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知识点梳理一、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创意大惊奇》等。

二、故事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善于活用所学知识。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关,不相信自己能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些情况而写的。

三、理解词义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5.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问题解疑1.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问题更新颖。

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

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

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体现了什么哲理?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
2、从这一现象背后还能引发哪些富有智慧的思考呢?——引入课文
二、梳理层次间关系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探讨了什么话题?
如何具有创造性思维
2、围绕话题分了几个部分进行阐释?说清了哪些关键问题?
1-3有好奇心4-8运用知识9-12留意灵感13总结归纳
3、用自己的话阐述好奇心、知识、灵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4、本文的议论顺序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
递进顺序层次鲜明,具有较强的逻辑说服力
三、品析层次间的过渡
1、在写作中,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引导读者的思维不断深入的?(宏观与微观)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承上启下的段落;以否定性的转折推动思考的逐层深入。

环环相扣。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作者试图与读者建立怎样的关系?结合文本思考,这种关系的确立是否必要?
建立合作商讨、对话的关系。

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3、运用文中的过渡词,就一个话题进行分两到三个层次进行逐层深入的论述。

《谈创造性思维》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等著作。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道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创造的人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我们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成的。

作者想要说明,普通的人只要能有自信,不断地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知识积累1.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2.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可动摇。

3.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

4.汲.(jí)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5.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6.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7.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8.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

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有效。

9.探求:探索追求。

10.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11.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2.不言而喻:不用解释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显而易见。

喻,明白。

13.持之以恒: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恒,恒心。

14.一事无成: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15.毫不相关: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毫:丝毫,形容极细微。

16.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考题例析1.(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下列各句子中,加红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欢迎。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 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 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 是他的名言。
知识备查
1.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
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
用文体。
2.议论文的要素
论点 三 要 素 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 和看法 论据 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
19 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事实论据。 3.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新课导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侧看
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
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快速朗读课文,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富
有创造力的人。
(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
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
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逐 层深入的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活用知识的观念对于创 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 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 中前进的。
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 论 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 驳 论 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 点的论证方式。
4.论据可分为两种:事实论据 5.常见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 引证法 喻证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docx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川,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木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 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冇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滩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冋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來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对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i) 压榨(zha) 根深蒂固(di)• • •孜孜不倦(zT) 锲而不舍(qie)•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谈创造性思维》名师课件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谈创造性思维》名师课件1
谈设问的作用。
目录
1 导入 2 分析开头特点 3 分析文章阐述的问题 4 理清文章的内容 5 对比分析 6 品味语言特点
1 导入 请大家观察以下两张图片。它们有什么不 同?又有什么联系呢?
这两张图片都是互为颠倒的一幅图片, 是正看与倒看的角度不同,产生了截然不 同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不同角度看 待问题而产生的。
5 对比分析
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并且再次重 申了拥有创造力的三个要素。
6 品味语言特点 找出文章的设问句,并体会表达效果。
谢谢观赏
2 分析开头特点
本文开头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 写的好处是什么?
3 分析文章阐述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 么?本文围绕什么问题进行阐述的?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是错 误的。
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阐述。
4 理清文章的内容
具有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分组讨论 一下,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5-8段的结构运用思维 导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谈创造性思维》精备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精备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精备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谈创造性思维》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通过讲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分析,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仍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2.难点: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创新产品,引发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4.实践运用: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定义:……特点:……作用:……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练习、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九上《谈创造性思维》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谈创造性思维》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谈创造性思维》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创造原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逐渐凸显的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创新有着如此急切的呼唤,没有哪一个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

如何创新,怎样创新,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问题。

本文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而写的。

二、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著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等作品。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探求:探索追求。

创意: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压榨zhà:比喻剥削或搜刮。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

二、主题概述本文从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并锲而不舍地探索,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

引述材料,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

论述形成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并举例证明,分析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

只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四、鉴赏品读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解答更加吸引读者。

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2.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


区分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根据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
信自己
3.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2.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
不觉地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地汲
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
(比喻做
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地把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保持好奇心
结论 探求新思路 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发展小灵感
写作特色
1.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然 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点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 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样层层递 进,将道理说得透彻、明白。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有理有据。
①要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②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③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 用所得的知识; ④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 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课堂小结
引论 设题并分析答案 创造性思维

创 造 性 思
本论
要有创造性思维 怎样具有创造性思维 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设题并分析答案,表明“正确答 案不止一个”: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即“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谈创造性思维》讲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谈创造性思维》讲析

B.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
成的图形。
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
C.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正确。 D.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 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本文怎样开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好处: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 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 ①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
一个学生;
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
个学徒; ③富尔顿刚人发人明都出具来有的创轮造船力被人
处们处认是为创是造一之个地蠢,物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研习(13段)
思考: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 关键在哪里?
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 哪里? 关键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
发论明证了方乒法乓及球作游用戏,:从作此者开运始用了了游举戏例机的论革证命方。 法,举出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机,罗 兰发明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典型、具 体而又有力地阐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 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
谈创造性思维
新知导入 考考你的创造 有这样力一则寓言:上
帝为人间制造了一个怪结, 被称为“高尔丁”死结, 并许有承诺:谁能解开奇 异的“高尔丁”死结,谁 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试 图解开这个怪结的人都失 败了,最后轮到亚历山大,
他抽 出宝剑, 一剑将 “高尔丁” 死结劈为 两半。于 是他就成 了亚洲王。
谢谢
课堂总结
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 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 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 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 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 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 重要性。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

《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一、说教材《谈创造性思维》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谈创造性思维》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这是九年级学生所学的第一篇较为典型的议论文。

通过学习此文,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启发他们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

二、说教学目标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文,而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比较生疏,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

1.探讨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及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

2.品析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

3.激励学生积极探求问题,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三、说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讨论法: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大胆对课文质疑,开展讨论,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PPT《谈创造性思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PPT《谈创造性思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 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看法。
用语十分准确、严密,说明“根据”不只一种,突出了重点。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 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这两句表达作者对知识的态度,既承认知识的掌握是必 须的,也表达了光拥有知识是不够的。
4.作者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 常重要?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 就会止步不前。而“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就会 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 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 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10.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 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②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 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考虑到了特殊情况,说话很有分寸感,用语严密。
写作技巧
❶ 图表开篇,新颖独特。
开头设置问题,引出观点,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 省。文章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 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

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知识清单:第五单元 19 谈创造性思维

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知识清单:第五单元 19 谈创造性思维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一、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二、写作背景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微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三、字词(1)字音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2)词义【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四、结构层次《谈创造性思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第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第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所在。

五、课文分析1.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创意大惊奇》等。

二、故事背景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善于活用所学知识。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关,不相信自己能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些情况而写的。

三、理解词义
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5.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③):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问题解疑
1.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问题更新颖。

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 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7.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
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六、课文主题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希望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源自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