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高原城市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昆明市为例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高原城市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昆明市为例

第 40 卷 ,第 3 期 2023 年6 月15 日国土资源科技管理Vol. 40,No.3Jun. 15,2023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doi:10.3969/j.issn.1009-4210.2023.03.00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高原城市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昆明市为例刘凤莲,刘 艳(云南财经大学 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摘 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典型的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成本路径工具提取生态廊道,运用电路理论确定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等生态修复关键区域。

研究表明:(1)昆明市生态源地面积总计6721.7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99%,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水域。

(2)共提取出91条生态廊道,其中重要廊道19条,重要生态廊道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北部。

(3)共识别生态“夹点”75处,面积66.06km2;生态障碍点4处,面积49.24km2;生态断裂点41处。

研究可为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和区域生态保护修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修复分区;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昆明市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23)03-017-14 Identification of Key Area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Plateau Citie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KunmingLIU Feng-lian,LIU Yan(Institute of Land &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s,Kunming 650221,Yunnan,China)Abstract: Constructing a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nd identifying key area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ursue reg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maintai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under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ing Kunming,a typical plateau city,as the study area,applied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and landscape connectivity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ource areas,extracted the ecological corridors with the cost path as a tool,and identified the key area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the circuit theory,such as ecological pinch points and ecological barrier points. The 收稿日期:2023-03-16;改回日期:2023-03-30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1J0592);云南财经大学引进人才项目(2022D13)作者简介:刘凤莲(1981—),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基于云南的调查分析

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基于云南的调查分析

高原湖泊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服务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强调“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

云南省高原湖泊分布广泛,其中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个,分别为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洱海、泸沽湖、程海和异龙湖,简称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为活动和其他因素对高原湖泊的影响日益加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功能退化萎缩,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和面临其他伴生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

云南高原湖泊治理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从实践层面上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为研究样本,对高原湖泊生态环境风险治理的难点及机制优化进行研究,探索高原湖泊治理的可行路径。

一、云南高原湖泊主要生态环境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标准不断提高,云南生态环境基础性工作更加扎实。

根据《2019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2.1%,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异龙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1]。

尽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稳定,但云南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仍面临较多风险。

(一)水体污染风险从整体上看,经过近年来的保护治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向好,重点污染湖泊水质不断改善。

但目前云南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于处理总量,污水处理率仅为92.31%,异龙湖所在的红河州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90.13%。

云南高原湖泊作为当地主要的纳污水体,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回归水排放入湖,湖泊水体不同程度存在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生态环境问题。

以滇池、杞麓湖和异龙湖为例,三湖分别是昆明市、通海县、石屏县的主要污水排放地,由于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入湖污染物增加,造成水体氮、磷严重超标,富营养化严重,五日化学耗氧量、悬浮物及部分重金属也严重超标。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一个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经济区域。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探索以下路径:一、生态农业发展路径: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农业可以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业方式。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种植、农田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旅游方式,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旅游服务,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可以开展自然保护区游览、民族风情体验、生态农业观光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在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

可以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可以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产业,如水土保持、生态测绘、环境监测等。

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为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经济支撑,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教育发展路径: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发展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育方式,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可以开设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组织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环保活动,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和生态教育等路径,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势和资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人口接近总人口一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要向更清洁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共识。

全球的农业污染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概喷洒460万吨化学农药。

发展中国家占使用量的25%,但占全球农药致死的99%。

在我国,土地污染和农作物质量安全问题也在日益凸显。

据我国农业植保部门调查显示,在叶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的比例占到总体种植户的32.8%,农药使用量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

大量的农药残留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不仅降低了土地肥力,也威胁到食品安全。

目前,农业污染急需控制和治理,农作物的质量安全短板更需补齐。

云南作为中国十大农业大省之一,实现其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原特色农业是依托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优质高效农业。

云南地处于云贵高原,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客观条件,其气候与日照时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优越。

云南农产品在营养成分,色泽与口感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利于造就安全优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发展的质量。

因此,对于如何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研究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绿色发展战略,研究结论将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改革的号召,共同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新中国。

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兼具地理和气候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近年来制约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1.1 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模式云南土质属于亚系红壤土质,含铁、铝比较多但是缺乏有机质,属于酸性和比较贫瘠的土壤,需要使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5•【字号】云政发〔2022〕25号•【施行日期】2022.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大理州、丽江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指导九大高原湖泊涉湖州、市(以下简称涉湖州、市)从严制定湖泊“三区”具体管控措施,实现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责任治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两线”、“三区”名称及功能定位(一)“两线”、“三区”名称“两线”分别是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

“三区”分别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

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湖泊岸线与湖滨生态红线之间区域,生态保护缓冲区是湖滨生态红线与湖泊生态黄线之间区域,绿色发展区是湖泊生态黄线与湖泊流域分水线之间区域。

(二)“两线”、“三区”功能定位湖滨生态红线是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林地、草地、耕地、荒地(未利用地)等湖滨空间的管控边界线,是维系湖泊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湖泊生态黄线是实现湖泊生态扩容增量、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缓冲空间管控边界线,是严禁开发建设的控制线。

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体系的核心区域,是湖泊生态空间管控最严格的主导功能区,禁止开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现清零留白,还复自然生态。

生态保护缓冲区是湖泊的重要保护区域,是严禁开发建设的区域,以生态修复为重点,提高湖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绿色发展区是控制开发利用强度、调整开发利用方式、实现流域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区域,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为重点,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建设生态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三区”管控指导意见(一)生态保护核心区管控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提出最严格监管要求,引导人口和产业逐步退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筑牢湖泊生态安全底线。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云南省位于中国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

近年来,云南省一直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应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

本文将对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云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云南省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

在能源方面,云南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积极开展碳交易和碳市场建设。

在产业方面,云南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在交通方面,云南省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推动城际高铁建设,鼓励绿色出行和骑行环保,为居民提供更多低碳出行选择。

云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云南省资源丰富,传统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部分区域仍存在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严重的问题。

云南省地处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一定困难。

云南省低碳产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需求有限,技术和资金短缺。

云南省在低碳政策法规、碳市场建设和碳交易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令人鼓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云南省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拓展低碳市场,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云南省的低碳经济一定会蓬勃发展,为全国树立低碳经济的典范。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 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 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 护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 互促进、相得益彰。
05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的挑战与对策
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能力提升
挑战
对策
产业结构单一:云南省的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传统产业,如 旅游、农业等,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
创新资源不足:云南省在研发投入、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积 累有限,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多元化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积极培育新 兴产业,如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降低对传统产业 的依赖。
02 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GDP增长与产业结构
快速增长
云南省近年来的GDP保持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显示出良好的 发展势头。
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云南省产业结 构也在逐步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经济增长动力更 为多元。
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发展
01
农业发展
云南省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多样。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
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实现了稳步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云南省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目前,云南省已经建立了覆盖城 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 制度。

生态文明与当代昆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问题

生态文明与当代昆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问题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0-13作者简介:黄翰鑫(1979-),男,广西宾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现代化史研究。

试论生态文明与当代昆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问题黄翰鑫(云南大学历史系,昆明650091)一、辩证看待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活动的哲学关系生态文明的世界观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人生存在自然之中,人的生存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其他物种存在状态关系人类的生存质量。

因此,整体性质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整体与部分的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联系才是基本的。

”[1]所以,只有对整体的关注和尊重,人们才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但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过多关注的却是个体的差异性,将个体与局部的利益凌驾于全局和整体之上,把高消费、高产出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致使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了人们主要追求的价值观。

而这种价值观所造成的结果,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进一步激化了人类自身内部为争夺自然资源的矛盾和斗争的升级。

譬如两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的爆发,冷战格局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出现等等都是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缺陷所造成的,因此我们采取何种文明来构架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应对生存危机的重要问题。

云南大学段昌群教授在一次论坛中曾提到,“和谐社会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建起来的,而生态文明是托起上述其他文明的基础。

”笔者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即和谐社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朝着生态中国的发展道路去实践。

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恰好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

它不仅为促进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注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且也为生态文明重构新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奠定了科学的理论磐石。

对于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活动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和对策研究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和对策研究

叶、咖啡、核桃)总产量相比 2016 年大幅增加,其 中蔬菜总产量达到 2077.76 万吨,同比增长 6.0%, 超越粮食成加 的良好态势。
2. 资源优势突出,名片效应初显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核心在于自身独特的资源优 势,这也为云南省带来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特色农产 品,如花卉、小粒咖啡、滇红茶等。受高原地区地形 地貌的影响,云南省无法走中部地区的大机械、大都 市农业发展道路,只能“化劣势变优势”,依托自身 高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点,结合生物多样 性和土壤多样性,走资源优势化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道路,打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四张名片”。 第一,丰富多样名片。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 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农作物种类、畜禽品种、渔业资 源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农业覆盖面广、类型多样、 产品丰富,产业功能拓展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 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粮食作物既有水稻、玉米、小 麦和马铃薯等常规种类,又有青稞、大麦、燕麦和杂 豆等小区域作物;经济作物既有蔬菜、甘蔗、蚕桑、 茶叶、橡胶及水果等大宗产品,又有花卉、咖啡、中 药材等云南特有产业;畜禽资源新品种 19 个,占全 国 22%;鱼类种数 559 种,占全国淡水鱼类总种数 41.2%,畜禽和鱼类资源均位居全国第 1 位。
Industry Development 产业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路径 和对策研究
陈艺齐 董晓波 陈 蕊 钱 敏 袁 媛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创新农业类型发 展的需要。文章阐述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绿色发展路径中存在 的阻碍因素,提出技术革新、生态名片、核心品牌、产业集群四大绿色发展路径和相应对 策措施,旨在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

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

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关乎着未来世世代代的生存与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各地也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了解一下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例如,广东省珠海市的湾区发展规划中,就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建设生态湿地、植被覆盖和水系治理等措施,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生态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得益于各地开展的生态扶贫工作。

例如,云南省的某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等方式,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脱贫。

这些案例表明,农村生态建设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另外,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注重生态保护的长期性和全局性。

例如,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这片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

因此,国家不断加大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投入,通过退牧还草、禁牧封山等措施,保护了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坚持,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不仅展示了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更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总目次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总目次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总目次㊃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㊃㊃中医文化㊃科学规训与新知识生成:以20世纪60年代前期草医草药为中心李剑(1)ʒ(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科学化导向的确立与反思刘鹏(1)ʒ(29) 吴翌凤‘经史秘汇“考略张雪丹,张苇航(1)ʒ(34) 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于业礼(1)ʒ(39) 英藏黑水城医药文献O r .8212/1343考陈陗,沈澍农(1)ʒ(4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先锋张宗明(2)ʒ(71)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纪念习近平中医孔子学院讲话十周年张其成(2)ʒ(78) 试论新中国中医政策中两个论断的历史意义郑洪(2)ʒ(83) 身国共治,援医弘道: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新蕴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系列论述殷忠勇(2)ʒ(87) 习近平关于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张洪雷(2)ʒ(93) 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系列论述与其传统文化观的关系林合华(2)ʒ(99) 基于职业认同的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张秀峰,段志光(2)ʒ(104) 新时代复杂性思维范式下的中医健康养生探析兼论其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郭刚(2)ʒ(111) 被 证据 扭曲的医学价值观王旭东(2)ʒ(118) 从中西音乐治疗比较看中医音乐治疗跨文化功能王思特,张宗明(3)ʒ(161) 我国针灸技术失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徐爱军,郑文韬,李红美,夏浩志(3)ʒ(167) 养生到 卫生 的嬗变:清末岭南卫生典籍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李永宸,何钰怡,林曦(3)ʒ(172) 从报刊视域下的民间逐疫看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以民国安徽㊁江苏为中心李忠萍(3)ʒ(176) 南京地区古代医家现存医著考略沈劼(3)ʒ(183) 瘅 病辨析丁媛(3)ʒ(187)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中医药 走出去 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曾智,陈杏子(4)ʒ(231) 社会关注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百度指数的大数据调查沈桂琴,王华,徐赟,汤少梁(4)ʒ(236)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权的整体性建构毛志强,杨德辉(4)ʒ(241) 日本儒医群体的产生与演变陈静,张萍(4)ʒ(247) 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视野下的西医东渐研究翟凌枫(4)ʒ(254) ㊃心理㊃不同专业学生对中医医学术语认知度的对比研究马利军,马云霄,郭雨鑫,姚飞,李强(1)ʒ(47) 社交媒体积极自我呈现与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乐商的中介作用陈必忠,郑雪(1)ʒ(53) 贫困生社会支持和个人成长主动性特征分析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李美华,余彩云,郑梅钦(3)ʒ(205)㊃管理㊃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院校研究的困境及路径分析王秀平(1)ʒ(58) 合肥市不同层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就医体验比较马倩,高强,尧肖,李珊珊,肖锦铖(1)ʒ(62) 中医药新媒体运营中的伦理问题探究叶冠成,姚燕婷,代逸丹,江雯欣,袁和静(1)ʒ(67) 基层中医外感病诊治情况的问卷调查研究黄煌,张薛光,史浩田,钱静怡(4)ʒ(266) 江苏医疗联合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熊季霞,李洁,吕艳霞,卜胜娟,杨小燕,柏亚妹(4)ʒ(273) 医药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机制及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李洁(278) ㊃中医药海外传播㊃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与发展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高静,郑晓红,孙志广(2)ʒ(123) 欧美学者的中医人文研究回顾及其对中医海外传播的启示蒋辰雪,张树剑(2)ʒ(128)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医药海外传播策略研究李海英,郑林赟(2)ʒ(134) 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外交流史的演进与发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王小丁,方鸿洁(2)ʒ(140) 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㊃论中医药融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喻小勇,田侃(2)ʒ(145) 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强制措施法律问题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胡晓翔,于翠婷(2)ʒ(151) 避免重大疫情中产生塔西陀效应的网络舆情治理孙思萌,王高玲,Q I A N D a v i d (2)ʒ(156) ㊃法律㊃制定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 若干问题的思考宋健,宋晓亭(3)ʒ(193) 接近正义:我国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王红梅(3)ʒ(198) 应急中医方案在突发疫情中的发布规制探究王圣鸣,田侃,陆超,文庆(4)ʒ(261) ㊃教育㊃抗疫齐动员 育人不断线构建 三全育人 线上教育教学新模式徐桂华,王明强,狄留庆,陈明,祖强(1)ʒ(1) 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思考张丽,吴启南(1)ʒ(5) 高等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董玉节(1)ʒ(10) 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李洁,D A V I D Q i a n ,熊季霞,朱佩枫,韩菡(1)ʒ(15)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唐德才,王明强,何睦,张丽,孙新新,张洪兵,成娟(3)ʒ(211) 我国医药类院校M P A 教育发展之道基于2019年 专项评估 结果的思考许才明,荣超,蒋姝函(3)ʒ(215) 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董伟康,张鸿来(3)ʒ(220) 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创业教育思考高晓妹,路洋,黄朝晖(3)ʒ(225)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依法治校三大关系陈传林(4)ʒ(286) 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周春燕(4)ʒ(291)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诞生的历史背景探究蒋龙魁(4)ʒ(295) 预防医学专业加强中医药特色的合理性探究以中医药院校为视角陆超,田侃,文庆,王圣鸣(4)ʒ(299)。

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云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日趋突出。

文章基于改进的资源相对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运筹学线性规划软件,以全国为参照,用数量分析了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和各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差距。

结果表明:①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状态,其承载力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潜力较大;②各州市中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相对综合承载力超载,而不发达的地区往往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或非常富裕状态。

以此揭示云南省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资源的状况与区域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相对承载力[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015可持续发展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完善,我们通常采用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布氏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即不仅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我国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规模与资源之间是否协调的理论,然而传统的资源承载力仅以土地或者耕地面积作为衡量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资源的承载力,并使用简单的线性加权[2-3]。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总量有限,利用传统的资源承载力衡量出的资源可承载人口基本上都是低于实际人口数量,所以传统资源承载力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一般。

鉴于此,2000年国内学者黄宁生等人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采用比研究区更大的区域作为参照区衡量资源的可承载人口,并对广东省的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4]。

此后,张艾[5]、刘涛[6]、刘兆德[7]、陆亚琴[8]等人分别对广西、山东、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进行了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1模型的构建11指标选取根据云南省的资源特点,基于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能源资源4个因子,构建云南省各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用于反映云南省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

云南藏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

云南藏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

云南藏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关于《云南藏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迪庆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世界著名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带,是两江流域乃至西南地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在“生态立州”的战略指引下,迪庆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下载论文网一、迪庆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发展现状(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向生态环保靠拢“十二五”期间迪庆州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是建州以来经济跨越发展最快的五年。

GDP从2011年的96.3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1.14亿元,绝对值增加64.75亿元,增长53.98%。

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水平、三产大发展”的要求,以重点项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3:38.5:52.2调整为2015年的6.7:34.9:58.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9.62%,其中,2015年全州能耗总量累计为110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8%,规上工业能耗累计为1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

(二)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按照“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战略,以生态环境建设融合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是开启乡村生态观光旅游新航线。

金丝猴的故乡塔城镇围绕“突出特色,宜居宜游宜业”的定位,以加入“漫寻记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方式发展家庭接待服务业,自旅社建成以来,国内外游客爆满,年营业收入达20万,净利润达每年8万元左右。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达16.8%,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保持在50%以上水平,增加值较“十一五”翻了近一番。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枢镇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枢镇经济发展战略

我多年从事乡镇 经济发展工作的实践总结 , 对陆 良县 中枢镇 经济科学发展有 了更多的思考 和想法 , 乡镇经济工作千头万 绪, 必须立 足实际 , 着眼大局 和长远 , 持 以科 学发展 观统 坚 领经济发 展全局 , 以实施 城镇化 、 业化 、 工 农业 产业化发 展 战略 为突破 口, 统筹城 乡发展 , 推进 城乡一体 化 , 开创 经济

1 . 解决三农问题的切人点是城乡一体化 , 但体制机制落后 和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 乡 人 口、 技术 、 、 资本 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 , 互为资源 , 互为市场 ,
互 相 服务 , 步 达到 城 乡之 问 在经 济 、 逐 社会 、 化 、 态 上协 调 文 生
发展 ,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该镇经济发展 中存在的问题 , 理清思路 , 绘出蓝图 , 既充分把握 实现 又好又
快 发 展 的有 利 条 件 , 清 醒认 识 到 前进 道 路 上 的 不利 因素 。 又
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 、 城市与 乡村 、 城镇居 民与农村
( 陆良县 中枢镇人 民政府 社区建设指导办 , 云南 陆 良 6 5 0 ) 5 6 0

要 : 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发展 战略为主线, 以科 深入 分析 中枢镇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趋 势, 出存在 的问题 , 出 找 提
今后的发展 思路 , 以实施城镇化 、 农业产业化、- L - &4等三位一体为突破 口, v - 着力开创 中枢镇经济发展 的新格局。
城乡经济社会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发展 。 体化发展 。 注重制度建设 , 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 努力
路 和增长方式 的转变 , 也是 产业 布局和利益关系 的调整 ; 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推动云南乡村产业发展振兴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推动云南乡村产业发展振兴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云南乡村产业发展振兴作者:罗光洁来源:《云南农业》 2020年第6期罗光洁(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云南昆明 65019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2019年6月17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摘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文件、发展规划,结合云南省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创建“一县一业”等重大举措,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云南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一)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新战略从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坚持“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二元土地和户籍制度等政策措施,将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为我国的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也是我国城市、农村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一个新战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全面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高度概括,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边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

边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

生 态 文 明 的 法 制 保 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13.6.4~6·乌鲁木齐)论文集387中 国 环 境 资 源 法 学 研 究 会Chinese Society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Law (CSERL)边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戚 琳*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昆明,650106)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边疆地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探索在法制保障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但是,一些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仅仅为了追求短期或者现实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长久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没有着重自然规律,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通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对边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本文对边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有所启示。

关键词:边疆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 保护和利用引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依靠制度。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云南绿色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探析

发展云南绿色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探析

发展云南绿色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探析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云南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明确云南绿色经济建设中生态保护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对发展云南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云南绿色经济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是发展知识型经济和循环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把发展绿色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1999年,中共中央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云南省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三大目标。

一、云南绿色经济建设中生态保护的目标及面临的问题云南绿色经济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同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资源环境的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主要表现为:省内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资源产出率及利率不高。

二、云南绿色经济建设中生态保护的对策1.建立生态安全绿色屏障。

关于生态安全,一般认为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影响社会安定(梅忠堂,2004)。

从云南来说,要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森林灾害防治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共享共建”的目标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路径和方法,以促进该区域的发展和繁荣。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全国最具生态价值的区域之一。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该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重视生态保护。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推广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其次,要控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

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计划和环保措施,推进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行业的发展,避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拥有极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如茶叶、草药、水果等,同时也是国家的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区。

在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应该发挥现有优势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例如,积极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化,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和水平等。

同时,要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

三、加强与外部环境的合作和交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需要切实加强与外部环境的合作和交流,在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吸收外部优势资源和经验,促进与外部环境的互利合作。

首先,要加强与相邻地区的合作和交流。

积极开展产业对接和技术交流,推进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云南周边地区的经济融合,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与合作,并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开拓海外市场,促进经济多元化。

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高原湖泊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实现着水、土、空气等资源互动稳定的生态平衡,因此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作为全国高原湖泊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研究全国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1. 研究内容本文将选择云南省的典型高原湖泊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深入探究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其多层次、多要素、多关系的特点;(2)分析影响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因素;(3)利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建立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4)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对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实际研究。

2. 研究目标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究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内在联系和机制,形成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和体系化的描述,具体目标包括:(1)明确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掌握其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2)探究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土地退化等方面的关系,发现其中的相互作用机制;(3)实现对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为该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 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先针对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其特点和演化规律;然后将影响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了解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关联性;接着,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建立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最后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等途径,对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实际研究,进一步深化对该生态系统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张绍稳【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特别注重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形态,是人地关系高度和谐的状态。

生态文明的构建不可能脱离区域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是一对辩证统一体,二者的协调发展,是云南特殊省情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结合实际工作中开展的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在省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分析云南生态文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构建模式,进而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探讨构建高原生态文明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区域经济;生态足迹;协调发展;云南引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1],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我国当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典型特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不同,经济运行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生态文明的价值和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逐渐得到体现和反馈,其协调性也日趋成熟。

云南作为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走“低消耗、低增长”或“高消耗、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都已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了。

如何走一条即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诉求,又能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总体要求的协调发展道路[2],是当前云南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云南生态文明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生态文明是人类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特别注重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形态,是人地关系高度和谐的状态[3]和高度复杂的技术性科学新体系,至少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

生态文明是人们生产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不再是工业文明的那种粗暴,而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文明友好地善待自然。

二是体制政策层面。

生态文明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良性运行的一种体制,它包括了要重构经济体制,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人类社会平等公正的发展。

三是思想价值层面。

生态文明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等。

基于此,研究生态文明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和措施,则需要对全省区域生态文明的主要表征要素和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做必要的分析和掌握。

1.1云南自然地理典型特征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处在亚欧大陆东南部的内陆和中南半岛的北缘,处于北纬29°以南的低纬度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十分复杂,形成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突出的各种自然地理单元,地质、地貌、气候、水系、土壤、生物、文化等具有多元的多样性特征,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相间分布,山地占国土面积9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6%的高原坝子既是云南省城镇分布的重点区域,也是优质耕地分布的主要区域。

1.2生态文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1.2.1生态文明要素发展现状当前生态文明主要通过生态环境质量得以体现和度量,主要特征因子包括:空气环境质量、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沼气利用、湖泊等水资源质量、森林资源储量等[4]。

(1)空气环境质量云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好转趋势。

其中昆明、曲靖、保山、丽江、普洱、楚雄、大理、景洪全年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占全年的比例均为100%,玉溪、六库、香格里拉为99.7%,蒙自、文山为99.18%,临沧为98.9%,芒市为87.5%,昭通为83.8%,个旧为89.1%,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为可吸入颗粒物。

(2)工业废水全省共建成废水治理设施2032套,处理能力525.48万吨/日。

实施废水治理项目99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7.01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7%。

(3)固体废弃物云南已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场)32座,形成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11621吨/日;全省城市街道清扫保洁面积18725万平方米,清运城市生活垃圾570.63万吨,其中简易处理287.95万吨,无害化处理282.6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9.54 %。

云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986.42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53.02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9.42万吨,比上年下降了52.3%。

(4)城市污水云南污水排放量8.39亿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09亿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3.30亿立方米。

全省污水处理总量4.23亿立方米,其中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3.83亿立方米,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0.40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仅为57.84%。

同时,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7座,建有排水管道8041公里,形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6.70万立方米/日。

(5)农村沼气当前全省约有250万户农村居民使用沼气。

(6)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全省监测的63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的占31.7%;Ⅲ类水质的占36.6%;Ⅳ类水质的占9.5%;Ⅴ类水质的占9.5%;劣Ⅴ类水质的占12.7%。

总体上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仅占39.7%。

表1 九大高原湖泊水资源质量评价一览表资料来源:《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

资料来源:《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

(7)森林资源云南林地面积2424.7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52%。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3%。

全省活立木蓄积15.4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3.9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占全国1/10,活立木总蓄积约占全国近1/8。

森林资源变化总的趋势是数量增加,质量改善,覆盖率提高。

1.2.2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生态环境评价基于当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方法——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和生态容量指标模型,可以分析云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同时可以将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折算为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物生产面积或生态生产面积。

生态容量则是指一定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某地区所能提供的维持资源和消纳废物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极大值,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建议,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而积。

将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作比较,便是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大于生态生态容量为赤字,生态足迹小于生态容量为盈余)。

生态赤字多少反映一定区域内部生态环境可支撑人类活动负荷的可持续程度,进而可以判断该区域的发展可持续性。

(1)计算步骤⏹生态足迹其中ef为人均生态足迹,A为第i种资源人均生态足迹,ri为均衡因子,c为第i种资源消耗量,Yi为第i种资源全球平均单产水平。

⏹生态容量c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区域第j类型土地平均单产水平,Yj为第j类土地全球单产水平。

⏹均衡因子上述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能力是不同的,为了将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汇总,引入等价因子(eF)进行计算,等价因子=全球该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平均生态生产力/全球所有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平均生态生产力,具有权威性的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2006年提出的等价因子。

表3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提出的土地等价因子⏹产量调整因子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不能进行比较,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引入产量调整因子(yF)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面积被称为“产量调整面积”。

产量因子参考王明全等研究云南提出的指标,并做了修正。

表4 产量调整因子⏹基本步骤第一步,划分消费项目,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值;第二步,计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第三步,计算生态足迹;第四步,计算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第五步,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

(2)主要结论⏹当前云南省总体生态环境为弱可持续⏹云南省生态足迹不断扩大,生态承载压力显著⏹当前云南省生态足迹构成比例失衡,但生态稳定性仍强⏹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不高⏹生态压力指数低,生态安全有保障⏹生态容量扩充的潜力巨大,生态足迹削减前景广阔图1 云南省生态环境承载强弱程度分布图资料来源:《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

1.2.3存在的主要问题(1)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云南省是边疆省份,在贫困落后地区污水处理能力相对偏低;现状城镇污水处理率不高,不能满足城镇发展速度要求。

(2)湖泊水质富营养化严重近年来,全省湖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显著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由于受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全省各地区有不同程度损失。

生物多样性易受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大部分地区、西双版纳州、文山州东南部、德宏州边境地带、哀牢山、无量山的部分地区。

(4)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

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妨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村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江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面源污染负荷的逐年增加,也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5)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瘠薄,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云南省有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过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

目前,该区域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的生产生活。

1.3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3.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从1991年开始到2008年,云南经济进入了新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