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育人价值的区域校本课程的整合和实践

合集下载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视角下的学科教学探索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视角下的学科教学探索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视角下的学科教学探索作者:朱亚芳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4年第06期*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2-13作者简介:朱亚芳,宜兴市荆溪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

摘要:宜兴市荆溪小学积极推进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厘清从基础研究走向实践探索的基本思路,以“融合育人”为出发点,找准着力点,明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育人理念下学科教学的特质,夯实学科育人的校本化实施路径,进行“五育并举”视角下学科教学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学科特质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6-0043-03传统教学由于受学科主义教学的影响,课堂教学常常出现学科功能弱化的倾向。

如教师备课中制定目标过于空洞,为了“五育并举”而将各科内容拼接在一起,凑成大拼盘,把“五育并举”的学科教学变成杂糅式的教学活动,课堂成了大杂烩。

宜兴市荆溪小学(以下简称“荆溪小学”)在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的推进过程中,以“融合育人”为出发点,立足本校特色,找准着力点,不断进行“五育并举”视角下的学科教学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下的教学特质“五育融合”是以尊重学科独特价值为前提的,各学科各有特点,各有育人价值。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应重视学科基本思想、知识、技能的教学,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的特质,同时加强各学科的融通,让学生乐学、好学、享学。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下的教学呈现三种特质:(一)普遍联系古人有诗,“野色更无山隔断,山光直与水相通”。

不隔,就是鉴赏山水的境界。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追求各学科教学对知识结构化的理解,甚至超越学科知识,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让教学关联、融合、通透的目的。

发挥地方课程育人价值 丰富立德树人实践途径

发挥地方课程育人价值 丰富立德树人实践途径

发挥地方课程育人价值丰富立德树人实践途径作者:宋世云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04期地方课程作为课程三级管理中的一环,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机的连结,能更好地体现课程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指向立德树人、整体育人。

北京市海淀区在这个方面开展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1.聚焦地方课程培养目标,合理规划地方课程结构门类海淀区地方课程建设的思路是:继承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文海淀”“科技海淀”“绿色海淀”的课程理念,适应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增强课程与海淀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系,逐步建立内容开放、学段衔接,体现包括乡土乡情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德育心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六大方面的地方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海淀区着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市、区级地方课程整合重组为六大体系。

乡土乡情教育,以《我爱北京》《探索海淀》《海淀区地理》《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为依托,形成了小学认识社区、了解海淀,初中熟悉海淀、了解北京,高中深入专题研究的学习梯度;传统文化教育,以市级地方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初、高全面开设为支撑,编写了《礼乐文明教育》区级地方教材,通过市教委初审进入实验阶段;科技创新教育,以区级地方教材《信息技术》和《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为依托,体现海淀区基础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育人要求;体育艺术教育,使用《足球》《书法》《京剧》等市级地方教材;德育心理教育,使用区级地方教材《心理健康》和市级《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劳动技术》等地方教材;国际理解教育,借助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项目,编写《国际理解教育读本》。

这六个方面的地方课程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相对接,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发挥育人合力和系统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依托地域优势资源,系统建设区级地方课程近十年来,海淀教科院开创了具有海淀特色的、能够体现海淀地域自然与文化特点的地方系列课程。

落实全面育人_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设

落实全面育人_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设

6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由国家设置、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以学校自主开发为主的课程,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效与学校课程建设能力息息相关。

有的学校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不准确、理解不到位,或者学校自身课程建设能力不足等,在研制或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课程目标单调雷同”“课时设置形同虚设”“课程内容缺少地方特色”“课程实施和评价缺乏深度”“教师激励缺乏抓手”等问题。

因此,要想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地,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学校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建构水平和实施品质。

极具特色的课程目标在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时,课程目标的确定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照搬课程指导纲要中的目标,缺少校本化的二次开发;二是以学校的全部办学目标或者校本课程的目标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课程,同时也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既要体现国家意志,也要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向——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是学校推进“五育融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它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为真实世界的问题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再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同时,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求出发,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是单纯的知识目标,或者说,其学习内容不是体系化的学科知识,而是包括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在内的能力目标,是动态可变的。

此外,就学校课程规划文本而言,不少学校的课程目标的总体描述还是比较笼统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个别化、具体化、情境化处理。

校本课程的构建

校本课程的构建

校本课程的构建构建校本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周密细致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应秉持以下理念:聚焦学生发展需求、彰显学校特色、突出实践导向、注重跨学科整合、贯穿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一、勘定校本课程理念校本课程的理念是指导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追求与基本原则,是课程建设的基石和航标。

1、价值追求首先,校本课程应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体现学校的育人情怀。

其次,课程应秉持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并重,关注学生品德修养与审美情操的培育。

再次,课程设计应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植根当下、放眼长远,体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2、基本原则首先,以生为本是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原则,课程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遵循认知与生理成长规律。

其次,校本课程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再次,校本课程应贯彻整体设计、分层实施的系统原则,形成纵向贯通、横向渗透的课程框架。

二、勾勒校本课程架构1、课程类型校本课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型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第二类是传承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课程,如地方文化课程等;第三类是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拓展课程,如兴趣社团活动等;第四类是反映学校办学传统的传统课程,如学校历史文化课程等。

2、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结构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方式三个主要板块。

课程目标需清晰界定该门课程所期待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层面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则是根据目标拟定的模块化内容框架,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活动环节。

实施方式则是开展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

3、课程时数校本课程的时数分配遵循以生为本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平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时间。

通常将理论性知识点集中在一段时间教授,而将实践环节安排为若干专题单元或跨学期的活动,避免过于割裂和碎片化。

总体来看,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安排要合理配比。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一、内容概览我们将讨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文本,直接影响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资源,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成功实施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的实例。

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初级阶段的区域性资源整合到高级阶段的综合性资源整合,展示了校本课程资源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将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将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校本课程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1.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本土范围内,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等因素开发的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丰富现有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参与度。

通过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教师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精髓,还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综合实施校本课程

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综合实施校本课程

62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统筹各学科,特别是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

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落实文件精神,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以下简称“宝中初中部”)依托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及深圳市课题“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科育人路径实践探索”,围绕如何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和价值展开研究,结合学校38年办学特色,提出了基于学科育人的校本课程综合化实施方案。

从工具指向到价值实现:校本课程的理性回归得益于国家课程自主权的部分下放,宝安中学(当年是初高中一贯制学校)于2002年自主开发了“应急避险”校本课程(最初名称是“学会生存”),以此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减灾避险知识与技能,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或特殊状况的能力。

“应急避险”课程弥补了当年国家课程中关于生存教育的空白。

学校自编教材《应急避险》于2007年获得“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获得“深圳市首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2014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但由于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授课等均由非安全教育专业的本校教师开发和执行,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难以保障,使得“应急避险”这一课程在学校逐渐被边缘化,甚至一度停止开设。

要真正发挥校本课程独特的价值意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必须从工具指向向价值实现转变。

从根本上讲,课程价值是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服务学生是课程建设的初衷和目标,其他价值意义都是校本课程的衍生价值。

只有确保课程价值的实现,才能有其他价值意义的发挥,因此,学校要明确,校本课程需要服务学生的知识扩展目标、技能提升目标、个性发展目标,即要确保学生发展的价值主导。

最新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

最新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

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试行)根据《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现制定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如下。

第一章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凸显德育生活化、体验化、地域化等特点,科学构建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第二章德育目标体系(一)总目标培养具有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中小学生。

(二)学段目标1.小学。

培养具有团结友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习惯、安全自护的意识、诚实守纪的品质、乐学向上的志趣的小学生。

第三章德育内容体系(一)小学德育内容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爱的情感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学会感恩教育、激趣砺志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等八个系列。

1.爱的情感教育系列(1)爱自己、爱亲人、悦纳他人的教育。

(2)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的教育。

(3)知晓荆楚文化、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地域风情、感受武汉精神的教育。

(4)敬国旗、唱国歌、初步知晓祖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精品文档(5 )诵读经典、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2.习惯养成教育系列(6)学会自理、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7)遵章守纪、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8)规范书写、专心倾听、积极思考认真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诚实守信教育系列(9)学习信义典范、树立诚信意识的教育。

(10)诚实自律、守时守约美德的教育。

(11)遵守基本规则、社会公德的教育。

4.责任担当教育系列(12)了解责任、乐于为集体服务的教育。

(13)初步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5.学会感恩教育系列(14)感恩父母的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时,校本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小学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文艺欣赏等为主要载体,借助实践环节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由学校编制的具有本校特色和实用价值的课程,是一种深入挖掘本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1.人文关怀与美育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校本课程中,美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欣赏和鉴赏的能力。

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置一些文化、艺术、美术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和美育魅力,并通过这些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整体审美能力。

2.科技创新与实践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实践中尽可能地加入科技创新的内容,如机器人编程、电子课件制作、网络通讯、3D打印等活动。

而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科技实验、科技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3.生态环保与校本课程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态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穿插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绿化、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校本课程 学科 融合生活实践

校本课程 学科 融合生活实践

校本课程学科融合生活实践校本课程学科融合生活实践一、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由学校自行设计、研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它不同于传统的统一国家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育教学中,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学习体验和实际应用。

学科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竞争力。

三、生活实践的意义和内涵生活实践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践体验和工作学习,学习和获取实际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生活实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四、校本课程学科融合生活实践的整合与实施在实际教学中,校本课程学科融合生活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们充分理解和把握其核心理念,将其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学科融合和生活实践的理念,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构建多样化和灵活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善于发现和利用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共性,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学校实践育人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学校实践育人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学校实践育人作者:梁烜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6期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实践活动,在全身心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在推动中小学实践育人中具有独特作用。

1.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是国家课程,但是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没有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

因此,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指导纲要》,而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并列设置的两类课程,而不是诸多学科课程中的一门。

从课程类别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范畴。

与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亲历亲为,在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主动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综合素质。

2.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变化与200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实践活动是学生探索自然、体验社会和感受生活的基本方式与途径。

如何将校本课程教案的特色与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校本课程教案的特色与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将校本课程教案的特色与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理解校本课程教案的特色校本课程教案作为一种地方性、实践性、个性化的课程教案,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校本课程教案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殊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个性化的发展因此,要想将其特色与学科整合,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其特点和优势。

二、明确整合的目的和意义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各方面资源集合起来,而是在相互衔接、相互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效应。

整合校本课程教案特色与学科,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协调和规范,增强教学改革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三、寻求整合的切入点整合校本课程教案特色与学科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差异点,并通过差异点实现融合。

可以通过重复强调、重复练习等方法将不同的主题或领域联系起来,以便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探索整合的形式和方法整合的形式和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换。

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实现融合,如开设课外拓展课程、学科组合授课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探索学科交叉教学等方式实现校本课程教案特色和学科的综合融合。

五、关注整合的效果和评估整合的效果与评估是关键。

要想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实现教育效果的评估。

通过考核和评估,在学生中建立起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同时也能够促使教学工作的改善和规范。

整合校本课程教案特色与学科的关键在于实现衔接和融合,要坚持共性和差异化原则,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并通过评估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以适应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建构——以天津市第七中学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建构——以天津市第七中学为例

35学校建设与发展总第266期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建构1——以天津市第七中学为例●仲小敏 金如委 张立岩*摘 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本文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多主体协同开发团队、以价值观为龙头的全方位目标体系、“4R融合”的宽领域内容体系、立体化的开放学习空间、高参与的深度学习过程以及多层次的全程评价体系等,为学校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优势、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指引。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与实施 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成为基层学校的关注。

作为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强、课程实施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天津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天津七中”)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为例,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多主体协同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仅局限于教师个人或学科组,而需要提倡调动和利用政府、高校、家长、社区及科研馆所等社会各方力量,构成多主体的协同开发团队。

其中,中1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BE1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 仲小敏,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金如委,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博士;张立岩,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小学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主体;地方政府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资源协调与保障;高校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智囊团;学生家长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外部资源;社区与科研馆所人员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渗透性力量,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与场所。

例如,天津七中聘请了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市教研室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出谋划策;建立了由市区教研员、河东区名师工作室等组成的课程建设共同体,论证、研讨校级课程群的开设;出台了《天津七中课程管理办法》,规范学校课程开设的调研、论证和审批程序,完善课程管理机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学科组长为成员的“特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此外,在区域馆所的助力下,学校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发展得如火如荼。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是指将学校课程大纲中的内容与班级特色相结合,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使课程更具个性化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是指经过学校自主研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活动,具备突出的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课程内容。

而班本课程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程。

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科的要求,设计出适合班级特色的课程内容。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实验等,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提升学习的实践性。

再者,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本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社会实践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融合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

首先,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因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息息相关。

再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为班本课程更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最后,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

要实现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也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将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融入教学实施中。

其次,学校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活动支持,以支持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开展。

再者,学校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总之,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提升。

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作者:何灿华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3年第07期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本质的整体性认识和综合观点,它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就课程目标而言,陈鹤琴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观点;就课程内容而言,陶行知坚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就实施方式而言,杜威提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教学主张;就课程评价而言,新课标提出了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等思路。

因此,建立适切的课程观对于校长来说极其重要。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3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将“课程”列为第一行动和重要内容,两个文件的核心是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

经合组织(OECD)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方面。

2016 年,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德、智、体、美、劳”具体化为核心素养的“两大版块(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个维度六大领域”“十八个要点”。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五育融合 校本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 校本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校本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育。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资源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和开发,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五育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意味着学校将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育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各个育人目标相互支持和配合,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在五育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中,各个学科和领域的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该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五育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融合各个育人目标,实现课程的整合和协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这样的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品德高尚和多元能力的优秀人才。

“五育并举”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构建——以“国际理解课程”建设为例

“五育并举”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构建——以“国际理解课程”建设为例

“五育并举”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构建——以“国际理解课程”建设为例路艳徐丹【摘要】“五育并举”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应以“融合”为关键词、“体系”为落脚点。

其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厘定、内容设定、实践滴定、效果评定四个方面,依次涉及“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及“融得怎样”的四个追问。

【关键词】五育并举;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5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1910(2021)05B-0015-03【作者简介】路艳,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徐丹,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高级教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视角,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教育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不仅需要确立“五育并举”理念,更要确立“五育融合”的理念。

这里的“融合”,就是要加大资源、内容等方面的融合。

那么,校本课程如何体现“融合”理念?“融合”理念如何推动校本课程体系化建设?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认为,“五育并举”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应以“融合”为关键词、“体系”为落脚点,从目标厘定、内容设定、实践滴定、效果评定四个方面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依次涉及“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以及“融得怎样”四个追问。

一、厘定校本课程目标对校本课程目标的思考与厘定,涉及对校本课程“为什么融”的追问。

通常而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对学校课程实施的刚性要求,而校本课程则是一种兼具柔性、弹性、个性的探索,以呼应、丰富国家规定的教材为首要原则,而非另成一套体系。

当“五育并举”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育人思维时,校本课程纵深发展方向必将走向“融合”。

为此,运用融通式的思维方式把学校的知识、活动、能力和情感进行整合,成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通道,此亦校本课程的本质。

在“五育并举”视角下,重新审视校本课程的体系构建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既是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路径。

从课程到育人:关系耦合与价值生成

从课程到育人:关系耦合与价值生成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9“衡量一所学校的发展力度、办学水平、卓越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它的课程建设水平。

”[1]由此可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有一项使命在课程建设中愈加凸显和重要,这便是“课程育人”。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课程既是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又是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路径和主要方式。

因此,学校要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的目标。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必须回答如下问题:用什么样的课程来育人,这里涉及课程设计与育人目标的关系;课程如何能育人,这里涉及课程实践与育人目标的实现;如何确保并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这里涉及课程实施的价值评估。

简言之,当代课程建设必须处理好课程与育人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并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从课程到育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并落实。

一、课程设计和课程结构明确指向育人目标课程与育人本来就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课程从课程到育人:关系耦合与价值生成*黄 伟课程育人是当代课程建设的根本使命。

追求课程有效育人必须做到:课程设计和课程结构明确指向育人目标;课程类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聚焦育人目标;课程实施方式与课程实践过程奔向育人目标;革新评估方式与师生共同反思来检验育人成效。

课程要素与育人目标形成良性耦合关系,才能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育人;关系耦合;价值生成智识专题聚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无论是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还是校本课程的特色建构,都要更加指向育人。

本期《专题聚焦》栏目围绕“课程育人”主题组织了5篇文章:黄伟教授从课程要素与育人目标的耦合关系入手,强调课程建设必须处理好课程与育人的关系;江苏省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分享了各自在课程建构与实施上的具体实践;吴晓玲副教授则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话语与质态出发,对三所学校的课程探索给出了点评与指导。

基于尊重育人的课程校本化实践创新-修订

基于尊重育人的课程校本化实践创新-修订

基于尊重育人的课程校本化实践与创新安丘市东埠中学徐军民东埠中学是安丘市的一所大校,拥有四个校区,162个班级,近八千名学生。

学校大了,问题也多了,但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协调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学校的育人理念上。

通过我们长时间的调研,学校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尊重教育”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尊重规律求真,尊重个性育人”。

几年来,安丘市东埠中学在“尊重教育”的引领下,在大力发展学生个性课程、特色课程,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在“怎样尊重差异,激励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怎样尊重个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上做文章,使学校课程校本化,更好的平衡校区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生活、学校健康发展的办学目标。

现总结如下:一、学校课程校本化急需解决的问题1.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途径不能与时俱进,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校本化实施,丰富了德育教育的途径,使学校教育更具活力,学生的成长就更加生机盎然。

2.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填补初中教育心理教学的空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要,课程校本化建设正是满足学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倡导让孩子接受自然地教育,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让孩子获得自然的、自由的成长。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通过课程校本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发展特色。

课程校本化源于“尊重”。

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校本化课程的开发来支撑。

学校力求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引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课 程实施 的主 力军 。只 要我们 真正认 识校本 课程 的育人价 值, 全面 落实 区域发展 规划 , 充分调 动学校
等 课程 。该校还在校外 基地 “ 东方 绿舟 ” 设置 了新能 源 考察 站, 学 生在基 地生动 活泼地 开展野 外测 试 、 实 验, 将 自发 的电力用 于生活 , 品尝 了创业 的艰难 , 经受 了失败 挫折 的考验 , 体验 到科学探 究 的一丝不 苟 , 学
上 学校 , 结合 学校 方案 、 科 目方案 、 课堂 教学 , 以案例 对 比研 究的方式进 行现场指 导 , 并结合 实践 中的 “ 瓶 颈 问题” 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 以提高其课程研究能力 。 对 已有一定教学 实践经验的教师 , 组织开展课例研 究 及科 目设计 的培训 , 以帮助提高其课程 实施 及科 目设 计的能力 。对新近加 入拓展 、 研究课教 学的教师组织 通识培训, 包 括对 《 中小学课程方案》《 上海 市 中小学 拓展型课程指南 》《 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 建设与实 施 的几 点意 见》 等 文件 的解读 , 以提高教 师对校本 课
际课程 的本土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自主 开发等方式 , 完成 开发 的各类
首先 , 由区教研员协 同学校共 同分析研 究学校 的 课 程开 发基础 , 包 括学校 的课程 管理 水准 、 教 师 的课 程 开发 能力、 社 区 的课程 资源整 合等 问题 , 帮助学校 分析课程 发展的定位 , 明确校本课程 的建设一定要体 现学校 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 要真 正符合师生 的教 学实际 , 要 充分整 合各种 课程 资源 , 使学 校课程 的 开 发和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 其 次, 结合教师培训 的实 训平 台对教师进行分层
的发展 。
教师进 修学 院及广 大基层 学校 , 从 创新 办学模 式、 改 善课程 组织 、 提升 教师素养 及改变 评价模 式等 方面 , 积极探寻课程 改革的策略 , 促进每个 学生的发展 。我
区在校 本课程 开发和 实施 方面取得 的经验 主要包 括
以下 三 点 。 1 . 总体规划 , 顶 层 设 计
1 . 课 程管理 建章立制
目前 , 我 区所 有 学校 都 已经 开 设 了各类 校 本课 程 。为 提高 校本 课 程 的开 发与 实施 效度 , 各 校 均组 建 了相关的职能机构 , 建立 了课 程 申报、 审核 、 学生选 课、 校本研 训、 课程评价等校本化 的管理制度 。此外 , 我 区还有 约 3 0 %的学校 自行 探索 或委托 专业机 构研 制, 使用 网络技术 平 台管理校本 课程 , 以提高 学校 校 本课程实施 的成效 。 2 . 校本课程 多元开 发 我 区各校通过 引进 ( 如 J A 课程等) 、 再开发 ( 如国
2 0 1 4 / 7 A B 合 刊见 代 基 学 。
师参与 、 合作共享” 的有效途径 , 建立 了区本课程 的开 发机制 , 整合 区域优质师资 资源 , 组织编 写了 《 旅游地 理》《 生命 的律动 》 等二十多本区域共享 的教材 , 供学 校选择使用 。通过这些课程 的共享 , 真正达到交流合 作、 示 范辐射 、 提升课程 品质 的 目的, 满足 学生 日益增 长 的个性学 习需求 。 3 . 整合课程资源 , 凸显 育人价值 实践证 明, 学校 是发展 校本 课程 的主 阵地, 教师
我 区区域性 的课程建设 , 以加强校本课程育 人价
我 区多数 学校 在实施校本课程 时, 建立起 相应的
值 的研 究为 重点 , 立 足校本 课程 的开发 、 整合、 实施、 管理 、 评价 五大环 节, 凸显校本课程 的育人功 能, 力求 校本课程在拓 宽学 生学习领域,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 能力方 面更加 务实 、 高效 。 目前 , 在 凸显课程 育 人价值的思想指导之 下, 我区一大批学校 的校本课程 建设各具特色 , 精彩纷呈 。
程 功能定位 、 课程性 质的认 识 。
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经验
徐汇 教育坚 持 “ 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 的 教育之路 ” 的发展思路, 发扬 “ 敢为天下先 ” 的改革勇 气, 创新区域教育发展 的内涵 。我 区教 育局要求我 区
我区教 师进修 学院通 过 “ 区域统 筹、 学校 自主 、 教
培训 。我 区教 师进修 学 院组织 中心组成 员深入 到 点
校本课程 超过千 门, 其 中公开 出版和有完整教材 的有 百余 门, 涵盖 了八 大学习领域 。而我 区参 与校 本课程 开发 、 实施 的教师 队伍 以中、 青年 教师 ( 1  ̄ 1 2年教龄 ) 为主 , 约 占全体教师的 7 4 % , 多为兼任教师 。
◎电子邮箱 :X i a n d a i j i a o x u e @ l 6 3 . c o m
凸显育人价值的区域校本课程的整合和实践
文/ 上海市徐汇 区教师进修学院 徐 烂
徐汇 教 育坚 持 “ 优 化适 合每 一 个学 生终 身发 展 的教育之路 ” 的发展思路 , 创新区域教育发展的 内涵 。 因此 , 我区教 师进修 学 院及广 大基 层学校 , 从创 新办 学模 式、 改善 课程组 织、 提升 教师素养 及 改变评价 模 式等 方面 , 积 极探寻 课程 改革 的策 略, 促进 每个 学生

管理 系统 , 制 定规章 制度 , 做 到分 级管理 、 层层落 实 。 同时, 规范 的课程计划 、 操 作性强 的实施方 案、 翔实的 科 目方案和每堂课 的教学设计, 也为保障校本课程 的 有效实施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我区多数 学校根据 自身
条件设立 了有利于激励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
工作 的奖励制度, 有 力地促进 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 提 升 了教师的整体课程 意识。同时, 部分学校还针对学校 的教学管理实 际, 形成 了灵活 多样 的校本课程教研制
度, 使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能持续、 有效地得 以发展 。 2 . 教研 引领 , 分层指导

校本课程实施的 区域现状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