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1 ・ 41
21 0 2年第 5期 区域经 济研 究 20 2 1 06— 0 0年 基 尼 系 数 分 别 为 0 25 、 . 8 1 . 9 1 0 24 、 023 024 0 257, 果 发现 区域 间发 展 差距 .72、.66、.68 结 在 近 5年有逐 渐减 小 的趋势 , 然 2 1 区域 间差 虽 00年 距 有所 增 大 , 也 在 国家 区 域 经济 差 距 警 戒 线 0 4 但 .
本文是张志元 主持 的山东省政府委托课题 “ 山东 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研究” 鲁政研发  ̄O 1 3号 ) ( 2l ] 的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 介】 张志元 (9 3一 ) 男 , 16 , 山东青州人 , 山东财经大学 区域经 济研 究院院长 、 融学院常务副 院长 、 授 、 金 教 管理学 博士、 经济学博 士后。主要研究方 向: 区域经济与 区域金 融 、 投资银行 与资本市场 。
体来看 , 山东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呈提高趋势 , 但
与长 三角 地 区相 比 , 存 在 不 小 的差 距 。2 1 长 还 0 0年 三角 经 济一体 化 指数 为 0 0 1 32。 .52 _ J 2 区域 经济 发展 差距 .
区域 经济 发 展 差 距 保持 在 一 定 的 限度 内 , 发展 就是 协 调 的 。区域 经 济 发展 差 距 越 小 , 协调 程度 就 越 高 。运用 全省 各地 级 市 的人 均 G P数 值 , 用基 D 采 尼 系数 计 算 全 省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差 距 程 度 , 出 得
计 算 出 的 20 2 1 06— 0 0年 5年 的 一 体 化 指 数 分 别 为
02 6 、.0 5 0 2 57 0 235 0 185 .0 5 0 2 7 、 . 0 3 、 . 0 7 、 . 9 7 。从 总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政府不断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运用财政政策加快发展和落实民生政策已成为各地一致推行的战略。
在分化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面对落后区域发展和技术滞后现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持久促进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包括:(一)改善地区财政分配机制。
为解决贫困地区财政收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公民基础服务状况差的问题,国家可以采取政府综合收入均衡分配、阶层均衡分配以及财政投入均衡分配等机制,有效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公共财政投入的增强。
(二)积极开发地区税收政策。
施地方性特色轻税政策,或以地区特有资源和产业为基础,实施专项轻税政策,可以提高实体企业在落后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拓展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要创新形式,加大政府债务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向市场开放尚未开放的政府负债融资渠道,利用市场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充裕的资金支持。
(四)完善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监督。
地方政府要制定监管政策,提高财政收支管理的透明度,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财政负债管理体系,以促进区域财政发展的健康稳定。
在落实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政策制定和实施,重点加强对落后区域发展的支持,以加快发展水平的提高,实施和外贸政策,鼓励外贸企业把落后区域作为发展地点和投资基地,加快区域经济向企业优化的结构调整变革。
另外,应积极推动经济改革,改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对财政依赖程度,改善地方政府融资环境,创新政府支出和财政收益核算,加快技术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率。
总之,落实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按照以发展为中心的分区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重视和优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并将鼓励性财政政策及时调整,从而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四、加强政策衔接与政策协调五、加强合作与竞争,构建合理的开发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跨区域的联动发展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了各省市之间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联动,使得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优化与提高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面对着如此广泛和复杂的地区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就不可避免。
发展速度快的地区需要维持其优势,而落后的地区也需要追赶防止被淘汰。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二是行政区划的藩篱难以有效逾越;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1.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建设。
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地方建设要加强人员培训以及提高工作技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更利于协调各地区发展。
2. 其次,实行有效的地方分权。
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分权方案,加强政策吸引,为地方真正实现自己的优势发挥提供合适的制度性保障。
3.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科技和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的地方,明显比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地方表现要优秀。
4. 第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盟。
区域联盟是各地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合作的一种巩固机制。
联盟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开放,优化地区合作布局,实现互利共赢。
5. 第五,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看到市场力量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合作。
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
本上可 以反映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规律。
总体上来看 ,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 三个 严重失衡 ”即发展规模严重失衡 、 民收入严重失 , 居 衡、 投人水平严重失衡 , 具体见表 1 所示 。 ( ) 一 河北各 市经济发 展规 模严 重 失衡 从 G P指标看 , 0 年末 ,河北省全省 G P D 2 9 0 D 为
21 年 6 01 月
经济与管理
Ec n my a dMa a e n o o n n g me t
血 n ,01 ,2 l o
D 2 Ⅳ06 5 .
第2 5卷 第 6 期
●区域经 济
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
李志勇 赵 贵栋 ,
(. 省财政科 学与政策研究所 , 1 河北 河北 石家庄 0 0 5 ;. 台医学高等专科学 校 , 50 12 邢 河北 邢 台 04 0 ) 500
・
7 ・ 3
经济与管理( 刊) 月
2 1 年第 6 01 期
标之外 , 还要考虑地级市的面积 、 E、 人 l资源禀 赋等
情况。 了较 为全面地反映河北省各设区市的经济 为 发展规模 相对状况 ,本文采用人均 G P指标对河 D 北省各市情况进行进一步衡量 。如表 1 所示 , 如果 用人均 G P D 指标来衡量的话 ,唐 山和石家庄分别 为 5 5 .8元 和 3 7 . 1047 03 39 5元 , 仍然 位 列河 北 省 前 二位 , 但是其他各市的排名则有些变化 , 如经济规模 处于中位水平的廊坊市 , 人均 G P 2 3 . 元 , D 为 7 82 8 6
排名为河北省第三位 ,经济规模不足 1 0 亿元 的 0 0
秦 皇 岛市 , 均 G P为 2 1.2y , 人 D 70 61 -一跃 而 为河 北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2007年7月10日至20日,我调研组依次考察了西安、武汉、泉州、厦门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陕西、湖北、福建三省的发展水平。
调研工作中最深的体会就是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三省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不断翻番,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间差距以及内部失衡问题,有了初步的分析和认识,现就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
提高市场化程度,这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西部地区政府应特别注重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建设上来。
1、想方设法减轻国家管理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压力。
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支持国家机关运转。
必须在西部地区加大机构改革力度,精简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构和职数设置,进一步推进撤乡并镇,适当减少旗县区级行政区划设置,减少行政级次,从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进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增强微观经济活力。
2、支持和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成长。
西部地区应借鉴东部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发展经验,加大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非国有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未来改革应致力于针对性地尽快解决以下主要障碍:(1)非国有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2)非国有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3)政府行政审批制的高交易成本问题;(4)行政垄断造成的进入障碍等。
3、完善要素市场建设。
提高资本和人才要素的流动性,以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与高效。
西部地区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突破金融瓶颈,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当地资本结构。
以金融业和当地上市公司为通道,接入资本市场,盘活本地存量资本,吸引外部资本进入。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部人才的进入,以及外出人员回流创业。
让要素市场成为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
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策略
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策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日益明显。
为了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促进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策略。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有效地改善区域间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打破区域间的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水平,实现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
其次,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和特点,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协调发展。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优秀的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的跨地区流动,实现人才优势的最大程度发挥。
此外,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共享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各地区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形成区域间的合力。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打破地域局限,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
最后,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基础保障。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提升其发展水平,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加强区域间合作与共享、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策略促进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策略促进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目标和重要指标。
而区域发展策略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制定合适的区域发展策略,可以促进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策略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都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制定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是实现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关键。
1. 合理分工与互补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可以通过合理分工和互补来实现协调发展。
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利用起来,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可以通过合作与协同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互利共赢。
2. 健康竞争与优势培育区域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竞争应该是健康和有序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地方间的竞争形成积极的发展动力。
同时,政府还应该注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和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地方的核心竞争力。
二、区域发展策略的实施方式制定区域发展策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这些策略,以期达到促进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施方式。
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以提高地区间的联系和互通。
这样可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2. 鼓励人才流动与培育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举措,鼓励人才的流动和集聚。
例如,建立人才引进政策、设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区域间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流动。
3. 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地方产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培育和壮大地方的产业优势。
这样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一、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希望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和意义1.背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域经济联系愈发紧密,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各种主体的互动使得区域之间的关联日益显著。
同时,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剧了城市与城乡、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意义开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是为了IS(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区域)和RS(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其次,推动经济的区域能力建设,促进地区优势相互补充,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共享,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不能随便求快,必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切身影响到地域内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企业的收益。
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发展不平衡会形成典型的城市-乡村差距、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因此,为了培育区域内的竞争优势和减少开发压力,建设和谐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非常重要的。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1.加强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城市化进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各区域应该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区域合作中,各区域之间应该尊重彼此发展状况,加强经验交流,促进资源的优化协调利用。
2.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即发展新经济,研发新技术,打造新技术产业链,引领生产方式、供应方式、商业模式、服务方式的转换。
应该重视知识经济,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并将其视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加快衡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极 。表现 为经济发 达县市对落后县 市的带动 与辐 射能力不足 。
( 三 )经济差距进 一步扩大
在市场 经济趋利原则 的作用下 ,资金 、劳动力 、人才等生 产 要素将 由经济增长 缓慢 的地 区向增长迅速 的地 区、由落后地 区向 发达地 区转移集 聚 ,虽然武 邑县 、武强县 、阜城县等 积极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 、转变 生产方式 、吸引人才 ,但 经济发展 差距仍将存 在并有可 能在一定 时期 内呈继续扩 大的趋势 。 ( 四) 产 业 同构 问题 凸显 地方政府 在项 目投 资上 纷纷瞄准 价高利大 、投 资周期短 的工 业领域如 电子 、化 工 、建材 、机 械和冶金 等 ,总体上 表现为产业 结构趋 同化 , 产业分 工未形成梯 度层次 , 同质竞争现 象越演越烈 。
( 五 ) 产 业关联度较低 由于衡水企 业多数充分发挥 ,没有形 成区域 内或 区域 间成 熟的产业链 条 ,因而在 竞争 中难 以获得规模 经济所具有 的优势地
位。
立足优势 特色产业 ,以结构 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主线 ,加大技 术改造力度 ,推广应用节 能降耗和清 洁生产新工艺 、新技术 ,延 伸产品链条 ,优化 区域产业 布局 ,发挥 产业 集聚效应 。积极推进 与大公 司大集 团的战 略合作 ,促进技术 装备水平 的提 高和生产工 艺技术 的更新换代 , 努力打造华北地 区重要 的现代 生态 化工基地 。 ( 三 ) 食 品加工业 着力推进食 品加 工业提升产业层 次 ,扩大产业规模 ,向专业 化 、标准化方 向发展 ,实现 由传统食 品加工 业 向工程化 、营养化 转 化 ,提高整 体竞争力 。以引进知名 品牌企 业为重点 ,集 中打造 路北 、深州 和武强三个食 品工业园 ,谋划建设 饶 阳蔬菜深 加工基 地 。努力打造华北 地区重要 的食 品加工基地 。 ( 四 ) 现代物 流业 充 分发挥我市在 区域 经济 中连接南 北 、 辐射周边 的区位优势 , 重 点规划建设京南 物流园 区,变区位优势为 物流优势 ,打造 环渤 海 区域物流体 系和全 国现代物流体 系中的重要枢纽 。 ( 五 )休 闲旅 游业 依 托衡 水湖生态优势 ,以生态休 闲度假 为龙头 ,整合全 市旅 游 资源 ,把旅游业 培育成全市经 济重要 的接续 产业和支柱产 业。 加 强与京津鲁豫等 周边地 区的区域旅游合作 ,积极融入环京 津 、 环 渤海 休闲旅游产业 带 ,打造华北 乃至全 国重要 的休 闲旅游 度假 目的地 。 ( 六 )文化产业 加快传 统文化资源转化 和产业培育提升 ,着力打造 中国内画 之都 、乐器之都 、文 化名城 ,打造 一批具有标 志性 、代表性 的文 化 l 园区 。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
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山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分散,地形地貌复杂,各市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构建全省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税体系等方面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三、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山西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同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扶持和投入,鼓励他们在高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五、推进人才引进机制改革
人才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山西需要加快建设各类人才工程,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等到山西发展,同时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形成人才强省。
综上,为了实现高质量、协调的经济发展,山西需要结合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各方面协调和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等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创新驱动、结论、有效措施。
1. 引言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增加了地区间的不公平性。
问题二: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问题三: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问题四: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正文2.1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西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省份,但在过去的发展中曾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山西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山西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动力和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从而推动山西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将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影响其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山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并探讨加快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路径,最终提出加强山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1.2 研究意义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农业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山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有助于提升全国经济水平。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研究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可以推动山西经济由传统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研究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均衡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提升经济效益,改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山西及周边地区经济互补性和协同发展,实现区域间的经济协作,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1.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旨在深入探讨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和路径。
具体包括对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影响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山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加快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加强山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同的区域,其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资源禀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通过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协商、互惠、互利,实现关键领域联动效应,最终达到提高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频繁和紧密。
这使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公共服务协调、区域产业协调等方面。
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布局协调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在研究区域内实现区域规划的合理布局,使各项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上具备合理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区域开发的战略定位和重点领域,制定细致规划和措施;2.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区域间有机联系和共同发展;3.充分考虑影响区域经济的因素,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环境条件、文化传统等。
二、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经济增长协调的核心任务是消除区域间经济增长的障碍,促进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合理性。
区域经济增长协调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制定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和政策,实现不同地区的发展趋势协调;2.强化创新驱动,发挥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提升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各地行业分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区域公共服务协调区域公共服务协调是指在各个地方之间统筹协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区域公共服务协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调配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2.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协商,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深度融合;3.促进公共服务跨区域、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协同发展。
新时代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研究◎路鸣〔内容提要〕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现代化进程、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挖掘地区发展潜力的主要抓 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辽宁三大区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辽宁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探析 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促进辽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 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
对辽宁而言,深人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 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态势的比较分析近年来,辽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加 快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等三 大区域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在更高层次 上促进了区域互动融合发展。
辽宁三大区域经济总体 运行趋稳,经济效益逐渐提升,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加快,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辽西北地区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讎。
(一)发展特点1.三大区域经济运行总体趋稳,沿海经济带引领辽 宁振兴的作用凸显。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沿海经济带 占全省比重逐年提升,2016年为51.3%,高于2010年6.5 个百分点。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沿海经济带与沈 阳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水平相当,均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且沿海经济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更快,已由2010年低于沈阳经济区6406.3元,逆转为2016年高于沈阳经济区8364.1元。
辽西北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增速较慢,差距呈扩大趋势。
2. 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和层次不同,第三产业占 比均有所提升。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6年沈阳经济区三次产业比重为6.2:39.5:54.3,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0.2:49.7,呈现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辽西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4.7:27.1:48.2,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区域间差距扩大、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污染等。
因此,制定一系列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建设。
同时,推动跨地区基础设施合作,加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第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布局。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制定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同时,通过优化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第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区域间的协商与沟通,推动区域性产业合作和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增强区域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
总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才能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区域经济使我国经济版块中的重要阵地。
因此,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自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抓好区域经济,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本文首先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行为为区域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代劳一些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找准各个突破点,完成了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去解决,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1.区域规划尚不完善,存在提升的空间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仍然不完善,出现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却存在内容交叉或冲突的现象,导致规划缺乏针对性和明确性,不利于规划的完整落实;规划内容注重政绩效果,忽略了实用性效果,使规划成为一些部门或领导谋求政绩的工具。
2.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尚不科学,仍需加以完善如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名目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而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较少,支付规模也较小。
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布局调整方面还应当建立较为科学可行的机制才行。
3.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有限,公共服务难以得到全面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层面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维持运转。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尚未认清形势,对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较少,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使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困难逐渐增多或扩大,使公共服务水平呈现低洼水平,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4.地方保护主义明显,抑制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互惠目前,各地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发展区域经济,因此,在朝向经济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形成地方保护,致使经济效益被放置于最高位置,而严重忽略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途径的有效形成,最终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转。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范文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不断崛起,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为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各盟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二)产业结构特点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也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区域发展差异内蒙古地区各盟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一)资源分配不均内蒙古地区资源丰富,但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资源过度开发,而其他地区则缺乏资源支持。
这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产业结构单一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多样性和竞争力,也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区域发展政策不协调内蒙古地区各盟市之间的区域发展政策存在不协调现象,导致政策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这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均衡分配政府应加大资源调配力度,实现资源在各地区的均衡分配。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地区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内蒙古地区应加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作者:李晓波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9年第10期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我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们党又提出了更远、更高的目标——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且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当然,中部崛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召开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座谈会,并指出,湖北应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发挥龙头作用,可以说他们对湖北给予了很大的希望,这也是基于湖北实际情况的考虑。
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
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
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国外的情况看,任何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比较平均,极少出现那种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现象,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本国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国外学者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将它们固定实施下来。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间竞争的加剧,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探讨如何实施区域协同发展以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概述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区域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地区间共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产业互补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可以通过合作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延伸和规模经济效应的目的。
三、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各地区间的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可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基本原则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公平公正、互利共赢、多方参与、开放透明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区域协同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五、区域协同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实施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路径。
首先,建立区域协同的组织架构,形成合作共识和合作机制。
然后,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最后,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消除区域间的壁垒,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
六、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中国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协同发展案例。
该地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合作,加强产业链的衔接,实现了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和互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协同效应的形成。
七、区域协同发展的挑战和对策在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导致合作的难度。
其次,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难题也是一个挑战。
对策包括加强政策协调、强化法制建设和提高合作的诚信度。
八、国际经验与借鉴国外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如欧盟的区域发展基金和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等。
中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完善自身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九、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景和建议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经 济 发 展 历 程
山 东 省从 上 世 纪 8 年 代 即 着 手 O
个 突破 , 东西互动 , 乡统筹 , 城 促强扶
路, 全省 区域 经济发展实现 了许 多新
解决区 域问发展 衡、 不平, 不协调的问 弱, 协调发展” 的工作思路。
题 , 允许和 鼓励 ~部分地 区率先发 在 展起 来的同时 , 积极促进 区域 经济协 调 发展 , 形成 了适应不 同时 期形 势和 任务要 求的工作 思路和政策措施 , 从 环渤海经济 嘹 望
协 调 发 展
17 8年开 始的 改革 开放在 我国 9 发展史上具 有划时代意义 , 引起了社
会 的深 刻变革 , 促进 了经济持续快 速
“ 中西 ” 东 梯次推进 , 五大板块 ” 到“ 竞
创 新 , 是形 成 主体 功 能 区、 也 优化 国
相发展 , 可分为以下几个 阶段 。 大致
同时 , 区域 发展 不平衡也 是山东
省经济社会 发展 的一个突 出特征 , 区 域 之 间经 济, 区域间差 距呈现 出扩 大的趋 势。
( ) 山 东促 进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一
展 初 见成 效
多样性和差异性 , 为 区域经济 发展 成
的大背景 下 , 山东省结合 自身经济发 展条件 , 在不 同的发展阶段 实施 了不
同 的 区域 经 济政 策 , 济 持 续稳 定 增 经
长, 经济总量走在 了全国前列。
提 出并实施 “ 面开放 , 全 重点突破 , 梯 次推 进 , 东西 结 合 , 怏发 展 ” 战 加r 的 略。包含优化 区域 布局 、 实行分类 指 导和 加快城 镇化 步伐 三个 方 面的 内 容。
( 1)可 以看 出 , 图 , 山东省 各地 市 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学学年论文论文题目学院名称:经济学院学生姓名:吴优专业:经济学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
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能的。
ABSTRACT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目录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含义----------------------------------------------------------1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2 (一)综合性(二)互制性(三)动态性(四)层次性(五)量化区间性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2 (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地区倾斜(二)区域之间的利益磨擦和冲突(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3 (一)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二)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三)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四)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五)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六)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结论-----------------------------------------------------------------------------------------------4致谢-----------------------------------------------------------------------------------------------4参考文献-----------------------------------------------------------------------------------------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经济学院经济学吴优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区域经济又称中观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然资源条件类似,经济结构相近或具有互补依赖性的地域,把所具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自身地域特性的经济运行系统。
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处于二者的结合部。
区域经济不仅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而且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
区域经济具有空间差异性、发展关联性、系统整体性、利益相对独立性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建立在区域经济增长之上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高度化演进的过程,是从空间角度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质的内容。
既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福利的增进,又包括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意识形态和制度等相应调整和完善。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含了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有机联系的概念,是区域内外资源配置的结果。
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的增长;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金、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的长期持续和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极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客观事实。
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能激发各区域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竞争意识,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意味着区域发展失控,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如果区域经济没有差距,表现为一种匀质状态,那么在这种经济状态下的人们都可能产生并沉浸在满足情绪中,缺乏创新热情和发展动力。
而当区域经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区域差距时,发展状态较好的地区通过激励机制和传导机制,对发展状态较差地区就必然产生示范效应和传播效应,形成一种互动。
区际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没有差距,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国际贸易的产生和进行很大程度是因为存在区域间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如果不存在区域差距,东部的相对充足的人力、财力和中西部的丰富资源,就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更不需要建立国内大市场和国内的区域合理分工了。
区际差距对于欠发达区域是一种压力。
差距的存在迫使欠发达区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吸取经济发展状态较好的优势和创新,向发达区域看齐,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产生扩散、传播和渗透效应,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区际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原来封闭和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流向经济发展条件好和汇报率高的地区,使生产要素在流动中得到了最优的配置,使生产要素的潜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理论。
2、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首先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会诱导区域经济行为利己化,刺激了各区域发展经济的短期行为。
最为突出的就是全国各区域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不顾区域的具体情况,大搞“短、平、快”的建设项目,只以当前获利能力的高低来作为选择产业的标准,不顾资源问题、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形成了一阵阵建设的“热潮”。
其结果是造成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大搞重复建设,形成了一种“泡沫经济”,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成为区域间各种资源要素流动吸收、利用的障碍,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大市场造成人为因素的分割。
因为各个区域都很关注自身利益的得失,在发展经济时不可避免地采取一系列手段,甚至是违背国家政策的手段去干预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根本不是从全局的角度来统筹协调,不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