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花儿程式论
“花儿”文化旅游开发刍议
“花儿”文化旅游开发刍议摘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花儿山歌艺术于2006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种文化遗产的个性分析,提出了花儿文化旅游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花儿;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西南部的莲花山,是道教五大洞天之一的西崆峒。
发源于这一带的河州花儿是广泛分布在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岷县、广河等县并在当地汉族、回族、藏族、裕固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和东乡等民族中间广泛流传和传唱的一类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都十分浓厚的山歌艺术形式。
这一带花儿唱腔优美动听,婉转流畅,遣词造句格律工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004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至2006年文化部又将莲花山花儿会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盛名之下同时也赋予了莲花山花儿文化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属性。
1关于莲花山“花儿”的遗产定位及社会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 年10 月第32 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显然,我们对“花儿”山歌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是准确的。
2006年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花儿”作为民间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并取得成功。
与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以及其它地区的花儿会相比,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首当其冲。
这表明作为河州花儿的发祥地,莲花山花儿会除了在西北地区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外,同时也应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倡导的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以及相关要求,和有关专家提出的遗产显形旅游价值利用的有关观点,作为一项公共的人类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保护基地和遗产保护工程应当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科研、教育、游览和启智等精神文化的活动场所[1]。
莲花山“花儿会”初探
莲花山“花儿会”初探【摘要】莲花山花儿会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花儿会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风格及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本文重点描述了莲花山“花儿会”这一文化现象和民间仪式习惯以及莲花山“花儿会”的现状与思考。
【关键词】莲花山;花儿会;花儿现状;思考“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花儿会”则是花儿歌手们对歌、竞歌的舞台,也是劳动人民农闲时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甘肃省境内的花儿主要有“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又称“莲花山花儿”)两大体系。
两大体系的花儿虽同出一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语言、环境的不同其演唱形式、旋律、衬腔均各有不同。
莲花山“花儿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花儿会文化。
由于花儿的口头传唱形式导致歌词、曲调在传承过程中变异与散失,引起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多方关注,“莲花山花儿”因其原始风貌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和继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莲花山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但最近几年的走势和迹象来看,这种民间群众文化形式逐渐在淡化、变异或走向消亡,发人深思。
一、莲花山“花儿会”的形式莲花山是享誉海内外莲花山花儿的故乡,流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形成当地的一种名族风俗习惯,每年“六月六花儿会”这个期间都会吸引附近的三州六县的汉、回、藏、土各民族群众和歌手参加,规模之大的场面和宏大的演唱形式别致而闻名国内外。
因此,这里的花儿会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交替性、多变性,充分体现各民族的不同风格。
1.“花儿会”的引子,马莲绳拦路。
赶会的人途经莲花山附近的各村庄时,要受到当地村民的一次又一次的阻拦。
村里的少男少女用当地盛产的马莲草拧成长绳,两人各牵一头,横悬于道,布下“关卡”,远路上来的歌手不唱几支“花儿”,就休想“过关”。
2.“花儿会”的高潮,游山赛歌会。
初三、初四是莲花山花儿会的高潮。
白天各路歌手结伴朝山献歌,边走边唱,有问有答,夜晚在莲花山下,沏茶摆酒,联欢赛歌会。
莲花山花儿程式论
f
柯
杨
Ke o d : a — f r u ac t e r , Hu ro i n u o n an,Fo — y W r s Or l o m l i h o y ae f L a h a M u t i r
m t1 1a
目
・
2 0世 纪 3 年 代 初 , 国 古 希 腊 文 学 专 家 M 0 美
V0L. 4 N0 . 2 6
N0V . 0 20 2
■ 桶 杨 / 著
莲 花 山 花 儿 程 式 论
[ 摘
要 ] 将 帕 里 一 洛 德 口 头诗 学理 论 中 的 程 式 论 运 用 于 “ 儿 ” 究 , 莲 花 山 花 儿 的 花 研 从
创 作 程 式 类 型 、 唱 程 式 对 歌 手 创 作 的 影 响 以及 程 式规 限 下歌 手 的 创 造 性 三 个 方 面 , 证 了 帕 对 验
[ 章编号] 文
式 论
o n t e H u 'r Fo m u a o a hu o t i h ae r l f Li n a M un a n K E a g Y n
( hn s p rme t f L n h u U ies y, a z o 3 0 0 h n ) C iee De a t n a z o nv ri L n h u 7 0 0 ,C ia o t
使 口头 诗 学 的 研 究 有 了新 的 突 破 , “ 马 问 题 ” 对 荷 作
出 了 崭 新 的 当 代 回 答 。 这 一 进 展 , 有 说 服 力 地 确 极
各 民 族 传 统 的 长 篇 口 头 史 诗 , 且 也 被 运 用 于 更 为 而
广 阔的 传统 口承文 学 的研 究领 域 。 程 式 ( o m ua 这 个 词 , 英 语 中 , “ 用 语 F r l) 在 有 惯
莲花山花儿的体式特点与章法结构
(三)问答式
红膝裤 ︱ 你是 ︱ 阿个 嘹着 ︱ 你时 花呀 ︱
︱ ︱ ︱ ︱
绿带子, ——兴句 朝代的? 人爱呢。 ——正句 两莲叶儿。 ——尾声
这是一首“兴句”和“正句”结合十分密切的 花儿。两人相见而相认,相认而相问,相问而表 达爱慕心情,形象生动、亲切动人。叶“带子”、 “代的”、“爱呢”双字韵。语言简练朴素,韵 律委婉缠绵,表现了洮州花儿特有的风致。一个 “嘹”字,活脱脱地勾画出了洮州人亮丽的风采。
第一首的第一句为“三、三”式。这样的句式很多。两首花儿的其他 各句均为二、二、三式。
双套:
莲花 ︱ 白石 ︱ 不说 ︱ 还说 ︱ 三天 ︱ 墙上 ︱ 花呀 ,︱ 山的 山的 花儿 我的 不见 挖开 ︱ ︱ ︱ ︱ ︱ ︱ ︱ 水帘洞, 草干了;一联——兴句 势得俊, 眼馋了;二联 想糊涂, 眼眼了。三联——正句 两莲叶儿。 ——尾声
全首连头带尾四句。连问两句,问得准确有力, 干净利索,语言犀利可亲。叶韵也很有特点,每 句的后三字全部叶“白刺玫”、“谁爱来”、 “谁坏来”的三字韵。
拓展练习:
1、莲花山花儿的体式特点有哪些? 2、莲花山花儿的种类及编创花儿的基本要求 是什么? 3、简述单、双套花儿的章法结构和韵律特点。
单套:
葽一条 昨晚 今个 花呀 白杨 多的 遇着 花呀 ︱ ︱ 梦的 ︱ 把你 ︱ ︱ ︱ ︱ ︱ ︱ ︱ ︱ ︱ 四条荽 ,—— 睡梦好, —— 遇上了。 —— 两莲叶儿 —— 兴句 二句 三句 尾声
解板 ︱ 锯末多, —— 兴句 日子 ︱ 遇不着, —— 二句 人多 ︱ 话难说。 —— 三句 ︱ 莲两叶儿。—— 尾声
斧头剁了红桦了,没有吃的瞎瞎了, 娘娘就回婆家了。花呀,两莲叶儿。
花儿要“编圆”,这是基本要 求。
莲花山花儿会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莲花山花儿”是康乐民间艺术瑰宝,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和演唱。
莲花山花儿依托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而声名远洋,其主要分布于莲麓、景古、五户等地区。
莲花山花儿形式独特,唱词丰富。
具有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歌词即兴创作,情真意切,语言动听朴实等特点。
内容有“散花”与“整花”,唱腔有“单套”、“双套”、“三转腔”,从韵脚上分,一韵到底,为单套,一首花儿中,一腔两句,两句两韵,即一、三、五一韵,二、四、六一韵为双套。
一首花儿中出现三韵者,谓之三转腔。
莲花山花儿的演唱形式一般为对唱,一问一答。
位于康乐县南端的莲花山,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是“莲花山花儿”传统的演唱会场,以场面的宏大和演唱形式的别致而闻名国内外,1988年至今举办了多场花儿大奖赛。
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内外学者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是中国西北洮岷花儿的发祥地和传唱地。
先后有多家媒体系统拍摄莲花山风光和莲花山花儿会的电视片,谱写和收录莲花山花儿的曲调和唱词。
2004年康乐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2006年莲花山花儿会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汪莲莲、文香莲公布为该项目传承人,以莲花山花儿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先后恢复出版文学综合期刊《莲花山8——10期花儿专集》、《一年一趟莲花山》、《你是花儿头一朵》、《莲花山花儿集萃》花儿集、《传承人的歌》花儿论文集、《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非遗保护专刊《天赖》专等,提高了莲花山花儿和康乐县影响力和知名度。
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莲花山花儿会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形成自觉保护“花儿”的意识,基本实现莲花山花儿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非遗”工作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促进花儿的传承与发展。
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
我国广大山水胜地资源丰富,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中国的著名景点——莲花山的“花儿”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莲花山“花儿”简介莲花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宜春市,是一座以奇峰、秀水和古刹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
莲花山被誉为中国石鼓山的“亲兄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但是,与其他石鼓山相比,莲花山更多地以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而闻名。
这里的“花儿”是一种独特的扔光绳戏,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莲花山的“花儿”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三、莲花山“花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1. 文化历史价值:莲花山的“花儿”起源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艺术欣赏价值:莲花山的“花儿”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技巧而著称,艺术价值非常高,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欣赏度。
3. 社会交流价值:莲花山的“花儿”是地方民间艺术的代表,通过表演和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地方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四、莲花山“花儿”在旅游开发中的现状1.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虽然莲花山的“花儿”具有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但目前的旅游开发水平还不够成熟,无法全面展示和利用这一资源。
2. 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目前莲花山的“花儿”在国内外知名度还较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宣传,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3. 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莲花山的“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继承和传承,但目前人才队伍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
莲花山“花儿”会采风
,
公 路 两 旁 的乡 民 们
绳 子 ) 拦住 了 去 路
,
只见
一
位 姑娘 正 对
一
个小
扶老携 幼
伙 子 唱道 :
,
花儿 里 为王 的是 牡 丹
人 里
,
马 莲绳
一
,
根弦
,
头 俊 不 过 少年
,
,
琵 琶 还 要 好 家弹 ;
富 民 政 策 宽又 广
你 不 唱 花儿 花 不 艳
。
。
日子们 越过是越甜
来莲
了主意
。
幸好车上 有
,
一
位歌手
立 即
“
应
花 山 的人 必 须 会 对 歌
否 则 就会 被拦 路 者 用 马
战
绳
” ,
以歌开路
为 我 们 打开 了 拦 路 的 马 莲
莲 绳 捆 掷起 来
。
直 到 你 对 了 歌 或 掏 出预 先 准 备
,
。
好 的瓜 子
会被 放行
、
糖 果 之 类 的食 物 送 给拦 路 者 后
,
所 以 在初 二
我们 也 随 着 熙 熙 攘
一
攘 的人 群
块攀登 了林 木 苍
。
翠 的莲 花 山
登 山 的 男女老 少
,
个个
喜笑 颜 开
艳 的衣 着
的图画
,
,
花伞
、
彩扇 和 鲜
幅 幅美 丽
“
,
绘成
一
悠扬 的
一
花儿
,
”
与
说 笑 声会 合在
一
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一、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逐渐受到关注。
莲花山“花儿”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莲花山“花儿”的旅游开发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莲花山位于中国西部,这里的“花儿”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当地的民歌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丰富的歌词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莲花山地区人民生活、信仰、习俗的生动反映。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危机,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消失。
如何通过旅游开发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将从莲花山“花儿”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社会功能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旅游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结合莲花山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探讨适合莲花山“花儿”的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策略。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期望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莲花山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指那些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这些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它们不仅是一个民族或社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非遗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社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非遗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
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
二、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一)“花儿”的传承状况莲花山“花儿会”是每年一度的地方重要节会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盛大庙会。
初一、初二为朝山进香、祈福禳灾之日;初三、初四则在山下大唱花儿;初五,花儿会移到景古乡的王家沟门;初六移至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
而每年都有当地的优秀独唱歌手演唱最新创作的“花儿”曲目,他们被统称为“花儿”把式。
在当地,“花儿”把式被公认为“花儿”艺术的真正传承者。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农舍田间,与12名“花儿”把式及其传人进行了交流,通过访谈、调研、提问、录音等多样的形式详细了解了当地洮州“花儿”民间传承的真实情况。
洮州“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
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花儿”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产物。
大部分唱得好的“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从而熟悉并掌握曲调和唱法,而后即兴编词进行传唱。
目前洮岷地区“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多年龄都在40岁到75岁之间(见图二),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见表二)。
他们成长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
相对而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当地青年大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文艺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二)“花儿”的传承状况及分析民间艺人的时代传承,是“花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核心。
目前洮州“花儿”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就是传承和发扬问题,因此一定要在抢救保护民歌、“花儿”把式的同时,培养发掘新兴的高水平演唱者,使“花儿”艺术能够永葆生命力。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来源于大众。
肖临骏:浅议康乐县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
自小生活在莲花山下、胭脂山川的我,对花儿非常痴迷莲。
欣闻花山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获国家4A级景区。
欣喜之余,翻阅大量有关莲花山花儿的书籍,对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及流派有了初步的认识。
花儿的源流。
吐蕃“踏歌”是花儿源头。
自唐、宋以来,莲花山地区为吐蕃民族聚居的核心地带,吐蕃民俗文化影响十分深厚。
莲花山地区的汉族群众中有一部分是历史上汉化了的吐番人,但其民情、习俗却顽强地廷续下来。
碾场号子是曲调来源。
在莲花山地区流行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号子,其中碾场号子《叫牛莲花山花儿》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汉族“牛拉拉”等曲调中完善,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型,成为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群众中的一种汉族山歌。
花儿的特征。
莲花山花儿会形成于元朝末年,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基本特征为:独特性,莲花山花儿会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唱词丰富、音调古朴、唱曲独特,且莲花山唱山、礼佛这一习俗为全国独一无二,因而,具有独特性。
群体性,莲花山花儿虽然可以一个人单独吟唱,但毕竟单调乏味,不成气候,只有在花儿会时,三五成群组成联唱,唱花儿滩子一个接一个,才能体现花儿会场面之宏大,因而,具有群体性。
娱乐性,莲花山花儿不论谁唱,唱什么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娱乐。
民俗学家柯杨称其为“诗与歌的狂欢节”。
尤其在生产之余唱花儿、逛山场,成为莲花山群众忙里偷闲、解愁消乏的一种最简单、更快乐的事,因而,具有娱乐性。
通俗性,莲花山花儿唱词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唱曲简单易学,唱词为即兴创作,在花儿会上可以人人当演员、个个是作家,因而,具有通俗性。
莲花山花儿曲调高亢细尖,有11种歌词,丰富多变。
一段歌词,3句至6句不等,用方言演唱,大量运用儿化音和方言土语,句句押韵,按韵脚数量分为“单套”“双套”和“三转腔”。
歌词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夸张、联想、预计、回环、对仗等修辞手法运用较多。
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
历史 只有 250年 。当地把 “花儿” 叫 “唱山”、“唱野花儿”、“唱莲 音符 为节奏基础 ,然后组 成创新性 的等 八分音符 、等分 十六 音符 、
花山”,把参 加花儿会 叫 “浪 山场” 。
前八后 十六音符等 多种多样的节奏形态 ,打破 了山歌传统 刻板 、单
“中国花儿”种类 众多 ,莲花 山 “花儿 ”是其中 的重要组 成部 一 的节奏特征 ,保证 了山歌旋律 的流动性 和延展性 。
一 、 莲花 山 “花儿”概述
迂 回的节拍特点 。全曲的节拍特征依据音乐情绪 的发展而频频转变 。
“花 儿”作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 和不可替代性 。国内
第二 ,多 样 的节奏 。 由于花 儿 的行 腔 和衬词 自由多 变 ,其节
外学者对 “花儿 ”的搜 集 、调查 、整理 与研 究对后来 的 “花儿 ”研 奏也 随之呈现 出丰富多样 的节奏形态 。具体而言 ,莲 花山花儿很少
究奠 定了基础 。本论 文在现有文献资 料分析与 “田野调查 ”的基础 运用特殊等分 的时值 ,它 的音符 和休止符经常采 用的是二等分 的时
上 ,从莲花 山 “花 儿”的音乐艺术特 征着手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为 值 。此外 ,在音 符的组合方式 上 ,莲花 山花儿也 创新地应用 了顺 分
“花儿 ”的研究与保护做出贡献。
莲花 山 “花儿 ”大多 为五声调 式 ,其 五声 调式特 征 明显 。 “花 (人数不拘 )组 成 ,演唱人员被称 为 “唱把式”。 莲花 山花儿旋 律
儿”多是描写 劳动人 民的生活 写照的 ,因此 ,其很 大程度上是 老百 跨度很 大 ,音调较高 ,演 唱时男女均采用 真假 声结合的方式 ,演唱
分 。 “花儿 ”的流行地广博 ,由于地域特征各 异 ,甘肃 “花儿”主要
扎根心灵的“花海奇葩”——莲花山花儿探析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扎根心灵的“花海奇葩”——莲花山花儿探析张海霞(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莲花山花儿是甘肃境内最古老的民歌之一,是中国传统民歌艺术花海中的一朵奇葩,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民众的土壤之中,是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莲花山花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着历史的文脉,具有宝贵的文化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莲花山花儿;民歌;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花儿”又名“少年”“野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多民族民歌。
莲花山花儿作为“甘肃花儿”中“洮岷花儿”的一个分支,于2005年被我国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劳动尘埃里发出的嫩芽(一)吐蕃“踏歌”为源头洮、岷、河、湟曾是古羌人生息繁衍的地方,是吐谷浑、吐蕃族聚居的核心地带,吐蕃民俗文化对这一地区影响十分深厚。
莲花山花儿会期间,甘沟、羊沙、冶力关、莲麓、足古川一带有着唱花儿不论“班辈”(辈分)的民俗,就是吐蕃习俗的真实反映。
莲花山地区的汉民中有一部分就是吐蕃人的后代,其民情习俗延续至今。
吐蕃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喜欢自由自在地尽情歌唱。
莲花山花儿可以坐下唱,也可边走边唱,确实有吐蕃“踏歌”的韵味,这种歌唱形式就是脱胎于吐蕃“踏歌”。
(二)“碾场号子”是曲调来源在莲花山地区流行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号子,有碾场号子、进山号子、“牛拉拉”“烟雾拉”等,这些号子和莲花山花儿一样都是商调,起音和落音完全一致,旋律呈下行趋势,唱起来平缓嘹亮,欢快自然,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可以说,莲花山花儿孕育于宋代吐蕃“踏歌”,完善于汉族“牛拉拉”等曲调,后来北方的蒙古人带来了草原的牧歌,南方的红丝巷人又带来了吴声杂曲,这一切历史积淀在经过长期渐进、演化后,莲花山花儿才逐步成熟、定型。
二、绽放在民众心头的幸福之“花”“出口即为华章,比兴咏怀情真。
莲花山“花儿”唱词的语言特征分析
莲花山“花儿”唱词的语言特征分析张海霞(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莲花山“花儿”是甘肃地区民歌“洮岷花儿”的一个分支。
莲花山花儿曲令稀少、曲调筒洁,但 其唱词朴素自然、诙谐生动,勾勒出人民群众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深刻表达了人民群众豪放、洒脱、直率的 性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赋予了花儿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莲花山花儿,歌唱语言;韵律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58-01张海霞:莲花山“花儿”唱词的语言特征分析_______________|58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是甘肃省康乐县境内一座历 史悠久的名山。
莲花山花儿是莲花山地域民众用本土方言演 唱,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韵律特点的民间艺术。
莲花山花儿 以其传神活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意境、雄浑悠扬的韵调和 真挚淳朴的情感,唱出了莲花山人民的心声,具有极强的文 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被国内外学者称为“西北之魂”。
莲花山花儿曲调简洁,只有两个花儿令:“莲花山令”、“扎刀令”。
缘何两个曲令就让民众们如痴如醉的演唱,奥 秘就在莲花山花儿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歌词上。
_、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花儿是人民的心声,生活是花儿的源泉。
莲花山花儿大 多数是由当地群众自编自唱的,有些作者甚至是文盲,其唱 词都是当地的方言土语,是口头性、随意性的,所以在语言 运用上始终体现着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特点。
语言 质朴、诙谐、生动,但涉及题材包罗万象,有神话传说、历 史故事、爱情、景物、天文、宣传政策、文化旅游等。
语言 平实真挚、简洁紧凑、连贯生动。
莲花山花儿的歌词语言,以其朴素、含蓄、丰富的内涵和外 延勾勒出人民群众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表现出了感人的艺术 形象,深刻表达了人民群众豪放、洒脱、直率的性格和追求美好 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赋予了花儿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丁如兰的乡间性情与莲花山花儿的艺术流变
2020·5莲花山花儿自袁复礼于20世纪20年代发现,经牙含章、张亚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梳理奠基;再到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土学者宁文焕、汪鸿明、丁作枢的学术构建,加之柯杨、郗慧民、魏泉鸣等以传统理论、西方文论进行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丁如兰(1922~1981年)生活在民国、共和国两个时代,终身所唱皆以个人性情、乡间情怀为主题,走兽飞禽、虫鱼花鸟皆可入歌,是生命精神的生动体现,被誉为“散花花仙”。
■莲花山六月会女性歌手的山场角色对于西北三陇花儿,牙含章因男女对唱的表演风格,将野花儿分为“雌花”“雄花”。
张亚雄有“家歌”“山歌”之分,山歌就是野花儿。
莲花山花儿的音乐介于原生与次生之间,唱词有着典型的程式化特征。
本土学者宁文焕以正格、变格区分洮州花儿;汪鸿明、丁作枢称为“散花”“整花”;本土唱家则称为“荤花”“素花”。
荤花就是散花儿、草花儿或野花儿。
丁如兰,甘肃省康乐县莲麓镇地寺坪村人,出生在普通农家。
长着一双毛茸茸的眼睛,邻里昵称毛菊花。
首次朝山时自称“穷尕妹”,又因花儿唱得好,被称为“半个莲花山”。
从小聪明伶俐,受母亲的影响极深。
对于西部农家孩子的知识启蒙,大多来自传说与习俗传承。
脱离风俗人会生出疏离、孤独情绪:“拾石头着磊塔儿呢/我给佛爷唱花儿呢/佛爷给我给钱儿呢。
”①多民族杂居的莲花山地区,佛塔、灵塔比比皆是,也形成了多维的世俗化宗教信仰:社会的或宏观的层面、组织的或中观的层面、个人的或微观的层面,也可能是3个层面的互动。
但是这些信仰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总会轻易将其导向世俗,西部乡村就尤为明显,信仰价值取向总是交换性质的。
伍国栋认为:这些音乐事象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会构成它的风格特征,表现出具有人文含义的内容、情感、功能和效用指向等,共同构成音乐事象的文化属性。
也许从小受苦的丁如兰,早就明白世间的真佛是在尘俗超越中渐渐成为尊者的,神仙的成就也离不开尘俗苦迫。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篇一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莲花山地区的“花儿”为例,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策略,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莲花山“花儿”;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体验需求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莲花山地区的“花儿”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双重挑战。
因此,对莲花山“花儿”进行旅游开发研究,不仅有助于其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也对推动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莲花山“花儿”概述莲花山“花儿”是一种流传于莲花山地区的民间歌唱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歌词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而闻名。
作为当地的文化符号,“花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莲花山“花儿”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莲花山地区,“花儿”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问题包括:缺乏整体规划、品牌建设不足、文化体验不够深入等。
这些问题导致游客对“花儿”文化的认知不足,也影响了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
四、莲花山“花儿”旅游开发的策略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1. 制定整体规划:对莲花山“花儿”的旅游开发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开发目标、重点和实施步骤,确保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2. 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宣传推广和营销策略,提高莲花山“花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篇一摘要:本文以莲花山地区的“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应的开发策略。
通过对莲花山“花儿”的深入分析,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莲花山地区的“花儿”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非遗旅游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研究莲花山“花儿”的旅游开发,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现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莲花山“花儿”概述莲花山“花儿”是一种源于莲花山地区的民间歌唱艺术,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歌词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著称。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三、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与问题1. 现状:目前,莲花山“花儿”的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保持非遗的原真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问题:当前非遗旅游开发存在过度商业化、缺乏创新、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的原生态文化被扭曲,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缺乏创新使得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参与度不高则使得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四、莲花山“花儿”旅游开发的策略1. 强化保护意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对“花儿”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防止非遗的滥用和破坏。
2. 创新旅游产品:结合“花儿”文化的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花儿”主题旅游线路、实景演出、互动体验等,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提升参与度: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组织“花儿”文化节等活动,提高当地居民对非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非遗保护的强大社会基础。
基于口头程式理论的康乐县莲花山花儿研究
初三 、初 四游 山对歌 ; 初五在王家沟 门点起篝火 夜歌 ; 初 六在紫 松 山联欢 告 别。在这 期 间,远近 百姓 都会登
完后用 “ 花儿啊 , 莲叶儿” 合唱尾声。惊人的创作速度 、
严格 的歌 唱韵律 、浓郁 的想 吐语言 是莲 花 山花 儿独 有
的特点。 串词编唱的称为 “ 花儿把式 ” , 也叫 “ 串把式”
主要 以求神和酬神两个主题构成 , 如《 八洞神仙 》 、 《 十二
牡丹套神佛 》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花儿的 内容 中也
的 中坚 力量 ,大 多年 龄都 在 4 0岁到 7 5岁之 间,后继
乏人 ,亟待抢救 。而 8 0 、9 0后 出生的青年大都进 入学 校 接受正规的教育 ,受到新鲜 事物和流行歌 曲的影响 , 因此真正热爱 “ 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去学 习传唱的 花 儿把式也就不多见 了。除此之外 ,人 口流动的加快 、 电子 媒介 的使 用 以及 新兴 音 乐的渗 透都 是影 响莲 花 山
一
人 串词 编 唱,另外 的轮流 演 唱。三 句或 更 多句演 唱
在 洮 岷地 区 ,即甘 肃 省 的临 潭、岷 县 、卓尼 、渭 源 、临洮 、康 乐一 带 ,流 行着 一种颇 受 当地 人喜 爱 的 山歌—— 莲花山花儿令 ,这是 “ 洮岷花儿 ”传播最广 , 演 唱人 数最 多 的 曲调 。无论 是汉 族 、回族或 是 藏族 , 很 多人 都会 编 曲编词 即兴 演 唱。在甘 肃 ,每 年农 历六 月初 六的莲 花 山花儿 会是规 模最 大 、参 与人 数最 多 的 花儿会 ,歌 手们 初一 、初二 在莲 花 山的足 古川 聚会 ;
莲花山“花儿”的口头程式特征解析
莲花山“花儿”的口头程式特征解析王军林【摘要】程式化的创编方式是口传文学的基本特点,在莲花山"花儿"中,程式的频度极高,这也正是它被源源不断创编的特点。
本文主要借助口头诗学理论,从全句程式、程式化短语、比兴意象、词句程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莲花山"花儿"歌手在演述中的创编特征,并以此对它的构成机制做一基本的描述。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莲花山“花儿”;口头诗学理论;程式;构成机制【作者】王军林【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8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7“花儿”作为流传在甘、宁、青、新、陕西宝鸡一带的一种山歌,它重在即兴创编。
不管是情歌,还是生活歌,在表演中都具有鲜明的口头程式特征。
其歌词中,程式化的句式、重复性的短语(特性形容词)、程式句丛等频繁出现。
它们为歌手在短时间内进行创编提供了便利,这便是它不断产生的奥秘[1]。
对它口头特点的探究,我们只能借助书面文本和口头文本,运用口头诗学理论,从全句程式、词语程式、修辞程式等几个方面对它的内在构成机制进行解析。
在文中,笔者主要以莲花山“花儿”为例,在下面的行文中,为了方便起见,就以“花儿”为标题进行论述。
(一)全句程式在演述中,相同的一些句式总是在“花儿”的不同主题中重复出现,这是歌手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也是口头文学的特点。
“口头史诗的诗歌句法是、而且必须是以程式化为基础的。
”[2]久而久之,这种创作的技巧就成为一种习俗惯制流布开来。
文中,笔者以《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3]中的919首“花儿”和田野调查来的100首“花儿”为研究对象。
在该书中,全句程式共有485首,占52.77%。
398首爱情“花儿”中,全句程式“花儿”为243首,占61.5%。
170首新“花儿”中有80首,占47%。
72首本子“花儿”中有37首,占51%。
花儿牡丹程式探析 那贞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2.2007“花儿”牡丹程式探析那贞婷,曹义杰(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摘 要]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
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
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口头程式理论;“花儿”;牡丹程式[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7)02-0080-05“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
”[1]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头程式理论”①(Oral-Formulaic Theory)已经被应用到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花儿”由于其在固定词组、传统修辞手法、句式、格律、常备母题与主题构型等等方面的程式特性,使其在民间歌手的头脑中形成固定的程式框架,这为口头程式理论在当代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学术界对“花儿”的研究很多,郗慧民教授曾经在他的专著《西北花儿学》中对“花儿”的类型、格律、押韵、曲令、艺术构思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但是真正将“花儿”与程式相结合的研究非常少。
刘凯在1998年《民族文学研究》第2期上《西方“套语”理论与西部“花儿”的口头创作方式》中,对“花儿”的套语有所分析。
柯杨在2002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莲花山花儿程式论》中也尝试了将“花儿”与程式结合起来的研究,但这些都仅是“花儿”与口头程式理论相结合研究的一些简单尝试。
莲花山花儿的传播路径、传承结构与传承人身份认同
莲花山花儿的传播路径、传承结构与传承人身份认同21世纪以来的花儿研究,在民族文学史观、口头诗学理论、听觉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思潮推动下,一度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
但是,在这些思潮渐冷之后,理论研究再次回到花儿发生现场,尤其回到一个地方、一个流派乃至具体到传承人时,仍有很多问题值得重新审视。
在撰写有关莲花山花儿传承人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洮州花儿北路流派莲花山花儿的传承研究,尤其对第四代传承人文香莲唱花班进行田野调研后,还是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莲花山花儿传播的原生性、书写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莲花山花儿传承为何没有形成实质意义的业缘结构,并表现出疏离松散的特征;传承人为何要完成传承人身份的世俗认同,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花儿研究是否深入,涉及到新媒体时代花儿传播与研究如何完成口承与书写二元叠加的良性关系,也涉及到莲花山花儿传承人队伍建设等。
这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加以厘清。
一、莲花山花儿的本土概念与研究生态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谣运动方兴未艾,张亚雄(1910-1990)在永靖、临洮、康乐、岷县等地采录了3000多首花儿,精选677首编成《花儿集》(1),将花儿分为河州、洮州两大派。
36鉴于《花儿集》中洮州派一词只出现过一次,其余皆以洮岷、洮岷州、洮岷花儿称之,洮州派更像是洮岷派的错印,并非张先生本意。
《花儿集》是研究花儿的奠基之作,是“对‘花儿作为文化现象、民间精神、学术研究对象的多重形态的全面‘发现”。
117-118作为洮岷花儿的概念、风格、特征、语汇乃至句令调等细微之处,皆可从中得到深刻启发与研究空间。
宁文焕把洮州花儿从洮岷花儿中分离出来,从音调、曲令、格律、尾句、情调等方面比较研究后,认为洮州花儿与岷州花儿“泾渭分明”,洮州花儿是“自成一格”的“花儿”品种11,并与丁桂珍等学者一样,将洮州花儿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四个支派。
128与此同时,谈士杰、马文惠、毛廷德、汪鸿明、丁作枢等学者从莲花山花儿与吐蕃“踏歌”的关系、洮州遗存的诸如“名堂”“主腰”“婆娘”“阿娘”“老实汉”“裹脚”“绽口夫妻”等洮州话与江南方言的关系、“红裙”“膝裤”“绿带子”“翘脚”等明代江南遗风与洮州妇女近现代服饰的关系、江南民歌“路远哥”等与莲花山花儿的渗透以及西部乡民耕地、伐木、放筏时的号子“牛拉拉”“烟雾拉”等音乐融入莲花山令等多方面研究后,认为莲花山花儿在“踏歌”中孕育、在“牛拉拉”“烟雾拉”中完善、“吴歌”等江南民歌与民俗文化中充实并最终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复出现、 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 其中包括特殊的方 言词汇、 固定词组、 传统的修辞手段、 片语、 套话、 句 式、 格律、 常 备 母 题 和 主 题 构 型 等 等。值 得 注 意 的
基本、 也最简单的章句格式, 例如: ) 杆两根, 一根杆 (定韵句) , ( % ! 唱个花儿心上宽, ! 不是为的吃和穿。 ! ) 尕火盆里一笼火 (比兴兼定韵句) , ( # ! 你是我的开心锁, ! 见了不笑不由我。 ! 这种三句一首, 句句押韵的格式, 被当地歌手叫 做 “单套花儿” 。不过, 句数的多少, 在这种山歌中比 较自由, 可以增至四句、 五句、 六句甚至更多。因为 莲花山令在音乐上属一段体四乐句曲式, 由主导乐 句、 再现乐句、 重复乐句和特定尾句构成完整的音乐 形象, 其再现乐句和重复乐句必要时可多次反复, 对 演唱没有什么影响。不论增至几句, 只要句句押韵, 一律属于单套花儿的范畴。如果一首花儿押两个韵 (以四句或六句为常见) , 则叫做 “双套花儿” 。例如: ) 羊羔咂奶双脚跪, ( % ! 母羊腰子弓着哩;
就合漂洋过海哩 (合: 如同) 。
! !
把心想成核桃 了,
) )
把肠子想成皮条 了。
) )
从即兴创作的角度说, “三转腔” 篇幅稍长, 容量 较大, 表达力度亦强, 但因要押三个不同的韵, 可说 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构形; “ 双套花儿” 次难; “ 单套花 儿” 由于只押一个韵, 较易编唱, 最为多见, 大约占即 兴创作的* $ +左右。 从以上简介可以看出, 莲花山令的章句、 节奏 和韵律, 既有较严格的规定性, 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句子的可多可少和押韵比较 宽泛两个方面。因当地方言声调的特殊, 不但韵辙 由普通话的十三辙缩减为十一辙 (即 “庚东” 、 “ 人勤” 两辙合并为 “庚勤” ; “ 波哥” 、 “ 皆学” 两辙合并为 “波 古入声字全部变成了 学” ) , 而且阴平、 阳平无差别,
! "#$ " %
! "
平声, 甚至平仄也可以互押, 这就为歌手们的即兴创 作提供了方便。当然, 有格律就有限制, 就有必须遵 守的规则, 即所谓 “带着枷锁跳舞” 。然而, 优秀的歌 手们恰恰能在不违背这些限制和规则的前提下施展 自己的才华, 高速度地不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新的 歌词, 充分证明了他们继承传统构形程式的熟练程 度。 — —传统主题单元 ! "内容程式— 所谓传统主题单元, 是指某种民歌长期以来在 其歌词中 “反复出现的叙事的或描写的要
在甘肃省洮河流域的临潭、 卓尼、 岷县、 漳县、 渭 源、 临洮、 康乐等县的广袤地带, 流传着一种深受当 地各族民众喜爱的山歌— — —莲花山令。它是洮岷花 儿中覆盖面最大、 演唱人数最多的一种曲调, 无论是 汉族、 回族还是藏族, 多数人都能编会唱, 而一年一 度的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 更是民间歌手们展现自 己即兴创作才能和对歌技巧的诗与歌的狂欢节。 莲花山花儿歌词的创作程式, 可分为构形程式 — — —格律、 内容程式— — —传统主题单元、 独有的固定 性套语程式— — —定韵句、 提醒性称呼句和永远不变 的尾句等三大类。分别简述如下: — —格律 % &构形程式— 连同首句 (定韵句或比兴句) 在内, 每首三句, 每 句七字为主, 多为四顿, 句句押韵。这是莲花山令最
梦里连你同床睡, ! 醒来怀里空者哩。
! ! !
( ) 沙石河滩一棵柳, # ! 手拿镰刀割者呢;
! ! !
说下把我心上有 (下: 音’ ) , ( ! 这会儿心上没者呢;
! ! !
看见我时转脸走, ! 你的心上多者呢。
! ! !
如果一首花儿押三个韵 (多为六句) , 就叫做 “三 转腔” 。例如: 桑木钉了秤杆了, !!! 把我想成病汉了。 !!! 想者头晕心甩哩,
, " ’ 1 1 2% "1 3 4 5 67 1 8 8 1
"柯
杨/ 著
莲花山花儿程式论
民 俗 学 研 究
[摘
要] 将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中的程式论运用于 “花儿” 研究, 从莲花山花儿的
创作程式类型、 对唱程式对歌手创作的影响以及程式规限下歌手的创造性三个方面, 验证了帕 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体系的普适性、 多相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 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 莲花山花儿; 程式 ( )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头诗学研究的学术原则, 被国际学术界称之为 “帕里 —洛德口头诗学理论” 或 “口头程式理论” (3 4 0 5 6 7 4 J ) 。这一理论体系从初创到今天, 已有 8 9 5 0 : ;< = > 7 4 ? 六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 它既受到语言学、 文化 人类学、 民族音乐学、 民俗学等学科专家们的一致关 注和广泛应用, 又通过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研讨, 使 它得到了补充、 完善、 修正和发展。如今, 帕里—洛 德口头诗学理论已不仅被用来研究各民族传统的长 篇口头史诗, 而且也被运用于更为广阔的传统口承 文学的研究领域。 ) 这 个 词, 在 英 语 中, 有 “惯 用 语 程式 (K 7 4 8 9 5 0 词” “习俗套话” 、 、 “ 常规” 、 “ 惯例” 、 “ 准则” 、 “ (化学) 分子式” “ 、 (数学) 公式” 等含义。而在帕里—洛德口 则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 头诗学理论中,
: , ’ , 3 4 0 5 * 6 7 4 8 9 5 0 : ; C = > 7 4 E 9 0 > 4 7 6 H : 0 1 = 9 0I 7 9 1 C 0 : 1 K 7 4 8 9 5 0 C 5 : 9 F A ? DE
在
美国古希腊文学专家 I ・ ! $世纪+ $年代初, ・洛 德, 先是对荷马史诗 帕里和他 的 高 足 ) 《伊利亚特》 和 《奥 德 赛》 文本研究史上存在
[ ] ($ ) # % &
没吃没穿日子难, 玉皇爷跟前泪两串 (山顶有玉皇阁) 。 前年来朝莲花山, 吃的是羊肉炒面片, 穿的是涤卡花衬衫。 今年来朝莲花山, 背的是罐头和饼干, 给我 人 送 了 一 朵 白 牡 丹 ( 我 人: 我的心上 人) ! 这些例子说明, 歌手们的创造力, 并没有因为主 题单元的有限而受到约束。原因在于这些主题单元 最贴近他们农村生活的实际, 有说不完的话, 表不尽 的情。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山歌创作在内容上受到 了什么限制。像现代都市人所关心的许多事, 在他 们的脑海里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也就难以进入他们 的民歌创作。莲花山花儿中的主题单元类型, 与其 他地区或民族的民歌相比较, 无疑是有同有不同, 有 共性也有个性。捕捉具有个性特征的、 典型的主题 单元类型, 对于认识不同民歌种类的特质是一个重 ・ 弗里所言: “ 每一个诗歌传 要的切入点。正如卜 ’ 统都有它自己的主题类型, 而且仅在一个确定的范 围之 内 才 能 与 其 他 传 统 中 的 相 关 单 元 进 行 比
第! "卷第#期 ! $ $ !年% %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3 4 0 5 * 6 7 4 8 9 5 0 : ;< = > 7 4 : @ 0 5 : > B C 7 C = > @ C 9 B 6 @ 9 ; =@ = 7 4 C 5 4 : ; & @ A 3 9 8 B 3 ? A A ?7 ?
’ , 6 7 5 D@ 7 1 @ 0 @E 9 0 > 4 : 1 C = : @ 0 > 4 F 3 4 0 5 * 6 7 4 8 9 5 0 : ;< = > 7 4 @ C > 8’ @9 1 : G > 4 @ 0 5 : C 2 A A ?@ ? ? ’ B : G > 4 @ : C 1 B7 > 1 1 > @ @ 0 4 >A 4 7 G > B : 1 C = > C = 4 > > 0 @ > ; C @ 7 6E 9 0 > 4 7 6H : 0 1 = 9 0I 7 9 1 J ?0 A A : , ’ ; 4 > 0 C : G > 6 7 4 8 9 5 0 C > C = > : 1 6 5 9 > 1 ; > 7 6 0 1 C : = 7 1 0 5 @ : 1 : 1 6 7 4 8 9 5 0 7 1 @ : 1 > 4 @ C 0 : 1 ? A A 2 2 2 ’ ; 4 > 0 C : 7 10 1 B @ : 1 > 4 @ ; 4 > 0 C : G : C : 10 @ > C 6 7 4 8 9 5 0 F 2 ?
莲 花 山 花 儿 程 式 论 柯 杨
’ " 2 3 4 56 7 8 5 9( : 9 ; 7 < 8: =’ > 8 2 4 7 8? : 7 2 3 8 > 2 & ./ 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