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口岸合作: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
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的路径思考
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的路径思考一、路径规划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补贴和其他激励措施,吸引其将产业转移到粤港澳大湾区。
同时,加强与港澳的合作,共同制定产业转移的政策框架和规划。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湾区内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产业转移后的顺利运作。
加大对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科技创新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
3.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湾区内的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
4. 加强人才培养:大湾区应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大湾区发展。
同时,加强大湾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二、具体实施方案1. 搭建平台:政府应建立产业转移的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读和项目对接等服务。
通过举办投资推介会、产业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鼓励合作共赢: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通过联盟、联合开发等形式,减少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与港澳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产业转移项目。
3. 加强技术创新: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研发经费和技术支持。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
4. 提供便利措施:政府可以简化企业注册、审批和办理手续,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营商环境。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
5. 加强金融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产业转移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
同时,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大湾区产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总结通过以上路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的推动,可以有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有序转移。
粤港澳大湾区口岸合作: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
粤港澳⼤湾区⼝岸合作: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尽管粤港澳同属⼀国,但⼈员之间的往来仍然受到三地⼝岸政策的制约。
因应国际竞争的挑战,国家适时出台了《珠江三⾓洲地区改⾰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珠三⾓未来发展⽅向及粤港澳合作做出总体部署。
粤港澳三地已就加速融合、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达成共识,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珠三⾓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湾区正在形成。
在此背景下,推进粤港澳三地要素特别是⼈员流通已经具备了必要性。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岸合作模式,全⾯深⼊检讨三地⼈员流通现状与问题,采取具体措施进⼀步畅通三地⼈员流通,对粤港澳经济的进⼀步整合都将产⽣粤港澳⼤湾区⼝岸合作: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尹来盛⼝岸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经济体制改⾰的“试验⽥”[1]。
改⾰开放初,在“前店后⼚”合作模式作⽤下,粤港澳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在“⼀国两制”的政策下,⾹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顺利回归祖国,粤港澳合作翻开了新篇章。
⾹港从远东贸易转⼝港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融、航运和贸易中⼼,澳门从远东旅游博彩中⼼转变为世界旅游休闲中⼼,⼴东则⼀跃成为科技产业中⼼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转变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粤港澳⼤湾区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摘?要:深化合作,推进⼤湾区建设,携⼿打造国际⼀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粤港澳三地⾼⽔平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位开放中的引领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粤港澳三地经济的快速融合,⼈流、物流、资⾦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快速推进,其中⼈员的⾼效流动是重中之重。
本⽂在综述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粤港澳⼤湾区在⼝岸合作中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促进粤港澳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关键词:粤港澳⼤湾区?⼝岸合作?通关模式?⼀地两检【中图分类号】DF29?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8.05.005积极的推动作⽤。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省的9个城市,香港和澳门。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思路:一、加强政府间沟通和合作1.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高层会议,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
2.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政府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作,建立联合办公机构,共享信息和资源。
二、深化经济合作1.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合作区,促进各地资源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2. 增加投资和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促进物资和人员的流动。
3. 鼓励跨境产业合作,引导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相互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三、推动交通互联互通1. 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运力,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
2. 推动港口和机场的互联互通,方便货物和人员的进出粤港澳大湾区。
3. 鼓励建设高速铁路和跨海大桥,缩短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四、加强教育和科技合作1.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共享实验室和科研平台。
2. 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鼓励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互访和合作。
3.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文化和旅游交流1.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交流,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加强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2. 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品牌,提升各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1.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环境保护合作,加强水、空气和土地等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 鼓励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深化合作、加强交流,才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4526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与发展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与发展路径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中国坚定推动改革开放和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对于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全球经济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疫情和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建立起联系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增加至56517平方公里,人口达7000万,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形成了互补协同、共赢互利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全球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路径分析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和发展,我们需要创新性地加强区域协调开发,在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工业升级、以人为本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推进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一体化市场和竞争优势的关键。
我们可以积极推动跨境贸易、跨境投资和文化交流,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
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整合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可以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信息共享,协同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物质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无阻。
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大对西部经济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西进”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和现代化体制机制。
3.推进创新型区域发展创新型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整合和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以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题库-(289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2018 年1 至12 月,全国169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 的城市,广东有几个?()正确答案是:(C)A 2个3 个B个C4D5 个正确答案是:(C) A下面哪一项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同签署的环保合作协议?()2.《粤港澳环保合作框架协议》B《2017-2020 年粤澳环保合作协议》《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C《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D《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广()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3.A (D) 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正确答案是:碳汇B碳金融碳交易CD碳普惠制4.)。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约为(A 正确答案是:(A) 65%75%B 80% C90%D协A下面哪一项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5.正确答案是:(B) 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资金严重不足B环保法律不一致C协同合作的机制不健全DA正确答案是:6.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
(B)港口经济阶段B工业经济阶段服务经济阶段CD创新经济阶段A)。
最高的区域是(GDP我国主要经济区域中人均7.正确答案是:(D)京津冀长江三角洲B成渝地区C粤港澳大湾区DA)。
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湾区是(正确答案是:(D)纽约大湾区B旧金山大湾区C东京大湾区D粤港澳大湾区28.90%()年非石化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是多少?2017 广东省9.正确答案是:A (C)B37.60% C43.50% D53.20%1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正确答案是:(B)A需求侧供给侧B产品侧C研发侧D个A 11.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是(8 正确答案是:)。
(C)B10 个11 个C12 D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12.A正确答案是: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分析框架与实现要素--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考察对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 加快,大量跨区域公共事务不断涌现,单 一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与对公共资源、公 共产品和服务的共同需求之间的矛盾,使 得区域政府间的合作、跨界治理区域公共 行政事务成为解决区域共同问题的重要方 式。2015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 念首次被提出;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 区发展规划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特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分析框架与实现要素 ——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考察对象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 分析框架与实现要素
——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考察对象
◎ 韩莹莹 李宁宁 朱酥利
摘 要: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是粤港澳三 地进行利益协调、实现合作共赢的有益尝试。通过构建一个多维的区域合作分析框架,对 港珠澳大桥的项目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进而探讨有效的区域间政府合作机制的实现要素。 研究发现: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在于该项目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中央统筹、共建共 管、多层协调”的区域合作机制;中央的统筹、跨域协调机构的构建、跨界协调沟通机制 的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协议的制定等是有效区域合作机制的实现要素。
动机是形成合作行为的基础,合作风险是 影响合作机制选择的重要变量(锁利铭等, 2018)。地理关系是决定跨区域合作的风险 与挑战的重要因素,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使 得毗邻的国家之间更容易在认知、社会、 制度方面形成互补,在这种情况下,各国 更容易在超国家层面上组成联盟,进行合 作(Boschma,2005)。跨区域合作要达成 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七种:统一解决问题、 利用协同效应和共同资源、成本效益共 享、增加资产、筹集资金、在国际或国家 和政府间的话语权、政策交流与经验分享 (Gualini,200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下,世界各地的跨区 域合作组织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西欧,堪 称全球化下区域经济融合的典范。经济、 政治、文化、身份和国家形成以及地理等 因素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跨境合作和组织 程度的差异,欧盟正是由于大部分内部领土 的边界被弱化而成为区域合作和制度创新 的典型(Luis De Sousa,2013)。在国内区 域合作方面,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高速发 展带来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 同构的问题日渐突出,为了使各地区协调发 展、协同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合作工 作,我国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 冀、成渝经济区、环渤海区域、北部湾区 域等为主的重要的协同发展区域。随着我国 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合作也成 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中以珠三角(谢宝 剑等,2015)、长三角(华中源,2013)、 京津冀(孙久文等,2014)等热点区域的研 究居多。在研究视角上,学者们从经济一体 化、府际关系、政府治理等角度对我国具 体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 的探索。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来看,经 济实力、市场化水平、行政分割程度、理
2024大湾区模拟试题
2024大湾区模拟试题模拟试题:1.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2.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什么?3.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是哪一个?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哪些产业?5.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哪里?6.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重要项目?7. 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措施?8. 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人文交流方面有哪些举措?9.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10.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3.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是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这四大中心城市被视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
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5.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广州科学城、深圳高新区、香港科技园等区域。
6.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重要项目。
7. 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合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等。
8. 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人文交流方面的举措包括加强教育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便利人员往来等。
9.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0.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一、概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大湾区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承载着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使命。
自大湾区概念提出以来,粤港澳三地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由于三地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货币制度等,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深入研究和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对于推动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和地区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九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便捷流动。
另一方面,产业协同发展态势良好,深圳的科技创新、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广州的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行政区划壁垒、政策制度差异、市场一体化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该区域的合作和发展规划
科技创新规划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 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 科技创新人才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 级和创新发展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升科技创 新的国际竞争力
交通建设规划
建设高速铁路:连接大湾区各城市,提高交通效率 建设跨海大桥:连接大湾区两岸,促进经济交流 建设地铁网络: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便利性 建设航空枢纽:提升大湾区航空运输能力,促进国际交流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目标: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大湾区 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区域:珠江三角洲、深圳湾、香港岛等 合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大湾区合作机制
政策协调机制
建立大湾区政 策协调机制, 加强政策沟通
和协调
推动大湾区内 各城市之间的 政策对接和合
国际合作目标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吸引国际人才和资本,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加强与国际城市的合作,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城市群的典范
大湾区发展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大湾区发展 资金保障: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湾区项目建设 人才保障:政府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到大湾区发展 法律保障: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大湾区发展权益
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
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促进 大湾区内人才流动
加强教育合作,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
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培 养应用型人才
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吸引全球优秀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题库-(289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2018 年1 至12 月,全国169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 的城市,广东有几个?()正确答案是:(C)A 2个3 个B个C4D5 个正确答案是:(C) A下面哪一项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同签署的环保合作协议?()2.《粤港澳环保合作框架协议》B《2017-2020 年粤澳环保合作协议》《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C《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D《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广()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3.A (D) 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正确答案是:碳汇B碳金融碳交易CD碳普惠制4.)。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约为(A 正确答案是:(A) 65%75%B 80% C90%D协A下面哪一项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5.正确答案是:(B) 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资金严重不足B环保法律不一致C协同合作的机制不健全DA正确答案是:6.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
(B)港口经济阶段B工业经济阶段服务经济阶段CD创新经济阶段A)。
最高的区域是(GDP我国主要经济区域中人均7.正确答案是:(D)京津冀长江三角洲B成渝地区C粤港澳大湾区DA)。
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湾区是(正确答案是:(D)纽约大湾区B旧金山大湾区C东京大湾区D粤港澳大湾区28.90%()年非石化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是多少?2017 广东省9.正确答案是:A (C)B37.60% C43.50% D53.20%1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正确答案是:(B)A需求侧供给侧B产品侧C研发侧D个A 11.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是(8 正确答案是:)。
(C)B10 个11 个C12 D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12.A正确答案是: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路径当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提到粤港澳大湾区。
这是一个覆盖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区域,其总面积达到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0万,有望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大湾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1+9”大湾区,其中“1”代表广州,而“9”代表珠海、佛山、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梅州、汕头和清远。
这些城市经济实力强,其结合起来形成的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支持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以及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中心、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一系列的政策和创新措施也被出台。
包括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以加快该地区的建设步伐。
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出“千人计划”、“岭南学者”等人才项目。
另外,政府还开展了探索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就业创业的政策试点,使港澳居民的就业、创业和生活更加便利和稳定。
在科技创新方面,政府要求加强研究环节,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政府还扶持设立科研机构,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在金融服务方面,政府加强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发展为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
政府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推广中小企业融资、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安全的能力水平,以及推动区内金融资本集聚。
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方面,政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高速铁路网,进一步开放口岸资源,推动港口和机场的发展。
同时,这些城市之间的城际交通也得到了加强,使得人民更加容易到达其它城市和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要实现广东、香港和澳门整合的目标,政府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和计划,进一步打破各级行政单位之间的壁垒,也需要加强各方的交流和合作。
内地与香港的创新合作模式和路径
内地与香港的创新合作模式和路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合作已经成为创新的关键。
而在内地和香港两地
相对独立的制度、文化和市场的情况下,如何创新合作模式和路径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双向交流
作为中国的一座特别行政区,香港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双方都有着各
自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双向交流,能够最大化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比如内地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可以为香港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香港的金融、资讯技术、设计等领域则可以为内地提供创新的思路和科技支持。
二、合作创新
在具体的项目合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合作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香港可以提供更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为开放的市场、更为丰富的人才资源;而内地则可以提供更为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这样的合作下,双方可以借鉴彼此的优点,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效率和成果。
三、多方联合
除了双方的合作之外,多方联合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香港作为联系内地和国
际市场的桥梁,在多方协作中更为得心应手。
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合作,在“抱团取暖”的同时,也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四、基础设施共享
基础设施共享也是创新合作中的一种模式。
通过共享内地的物流网络、互联网
基础设施等资源,香港可以进一步打通内地市场,以更快的速度把商品带给普通消费者。
同时,内地岂止受益,香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劣势也能得到进一步纠正。
总之,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创新合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正化解内地和香港在政治、文化、市场等方面的差异,让相互合作的效果更为明显和高效。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试题
最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试题1、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 答案:AA.江门市肇庆市B。
江门市云浮市 C.肇庆市韶关市 D.肇庆市河源市2、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 答案:BA.重要发展地位B.重要战略地位C。
主要发展地位D.主要战略地位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
答案:AA。
新尝试 B.新实践 C.新实验 D。
新挑战4、《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
答案:CA。
2038年 B.2040年 C.2035年 D.2050年5、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AA.“一带一路”B。
9+2城市群 C.“一核一带一区”D。
粤港澳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示范区加快建设. 答案:CA。
粤港澳 B.创新园区C。
自主创新D.自主研发7、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
答案:DA。
同宗同源B。
地缘相近C。
合作共赢D。
优势互补8、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 )格局。
答案:AA。
合作B.发展 C.创新D。
稳定9、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和资源错配现象。
答案:BA。
恶性竞争B。
同质化竞争C。
地方保护D。
抢占资源1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发展区域。
答案:AA.创新B。
改革C。
开放D。
包容1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 )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深港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龙源期刊网 深港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作者:张玉阁来源:《开放导报》2017年第04期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
此前的6月28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投资协议》和《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两份协议是CEPA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港澳大湾区和CEPA升级,或可视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的“礼包”。
作为“礼包”,粤港澳大湾区,意义十分重大。
《框架协议》开宗明义提出合作宗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国两制”方针的凸显,标志着港澳特别是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特殊功能和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一再出现在涉及港澳事务的文件中,可见港澳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心。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与港澳密切相关的国家治理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承载。
实现路径是深化粤港澳合作,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能级,解决城市各自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香港作为大湾区唯一的全球城市,不仅要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借助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应对“传统优势相对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的挑战,解决住房等突出的民生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拓宽了发展空间。
而能否充分利用,则取决于香港自身的努力。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以往“礼包”的特别之处。
深港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和利用更大的发展空间,香港首先需要深化与深圳的合作。
对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而言,深港合作的深度和宽度,具有指数功能和风向标意义。
深港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为深港要素资源及产业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无限可能。
大湾区建设中涉及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市场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等,如能在深港之间顺利推进,就已经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龙建辉从最初探索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模式,到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再到珠江-西江经济带,在中央和地方的持续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建的新时代顺势而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反映出粤港澳区域合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演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1月1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演讲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李希书记2017年11月27日在广东十二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亦指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相比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国际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处在“一国两制”框架之下,存在文化、法律、空间、产业等方面的“基因”差异,湾区内部尚未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广东、中国乃至全球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增长极,在强化广深港龙头城市地位基础上,在交通和网络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定位、公共政策引导等加大融合力度,提高湾区内创新要素的畅通度,达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的效果。
(一)创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技术扩散效应不明显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比较丰富,创新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均处于前列,但是湾区内创新能力不均衡。
湾区内三大龙头城市,其中深圳、广州作为全国创新型城市,要素集聚且具有集聚的创新要素、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引领性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最重要的自主创新高地和技术辐射源头;香港拥有4所世界一流大学,使其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但制造业衰竭导致其创新绩效并不显著。
其他城市特别是处于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和江门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落后,创新资源相对匮乏。
与深圳和广州比较,还存在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研发经费投入偏少、专利申请授权量偏低、技术合同成交额偏小等问题。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区域,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上,需要有一系列的思路和措施。
以下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路:1.加强区域联动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多地区协同发展的模式,各地应加强合作,在经济、交通、教育、科技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
政府部门应构建跨区域的政策合作机制,推动各地区政策的协同与衔接,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高效的区域治理体系。
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商和决策机制建设,增强区域内的自治能力,提高政府间协商的透明度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调控和平衡,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互联互通,并形成互补优势。
通过建立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合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4.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
要鼓励人才的跨境流动,建立人才共享的机制和平台,吸引优秀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和创新,推动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同时,要加强教育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资源互通,培养高素质人才。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提高区域内的交通便捷度和运输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6.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
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各地的文化融合进程。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艺术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总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包括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高效的区域治理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
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能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是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核心,由广东、香港、澳门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战略定位的重要一环。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对于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背景,提出几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参考。
一、加强政策协调与统筹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协调与统筹是至关重要的。
要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融合发展,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政策协调与统筹需要在不同领域进行,例如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规划,推进旅游文化发展等方面。
只有通过政策协调与统筹,才能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二、构建联通交通网络交通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构建起联通畅通的交通网络,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流动。
在交通建设方面,应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
通过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了人、货物、信息等资源的流通,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具有天然的优势,包括在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资源的互通共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促进产业对接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产业合作专区,推动产业链融合,打破行业壁垒,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等。
加强创新科技合作,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科技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在创新科技合作方面,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组织跨区域的科技合作项目等方式,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创新资源通道,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应用。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其潜力和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思路出发:1. 加强政策沟通和统筹规划。
建立健全政策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各地区政策的互通有无,消除行业壁垒和地区差异,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衔接。
2. 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
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缩短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流和物流更加便捷高效。
3. 加强产业合作和创新发展。
借助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鼓励产业集聚和跨区域合作。
支持科技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发展。
4. 加强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和文化交流平台,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共享。
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与沟通,提升大湾区的整体文化软实力。
5. 引导要素流动和人才流动。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的市场体系,打破人员流动的壁垒和限制,吸引优秀的人才向粤港澳大湾区流动。
鼓励跨区域人才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提高大湾区整体人才水平。
6. 保障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加强大湾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跨区域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和资源调配,保护好大湾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7. 推动金融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自由化和开放程度,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打造大湾区内核心金融枢纽,吸引国内外资本和金融机构进驻。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通过政策上的沟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的创新发展、人才的流动和教育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意味着香港、澳门与广东省的共同发展,将为整个大湾区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我们需要树立开放、创新、合作和共赢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资本自由流动、人才互通、法制建设和文化交流。
要加强政府协调和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规划、政策、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协商和解决各种问题,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划,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需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
要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市场应进一步开放,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合作。
可以建立更加便利和高效的金融体系,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工具,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资本进入大湾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
第四,要加强人才互通和人才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应构建一个人才流动的机制,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
可以通过建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加强大湾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并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和创业发展。
第五,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保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类权益和利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和透明。
第六,要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
政府可以加大对文化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文化机构和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扩大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粤港澳同属一国,但人员之间的往来仍然受到三地口岸政策的制约。
因应国际竞争的挑战,国家适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珠三角未来发展方向及粤港澳合作做出总体部署。
粤港澳三地已就加速融合、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达成共识,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大湾区正在形成。
在此背景下,推进粤港澳三地要素特别是人员流通已经具备了必要性。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口岸合作模式,全面深入检讨三地人员流通现状与问题,采取具体措施进一步畅通三地人员流通,对粤港澳经济的进一步整合都将产生粤港澳大湾区口岸合作: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 尹来盛口岸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1]。
改革开放初,在“前店后厂”合作模式作用下,粤港澳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顺利回归祖国,粤港澳合作翻开了新篇章。
香港从远东贸易转口港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澳门从远东旅游博彩中心转变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东则一跃成为科技产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转变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摘 要:深化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粤港澳三地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中的引领作用的必然选择。
随着粤港澳三地经济的快速融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快速推进,其中人员的高效流动是重中之重。
本文在综述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口岸合作中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促进粤港澳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口岸合作 通关模式 一地两检【中图分类号】DF29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8.05.005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粤港澳大湾区口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粤港澳口岸现状及模式口岸是人员与货物跨界流动的通道。
根据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类型,粤港澳之间的口岸可以划分为陆路、铁路、水路3类。
其中,粤港陆路口岸主要分布在毗邻香港的深圳,目前共有6个陆路口岸;铁路方面主要有广九铁路将内地与香港相连,广东境内共设置4个铁路口岸;水路口岸在深圳有福永码头和蛇口码头等口岸,珠海、中山、广州、佛山、江门等市均有直通香港的码头客运业务。
与此相对应,香港陆路口岸主要有沙头角、文锦渡、罗湖、落马洲、深圳湾等;铁路口岸则有红磡火车站;水路口岸主要有中国客运码头、港澳码头、机场码头以及屯门码头。
粤澳之间的陆路口岸主要有拱北口岸和横琴口岸,澳门则称之为关闸口岸和路氹新城口岸(如表1)。
粤港澳通关口岸大多采取在粤港两地边境分别设立边境管制站并分别进行出入境查验的标准模式——“两地两检”:包括内地出境检查、香港入境检查、香港出境检查、内地入境检查等环节。
如罗湖口岸,内地旅客前往香港,乘车到达罗湖口岸后,进入内地出境大厅进行出境检查,跨过连接两地口岸的罗湖桥后,进入香港入境检查大厅完成香港入境检查,最后再换乘东铁线前往香港目的地;从香港入境内地也是如此程序。
两地的边检部门分别在各自的管辖区域,按照各自的法律权限进行出入境检查,因为没有实现旅客资料的共享和交换使用,因此不涉及对方的法律问题。
以大桥相连接的两地边检站相隔大约有数百米的距离,中间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只能步行。
加上两地边检及中间步行时间,完成整个通关通常需要45分钟左右,节假日和高峰期的通关时间会更长(如图1)。
除深圳湾口岸外,罗湖口岸的通关模式是目前最普通、最常见的通关模式,不需特别的法律安排就可实现。
目前粤港陆路口岸均采取这一通关模式,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地边境管制站分别设立在各自境内,两地分别按照各自的边检管制政策设立边检管制站;(2)两地分别进行各自的出入境检查,互不干涉,各司其职,两地边检不进行资表1 粤港澳口岸总体分布口岸类型粤港口岸粤澳口岸陆路口岸沙头角、文锦渡、罗湖、皇岗—落马洲、福田—落马洲支线、深圳湾、莲塘—香园围(未开通)拱北口岸—关闸口岸、横琴口岸—莲花口岸、珠澳跨境工业区口岸水路口岸深圳蛇口、福永,珠海、中山、东莞、江门、番禺、江门、顺德等中国客运码头、港澳客运码头、屯门客运码头、香港国际机场码头外港客运码头、氹仔客运码头铁路口岸东莞(常平)、广州东、佛山、肇庆红磡火车站——料的共享,也不实行互认;(3)边境两边同时就是交通换乘枢纽,由于边境分别在深圳和香港的不同区位,在内地紧邻中心区,在香港一方则远离中心区,因此内地交通枢纽有各类长短途交通工具可供选择,而香港方面只有东铁。
(二)粤港澳口岸主要特征随着粤港澳三地经济的逐步融合,三地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人员流通呈现出许多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流通总量持续增长。
以粤港两地为例,1993年粤港两地互访人员总人数仅为2500多万人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7年达到2.41亿人次。
目前粤港两地互访人员总人数的增长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2004年-2007年互访人员年均增长率为6%左右。
由于内地赴香港手续繁琐等原因,目前粤港两地的人员双向流通并不畅通,由此导致访港广东旅客人数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但是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2004年CEPA实施后,访港广东旅客人数增长明显快于同时期访粤香港旅客人数,其中1998年-2003年,访港广东旅客年均增长24%以上,2004年增长率超过40%,2005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之后几年增长率呈不断上涨趋势,2007年达到13%,访港广东旅客人数占粤港两地互访人员总人数的比重也从1997年前的6%左右上升到2007年的14%左右。
2016年粤港两地人员往来超过2亿人次,日均往来人员超过60万人次[2]。
由此可知,政策因图1 罗湖口岸“两地两检”标准通关模式示意图罗湖管制站(香港)罗湖口岸(内地)罗湖火车站罗湖站罗湖桥相应地,访粤香港旅客人数占粤港人员流通比重也降到86%~87%,但仍为粤港人员流通主体。
2016年在访港旅客中,来自广东的旅客达4227.8万人次,占访港旅客总人次的76%。
在访港旅客中,通过陆路抵港的旅客达1.11亿人次,占总抵港人数的75.12%。
在离港的旅客中,通过陆路离港的达1.098亿人次,占总离港人次的74.03%。
2017年,澳门入境旅客总数为3261万人次,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为2219.6万人次,占总数的67.7%,来自广东的旅客为923.26万人次,占总入境旅客的28.3%(如图3)。
(三)粤港澳人员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粤港澳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对粤港澳人员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口岸合作模式逐步显现出弊端,难以适应三地经济更加紧密的需求。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构建,对粤港澳三地人员的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
概括起来,粤港澳人员流通方面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政策不对等导致粤港澳三地人员流通的非均衡和不对称。
长久以来,粤港澳人员流通存在着非均衡性和不对称性。
香港、澳门人员进出广东比较容易,可以凭智能身份证和回乡证在有效期内无限制多次往返,证照的类型比较简单,申请也较为方便。
而广东人员进出香港、澳门尽管已经比以前开放很多,但是仍然不太容易和方便。
主要问题是要办理专门的证件,证件的类型较多,不同类型的证件有不同的限制和要求,申请程序相对复杂,申请的时间成本比较大。
这种非均衡性和不对称性既有香港、澳门政策的图2 深圳陆路口岸通关人数(单位:万人次)数据来源:深圳市口岸办素对广东人员往来香港影响很大(如图2)。
二是访粤旅客(香港居民)是粤港人员流通的主体。
1993年访粤香港旅客为2440多万人次,访粤香港旅客占粤港人员流通的95%以上。
2007年底这一数字已达7000多万人次,增长了近3倍,其中1997年香港回归后,访粤香港旅客人数增长迅速,1997年-2003年,除2003年“非典”影响人员流通外,其他年份年增长率在14%左右。
但是近几年访粤香港旅客人数增长趋于稳定,增长率也趋于下降,2004年-2007年,年增长率为5.9%,图3 按居住国家/地区划分的访港旅客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因素,也有内地政策的因素,当然也受到香港、澳门接纳程度的制约。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粤港澳人员流通政策的不对等性决定的。
即广东对香港、澳门全面开放,而香港、澳门对广东则是限制性开放。
根据香港的入境规定,在目前13项香港入境签证/进入许可中,有5项不适用于“内地的中国居民”,分别是一般就业政策、受雇为外籍家庭佣工、来港受训、来港就读、以受养人身份来港居留,如果加上“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内地的中国居民”,共有6项“不适用”。
而在这些“不适用”的条款中,“内地的中国居民”实际上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柬埔寨、古巴、老挝、朝鲜、尼泊尔及越南的国民”享受同等待遇。
尽管“根据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来港受雇的人士”的规定是专门针对内地人才,但总体而言,“内地的中国居民”无论是赴港就业、受训还是就读,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如大多数国家的平等待遇,而是与少数国家一样享受的是“特殊待遇”。
第二,未能对粤港澳服务业领域的人员流通做出特殊安排。
目前,粤港澳人员流通政策的主要着眼点,乃是逐步开放内地各主要城市赴港“自由行”,主要目的是增加香港的客流,确保香港的旅游、消费和购物等。
实际上,能否实现商务领域里的粤港澳人员较自由的流通更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合作尤其是以落实CEPA为核心的粤港澳服务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畅通粤港澳人员之间的商务流通,应该是当前和今后粤港澳人员流通政策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就广东的现实需要而言,由于CEPA的逐步深入,香港、澳门服务业开始进入内地尤其是广东,三地的服务业整合已经开始,香港公司对内地人员的聘用数量将大幅增加,而且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这些受聘的内地人员具有更多进出粤港澳的商务需求,而目前的政策对于这种需求尚未给予高度重视。
这些内地员工和专业人士能否方便地进出香港、澳门,对于CEPA的落实和粤港澳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是一个关键环节,也可以说是一个“瓶颈”,解决得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解决得不好,则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而只有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粤港澳经济才会逐步实现真正的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不断提升粤港澳三地的产业形态,甚至催生出新的产业;而只有达成粤港澳人员流通的畅通无阻,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目前粤港澳三地尚未就此问题达成共识,也未能就畅通粤港澳服务业人员流通及时做出安排。
第三,粤港澳人员之间的商务往来仍存在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