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

2024年第1期(总第246期)新疆财经Finance&Economics of XinjiangNo.1.2024General No.246·特稿·编者按:新疆财经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10月15日在新疆财经大学成功举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及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李国良,新疆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居来提·吐尔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出席揭牌仪式。

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西藏大学等国内20余家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单位、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新疆财经大学师生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本刊整理了揭牌仪式结束后林毅夫教授所作的精彩报告,以飨读者。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76(2024)01-0005-07 DOI:10.16716/ki.65-1030/f.2024.01.00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林毅夫2021年是中国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并在2020年提出了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下面我们主要讨论3个问题:一是为何世界会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这个变局将会如何演变;二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三是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与内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大论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王勇(香港科技大学)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王勇(香港科技大学)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王勇*去年六月恩师林毅夫教授在世界银行圆满卸任,四年之后重新回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执掌教鞭。

林老师在世行的四年期间,将原来强调“比较优势”和企业“自生能力”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发展经济学说进一步升级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林老师认为,“新结构经济学”是整个发展经济学中正在兴起的第三波思潮。

第一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结构经济学”,强调市场失灵,主张“进口替代”的以政府干预主导的发展战略。

第二波是八十年代起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代表性的政策主张是“华盛顿共识”和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休克疗法”。

林老师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提出称为他在世行工作四年的“毕业论文”。

从世行回到北大以后,林老师在短短数月内连续出版了数本关于新结构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著作。

而今年十月份,又喜逢林老师六十大寿。

在林老师生日期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非常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研讨会。

会上北大的校领导宣布将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林老师首倡的这一发展经济学第三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而就在林老师60岁生日宴会前一周左右的某个晚上,哥伦比亚大学的魏尚进教授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让我对林老师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结合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独立研究,列举几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新见解。

无独有偶,前几日我去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作学术报告,期间傅十和教授将他朋友写的对林老师《新结构经济学》的批评性的匿名评论转发给我,并询问我对该批评的看法。

我读后发现,该批评主要是对“新结构经济学”究竟新在何处非常质疑,反映了该读者对新结构经济学尚缺乏深度的了解。

我在求学和研究的路上,一直以来都有幸受到林老师的指点和提携。

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读硕士研究生时,我就曾上过林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与“发展经济学研讨课”,至今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阐释一、本文概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

文章概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内涵及其首要任务。

通过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调整趋势,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产业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发展新结构的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框架,强调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念,然后分析我国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接着探讨产业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新结构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在新结构经济学指导下优化产业政策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新结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产业政策被看作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工具。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政策应关注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

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政府应当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和实施。

比如,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和技术相对短缺的地区,产业政策可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逐步引导资本和技术向这些地区流动,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政策应致力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提升产业竞争力不仅意味着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意味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

为此,产业政策需要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产业政策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产业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应当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中文格式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增长动力逐渐显现出疲态,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一、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从传统的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变为以内需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型增长模式。

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消费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将注重培育创新消费、绿色消费和智慧消费等新的消费模式,继续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动力。

三、创新驱动:迈向科技强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努力培育和推动一批新兴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走向科技强国。

四、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提倡生态优先,让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总结: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经济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迈向科技强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英文格式篇——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growth drivers have gradually shown signs of fatigue, which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I.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Chinese economy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traditional investment and export-oriented growth to a new growth model centere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innovation-driven. By accelera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focus mo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II. Consumption upgrade: Cultivating new growth driversConsumption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which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s economy will focus on cultivating new consumption pattern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umption, green consumption, and smart consumption, continuing to unleash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and providing more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growth.III. Innovation-driven: Moving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hina is increasing its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iving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odel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end talents,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pel China towards becoming a technology powerhouse.IV.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 crucial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lso one of the key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 is intensifying its effort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dvocat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ethods, as well as prioritiz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nab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mutually promote each other.Conclus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China's economy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Through effort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ultivate new growth drivers, move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rovides us with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underst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offer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ontinue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作者:王子约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14期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危机后,世界经济并没实现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期的复苏。

继《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另一本专著《从西潮到东风》中,又系统地对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作了深入分析。

近日,在普遍唱衰中国经济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还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

而未来改革发展之路在哪里?林毅夫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记者:您这几年一直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统性建议?林毅夫:发达国家出现危机后,需实行降低工资和福利、淘汰没竞争力的产业、减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等结构改革,经济才能恢复动力和正常增长。

但结构改革是收缩性的,至少在短期内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经济增速,提高失业率。

而危机国家本身失业率已很高,急速推行这些结构改革难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动乱。

记者:对过去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下一阶段新的发展动力何在?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议题有什么主张?林毅夫:外需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当然要转向内需。

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

前段时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转向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

但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出发,我不主张这种政策。

消费当然很重要,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否则就得举债。

发达国家危机很多正是过度消费造成的。

而增加消费是逻辑链条的终端结果,这个链条的起点则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资。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些有效投资空间非常大。

此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财政状况较好,民间储蓄高,外汇储备多。

利用好这些条件的话,我国维持在7.5%左右中高速增长轨道没有问题。

记者: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奇迹式增长获得普遍关注,但近期唱衰中国的声音再次浮现,您怎么看?林毅夫: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观点认为是中国体制机制的内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体制机制又很难,因此认为增长不可持续。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兴起的“ 结构经济学” ,强调市场失灵 ,主张“ 进 口替代” 的 、以政府干预主导的发展战略。 第二波是八十年代起主导的“ 新 自由主义” 学说 , 代表性的政策主张是“ 华盛顿共识” 和经济 转型与改革的“ 休克疗法” 。 林老师把他提出的“ 新结构经济学” 理论框架 , 称作他在世行工 作 四年的“ 毕业论文” 。从世行 回到北大以后 ,林老师在短短数 月内连续出版了数本关于 新结构经济学以及 中国经济发展的著作。 今年十月份 ,喜逢林老师六十大寿。在林老师生 日 期 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非常
各 国家 传播 的速 度 不 同 ,导致 了各 国经济 加速 起 飞 的时 问点 的不 同 ,从 而在 宏观 上 表现
为同一定时期内 ,有些国家之间经济收敛而另一些国家之 间经济却发散 。而影响落后国 家不 同的起飞时间的决定性 因素在于“ 想法的流动” ( i d e a l f o w ) 的快慢。所以问题就进一步 地归结为“ 究竟是什么能够影响先进的想法从发达 国家流动到发展 中国家” ,这些也进一
的综合性论述 。在这里我不准备简单重复林老师的原话 ,而是希望结合特定文献 ,更加
具体地 回答“ 新结构经济学” 究竟新在何处的问题 ,同时恳请读者直接 阅读相关的 、讨论
具体 问题 的学术 论文 ,尤 其是 每篇 论文 引言 中强 调文 章贡 献 的那 一部 分 。
在我看来 ,“ 新结构经济学” 所要强调的新 的经济学见解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第一 ,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优 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 ,需要与该经济体的禀赋
成 功地 举 办 了第一 届“ 新结 构经 济 学” 国 际研 讨会 。会 上 ,北 大 的校领 导 宣布 将成 立“ 新结
构经济学” 研究中心 ,大力推进林老师首倡的这一发展经济学第三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林毅夫两历奇迹,一生求索

林毅夫两历奇迹,一生求索

林毅夫两历奇迹,一生求索从世界银行卸任之后,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引发诸多讨论以及争议,可参见FT中文网此前专题。

作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本文中从个人经历以及经济实践谈起,阐释他如何构建新理论来分析中国的转型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强调自己多年来研究思路一以贯之。

他认为新结构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能做好什么为切入点,发现发展中国家处处是机会。

本文为其新著《新结构经济学(增订版)》序言。

我有幸在2008年6月出任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这被认为是经济学家在国际上的最高职位,历来均由发达国家的大师级经济学家担任。

我一生中也有幸亲身历经了两次发展奇迹。

1952年,我出生于中国台湾,当时的台湾与多数非洲国家一样贫穷落后。

1979年,我来到中国大陆。

那时,台湾已经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此时的中国大陆,则依然如我出生时的台湾一样贫穷,甚至比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还落后。

等到我到世界银行任职时,中国大陆的经济也已经奇迹般地实现了像台湾那样的腾飞。

这两次经历让我确信贫困并非宿命。

一个国家即便深陷贫困陷阱的泥沼长达数个世纪,也能够骤然改变命运,踏上快速发展转型之路,在一、两代人之间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世界银行的梦想是致力于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当应邀出任其首席经济学家之时,我深感荣幸,试图以自身体验所获得的启迪去贡献于世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作为一名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年少时我立志要奉献自己的所学来致力于祖国的现代化。

在世行任职时,我有机会接触到许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杰出的知识分子,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他们也和我一样怀着报效他们的祖国的志向。

不论旅行到何处,我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工人与我从小看到的中国台湾和大陆的农民和工人一样,都殷切地期盼经由自己的辛勤劳动让自己和后代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我在世行的各种公务活动中碰到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也都迫切地想求得能够为其国家带来繁荣的良方。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结构经济学如何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从而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强调了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突破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局限。

本文将首先概述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念,然后分析其在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中的关键作用,最后讨论新结构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其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结构决定发展”的核心思想展开。

它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金融结构等,对其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并适应这些结构性特征。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在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二者的角色和作用方式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结构性特征进行调整。

在市场机制方面,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市场监管等方面。

新结构经济学还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理念。

它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和技术路径。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比较优势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创新来不断提升和转变的。

新结构经济学还关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它认为,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经济发展应当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原理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原理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原理新结构经济学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它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重构和完善,强调了市场结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新结构经济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其发展原理。

一、市场结构的重要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市场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同的影响。

市场竞争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而垄断市场则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不足、价格高昂等问题,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要对市场垄断进行监管。

二、机制设计的重要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对于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机制设计是指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机制设计方法,如信用机制、合同机制、激励机制等,以提高市场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关注制度安排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框架,包括产权制度、法治环境等,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制度安排的重要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企业创新的活力等。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完善产权制度、优化法律环境、加强市场监管等。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要注重制度的实施,防范制度的失灵和滥用。

四、制度协调的重要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各种制度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也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要建立协调配合的制度体系,促进各种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要建立健全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制度,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不断创新的重要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的不断涌现,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生产方式,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1林毅夫摘要:金融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为获得持续经济增长而采用的发展战略,其中至关重要的莫过于引入对结构变迁及其自然结果——产业升级的考虑。

以往的经济学文献花了大量精力来分析和讨论技术创新,但对结构变迁这个重要问题却关注甚少。

这篇文章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即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和其变迁,的理论框架以弥补当前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新结构经济学的要点如下:首先,一个经济体的禀赋结构随发展阶段而不断升级,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有着不同的最优产业结构,而每一种最优产业结构都内生的要求一种特定的基础设置(infrastructure)(包括“硬性”基础设施和“软性”基础设置)与之对应,以尽可能节省经济体的运行和交易费用。

其次,经济发展并非如结构主义所强调的,仅有“穷与富”或“发展中与发达”这种二元阶段,而是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变化谱。

在这条谱中,处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发展中经济体,在产业升级和基础设置改进上,不必然是要照搬比自己所处阶段更高的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和基础设置。

最后,在每个发展阶段,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机制;然而,连续的经济发展过程内在的要求每个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置都不断相应升级,这些升级需要企业间的协调,并必然对企业交易费用和投资回报具有大量的外部性,因而在市场机制之外,还内在的要求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和基础设置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引言2008 年秋季源于美国金融业部门的国际金融危机,无论就其影响的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中幸免于难。

2009 年,世界经济发生了自二战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萎缩,世界GDP 下降了2.2%,同期世界贸易总额更是以14.4%的惊人速度下降,是80 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所受到的最大挫折(World Bank, 2010)。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原理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原理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的原理新结构经济学是一种以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学理论,它关注的是经济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原理。

一、结构性变革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于结构性变革。

经济结构的变革指的是由于技术、制度、资源、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

这种变革不仅会改变经济结构,还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例如,大规模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崛起等都是经济结构变革的例子。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推动结构性变革。

二、制度创新是促进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结构变革的基础。

制度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规则体系。

这种规则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企业的登记注册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促进结构性变革,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三、信息技术是经济结构变革的推动者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还改变了经济组织方式和产业链条。

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促进了传统零售业的结构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组织形式。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信息技术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四、演化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自然规律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结构的变革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系统不断地试错、学习和适应,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演化过程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自然规律。

例如,市场竞争的演化过程中,优胜劣汰的机制会逐渐筛选出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企业。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推动经济结构变革,必须遵循演化的规律。

五、多元主体参与是经济结构变革的必要条件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结构变革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

多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

产业政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政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政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产业政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林毅夫2016-09-14【最近,中国新能源车骗补事件吸引公众的关注,该事件之外,有关政府产业政策的争议再起。

8月,市场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在多个论坛上发表演讲,炮轰产业政策,并以光伏等行业为例称,“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并且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产业、任何企业吃偏饭”。

演讲文字9月8日发出后,一时间在微信上传播甚广。

9月13日,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发表文章,观点旗帜鲜明针锋相对,“至今还没有看见一个成功追赶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持续发展的发达国际,不用产业政策的。

”“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而凡产业政策都一概反对,而是要研究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以帮助政府在使用产业政策时,减少失败,提高成功的概率。

”经林毅夫教授授权,观察者网为读者朋友们分享他的最新文章,供思考,同时附上张维迎教授的文章。

观察者网近期将继续就产业政策补贴话题展开讨论,敬请关注,对此话题有研究的读者朋友,也可以欢迎来稿参与讨论。

】林毅夫:没有产业政策国家必然不成功许多国家的产业政策失败,但是尚未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既要有企业家的个人努力,也需要有政府帮助企业家解决企业家自身所难于克服的外部性和相应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

由于不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能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能什么可能的技术创新和什么可能的产业升级都提供帮助,因此只能策略性地使用其有限资源,优先帮助能对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产业。

这种有选择性地使用资源帮助某些产业的企业家克服外部性和协调问题的措施就是产业政策。

由于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不成功,而许多产业政策不成功,因此,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而凡产业政策都一概反对,或是因为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无条件地支持一切产业政策,而是要研究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以帮助政府在使用产业政策时,减少失败,提高成功的概率。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Industrial Policy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作者: 林毅夫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8-15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
摘要:虽然许多国家的产业政策不成功,但是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必然不成功。

因此,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而凡产业政策一概都反对,或是因为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无条件地支持一切产业政策,应该要研究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以帮助政府在使用产业政策时,减少失败,提高成功的概率。

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为何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

文章指出,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之共同作用,进而简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运用产业政策时为何会失败。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将我国的产业分为追赶型、领先型、退出型、弯道超车型、战略型这五种类型,阐述了我国如何才能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

文章指出,应根据各种产业的特征,发挥好“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共同推动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一个主体分析和过程视角的考察

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一个主体分析和过程视角的考察

制西方经济增长方式后却并未实现预期 的效果 ; 进 入2 1 世 纪 以来 , 经 历长 期高 速发 展 的东南亚 发 达经 济体逐渐面临转型困境 , 增长开始乏力 , 欧美发达国 家则深陷近来的债务与金融危机不能 自拔 ,世界经
济前景持续阴霾 , 收入不平等 、 地区发展不平衡 、 人
济增长和发展理论的焦点。认为不应再执著于政府是否应当发挥作用 , 而应沿着另一个方向, 即政府在经济发展过 程发挥何种作用 , 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进 行探 索。新结构经济学即是在 此思路下 , 从 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 变迁 的微观 角度提供 了一种经济动态发展的分析框架 , 并为政府干预制订 了增长甄别和 因势利导 的可操作性步骤。但从 主体
长态 势 , 人 均 国内生产 总值年 均增 速 由之前 的0 . 0 5 % 逐 渐提 高 至 2 %,人均 收入 增 长速 度 开 始超 过 人 口 增 长率 。 但 世 界各 国 的经 济发 展又并 非 同步发 生 , 各
就很难再去思考任何其他问题 ” f l J 。林毅夫教授近来 提 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便是经济发展理论 的又一

经济发展的事实
从一个更加长远的历史角度观察经济发展 , 可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5 基金项 目: 全 国统计科研计划重点项 目( 2 0 1 2 L Z 0 2 9 )
作者简介 : 姬超 ( 1 9 8 7 一 ) , 男, 河 南新 乡人 , 深圳 大学中国经 济特 区研 究中心博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向为政 治经济学 ; 颜玮 ( 1 9 7 9 一 ) ,
对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繁荣的探索成为令世界 各 同经济学者和政客着迷的 目标 , 这一问题又是如

中国式老龄化: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中国式老龄化: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中国式老龄化: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林毅夫;付才辉;张皓辰;郑洁【期刊名称】《学术论坛》【年(卷),期】2024(47)1【摘要】中国式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关于中国式老龄化六方面的新见解。

第一,中国式老龄化彰显的是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之问与中国之治。

中国成功拓展了人类老龄化可能性边界,中国式现代化能与中国式老龄化齐头并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是中国式老龄化的首要任务。

第二,中国式老龄化的成因主要源于中国的预期寿命革命。

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健康奇迹,由此引起的预期寿命革命产生了中国目前数量巨大的老龄人口,新时代的健康中国战略将使中国进入长寿时代并进一步加速老龄化。

第三,中国式老龄化的影响并不会如流行观点认为的那样悲观。

中国式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奇迹而非拖累,不会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会引发经济结构的系统性变革。

第四,中国式老龄化的治理需要符合国情。

只有立足于反映国情的禀赋结构,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只有立足老龄人口禀赋结构,才能实现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只有重塑适宜的养老体系,才能创造中国的养老奇迹。

第五,中国式老龄化有可供世界借鉴的经验。

创造中国预期寿命革命的初级卫生保健经验就写入了《阿拉木图宣言》,中国的经验(尤其是在老龄化进程中保持经济增长的经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

第六,中国式老龄化有可供世界分享的机遇。

中国共同富裕进程中将形成规模巨大的银发经济,但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产业按比较优势适老化转型,才能壮大银发经济。

总之,中国式老龄化既有各国老龄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制度与政策。

【总页数】15页(P1-15)【作者】林毅夫;付才辉;张皓辰;郑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新结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北京大学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6【相关文献】1.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2.新结构经济学新见解例说3.中国式老龄化社会治理——基于新结构老龄化理论的视角4.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框架与新见解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新见解例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

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

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对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繁荣的探索成为令世界各国经济学者和政客着迷的目标,这一问题又是如此宏大,以至于”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他就很难再去思考任何其他问题”[1]。

林毅夫教授近来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便是经济发展理论的又一次探索,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所言,《新结构经济学》是一部真正重要且富有雄心的作品,它通过联系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为增长提供了微观上的动态结构。

该理论尤其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转型和政策制订描绘了蓝图并且提供了技术性操作步骤,许多蜚声海内外的经济学家对此书都不吝赞美言辞。

众所周知,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主导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都由于过于理想主义而破灭,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已是不可或缺,但政府究竟应发挥何种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却仍然有待深化认识,林毅夫教授给出的依据比较优势和因势利导原则为政府操作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菜单,同时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辩,围绕它的争论将使新结构经济理论成为焦点,也必将促进经济发展理论的进步。

一、经济发展的事实这样的发展历史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两点经验:(1)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增长或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决定因素因时、因地而异;(2)长期的、可持续的稳定增长优于短期的、不可持续的高速增长。

事实上,二战后经济增长率超过7%、持续增长超过25年的经济体只有13个,它们分别是博茨瓦纳、巴西、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

其中博茨瓦纳、马耳他和阿曼的人口规模非常小,另外10个国家无一例外地遭受了经济减速、停滞甚至倒退等不同程度地衰退[3]。

宾斯旺格就曾认为全球的必要经济增长率是 1.8%,而只要这一稳态增长能够得到长期维持,其作用和效果便是惊人的。

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陷入对增长地疯狂迷信和追求,导致”增长强制”和”增长无法停歇”[4],结果经常导致各种可持续难题。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哪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哪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哪一、新结构经济学的“新”在哪1. 新思维:新结构经济学创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引入概率论、非线性动力学、演化论等理论,从而实现了对复杂经济系统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新方法:新结构经济学采用了一系列新方法,如代理人模型、蒙特卡罗模拟、系统动力学模型等,以实现对非线性系统和不确定因素的建模和模拟。

3. 新视角:新结构经济学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框架,采用了演化论、网络理论等新的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现象的演化和变化规律。

4. 新领域:新结构经济学开创了许多新领域,如增长理论、创新理论、市场结构分析等,使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更具实践意义。

5. 新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产业政策、工业组织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实现经济增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新结构经济学的五个案例及分析1. 《微观结构改革与产业升级》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代理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微观结构改革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当的微观结构改革可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分析:本文充分利用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代理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微观结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问题。

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宏观分析框架,将问题更具体化,使结论更有现实意义。

2. 《金融风险传染机制及预警研究》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传染的机制和预警机制,采用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蒙特卡罗模拟,实现了对金融市场的动态仿真。

结果表明,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具有复杂性和非线性性,必须采用动态预警机制,才能更好地控制金融风险。

分析:本文充分利用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蒙特卡罗模拟,实现了对金融市场的动态仿真,能更真实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演化规律。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预警机制的问题,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城市竞争中的产业集群作用与协调机制》本文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的作用和协调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发展之路作者:林毅夫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50期摘要:针对中国经济放缓而产生的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必然的命运,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是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

比较优势的制度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因势利导型政府,比较优势的结果是开放经济和后发优势、宏观稳定、高储蓄和高投资。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失败与中国双轨制成功的原因分析,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对中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一是深化改革完成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二是政府应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双轨制向市场单一制转变;政府因势利导中图分类号:F124一、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国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至今32年发展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32年间年均经济增长9.9%,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1979年,中国人均收入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而到2011年止,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美元,2012年预计将超过6000元。

这段时间的对外贸易增长是史无前例的,每年平均增长17%,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确实成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恢复成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收入差距急剧扩大。

已经超过基尼系数的0.45(一般来讲0.45是一个国家安全的警戒线)。

其次,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第三,市场化改革没有完全到位。

第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尤其是从2011年年初至今,每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不断下滑,2012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7.9%,跌破了8%。

很多人担心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到中低速增长的时期。

过去的经济发展的快速势头不能持续。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话,社会上存在的经济问题可能会集中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低收入陷阱。

但是中国是做到了。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收入变成现在的中等收入。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明显的是拉丁美洲国家。

如图1所示,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初时有不少高收入国家,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变成中等收入国家。

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绝大多数还是在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上,大约只占美国的20~30%。

通过分析1950-2008年的最新数据,还可以看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个百分点或者更多。

这28个经济体中绝大多数是欧洲国家,如果再剔除石油和钻石生产国,只剩下12个经济体,这意味着,从二战到现在,世界上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打破这个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是非常少的。

当然,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的命运。

如图2所示,欧洲的爱尔兰、西班牙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已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

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还可以继续发展,达到高收入的水平。

三、新结构经济学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视角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怎样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笔者认为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研讨必须同时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为何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中国改革前发展不成功,而仅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功;二是为何绝大多数转型中国家失败,而中国改革后发展快速,但也出现一系列类似问题。

只有能同时解释上述谜题,才能指明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以保持持续发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发达国家行列。

(一)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新经构经济学要讨论一个国家是否能持续发展,必须要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内容。

新结构经济学恰恰是对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与原因的研究。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全世界来说,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新现象。

如图3所示,工业革命以前,即使像欧洲这些现代发达国家,他们长期的经济增长也是非常缓慢的。

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西欧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前,每年的平均人均收入增长只有0.05%,需要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

而从18世纪中叶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工业革命以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产业的不断升级。

在原有产业上的基础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同时,产业的升级代表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部门向农业部门、制造业部门、现代服务业部门转移。

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技术、产业、软硬基础设置结构的不断变革以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交易费用。

这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并且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拉开收入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由于不能进入现代的经济增长,就陷入到低收入水平的陷阱。

或者是达到中等收入以后,不能持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升级,不能进入新的产业结构,这是他们经济发展失败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中等和低收入陷阱是由于不能有持续的结构变迁而造成的。

(二)成功的追赶经济体的共同特征前文提及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的。

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

据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总共有13个经济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7%或者更高,而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

根据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的研究,这13个经济发展成功的追赶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的特征:第一,都是开放经济,并利用世界上已有的知识来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即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利用了世界上已有的知识来进行创新;第二,都维持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三,这些经济体都是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第四,均是市场经济体,坚持以市场体系来配置资源;第五,都有一个高效、积极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关于这五点,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的主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认为,“这是一个国家成功经济发展的要素”。

但他认为要取得的成功并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秘方。

(三)新结构经济学提供的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就是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

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因此,这个国家的经济需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改变要素禀赋结构。

所谓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要增加劳动力可用资本的拥有量。

资本是怎么来的?是来自于剩余和剩余的积累。

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会具有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可以积累的资源就越多。

同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投资的回报率会最高,储蓄和投资的意愿也会最高。

即是说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速度越快,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也会越快。

这是新结构经济学所认为的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源泉,也是经济增长的秘方。

1.遵循比较优势的制度前提:市场经济与因势利导型政府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比较优势是经济学家才听得懂的语言,而对企业来讲就是追求的利润),如何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技术和产业选择会主动根据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呢?前提是必须有一个价格信号体系,该体系能够相当准确地反映要素禀赋当中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

如果有这样一个价格信号体系,企业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就会按照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选择。

这样的价格信号只有在完善竞争的市场体系当中才能够获得。

也就是前文提及世界银行增长报告中所涉及的第四点,市场经济体系。

如前文所述,如果一个国家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会相当快。

当要素禀赋升级的时,产业和技术就要升级。

产业和技术要升级就会存在外部性和协调的问题。

如果政府因势利导地发挥积极地作用,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就不见得会发生。

如果发达国家没有专利制度的话,很多企业就不会进行技术创新。

这是国家发挥因势利导作用的一种方式。

这是增长报告里涉及的第五点,即政府必须发挥因势利导的积极作用。

2.遵循比较优势的结果:开放经济和后发优势、宏观经济稳定、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它当然是开放经济,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去,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贸易体系。

同时,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多数的产业和技术是在世界产业和技术链内部。

因此,它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就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利用国际上已经存在的技术和产业的知识作为创新的源泉。

这是增长报告里涉及的第一个要素,即开放经济与后发优势。

第二,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因此,国内自身产生的内部危机会比较少。

同时,在面临国际危机冲击的时候,由于内部经济素质好,缓周期的能力强,具有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宏观经济会比其他的更稳定。

这是增长报告里涉及的第二点,即宏观经济稳定。

第三,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可以创造最大的剩余,有高储蓄和积累来源,投资回报率会最高。

反映出这些国家愿意放弃当前消费以追求未来更高的收入.原因在于他们具有创造巨大经济盈余与高额投资回报的实力,从而为储蓄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

因此,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最高。

这是增长报告所讲的第三点,即高储蓄与高投资率。

从这种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并非如麦克尔.斯宾塞所说,只有要素,没有秘方。

其实,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秘方就是该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改革失败与中国双轨制成功的原因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功?(一)第一波发展思潮:结构主义为何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和经济的独立,追求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们的发展道路是受到当时主流结构主义思潮模式的影响:以进口替代优先发展违反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企业缺乏自生能力,依靠政府的动员来投资,依靠保护、补贴来生存,这样导致了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结构主义模式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拉丁美洲国家、南亚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结构主义建议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的重工业,而这些国家当时的条件是资本相当短缺,以农业经济为主。

因此,在资本短缺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现代化的产业当然是违背比较优势的。

在这种状况下,优先发展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投资靠政府动员,继续生产经营靠政府的保护补贴。

这些保护补贴创造了许多扭曲,创造了很多租金,产生了资源错配、寻租、腐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失败是因为遵循了这一发展思路。

(二)第二波发展思潮:华盛顿共识为何失败?19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和转型。

这些转型中国家一般都有许多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华盛顿共识”忽视了这种原来存在的扭曲的内生性,按照休克疗法把这些保护补贴一下都取消掉,导致大量破产、失业、社会政治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