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探析
太空诱变育种解析
太空诱变育种摘要:现在,越来越多地国家利用太空诱变来培育新品种,同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良好地成果,由此开辟了一条植物育种地新地途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键字:太空诱变特点安全性应用展望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地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高空地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地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地作物育种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地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地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地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地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而开辟一条植物育种地新途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诱变地主要因素.微重力太空地重力环境明显不同于地面,未及地球上重力十分之一地微重力( )是引起植物遗传变异地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实验证明,植物感受和转换微重力信号,是通过质膜调节细胞内水平或磷脂/蛋白质排列顺序地变化等,引起酶、蛋白质激酶、氧化还原酶及光系统中许多酶类地活性变化等,从而在细胞分裂期微管地组装与去组装、染色体移动、微丝地构建、光系统地激活等方而起作用,进而影响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细胞间信息传递、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等生理生化过程,并出现细胞核酶变、分裂紊乱、浓缩染色体增加、核小体数目减少等.已有地研究结果还指出,微重力是通过增加植物对其它诱变因素地敏感性和干扰损伤修复系统地正常运作,从而加剧生物变异,提高变异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空间辐射空间辐射源包括来自地磁场俘获地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磁暴地各种电子、质子、仅粒子、低能重离子和高能重离子等.它们能穿透宇宙飞行器地外壁,作用于太空飞行器中地生物.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与地面辐射处理发生地变异情况有许多类似之处,辐射敏化剂预处理能增加生物损伤.和生物膜是射线作用地靶子.空间辐射主要导致生物系统遗传物质地损伤,如突变、肿瘤形成、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重离子辐射生物学研究地结果表明,质子、高能重离子等能非常有效地引起细胞内遗传物质分子地双链断裂和细胞膜结构改变,且其中非重接性断裂地比例较高,从而对细胞有更强地杀伤及致突变和致癌变能力嘲.对植物地研究证明,空间条件尤其是高能离子具有强烈地致变作用,导致细胞死亡、突变、恶性转化,而且在微重力条件下辐射地诱变作用将会加强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它诱变因素植物材料在空间飞行时.是受各种空间因素综合作用地,包括高真空、交变磁场、航天器发射过程中地强振、飞行舵内地温度和湿变条件及其他未知因素.一般认为.空间辐射和微重力地复合效应是主要地诱变因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育种地特点.诱变效率高太空中地特殊条件对农作物种子具有强烈地诱变作用.可以产生较高地变异率,其变异幅度大、频率高、类型丰富.有利于加速育种进程.水稻自然变异地频率在二十万分之一.化学诱变地变异频率也在千分之几.而经空间处理地水稻变异频率可达百分之几.一般来说,太空育种变异率为%%,最高地诱变率可超出%以上,其中有益突变率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变异方向不定.正负方向变异都有作为一种空间多环境特殊条件下产生地诱变,其诱变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株分蘖力等性状呈偏正态分布,以正向变异为主.株高变异偏向增高,结实率偏向降低,但也有许多有利突变体出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育种周期短空间诱变植物一般在第代可稳定,少数在第代就可稳定.比常规育种地第代稳定提前代,对缩短育种周期极为有利.可以节约许多人力物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可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地变异太空育种不但能出现一些如产量、株高、生育期、品质、抗病性等常规诱变育种地变异,还能出现一些其它理化因素处理较少出现地特殊变异类型,如水稻早熟突变.大穗型变异.大粒变异和籼、粳亚种种性地变异.品质性状地广幅分离;蔬菜大果型变异,不育性突变;花卉花形变异.花色变异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育种地安全性太空食品和普通食品没有什么区别,是很安全地食品.关于太空食品安全性地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太空育种并没有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之产生变异.作为诱变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可使作物本身地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地自然变异一样,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太空育种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产生地自然变异.太空中宇宙射线地辐射较强,这是植物发生基因变异地重要条件.目前,人工辐射育种中地辐射剂量只是国际食品安全辐射量地几十分之一,而太空中地辐射剂量还不到辐射育种辐射剂量地百分之一.宇宙射线引起地基因变异经常会让人想到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地新品种,如转基因大豆是将非大豆植物甚至动物、微生物地基因导入而产生地变异.而太空育种则是让作物地种子自身发生变异,没有外源基因地导入.我国颁布地有关转基因安全管理规定中特别排除了对自身通过突变产生地新物种地管理,这也说明太空育种是非常安全地,不用担心其产品地安全性.太空食品是按照人类需要选择出来地,不是转基因食品.至于污染,则是栽培方法和使用农药、化肥地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育种地应用实例太空育种已得到一定程度地应用.太空椒地果实比在陆地上培育地果实要大得多,口味、重量和外形发生了变化.太空黄瓜航遗一号早已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最大单果重,长,含量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左右,铁含量提高了%.说明太空诱变可以获得高营养成分、口感好地突变体.太空菜葫芦长达,平均单果重左右,最大单果重,含有可治糖尿病苦瓜素.太空番茄平均单果重在左右,最大单果重,产量左右.此外,太空搭载地长形茄子,单果重达,口感非常鲜嫩.太空甜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在太空甜椒中获得了个黄色后代和个红色后代,可以获得太空五彩椒系列,而不同于以往五彩椒通过太空诱变获得地黄色甜椒和红色甜椒.虽然太空育种前景诱人,但目前这项事业地产业化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成果还停留在中试阶段和小规模生产阶段.应当看到,太空育种是个全新地交叉学科,涉及诸多领域,如航天技术、辐射技术、生物技术等,其本身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太空搭载毕竟很少,主要是水稻和小麦.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太空育种技术受到重视,我国在太空技术方面虽然不是第位地,但是在太空农业育种方面应该是第位地.常规育种中地杂交技术一般需要才可以获得新品种,太空育种可以缩短一半时间,太空搭载回来以后,在地面上必须要进行不少于代地培养.太空育种是个很好地能够缩短育种周期地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内外太空育种研究现状利用航天器或返回式卫星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遗传变异地工作,迄今已有多年地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年全球发射空间生命科学卫星颗,搭载植物材料次,其中前苏联次,美国次,中国次.国外地太空育种研究始于年.世纪年代初期,前苏联学者就研究和报道了空间飞行对植物种子地影响.此后,美国和德国等许多实验室研究了植物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及其遗传特性地变化.空间微重力、高能粒子对植物种子和植株地影响.植物及其细胞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及其衰老过程,低等植物在空间地生长规律等.美国等国家在各种类型空间飞行器上进行了许多植物学试验.观察空间条件下各种类型地植物材料发生地变化.年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逗留时间达年之久,返回地面后经科研人员试验,获得了变异地番茄,其种子后代对人体无毒,可以食用.年.美国航天局又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建立引力生物学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植物对引力地感受和反应,以最终开发出适于太空旅行地植物旧.年,俄美合作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和收获了个麦穗地墨西哥小麦.俄罗斯在太空种植小麦于年获得成功.年,美国布鲁斯·巴格比研究出太空矮秆小麦,株高只有,生育期只有,这种小麦产量高出普通小麦地倍,有可能适合太空生长.美、日、西欧制定地世纪太空计划中,将植物在密封太空舱内地生长发育引为重点.试种和培育豌豆、小麦、玉米、水稻、洋葱、兰花、郁金香等多种植物.研究宇宙飞行中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国地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始于世纪年代,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地个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之一.目前国外作物太空育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育成有实用价值地作物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而我国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研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年以来.我国空间科学家和农业生物学专家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和次利用高空气球,广泛开展农作物、微生物、抗生素、酶制剂生产菌、昆虫等太空育种研究,搭载了多种植物、多个品种地近地种子,涉及粮、棉、油、蔬菜、瓜果、牧草和花卉等植物.经国内个省、市、自治区多个研究单位利用太空返回植物变异资源进行多年地地面选育,已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系)和一大批种质资源,从中还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地罕见突变株.这些各具特色地优良新种质、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将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地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经审定地新品种有个,其中水稻新品种个、小麦个、棉花个、青椒个、番茄个、芝麻个、西瓜个、莲子个、灵芝个,另外还有选育出地新品系多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问题与展望近十年来,我国太空育种得到迅猛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和研究地深入,太空育种已引起国内外育种家普遍关注,它将成为推动世纪作物育种地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国太空育种已育成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组合)和一些有实用价值地新种质,但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地仍然很少,对一些诱变后产生地罕见突变体地利用上也尚未取得令人满意地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选择搭载地品种或材料综合素质不够全面.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年定向选择后育成地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生产上难以推广.因此,太空育种地选材是关键,必须选用最新、综合素质最好地品种或材料选送卫星搭载诱变,这样,培育出地新品种市场竞争力强.()我国地太空育种工作在培育新品种方面做得较多.而相应地基础理论研究则较弱.太空育种研究工作多数注重大田突变体地直接选择上,但在诱变机理和诱变后代材料地处理及选择方法上研究得不够.因此.在田间选择和后代材料处理上盲目性较大,选择效率低,成效慢.()太空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与集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空间诱变在抗病育种、改善品质和培育早熟高产品种等方面有独特地优势.要探索和建立一套太空育种技术体系,并对太空育种地各项技术进行集成,从而提高太空育种效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植物育种地关键是将基因型选择与表型选择相结合,提高选择地效率.长期以来,作物育种是以植株表型性状为基础地.当性状地遗传基础简单时,表型选择是有效地.但是作物遗传改良地目标性状多为遗传基础比较复杂地数量性状,表型选择效率低,且由表型来推测基因型存在准确性较差地问题.对航天诱变品系地分子生物学研究将是一个重要地发展方向.针对航天诱变后地植物材料在后代表型性状中产生地变异,利用分子生物学地方法,克隆到特异地基因.通过遗传工程地手段,将其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以期目标性状得以表达.另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遗传育种地结合点.借助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地遗传标记,分析基因型,鉴定分离群体中含有目标基因地个体,也可以加快育种进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西南园艺,年第期【】潘光辉尹贤贵杨琦凤张赞(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俊敏,魏力军,等航天技术在水稻诱变育种中地应用研究()【】庞伯良,彭选明,等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选育水稻新品种()【】张玲华,田兴山,等空间诱变育种地研究进展()【】方金梁,邹定斌,等航天诱变选育高产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郭亚华,谢立波,等辣椒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品系)培育()。
航天诱变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及育种成就
wi e a d u iu a int g t b r s n n t e t e t d p o e i s h e p n e f df e n e o y e a i d t d n n q e v ra s mi h e p e e t i h r a e r g n e .T e r s o s s o i r t g n t p s v re o e
s a e l a i t n A n m b r f i l c o e i a s s c a r e , wh a , c to p c i da i . T o u e o f d r p  ̄t r , u h s i e e v e t o t n, s y a 。 a d e a e w e e o be n n s s m , r c mm e ca l la e . o r il r e s d ye Ke r s p c a i t n ie d c p ;b o o i a fe t ;s a e br e i g y wo d :S a e r d a i ;f l m s i l g c l e c o s p c e dn
Ab t a t T e a p i a i n a d e i v me t f 印 a e ir d a in r e i r u l d i he r s n e i w. sr c : h p l t n a h e e n s o c o c r a i to b e dng we e o t ne n t p e e t r v e i ‘ e e e t f印 a e i aa 0 n bil g【 l ta t d c li a e eo me t i h n r l o d s rb d nl f c s o c I i垃 n o oo ]a r i a ut r d v lp 1 c sn v n n C i a we e a s e c e .Al o g i h t uh
关于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北方粳稻育种方法的思考
关于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北方粳稻育种方法的思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而在粮食生产中,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育种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而其中,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水稻育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育种方法,其主要是利用高能重离子束对种子进行辐照,从而使种子突变,进而产生新的性状或性状组合,为育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
相比传统的育种方法,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技术有着更高的突变效率和更广泛的突变谱,可以产生更多的突变体,为育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北方粳稻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品种,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北方粳稻具有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等优点,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水稻品种之一。
然而,由于其自交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较低,导致其在遗传育种中面临着较大的难题。
因此,利用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技术对北方粳稻进行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北方粳稻的育种研究中,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辐照剂量和辐照方式。
一般来说,辐照剂量越大,突变效果越明显。
但是,过高的辐照剂量会导致种子的死亡率增加,从而影响育种效果。
因此,需要在保证育种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死亡率。
同时,不同的辐照方式也会影响育种效果。
目前,常用的辐照方式主要有束穿、束扫和束扫/穿混合辐照。
不同的辐照方式会对种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确定合适的辐照剂量和辐照方式之后,还需要对突变体进行筛选和鉴定。
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是辐射诱变育种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决定了育种的成败。
在筛选和鉴定过程中,需要对突变体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形态性状、生理生化性状、抗逆性等方面。
只有对突变体进行全面的评估,才能够选择出具有良好性状的突变体,为育种提供更好的遗传资源。
航天诱变育种特点、机理研究及应用
变异遗传稳定性
遗传稳定性高
经过多代自交或回交,航天诱变产生 的有益变异可稳定遗传。
遗传背景清晰
航天诱变育种材料遗传背景相对简单 ,便于后续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潜力
高产潜力
航天诱变可产生具有高产潜力的突变体,为作 物增产提供新种质资源。
优质特性
通过航天诱变育种,可改良作物品质性状,如 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不利成分含量等。
航天诱变育种特点、机理研 究及应用
汇报人:XX 20XX-01-22
目录
• 航天诱变育种概述 • 航天诱变育种特点 • 航天诱变育种机理研究 •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应用 • 航天诱变育种挑战与前景
01 航天诱变育种概 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航天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空间环境(如微重力、宇宙射线、高真空等)对植物种子或组织进行诱变处理 ,使其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进而选育出优良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DNA损伤与修复
研究空间环境对生物DNA的损伤类型及修复机制,揭示航天诱变育种 的分子基础。
基因表达调控
探讨空间环境对生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解析表型变化的内 在原因。
蛋白质组学分析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空间环境下生物体内蛋白质的表达及功能变 化,深入了解航天诱变育种的分子机制。
代谢组学分析
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空间环境下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揭示航 天诱变育种对生物代谢途径的影响。
抗逆性增强
航天诱变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病等,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和生物胁迫。
03 航天诱变育种机 理研究
空间环境对生物遗传物质影响
空间辐射
太空中的高能辐射(如宇宙射线 、太阳风等)会对生物的DNA造 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导致基因
什么是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
什么是航天育种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航天育种即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未来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本文介绍一下什么是航天育种,以及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等问题。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或者高空气球,把作物种子或者诱变材料送到太空中,然后利用太空特殊的诱变作用,让种子发生变异,然后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航天育种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
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二、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1)通过航天育种,太空番茄的产量比常规番茄增产了15%以上,最高可达23.3%。
(2)在太空青椒中,它所含有的维生素c提高了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25%,同时病情指数也减轻了55%。
(3)太空西瓜的纤维量变少了,可溶性固形物增多了,含糖量通常可达13%以上,而且个大,味甜,吃起来沙甜可口。
(4)太空南瓜可长到几百斤,种子比普通种子大一倍,一般单瓜重100-200斤,最大者可达到500-600斤,叶片大而厚实,瓜皮黄红色,瓜瓤呈黄色或橙色。
三、航天育种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通过航天育种来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并对它们进行推广和普及,随后再利用地面模拟试验装置,来研究各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生物效应以及作用机理,通过探索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途径,来提高空间技术育种效率。
(2)通过实施航天育种工程项目,拟选育出10-15个高产、优质、高效且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然后使主栽品种的单产量提高10%左右,推广面积达到3000-5000万亩,增产粮食20-30亿斤。
四、我国航天育种的历史回顾(1)我国农作物种子首次进行太空之旅的时间是在1987年8月5日,原本的目的是为了查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但是却发现太空种子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此后人们便开始进行研究。
我国航天诱变育种的现状及其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
经 科学家检 测分析 , 太空育 种的水稻依然 是水稻 , 青椒依 然 是青椒 , 并 无外来生物 基因导人 与整合 , 物种没有发 生本质 的变 化 。美 国曾对哥伦 比亚号航天飞机搭 载的番茄种子及果实进行化 验分析 , 结论是 : “ 无毒 , 可以食用 。” 联合 国的国际粮农组织 、 国际 卫生组织 、 国际原子能机构 已经联合认定 : 太 空种子是安全种 子 ,
菜、 萝 卜等 ; 经济作物 类有 : 棉花、 芝麻 、 甜菜 、 白莲 、 烟草等 ; 花 卉 类有: 万寿菊 、 鸡 冠花 、 三色槿 、 龙葵 、 荷花、 百合 等 ; 中草 药材类
有: 黄芪 、 甘草等 ; 树木种子类有 : 油松 、 杨树 、 白皮松及 石刁柏等 , 还有草 坪种子等 , 特别是 “ 8 6 3 计划” 实施 以来 , 我 国航天育种关 键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 在水稻 、 小麦 、 棉花 、 番茄 、 青椒和芝麻 等作物上诱变培育 出一 系列高产 、 优质 、 多抗 的农作物新 品种 、 新 品系和新种质 , 其 中目前 已通过 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 合有 3 0多个 ,并从 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 品质产 生 重 要 影 响 的罕 见 突 变 材料 。
拟 试 验 和 空 间 环 境对 植 物 种 子 的生 物 学 效 应 。
2 太 空蔬 菜 的安全 性
航 天品种是安全 的。在 自然环境 中 , 植物种子实际上也在发 生变异 , 只是这个变异过程极其缓慢 , 变 异频率很低 , 我们称其 为 自然变异 。早期 的植物 系统育种方法大都是对这种 自然变异的选 择 和利用 , 实践证 明是安全可行 的。航天育种是人们有意识地利 用空 间环境条件加速 生物体 的这一变异过程 , 这种变异我们称其 为人工诱变 。这两种变异在本质上是没有 区别的。由于太 空种子 的变异基 因还是地 面原来种子本 身基 因变异 的产物 , 事实上它并 没有 导人其 他对人类 有害的新 基因。此 外 , 即使太空飞行 归来 的 当代种 子( 非直接食用 ) , 经严格 的专业检测也没有发现它增加 任 何放射性 。因此 , 食用太空种子生产 的粮食 、 蔬菜等不会存 在不 良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
3. 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作物种子:小麦、水稻、玉米等。
- 育种工具:放大镜、剪刀、镊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 化学试剂:盐酸、酒精、碘液等。
2. 仪器:- 种子发芽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培养皿四、实验步骤1. 种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作物种子,注意选择无病虫害、饱满的种子。
- 将种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
2. 种子鉴定- 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3. 杂交育种-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
- 收集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4. 诱变育种- 使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变异。
- 收集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种子发芽率、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育种方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本实验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说明种子质量较好。
2.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得到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如抗病性、产量等。
3. 诱变育种:部分处理后代的性状发生了变异,如株高、叶片颜色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结论1. 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与品质的差异研究
综合Vol.53No.5基金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YDZJ202101ZYTS120)。
收稿日期:2023-07-18作者简介:孙宇航(2001-),男,学士,从事水稻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张振宇(1982-),男,博士,副教授,从事水稻育种与栽培研究。
党姝(1983-),女,硕士,副教授,从事作物栽培研究。
水稻产量和品质一直是农业科研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传统育种方法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航天诱变(又称空间诱变)是作物育种与改良的新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的性状改良之中。
本文将对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研究进行探究,从而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改善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提供依据。
1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差异研究1.1航天诱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航天诱变可以产生有益的变异体,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通过航天诱变,可以诱发水稻的有益基因突变,如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抗逆性、增加产量相关性状等。
这些突变体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能够更好地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航天诱变还可以诱发水稻的抗逆性突变,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抵抗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减少产量损失。
同时,航天诱变可以影响穗数、穗粒数、粒重以及结实率等[1],从而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
1.2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差异的原因分析(1)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航天诱变是一种利用太空环境中的辐射和微重力等因素诱发植物基因突变的方法。
基因突变的发生是随机的,因此航天诱变后代中的基因突变类型和数量都是随机的,包括有益的突变和无益的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对产量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产量差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与品质的差异研究孙宇航,司勇林,张振宇*,党姝*(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吉林吉林132101)摘要:综述了航天诱变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从基因突变、遗传背景等方面分析了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及品质差异的原因,提出提高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及品质的策略,并对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综合研究进行了汇总,对水稻航天诱变后代产量与品质差异研究的相关方面提出了展望,为水稻航天诱变后代品种的选育与改良提供依据。
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
营 的 6 0 0 0 万 美元 的外 资养猪 项 目也在进 行之 中 。 该集 团正 在 利津 建 没 1 0 0 万
头规模 的养猪 场 , 由美方独 资建设 , 包括 生猪养殖 场 、 种猪繁育场 和饲料 加 工 厂
等 子项 目, 项 目建 设 期 8 年 。
据 统计 , 载至 8 月份该 省农业 领域现 有外 资企业 2 9 9 家 , 总批 资 9 . 5 亿美
正 当美 国高盛 、 泰 国正 大等企 业 频频在福 建 、 湖南等 巨资收购 “ 猪 场 ” 备受
国人 关注之 际 , 1 0 月 1 2 日, 全 球 最大 的 肉类 生产 和 销售 企 业 美 国泰森食 品有
限公 司 来到 山东 , 与新 昌集 团签 约 , 将联手 投 资近
38 .
4
亿元 打造 与养猪产业 相
元 , 在该省养猪 的外 资企业 有 9 家 。
亩 。 全 县 111 个砖 瓦 窑 场 占地
2260 0 亩 , 通 过开 发复垦 , 可 增加
耕地 11420 亩 ,通 过对 空心 村治理
和砖瓦 窑场废弃土 地 整 理 复垦 , 可
以新增耕地 6 6 0 6 5 亩 。
三 项整治新增的耕地 , 或分包给
河 南省农 业 科 学 院选 育 的 “ 太 空 6 号 ” 小麦 新 品种 , 不仅产量 高, 而 且 品质好 ,达 到 国际优质弱筋小麦标准 。 通 过河南省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 , 并在生产上 大面积 推广 。
中国农业 科学 院油料作物研 究所选育 的芝麻 新 品种 “ 中芝 1 1 号 ” 、 “ 中芝 1 3 号 ” , 具 有 高产 、 优 质 、 多抗 、 适 应 性广等特点。 四川省农业 科学 院通过返 回式卫 星 搭载甘蓝 型油菜种子及其后代 ,研 究发现 :多果、 早花 、 矮杆 、 大粒等 有利变异株 , 从 中可 以选育 出高产 、 优 质 的新 品系 。
航天搭载材料及诱变后代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航 天搭 载诱变育种是农作物经过太空 的微重力 , 综合宇宙射线等多种重粒子 、 大交变磁场、 高真空等众 多因素作用 , 使农作物染色体产生缺失 、 重复 、 易位 、 倒 置等发生遗传性突变 , 通过人工地面 的种植选择培育 农 作 物新 品种 、 新 种 质 的方 法 , 与常规育种相 比, 航 天 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 、 变异 幅度大 、 育种周期短 、 有利 变异体多等特点 [ 1 - 3 1 ; 我 国自 1 9 8 8 年首次通过卫星搭 载开展水稻航天诱 变育种 以来 , 已有十余个品种通过
抗病性好 , 抗当地易发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穗颈瘟 。这
是 其他 育 种途 径 所无 法 实 现 的 , 虽 不能 直接 用 于 生产 ,
剑叶大部分较长而宽大 , 剑叶下部叶片较披 , 穗大小差
别较大 , 分 蘖 率 由弱 到强 , 抗 病性 好 , 千粒 重 从 2 3 . 6 g到 2 6 . 0 g , 但 米 质 全 部 达 到 了 国标 一 级 优 质 米 标 准 。1个
家一 级优质米标 准, 且 口感 要 好 ; ( 2) 抗 病性强 , 抗 当 地 易发 生 的水 稻条 纹 叶枯 病 , 穗 茎 瘟抗 性不 超 过 5级 ; ( 3) 产 量水 平 较 当地 推广 的黄金 晴增 产 5 % 以上 , 即产 量要达 到 4 5 0 k g / 6 6 7 m 以上; ( 4) 综合性 状特别优 良, 产量高、 抗 性强 , 米 质达 到 国标 二级 以上 的材料 可选 择 1 ~ 2个 。根据诱 变 材料 的选择 路线 , 第 1 次诱 变搭 载 的 4个材 料全 部 为优质 米 品种 , 米 质全 部达 到或 超过 国标
为早 熟 品种 , 生育期在 1 3 8 — 1 5 3 d , 穗 型都 为 散 穗 型 , 抗 条 纹 叶枯 病 、 穗茎瘟 , 剑 叶较 长 , 叶片 较披 , 株 行较 为松
我国水稻太空育种研究进展
我 国航天育种研究 的第一项 成果 ” 。国家农 业部农 业 核技 术与航天育种重点 开放 实验 室副 主任 刘 录祥说 :中 国是世 “ 界上唯一将空 间技 术用于育种 的国家” 。中国科 学 院遗传与
发育生物学研 究所研究 员刘 敏女 士也 曾表 示 : 太空技 术方 “
比较理想, 进入过太空的水稻在成熟期 、 株高 、 粒形等方面都
Ab ta t S a e b e dn san v lefcie a p o c oc o tt n li rv me t sr c p c re ig i o e f tv p r a h t rp muai a mpo e n ,whc a o sd r bee o o ca d sca e e t e o ih h sc n i ea l c n mi n o ilb n f . i Up t o 。3 iev reish v a s dt ep o ica v u t n a d r gs ain,a d sv nv reisi ld n ” a n . ” h v a — o n w 7 rc aite a ep se h rvn i e a ai n e it t l l o r o n e e a te ncu i g Hu ha g No 1 i a ep s sd t ain le au to n e itain sn e t ie s a e bre ig b aele wa rt t id i 9 8. I hsp p rte te rt e hen t a v lain a d r gsrt ic herc p c e dn y s tli sf sl sude n 1 8 o o t i y n t i a e h h oei c fu d to sa d po rse n rc p c e d n r u o n ain n rge s so e s a ebre i gwee s mma z d,tep o lmsa d a p iain p rp cieo c p c r e n r lo i i re h r be n p lc t e e t fr e s a eb e digwee as o s v i
三种不同品种航天稻米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差异有显著意义 ( 0 0 ) P< . 1 。可见 3种不 同航天稻米品质存在品种差异 、处理 差异 ,粤航一号稻米 对s e的生物富集能力显著高于其它两个航天稻米品种 ,更 适合用作 开发功能稻米 。 关键词 :航天育种 ;水稻 ;营养 ;微量 元素
的品种结合其亲本进行分析测定。并以优质稻米粳籼 8 (i —x n ) 9 J g i g8 作为对照分析。 n a 9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3—0 2
基金项 目:广州 医学院科研项 目( 7 33 ) 0 00 0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 目( 8 09 0A 5 ) 作者简介 :翁志强 (9 3 ) 16 一 ,主任 医师,副教授 ,研 究方 向:中西 医结 合 一 复发性 阿弗他 溃疡 。E—m i egh @ a :w n z l q
广 东微 量 元 素 科 学 G A G O G WELA G Y A S E U U N D N II N U N U K X E
第1 7卷第 4期
文 章 编 号 :10 0 6—4 6 (0 0 4—04 4 X 2 1 )0 0 7—0 5
三种 不 同 品种 航 天 稻 米微 量 元素 含 量 比较分 析
中图分类号 :Q9 6 9 1 4 . 1 文献标识码 :A
空间诱变育种叫航天育种或太空育种 ,是指利用返 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将农作物种子带到太 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 ( 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 、高真空 、弱磁场 等因素 ) 对农作物种子产生 诱 变 ,再返 回地 面选育新 种质 、新 材料 ,培 育 新 品种 的作 物 育 种新 技 术 J 。在 近 十几 年 发 展 起 来的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探索出的作物诱变育种新技术 ,在有效创造特异突变基 因和培育作物新 品种方面已经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为作物单产提高 ,品质改 良提供 了新途径 。 J 中国在作物诱变技术育种方面 ,已育成通过审定 的新 品种有十几个 ,取得 了显著成效。然而 ,到 目 前对航天育种所培育的品种的食用品质 、功能性稻米的深开发 ,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直 未 曾涉及 。本文 旨在将 经初 步筛选 出的 3个 航 天育种 稻米新 品种 进行微 量元 素含 量测定 比较
航天诱变效应在水稻育种中的作用
21 0 1年 1 O月
航天诱变效应在水稻育种中的作 用
常 逊
( 汉大学文理学 院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部 , 江 武汉 4 0 5 ) 30 6
摘
要 : 绍 了航 天 育 种 的 概 念 , 介 以及 国 内外航 天 育种 的发 展 状 况 , 阐述 了航 天 诱 变 效 应 在 水稻 育 种 中 的作 用
2 高空环 境对 生物 影响 的关键 因素
2 1 微 重 力 .
品 供 给 及 生 存 安 全 , 罗 斯 的 航 天 员 在 “ 平 ” 空 间 站 上 俄 和 号
长 期 生 活 期 间 曾播 种 过 小 麦 、 葱 、 花 等 植 物 , 些 植 物 洋 兰 这 要 比在 地 球 上 生 长得 快 , 熟 得 早 。美 国在 太 空 实 验 室 和 航 成
进 程 加 快 引起 的需 求 日益 增 大 的压 力 , 受 到 耕 地 减 少 、 又 水 资 源短 缺 和基 础 设 施 薄 弱 等 各 种 因 素 的严 重 制 约 。 要 保 障 全 国人 民 丰 衣 足食 , 农 业 和 农 村 经 济 不 断 跃 上 新 台 阶 , 使 根 本 出路 在 于依 靠 科 技 进 步 , 别 是 将 高 新 技 术 应 用 于 农 业 的 特
能 重 离 子 等 。 D A 和 生 物 膜 是 射 线 作 用 的 靶 j o ce N 。h meg 研 究 认 为 , 间辐 射 主要 导 致 作 物 遗 传 物 质 的 损 伤 , 如 突 空 诸
变 、 瘤 形 成 、 色 体 畸 变 、 胞 失 活 、 育 异 常 等 。 重 离 子 肿 染 细 发 辐 射 生 物 学 研 究 的 结 果 表 明 : 子 、 能 重 离 子 等 能 非 常 有 质 高
航天育种:“神舟”孕育神奇“太空种”
/ 本刊综合报道
航天育种这个不算新但科技含量极高 、 关系到农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话题 ,一直备受 关注。航天育种要经 么样 的流程?太空种子长成的农作物食用后是否安全? 附
个概念是不科学的。 ”天水神舟绿鹏农业
科 技 有 限公 司 副总 经 理 胡 小 明 开 门见 山 地说。
子 只要 上 天一 转 ,回到 地 面 就会 变 得 高 产 优 质 。 安全 的。这是 因为在 自然 环境 中 ,植 物 种子 实 际 卫 星搭载 过 的种 子 只有 百分 之几 甚 或千 分之 几 可 上也 在 发 生 变 异 ,只是 这 个 变 异过 程 极 其 缓 慢 , 能发 生变 异 。尽 管这 一 突变 率较 之传 统 的物理 及 变异 频率 很 低 ,我们 称其 为 自然 变 异 。早期 的植 化学 诱变 剂 已相 当突 出 ,但 仍有 不少 种 子未 发 生 物 系统育 种 方法 大都 是对 这 种 自然 变异 的选 择 和 任何 突变或 发生 负效应 突变 。 利用 。航 天 育种 是人 们有 意 识地 利 用空 间 环境 条 “ 子 搭 载 只 是 航 天 育 种 万 里 长 征 的 一 小 件加速生物体的这一变异过程 ,我们称其为人工 种
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 99 ,俄 96 19 年
中国科学家独创航天 育种新 思路
罗斯等 国在 “ 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 、白菜和油
“ 种子上天一转 ,下来就增产 ,就是太 空种子 ,这 菜等植物 。到 20 年年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属 的 09
太 空 南瓜
“ 太空粮 ” 太空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食用安全 “
太空条件处理不同水稻亲本材料诱变效果研究
12 2 处理 当代 材料细胞学 观察 水稻种子在 .. (6 )℃下进行浸种催芽, 2 ±1 取分生根尖用苏木精 染色 , 光学显微压片观察 , 每个处理取 3 根尖 , 0 每个 压片观察统计 6个视野 10多个 有丝分裂细胞 , 0 按 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进行分析统计。 123 变异农艺性状分析 ..
关键词 : 稻 ; 水 太空条件诱 变 ; 变异
中图分 类号 :¥ 1.3 . 5 10 5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10 (0 6 0 0 1 0 10 32 20 )4- 0 5— 2
自2 0世纪 7 0年代以来 , 诱变育种成为一种有
酒泉卫 星发射 中心 发射 升 空, 星在近地 点 20 卫 0 k 远地点 30k m、 5 m的轨道上运行 , 轨道倾角 6 。轨 3,
Y @ JO1cr.n QC S0 .o c 。 n
I 一3B I 2
0 9 0 7 0 2 0 1 1 . 1 14 1 . 1 15 .84 .4 - . 1 .3 5 7 . 8 5 0 .1 - 4 - 4 - 4
珍汕 9B 7
9 8 26 94 28 93 35 9 6 28
察 和统 计 。 2 结 果与 分析 2 1 太 空处理对 水稻 染 色体 结构 变异 的影响 .
对处理 当代种子发芽
选择和提高诱变育种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1 材 料与 方法 1 1 试验材 料 .
势、 发芽率 、 苗高 、 抽穗期 、 突变类型后代遗传进行观
为什么要培育太空水稻? 为什么这些
种子产生一些变异。
所以太空水稻培育出来的新型品种具有变异大、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和抗病力强的特点。
这种水稻品种回到地面进行培育之后,能够有效地缩短杂交育种周期。
比如说,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其植株就比正常的要低14厘米左右,生长周期也缩短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
更矮的植株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而更短的生长周期可以减少温差,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产量。
之所以这些优点从太空中经过诱变而来,是因为太空中的辐射强度要比地球高得多,而且在微重力和高真空的环境下,种子的基因会产生很大的变异,毕竟亿万年来在地球上生长的植物,不管是形态、生理还是进化都受到了地球重力的影响,一旦进入到失重的状态,再加上受到其他的辐射作用,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本来在地面环境中难以产生的基因变异行为。
而这种变异通过专家的研究和培育,提取其中有效有用的部分,在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
为什么要培育太空水稻?为什么这些优点从太空来?太空水稻其实就是利用空间诱变育种的方式,将水稻的种子或者是诱变材料送到太空中,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来进行诱变,使得种子产生某种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
专家在培育新品种的时候,都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或者是方法来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再根据变异的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
太空水稻其实就是利用空间诱变育种的方式,将水稻的种子或者是诱变材料送到太空中,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来进行诱变,使得种子产生某种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
那么为什么要培育太空水稻,这些优良品种特性为什么是从太空而来?之所以要进行太空育种,其实就是因为地面上根本无法模拟这种太空环境。
我们都知道在宇宙中有很多离子辐射线和空间磁场,这都是地球没有办法进行模拟的,而且高真空高洁净的宇宙环境也能够让S PA C E◎ 编辑|刘伟鹏|封面故事|虽然很多专家对为何水稻能够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产生生理和遗传性状的改变,甚至对未来有何影响,都没有办法作出特别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不断探索,未来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过程的理解
太空水稻是指在太空环境中生长的水稻植株。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太空植物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太空水稻的生长过程,从种子的培育到植株的生长,都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科学实验。
本文将就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一、种子培育阶段在进行太空水稻的种子培育时,科研人员首先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太空环境中保证种子的稳定和健康。
由于太空环境中的无重力、辐射等因素对植物生长产生极大影响,培育太空水稻的种子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研究人员需要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种子的生长环境进行模拟和调节,以确保种子在太空中的存活和生长。
二、种子发芽阶段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太空环境中,种子的发芽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因此科研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种子的发芽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控。
通过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研究,可以为太空水稻的后续生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三、植株生长阶段一旦种子成功发芽,太空水稻的植株生长阶段就正式开始了。
在太空环境中,无重力、辐射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植株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控,以确保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研究,可以为未来太空种植的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四、种子成熟阶段当太空水稻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种子便会逐渐成熟。
在太空环境中,种子的成熟过程同样需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调控。
科研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种子的成熟过程进行监测和调节,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实验的要求。
五、种子再次培育阶段一旦种子成熟,科研人员便需要对种子进行收割和再次培育。
在太空环境中,种子的采集和管理同样是一项极为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种子的再次培育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控,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实验的要求。
六、结语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过程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科学实验。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需要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种子的生长环境进行模拟和调节,以确保种子在太空中的存活和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探析摘要阐述了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国内外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及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意义、特点、取得的成果,并对太空育种的客观评价、太空育种食品安全性、太空诱变育种技术开发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湖北省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加速湖北省水稻育种进程,完善湖北省水稻育种学科建设。
关键词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意义;特点;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 s511;s3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9-0066-02“航天诱变育种”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3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
我国是1987年开始将蔬菜等农作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的,已先后10余次利用返地卫星搭载植物种子,搭载品种1 000多种,500多个品种发生了遗传性变异,培育出了一些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其中不少属于具有突破性影响的优良突变。
10多年来中国在航天诱变育种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实践证明,航天诱变育种是快速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湖南、黑龙江等省均有航天水稻品种审定并大面积推广,而湖北省水稻航天育种工作开展得较晚,没有得到湖北省育种家的足够重视。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根据当前水稻育种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档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在实践八号卫星上搭载了4份高档优质水稻育种材料,初步展开水稻航天诱变育种。
1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概念与原理航天诱变育种(space-flight mutation breeding)又称“空间诱变育种”,它是将农作物种子或供试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宇宙飞船,送到距地球200~400km的太空,利用空间宇宙射线的强辐射,在高真空、微重力和交变磁场等特殊环境中进行诱变处理,使搭载的农作物种子和材料产生有利变异,返回地面试种后继续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从中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
因此,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是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作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育种技术。
2航天诱变育种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从最初的陆地、海洋、大气层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并且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利用和开发太空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都是在常规条件下经过若干年的地面选育培育而成的。
把航天这一最先进的技术领域与农业这一最古老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对加快我国育种步伐、提高育种质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育种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1/3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我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也是稻米消费大国,水稻栽培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粮食总量的近1/2。
因此,水稻已成为航天育种的重点选择对象。
我国通过航天育种已经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这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3国内外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3.1国外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国外的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
近年来,航天大国对农作物种子除了通过返回卫星和航天飞机进行搭载试验外,还在已建成的空间站进行了生物试验。
如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和宇航局在“和平号”宇航站的太空温室里试种太空小麦获得成功。
各航天大国通过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先后培育成功1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不仅为航天诱变育种奠定了理论研究的基础,还为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开发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据不完全统计,航天大国从1957~1997年的40年间,共发射进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卫星120颗,搭载供试农作物种子的返回式卫星有38颗(次),其中前苏联16颗(次),美国14颗(次),中国7颗(次)。
3.2我国航天诱变育种的进展我国是世界上第3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此前已发射返回式卫星22颗,成功返回21颗。
1978年以来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共进行10多次空间搭载试验,已成功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
我国在航天诱变育种试验研究和植物的细胞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机理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6年7月22日,国防科工委在京召开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出厂审定会。
并将于2009年9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升空,飞行15d后返回地面。
卫星搭载9大类180组2 000余份种子材料,种子材料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牧草作物,以及微生物菌种与分子生物学材料。
据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将利用我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和诱变遗传技术相结合,通过发射育种专用卫星装载农作物种子,进行航天育种深入研究,结合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试验,全面探索航天育种技术的机理、方法和理论,培育优良物种。
4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特点航天诱变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的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一是部分品种的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增多,大多数变异性状稳定较快。
李源祥等对水稻选育的研究结果表明,选育2代群体单株间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广谱分离;各种性状变异均向有利和不利两相反方向突变;部分性状呈偏态向有利方向发展;有的出现了生理性变异,变异在后代不能保存下来;有的产生遗传性变异,其优异的性能可稳定地遗传下去。
二是育种周期缩短。
通过传统育种获得一个新品种平均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从5~6代才开始稳定;而航天育种则只需5年左右的时间,在3~4代开始稳定。
三是单株间出现一些有利的特殊突变体,这是地面上其他理化因素诱变难于获得的。
例如:利用航天育种创造的能够恢复籼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粳型育性恢复基因突变系,获得的特色米(紫色米、茶色米),均是目前利用其他地面诱变育种手段较难获得的罕见突变。
5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成果在“十五”期间,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中首次将农作物航天育种技术正式立项,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得我国航天育种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牵头的课题组利用航天技术先后育成并审定水稻、小麦新品种12个,其中华航一号、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和培杂泰丰等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已完成或正在参加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稻麦新品系、新组合16个。
航天新品种、新组合在过去4年里累计种植面积56.7万公顷,增产粮食34万吨,创社会经济效益5亿元。
此外,湖南省娄底机电工程学校方金梁等从水稻的纯系种子搭载于返回式卫星,随卫星绕地球运行于距地面218~322km的太空,经空间微重力、高真空和强烈的宇宙射线辐射,历时15d的诱变,有利性状于sp2开始得到表达,到sp5遗传变异性状趋于稳定。
变异品系与对照比较,经济性状发生明显变化,稻穗结实粒数增加,单株结实率提高,粒重增加,籽粒长宽比和剑叶增长,米质变优,蛋白质含量提高。
生育期间则向感温性强与感光性强两极分化,经5代系谱选育定型,育成了2个不同生态型的高产、高蛋白水稻新品种。
6太空育种的客观评价航天育种实际上就是物理诱变,更科学地说,就是空间辐射诱变育种。
过去的农学家都采用辐射诱变育种,空间辐射只不过把地点从地面换成空间。
太空辐射的剂量是变量,目前地面上还无法模拟,因而探索什么样的辐射剂量更有利,以便今后模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绝对不是一上天就都变好了,如果刚搭载回来就说获得了优良性状是不科学的。
实验证明空间变异率比较高,正变异和负变异同时增多。
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往好里变,也有很不好的变异。
变异类型里有高大强壮的,也有矮小瘦弱的、畸形和败育的。
一般在第2代里变异依然存在,只有通过4代以上的培育,优秀的遗传性状才能稳定下来。
7太空育种食品安全性辐射育种在20世纪中叶就已被广泛采用。
辐射育种所用的辐射剂量只是国际食品安全辐射量的几十分之一,而航天育种在太空中的辐射剂量还不到辐射育种的1%。
航天育种是让种子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辐射等条件下诱使种子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速度和频率有所改变。
这种突变只是一类基因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等位基因,如高秆变矮秆,早熟变晚熟,产生的染色体突变本质上与杂交水稻育种产生的遗传、分离和重组一样,所以专家们认为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与航天育种食品是不一样的。
太空食品其实就是宇宙射线引起基因序列的易位,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
而转基因作物是用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如转基因水稻是用非水稻生物甚至动物、微生物的基因导入而产生变异。
我国颁布的有关转基因安全管理规定中特别排除了对自身通过突变产生的新物种的管理,这也说明太空育种食品是安全的。
8太空诱变育种技术开发应用前景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常规育种无可比拟的优势与特点,它已成为现代农作物育种的一项高新技术,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开发应用研究。
“十五”期间,我国在北京、甘肃、云南三省、市分别建立了航天诱变育种基地,参与研究的专家50多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成果。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航天育种工程”立项,进一步深化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
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有展开相关育种研究,希望得到省科技厅、农业厅有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填补湖北省水稻航天育种工作的空白,加速湖北省水稻育种进程,完善湖北省水稻育种学科建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在未来各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航天诱变育种新技术必将会得到更加广泛地开发研究与利用,会育成更多高产、优质、高效、多抗与多种用途的农作物新品种,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9参考文献[1] 李培夫.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j].种子科技,2006(1):35-37.[2] 李源祥,蒋兴村,李金国,等.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11(1):21-25.[3] 潘光辉,尹贤贵,杨琦风,等.作物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853-857.[4] 温贤芳,刘录祥.我国空间诱变育种进展[j].高科技产业化,2001(6):31-37.[5] 李东芳,倪丕冲,沈桂芳.水稻航天诱变育种及其机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生物技术通报,2004(3):24-29.[6] 王侠礼.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81-782.[7] 李源祥,李金国,刘汉东,等.水稻空间技术育种的研究[j].遗传,2002,24(4):434-438.[8] 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姝,等.我国作物航天育种20年的基本成就与展望[j].核农学报,2007,21(6):589-592.[9] 方金梁,周永胜,李几如,等.航天空间诱变——创新水稻品质育种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9(6):23-26.[10] 陈志强,郭涛,刘永柱,等.水稻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5.[11] 陈武,付江凡,周炳炎,等.水稻恢复航天育种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2):24-25,60.[12] 密士军,郝再彬.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4):31-33,53.[13] 张宝树,杨学仪,白玉娟,等.浅议航天育种[j].种子世界,20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