流(松花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夏汛;流经地区林木比较茂密,所以含沙量比较小;由于补给较充足,汇入支流也较多,所以流量较大。

变式演练1.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只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各种各样的联系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C.区域内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且与人类活动有关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答案 C命题视角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中铁路Ⅰ沿线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一)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2、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二)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1)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可变性——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①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①地理环境差异:(1)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差异(热量/ 降水量/ 光照)长江三角洲——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 ①水稻土为主;①耕地多为水田;①土地较为分散;①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 ①黑土分布广泛;①多为旱地;①集中连片;①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 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植被差异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①人类活动差异:(1)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 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①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①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①其他: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 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①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①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①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春小麦:春播秋收——适宜比较寒冷的地方种植▲冬小麦:秋播(次年)夏收(2)地理环境差异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①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①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阶段复习课(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阶段复习课(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问题探究·素养创新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情境 材料一 漫画。
样题示范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数将近5亿,到2025年, 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将到达28亿。 材料三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在欧洲,莱茵河河水严 重污染,44种鱼类有8种已销声匿迹,还有25种处于濒危状态。 (1)漫画中分别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3)如何解决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综合思维——水平3 结合“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分析答复。 ①水污染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的不经无害化处理的废 水,自然原因主要是水体自净能力不能够净化人类排放的有害废水,导致水体生 态效劳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②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是需求过多和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包括浪费 严重、循环利用不合理等,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资源的地理时空分布差异。
案例评析 此题以漫画情景和水资源资料表达目前水资源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了区域
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2
①两幅漫画,第一幅河流出现“黑水〞说明是水污染;第二幅漫画,地球“借水 〞说明地球本身水资源短缺;
②危害可以通过材料二危及人类饮水平安;材料三水污染危及水环境平安得出。
答案:(1)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开展,危 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2)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的开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 和利用(或者水浪费和水污染)。 (3)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 用化肥、农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 具体例子: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两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点:-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 农业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如长江三角洲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松嫩平原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2. 工业活动:工业布局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松嫩平原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特点:全能性(适用于陆地和海洋等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分界线②南北差异(P9图)(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补充: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产业转移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其它(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4、方向:发达地区 向 不发达地区5、举例:亚洲:美国 日本 四小龙、东盟 中国、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珠三角:香港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7、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课件

不理解区域的含义和特征
对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地理环境特点分析 不透彻,导致分不清区域的共性和差异而失分。
需牢固掌握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地理环境特点等, 对区域的全面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清楚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类型。 (2)区位特征:首先确定位置和范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分析自然 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最后落脚在区域可持续发展。 (3)区域共性,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域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区域边界形状。
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解析 第8题,乙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流经四川盆地,由
于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
库区淤积,致使库容减小,发电受限。第9题,甲河位于法
国境内,其电力构成以核电为主,拆除水坝的原因是为了恢
不能正确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时漏答知识 点或者面面俱到;
二是分析措施时不能从生态环境问题的 根源入手,对症下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降水、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肥力等); ④植被原因;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等);
答案 2.B 3.D
(2013·河南南阳部分示范高中期中)下图是某区 域发展过程图,结合所学知识及图回答1~2题。
1.从上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 )
①区域核心不断缩小,外围空间不断扩大
②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③网络系统不断完善
④区域内联系逐渐增加,与区域外联系逐渐减弱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1.重塑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外力对其构造形成的,主要由外力如火山、地震、河流、海洋等共同作用而重塑地球。

2.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是造山运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它由来自地下的岩浆抬升到
地表,然后冷却凝固而形成火山。

它可以形成山脉、火山口等形态,并释
放大量气体与火山灰,影响到地理环境。

3.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是由地壳应力的变化引起的震动,它可以造成地表的剥蚀、
塌陷、折断等地质运动,从而影响地表构造地貌。

4.河流活动
河流活动是河流侵蚀与冲刷地表形成的活动,它可以在地表形成河谷、悬崖、滩涂等地貌。

5.海洋活动
海洋活动是指海洋的流动、潮汐等活动,它可以形成海岸线、沉积构造、海床变形等地貌地质现象。

6.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突发状况,它可以造成灾害性影响,如
洪水、龙卷风、地震、暴雪、滑坡等,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
影响。

7.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改变地表构造、地貌、水文、地表覆盖物等环境,从而满足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地质运动,可以形成河道改造、坝址建设、开采挖掘等地质现象。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

下面店铺整理了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欢迎翻阅。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供需两方面1.明确该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富集区。

2.明确该资源贫乏区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1)为何分布较少;(2)为何需求量大;(3)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如利用率低、浪费等)。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线路选择1.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

2.考虑线路的造价。

3.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

4.考虑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

5.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输出地和输入地1.输出地(1)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3)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维护社会稳定等。

2.输入地(1)缓解了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2)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西电东送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西电东送工程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电力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三大通道。

(1)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2)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汇总一、教材详解【教材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旱作农业为主,在河谷、灌溉水源地种植水稻,且为一年一熟。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4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从北到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教材P8思考】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局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一样: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程度;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程度。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拟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开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根底上,开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开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兴旺;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开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开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络方便;依托当地兴旺的农业根底开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开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开展缓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复习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

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等。

2、区域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2)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山西作为一个区域其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商业区其功能是进行商业活动。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如:沿河分布的城市,其空间结构是带状分布;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团块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区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1)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4)区域产业结构的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为比重三次产业结构的结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5)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空间)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时间)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区域发展后期)——第三产业比重及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格局。

补充1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稠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一年分为感激和湿季,温带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落景象。

高山地区——水热随高度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补充2: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从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线路密度(小——大)、线路分布形式(线状、网络状)等角度分析。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3、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资源面临枯竭2)环境污染严重3)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4)就业矛盾突出5)经济体制落后4、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1)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改进技术工艺,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3)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4)治理环境污染5)调整产业结构6)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较大支持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匹兹堡的发展历程1)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处于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匹兹堡作为区域核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第一产业为主,虽然匹兹堡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水资源及其便利的水陆交通,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发展钢铁工业。

2)工业化阶段,也是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以及铁路的修建,钢铁业迅速发展。

匹兹堡作为早期的中心城市逐步发展,并涌现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城市,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

匹兹堡作为区域核心,去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区域内的其他地域。

与此同时,匹兹堡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3)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由于资源衰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下降,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顿等新兴的工业中心崛起。

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东北地区划分的依据: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状况、植被、土壤等)、经济基础(农业和工业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东部地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中部地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地区:内蒙古、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桂东北地区:黑、吉、辽2、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经济带: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经济带: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经济带: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3、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总体差异: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且对外开放时间早,对外开放程度高。

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还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为主;西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度性。

工业化进程: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地带则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比中西部高。

城市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来看。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于中、西部地带;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看,东部显著地高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从城市分布密度看,东部地带的城市密度及大城市的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带。

对方开放的区域差异从对外开放的时间、程度以及外资吸收能力来看。

东部地带对外开放的时间早、程度高,对外资的吸收能力都比中西部好。

4、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竞争力。

5、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时间角度: 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年开放I4个沿海城市 1992年空间角度: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 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7、西部大开发1)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2)优势: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3)劣势: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4)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5)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欧盟、东盟、APEC等)和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等)。

在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下,要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2、区域经济联系的形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原因:能源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不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南水北调1)线路:东、中、西线2)跨流域: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3)格局:“四横三纵” 4)三条线路的优缺点东线 优点: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

工程量较少,建设成本低;缺点:水质较差 ,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行费用高中线 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西线 优点: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水质最好,既可缓解华北缺水,又可缓解西北缺水; 缺点: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5)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增加水量,有利于水循环增加地表水和土壤含水量减少对地下水的开发,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对受水区的不利影响:某些地区会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对调出区的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对调出区的不利影响: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西气东输1)线路①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②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等省。

③西气东输主干线管道要穿越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太湖平原等地形区。

2)意义(有利影响)(1)对资源调出区: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带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2)对资源调入区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破坏植被及地表保护层,土地退化;工程建设中隔离动物活动的通道,引起物种资源的流失;造成植被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环境恶化,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增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将对保护价值较高的众多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造成损失。

6、西电东送1)原因(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①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分布不均,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②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③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