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王勇(香港科技大学)

合集下载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参考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参考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参考(原创版)目录1.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与特点2.新结构经济学的教研意义3.新结构经济学教研的实践与挑战4.新结构经济学教研的未来展望正文【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与特点】新结构经济学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界逐渐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从结构、制度、要素等方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

新结构经济学具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新结构经济学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系统的理论体系:新结构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构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

3.多学科交叉融合:新结构经济学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同时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新结构经济学的教研意义】新结构经济学的教研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经济学科的现实指导意义:新结构经济学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3.推动经济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教研,有助于拓展经济学科的研究领域,提高经济学科的创新能力。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的实践与挑战】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难度:新结构经济学教研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跨学科研究能力的要求:新结构经济学教研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3.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新结构经济学教研需要与国际经济学界的前沿研究接轨,提高我国经济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的未来展望】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理论体系建设:新结构经济学教研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林毅夫详解新结构经济学

林毅夫详解新结构经济学

详解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因为我们现在要在引进结构以后把它模型确实是不容易的。

你说王勇花了几年?他刚和我做的时候比现在年轻多了。

还有邢海青教授也是好几年,我看他也是两鬓越来越白了。

(付才辉:老师我要辞职)你不用辞职,我给你买染发剂。

”“新结构经济学中心还希望推广应用。

我一向是行动主义者,我受王阳明影响太大了: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我如果认为这样是对的,我们就要这样去做,而且做得必须产生我当时认出来的结果,那这样才能说,我当时的认识是正确的。

”“诺奖我觉得沿着新结构经济学去研究,可能不是一个诺奖,可能是三个五个,甚至十个诺奖。

但是我知道不会是我得到,肯定是在你们这一代或是在你们下一代。

”正文我特别高兴。

总结其实是很难做的,因为这四天的时间讨论的东西非常丰富。

所以呢,每个人心里其实都会有总结,我就从回答浙江大学的沈璐敏同学的疑问开始作为一个切入点,是不是在研究当中放进了结构就是新结构经济学。

我的看法不是。

因为我对新结构经济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也就是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结构和结构演变的决定因素,这才叫新结构经济学。

如果你的研究不是去研究结构是怎么决定的,是怎么演变的,也就是没有把结构内生化,即使你放进结构,那你也用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结构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我觉得它还不是新结构经济学。

就像拿个比喻讲,今天金刻羽教授,她是有结构的,她假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跟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一样。

这样的分析是不是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因为她没有把结构内生化,她是把结构假定作为出发点来研究的。

我是强调必须把结构内生化,也必须把结构的演化内生化。

当然我这个定义是比较窄的,但是我为什么这样定义是有目的的。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现在在经济学里面当然有人去研究结构的内生化,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几种方式。

比如说用技术偏向性,就是Acemoglu的论文;也有用家庭偏好的差异性,来推导出不同的结构,把结构内生化;但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的是要素禀赋跟它的结构来内生产业结构。

独家 王勇:在复旦经院读本科那些年遇到的“学术型”校友

独家  王勇:在复旦经院读本科那些年遇到的“学术型”校友

独家王勇:在复旦经院读本科那些年遇到的“学术型”校友导读王勇博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他于2000年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本文为王勇博士授权本站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复旦读96级本科时,我虽然是世界经济系的学生,却在经济系正式修过好几门课,包括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陆铭教的劳动经济学、袁志刚老师的中级宏观与中级微观(那年张军老师没有教中级微观)、石磊老师的产业组织理论;旁听了一学期经济学院博士生的专题课(蒋学模、洪文达、张军等轮流授课)。

我们那届世经系最好的课程当然是刚从澳洲回来的韦森老师的比较经济学!那时我大三,上完了韦森老师一学期的课以后,耳濡目染,让我突然觉得当经济学家非常有意思。

精品课程还有华民老师的国际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谢识予老师的博弈论;尹翔硕老师的国际贸易概论也很不错,等等。

大三下学期,我的经济学启蒙恩师韦森告诉我北大有个叫CCER的地方。

因为我在两个系都上过课的缘故,所以给我写直升CCER推荐信的四位老师除了世经系韦森老师和谢识予老师(国际经济专业导师)之外,还有经济系的张军老师与袁志刚老师。

而与我互动比较多的“学术型”学生更多的却都是经济系的。

大四时我自学刚被翻译成中文的David Romer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后来发现翻译者苏剑竟变成我在北大CCER的师兄),该书前三章都是经济增长,自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直到现在仍不能自拔。

我学里面的动态优化相位图,还写了一个小模型,遂被陆铭引介给经济系的另外一位研究生宋铮,于是在复旦南区宿舍我第一次见到了宋铮及其室友赵扬,如今两位师兄都在香港......经济系的陆铭、陈钊当学生时联合创办了一份学术小报,该报成了经济学院本科生学术精神的传承体。

由该报我结识了同级经济系的张吉鹏、低两级的经济系师妹吴桂英、以及卢杨...... 记得再后面的经济系的钟宁桦、王伟等人也当过该小报的主编,后来也都成了我北大CCER的师弟,还有徐轶青。

辨析新结构经济学

辨析新结构经济学

辨析新结构经济学潘士远原创 | 2013-02-21国民财富增长是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等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可以保证经济发展,政府只需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也就是说,在大部分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70年代之前,发展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

在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研究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理论通常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经济发展,且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是完全等同的。

工业化,尤其是发展重工业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本。

所以,为了达到快速发展经济的目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增加资本积累。

但是,仅仅增加资本积累是不够的。

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及其制度非常不完善,所以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如果政府让经济放任自由,那么经济个体就会因为种种问题而不会投资工业,或者投资较少。

这样,市场失灵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处于停滞的状态,也即其经济会处于“贫困陷阱”。

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政府要干预经济,包括实施计划经济、政府主导投资、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等。

然而,政府失灵等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及70年代早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

例如,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是由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官员组成的,这些官员手里掌握着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举措,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就不得不以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向政府支付相当的租金,从而降低社会福利。

在政府失灵理论看来,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破坏市场竞争,非常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与政府失灵等理论相比,现实事件或者说“自然实验”在更大程度上打击了政府干预的思想。

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变得非常明显。

第二,实施外向型贸易体制的东亚经济取得非凡的成就,被认为有着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的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出口和经济发展极为迅速。

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

在第三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产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为发展 中国家如何实现“起飞”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在第四章中,作者制度与国际竞争 的问题,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国家繁荣。
本书的目录虽然简洁,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每个章节的标题都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和思路,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 书中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句话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带来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那么这种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政府和企业应该 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阅读感受
《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是林毅夫先生的杰作,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之作,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决定因素和作用。在 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体验。
这句话指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更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才能实现经 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 效率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和鼓励。
本书的目录体现了林毅夫教授对经济发展和结构变革的独特见解。在第一章 中,作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以及与 发达国家的差异。这为作者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第二 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了利用本国资源禀赋 和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新结构经济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还为我们在实践中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研究产生深远的 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兴起的“ 结构经济学” ,强调市场失灵 ,主张“ 进 口替代” 的 、以政府干预主导的发展战略。 第二波是八十年代起主导的“ 新 自由主义” 学说 , 代表性的政策主张是“ 华盛顿共识” 和经济 转型与改革的“ 休克疗法” 。 林老师把他提出的“ 新结构经济学” 理论框架 , 称作他在世行工 作 四年的“ 毕业论文” 。从世行 回到北大以后 ,林老师在短短数 月内连续出版了数本关于 新结构经济学以及 中国经济发展的著作。 今年十月份 ,喜逢林老师六十大寿。在林老师生 日 期 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非常
各 国家 传播 的速 度 不 同 ,导致 了各 国经济 加速 起 飞 的时 问点 的不 同 ,从 而在 宏观 上 表现
为同一定时期内 ,有些国家之间经济收敛而另一些国家之 间经济却发散 。而影响落后国 家不 同的起飞时间的决定性 因素在于“ 想法的流动” ( i d e a l f o w ) 的快慢。所以问题就进一步 地归结为“ 究竟是什么能够影响先进的想法从发达 国家流动到发展 中国家” ,这些也进一
的综合性论述 。在这里我不准备简单重复林老师的原话 ,而是希望结合特定文献 ,更加
具体地 回答“ 新结构经济学” 究竟新在何处的问题 ,同时恳请读者直接 阅读相关的 、讨论
具体 问题 的学术 论文 ,尤 其是 每篇 论文 引言 中强 调文 章贡 献 的那 一部 分 。
在我看来 ,“ 新结构经济学” 所要强调的新 的经济学见解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第一 ,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优 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 ,需要与该经济体的禀赋
成 功地 举 办 了第一 届“ 新结 构经 济 学” 国 际研 讨会 。会 上 ,北 大 的校领 导 宣布 将成 立“ 新结
构经济学” 研究中心 ,大力推进林老师首倡的这一发展经济学第三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

禀赋 结构 决定 ,要 素 禀 赋及 要 素 禀赋 结 构 是 结 构经 济 学 中最 重要 的变 量 。
众 所 周 知 ,所 有经 济 学 分 析 最 后 都 只剩 下 两个 最 重 要 的变 量 ,即 总 预 算 与相 对 价 格 。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 何 一 个 国家 最 初 基 本上 都 是 农 业 经 济 , 生产 力 水 平 非常 低 ,主要 是 自给 自足 。 从 农 业 经济 变 成 现 代制 造 业 经 济 ,需 要好 的交通基 础设施 满足全 国甚 至全球经 济市场 发展 需 求 。投 资规模 扩大 以后 ,需要购进 现代化 生产 机 器设备 ,还 必须有 金融 、法律支持 ,必 须有交
所 以将 自己的研究 称为 “ 新制度 经济 学 ”。
二、新 结构经 济学 的主要理 论框 架
新 结 构经 济 学 的主 要 理论 框 架 是 研 究 结构 的决 定 因素 是什 么 , 发达 国家 与 发 展 中 国 家经 济 结 构 为 什 么 不 同 , 以及 在 发 展 过 程 中经 济 结 构 为 什 么 要不 断 变 动 。
作者 简介 .林毅 夫,男,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 究院荣誉院长 ,著名经济 学家。
7 8
生的 ,一个 国家 的产 业 结构 由其 要素 禀赋 结构决 定 。在 任何 一个给 定的 时间 ,要 素禀赋 都是 给定 的 ,比如有 多少 劳动力 、资本及 自然 资源 。但这 些要素 又是 可变 的, 比如劳动 力会 随人 口增 减变
众 所 周 知 ,所有 国家 以前 都 是 农业 经 济 , 8 0 %以上 生 产 活 动 都 在 农 业 ,如 果 要 实 现 现 代
化 ,农业在 经济 中的 比重必须 大大下 降 ,变成发 达 国家 时 ,农 业 占 比不到 1 0 % ,甚 至 不 到5 % 。原 来 大量人 口生活 在农村 ,而现 代化 国家人 口大都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结构经济学如何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从而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强调了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突破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局限。

本文将首先概述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念,然后分析其在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中的关键作用,最后讨论新结构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其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结构决定发展”的核心思想展开。

它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金融结构等,对其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并适应这些结构性特征。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在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二者的角色和作用方式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结构性特征进行调整。

在市场机制方面,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市场监管等方面。

新结构经济学还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理念。

它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和技术路径。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比较优势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创新来不断提升和转变的。

新结构经济学还关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它认为,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经济发展应当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

新结构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综述

新结构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综述

A Literature Review o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in
the Field of Macroeconomics
作者: 王勇[1];徐扬帆[1];吴紫薇[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
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8-5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结构经济学;结构转型;产业政策;宏观波动;中等收入陷阱
摘要: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经济结构的内生性及其动态变迁.在宏观经济
学领域,新结构经济学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强调有为政府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并且深入研究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大国面临的增长难题,还讨论经济波动与宏观政策等经济运行的问题.梳理了近十年新结构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总结了经济结构变迁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典型事实、理论见解和实证结果,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若干建议.。

“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坛实录

“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坛实录

“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坛实录分论坛六: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闭门论坛)时间:2014年4月19日(周六)14:00-18:00会议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多功能厅主持人:王勇——香港科技大学主持人:今天很高兴,大家一起参加我们庆祝活动的当代经济学研究。

首先有请国发院巫和懋教授给大家致辞。

巫和懋:很荣幸受到邀请参加分会场的活动。

实际上行老师跟我说的时候,是同学发起有这样的聚会。

会不会找我当嘉宾呢?发起活动之前,我看到行老师的时候,我做了同样的建议,所以他们听到要组织这个会,先找我当嘉宾。

我觉得大家聚一聚是非常好的想法,我代表国家发展研究院,欢迎所有我们硕士班同学、博士班同学、博士后同学、还有双学位的同学,欢迎大家。

我记得很清楚,我毕业的时候,我拿博士的时候,我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我问我的指导老师,我说对我以后有什么建议?指导老师说了两点建议。

第一点以后要做重要的,不要做短小轻浮的研究。

第二点你要foster a research community,好好的经营或者培养一个研究社区,大家一起讨论,能够互相辩论,然后才会有学术进步。

发起我们毕业生在学术界的聚会是很好的一次机会。

作为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以后有很多的任务,有智库的任务,今天早上大家看到很多的成就。

除了智库之外,它还有很重要的研究就是培育人才。

我们与很多同学谈话中,很多微信上,微博上都说,我们研究中心是中国青年学子心中的一块圣地,想来这边好好学经济学。

我们1994年成立以后,有硕士班,有博士班。

经济学硕士毕业433人,中间156人出国,现在在国外都去了很好的学校,然后在美国很好的学校教书,还有好多拿到tenure的。

还有很多回国的,在我们兄弟院校任教,在国内崭露头角。

硕士毕业生的培养,实际上在国内,我想可能在培育人才上面,我们应该算是第一名吧。

我们硕士班和博士班都很强,我们有117位博士,2000年开始第一位博士毕业,2006年,7年时间毕业38位,2007-2014年1月毕业80多位。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参考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参考

新结构经济学教研参考摘要:一、引言1.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背景和发展2.分析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3.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的作用三、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2.产业政策与体制改革3.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四、新结构经济学在我国的实践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2.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问题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五、新结构经济学的前景与挑战1.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2.数字化与智能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3.环境约束与可持续发展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学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新结构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经济增长、产业升级、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本文将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背景、理论、应用领域、我国实践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其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概念。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的成本优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管理等手段获得的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

比较优势有助于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而竞争优势则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

3.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新结构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核心。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三、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新结构经济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新结构经济学笔谈之四】王勇: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新结构经济学笔谈之四】王勇: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新结构经济学笔谈之四】王勇: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与中等收入陷阱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1960年全世界共有101个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

到了半个世纪以后的2008年,其中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地从中等收入晋升为高等收入,而85%以上的经济体依旧陷在中等收入状态。

这个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非收敛现象,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当然,有学者质疑“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否存在。

其实“中等收入陷阱”不应该被理解成绝对增长速度是否大于零的概念,更加合理的是看相对增长速度,即中等收入经济体是否足够快地向发达国家收敛。

从这个角度看,“中等收入陷阱”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对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均是一个重要问题。

从结构角度看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一个视角。

过去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没有足够重视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与内生性,简单提倡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这种思维在具体政策实践中容易被教条地执行,所以非常有害。

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加入了内生的结构差异,从禀赋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人力资本结构等全面理解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强调因时因地因部门制宜。

对中国(大陆)而言,其人均收入于2014年就达到了7600美元,已经属于中等收入国家;GDP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也已经于2014年12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因此,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中国会不会也像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那样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陷入长期停滞?如何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了更好地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我们在理论中强调了结构的概念。

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低收入国家有所区别。

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逐渐切换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

如果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这两个过程停止,经济增长就会停滞,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介绍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介绍

《新结构经济学》作者:韩妙第来自网络日期:2019年10月12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介绍作者:韩妙第日期:2019年10月12日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新结构,新结构的提出相对于传统的结构。

因此,要明确什么是新结构,什么不是新结构。

同时,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回答。

第一个,新结构与老结构的区别在哪里?第二个,“新结构经济”与“新经济结构”有何区别?第三个,“新结构经济”理论与“结构经济”理论之间的区别?第一,新结构与老结构的比较;要搞清楚新结构与老结构的区别首先要搞清楚传统行为系统的模式。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进行界定,这种思维方式是通过指导思想、权力分配以及资源利用三个层面开展。

其次,作为整个经济行为的开展是以某种技术为载体开展,这些技术使得经济行为在开展时是以如何发展、如何展开以及如何分工进行,因此,作为经济行为所需要的技术不尽相同。

最后,作为经济行为中最重要的产业、生产、管理、流通、资源以及消费这六个环节也是有所突显,有所调整。

因此,在上述表格的比较中,新结构的核心体现在,更多的是强调产业间的协作机制结构,多极化的发展维度结构,新知识的应用场景结构。

而老结构的核心体现在,强调产业链的自上而下控制结构,中心化的贯彻发展结构,知识的规模化应用结构。

显然,新结构是基于老结构的蜕变、进步而产生的,更因为新、老经济的发展诱发致使脱颖而出的。

所以,在这其中,新结构经济是立足于协同的精神,利用各种利益的诉求进行耦合,最终通过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以及虚拟经济的三大平台,实现临界、交界以及跨界的有效结合,以优化的新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模式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境界,从而以质化、效率以及智能供给的逻辑实现经济增长的协同机制。

第二,“新结构经济”与“新经济结构”的区别:“新结构经济”指的是这种经济结构脱胎于传统经济和新经济之中,使用各种全新的经济结构来驱使经济活动的开展。

因此,“新结构经济”属于经济组织、系统内部部分结构的调整,属于局部结构优化、改善等的改革之举。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哪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哪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哪一、新结构经济学的“新”在哪1. 新思维:新结构经济学创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引入概率论、非线性动力学、演化论等理论,从而实现了对复杂经济系统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新方法:新结构经济学采用了一系列新方法,如代理人模型、蒙特卡罗模拟、系统动力学模型等,以实现对非线性系统和不确定因素的建模和模拟。

3. 新视角:新结构经济学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框架,采用了演化论、网络理论等新的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现象的演化和变化规律。

4. 新领域:新结构经济学开创了许多新领域,如增长理论、创新理论、市场结构分析等,使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更具实践意义。

5. 新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产业政策、工业组织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实现经济增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新结构经济学的五个案例及分析1. 《微观结构改革与产业升级》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代理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微观结构改革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当的微观结构改革可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分析:本文充分利用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代理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微观结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问题。

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宏观分析框架,将问题更具体化,使结论更有现实意义。

2. 《金融风险传染机制及预警研究》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传染的机制和预警机制,采用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蒙特卡罗模拟,实现了对金融市场的动态仿真。

结果表明,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具有复杂性和非线性性,必须采用动态预警机制,才能更好地控制金融风险。

分析:本文充分利用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蒙特卡罗模拟,实现了对金融市场的动态仿真,能更真实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演化规律。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预警机制的问题,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城市竞争中的产业集群作用与协调机制》本文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的作用和协调机制。

浅谈学术出版在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学术出版在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134 |全国新书目学苑新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21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再次强调要“着眼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来自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必然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

在经济学领域,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便是总结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败经验进行自主理论创新的典范,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学术出版可以在助力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一、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学术出版成果新结构经济学是第一个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浅谈学术出版在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新结构经济学为例家经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侧重于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内生性与动态性,以弥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代经济学。

该理论在提出和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1988—2008)、系统阐述和深化提升阶段(2008—2012)、拓展运用阶段(2013年至今)。

而学术著作的出版成为各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对理论创新构成了有力支撑。

在该理论的萌芽阶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毅夫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2)、《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2000)、《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2004)、《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2008)等多部学术著作。

同期,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的奇迹》(1994)则建立了以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发展政策选择及其影响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这些早期著作构成了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思想的基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王勇(香港科技大学)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王勇(香港科技大学)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王勇*去年六月恩师林毅夫教授在世界银行圆满卸任,四年之后重新回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执掌教鞭。

林老师在世行的四年期间,将原来强调“比较优势”和企业“自生能力”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发展经济学说进一步升级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林老师认为,“新结构经济学”是整个发展经济学中正在兴起的第三波思潮。

第一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结构经济学”,强调市场失灵,主张“进口替代”的以政府干预主导的发展战略。

第二波是八十年代起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代表性的政策主张是“华盛顿共识”和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休克疗法”。

林老师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提出称为他在世行工作四年的“毕业论文”。

从世行回到北大以后,林老师在短短数月内连续出版了数本关于新结构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著作。

而今年十月份,又喜逢林老师六十大寿。

在林老师生日期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非常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研讨会。

会上北大的校领导宣布将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林老师首倡的这一发展经济学第三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而就在林老师60岁生日宴会前一周左右的某个晚上,哥伦比亚大学的魏尚进教授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让我对林老师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结合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独立研究,列举几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新见解。

无独有偶,前几日我去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作学术报告,期间傅十和教授将他朋友写的对林老师《新结构经济学》的批评性的匿名评论转发给我,并询问我对该批评的看法。

我读后发现,该批评主要是对“新结构经济学”究竟新在何处非常质疑,反映了该读者对新结构经济学尚缺乏深度的了解。

我在求学和研究的路上,一直以来都有幸受到林老师的指点和提携。

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读硕士研究生时,我就曾上过林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与“发展经济学研讨课”,至今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平台经济:一个分析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平台经济:一个分析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平台经济:一个分析框架
吴双;王勇
【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4
【摘要】平台经济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统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平台经济以及相应的分析框架。

该框架主张在研究平台经济问题时,以纳入数据要素的新型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强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由此内生决定的最优的生产结构也不同,故不同经济体最适宜的平台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同。

同时该框架提出“有效市场”需要与“有为政府”相协同,重视政府在推动平台增长、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及完善平台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11页(P4-13)
【作者】吴双;王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维度框架与路径选择--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耦合视角
2.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一个分析框架——对新结构经济学的目标、争议与拓展的探讨
3.转型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新思考--一个经济学和文化
因素分析的新框架4.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一个主体分析和过程视角的考察5.新主体经济学关于重构经济学共生优势学科话语体系与新时代经济理论框架的学术思考——对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再反思与对新时代经济的再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王勇*去年六月恩师林毅夫教授在世界银行圆满卸任,四年之后重新回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执掌教鞭。

林老师在世行的四年期间,将原来强调“比较优势”和企业“自生能力”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发展经济学说进一步升级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林老师认为,“新结构经济学”是整个发展经济学中正在兴起的第三波思潮。

第一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结构经济学”,强调市场失灵,主张“进口替代”的以政府干预主导的发展战略。

第二波是八十年代起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代表性的政策主张是“华盛顿共识”和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休克疗法”。

林老师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提出称为他在世行工作四年的“毕业论文”。

从世行回到北大以后,林老师在短短数月内连续出版了数本关于新结构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著作。

而今年十月份,又喜逢林老师六十大寿。

在林老师生日期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非常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研讨会。

会上北大的校领导宣布将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林老师首倡的这一发展经济学第三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而就在林老师60岁生日宴会前一周左右的某个晚上,哥伦比亚大学的魏尚进教授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让我对林老师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结合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独立研究,列举几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新见解。

无独有偶,前几日我去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作学术报告,期间傅十和教授将他朋友写的对林老师《新结构经济学》的批评性的匿名评论转发给我,并询问我对该批评的看法。

我读后发现,该批评主要是对“新结构经济学”究竟新在何处非常质疑,反映了该读者对新结构经济学尚缺乏深度的了解。

我在求学和研究的路上,一直以来都有幸受到林老师的指点和提携。

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读硕士研究生时,我就曾上过林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与“发展经济学研讨课”,至今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作者电子邮箱:wangyong.cg@。

仍然为自己当年获得这两门课的全班最高分而自鸣得意。

在经济中心读书时我主攻方向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林老师是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

后来我又在林老师的大力推荐下,有幸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读博士,师从Lucas,Myerson,Stokey,Hansen和Becker 教授,主攻宏观增长和政治经济学方向。

毕业后我在世界银行访问了一年,在林老师的指导下与他一起从事新结构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至今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所以,作为林老师的学生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的合作者,我非常希望能借助为林老师六十大寿祝寿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个人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学习体会和认识,特别是对魏尚进教授提出的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做个比较详细且尽量通俗的回答。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借此澄清某些读者对新结构经济学可能存在的误解。

而最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交流,能够得到更多学者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关注、批评、与建议,从而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完善在这方面的研究。

其实在《新结构经济学》这部重要著作中,林老师对新结构经济学具体是什么、它与早期的结构经济学和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政策观点究竟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它可能会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第三波思潮等重要问题都已经作了比较高屋建瓴的综合性论述。

在这里我不准备简单重复林老师的原话,而是希望结合特定文献,更加具体地回答“新结构经济学”究竟新在何处,同时恳请读者直接阅读相关的讨论具体问题的学术论文,尤其是每篇论文引言中强调文章贡献的那一部分。

在我看来,“新结构经济学”所要强调的新的经济学见解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优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需要与该经济体的禀赋结构一致,在国际竞争时具有比较优势,在宏观上体现为总体生产函数是内生的,而且函数形式本身可能是随时间变化的。

这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与出发点,所以值得特别强调。

当我们习惯性地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或者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教科书那样,写下一个单部门的总体生产函数用来分析为何国富国穷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已经被引导到分析各国之间的生产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要素之间的定量差别,而完全忽略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别,或者说潜含假定就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是一样的。

而基于这些模型所得出的增长统计中最为稳健的实证发现就是,跨国间的人均收入差别最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差别而不是资本存量的差异。

如果将全要素生产率解释为技术水平的话,那接下来非常自然的问题就是 Parente和Prescott (2000)所提出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止了落后国家成功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后来涌现出大量的经济学文献从各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包括Acemoglu et al (2005)、Krusell et al. (1999)的政治经济学模型。

Lucas (2009)等人则认为影响工业革命在各国家传播的速度不同导致了各国经济加速起飞的时间点的不同,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同一定时期内,有些国家之间经济收敛而另一些国家之间经济却发散。

而影响落后国家不同的起飞时间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想法的流动”(idea flow)的快慢。

所以问题就进一步地归结为究竟是什么能够影响先进的想法从发达国家流动到发展中国家,这些也进一步促使大家关心人力资本以及Eaton-Kortum(2001)国际贸易的作用。

另一种角度是由Chang-Tai Hsieh 和Pete Klenow (2009) 根据Melitz (2003)等人的生产率异质性厂商模型提出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的错误配置问题(resource misallocation),比如资本的边际回报率在不同的厂商之间没有均等化,可能的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完善或者政策的干预,这种微观配置效率问题最后会导致宏观上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即使国外的最新技术已经被引用进来。

以上所有这些现有的增长理论的视角带来了很多重要的经济学新见解,但是却从根本上都忽略了产业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内生差异性。

所以,有很多人基于现有的主流增长理论提出了如下政策主张:落后国家要想尽快摆脱落后就应该以最快的速度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最大可能的投入支持高端教育和世界最前沿的自主创新研究,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与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产业。

我认为这些理论本身都没有错,可是问题在于上述这种政策主张却是有问题的。

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而且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是不同的,从而最优的产业结构和升级动力也是不同的。

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需要靠自己的研发来发明新的产品,打造新型的产业,所以高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量的科研投入就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绝大部分模型也正是为了试图解释发达国家如何通过积累具有正外部型的人力资本,或者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科研行为与相关专利制度的提供,以克服物质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减达到经济的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但是对于处在技术链条低端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技术的进步主要是靠对国外已有知识和技术的吸收和模仿,这些技术和相关产业大部分在国际上都已经基本成熟,产业的升级关键是看本国在新的产业是否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

而决定成本优势的不仅取决于生产技术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取决于各个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

很多生产技术的实现是需要依托相应的机器设备和劳动力人员素质的,所以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谈论技术。

以制造业为例,通常越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就越需要更加高档和昂贵的机器设备和更加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是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恰恰就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在这种禀赋条件下,如果硬要像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搞“大跃进”,超英赶美,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因为那样就必须依靠非市场的力量人为扭曲要素或者产品市场的价格信号,甚至需要直接以行政计划方式配置资源,内生地造成大量的非效率配置和寻租行为。

所以“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力便宜而资本昂贵,所以最优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随着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资本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而劳动力变得越来越昂贵,因此最优的产业也应该相应地升级为越来越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这是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而提出来的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推动力量的产业升级的机制,本质上属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已有的技术菜单上做最优选择。

那么这与强调要素禀赋差异的Heckscher-Ohlin (HO)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什么不同呢?HO 国际贸易理论是说,如果两个国家生产技术和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资本和劳动的比例不一样(即要素禀赋结构不一样),那么相对资本充裕的国家就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相对劳动充裕的国家则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产品直接贸易的背后其实就是生产要素的间接交换。

为了在理论上有效地廓清HO贸易模型与要素禀赋驱动的产业升级模型,林老师、鞠建东老师和我(2010)一起构造了一个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增长模型,允许市场对无穷多个具有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产业(技术)作选择。

我们证明,即使不存在HO模型所依赖的国际专业化分工机制,在无摩擦的理想经济环境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仍然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升级到越来越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同时由于主导产业构成的内生性变化,所以总体生产函数的函数形式本身也会内生性地变化,而不是像教科书里那样假定总体生产函数的形式是固定不变的。

也许还有人会问,那我们的模型与Acemoglu和Guerierri (2008)的关于资本深化与非平衡增长的封闭经济增长模型有什么重要的不同?我们认为,最主要的不同是他们假定经济只存在两个资本密集度有差异的产业,而在我们的模型中存在无穷多个具有资本密集度的产业。

这种差别决不只是分析技术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分析目的的不同以及所带来的经济学涵义的巨大差别。

首先,我们关心随着资本的积累,具有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产业的各自的产业周期有多长,在不同要素禀赋结构下主导产业的构成是如何内生性地变化地,产业动态与总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在一个两部门(或者有限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里无法作出满意的讨论,因为无法刻画整个产业的完整周期和长期的产业不断升级的经济增长过程:一旦资本最密集的那个产业充分发展以后由于不再具有产业进一步升级的空间,所以生产要素会“触壁反弹”,从最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又回流到更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生产要素了。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模型里,长期来讲产业升级最终就完全停止了,甚至会出现产业降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