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3、国民收入(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积累与消费
积累与消费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而形成了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积累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时,也就出现了积累即把剩余产品的一部分追加到原有的生产规模中去。
剩余产品是积累的源泉。
有了积累,才有可能扩大生产规模,才有可能繁荣和发展社会经济。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积累有不同的性质、目的和后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积累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榨取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以社会财富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边积累为后果的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积累则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之间根本一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发展和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积累。
社会主义积累是国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积累。
二、消费消费是人们使用物质资料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生产消费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与耗费;个人消费是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个人消费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与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创造出消费的物质对象,没有生产就不会有产品,也就不会有消费;生产创造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的动力。
生产的意义就是为消费服务。
同时,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它再生产出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提供生产的对象;使产品成为1有用的现实的产品。
三、积累与消费积累与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生产和消费是社会经济的两个基础方面,它们之间的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
生产是指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基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原材料和半成品转化成符合人们需要的最终产品过程。
消费则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对于社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依存生产和消费是社会经济中无法割裂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生产,因为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存在的。
在一个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市场中,生产企业通过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和性价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生产又为消费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为人们的消费需求提供了保障。
二、生产和消费不平衡的危害如果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很多危害。
一方面,生产过剩会导致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企业的经营能力,最终影响就业率,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消费过度则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促进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
生产和消费不平衡还会导致价格波动,投资和消费的错位,进一步加剧不平衡的情况。
三、如何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为了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均衡。
对于生产过剩行业,政府可以采取减税、补贴、研发支持、市场开拓等刺激措施,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节约。
对于消费过度行业,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相关税收,建立环境监管机制等方式,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从自身着手,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生产过程和质量,降低成本和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和个人需求提供更为恰当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和需求,进行理性、规划和可持续的消费。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价值构成
c+v+m
社
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会
总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产 品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实物构成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途径
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 基金或保险基金。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 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国 民 收 入
消费基金
扩大再生产基金
非生产性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国家管理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非生产部门劳动 者劳动报酬基金
生产部门劳动者 劳动报酬基金
1、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要同国民收入 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3、注意安排好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各 自的比例关系。
(2)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有较高速度又平衡 协调的发展。
(3)社会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 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
(4)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 立社会后备基金。
(5)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 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 疾人的生活需要等。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一、社会总产品 二、国民收入 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政治经济学历年自考简答题及论述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什么?4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44.简述社会主义价格体系的主要内容。
45.如何理解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20分。
以下3题,第46题必答,从第47、4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全答只判第47题。
)46.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7.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48.试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内容。
06.10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4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4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4.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45.简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20分。
以下3题,第46题必答,从第47、4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全答只判第47题。
)46.试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47.试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48.试述市场体系的构成。
07.1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42.考察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是什么?43.怎样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并存?44.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5.简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以下3题,第46题必答,从第47、4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全答只判第46.试述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及货币政策手段。
4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48.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在战后变化的新特点。
07.4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
举措类题型
在政治高考试题中,很多学生对简答题的解答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路径不明,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要想提高简答题的得分率,在全面细致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掌握不同设问类型的简答题相对应的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措施类”简答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如XX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样)坚持XXX的。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主体定位法主体定位法就是根据不同行为主体列出不同措施,主要适用于设问中没有提示主体是谁(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应该怎么办的试题的解答。
[例题]: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为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8年10月9日起施行。
请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回答:如何解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析]:设问没有指明谁应该怎么做?作答时要从多角度去考虑,围绕经济活动的常见行为主体分别归纳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如下: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信用)建设,促进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经营者(企业):依法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展正当竞争,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客体定位法客体定位法就是从客体角度思考问题,依据特定对象归纳应采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行为主体比较单一的设问题目的解答。
[例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解析]:该设问中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很显然是国家,而客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时,如果仅从国家角度思考,答案只能是靠死记知识点的无序罗列,而如果从客体角度思考,围绕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两个方面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组织答案,就会有规可循,使结论富有逻辑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收入分配中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十六大报告和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三者关系指明了方向,而且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在明确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做到两个防止,才能真正使三者利益相互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构建和谐社会不成为空话。
十多年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政策的调整,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激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第18章_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学习目的和要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主义宏观分配和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学习本章应把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等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使用,其间要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制条件下,国民收入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并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和劳动者个人的消费需要,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需要。
国民收入的这种分配,把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以及劳动者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由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此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经济单位和社会成员中进行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体,因此,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是在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
此外,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它们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也要进行初次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涉及到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
因此,在分配国民收入时,必须采取各种正确的政策措施,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注意经常调节三者的矛盾,以便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还要进行再分配。
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1)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生产部门的个人获得了原始收入。
所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而需要政府财政开支的非生产部门,用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党政军警和团体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习题及答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二、名词简释1.社会总产品2.社会总产值3.国民收入4.国民生产总值5.国内生产总值6.国民收入初次分配7.国民收入再分配8.国家预算9.积累基金10.消费基金一、不定项选择1.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是由A.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体力劳动者刨造的()B.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C.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D.全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2.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从价值形式看就是A.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B.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C.全社会劳动者当年得到的收入总和()D.全社会当年上缴的税收和利润的总和()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表现为A. 在生产中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B.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C.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那部分价值()D.在生产中已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Pm价值和劳动者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4.社会主义的消费基金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A.社会消费的基金()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基金()C.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基金()D.个人消费基金()5.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是由A.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决定的() B.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决定的()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D.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决定的()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A.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B.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C.财政部门中进行的() D.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分为A.消费基金和生产基金()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C. 消费基金和后备基金()D. 积累基金和管理基金()8、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A.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B.物质生产单位上缴税利()C.物质生产单位留利()D.国家预算())9、社会保障是一种分配关系,它是通过A.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B.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C.对生产性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D.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分配形成的()10.积累基金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A.所创造的生产资料总量()B.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C.新增加的消费资料总量()D.所创造的消费()11、由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总和构成的是A.社会总产品()B.社会总产值()C.国民收入()D.国民生产总值()1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应该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A.积累基金尽快增长()B.消费基金尽快增长()C.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等比例增长()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C.以经营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D.以风险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14.在投入到物质资料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不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A.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增多() B.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不变()C.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增多() D.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不变()15.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到以下的关系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C.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关系()D.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同的关系() 1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A.国家预算() B.社会保障() C.银行信贷() D.价格杠杆()三、分析判断1.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二者没有区别,可以通用。
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学习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用的考试我们也有着一些答题的技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一、解题思路与技巧二、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在表述措施的时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1)抓住主体“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国家机关(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人大、政协、不同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如经济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去想想:找找如何做的主体:国家、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社会舆论;找找具体措施:宏观上从两个方面想想: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微观方面想想:面向市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调整结构、宏观调控、舆论监督、道德约束、法律法规等。
(2)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是从教材找方法。
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
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
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
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
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
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万一不会做,教你一绝招:改写材料,别留空位。
改写材料,但不能照抄,要有条理重新整理组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若留空位,必得零分。
2012高考政治总复习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一课时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课件 大纲人教版
B.①④ D.②④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图表所反映的具体信息:图表反映
的是2006~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这
三个方面的支出情况,对应的财政作用就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②④入选;图表未直接体现巩固国家政权和调控
收支水平的作用,不选①③。故选D。 答案: D
3.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 分配的过程。 (2)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 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4.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
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但是国家财政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财政收入过多,会 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影响 ,最终也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2.国家的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 的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消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中性的财政政 策)。 (2)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增加,企业开工不足,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出 现通货紧缩,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就采取扩张性财 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 济尽快复苏。 (3)在经济高涨时期,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受到供给能力的制约时,物价就上涨 ,对此,政府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
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 重要手段 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意义及途径
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意义及途径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就是要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
一、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意义1、扩大内需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约4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约55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
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和货运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但另一方面,人们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高速增长存在一定差距。
这其中有四个原因:一是效益问题,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过高,人们没有从高速增长中得到相应的实惠;二是结构问题,即新增财富中相当大的比例转化为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三是社会最终产品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四是出口高速增长所积累的财富一部分转化为外汇储备。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切入,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所谓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能够普遍过上较为宽裕的生活。
2、扩大内需是顺利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2001年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扩张阶段。
2001—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8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而且主要用于新建项目。
各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10年与2000年相比,200多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增长2到20倍,但同期我国总人口只增长了5.48%,这就意味着新增工业产品的供给能力绝大部分要依靠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来吸纳。
简述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摘要:一、引言二、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1.平衡原则2.效益原则3.公平原则4.可持续原则三、各原则的详细解读与应用1.平衡原则:如何在积累和消费之间找到平衡2.效益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3.公平原则: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4.可持续原则:促进长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处理始终是关键问题。
合理处理这一关系,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实现社会和谐。
为此,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来调整和优化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二、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1.平衡原则平衡原则是指在积累和消费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资本积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又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消费需求,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平衡原则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以实现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
2.效益原则效益原则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一原则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求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时,要充分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这意味着在分配积累和消费的过程中,要确保各个阶层、地区、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公平原则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原则强调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时要关注长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原则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各原则的详细解读与应用1.平衡原则:如何在积累和消费之间找到平衡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国家的战略需求、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生活水平。
宪法 第十四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宪法第十四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
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二、主旨:本条是关于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厉行节约,逐步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一、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
对于如何发展生产力,前几部宪法确定的方针各不相同。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
这个规定强调用经济计划来提高生产力。
1975年宪法规定:“国家实行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的方针”。
这个规定强调通过抓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宪法规定:“国家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这个规定强调通过“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国民经济”的手段发展生产力。
1982年宪法总结建国以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经验,以及“左”的思想错误,对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和手段作出新的规定。
根据本条的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是:(1)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人,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推动生产的发展。
同时,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也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国家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2)推广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要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3)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储蓄率可以影响稳态的人均资本水平,而人均资本水平继而又决定人均产量。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产出可用于消费和积累两个方面。
产出一定时,消费多了,积累就少了,反之亦然。
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显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这一认识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找到了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被称为黄金分割律。
在图1中,横坐标表示稳态时的人均资本,纵坐标表示与稳态相对应的人均产量、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
由图可知,在稳态时,人均消费在图形上可表示为曲线f(k)与直线nk之间的距离。
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一个经济中选定一个较低的稳态人均资本水平,例如k,则这时人均消费等于较小的距离X’X。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经济中选择较高的稳态人均资本水平,例如k,则这时人均消费仍然等于较小的距离X’X,这时,虽然人均产出较高,但人均储蓄(或投资)的需要量也很大,因而人均消费仍然不高。
最后,要是该经济选择很高的稳态人均资本水平,如是k1”,如图1所示,这时,根本就没有任何产出用之于消费了。
图1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上面的分析暗含着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即: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如何选择人均资本量?对此,费尔普斯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费尔普斯的结论被称为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是: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用方程来表示,就是:f’(k*)=n (1)黄金分割律可以用图形的方式加以论证。
借助于图1,问题可化为在图中如何选择k使曲线f(k)和直线之问的正向距离最大。
从图中可知,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MM’的长度。
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过渡,曾经游刃于计划经济体制之隙的中小企业,面对洞开的市场,面对国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面对国内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生产经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是提高自己生存与发展质量的关键。
一、企业的生产经营,需建立在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量剧增,花色品种日新月异,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信息化、个性化、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企业生产经营者应该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需求是推动企业活动的轴心,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只有主动了解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求,并且采取措施来满足或影响这些需求,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获得利润。
“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顾客就是上帝”的同义语,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努力探索有效的经营途径,忠诚地奉“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为准绳,确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
实践表明,这种经营哲学,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是促使消费者形成对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良好印象和评价,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企业争取顾客,开拓和稳定市场关系的法宝。
企业行为的原始目的是什么?利润。
那么,利润从哪里来?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来。
消费者购买什么?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
不需要的哪?敬而远之而已。
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定要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市场营销学研究表明,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市场就是有未满足需求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
市场营销的核心即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通过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如何更好地处理钱财问题
如何更好地处理钱财问题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什么都做不了。
钱财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财富积累。
如何更好地处理钱财问题,成为大多数人内心的诉求。
下面,笔者将从理财规划、投资理财、消费习惯等方面,分享一些应对钱财问题的方法。
一、理财规划理财规划是建立良好财务体系的前提。
具体操作方法为:1、制定可行的理财计划:要考虑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合理安排开销,合理分配支出比例。
2、增加被动收入:除了主动收入之外,被动收入也是增加收入和储蓄的途径。
可以通过投资基金、理财产品等方式实现被动收入。
3、做好紧急储备: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的资金短缺。
通常紧急储备以三个月左右的生活费为宜。
4、保险规划:合理选择保险具有保障和积累双重作用,为人们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保障。
二、投资理财现在有很多投资理财的方式,比如股票,基金,贵金属,房地产等,其中股票和基金是相对容易入手的方式,个人可以选择通过研究股票、基金等分析其发展状况,选出最好的投资策略,获得投资收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市场属于高风险市场,投资者需要具备足够的市场认知和投资经验,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自己预期的回报。
否则,有可能出现资金损失,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财务规划。
三、消费习惯消费习惯是人们生活中最直接的开支渠道,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消费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财富积累程度,所以非常重要。
1、掌控消费预算:合理消费是一种财富积累的方式。
通过控制每月的消费开支,并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避免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支出。
节约部分预算可以被用于投资理财或者其他更重要的方面。
2、避免过度消费:过度消费会导致消费方式不当,扩大了开支,从而降低了财富的积累和储备。
为避免过度消费,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月收入支出来制定消费计划,考虑一些必须的开支和非必须的开支之间的权衡。
3、推行良好的消费习惯才能孕育健康的财智。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享受生活可以通过调整消费习惯,在财务规划和理财规划上实现个人的财务目标与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为什么说这是分配中的大事?
一个国家一年的国民收入主要用于积累与消费.因此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说说积累与消费的一致性.积累和消费相互促进。
积累用于三方面: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其中扩大再生产占比重最大。
用于扩大再生产,加快经济发展,是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与提高创造必要条件:社会物资储备是防止社会生产中断的保证。
可见,增加积累能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积累过高,就会造成消费萎缩。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将阻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又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消费基金的增加,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可能。
消费基金适当增加,有利于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积累相应的增长比例就得不到保证,使生产发展缺乏后劲,从而影响生产的健康发展,势必削弱改善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就抑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与消费还存在不一致性.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
好积累与消费的不一致性.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与消费部分都应该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额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额使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
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2003年积累率42.3%,消费率55.5%;2004年积累率达到45%以上,消费率仅53.6%,降到历史最低点。
这样低的消费率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
1999年,国际上低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81%,中等收入国家74%,高收入国家为77%,分别比我国2004年53.6%的消费率高出近26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长期高积累低消费,投资与消费不协调,必然形成投资过热、消费不足,消费品大量积压,使国内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一快一慢,不能并驾齐驱,经济自然不能协调增长,其后果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显现出来。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与
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如果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求,价格上涨。
反之,就会导致生产资料的积压,减缓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同时,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
如果消费基金超过消费资料的数量,就会出现消费品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不利于经济稳定,导致社会动荡。
反之,则会造成消费品大量积压,使生产发展受阻,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企业生产的扩大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再次,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在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它们是分配中的大事呢?
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这实际
上就是说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半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个消费价格大幅
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现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
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相应减少,这样就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就会落空.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大,把生产成果"分光吃尽",那么生产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最终消费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积累和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所以,积累率和消费率是生产和生活的前提,生产和生活是积累率和消费率的函数,随着积累率和消费率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五十来年经济运行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其关联性表现不同。
在经济运行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高积累率、低消费率带来高生产增长低生活增长的正向联动之后,接着便出现低积累率、高消费率带来的生产、生活同时大幅下降负向联动。
1958-1960年连续三年的33.9%、43.8%、3936%的高积累率,虽然带来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21.3%高增长率,接着出现了1961—1963年连续三年80.8%、89.6%,82.5%的高消费率,而同时出现的是生产和生活的负增长。
因此,在分配时.应该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