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迟福林)
11经济学家访谈迟福林
11迟福林:中国应改革政府主导型经济2010-07-06 15:08:55来源: 网易财经跟贴31 条手机看股票网易财经7月讯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他长期研究中国改革。
他主张改革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呼吁把土地权益还给农民。
以下为访谈实录:中国应进行第二次转型网易财经: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虽然在海南,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全国性的,这方面迟院长有没有经验向我们介绍一下?迟福林:中改院1991年成立。
1992年我们就开始提出来,搞改革研究的,能不能先改改自己?寻求以改革的办法办院,走一条民营软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所以从1992年开始,我们就实行企业化管理.1993年在上级,包括海南省、包括当时的国务院、国家体改委的支持下,我们进行了企业登记,变成了一个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法人治理机构,这么多年来,实行董事局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在这种智库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的体制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我们这个机构设在海南,但是不可能在海南养很多很多的科研人员。
怎样走出一条社会化的路子?我们就靠网络。
我们建立了一个高层学术委员会,主要建立了一个“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需要谁来研究某个课题就请谁,所以现在很多经济学,包括政治研究的一些专家和官员和我们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我想我们中国问题的研究,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所以成立了中改院之后,我们就十分注重国际合作,而且到目前为止,在商务部和相关部委的支持下,我们的国际合作项目层次比较高,做的项目也比较多。
我把我们的体制概括为九个字,叫“独立性、网络行、国际化”。
这个机构到今天已经成立快19年了,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我们就是用改革的办法先改了自己,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借鉴国外发展方面的某些对我们可以有启示的地方,来办一个中国改革的智库,在改革的决策和改革的研究中能够发挥一点作用。
城乡二元结构能否实现历史性突破
城乡二元结构能否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07月07日人民论坛杂志作者: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夏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区域研究所所长)“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处在由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转变之中。
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程度直接相关联,城镇化主导将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供重要的历史机遇,“十二五”有望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课题。
问题在于,这些年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城乡失衡的矛盾和问题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
例如,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有所扩大。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我们的看法是,在工业化主导时代,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城乡二元结构直接联系。
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不仅是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决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未来5年左右,我国将开始进入城镇化主导时代。
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46.6%提升到50%以上。
第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历史拐点。
从国际经验来说,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是城镇化快速提升的关节点。
根据相关研究,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
第二,未来3~5年,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的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处在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
第三,中央明确3年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估计5年左右放开大城市的户籍是大势所趋。
由此,城乡一体化将有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为城镇化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首先,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为例,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3.58:1扩大到2007年的5.91:1。
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乡分割的格局,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其次,以城乡社会福利制度为例,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直接促进城镇化进程。
我们的估算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在形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中至少占有30%~40%的权重;再次,以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例,当前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已经达到1.2亿,尽快改变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与政策安排,能够加快农民向城镇流动,明显地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第二次改革:经济强国的核心因素——对话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第二次改革 :经济强国的核心因素
对话 中国 ( 海南 )改革发展研 究院院长迟福林
如何解决未来 1 年甚至3 年面临的挑战 ,我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那就是 :未来的 O O 可持续发展 ,出路在于推进第二次改革 ,从生产主导 向消费主导转变
一 人 民论坛记者
第 二 ,体 制与体 制 的矛 盾 。比如 , 投 资消费失 衡 的突 出矛 盾 ,既有市 场体
第一,体制与政策的矛盾。在这次
因此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场经济体制 ;第二次改革 ,我国开始进
展成为改革的主要挑战,基本 目标是建 第一次改革 ,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
反危机中,应当说政策调整很到位 ,及 着 眼于发 展方 式转型 这一 历史使 命 ,我 入到发展型的新阶段 , 促进人的自身发
显不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已经受到其 对各领域改革工作的衔接和配套都有重 第一次改革 , 国总体上还处于生 我 他更为广泛的因素制约,比如说社会基 大影响,同时也对市场的信心和预期产 存型阶段 ,解决温饱问题是改革面临的
础和 行政体制 。 生较大影 响 。
主要 挑 战 ,基本 目标 是建立 社会主 义市
第三 ,政策与 政策 的矛盾 。上下级 革”,接下来1 q甚 至3 年 的改革应 o< 0
迟福 林 :当前所处 的历 史阶段 、改 政府 问、政府各部门间政策打架的事情 称之为 “ 第二次改革”。两次改革需要
革环境 、改革面临的矛盾与3 年前有明 很多。应当说 ,政策与政策之间的矛盾 解决的矛盾对象已有重大变化 : 0
化 的 矛 盾 和 问题 。
陈阳波
Hale Waihona Puke 我 国需要尽快启 动 “ 第二次改革 ”
建设美丽中国要科学推进城镇化
建设美丽中国要科学推进城镇化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似乎离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距离。
城镇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随心所欲的造城运动,大干快上搞城镇化,必将后患无穷。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城镇化将使我国原本十分紧张的粮食供应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雪上加霜。
目前一些地方搞城镇化,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
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至少六层高的回迁楼房中一套10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
新楼占据的是良田,拆旧房腾出的土地搞商业开发了。
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且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其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欧美的2至3倍,商业化种子价格是传统种子的数倍。
虽然我们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进口粮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的。
大量农民离土后,如果土地没有人伺候,满足粮食供应就只有求助于其他国家,这是非常危险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城镇化应该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
建议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
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农民不必上楼,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稳定种粮大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因为食物生产者没有离土,人勤地产,就可以少用化学办法乃至转基因控制病、虫、草害,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就业。
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正处于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要使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方向已达成共识,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哪些阻碍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推进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历史的关节点《南风窗》: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迎来了第12 个五年规划,各界都对“十二五”寄予厚望,认为“十二五”将是改革的再出发,是很多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推进时机,您认为呢?迟福林: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向富民强国,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将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将为我国今后30 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构筑坚定的体制制度基础。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总的判断是:“十二五”是中国发展方式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也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改革有“三条主线,”即: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
《南风窗》:这三条主线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后继乏力,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时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这应该也是您提到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难点所在。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相对容易把握,即以经济总量为导向,那么第二次转型如何把握呢?迟福林:第二次转型应该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
经济总量导向是在普遍贫穷情况下的选择,只要经济总量上去了,贫困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基础。
但是,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百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便会出现很多总量导向解决不了的问题。
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 农民工市民化是关键
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农民工市民化是关键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
来自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林主持。
与会专家认为,破题新型城镇化,加快新型城镇的发展转型,是我国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专家们建议,要顺应发展与转型的大趋势,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释放城镇化扩内需、促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城镇化是一个大战略与会专家认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认为,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不必太悲观,应充分估计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只要充分发挥和释放城镇化这个巨大潜力,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为此,应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战略。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是调整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选择;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预计到2020年,我们的城镇化率能达到60%左右。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为此,要把短期需求和中长期需求结合起来,在战略层面要有一个通盘考虑,在体制和政策方面也要有重大调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第一,从当前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从中长期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第二,城镇化为提升产业,创业和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第三,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第四,城镇化能更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原则;第五,城镇化综合效应很强,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真正从经济大国发展成经济强国意义重大。
二、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破题新型城镇化是当务之急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乡统筹到了历史关键点——本刊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说 是 加快 推 进 城 乡 一 体化 的进 程 ,从 现
小康》: 有专 家称 ,“ 乡统筹综合 城
改革 ”是 一 种 变相 的征 地 ,您 怎 么看 ?
前 闭幕 的 十 七届 五 中全 公 共 服 务 均等 化 上 有 一 定 的历 史 胜的 突 试 ,现在 不 建议扩 大 。 “ 十二 五 ”期 间要 着力 保 破 ,“ 十二五 ”期间如果 把制度可 以统 推 进 基 本 公 共 服务 均 等
一
小康》: 现在有这样一个现 象,农
外 经 济 ,加 大 对 农 民的 直 接 经 济补 贴 ,
土地规划的前提 下,要统一建立完善农民
的相 关制度 安排 。
工土 地 使用 权 的 转让 、出租 、 抵押 、入 股 乡统筹和结构调整相结合 ,广东不是就公 共 服 务均 等 化谈 均 等 化 ,而是 以发展 方 式 转 变 改善 民生 大局 。在 这 个 大 目标 下 ,广
城 乡统 筹 突 出 的 矛盾 就 是 土 地 制 度 误解。农民工进城来,不等于剥夺土地 ,
, 历史” 以城市 化为 重 改革 问题 ,土地 问题 的 核 心就 是能 不 能 不 管 怎 么 城 市 化 ,农 民土地 所 有 权 是 长 、“
1弋 S 上I rP
期 稳 定 的 ,只 是 在 家 庭 基 础 上 有 继 承 权 , 以城市化为重点推动城乡—体化 转让 土地 要 遵 循 自愿 原则 ,这 只是 农 民一
: 究 改 革 开 放 进 程 中 的 研
“ 十二五 ”期 间要 加快 推进 城 乡公 共 服务 他 们 觉得 还 不如 在 衣村好 。 迟 福 林 : 个 问题 是 观 念 上 的一 个 这
农村改革国际论坛
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2010-08-0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今日在此间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应“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并建议将此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政府转型的约束性指标。
“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8月7日在海口召开,逾400位来自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出席。
迟福林提出:“十二五”期间“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头戏,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他指出,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客观现实。
首先,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
2009年农民工总量达2.3亿人。
第二,农民工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
2.3亿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约有1.5亿人。
这些年城市新增人口主要靠农民工数量的增加。
如果“十二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城市人口将突破7亿,城市化率有望达到52%~55%。
同时,农民工群体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十二五”时期,“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进城,而是为了谋求发展而进城。
其利益诉求也开始多元化和现实化。
他介绍说,中改院近期组织的“十二五”农村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专家认为,“十二五”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或初步具备,“农民工”三个字应当成为历史。
他认为,从需求来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将2.3亿大群体的潜在消费变成现实需求。
从条件来看,今年国家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亿,客观上已具备一定的财政能力来推动并最终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从政策展望看,“十一五”时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明显进展。
从实践来看,发达地区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长三角、珠三角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估计在2~3年内会有一定的突破。
城乡统筹到了历史关键点_本刊专访中国_海南_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封面故事40 小康 INSIGHT CHINA城乡统筹到了历史关键点大城市发展的实践,不支持“城市越大,贫富差距越大”、“城市越大、城乡差距越大”的观点。
事实上,以城市化为重点将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文|《小康》记者 谈乐炎——本刊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
现在出现的土地换社保,合村并村是不妥的,我是反对的。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缩小城乡差距,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到城里做同样的工作应该有相同的收入水平,土地永远是农民自己的财产,土地换社保的做法实际上是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小康》:有专家称,“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一种变相的征地,您怎么看?如何避免城乡统筹变成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助推器?迟福林: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乡一体化,但在实践中,在追求GDP 总量的过程中,城乡统筹变形的情况确实还是有的,而且有的还相当严重,以城乡统筹的名义做土地文章,瓜分农民土地,这个倾向确实存在。
城乡统筹的目的是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要确保农民的土地,土地收益的大部分应该返回给农民,而不是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国务院开会要规范城乡土地挂钩的试点,现在不建议扩大。
《小康》: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农民工表面上是可以到城里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对等的社会保障,他们认为在农村好歹有一片土地,但到了城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户籍上改成城市,他们觉得还不如在农村好。
迟福林:这个问题是观念上的一个误解。
农民工进城来,不等于剥夺土地,不管怎么城市化,农民土地所有权是长摄影/薛涛点推动城乡一体化”等观念。
对此,《小康》记者就城乡统筹主题专访了迟福林。
土地制度改革是城乡统筹突出矛盾《小康》:您认为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应该从哪几方面突破?迟福林:城乡统筹从大的目标上来说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现状看,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这些问题产生的焦点在哪里?首先就是农民工问题,要把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农民的实际利益水平,农民工市民化不解决,因为身份限制而只能获得不公平的劳动报酬;第二,农民工劳动报酬上不来,直接影响农民的实际收入;第三,农民工不市民化,那么城市化也会受到影响,城市化首先是人口的城市化,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所在
,
我 国正 处 于 工 业 化 主导 向城 镇 化 主
导 的历史拐点 。从 国际经验来说 ,人 均
GD 4 0 美 元 左 右是 城 镇 化 快 速 提 升 的 P00 关 节 点 。 根 据 相关 研 究 ,2 1 年 我 国人 00 均 GDP 接 近 4 0 美 元 。 第 二 ,未 来 将 00 3 5 ,不仅 东 部 ,而 且 中 西 部 的 城 镇 -年 化 、城 市 群 、城 市 带 、城 市 圈都 处 在 一 个 较 快 增 长 的 阶 段 。第 三 , 中 央 明 确 3 年 放 开 中 小 城 市 的 户 籍 ,估 计 5 左 右 年 放 开 大 城 市 的 户 籍 是 大 势 所 趋 。 由此 , 城 乡 一 体 化 将 有 重 大 突 破 。与 此 同时 ,
人 口 结构 变 化 和 人 口流 动 趋 势 对 城 乡 一 体 化 提 出现 实 需 求 。与 同等 发 展 水 平 的 国家 相 比 ,我 国第 一 产 业 劳 动 力 就
点 ;农村居 民 消费率 从 1 8 年最 高点 93
的3 l 23 %下 降  ̄2 0 年 的88 ,2 年 间 j0 8 .% 5 下 降 了 近 2 个 百 分 点 ;2 0 年 农 村 居 4 08 民 平 均 消 费 水 平 只 有 城 镇 届 民平 均 消 费 水 平 的 3 %。 如 果 能 够 在 这 些 方 面 形 成 2
动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 ,是解决两亿
多 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和 就 业 问 题 的 战 略性 举 措 。第 二 代 农 民 工 全 面 融 入 城 市 成 为
一
镇化 率将由4 .%提升到5 %以上 。第 66 0
一
城乡一体化 的发 展格 局 ,加大财政对农
迟福林: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以创 新 、协 调 、 绿 色 、开 放 、 共 享 当 于 一 个 城 镇 居 民 消 费 。 到 2 02 0 盾 ,它 与 全 面 建成 小 康 社 会 的 目标
的 发 展 理 念 为 引 领 ,更 加 注 重 提 高 年 ,加 快 推 进 农 村 土 地 制 度 、 户 籍 不相 适 应 。 2 0 1 6 年 ,我 国 常住 人 口
提 升 人 民群 众 获 得 感 和 幸 福 感 。 未 模 。
来 5~1 0 年 ,我 国将 进入 人 口城 镇 化
镇 化 质 量 ,释 放 人 口城 镇 化 潜 力 ,
策 与体 制 掣 肘 ,通 过 深 化 户 籍 制 度
二 、 人 口城 镇 化 蕴 含 着 巨大 的
加 快 发 展 的 关键 时 期 。 提 高 人 口城 人 口红 利
建 设 的 出 发 点 和 落 脚 点 。 习近 平 总 要 素生 产率
书 记 曾在 山 东 调 研 时指 出 , “ 城 镇
迟福林 , 中国 < 海 南 )改 革 发 展 研 究 院 院 长
人 口1 2亿 左 右 , 按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中央 城 镇 化 工 作 会 议 上 强调 ,粗 放
将 直接带动1 2万亿 元左 右 的 投 资 需 环 境 的 老 路 不 能 再 走 了 ,也 走 不 通 求 。 另 外 ,农 业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了 。 “ 十 三 五 ” 是 实 现 以 人 为核 心
以 人 为 核 心 的城 镇 化 是 我 国转 型 发 展 的 “ 最大 红利”
实 现 人 的城 镇 化 是 新 型城 镇 化
三 、 人 口城 镇 化 将 显 著 提 高 全 中 央 财 经 领 导 小 组 第 九 次 会 议 上 强 调: “ 推 进 城 镇 化 的 首 要 任 务 是 促
迟福林立足扩大内需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迟福林:立足扩大内需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I ■国(海南)改革发展研 FP嫌院长迟福林近期撰文指出,我国幅员辽 阔、人口众多,统筹区域发展从 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经济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 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 的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的,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 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形成优 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 布局”。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 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些 新趋势。
如何立足扩大内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下需 要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推进K域产收一体化进程总的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 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 化、本土化可能是一个新趋势。
为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以产业 链、供应链的调整为抓手,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一体化布局。
要看到,疫情冲击下,区域产业一体化需求增大。
区域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是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企业成本高企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东北为例,哈尔滨、长春、沈阳都建有汽车制造厂,长春与哈尔滨都曾提出要延伸汽车产业链条。
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4万亿元左右,但最大的几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却没有一家在东北地区,其中或有这方面的原因。
受疫情冲击,在全球可能出现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的趋势下,要统筹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区域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
进一步看,为有效防范全球产业链切割和供应链节点重新布局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至关重要。
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倾向突出,不同环节的衔接需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破解区域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问题。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共享,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要注重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并在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中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龙源期刊网
“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作者:
来源:《中国名牌》2015年第18期
“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十三五”规划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加快推动以服务业为经济主导的转型,不仅将为实现7%左右的经济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还会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创造有利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
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和下一步走势,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我国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回旋余地,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地见效,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平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
养老基金开展市场化投资,对中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所以股市的波动也好,或是基金进入市场是否为了所谓的托市、救市也好,这都不是基金的功能和责任。
重要的是保证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
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平稳发展好势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发展的水平逐步向中高端迈进,结构调整优化表现出好的势头,发展的动力也在进一步培育和集聚,符合宏观调控和发展的预期。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主席龚方雄
“中国经济崩溃边缘论”并不存在。
与西方资本市场反映实体经济的特点不同,国内A股市场还非常年轻和情绪化。
目前在国内,无论传统还是新兴产业的增长潜力都是无限的。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发展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国际论坛,5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始举行。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开幕式上发布主旨演讲指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应当承认和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
中改院董事局主席高尚全在演讲时分析说,我国正在进入城市化加速的时期,未来1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可能从当前的46%左右提升到60%左右。
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将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重要的条件。
迟福林认为,城乡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改革开放之初,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有历史合理性,但进入发展型新阶段,要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使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和26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的代表,以及来自挪威、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官员和学者,共约4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代表将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创新、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各省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等议题进行探讨。
日本避免“城乡二元结构”日本在上世纪前半叶因追求发展工业,一度出现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现象。
如何推动人口城镇化转型
如何推动人口城镇化转型迟福林中国财经报网2021-04-13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2021年我国名义城镇化率达到%,但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高达亿的农人工尚未真正融入城市。
以后5年-10年,新型城镇化重在推动人口城镇化的转型进展。
“农人工成为历史”要有时刻表尽快实现农人工市民化是人口城镇化转型与改革的关键。
“让农人工成为历史”,既关系城镇化进程,又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动中国进展方式转变全局。
有关方面提出以后10年左右初步解决农人工的市民化问题。
那个计划太慢了,不符合现实需求。
“让农人工成为历史”应作为“十二五”时期改革进展的约束性目标。
农人工市民化的机会成熟。
一方面,农人工的主体发生了转变。
新生代农人工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而且新生代农人工正向“全职非农”转变。
此刻80后的农人工,占农人工70%左右,再过5年-10年,2000年诞生的农人工将成为农人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从事的行业决定了不可能回到农村。
农人工主体的转变,和经济社会进展的进程,不可能留下10年、20年来解决所谓农人工问题。
另一方面,有财力来解决农人工市民化问题。
通过30连年的进展,中国的财政收入2021年高达万亿元,若是把土地财政、各类收费、国有资本分红等纳入到那个资金大盘子里,财政可支配总量更大。
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农人工市民化。
人口城镇化涉及到三个大问题:第一个是就业;第二是大体公共效劳;第三是大体住房保障。
从大体公共效劳来讲,比如说教育,有的发达地域不肯意做,什么缘故呢?他们说,他们那个地址成了一个义务教育的“盆地”,大伙儿都到那个地址来,再建百所小学也知足不了需求。
他们几年前就提出为农人工子女发放义务教育券,中央财政能够依照教育券补助输入地址财力。
固然最大的难题是住房问题。
巴西、墨西哥的贫民窟问题十分严峻。
墨西哥25平方千米住着500万的穷人。
到巴西的时候,咱们提出到贫民窟看一看,接待方说,让大使馆给你们打一个条子,你若是被贫民窟居民扣住,请大使馆拿赎金把你接出去。
以城市化为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
以城市化为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
佚名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 未来5~10年,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以城市化为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还是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城市化,业内专家也有各自的观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以城市化为重点将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总页数】1页(P1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2.银川市金凤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
3.城乡一体化应以城市化为重点
4.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荆门市为例
5.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荆门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福林
迟福林:应该再投入6万亿发展城乡共同服务2009年01月08日10:06 [我来说两句(299)] [字号:大中小] 来源:搜狐财经搜狐公司年度品牌活动“2009新视角高峰论坛”于2009年1月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搜狐公司作为国内最领先新媒体,经历了2008奥运赞助商的特殊成长之旅,正在走向成熟。
本次论坛我们邀请到众多国内一线经济学家、企业家、社会学家和媒体精英,共同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
下面是记者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先生的专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先生自身利益局限性已成为政府改革最焦点问题记者:今天的议题是30年之路,我知道您对政府体制改革的研究很有深度,您能不能大概谈谈您对过去30年政府体制改革有什么看法?迟福林:我先谈一谈对过去30年一个总的看法。
改革30年是走向未来的历史起点。
我们过去的30年,从总体上说,它最集中的体现在哪里呢?就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这样一个生存型社会,现在已经引入到以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
这是前30年的历史成绩,也是我们后30年的历史起点。
在这个视点下看政府,前30年,我们政府在提高经济总量这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很充分的。
记者:您觉得政府体制改革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迟福林:有两个大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政府利益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自身改革最焦点的问题。
一个,就是政府能不能确实从原来经济性的政府转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这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记者:您觉得这个实质性的突破最先从哪个地方着手?迟福林: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的职能,职能彻底的转变。
我们政府的理念、职能,现在还处在生存性阶段,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的阶段。
但是现在变了,现在要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标,现在要解决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这方面的转变是我们一个极大的转变。
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转过来,所以相应的职能转变很缓慢,背后有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政府自身利益的局限性。
迟福林经济增长依托城镇化按人口配置资源
迟福林经济增长依托城镇化按人口配置资源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与调结构、稳增长有直接内在的联系,城镇化过程中释放的巨大潜力是未来实现7%-8%的经济增长目标的最基本条件和主要依托。
城镇化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迟福林表示,新型城镇化与调结构和稳增长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首先,当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需求,实现以服务业主导的城镇化将成为必然,从而推动城镇经济结构的变化。
“从前我们建设的是基于工业化的城镇化,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城镇化应该是基于服务业或是基于人消费需求的城镇化。
当人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好的消费关系、好的发展环境。
”迟福林说。
其次,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届时低收入群体会越来越少,中等收入人群会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以城镇化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而后形成一个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消费群体。
第三,城镇化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
“消费需求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又是赋予城镇化的历史使命。
”迟福林说,“到2020年中国居民消费总规模有可能从现在不到25万亿提高到50万亿左右,再加上约50万亿的投资需求,未来中国将创造近百万亿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撑7.2%-8%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四,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城镇化必然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
投资结构将会从以做大总量为目标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转变,包括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
这种投资不仅有效,同时将促进结构调整的进程。
迟福林表示,城镇化不是短期刺激政策,而是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其合理路径应当是以城镇化促进消费,用消费促进投资转型,进而实现从消费到投资的动态平衡中释放内需的总规模。
按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迟福林表示,目前中国城镇化的特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因此过去以做大GDP总量为目标的规模化城镇化难以存续,以人为核心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重点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与田园城市建设
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与田园城市建设论坛内容本次峰会由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为开幕式及人民智库报告首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共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分别致辞,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发布了人民智库报告,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对前期调研和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第二单元为主旨演讲,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谢扬等做主题发言。
第三单元为对话研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中共中央党校发展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施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文化研究室主任周庆智等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深层次变革、治理实践中的新型城镇化等重大议题进行深度对话。
与会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新浪网、腾讯网、网易等门户网站,今日头条等重要新媒体平台。
与会嘉宾谢国明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许俊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万宝瑞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李忠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红宇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国有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谢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甄小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蔡继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志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施红中共中央党校发展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周庆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文化研究室主任青连斌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李绍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桂新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马宪泉东方五和文化研究院院长、五和文化倡导者富田建藏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原日本国土交通省都市局课长补佐……(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迟福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的特定背景下,我国将加快推进以构建消费大国为重要目标的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直接相关联,未来5—10年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将直接推动城市化进程,并由此促进城乡居民的公平发展。
未来5—10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来说,城市化率达到50%,标志着城市化国家的初步形成。
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5.68%,处于走向城市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未来5—10年,我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趋势。
进入城市化发展时代。
经验表明,城市化率在30%—60%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黄金时期。
未来5—10年正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黄金期,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达到55%—60%。
如果这个时期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达到60%—65%。
进入城市化从局部突破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
第一,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化将全面推进,并且重点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2007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4.94%,其中东部地区为55.15%,中西部地区仅为39.41%和36.96%,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空间巨大。
例如,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面推进;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连接东部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接口。
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将呈现大城市群、城镇化、省直管县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第三,城市间的竞争将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过去30年地区间的竞争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那么未来5—10年城市间的竞争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活力。
进入城市化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时期。
无论是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还是以扩大服务业比重为重点的结构性调整,都直接依赖于城市化的进程。
未来5—10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关键性阶段,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消费型城市的兴起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已开始“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当前,突出矛盾是:由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受到阻碍,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也只是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从我国的情况看,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对城市化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
未来5—10年,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我国的城市化率会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为城市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第一,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为例,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3.58:1扩大到2007年的5.91:1。
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乡分割的格局,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第二,以城乡社会福利制度为例,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直接促进城市化进程。
第三,以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例,当前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已经达到1.2亿,尽快改变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与政策安排,能够加快农民向城市流动,明显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在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第一,需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
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
打破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探索有效改变农村各种资源外流的格局,加快市场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机制与渠道;要通过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
实行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模式使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不能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
要通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的公共资源投入体制。
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实现公共资源投入的城乡一体化。
第二,按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形成倒逼机制,某些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等在内的全国百强县为例,其经济实力远超过中西部一般的地级市,但现有的行政编制基本上是按照县级标准配置,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要求严重不适应。
现在无论是城市群、大城市发展还是省直管县,都迫切要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对行政管理体制尽快做出某些重大调整。
“十二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从现实情况看,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与城乡二元体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实现城乡公平发展,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加快改革,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
第一,扩大内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有测算表明,如果要在20年间让1.3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新建保障性住房650万套(5.2亿平方米、户均80平方米),这对钢铁、水泥、建材、家具、家电等57个相关行业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为进城农民新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
第二,城乡一体化将释放大量的就业空间。
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出近30个百分点,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低出30个百分点左右。
从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以城市化拉动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解决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
第一,第二代农民工群体进入产业工人队伍,对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增大。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期望值高,对个人发展的追求也较高。
这使第二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二,未来5—10年,“数量型”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趋势不可避免。
这也预示着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一旦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为此,未来几年实现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急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加快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构建我国新阶段新的竞争优势。
“十二五”需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
第一,土地制度方面,继续稳定农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宅基地市场化和承包地转让的新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把强制性的政府征用土地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公平购买行为,让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第二,在户籍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消除依附于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之上的对农民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歧视。
第三,在公共服务体制方面,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农村土地改革和户籍改革的基础条件。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我国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阶段,伴随着从物质发展的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提升,伴随着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
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
城乡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改革开放之初,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有历史合理性。
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广大农民公平发展将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第一,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这些年我们在“多予、少取”方面有很大进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新阶段要促进农村发展,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
第二,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如果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把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3年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5年,提高农民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比重,就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发展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使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中指出,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一,城乡一体化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要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
第二,强化农民的谈判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城市化红利。
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
有些地方打着统筹城乡发展的名义非法圈地,剥夺农民土地权益。
对这种倾向,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
第四,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
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来源:《学习时报》2010.1.4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