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5页文档资料
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用 心去 拓展 资源
1 因材施教 ,充分利 用课 本 .
机 ,把 本课 最 后的 “ 弯腰 ,爱班 级 ”活 动扩 展成 为 “ 弯 伸伸 手 , 弯 弯腰 ,让我 们 的校 园更美 好 ”的实践 活 动 。其 次 ,我 们还研 究
开 发 了校本 德 育课程 《 礼仪 花香 溢校 园 》和 校本 体育课 程 《 乐 快 小 足球 》 我 爱羽 毛球 》 、《 。校本 课 程形 式 多样 ,内容 丰富 ,成 为
关 怀 的精神 ,去 了解 儿 童不 同 的需要 , 同的发展 现状 ,与儿 童 不
双 向交 流加 深这 种 了解 。在此 基础 上创 设有 意义 的 问题情 境 ,支
随 着社会 的进 步 和科学 技术 的不 断发 展 , 网络 已构 筑起 学校 庞 大 的信 息 资源 , 使学 生 的学 习不再 局 限于课 本 。我们 应充 分利
2 .从 学生 真 实生活 中挖掘 课 程资 源 :源 于生 活高 于生活
单” ,尽量充分 利用好课 本资源 ,运用教材 设计 的活动 、提 供 的资 料, 使其真正发挥最大 的作用 , 为学生 的 自主学习进行有效 的服务 。
2 .恰到好 处 ,科 学利 用媒体
品 德课 程 以儿 童生 活 为 基础 ,但 并 不是 儿 童 生 活 的简 单 翻
也 有一 个度 的 问题 ,宜适 度 ,不能 过度 。 3 .瞬 息万 千 ,及 时利 用 网络
士担任 课外 辅 导员 ,以书信 、亲 临讲 座等方 式定 期 为 同学们举 行 了一 系列思 想教 育 活动 。同时 , 我们 围绕每 一次 主题 ,又在学 生 们 中深 入开 展 了相应 的教 育活 动 ,如 开展交 通规 则知 识竞 赛 、礼 仪 之光 规范 竞赛 等 ,使每 次教 育 活动都 能落 到实 处 ,强化 了活 动 效 果 。乡 土资 源是 品德 课 程最 肥沃 的 土壤 ,俗 话说 :“ 一方 水 土 养 一方 人 ,因而教 育好 一 方人 ,就 要用 好 一方 土 ” 。乡 土教 材体 现 了地域 性特 点 , 凌源 的 文化 和民俗 紧密 相连 。过年 过节 , 与 组 织学 生调 查凌 源人 春节 期 间的 民风 民俗 , 开展 “ 源 民俗展示 会 ” 凌 给我 们提 供 了活生 生 的社会 实践 活动 教材 。 3 .从 教 师 自身挖掘 课程 资源 :互动 生成 共 同成长 教师是 学 生学 习 的支 持 者 、引导 者 、参 与者 。我们 认 为 :教 师 日常 的教学 行 为 中不是 专注 于 “ 教材 ” 备 ,而是 以对 儿 童高 度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
文, 如黄 岩 城 区 的 变迁 , 补 充 穿 插 自 己 并
捉 , 态 生成 , 动 就能 收到 意 想 不 到 的效 果 。
和学生共 同收 集 的相关 的信 息 资料 这
些资料 的 来 源 , 的是 学 生从 报 刊 、 有 杂
生, 善于开发和运用他们 的长处 。
如 在 《 生 我 材 必 有 用 》的 课 堂 中 , 天 学 生 的 才 艺 展 示 就 是 充 分 利 用 学 生 的 特 长 , 擅 长 书法 的学 生 挥 毫 泼 墨 , 好 声 让 爱 乐 的学 生 一 展 歌 喉 , 欢 舞 蹈 的 学 生 翩 喜
学 中 , 选 取 了 反 映 我 们 家 乡 变 化 的 图 我
二、 展示 个性 特 长 , 化课 转 程 资源
课 程改革要 求我们充分关注学 生的
发 展 , 注 学 生 的态 度 , 感 与 价 值 观 的 关 情 形 成 , 重 学 科 的 综 合 性 与 选 择 性 。 把 注
请大家谈谈 , 她妈妈 的辛勤劳 动 , 给我们 的生活 带来 了哪 些便 利。在 此基 础上 , 我建议大家 向该 同学 的妈妈 以及和她妈
翩 起 舞 , 他 们 尽 情 地 发 挥 , 形 无 影 地 让 无
三 、 用 校 外 实 践 , 用 多 利 活
志、 册 、 相 网络 等 渠 道 查 找 到 的 , 的 则 有 是 我 的课 前 劳 动 成 果 , 别 是 学 生 容 易 特
力的迁移 。
感 的交融 等。利 用好生 成性 教 育资 源 , 往 往能使 教 学 过 程 富于 创 造性 和 趣 味
性 。一次在学习《 飞的翅 膀》 了解 家 腾 ,
乡 的新 兴 行 业 时 , 然 一 个 学 生 说 , 突 美 容 、 发等行 业也 是新 兴行业 , 洗头 、 美 如 洗 脚 等 。 当 时 , 和 大家 先 是 一 愣 , 接 我 紧 着 有 的显 得 茫然 , 的嗤 之 以 鼻 , 的 断 有 有 然 否 定 。 当我 了解 到她 的妈 妈 就 是 一 个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课题的界定:(1)《品德与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
(2)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得以进行的素材和条件。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是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得以设计和实施的素材和条件。
其范围小于课程资源,与各学科课程资源有密切的联系,但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
包括显形资源:教材,人,音像材料,互联网,家庭社区的馆、园,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 隐形资源: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校内外活动,校风班风,风俗文化,校外关系等。
(3)开发与利用:本课题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指,对课程设计、实施的素材、条件的发现,发掘,搜集,认识,整理,改造,加工,储存,提取,配置,组织和合理使用等。
开发与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就是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进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希望能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有效开发利用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课程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寻求一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二)研究内容1.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按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重组。
《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在设计中,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问题视角和学习视角,促进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
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拓展了相关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对于青少年而言,道德与法治是其日后立足于社会面临的第一道关卡,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期间,道德与法治教育从品德与生活开始,到后续的品德与社会,再到现今的新课程《道德与法治》,名称的变化并未改变其内涵,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障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本文结合当下小学教育基本情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进行深入阐释,并从现存问题出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展开详细探讨,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自2016年小学“思想品德”相关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起,新教材的使用让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面临改革与升级。
我国向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巧妙融合,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小学生道德法制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更名后,法治这个陌生的词汇难免令小学生费解,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需加大对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结合多元的课程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吸引小学生注意力。
与此同时,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扩展到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将枯燥的道德法制理论转变为更直观的内容呈现给小学生,加强理论实践,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从不同层面分析,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几个分类方式,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开展离不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具有较强开放性的课程,对于丰富教学活动的需求更大。
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促进作用,为小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正确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过于看重教材资源、忽略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必要课程资源的缺失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内容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突出并要求重视的一个重要概念。
做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高低的问题。
因此,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尤为重要。
本文就结合笔者在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试从“课前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课堂上优化、整合、利用课程资源”、“课后延伸资源指导生活”三个方面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在抛砖引玉,引出更多真知灼见。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整合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教学内容不是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并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
课程资源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社会各部门,从事不同劳动的社会成员,与本课有关的文本、音像、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都是本课重要而宝贵的课程资源。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时就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的、创造性的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
要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课前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打开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既富有童心、童真、童趣,又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但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是面向全国的,不涵盖所有地区的素材,也就不能适合所有地区。
教材只是以范例的形式向我们传递信息,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指向。
因此,我们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使其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学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利用多媒体资源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如教学《用心体会家乡》,就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指向,挖掘属于我们本地区的地形、地貌、风俗特色等信息资源,并可以与《家乡》这一地方教材进行整合。
“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我见安宜镇沿河小学季凤才7月25日,我参加了县局举办的班主任培训工作,主题是“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听后,本人受益匪浅。
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教材《品德与社会》相比,其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令人耳目一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这样说:“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
那在新课标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一.坚持改革课程观,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教师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其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如教学第4课《怎样与人相处》时,我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玩跳绳游戏。
我故意安排几个顽皮的同学摇绳子,其他同学跳。
刚开始,摇绳子的同学还比较乐意接受,时间长了,摇绳子的同学就有意见了。
郭春东大声地对朱文武说:“你倒了,你要摇!”朱文武板着脸说:“老师叫你摇,又没有叫我摇,我干吗要摇呀?”“你不摇,我也不摇。
凭什么一直叫我摇?”说完,郭春东同学狠很地把绳子摔在地上,头也不回地往教室走去。
这时,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带回教室,让同学讨论:为什么郭春东他们那组会闹不愉快?紧接着,让全班同学讨论:怎样与人相处?结果,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讨论,各抒己见,大家谈得很开心,就连郭春东和朱文武也做了反省,懂得了与人相处的意义与重要性,全部同学更团结了,有一种“吃一堑,长一智”的感受。
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多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学科多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四维的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的三维目标中没有把行为习惯单独提出来,但我们可以将行为与习惯的层面看作是情感与态度层面的拓展,行为与习惯和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联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甚至左右一个人的行为与习惯。
一、多维目标必须有效整合。
三维目标就像一只“鼎”,“鼎”的三只脚分别代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果在教学教育中只重视“一维”或“二维”目标,或把三维目标隔离开来进行,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像“一只脚”或“两只脚”的鼎,是站不稳的。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动力。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知识有趣、有用、有价值的时候;当学生的学习情感被激发、思维被激活的时候;当教师的鼓励、赞赏能激荡学生心田,催促学生奋进的时候。
学生才想学、愿学,带着积极的情感态度去学,他们才会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才能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时为了突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教学目标,我出示了这样一副地图,你们发现这幅中国地图少了什么?(海南岛和台湾岛)补上海南岛(第二大岛),缺少了台湾(第一大岛)行不行?为什么?请你找出相关佐证材料。
引发学生对“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不可侵犯”的思考和争论,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台湾的历史和文化。
【ppt演示】2.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
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探索,思考与合作的过程肯定要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发现的能力和创新的尝试。
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三年级上册《规则在哪里》一课“遵从指令”体验活动。
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
自主分 组 的原 则 下 . 根 据课 堂要 求 适 当调 配 。 可
一
、
跟 随跑
人 , 么 就 有 8 “ 赛 ” 得 分 按 名 次 由 高 到 低 依 那 人 参 , 次 为 9 76 5 4 3 2 1 。完 成 练 习后 , 、 、 、、 、、 、 分 团体 所 得 分
一
1跟 随组 内相 对 最 快 的 同学 。适 宜 距 离 相 对 短 的 数 多 的组 名 次 列 在 前 。 . 速 度 耐 力 的定 距 跑 练 习 。如 进 行 6 0米 的练 习 时 , 0 组
品德课程 资源是 丰富 的 ,它不 限于传统 意义上 的教
材 , 生 、 师 、 长 、 会 人 士 、 科 书 、 刊 、 视 节 学 教 家 社 教 报 影
网 博 教 图 实 纪 内涵 。但 教 师在 教 学 时总 觉得 很 困惑 : 教材 中只选 取 了 目 、 络 等 , 物 馆 、 育 基 地 、 书 馆 、 验 室 、 念 文 自然 和 人 文 景 观 、 切 社 会 组 织 和政 府 机 一 儿 童生 活 中有 代 表 性 的材 料 ,以 简单 的几 张 图 片 和简 馆 、 化 馆 、 短 的几 句 文字 说 明等 范例 简 单 呈 现 , 么支 撑 4 怎 0分 钟 构 等 , 是 可 以 借 鉴 的资 源 。只 要 我 们 注 意在 小 学 品 都 就 的一 节课 ?其 实 ,品德 与 生 活 ( 《 社会 )课 程 标准 早 就 明 》 德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与 利 用 过 程 中体 现 多样 化 , 可 以 把 无 确 指 出 :教 材 主要 不 是 作 为 知识 的载 体 来 供 教 师讲 授 学 生 的 目光 引 到课 本 以外 的 、 边 无 际 的生 活世 界 中 引 学 把 的. 它是 教 师 引 发儿 童 活 动 的 工具 , 儿 童 开展 活动 时 去 . 导 儿 童 热爱 生 活 、 习 做 人 , 道 德 寓 于儿 童 的 是 使 可 利用 的资源 。教师 应创 造 性 地使 用 教材 , 泛 开发 和 生 活 中 , 良好 的 品 德 在 儿 童 的 生 活 过 程 中形 成 。 广 充 分 利用 各 种 课 程 资 源 .充 实教 学 内容 ,开拓 教 学 空
有度 有味 有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优化例谈
课 程 资 源 . 是 在 教 材 编 写 中 . 些 信 息 但 有 可 能 不 是 特 别精 确 . 些 内容 可 能 比较 纷 有
乐 . 点 闹腾 的活 动 . 果 是 “ 师 讲 讲 激 繁 复 杂 . 搞 结 老 有些 材料 可能 与 学 生 的 生 活 相 去 动 . 生 一动 不 动 ” 学 . 此 . 们 要 思 索 如 .因 我 甚 远 . 为 教 者 就 要 用 审 视 的 月光 、 学 作 科
使 芝 麻 丢 了西 瓜 ” 有 些 老 师是 “ 花 渐 欲 迷 这 些 课程 资 源 . 之 发 挥最 大 的效 力 : 乱
人 醉 ” 看看 这 个 材 料 挺 顺 眼 . 瞅 那 条信 . 瞅
息 也 不 赖 于 是 就 = 都 搬 上阵 . 果 这 些 拿 = 结 信 息 如 蜻 蜓 点 水 殷 彳 学 生 心 头 掠 过 . 没 F 并
教 师 课 程 意 识 的强 弱 . 往 集 中地 表 往 现 在 对 待 教 材 的 态 度 和 处 理 教 材 的 方 式
3拓 展教 材 资源 .
教 材 与其 他 普 通 读物 的不 同在 于 . 它
上 新 课 标 中鼓 励 教 师要 不 拘 一 格 地 使 用 必 须 要 通 过 教 学 来 实 现 学 生 的 自我 建构
有 些 老 师是 “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 四处 搜 岁 衣 .
眼睛 观 察 社 会 .用 自 己 的心 灵 感 受 社 会 . 用 自 己的 方 式 研 究 社 会 同时 . 效 的 教 有
课 外 资源 . 弃 教 材 于 不 顾 . 果是 “ 了 而 结 捡
了一 扇 扇 智 慧 之 门 . 学 时 . 善 于 活 用 教 要
维普资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小学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案 ,供 教 师和 学 生 选 择 。这 种 设 计 思 路 ,在理 论 上 符 合 课 程 学 习
的 需 要 ,但 在 实 践 中 却有 许 多的 困难 。 区 活 动 … 走 进 社 区 ” 四个 视 角 开 展 学 习 ,安 排 了 “ 区的 公 共 社
课 程 成 本 的 基础 上 ,在 可 能 的课 程 资 源 范 围 内 开发 和优 化 课 程 资
法 和 技 能 , 材 安 排 了大 量 的 资 料 收 集 、 察 、 查 、 谈 、 践 、 教 观 调 访 实 交 流 及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学 习 活 动 ,摈 弃 了 传统 的学 习方 式 ,更 多 地 从 体 验 、感 悟 、 理 解 中 让 学生 受 到 教益 ,提 高学 生 的 社 会 生 活 能 力 。但 是 , 由于 各 种 原 因 ,单 独 由 ( ( 品德 与社 会 》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二 、活动整合
《 品德 与 社 会 》 主 张 教 学 要 面 向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 创 造 条 件 “ 强 了课 程 的 生 命 力 。 因此 ,要 全面 实施 课 程 目标 ,教 师需 要 树 立 让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社 会 实 践 ,体 验 社 会 生 活 ,在理 解 和 感 悟 中受 到 新 的课 程 资 源观 ,以 “ 程 设 计者 ”的 角色 ,对 课程 资源 进 行 开 课 教 育 ,获 得 经 验 ,逐 步 提 高 认 识 社 会 、 参 与 社会 、适 应 社 会 的 能
设 施调 查 ”“ 访 社 区成 员… 参 加 社 区 活 动 … 考 察 社 区 … ‘ 采 采访 社 区名 人 ” 等 多项 体 验 性 和 实 践 性 活 动 , 分 散 于各 学 习主 题 中。 并 这 样的 设 计 过 于 理想 化 ,不 符 合 各校 学 习 的实 际 情 况 。 按 照这 样 的学 习视 角 开 展学 习 ,很 难 保 证 教学 目标 的落 实 。 因此 ,教 师必
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品德课教学效果
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品德课教学效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背景下品德课教师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把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校和家庭反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每位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巧用校内资源1.活用教材资源教材包括课本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教材,正确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
打开《品德与社会》教材,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既富有童心、童趣,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教材又常常以寥寥数语和简简单单的几幅图的形式出现,真正成了教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读或学生死记硬背的课本。
因此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是上好《品德与社会》的关键一环。
2.巧用学校资源《品德与社会》内容,多涉及到校园的景和物,开展活动时,老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带他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
在教学《我们的班级》时,我带领同学们参观图书馆、舞蹈房、劳技室、科技室,还带他们到操场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身体会。
这样,不仅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的学校,而且激发了他们在班级中、学校中参加各项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二、活用校外资源1.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家庭成员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品德与社会》有许多活动与家庭有关,可以让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从中受到教育。
如教学《逛商场》一课时,让他们回去采访爸爸妈,了解平时购物的故事,了解商品的特点。
另外,调查、采访、观察、体验等活动都离开家长的配合和指导,所以要克苦难,就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有些活动,我们可以直接请家长来参加,既活跃气氛,又增加了帮手。
2.灵活运用社会资源社会各界人士是必不可少的资源,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优秀人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都是品德谋活生生的资源,充分地挖掘这些资源可以便课堂鲜活起来,在教学《衣食的来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许许多多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劳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服务,我请食堂师傅给同学们介绍了一块馒头的来历,请同学们采访、调查消防员、清洁工、农民、售货员、理发师,建筑工人……然后请同学们反思.假如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对身边的劳动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我的徤康成长二、我的家庭生活三、我们的学校生活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五、我们的国家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我见
利 用之 我 见
◎武 夷 山市兴 田 中心小 学 毛孑 L 荣
展 小学 《 品德 与社 会》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与 利 用研 究 , 可 以培
价值, 扮 演 着 统 领 教 学 内容 的 角 色 。 教 学 难 点 就 是针 对授 课 学 生 实 际 情 况 不 容 易被 多 数 学 生 掌握 和 理 解 的知 识 点 。 《 品德 与 社 会 》 教材 , 由于 编 者 立 足 的角 度 不 同 , 收集 素材 的 地 域性不同, 使 得 不 同 区域 的学 生 有 不 同的 接 受 难 易 度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把 握 教 材 重 点 的 同 时 ,结 合 学 生 的 基 础 知 识 和 心 里特 点 来调整教学方法。 例 如在 教学 品社 教 材 四年 级 上 册 《 呵 护 我们 的 身 体》 一课 , 如何呵护我们的身体, 文 中知 识 点较 多 , 为 了 更 好 的 落 实“ 怎样呵护我们 的身体 ” 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 , 我 对 教 材 内 容 进 行 了合 理 的整 理 与 扩 充 , 通过视频 、 图片等认识“ 呵 护 身 体 的 重要性 ” , 激 发 学 生 对 自己 身 体 的呵 护 不 仅 是 自身 学 习 、 工 作 的 需要、 父 母 的希 望 , 更 重 要 的是 未 来 祖 国 建 设 的 需 要 。 引 导 学 生 坚定锻炼身体, 克服 不 良的 生活 习惯 , 养 成 良好 的 生 活 习 惯 。加 强“ 养 成 良好行 为 习惯 , 珍爱生命远离疾病” 的意 识 。 3 . 深 入 挖 掘 教 材 中隐 含 的 教 育 资 源 教 学 中, 教师 可 以 利 用 身 边 现 有 的资 源 对 教材 中 的 素 材 进
如何有效地使用《品德》新教材
本 节课 的 感 想 ,从 而 为 自己树 立 了 “ 实 为 人 ” 的 诚 人生 坐 标 。 【 考 1建 构 主 义 认 为 :教 学 不 仅 要 关 注 获 得 了 思
什 么 知 识 ,更 要 关 注 知 识 获 得 的过 程 。这 样 的 教 学
过 程 不 再 只 是 忠 实 地 实 施 教 学 的 过 程 ,而 是 课 程 内
[ 关键词】教材 创造性使 用 策略
近 几 年 来 ,广 大 教 师 在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熏 陶 下 , 都 能 在 思 想 上 接 受 “ 教材 教 ” 的 教 材 观 ,也 渴 望 用
② 读报 时间 :出示
“ 林海燕 面 对 5 0万 元不动 贪 0
念 .通 知 中奖 彩 民取 票 兑 奖 ”和 西 安 体 育 彩 票诈 骗
-
兰予祝
如 何有 效地 使 用 《 德 教材 最 》 新
\
◇ 浙 江 嵊 州市 教 体 局 教研 室 叶美 飞
【 摘 要】在新课 程改革背景下 ,众 多教育工作者逐渐 意识到教材是 重要 的课程 资源,但 非唯 一的课程资
源 。 《 德 与 生 活 ( 会 ) 教 材 呈现 的 是 话 题 和 范例 ,为 教 师 创 造 性 地 使 用教 材 提 供 了偌 大的 空 间 。借 此 契 品 社 》 机 .应 尝试 着立 足 教 材 , 大胆 地 处理 教 材 ,最 大 限度 地 开 发教 材 ,创 造 性地 整 合 教 材 ,让品 德课 程 焕 发 异 彩 。
影 片 、调 查 研 究 等 ,以激 活 学 生 活 跃 的思 维 、喷 涌
的情 感 、灵 动 的语 言 。
以 图 为 主 、图 文 并 茂 是 《 品德 与社 会 》 的 教 材 特 点 。 德 育 目标 、教 学 要 求 蕴 涵 在 一 幅 幅 动 漫 插 图 中 ,为 了 帮 助 理 解 ,辅 以简 要 的 文 字 说 明 、关 键 词 提 示 等 。这 些 图文 给 人 以无 限 的 想 象 空 间 ,为 深 入 挖 掘 、合 理 开 发 、全 面 拓 展 教材 提 供 了 依据 。
依据新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摭谈
、
教 学 目标 的 制定 须 恰 当且 贯 穿 始 终
况、 自己对文本 的理解 , 对教材进行筛选 、 整合与重组 , 开发出大 量 的课程资源 , 真正实现从教教 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因此 , 可以
在如 下 三 个 方 面 努力 :
《 品德 与 社 会 》 程 标 准 的 总 目标 是 “ 课 旨在 促 进 学 生 良好 品
面, 教师在教学 中应始终作 为活动 的启发者 、 合作者 、 引导者 , 不
断地引发儿童的活动兴趣 , 为儿童活动营造 良好 的氛 围, 给儿童 活动提出必要 的建议 , 给予适 当的指导。这样 的 目的只有一个 ,
用教室的使用规则( 行为与习惯 目标 )学生了解学校生活 区、 ; 活 动 区、 习区的设施及使用 ( 学 知识与技能 目标 )学 生以探密 、 ; 调
成为对儿童生活的有效 指导 , 既丰富了儿童生活体验的过程 , 又 促进 了儿 童 积 极 主 动 的 发 展 , 现 了贴 近 儿 童 生 活 、 于生 活 、 体 高
指导 生 活 的课 程 理 念 。
三 、 学 过 程 注 重 课程 资 源 的 挖 掘 和 利 用 教
以及哲学 和伦理道德等多学科知识 ,使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在逐 步 扩 大 的 生 活 领 域 中 , 过 与 各 种 社 会 要 素 的交 互 作 用 而 不 断 通 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 中依据新课程标准 , 采用丰富的 、 直 观 的 、 活 的 、 放 的 教 学 形 式 , 学 生 大 量 动 脑 、 手 、 口的 灵 开 给 动 动 机会 ,让学生在多种多样 的活动 中促进个体品德 的形成和社会
活 的认 识 , 引导 学 生 成 为 热 爱 生 活 的人 , 大。 2教师资源 。 . 一方面 , 教师在上课时可把 自己作为课程的重 要资源加以开发 , 如在教学《 困难是什么》 , 时 教师可描述 自己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初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培养基本的道德判 断和行为习惯,树立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学段(3-4年级)
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 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归属感。
注重资源的实效性
确保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
关注资源的可持续性
确保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一次性资 源的浪费。
06
课程发展与展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德育课程到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演变,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性质与地位 • 课程基本理念 • 课程目标与内容 • 实施建议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课程发展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学生社 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强调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通过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共享与交流
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 享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评价与反馈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进行评价,及时反馈问题,调
整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注意事项
尊重学生主体性
确保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地 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 能力和素质。
例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活用”
从地理位置上选择学生最熟悉 ! 扬, 而女同学却津津乐道 的是寒 魄神 生们 各抒 己见 , 滔f 舀 不绝 。在此 基础 的内容,如教材中第 3 5 页上的图片 l 宫的美丽传说。 I 上 ,再 布置课 后继续 收看类 似 的片
・
29 ・
缪金龙 : 例谈《 品德与社会》 教材的“ 活用”
3 . 心 理 “ 近 化 , , 法
l
1 . 添加视 频赏一赏
乡太 落后 了 ,比不上杭 州这 个大 城 l
从学生 的年龄 、 心理 特征上选择 f
视频能够将音 、 形、 画融 于一体 ,
市。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教材上的内 』 学生自己最喜欢 的材料作为交流的 l 千言万语 的说教 , 有时还真不如让学
子 ,并将真实的感受记录在教材上 , 1 彼 此联 系的 、不 断深化 的经 验和体 I 有关 内容不断地补充到本课 中。 如笔
此时你不光会被学生那专注的表情 j 验。 由此, 让教材充分地“ 动” 起来, 让 J 者在本课 中不仅让同学们演唱 《 龙游
所感动, 更会对学生那 自 然、 真切、 实l 学生也“ 动” 起来 , 教学效果会更好 。 I 宝地》 这首县歌 , 还在教材 中《 在那桃
【 实感受
在课前, 笔者布置学生与家长合 I 生生活的各 个领域 , 需将多方 面的教 【 扬》 、 《 剪纸艺人吴芝瑛》等地方课程
2 . 时间“ 近化” 法
j 者的身份看完并熟悉了教材 内容 。 的
l 确, 在看第 一遍 的时候 , 教 材会 引发
从时间上选择最新 、 最 近发生的 I 学生的一些情感体验 , 有 时也会有些
现结合《 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下册第 l 材料补充教材。在这 日 新月异、 精彩 j 激动 , 但很快又会平静下来 。到真正 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 谈谈如何 j 纷呈的世界里, 学生的生活面貌也是 l 上课 时 , 教材上 的内容 已不 能引起 学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规范》中“我在生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保守模式,注重促进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出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同学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和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同学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同学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同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战略。
1、对话教学战略。
2、活动化教学战略。
3、体验性教学战略。
四、课时布置。
第一单元5课时第二单元8课时第三单元12课时第四单元9课时研究课题3课时预计37课时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对分科教育的挑战,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
因此,课程资源需要开发、需要整合、需要文化再生,这种再生存在于制度层面、心理层面、观念层面。
那么怎样实现课程的整合与教材的开发呢?
一、注重课程整合,优化教材资源
我们的教材是面向全体的,而不同地方的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是要靠教师去发现的。
因为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存在,为改革教材提供了依据。
以课文《我看家乡新变化》为例,那么多的图片、文字,有的是针对自己的家乡,有的是反映别人的家乡的。
面面俱到,平均着力,但缺乏重点,不能凸显教材的目标意图,这里应该有所取舍。
教学中,我选取了反映我们家乡变化的图文,如黄岩城区的变迁,并补充穿插自己和学生共同收集的相关的信息资料,这些资料的来源,有的是学生从报刊、杂志、相册、网络等渠道查找到的,有的则是我的课前劳动成果,特别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数据资料。
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的故事、照片、自己拍摄、绘画等资料,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更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
对这些信息资料归总并研究,通过欣赏交流,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感悟。
那些离学生较远的“别人的家乡”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看图学文、教师简介等方法,花较少的精力达成共识。
这样在详略取舍中突出重点,实现了对原教材资源的挖掘拓展、优化整合。
教学设计时要研究如何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筛选重点,举一反三,
实现能力的迁移。
如学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时,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其中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其余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则通过课外收集、课内汇报、讨论提高等方法,集思广益,充分感知。
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实现了各种知识的整合,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激发起学习兴趣,获得了最广泛的真实的感悟。
二、展示个性特长,转化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选择性。
把学生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展示地位,体现人文关怀的过程。
学生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我们要了解学生,善于开发和运用他们的长处。
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课堂中,学生的才艺展示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让擅长书法的学生挥毫泼墨,爱好声乐的学生一展歌喉,喜欢舞蹈的学生翩翩起舞,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无形无影地转化成课程资源,促进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使其增强自信心。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的能力资源转化成了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我们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动态生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境与问题。
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
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趣味性。
一次在学习《腾飞的翅膀》,了解家乡的新兴行业时,突然一个学生说,美容、美发等行业也是新兴行业,如洗头、洗脚等。
当
时,我和大家先是一愣,紧接着有的显得茫然,有的嗤之以鼻,有的断然否定。
当我了解到她的妈妈就是一个洗头工时,我请她说说她对她妈妈工作的了解情况,她说妈妈很辛苦,手上的皮肤由于常年浸泡都浸涨了、破了,经常吃饭不准点,节假日加班到很晚,等等。
她的介绍令很多同学不敢置信,于是我又请大家谈谈,她妈妈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大家向该同学的妈妈以及和她妈妈一样的辛勤劳动的洗头工、洗脚工和所有的劳动者致敬。
这样一来不但纠正了社会影响给学生对洗头工、洗脚工的偏见,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敬爱之情。
一次真实的课堂意外,只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校外实践,活用多渠教材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德育目标,提倡让学生对社会有初步的正确认识,在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只有从社会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我们可以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三年级开始,需要学生初步认识社区,而事实上,学生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对社区却并不了解。
于是,我带学生到社区参观,请社区领导、工作人员来做报告,回答学生的现场提问,参加社区组织的书画、文艺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拉近与社区的距离,增进对社区的认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家庭资源,创设情感体验的机会。
虽然很多人说,
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上两天双休日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的确,家庭生活及其文化环境对学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它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它同样也存在着更多的、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如果把它们搬到课堂上合理利用,就能成为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财富。
它能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的机会,弥补教材的缺失,开发并整合了学习资源的稀缺部分。
例如,请父母提供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养育自己的艰难,培养对父母的孝敬。
班级中有一名非常出色的学生,父母虽然都身患重症,但从未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学校请他们担任家长委员会成员,并应邀来课堂介绍他们为教育孩子所做的一切,谈谈这其中所克服的种种困难。
他们的演讲不但感动了大家,也深深激起了那名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让学生课前借助网络,收集与教材相关材料,以丰富学习内容,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能弥补教师所不能涉及的或遗漏的方方面面。
如在《共同生活的世界》一课的学习中,借助网络收集有关的世界名人、文化遗产、各地风俗等的信息资料,补充教材内容。
课上汇报交流,归类总结。
由于学生选择的网站不一样,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也不一样,因而选取汇报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这就促使学生把小小的课堂变成更广阔的翱翔天空。
为了提高实效,还要关注汇报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把收集到的资料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传达给同学。
这样,在收集中筛选、整理,在协作中创新、探究,提高了综合能力,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空间。
如何进行教材开发,使之既突破原有德育目标主导下的德育教材形式,又区分于综合社会学科、社会活动课程实施模式,是这一新型课程能否得以落实、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需要营造一个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共同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