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warmrain南信工云降水课件解析
合集下载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湘教版详解

气温和降水
北半球冬季时
气温和降水
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海南岛
气温和降水
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是什么? 气温
降水
气温和降水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测量次数 一般四次 2时 8时 14时 20时
气温和降水
某地一天的四次测量如下: 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5+8+15+12)÷4 =10 ℃ 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 各天的平均气温的平均数 怎样计算年平均气温 各月的平均气温的平均数
3.该地当月降水量为
(A)
A.150mm
B.25mm C.5mm
D.530mm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该兴趣小组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温度计和气压计
B.相对全年平均来说,该地当月降水量较少
C.该地当月下旬降水较多、强度较大
D.该地当月降水分配很均匀
二、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2)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三、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量一般用雨量器来测量。 (2)降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气温和降水
四、主要降水类型
依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对流 雨,地形雨、锋面雨。
对流雨:湿润空气 受热膨胀上升,变冷 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最高 最低
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
a
b
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
北什什 半么么 球地地 同区区 纬气气 海温温 、最最 陆低高 气?? 温 谁 高 ?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气温和降水
• 在下图中你还能找到什么规律,与同学交流
气温和降水
北半球冬季时
气温和降水
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海南岛
气温和降水
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是什么? 气温
降水
气温和降水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测量次数 一般四次 2时 8时 14时 20时
气温和降水
某地一天的四次测量如下: 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5+8+15+12)÷4 =10 ℃ 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 各天的平均气温的平均数 怎样计算年平均气温 各月的平均气温的平均数
3.该地当月降水量为
(A)
A.150mm
B.25mm C.5mm
D.530mm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该兴趣小组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温度计和气压计
B.相对全年平均来说,该地当月降水量较少
C.该地当月下旬降水较多、强度较大
D.该地当月降水分配很均匀
二、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2)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三、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量一般用雨量器来测量。 (2)降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气温和降水
四、主要降水类型
依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对流 雨,地形雨、锋面雨。
对流雨:湿润空气 受热膨胀上升,变冷 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最高 最低
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
a
b
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
北什什 半么么 球地地 同区区 纬气气 海温温 、最最 陆低高 气?? 温 谁 高 ?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气温和降水
• 在下图中你还能找到什么规律,与同学交流
气温和降水
降水分布及等降水量线的判读ppt课件

90 60
30
赤道 0
南纬
30
60 90
请指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位置及名称。 请指出哪些气压带多雨,哪些少雨?为什么?
请指出哪些风带多雨,哪些少雨?为什么?
3、降水的空间分布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降水分布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降水受海 陆位置影响;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表明降水受地形 影响) (3)看等降水量线的疏密:说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 异。
• (密集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反之则小) (4)看等降水线闭合:判断地形。
• (等降水量线闭合,数值减小,多为内陆盆地;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地
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
流:暖流—降水多、寒流—降水少。
全球变暖—全球性 ●人类活动
植被破坏、修建水库—影响局部地区
探究:日本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其地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势中间高,四周低。冬季1月份其西北部多暴风雪,分析北海道冬季 多暴风雪的原因?
一、基本知识检查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1、基本条件: (1)物质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 ,足够
的 凝结核 。 (2)动力条
件: 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使空气降温冷却 。 2、类型:
降水ppt剖析

拉萨
我来到了被称为“世 界雨极”的乞拉朋齐 , 这里的降水真多呀!
拉萨与乞拉朋齐虽然只有 一山之隔,可我们这里的
降水却并不多。
“世界雨极”的形成
拉萨
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 拉萨
迎风坡∕背风坡
迎风坡 背风坡
气流(上升∕下沉) 上升 下沉
降水多少 多 少
通常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知识 链接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被称 为世界的“干极”,该地区气候极其干 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 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1845年-1936 年的91年间未曾下雨。
降水量 (mm) 180 175 150
125
100
3、按表中各月的降水量4标、出在相图应上适当 2的1、、高把绘度横出,坐横标画坐轴出平标柱分和状成纵表12坐示段标降,位成,逐水置降段量写水标。上 柱上图 状月名 图份。,的完
在横纵坐坐标标轴轴上表,示按月相份等,的绘差制值。标上降水量刻度。 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量/mm
300
250
1、北京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200
2、北京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150
100
3、北京的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
50
0
1 4 7 10(月份)
北京年降水量柱状图
日照某年的降水量
月份(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mm) 9 14 22 28 49 68 158 176 86 36 18 8
比尔马
月份 降水(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000 0 4 0 4 3 0 0 0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ppt课件

1
qV
1
V
q
1
q V
g
g
g
比湿平流
风的散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水汽通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水汽通量散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水汽通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水汽通量散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低空西南风急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碰撞合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水分循环过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云滴增长取决于云层厚 度,云层厚度取决于水汽条件和垂直 运动条件,因此降水分析就是对水汽 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进行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2 暴雨形成条件 充分的水汽供应 强烈的上升运动 较长的持续时间 因此要研究环流形势
第7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本章主要分析降水特别是暴雨形成的物 理过程及其诊断方法,影响我国大范围降水 的环流形势及天气过程,形成暴雨的各种天 气尺度系统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本章重点:
(1)降水和暴雨形成机制 (2)我国大型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 (3)低空急流对暴雨形成的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850hPa水汽通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低空水汽辐合区域
4月13日20时850hPa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5 水汽的局地变化
q t
V
q
w
q z
c
Kq
2q z 2
由上式可看出,某地区水汽的局地变化取决 于以下四项:比湿平流、比湿垂直输送、凝 结、蒸发和湍流扩散
cloudforming南信工云降水课件

1940年Krastanow计算认为温度低于-65℃时, 水的相变并不按上述规律,而却能直接转化为冰。
1963年Dufour和Defay指出:Krastanow的结 果是错的,因为他所用的数据有误。
现在发现,至少在温度高于-100℃的范围内,自发 凝华核化过程不会违反Ostwald的等级规律。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已知Köhler方程为
Ern E
1
Cr r
Cn r3
f 100
f为相对湿度。设温度为275K,m为饱和食盐溶 液中溶质质量,则
f 100
1 1.2 107
1 r
0.147m
1 r3
20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21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每一条平衡曲线,其f值都有一个极大值,称为
与正离子相比,负粒子在较低过饱和度条件下就开始成核。原因在于, 微水滴负氧端指向外,正H端向内,负离子表面分布有负电荷,正好和 正H端相接,造成异号相吸的形势。这就使负离子上水汽凝结为水较为 容易些。
但是,由于离子诱导核化需要很高的饱和比,所以在实际对流 层大气中离子诱导核化似乎不是云滴形成的主要过程。
成核率J=1 cm-3 s-1, 水滴连续出现
7
同质凝结核化
1897年,Wilson令一个内含纯净无杂质的且相 对湿度为100%的空气云匣发生膨胀,第一次发现 在膨胀冷却到相对湿度达800%以上时,才出现自 发凝结现象。
在这样大的相对湿度下,水汽分子才能克服由于温 度和密度造成的微观起伏,自发地排列成团,形成 微水滴。
盐核质量愈大,则临界相对湿度愈小,但临 界半径却愈大;
23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对任一条Köhler曲线,由纯盐粒吸收水份
1963年Dufour和Defay指出:Krastanow的结 果是错的,因为他所用的数据有误。
现在发现,至少在温度高于-100℃的范围内,自发 凝华核化过程不会违反Ostwald的等级规律。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已知Köhler方程为
Ern E
1
Cr r
Cn r3
f 100
f为相对湿度。设温度为275K,m为饱和食盐溶 液中溶质质量,则
f 100
1 1.2 107
1 r
0.147m
1 r3
20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21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每一条平衡曲线,其f值都有一个极大值,称为
与正离子相比,负粒子在较低过饱和度条件下就开始成核。原因在于, 微水滴负氧端指向外,正H端向内,负离子表面分布有负电荷,正好和 正H端相接,造成异号相吸的形势。这就使负离子上水汽凝结为水较为 容易些。
但是,由于离子诱导核化需要很高的饱和比,所以在实际对流 层大气中离子诱导核化似乎不是云滴形成的主要过程。
成核率J=1 cm-3 s-1, 水滴连续出现
7
同质凝结核化
1897年,Wilson令一个内含纯净无杂质的且相 对湿度为100%的空气云匣发生膨胀,第一次发现 在膨胀冷却到相对湿度达800%以上时,才出现自 发凝结现象。
在这样大的相对湿度下,水汽分子才能克服由于温 度和密度造成的微观起伏,自发地排列成团,形成 微水滴。
盐核质量愈大,则临界相对湿度愈小,但临 界半径却愈大;
23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对任一条Köhler曲线,由纯盐粒吸收水份
降水成因及其分布优质课件.ppt

4、判断内陆地形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降水少,说明地形闭塞, 深居内陆
5、判断洋流影响
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水增多
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 降水减少
6、判断大气环流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 降水更多;
岛西部日本海沿岸,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湿,加上地形抬升,
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而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特选课件
54
(2011 年 福 建 文 综)图14为R河流 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
120°
105°
☉
甲
☉
☉
◆
⊙⊙ ☉☉
☉
◆
☉
R ⊙
大峡谷
◆
⊙☉
☉⊙
☉
4301
列问题。
30°
2000-3000 1000-2000 500-1000 200-500 0-200 0~-200 -200~-1000 季节河 沙漠
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特苍选翠课;件 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55稀少。
原 材 料
特选课件
56
五、等降水量线
1、判断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2、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且自沿海向内陆 递减,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 3、判断地形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降水量受 地形(山脉)影响。 山脉迎风坡,降水量大特;选课件山脉背风坡,降水量57 小。
降水要素分析.pptx

第6页/共92页
二、降水的主要降水类型:
降水 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 上升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 地区
强度大,历时短, 赤道附近地区、
范围小,常有风暴、 中纬度大陆夏
雷电
季的午后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时受 地形阻挡抬升
降水强度较大,历 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台风雨
第7页/共92页
第8页/共92页
(2)根据各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即
从某地向另一地逐渐减少等。
(3)判断海陆分布。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数值从
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降水多的区域表示沿海,反之表
示内陆。我国由东向西离海洋越远,到达的水汽越少,
降水也相应递减。
第34页/共92页
2.微观看特殊
(1)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如果某一地区等降水量线
100
50
50
0
12345678
月份
910 11 12
0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各月降水量都比较均匀
降水量(毫米) 开罗
250 200
该地降水量的特点
150
是 全年少。雨
100
降水量(毫米) 罗马
250 该地降水量的特点
200 150
是
冬季多雨 。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月份
第16页/共92页
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③回归线附近(副热带):大陆西侧降水少,大陆东侧降水多。 原因: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侧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海洋水汽难以
二、降水的主要降水类型:
降水 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 上升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 地区
强度大,历时短, 赤道附近地区、
范围小,常有风暴、 中纬度大陆夏
雷电
季的午后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时受 地形阻挡抬升
降水强度较大,历 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台风雨
第7页/共92页
第8页/共92页
(2)根据各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即
从某地向另一地逐渐减少等。
(3)判断海陆分布。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数值从
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降水多的区域表示沿海,反之表
示内陆。我国由东向西离海洋越远,到达的水汽越少,
降水也相应递减。
第34页/共92页
2.微观看特殊
(1)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如果某一地区等降水量线
100
50
50
0
12345678
月份
910 11 12
0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各月降水量都比较均匀
降水量(毫米) 开罗
250 200
该地降水量的特点
150
是 全年少。雨
100
降水量(毫米) 罗马
250 该地降水量的特点
200 150
是
冬季多雨 。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月份
第16页/共92页
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③回归线附近(副热带):大陆西侧降水少,大陆东侧降水多。 原因: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侧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海洋水汽难以
南信息工程大学 国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多模式集合模拟中PPT精品文档15页

中国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多模式 集合模拟
学生:hh 指导老师:cc教授
主要内容
资料和方法 模式模拟 多模式集合模拟 滑动训练期模拟 结论
1 资料海和方法
1.1资料
• CMIP5资料: BNU-ESM、GISS-E2-H、HADGEM2-AO和MIROCESM四个中心的地球系统模式的对于历史时期的模拟结果, 取其中1956年1月-2019年12月月平均温度及降水资料,统 一插值成2.5*2.5的网格,模拟区域选取为(20-50°N, 70-120°E)。
多模式集合平均以及训练期分别为10年、20年、30年、40年的固定训练期模拟2019-2019夏季气温与 “观测场”的距平相关系数,阴影区为t检验通过0.1显著水平检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滑动训练期模拟
20-50°N、70-120°E区域,各中心模拟 1976-1985年夏季降水距平的PS预测评分时 间序列
20-50°N、70-120°E区域,多模式集合平 均、训练期分别为10年、20年的固定训练期以及 滑动训练期的多模式集成方法模拟1976-1985年夏 季降水距平的PS预测评分时间序列
结论
传统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
• 固定训练期的超级集合方法在模拟中国夏季气温时, 选定适当的训练期长度,模拟效果好于单个中心以及 多模式集合平均。
• 固定训练期超级集合方法在模拟中国夏季降水时, 表现一般,模拟效果比多模式集合平均差。
滑动训练期的模拟结果
• 滑动训练期的超级集合方法模拟夏季降水能局部 提高模拟效果,但在个别年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3 多模式集合模拟
20-50°N、70-120°E区域,多模式集合平均与固定训练期分别为10年、20年模拟年夏季降 水距平的PS评分时间序列
学生:hh 指导老师:cc教授
主要内容
资料和方法 模式模拟 多模式集合模拟 滑动训练期模拟 结论
1 资料海和方法
1.1资料
• CMIP5资料: BNU-ESM、GISS-E2-H、HADGEM2-AO和MIROCESM四个中心的地球系统模式的对于历史时期的模拟结果, 取其中1956年1月-2019年12月月平均温度及降水资料,统 一插值成2.5*2.5的网格,模拟区域选取为(20-50°N, 70-120°E)。
多模式集合平均以及训练期分别为10年、20年、30年、40年的固定训练期模拟2019-2019夏季气温与 “观测场”的距平相关系数,阴影区为t检验通过0.1显著水平检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滑动训练期模拟
20-50°N、70-120°E区域,各中心模拟 1976-1985年夏季降水距平的PS预测评分时 间序列
20-50°N、70-120°E区域,多模式集合平 均、训练期分别为10年、20年的固定训练期以及 滑动训练期的多模式集成方法模拟1976-1985年夏 季降水距平的PS预测评分时间序列
结论
传统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
• 固定训练期的超级集合方法在模拟中国夏季气温时, 选定适当的训练期长度,模拟效果好于单个中心以及 多模式集合平均。
• 固定训练期超级集合方法在模拟中国夏季降水时, 表现一般,模拟效果比多模式集合平均差。
滑动训练期的模拟结果
• 滑动训练期的超级集合方法模拟夏季降水能局部 提高模拟效果,但在个别年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3 多模式集合模拟
20-50°N、70-120°E区域,多模式集合平均与固定训练期分别为10年、20年模拟年夏季降 水距平的PS评分时间序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percooled Water and Ice Crystals Coexist (mixed clouds) Mainly Ice Crystals (glaciated clouds)
3
碰并增长
一个典型雨滴,其质量或 体积相当于???个典 型云滴
4
碰并增长
单凭凝结作用,则当半径增大到超过临界值后,由 于争食水汽,造成的云滴谱也仅是半径为1到10微 米间的较均匀的狭谱 从0.75 μm凝结增长到 μm 10 20 30 40 45分 2.4小时 4.9小时 12.4小时 30分 14.5分 2.1小时 1.6小时 4.4小时 4小时 12.1小时 11.5小时
阴影区代表并合效率图中区域
42
雨滴繁生
二是变形破裂
由于空气动力学作用引起的水滴内部环流造成
43
雨滴繁生
44
雨滴繁生
变形破裂理论最大直径可达5mm,甚至有理论和 实验证实可大到10mm 自然界降水中,水滴直径一般很少大于2—3mm。 说明:在自然界,雨滴的繁生并不主要由孤立水滴 受气流影响变形所致,更主要的乃是空中水滴碰撞 破碎造成。
36
凝结与随机碰并结合的作用
碰并过程开始后进行很快,云滴数急剧减少,过饱和度 明显增加。
水滴数减少使总凝结表面减少, 上升空气因绝热膨胀冷却造 成的多余的水汽没有充分的 凝结表面凝结,致使过饱和 度急增。
37
凝结与随机碰并结合的作用
增加过饱和度能激活新的凝结 核,从而引起水滴数的增加, 造成一个小的峰值。但这仅 仅是短暂的效应,因为碰并 增长又迅速地吞并新形成的 微滴
18
并合效率
19
并合效率
20
并合效率
两水滴发生碰撞后究竟并合、
弹开还是破碎,决定于两滴间的 碰撞角 θ(两滴接触时球心连线 与下落方向的夹角)和由它们尺 度决定的相对速度
21
并合效率
并合的个数与碰 撞的个数之比称 为并合效率
r1较大r2较小,E’大
r1不变,随r2增大, E’减小;但大小接近时E’又迅速增 大
5
ms/g 10-14 10-13 10-12
暖云降水
“暖”云中产生降水的机制是云滴间的碰并。 碰并作用在热带的降水形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
在云顶低于冻结温度的中纬度积云中碰并作用
也有一定的意义
6
微滴下落末速度
微滴下降速度受三种力决定
空气 浮力 空气 阻力
假定水滴在下降过程中,无蒸发、凝 结、碰并现象,可认为水滴受到的地 球重力无变化
31
碰并增长
32
碰并增长
与碰并增长过程相比较,
扩散凝结增长的半径增 长是一个减速的过程。
对小云滴而言,最初以
凝结增长为主,当云滴 半径趋近于约 10 微米 时,其凝结增长速度很 小,在半径处于15~20 微米附近时,水滴的增 长处于“增长低谷” 。
33
随机碰并增长
问题1:初始大滴从何而来?
Show that R is a function only of r0 and the updraft velocity w (assumed to be constant).
4 3 r w g 3
地球 重力
空气密度愈向下愈大,所以浮力也就 相应愈向下愈大,由于水滴和空气密 度差异,可忽略空气浮力
4 3 r g 3
7
微滴下落末速度
空气 浮力
空气阻力(Stokes’ drag force)
FR
u是水滴相对于空气的速度
2
r u a CD
2 2
空气 阻力
17
碰撞效率(Collision efficiency)
0.6 < r2/r1 < 0.9,E下 降
粒子的尺度接近,导致粒 子间相对速度减小,不利 于互相碰撞
r2/r11:两个粒子速度几乎 相同时,E增大,
尾涡效应
r2/r1
当大小接近的两个水滴半径 均大于 40 μm 时,因尾流 捕获效应能使 E1值大于 1。
2
E(R,r)为碰并效率
27
碰并增长
对所有微滴进行积分,可得到大滴总体积增加的 速率
R dv 4 3 2 R r u R u r n r E R, r r dr 0 dt 3
转换为大滴的半径增长率
dR R R r 3 u R u r n r E R, r r dr dt 3 0 R
6
0
( I ) 41I
0.21
cm
1
N0 0.08cm
4
46
雨滴谱
47
雨滴谱
两种雨强下的雨滴谱: 1 mm/h, 10 mm/h
a: 数浓度谱 ;b: 质量通量谱
48
雨滴谱
49
雨滴谱
50
降水效率
到达地面的降水质量与进入云中的水汽质量之比 (Braham,1952)。
一般小雷暴的降水效率仅为11%,大雷暴可达50%
28
2
碰并增长
大滴的半径增长率
dR R R r 3 u R u r n r E R , r r dr dt 3 0 R
2
云含水量
W
0
4 3 r w n(r )dr 3
如果微滴比大滴小得多,则可取u(r) ≈ 0,R + r = R,从而得到如下的近似式
CD是阻曳系数
NRe 2a r /
-空气动力粘性系数
地球 重力
CD N Re FR 6 ru 24 CD /2为空气动量传递给水滴表现为阻力的比例
8
微滴下落末速度
降水粒子在下降时,受力很快达到平衡,使粒
子按匀速下降,此时的下降速度称为“下降末 速”。
地面雨区的总降水率与雨带的总凝结率之比。
蒙古气旋中心附近降水效率最高(94%),其次是冷锋面 (87%)和暖锋面(75%)附近,暖区(60%)和冷锋 后(49%)降水效率最低。
研究云的降水效率的意义——降水潜力问题
人工影响天气、空中水资源的开发
51
暖云降水过程
52
暖云降水过程
53
暖云降水过程
[William Cotton, personal notes to his 1989 cloud physics book] 54
习题
A drop enters the base of a cloud with a radius r0 and, after growing with a constant collection efficiency while traveling up and down in the cloud, the drop reaches cloud base again with a radius R.
R r u R u r
2
其中u为下落末速度。
26
碰并增长
因此如果n(r)为被捕获云滴 的谱分布函数,则单位时 间内半径在r和r + dr之间 被碰并的平均微滴数目是
R r u R u r n r E R, r dr
dR EW u R dt 4 w
29
碰并增长与凝结增长对比
30
碰并增长
云中少数滴R>14微米,碰并小云滴的效率提高, 能有效地启动重力碰并机制,形成降水粒子, 其碰并增长速率是随大水滴增大而快速增加的。 云滴碰并增长在暖云降水中十分重要,在这种云 中如没有碰并增大,云滴难以发展为雨滴。
100μm: 25.6 cm/s
10
微滴下落末速度 50μm~500μm
u 8 10 r
3
500μm~5000μm
0 12 u 2.2 10 r
2
1
3
11
微滴下落末速度
12
微滴下落末速度
13
碰撞效率(Collision efficiency)
碰撞效率(E)定义为实际碰撞的小
滴数 N与大滴扫掠体积内总小滴数N0 之比, 反映了大滴在其扫掠路径上与 小滴的碰撞概率,因此通常小于 1。 设小滴的数密度为 n(r),则在单位时 间内:
y N E R, r 2 N0 R r
2
15
碰撞效率(Collision efficiency)
CD N Re FR 6 ru 24
问题就转移到求阻曳力系数CD的表达式。
9
微滴下落末速度
斯托克斯定律(0.5
2
~ 50 μm )
2 r g w 6 2 u 1.19 10 r 9
10μm: 0.3 cm/s
20μm: 1.2 cm/s
50μm: 7.2 cm/s
巨CCN
云不均匀性—云粒子增长不同步
湍流作用
随机增长
问题2:连续增长产生降水粒子时间尺度为1h
34
随机碰并增长
35
凝结与随机碰并结合的作用
滴谱的凝结变窄是小水滴增大快于大水滴所致。当 小水滴增长时,它与大水滴的碰并效率因绕流减 弱及惯性增强而变大,使碰并加速。 最初15分钟内无碰 并增长,微滴浓度 保持不变,此时凝 结作用为其后碰并 增长奠定基础。
云内相态
洁净海洋性积云
大陆性积云
2
暖云降水
Cloud Temperature Above 0 C (32 F) -10 to 0 C (1232 F) Dropl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