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是指在医疗机构门诊部门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
门诊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安全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在门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例如:
1. 患者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如过去病史、过敏史等,可能导致医疗错误。
2. 包括护士在内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情况不了解,缺乏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护理计划,可能导致护理不足或错误。
3. 护理设施不完善或设备不可靠,如设备过时、缺乏维护等,可能导致设备故障、
安全事故等。
4. 医疗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如医护人员之间沟通不畅或互相独立操作,
可能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患者失望、重复工作等问题。
为了保证门诊护理的安全和质量,需要采取一些管理对策:
1. 完善患者信息系统,包括病历信息、医嘱信息、护理信息等,确保患者信息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
3. 定期检查护理设施和设备,维护和更新旧设备,确保设备和器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确保医护人员之间
的情况了解和协作。
5. 加强对门诊护理过程的监管和控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门诊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患者不满意以及工作严重受阻。
门诊护理中的安全管理对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不安全因素1.人员短缺:门诊护理中护士人员不足,容易导致工作负荷过重,护理照顾不到位,患者满意度低下。
2.患者拥堵:门诊患者众多,特别是在繁忙的就诊时间,患者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不满意和情绪激动。
3.设备故障:门诊护理所使用的耗材和设备必须正常工作,但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延误和错误。
4.信息传递不畅:门诊护理涉及多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如果信息传递不到位或有误,可能导致医疗错误和疏漏。
5.缺乏标准化操作:门诊护理中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容易导致护理不规范,医疗风险增加。
6.药品管理不当:门诊护理中对药品的储存、分发和使用管理不当,可能导致药品交叉感染和用药错误等问题。
7.医患沟通不畅:门诊护理中医患沟通是关键环节,如果沟通不畅、信息不准确,可能导致诊断错误和患者投诉。
二、管理对策1.合理调配人员:门诊护理中应根据工作量和需求合理配置护士人员,确保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2.优化就诊流程:通过合理的预约安排和分诊制度,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3.建立设备维护和检修制度:定期维护和检修门诊护理所使用的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和延误。
4.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建立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各方之间的及时、准确沟通,减少信息传递错误的风险。
5.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门诊护理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各类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
7.提升医患沟通技巧:加强门诊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质量,减少沟通误解和不满意。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对策加以解决。
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门诊护理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护理工作风险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护理工作风险概述 • 护理工作风险原因分析 • 护理工作风险防范措施 • 护理工作风险防范实例分析
01
护理工作风险概述
定义与分类
护理工作风险定义
护理工作风险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危害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护理工作风险分类
护理工作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行为风险、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等。
风险原因分析的重要性
识别风险因素
通过对护理工作风险进行原因分 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各种潜 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更好地采取 防范措施。
预防不良事件
通过对风险原因进行分析,可以 预防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临床挑战。
环境因素
病房设施不完善
医院病房设施不完善,如病床护栏、 呼叫系统等存在缺陷,给患者带存在噪音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不良影响,容 易引发身体不适和健康问题。
03
护理工作风险防范措施
人员防范措施
定期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技 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 业务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
风险防范措施的意义
01
02
03
保障患者安全
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可以减少患者受到的危害 ,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防范护理工作风险, 可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 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服 务水平。
维护医护人员权益
通过防范护理工作风险, 可以保障医护人员的权益 ,减少因不良事件导致的 纠纷和赔偿。
02
护理工作风险原因分析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范文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范文一、引言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是直接面对患者的重要人员,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护理安全隐患分析1. 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操作不规范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护士在给患者注射药物时未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可能导致药物用量错误、错误注射部位等,从而对患者造成伤害。
2. 护理设备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护理设备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隐患。
例如,床边调温设备可能存在温度测量不准确、过热等问题,给患者带来烫伤风险;输液泵可能存在输液速度调节不准确、报警系统故障等问题,影响药物输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人员管理不到位护理人员管理不到位也是护理安全的一大隐患。
例如,医疗机构未能及时对护士进行培训,使其缺乏相关护理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判断和应对突发情况;护士工作强度大、疲劳度高,容易影响工作质量和护理安全。
4. 患者个人因素患者个人因素也是护理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一些患者在医院期间容易发生跌倒,特别是老年患者、失去行动能力的患者等。
此外,一些患者存在过敏史、药物不良反应等,护士在给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需要特别注意。
三、防范措施1. 规范护理操作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操作规范性。
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确保自己已经掌握了操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
同时,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标准和规程,及时更新。
2. 完善护理设备医疗机构应及时更新护理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护士在使用护理设备时,应仔细检查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床边调温设备的温度测量准确性、输液泵的报警系统是否正常等。
同时,护士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3. 加强人员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其护理知识和技能。
同时,医疗机构应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和疲劳度。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门诊护理是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门诊病人的护理、病情观察、医嘱执行等方面,是门诊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门诊护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影响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本文将探讨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1.人员管理不到位。
门诊护理人员属于流动性强、工作变化大的人群,缺乏有效的管理,容易导致门诊护理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
2.医疗操作不规范。
门诊护理人员在医疗操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手卫生不到位、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容易影响到病人的健康。
3.设备管理不到位。
门诊护理设备多样化、种类繁多,使用频率高,如果设备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出现故障或设备失效等情况,影响门诊护理质量。
4.医疗安全管理不到位。
门诊护理人员对医疗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加之门诊病人就诊流程繁琐,医疗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医疗安全事故。
1.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
针对门诊护理人员流动性强、工作变化大的特点,建立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护士队伍的管理,提高门诊护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2.加强医疗操作规范的培训。
对门诊护理人员的医疗操作规范、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提高门诊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医疗知识水平,减少医疗操作不规范带来的医疗安全风险。
3.加强设备管理。
建立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标准,制定设备故障排除流程,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及时处理设备故障,解决使用设备带来的问题。
4.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让门诊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医疗安全的重要性,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结论门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人员管理不到位、医疗操作不规范、设备管理不到位和医疗安全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为了保证门诊护理工作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操作规范、加强设备管理和强化医疗安全意识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门诊护理的正常运行,确保门诊病人的健康和安全。
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通过对2009-2011年社区门诊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降低差错、纠纷发生率,提高居民满意度。
标签:社区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1-0067-02医疗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如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可能会导致医院和患者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性。
社区卫生服务以基层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强调为各人群提供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连续的、综合的、协调的、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1]。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护理不同于医院的专科护理,护理服务内容涉及面广,服务关系长期、固定,服务场所不定。
提高护理质量,对赢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社区护理持续、有效进行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社区情况,针对社区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制定防范措施,旨在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
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1.1 护士方面因素分析1.1.1 缺乏风险意识、法律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都得到了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风险逐渐增多。
而相应的是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护士对民事诉讼和医疗诉讼的平均知晓率仅为39.75%[2];忽视患者的知情权,不履行告知程序;泄露患者的隐私,有37.2%的护士认为同事间闲聊患者的家庭、经济、生活习惯等隐私,没有侵犯患者的权力[3];工作中易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举证倒置认识不清,忽视护理记录,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风险隐患预见性不足等导致在护理工作中稍有疏忽,就可引发护患矛盾。
1.1.2 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年轻护士由于全科知识掌握不全面,缺乏临床经验的积累,往往对患者的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不够全面,不能满意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缺乏评判性思想及观察能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机械地执行医嘱;基本技能操作不够熟练,“一针见血率”低,输液故障不能很快找出原因并熟练解决;技能操作局限于打针输液,对一些新知识、新技能了解不够;缺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不熟练等,易导致患者的不信任感。
影响门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
影响门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通过对门诊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从医院行为、流程、抢救设备、环境、建筑、法律意识等方面总结找出预防措施,提高防范意识,针对存在的隐患提出预防和解决的办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标签: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患者安全是在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以避免或预防患者不良的结果或伤害,是“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从医院行为、流程、抢救设备、环境、建筑、法律意识等方面考虑是否存在危害患者的因素,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现将影响门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总结如下。
1 不安全因素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来门诊就医的患者多、病种复杂、流动性大,患者踏进门诊大厅就诊前就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危重患者起病急,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潜在高风险等,患者不知道通过快速、短时直接去急诊科就治,而去排队挂号耽误救治时间;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不知道去总服务台找导医帮助,存在着跌倒的隐患;需要做胃镜检查的患者不按照医嘱和检查前要求注意事项,检查前当日隐瞒进食做胃镜,如果发生呕吐引起窒息的危险;做肠镜检查前不按照医嘱要求注意事项,清理肠道准备服过量泻药,造成重度脱水的危险;门诊地滑,卫生间湿,上下楼梯、电梯造成患者跌倒的潜在风险。
有的患者难以准确选择就诊科室,加上初诊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属于哪科范围,存在盲目就医;有的患者对医院环境比较陌生,挂了号找不到相应科室,或者需要多项检查,不能选择最优先检查程序延误就诊治疗时间病情加重;有的患者病情复杂,例如1位前列腺增生症的老年患者来泌尿科就诊,分诊护士为患者测血压发现患者的血压高达190/120 mm Hg,如果不及时降压治疗是很危险的。
2 加强患者安全因素的预防措施2.1 预防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笔者门诊大楼每层都设有导医服务,导医用准确的语言、热情、主动、敏捷的动作为患者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患者及时救治,避免了许多安全隐患。
影响门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
制度规范:完善的门诊护理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是确 保门诊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若制度规范存在漏洞或 执行不力,可能导致医护人员工作疏忽、流程混乱等 问题,增加护理风险。
针对以上不安全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 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改善诊疗环境,更新和维护医疗设备,完善制度规 范,加强监督等,以确保门诊护理的安全和有效。
医疗设备
医疗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操作便捷性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若 设备存在故障或隐患,可能导致诊断失误、治疗延误等问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 全。
管理因素
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门诊 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和隐患。若监督机制不健全或执行 不到位,可能导致问题积累、隐患扩大,最终引发安 全事故。
影响门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及预防措施
汇报人:
2023-11-20
• 引言 • 影响门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 预防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门诊护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 门诊护理是指在医疗机构门诊部门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包 括诊断、治疗、康复、健康宣教等多个环节。门诊护理对于保 障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护理质量
门诊护理安全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门诊 护理安全有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增强医疗机构的声誉 和竞争力。
法律法规遵守
提升门诊护理安全是医疗机构履行法律法规要求的基本义 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保护患者权益,减少医疗纠 纷,为医疗机构提供稳定的运营环境。
未来门诊护理安全与风险防控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患者因素
患者的遵医行为、自我保健意识及与医护人员的沟通配合也是影响门诊护理安 全的重要因素。若患者未能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治疗和保健,可能导致治 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
门诊部护士的危险因素识别与预防
门诊部护士的危险因素识别与预防门诊部护士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一环,他们承担着照顾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重要工作。
然而,门诊部护士在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正确识别和预防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门诊部护士的健康和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一、工作场所设计与管理优良的工作场所设计与管理对于门诊部护士的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作场所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1. 大楼结构与安全设施:确保门诊部建筑结构稳固,配备良好的防火和逃生设备,定期检查维护。
2. 空气质量与通风系统:定期检查空气质量,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 照明与电器设备:确保充足的照明,及时更换损坏的灯具和电器设备,防止因电气设备故障导致的意外事故。
二、生物危险因素的防控门诊部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患者,很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因此生物危险因素的防控是门诊部护士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1. 医疗废物管理:正确分类和处理医疗废物,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注射安全:遵守注射操作规范,正确使用针头,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3. 感染病例隔离:在发现感染病例时,及时隔离患者,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三、身体姿势和体力活动门诊部护士的工作需长时间站立、行走和进行其他体力活动,不正确的姿势和过度的体力活动可能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骨骼损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和预防措施:1. 合适的工作姿势: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间隔性地进行休息和体操活动,缓解身体的疲劳。
2. 人体力学设计:使用符合人体力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如调整座椅高度等,减轻身体负荷。
四、暴力和攻击行为由于门诊部护士与众多患者接触,他们可能遭受到患者或家属的暴力和攻击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安全培训:加强护士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暴力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安保措施:增加安保人员的配置,建立合适的监控系统,确保门诊部内部安全。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门诊护理是医疗机构最前沿的护理工作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机构的声誉。
由于工作环境和护理过程的特殊性,门诊护理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例如患者大量涌入导致的人员不足、无法控制的感染风险、医疗设备的故障等。
门诊护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对策来提升患者的安全保障。
人员不足是门诊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由于门诊病人量大,护理人员难以满足需求,容易导致患者等待时间长、医护沟通不顺畅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门诊病人的数量和需求进行人员调配,确保每位病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护理和照顾。
感染风险是门诊护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由于门诊病房内病人频繁更替,病人中可能存在传染病患者,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
要管理好这一风险,首先需要做好病人的分区管理,将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分隔,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
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洗手和个人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培训,提醒医护人员注意洗手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疗设备的故障也是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医疗设备的故障可能导致患者治疗的延误和安全的隐患。
为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监管机制,定期检修和维护医疗设备,并对使用设备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设备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应建立设备故障的报告制度,及时上报设备故障情况,以便进行及时维修和更换,保障患者的安全。
信息管理不规范也是影响门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门诊护理涉及到大量的患者信息和医疗记录,如果信息管理不规范,容易导致信息丢失或者错漏,从而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了解和处理。
为管理好门诊护理中的信息,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安全。
医护人员应加强信息录入的培训和管理,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人员不足、感染风险、医疗设备故障和信息管理不规范。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门诊护理是医院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承担着患者初步诊疗和治疗的任务。
然而在门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于这些不安全因素需要及时采取管理对策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医疗设施和设备不完善、医疗器械和药品管理不当、医疗过程中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
医疗器械和药品管理不当也是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由于门诊工作相对繁忙,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和管理药品时可能存在疏漏或不规范的情况,这就容易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在注射药品或进行手术治疗时,如果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感染或其他不良后果。
医疗过程中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门诊护理中存在的重要不安全因素。
一些患者在接受门诊治疗时可能存在对医嘱不遵从、无法正确表达病情等情况,这就容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意外情况。
为了解决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需要采取一些管理对策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医院应加强对门诊设施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
定期对门诊设施和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医院还可以加强门诊设施和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保证其符合医疗卫生要求,有效防范安全隐患。
医院应加强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管理制度,保证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采购、存储、使用和报废等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
医院还可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也是关键。
医院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宣传,向患者传达正确的医疗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来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加强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管理、加强对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门诊护理中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病人需求的不断增加,门诊护理成为医院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门诊护理虽然属于非重症患者的护理范畴,但也存在不少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因此,门诊护理中的安全管理也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1. 环境因素门诊护理的场所有时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空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过于吵闹或气味不佳的环境会让患者感到不适,极有可能增加其心理压力和其他身体不适感。
2. 药物管理门诊药品配给个别出现错误、患者自行使用药品、药物泄露或误用等情况,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3. 检查治疗门诊医护人员在进行患者检查或治疗时,可能产生感染交叉或操作不当、不严谨的情况,如医护人员不戴手套、不洗手,使用不干净的器械等。
4. 人际因素门诊护理中,医护人员和患者互动交流的方式和效果都比较重要。
医护人员的语言表达、态度等均可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影响。
同时,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也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等问题的产生。
门诊护理场所的清洁卫生应得到重视,保障患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同时,应加强环境噪声控制,控制无关人员进入,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隐私。
门诊药品配给应该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并做好相关记录。
同时,加强药物知识宣传,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避免药物被误用或泄漏。
3. 加强患者交流和沟通医护人员应当遵守医德医风,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定期开展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和疾病防治知识普及。
同时,加强对医师预约、接诊、看诊等环节的专业服务,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不便之处。
4.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患者投诉渠道和处理机制,做好患者意见的调查整理、统计和追踪反馈工作,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质疑。
总之,门诊护理的安全管理需要全方位的考虑,既要弥补事故防范和管理控制,又要处理好医院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门诊护理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医患沟通的桥梁,也是病患得到合理治疗的关键环节。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变得愈发突出。
这些不安全因素可能包括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过重、护理操作不规范、医疗器械的不合理使用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在门诊护理过程中接受不当护理,甚至造成意外伤害。
对门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患者在门诊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引言门诊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及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促进门诊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通过分析不安全因素和风险,明确门诊护理的管理对策,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提供可行的改进措施,提高门诊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效率,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符合人们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期待。
1.3 研究意义门诊护理是病人就医的第一站,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门诊护理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如患者安全风险、医疗事故风险等,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对门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有效管理这些风险,提高门诊护理质量,对于提升患者治疗体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门诊护理中的风险和隐患,从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对门诊护理中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有助于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全面提升门诊护理服务水平。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门诊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门诊护理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门诊护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可能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门诊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门诊护理中存在着医疗事故的风险。
由于门诊护理的工作环境复杂,工作强度大,护士和医生可能会因为疲劳、沟通不畅、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门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门诊护理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流程,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门诊护理中存在着药物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药物是门诊护理中常用的工具,但是药物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门诊护理部门应该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药品的存储、配药、给药等具体步骤,严格执行药品的操作规程,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门诊护理中存在着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由于门诊护理过程涉及患者的个人信息,如果不加以妥善保护,可能会导致患者的个人隐私被泄露。
为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门诊护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意识培训,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加密和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
门诊护理中存在着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由于患者对抗生素的需求较高,一些医生和护士可能会滥用抗生素来治疗病人,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甚至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危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门诊护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管理,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严格执行抗生素的使用指南,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
门诊护理中存在着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
由于门诊护理人员较少、工作量大,患者可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治疗。
长时间的等候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门诊护理部门应该优化门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
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社区门诊护理是指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卫生院等单位提供的医疗服务。
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门诊护理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病人、医护人员和机构三个维度,探讨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护理对策。
一、病人维度1、看病难病人选择社区门诊护理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大城市的医疗机构排队挂号需要长时间等待,经常需要几个月或者更久的时间。
然而,社区门诊护理医生的时间毕竟有限,尽管每天时间很长,但却医生相对较少,导致很难为每一位病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在这个情况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降低医疗服务的等待时间,完善医疗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增强科学评价的手段等,以提高病人便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病情复杂大多数社区门诊护理病人多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这些病人通常病情较为复杂且需要长期护理。
然而,社区医生的整体素质较低,护理经验不足,难以满足病人的需求。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社区医护人员继续教育,提高社区医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与专科医生的联系和协作,推广护理和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将社区医护人员培训成为多元化和多技能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医护人员,以应对病情复杂的情况。
二、医护人员维度1、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社区门诊护理的目标是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然而,由于社区医生受教育水平较低,缺少应有的临床专业技术训练,导致医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提供符合病人需要的卫生服务。
如何提升医护人员素质是关键。
应加强社区医生的持续教育,为社区医生提供相关的培训,加强临床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
2、医护人员疲劳度大由于服务的时间过长,医护人员往往需要加班赶工,长时间的工作会使他们身体疲劳,思维退化,严重影响医护人员服务的质量。
关键是要增加医疗人员的数量,为门诊护理提供充足的医疗接待,严格控制医务人员工作的时间,确保医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務品質,达到优质的护理服务目标。
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2014.05医院管理181护理风险,指的是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如配合抢救、处置、操作等)中可能引起患者伤害及医院损失的各种不确定情况[1]。
为分析社区门诊中的常见护理风险因素,总结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本研究对本社区门诊护理工作中所发生的各类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本社区门诊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类投诉、纠纷等事件,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风险因素。
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本社区门诊共发生28起护理风险事件,其中护理纠纷10起,投诉12起,患者殴打护士6起。
2 结果通过分析28起护理风险事件,发现导致这些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及管理两方面。
2.1 护理人员因素(1)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不扎实,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很难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
对于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也无法满意解答。
观察能力及评判性思想相对缺乏,对于很多护理操作也只是一知半解,仅能机械地、简单地执行医嘱[2]。
在操作技能方面,年轻护士的操作技巧也不够娴熟,在发生输液故障时,也无法快速找出故障原因,有效解决。
此外,一些年轻护士的工作能力仅仅体现在输液、打针上,新技能、新知识的更新速度慢,也无法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对各种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不熟悉,这些因素都容易让病人产生质疑。
在12起护理投诉事件中,有8起因护士在对婴幼儿做静脉穿刺时,未能找准血管,做到一针见血,给患儿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导致患儿家长发起了投诉。
(2)法律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茹鲜姑丽•吐鲁洪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喀什市 844000【摘 要】目的:分析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方法:收集本社区门诊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类投诉、纠纷等事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风险因素,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
门诊护理安全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门诊护理安全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随着医学知识的深入普及,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患者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
工作中对护理安全问题有预见性,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各种护理缺陷,差错和纠纷,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标签:护理安全;危险因素;防范措施护理安全问题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让。
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前提,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保证。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患者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以及维权意识提高,给我们广大的门诊医务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戰,因此护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可及时避免各种护理缺陷,差错和纠纷发生,有效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让患者获得优质、高效、满意护理服务。
现将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防范。
1护理安全潜在危险因素分析1.1护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潜在危险因素1.1.1护士综合素质护士的综合素质决定提供怎样的服务。
门诊护士大多数是高龄、带病、哺乳期或者不适应病房工作的护士。
她们大多数学历偏低,外出机会少,个体体质差,家庭压力大,使其容易产生身心疲倦的心理。
1.1.2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对”医疗风险无处不在”总是报侥性心理,另外,门诊由于都是一些才老护士,人到中年,情素不稳定,对知识更新不积极,对工作只求完成不求认真,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也是欠耐心解回答,只盲目执行操作,不认真解释和进行告知义务。
1.1.3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服务的核心是实现对人的全面护理,满足人们期待的需求。
而门诊患者就诊高峰期集中,时间性强,流动性大,等后时间长,要求也高,在等候过程中已心存不满,一到护士站如果有的护士不能正确对待,不注意自身的修养,表为态度生硬、表情淡漠,不主动热情,均可激化护患之间的矛盾。
1.1.4医护、护患沟通不良护士缺发良好的语言沟通艺术,在工作中,医护之间没有使用尊重,商量及文明用语,引起医护矛盾,引起患者误解。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有哪些?如何应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有哪些?如何应对?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医疗护理行为所致患者受伤、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者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一般可分为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那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应对呢?——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包括以下几类:(1)门诊就诊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2)诊断或者治疗失误所致的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诊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者输血不良反应;(3)由于医疗器械或者医疗设备的影响,给患者或者医务人员带来伤害;(4)因工作人员或者陪护人员给患者带来的伤害;(5)严重的院内感染;(6)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1)管路滑脱:鼻饲管长期经鼻腔插入,患者会觉得瘙痒不适,不自觉抓挠,拔出胃管。
也有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护士粗心大意用错探头仪,导致康复治疗无效。
(2)输液相关事件:可能与查对不严谨、病情观察不仔细、巡查不及时等有关。
(3)给药错误:因未严格落实查对制度、粗心大意、未向患者介绍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导致给药错误。
(4)跌倒(坠床):老年患者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比较迟钝,视觉、听力减退,经常服用降糖药、安眠药、降压药等,血压、血糖等不稳定时可能发生跌倒。
护士巡视的次数不够,或者间隔时间太长,未能及时发现和帮助患者,也会增加跌倒、坠床风险。
(5)烫伤、针刺伤:针对肢体循环障碍引起感觉障碍的患者,入院评估不够细致,用热水袋取暖时,有可能导致患肢皮肤烫伤。
(6)技术错误:静脉输液或静脉采血操作技术不够精湛,针头并未完全穿刺在血管内;重症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药物外渗;患者配合度较差时有躁动,导致针头脱出血管;穿刺部位反复多次穿刺;责任护士未及时巡视或者检查不仔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作者:邢海玲邢海荣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31期【摘要】通过对2009-2011年社区门诊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降低差错、纠纷发生率,提高居民满意度。
【关键词】社区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1-0067-02医疗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如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可能会导致医院和患者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性。
社区卫生服务以基层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强调为各人群提供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连续的、综合的、协调的、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1]。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护理不同于医院的专科护理,护理服务内容涉及面广,服务关系长期、固定,服务场所不定。
提高护理质量,对赢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社区护理持续、有效进行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社区情况,针对社区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制定防范措施,旨在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
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1.1 护士方面因素分析1.1.1 缺乏风险意识、法律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都得到了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风险逐渐增多。
而相应的是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护士对民事诉讼和医疗诉讼的平均知晓率仅为39.75%[2];忽视患者的知情权,不履行告知程序;泄露患者的隐私,有37.2%的护士认为同事间闲聊患者的家庭、经济、生活习惯等隐私,没有侵犯患者的权力[3];工作中易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举证倒置认识不清,忽视护理记录,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风险隐患预见性不足等导致在护理工作中稍有疏忽,就可引发护患矛盾。
1.1.2 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年轻护士由于全科知识掌握不全面,缺乏临床经验的积累,往往对患者的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不够全面,不能满意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缺乏评判性思想及观察能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机械地执行医嘱;基本技能操作不够熟练,“一针见血率”低,输液故障不能很快找出原因并熟练解决;技能操作局限于打针输液,对一些新知识、新技能了解不够;缺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不熟练等,易导致患者的不信任感。
1.1.3 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意识社区门诊治疗以静脉输液为主,不良事件也多与静脉输液有关。
部分护士工作态度不严谨,执行查对不严、违规操作。
如注意力不集中,抄错医嘱、加错药、贴错标签等,存在惯性思维、定性思维。
巡视病房不及时,不主动,过度依赖呼叫器,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如输液渗漏、提前拔针、输液反应等。
家庭护理时,由于服务场所家庭化,社区护士在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可能没有认真执行查对、记录等护理常规制度;也可能由于条件设施有限,而没有认真洗手、不正确处置医疗废物;或由于与患者比较熟悉,没有严格遵守告知、知情同意制度,从而给患者的安全带来隐患[3]。
1.1.4 服务意识不强老护士不能及时更新观念,延续“患者求医生”观念,服务意识淡薄;年轻护士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同情心,工作主动性差。
存在医德修养不够,遇事容易情绪化,服务态度生硬现象。
1.1.5 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全科医疗重视人胜于重视疾病,重视伦理胜于病理,重视预防胜于治病。
将求医者看成是自己的朋友,理解患者,带有强烈的人文情感,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把握情感、生命、疾患三者的平衡关系[1]。
而年轻护理人员的概念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只重技术操作却忽略人性化护理,导致护理人员重技术轻服务的现象严重,忽视了患者的情感、思想、精神需要。
1.1.6 急救应对能力欠缺低年资护士多无大医院工作经历,而且在医院实习期间,重点科室的轮转有时流于形式,偶有临床抢救机会,也只是参与一些辅助急救工作,对急救工作过程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
社区工作后,社区居民家庭内发病重症患者一般都直接转送上级医院,更减少了实践锻炼机会;平时疲于日常事务而忽视业务学习,急救操作程序与方法荒疏、急救药物的剂量、作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知识了解不深等,加重急救能力的缺失,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1.7 缺乏交流沟通技巧良好的护患沟通是社区护理得以长期、持续、有效进行的基础。
护理人员随时都要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收集健康资料,发现健康问题,协商解决方案并实施,通过交谈了解护理措施效果,实施健康教育,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患者后期自我管理水平。
年轻护士有一定的与患者沟通意识,但欠缺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如语言简单生硬,不善于把倾听、提问、沉默、抚摸等沟通技巧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难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沟通主题不明确,缺乏计划性,没有合理安排交谈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可能由于忽略了对某些沟通内容的斟酌,某些语言脱口而出而存在潜在的护患纠纷的隐患[4]。
1.2 管理因素管理者风险意识不强,对工作重点、风险高危环节把握不严;忙于日常工作而疏于管理或监督不力,如碍于面子而不纠正护士的违规操作;护士业务培训不到位;护理制度不健全,如各项风险预案、家庭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感染监管、执行不力,消毒效果监测缺失等。
2 防范措施2.1 增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法律意识,指导护理行为。
规范准确记录护理文书,发挥护理记录单在医疗纠纷中的维权作用。
强化医护风险共担、护患风险共担意识,克服“医嘱错误与护理无关” 观点[5],严格履行告知程序。
注重患者隐私的保密。
倡导主动、无惩罚性差错管理制度,科室护士长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登记本,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或差错苗头,鼓励护士及时登记上报,利用晨会、交接班或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讨论医疗纠纷案例,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关爱患者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体会患者的心情与感受,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嘴勤,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为增强服务意识,塑造护士形象,我所聘请高校礼仪教师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礼仪培训,规范言行举止,统一使用文明用语,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如接电话、接待患者、护理操作等,将文明用语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提高患者满意度。
2.3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尤其家庭环境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慎独精神,尊重患者的权力,认真执行查对、洗手、记录、医疗废物处理等护理常规,保证患者安全。
2.4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以“三基三严” 为重点,以强化基础、提高技术、改善服务为目标,加强护士业务培训。
笔者所在单位设有专职人员负责科教培训,每年初制定学习计划,加强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
方式有三:一是联系参加外单位业务讲座,二是聘请外院专家讲课,三是组织本单位人员讲课。
课后就讲课内容组织考试,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年轻护士每两周一次基础理论考试,每月一次技能操作考试。
记录成绩,年底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年轻护士轮流到大医院相关科室进修,结合社区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
鼓励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
2.5 加强急救应对能力的培养制定常态化培训计划,重视定期培训学习应急风险预案的重要性,保证急救能力的持续。
要求熟练掌握门诊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对常见的急症能迅速作出评估,并能采取正确、及时的护理措施。
培训采取场景模拟的方法,强化实用效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2.6 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
安排有经验的老护士带教示范,结合实际传授与不同患者沟通、化解矛盾的技巧。
要求护士尊重患者人格,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使用文明规范语言,语气温和;耐心倾听,鼓励患者谈出自己的想法;正确及时处理患者提出的问题,满足其需要;保障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避免说教式语言,不突然改变话题、给予虚假保证;注意场合,维护患者的隐私等。
2.7 管理方面2.7.1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直接关系到护理服务质量。
作为管理者,要根据护理队伍现状,重视护理人员的合理搭配。
护士长在排班时要充分考虑值班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搭配,使每个班次的人员整体结构均具备应急处理突发意外的紧急能力[6]。
根据不同护龄,安排不同的班次和工作任务。
如入户治疗时,安排经验丰富、有一定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护士。
门诊治疗患者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以科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2.7.2 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护理风险管理的保障。
完善相关的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
重视知识更新,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综合能力。
广泛听取各方反馈意见,及时答复或解决。
护士长要敢于管理,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重点进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和抢救仪器使用维修制度等的检查,狠抓制度落实。
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士是护理行为的具体执行者。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基层卫生机构,长期服务于社区居民,负责辖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断治疗及各类人群的保健管理。
社区护理质量更多体现于服务意识、语言沟通艺术、人文关怀及基本技能方面,强调细节。
通过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培养护士综合素质能力,减少护患纠纷,融洽护患关系,对社区护理的长期、持续、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讲义[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3-10.[2]李小英,佘金文,袁琳.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3):323-324.[3]万巧琴,杨爱军.社区护士的家庭护理安全相关知识与行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26.[4]黄文霞,熊书君,谭永琼.护理专业学生治疗性沟通能力的困惑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7,13(4):365-366.[5]孙巧惠,边乐梅,段宝玲.手术室医护耦合性差错及防范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28.[6]冷育清,李玉芬,商月娥,等.门诊高危患者就诊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