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要点
Z i f u j i n g y a n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白杆、空杆、麻杆、烂杆、霉蔸等,是由油菜菌核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永修县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高达80%以上。
病株不仅会造成减产(一般减产10%~70%),还会影响油菜籽的品质,进而影响到油的品质。
1.发病规律油菜菌核病病菌以鼠屎状的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和病株残体中越夏、越冬。
当年10~12月,土壤湿度较大时,少数菌核可以直接萌发,生出菌丝侵染油菜幼苗,并以菌丝在幼苗内越冬;翌年2~4月间,当春季旬平均气温超过5℃以后,随着气温回升和雨水增多,土壤中的菌核在土壤湿润条件下陆续萌发。
当旬平均气温达到8-14℃时,土壤中的菌核大量形成子囊盘。
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远的可达数里之遥。
子囊孢子在植株表面萌发产生菌丝可直接从表皮细胞间隙、花瓣侵入,或通过伤口、自然孔口侵入。
田间传播过程主要靠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感病花瓣大量脱落到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展蔓延至茎上或病叶腐烂后贴附茎上,从而引起茎秆发病。
2.发病症状油菜菌核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基叶与叶柄出现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白色,组织被腐蚀,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成株期叶片发病时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有黄晕,在潮湿情况下迅速扩展,全叶腐烂;结实期发病最重。
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具轮纹状的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表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
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苍白色,后腐烂。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作物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着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对油菜的危害较大。
为了更好地防治油菜菌核病,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为菌核病菌,属真菌。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病原菌会大量繁殖并感染油菜作物,导致病害的发生。
2.气候条件:湿热的气候是油菜菌核病大量繁殖的主要条件之一。
高湿度和高温度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快速生长和传播,加剧油菜菌核病的发展。
3.非生物因素:除了病原菌和气候条件外,土壤富含病原菌、油菜种植密度过大、连作等非生物因素也是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取抗病品种:育种抗性强的油菜品种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至关重要。
多采用高抗品种,可以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在土壤调理方面,应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保持土壤健康,提高作物的自然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合理密植:适当减少油菜作物的密植程度,有利于降低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4.轮作休耕:适时进行地膜覆盖或轮作休耕,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5.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要注意遵循农药使用说明,掌握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和时间,以避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6.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蚜蝇)或者种植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植物,打造一个天敌与害虫的平衡,达到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目的。
7.采取物理防治:在种植油菜时,可以利用种植密度、排水、通风等物理手段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气候条件和非生物因素。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害,我们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取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轮作休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方面的措施。
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主要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空杆”“麻杆”、“烂”“霉蔸”。
是由核盘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油菜生产区都会发生,一般年份株病率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
发病植株一般减产10%~70%,同时还影响油菜籽的品质。
一、危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重。
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整渍状,后发展为具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表皮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枯死。
叶片:多从植株基部的老黄叶片开始发生,初呈不规则水浸状,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
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白色后腐烂。
角果:初为水渍状浅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
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均核在土壤、病株残体、种子中越夏越冬。
春季询平均气温超过5℃以后,土壤中的菌核在土壤湿润条件先陆续萌发。
阴雨连绵、偏施氮肥、植株过密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一)农业措。
选用抗病品种,同时采用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0.5~0.75克食盐或0.5~1千克硫酸铵兑水5千克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播种。
2、实行轮作,清洁田园苗床、大田不重茬。
油菜收获后,将在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等处的病残体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3、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排水,做到能灌能排。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
做好中耕培土,及时摘除病、黄、老叶,随即带出田外,减轻病菌蔓延危害。
(二)药剂防治。
一般田块在油菜盛花期和终花期各防治一次,喷药时在保证药液喷布植株各部位的前提下,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茎叶。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一种常见于油菜、小白菜、芜菁等十字花科作物的病害,也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一)环境因素1. 湿度: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快的病害,高湿环境是它的主要感染因素。
油菜菌核病菌体在较高湿度(相对湿度大于90%)的环境下易于繁殖和传播,当气温在15℃~20℃时,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大。
2. 低温:低温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降低其抵御病害的能力,也会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3. 土壤酸碱度和土质:较高的酸碱度和大量含有酸性物质的土壤较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生物因素1. 油菜菌核病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青霉菌属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它传播快速,繁殖迅速。
在潮湿环境下,病原菌侵染油菜根颈,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色坚硬菌核,然后侵入油菜茎、叶和花蕾中繁殖,最终导致整个作物枯死。
2. 害虫:某些寄生于油菜等作物的害虫,如菜青虫、芜菁夜蛾、桃小食心虫等,会将油菜叶片咬掉一部分后,破坏了油菜的防御机制,使其更易受到病害的侵染。
3. 过度密植:过密的种植不利于空气流通和干燥,也容易导致菌核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措施(一)生态防治1. 基地消毒:在种植前,先对田块进行消毒,清除残余的病菌和孢子,减少病害的发生。
2. 换茬和轮作:油菜菌核病菌的菌核具有较高的耐养分性,因此需要通过换茬和轮作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繁殖率。
3. 节间管理:通过适当的节间调控和通风通气方法,保持作物株形修剪和以下的透风,减少潮湿环境的形成,从而预防病害的发生。
(二)化学防治1. 避开发病高峰期:在病害高峰期,采取及时治疗。
在油菜开花期和油菜生长前期,病害发生率较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防止病害发生,避免油菜受到极大损失。
2. 防治湿度高:对感染中的油菜,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疗。
一般采用药粉或药水喷洒油菜,防治菌核病的同时,可以预防菌核病、灰霉病等一系列病害。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土壤肥力不足或过量施肥可能导致油菜生长不良 ,从而增加感染菌核病的风险。
06
油菜菌核病防治的未来发 展方向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总结词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未来油菜菌核病防治的重要方向。
详细描述
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抗病性的油菜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和损失。同时,推广抗 病品种也可以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023-11-07
contents
目录
• 油菜菌核病概述 • 发病原因及规律 • 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 • 油菜菌核病防治中的问题和挑战 • 油菜菌核病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油菜菌核病概述
油菜菌核病的定义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真菌引起的植 物病害。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的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抗 病能力强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采取轮作的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中的菌核数量,降低 病害的感染风险。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园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场所,同时注意合理施肥 ,增强油菜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04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的调查方法
1 2 3
确定调查时间和频率
选择在油菜菌核病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进行 调查,并确定调查的频率,以便及时了解防治 效果。
制定调查表
根据需要调查的内容,制定调查表,包括油菜 品种、种植密度、施肥情况、菌核病发生情况 、防治措施等。
培训调查人员
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了解调查 表的内容和填写方法,以及如何识别油菜菌核 病的症状。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较为严重的危害。
这种病害不仅能使种子和子叶发生腐烂,还能引起幼苗死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要想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就需要全面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真菌侵染: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这种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病原菌,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并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
2. 大气湿度:油菜菌核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真菌更容易在植物体内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
3. 高温多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多雨和高温的天气,这种气候条件会使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升高。
4.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病原菌最初是通过种子或植株残体等途径在土壤里繁殖,而后再通过空气、水流等方式传播给健康植株。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油菜病核病抗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
2.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油菜的栽培密度,减少空气流通量,降低空气湿度。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蒸汽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4.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适度施用有机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5. 清除枯萎植株:及时清除田间的枯萎植株和残茬,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喷施农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就要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7. 合理灌溉: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避免过多地浇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8. 防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防治其他病虫害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减少局部病害发生上升。
以上就是对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影响油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
分析总结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及危害症状,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生;防治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油菜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发病,但是以开花期以后发病最重。
它是由油菜菌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寄生在土壤、种子和病株残体中越夏、越冬。
当年10~12月,如果土壤湿度适宜,少数菌核可以直接萌发,生出菌丝侵染危害油菜幼苗,也可在幼苗内越冬;次年2~4月,随着气温回升和雨水增多,土壤中的菌核可直接萌发产生子囊盘。
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随风传播。
子囊孢子在植株表面萌发产生菌丝,可直接从表皮细胞间隙、花瓣、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
田间传播主要靠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感病花瓣大量脱落到叶片上从而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瓣扩展蔓延至茎上或病叶腐烂后搭附在茎上,从而引起茎杆发病。
另外,已发病的茎杆、枝叶与无病的茎杆、枝叶接触也会引起病害的二次侵染。
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甚至绝收;病株一般减产10%~70%。
1 发病条件1.1易感品种的存在由于现在油菜还没有形成统一供种,田间种植品种对菌核病的抵抗力存在差异,为菌核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载体。
1.2气候因素菌核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气候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很大,特别是开花期,如果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大,与油菜易感生育期相吻合,为菌核病发生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发病就重。
因此,田间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氮肥施用过多,导致油菜生长过旺、倒伏等情况下,造成田间不透风,光照不够,湿度加大,有利于病菌繁殖。
实践表明,雨水较多的年份,油菜菌核病发病较重,尤其是在油菜谢花盛期,如遇高温多雨天气,病害就有流行的可能。
据多年观察,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程度与油菜开花期气候关系最为密切。
花期阴雨多、田间湿度大,则发病明显加重。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启蒙·油菜菌核病俗名烂蔸、烂秆、霉秆等,主要为害茎部,叶、荚等处也可受害。
油菜发病后不但产量大减,种子含油量也大大降低。
除为害油菜外,还为害其他十字花科作物。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多在油菜谢花结荚时发生,在结实期发病最重。
在枝秆离地2—3厘米处及主秆第一分枝处,最易发病。
病部初呈水渍状,后变淡呈白色,湿度高时茎基软腐,表面生绵毛状的霉。
严重时茎部外表糜烂,干燥后表面纤维破裂如麻,引起茎秆折断倒伏。
后期茎秆中空,内生很多黑色像老鼠屎的菌核(有时菌核生在茎外表)。
病株地上部先萎蔫,后变枯黄,最终全株提早枯死,好像早熟一样。
病菌主要以收获前后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越夏。
秋季多雨时可产生菌丝或萌发为子囊盘,危害甘蓝等十字花科作物。
3—4月间多雨,温度适宜,更有利于子囊盘的发育。
子囊盘生有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飞散到寄主植株上伸出芽管,侵入寄主植株体,菌丝即在寄主植株细胞间隙繁殖,分泌出一种酶,溶解中胶层,使寄主组织的细胞相互分离,使细胞液渗透到细胞间隙中,以便菌丝吸收,因而造成寄主植株死亡。
在寄主组织破坏将尽时,菌丝便密集而形成菌核。
此外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菌丝还能营腐生生活,一旦遇到适于寄生的寄主,即侵入为害。
菌核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至少可以存活2年;如被家畜吞食,经过家畜的消化器官,仍然有致病力,但在潮湿的地方或埋入地下深达10厘米以上,次年就失去生命力。
病菌在低温高湿下容易繁殖,其发育适温为15—24℃。
在耕作粗放、地势低洼、不便排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的情况下,发病更为严重。
油菜与十字花科蔬菜、蚕豆、豌豆等作物轮作,或油菜连作,发病均重。
相反,如地势高,排水良好,与水稻、小麦等作物轮作,发病就轻。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也有显著差异。
防治油菜菌核病应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坚持综合防治。
在盛花期每亩地面撒施石灰或石灰与草木灰按1比3混合40—50公斤,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油菜菌核病在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镇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对策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是六安市油菜种植中的主要病害。
该病在裕安区石婆店镇持续发生,严重影响了油菜种植的产量,同时也降低了油菜的品质。
为探索油菜菌核病在该镇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实现油菜高产目标,笔者开展了该项技术措施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危害症状1.1 苗期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变为白色,逐渐腐烂,上面长出白色菌丝。
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
后期病部形成黑色菌核。
1.2 成株1.2.1 叶片。
叶片发病多从植株下部衰老、黄化的叶片开始发病,初生水渍状暗色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具同心轮纹,边缘暗青色,外缘具黄晕。
潮湿时病斑扩展迅速,其上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易破裂穿孔。
1.2.2 茎。
茎部发病,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
初生淡褐色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扩展成长椭圆形、棱形直至长条状的绕茎大斑。
病斑略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病键交界明显。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图1)。
病害晚期,茎髓被蚀空,在茎内形成许多黑色鼠粪状的菌核,有时在茎外也形成菌核(图2)。
茎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最后全株枯死(图3)。
发病较轻的,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种子不饱满,秕粒增加。
1.2.3 豆荚。
豆荚发病,形成不规则形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比茎内菌核小(图4)。
1.2.4 种子。
种子发病,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或成为不规则形秕粒。
2 发生规律油菜菌核病属真菌类病害,以散落在田间中、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以及病秆残渣中的菌核菌丝越夏过冬。
当年的11~12月,有少量的菌核萌发,使冬前油菜叶片产生病斑,菌核大量萌发期在翌年2月到4月下旬,菌核萌发成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内射出,传播发病,油菜菌核病主要危害期即集中在该时期。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是由菌核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菌核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病害。
油菜菌核病主要发生在油菜的茎和叶片上,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菌的侵入:病原菌通过种子、残根、含病菌的病叶和病茎等方式侵入油菜植株,造成病害的发生。
2. 气候因素:气温和湿度是油菜菌核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病原菌在湿润和温暖的环境中繁殖速度较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 缺乏抗病力:油菜品种抗病力的差异也是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抗病力强的品种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1. 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的病菌源,如残根、病茎等。
使用无病种子进行播种,以减少病原菌的侵入。
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病害轮作:适时进行病害轮作,将油菜与其他作物进行交替种植,从而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3.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力强的油菜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油菜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适度的化学防治措施,如使用抗菌剂进行喷洒。
但是使用化学药物要注意剂量和频次,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剂来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应用对油菜菌核病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生物有益微生物,如磷溶解菌、拮抗菌等。
综合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环境因素和油菜的抗逆性等多方面因素。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引进抗性品种、合理施肥、合理间作等方法,以及农药喷施和病害调控措施。
通过综合防治,可以有效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保障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是菌核锈菌,主要通过种子、菌核等途径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导致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2. 环境因素: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受到气候、土壤、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湿条件是菌核锈菌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都会影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3. 油菜的抗逆性:油菜自身的抗逆性也会影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一些抗病品种或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导致病害的发展和扩散。
二、综合防治措施1. 引进抗性品种:选择抗病力强的油菜品种是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引进具有抗性基因的油菜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保障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增强油菜的抗逆性,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
3. 合理间作:合理的间作作物有助于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通过与其他作物合理搭配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病。
4. 农药喷施:适当的农药喷施是控制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防治期间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病,保证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5. 病害调控措施:采取病害调控措施也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途径。
包括及时清理病残体、病虫菌驱除、保持适宜的通风和湿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菌核锈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病。
三、结语综合防治是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手段。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一、病原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类病原体白粉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亚洲、美国、欧洲等地均有发生。
白粉菌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在其白粉孢子侵染寄主时,往往通过子实体(菌丝块)和子实体释放的子实层破碎碎片感染植物,此时的病原性是最高的。
白粉菌能侵染近50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蔬菜作物、豆类植物和油料作物等。
因此,白粉菌是一种经济意义很大的植物病原真菌。
二、寄主油菜菌核病的寄主主要是油菜以及其它十字花科植物,如萝卜、芸薹、芥菜等。
三、症状1. 植株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的散在斑点,随着发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色或浅褐色病斑,叶片上也会形成白色的风干菌丝块。
2. 油菜病叶的病变以交叉位置的扩大和融合为主要特点。
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病叶的病变特点是出现许多洁白的鳞片状的子实体,形成了典型的菌核。
3. 油菜菌核病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同时也会影响植株的开花结果和产量。
四、危害1. 白粉菌寄生在油菜叶片上形成的病斑,会导致叶片凋萎、生长迟缓,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降低植株的抗逆能力。
2. 油菜菌核病还会造成叶面积减小,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对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 如果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降低产量,造成经济损失。
五、发病条件1. 湿度:白粉菌对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白粉菌侵染寄主植物。
2. 温度:白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病原菌的侵染能力。
3. 酸碱度:白粉菌在pH为5.6-7.0的环境中生长最为适宜。
4. 土壤:土壤中的残留菌核和菌丝体可通过种子、病株残体和土壤波播侵染油菜。
六、防治措施1. 合理灌溉:油菜的生长期间,要适度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湿润的环境促进白粉菌的生长。
油菜菌核病
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0~30℃,最适 温度20℃,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菌核可不休眠, 5—20℃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其中以15℃ 最适。 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年,干燥土中可存 活3年。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但以5~10℃ 为适,萌发经48小时完成。生产上在菌核数量大 时,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 旬降雨量超过50mm,发病重,小于30mm则发病轻, 低于10mm难于发病。 此外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 过密、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 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 遭受冻害发病重。
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 轮纹,外围暗青色,外有黄色的晕圈。 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则迅速 的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白色的 菌丝。
茎部 病斑多从主茎中下 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状, 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 长椭圆形、梭形至长条状的 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 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 健部交接明显。潮湿的条件 下病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白色絮状的菌丝。病害发展 的后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 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 折断,茎内形成鼠粪状的菌 核病株常从病茎部以上早熟 枯死。
三、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夏、越冬。翌春, 油菜抽薹开花期间,菌核大量萌发形成子囊盘或菌丝体,从寄 主表皮细胞间隙或伤口、自然孔口侵入,主要侵染衰老阶段的 器官和组织。 油菜成熟阶段,当田间的小气候相对湿度较大时,植株各 病斑处都可形成菌核,尤以茎杆内的菌核居多。 再侵染 病菌一般没有再侵染,除在四川盆地等秋冬季温暖潮湿的 地区,菌核在油菜幼苗期萌发形成子囊盘或菌丝,侵染油菜 再形成菌核,翌春这些菌核再萌发侵染,在油菜植株生长茂 密,枝叶相互毗连,特别是在油菜倒伏时,菌丝可通过毗连 的枝叶进行再侵染。
油菜菌核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18)油菜菌核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蔺自敏(婺源县思口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江西婺源333201)摘要:油菜菌核病是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油菜危害程度重、范围广。
该文简述了婺源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并提出选择抗性品种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病特点;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8-0096-02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tiorum)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空秆、烂秆、麻秆、白秆、霉蔸等,是油菜种植区的常发性病害。
该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寄生在病株残体、种子和土壤中越夏、越冬[1],在油菜苗期至成熟时皆可感染发病,尤其在花期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油菜开花、产量和品质。
1婺源县油菜种植概况江西省婺源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2021年油菜种植面积高达8000hm2,主要种植区域在篁岭和江岭,篁岭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江岭被誉为“中国四大油菜花海”之一。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油菜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控工作,以扩大油菜种植规模、提升油菜种植水平来巩固油菜旅游品牌,提出“种油菜就是种风景”的理念。
2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油菜菌核病在婺源县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花期后发病最为严重。
油菜受侵染后在叶、花、角果、茎上都可产生危害,以茎部受害最重[2]。
目前,油菜菌核病已成为制约婺源县“花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1初侵染油菜菌核病初侵染的来源主要是混杂在种子中或遗落在土壤中越夏的菌核,温湿度适宜时菌核开始萌发形成子囊盘。
在大田自然条件下,一般在油菜苗期和花期产生2次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内喷出,随气流传播,接触油菜后萌发产生侵入丝,通过表皮细胞间隙、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发育成为菌丝。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菌核病是安徽省油菜最常见的病害,常年呈中等以上程度流行,已成为制约油菜产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结合肥西县实际,简要介绍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病症状;流行因素;防治技术导言油菜是安徽省的主要油料作物,常见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和病毒病,其中对油菜产量影响最大是菌核病。
油菜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菌核病,病菌能侵染油菜地上各个部位,在开花结果期发病最多。
近几年,肥西县油菜菌核病最终发病程度均达到中等以上程度,导致油菜籽含油量锐减。
考虑到油菜品种的更新换代、种植面积的扩大、气候条件难以预测等多重原因,为切实有效地控制油菜菌核病大量传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结合肥西县实际,简要介绍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为全面防治此病害提供参考。
一、发生特点(一)发病症状病菌一般先侵染花瓣和老叶,再传染茎秆、分枝等部位,茎部受害时损失最重。
叶片染病后,产生圆形、不规则形状的病斑,中部灰褐色、外围暗青色、边缘淡黄色。
病斑在空气湿润的情况下迅速扩散,造成整个叶片腐烂,叶片上长出白色绒毛状的菌丝;病斑在天气干燥的情况下发育迟缓,易发生破裂、穿孔等现象。
花瓣被感染后会产生水渍病斑,继而变成灰白色。
茎秆被侵染后病部会生成褐色水渍状圆形或梭形病斑,后变为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直至茎秆周围形成大病斑。
感病后期病秆内部中空,有鼠粪状黑色菌核[1]。
(二)病原物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丝白色,丝状,有分枝,有隔膜。
菌核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色,内部则为粉红色。
菌核内部均由菌丝组成,表面无绒毛。
菌核萌发后可长出1个或多个浅肉色至褐色的具长柄的肉质子囊盘,初期呈杯状,扩展后呈盘状[2]。
(三)病害循环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源。
在田间,通常是子囊盘成熟后释放子囊孢子,并随气流传播侵染花瓣。
油菜菌核病如何防治和治疗
油菜菌核病如何防治和治疗引言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作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会对油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和治疗油菜菌核病,我们需要了解该病害的病因、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病因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新低层的潜伏孢子感染引起的。
病原真菌主要包括黑褐病菌和核块腐菌,它们在潜伏期内侵染油菜根部,并引起症状。
二、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菌核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变黄、萎缩和死亡。
初期,潜伏孢子在根部引起细胞壁的破坏,导致叶片的颜色变黄,并逐渐向上扩展。
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逐渐萎缩和死亡,严重影响产量。
三、防治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耐病性强的油菜品种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
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可有效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2.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精细管理,提高土壤肥力,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其次,要加强病源处理,对油菜菌核病病源进行清除和处理。
3. 旋作与轮作旋作与轮作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安排油菜的种植顺序,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旋作可以将作物的固定病原体较低,从而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4. 杂草清除杂草是油菜菌核病的潜在病源之一,因此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进行除草,保持田间干净整洁。
5.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于预防油菜菌核病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增加油菜受病害侵害的可能性。
因此,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施肥。
6.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引入天敌和有益微生物,可以增加土壤的抗病能力,减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四、治疗方法1. 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治疗油菜菌核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选择适合的药剂进行喷洒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减轻病害对油菜的影响。
药物防治应在病害初期进行,以提高治愈效果。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主要病害之一,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油菜菌核病不仅给油菜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对于土壤和环境也会造成污染和危害。
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病原真菌侵染油菜菌核病的病原真菌为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该真菌对多种植物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引起油菜、豆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等植物的病害。
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长出麦角菌核,通过天敌生物、水流、昆虫、人工传播等方式寄主埋伏繁殖,每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持续感染油菜作物,造成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2. 环境条件油菜菌核病的发病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油菜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中,空气湿度大,土壤湿润,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宜病菌的侵染和生长繁殖,成为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3. 油菜品种抗性差种植抗性差的油菜品种是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性差的油菜品种易受病害侵染,病害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导致病害加重。
4. 土壤耕作和种植密度不合理的土壤耕作和过密的种植密度也是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土壤耕作不当会造成土壤固结,通风不畅,排水不好,这些都会导致油菜植株不良生长,易受病害侵袭。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采取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有一定抗性的油菜品种是预防油菜菌核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育有多种抗性好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可以有效抵御病害的侵害,减轻病害发生的风险。
2. 合理的耕作管理合理的耕作管理也是控制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种植密度、施肥、排水等都要做到合理,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3. 化学防治采取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也是控制油菜菌核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可以采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如200g/l噻唑锰锌,500倍液,肥料用;草甘膦,140g.kg+嘧啶酮,180g.kg二元混剂,500倍液,成效好,为广大农户所接受。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油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遭受的一种病害,该病害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
主要是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中的孢子传播而引起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发病原因:1.空气传播:油菜菌核病由于受到病原真菌本身和风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出现。
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是病害的易发地区,尤其是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情况更加严重。
2.土壤传播:油菜菌核病的孢子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产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时,易发生侵染,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一些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硒、锌、铜等,这些元素是油菜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它们的缺失会导致植物自身免疫力下降,从而使植株感染菌核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种子传播:种子是油菜的主要繁殖方式,在种子被感染后,病菌孢子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好几年,导致种子的长期传染,因此选择抗菌核病的优良品种和消毒种子是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手段。
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油菜品种种植。
优良的品种具有免疫力强、适应性广、能吸收入根际的铁元素等特点,适应多种环境条件,降低油菜发病率,抗菌核病。
2. 合理施肥,增强油菜自身免疫系统。
及时施用复合肥,注意混施有机肥,充分供应植株所需养分,从而提高油菜的免疫力,有效防治菌核病。
3. 种子消毒处理。
使用消毒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有效杀灭病原菌孢子和细菌,减少病菌感染的可能性。
4. 加强土壤管理。
增施有机肥、复合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增加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使土壤保持透气性和湿润度,杀灭真菌孢子,预防菌核病的发生。
5. 定期对田间进行消毒。
经常消毒田间,使土壤得到彻底杀灭,从根本上减少植株感染的可能性。
总之,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病害,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目的,从而保护和提高油菜产量,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油菜菌核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油菜菌核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背景介绍油菜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油菜籽是我国油料作物的主要来源。
然而,油菜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如近年来频发的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是由菌核香薷(Leptosphaeria maculans)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油菜菌核病的原因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是菌核香薷,这种真菌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可以在土壤和残留物中长期存活。
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残留物和空气传播。
雨水、风和昆虫等可以传播病原菌,助长病害的发生。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油菜的生长环境、气候、地理位置、种植方法及品种等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例如,长期种植油菜和缺乏轮作、植株密度太大、土壤过湿、气温过高或过低、降雨量过多等条件都可能导致油菜菌核病大发生。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对策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最为有效的措施。
抗病品种虽然价格较高,但其可以显著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
农民在种植油菜时应该注意不要只追求高产,而应在种植的时候选择抗病性芽菜,并进行全程管理。
合理栽培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是防治油菜菌核病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种植油菜前应对土壤进行病害检测。
采取轮作、混交、合理密植、不同株距等措施,控制地下害虫和土壤传播。
及时排灰排水,减少湿度对病菌的利用,保持土壤通风,减少病菌在土壤上的存活。
农药防治如果抗病品种或合理栽培的措施不能很好的控制油菜菌核病,合理使用农药能够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对于菌核香薷感染的油菜,可以使用前沿、霜尘膜、福美来等农药进行外敷。
同时,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药剂浓度、喷药时机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定。
结束语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种植中的常见病害,不合理的栽培措施与抗病品种缺失都是导致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原因。
因此,农民在种植油菜时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合理使用农药,从源头上控制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嘲 北 楫 保
2 1 年第 4 01 期 总第 16期 2
病 虫分析
病 始见 日都偏 迟 , 4月份 的雨 日比 2 0 年少 2 , 09 d 雨量 比 2 0 年少 2 . 09 84 mm,茎病 株率 上 升较慢 , 茎秆 发病 程 度也相 对轻 。
22 菌源 基数 的影 响 .
当 阳市地 处 鄂西 南 山 区 向江汉 平原 过 渡地 带 , 均种植油 菜 3 万 亩 以上 , 湖北省优 质油 年 5 是
菜示 范 县市 , 近年来 , 菜菌 核病严 重 阻碍 了油 油 菜 的生产 , 作者通 过近 5 年来 对油菜 菌核病 的 田
问调 查 , 分析 了其发 生特 点及影 响 因子 , 希望 能
为专 业化 统 防统 治提 供 了技术 依据 。
2 影 响 油 菜菌 核病 发 生 的主 要 因素
从近 五年来油菜 菌核病 田间发生情 况看 , 影 响其 发病轻重 的主要 因子有气 候 、 菌源 、 品种 、 栽
1 发生 特点
11 子 囊盘 萌发 .
子囊 盘萌 发初 现期 一般 为 2月下 旬至 3月
2 . m, 25 m 田间湿度低 , 田间子囊盘萌发时 间偏迟 ,
3 中旬雨 日及雨量均 比 20 年少 , 月 09 子囊 盘盛发 期不 明显 , 子囊 盘 萌发 时间长 , 叶发病 和茎秆 发
作者 简介 : 郑祖 风 , , 艺师 , 事植 物保护 工作 。 女 农 从
一
5 — 5
培条件 、 田间管理水平等 , 中油菜花期是否遇 其
连 阴雨 以及 其是 否 和子囊 盘萌 发盛 期相 吻 合是
上 旬 , 囊盘 萌发盛 期 为 3 子 月上 旬 至 4 月上 旬 。
子 囊盘 萌发 时间迟 早与 2月份 的气温 和 田间湿 度有 直 接关 系 。 3 份 田间湿 度越 大 , 且 月 子囊 盘 萌发 盛期 越 明显集 中。
当阳市 油菜 重 茬 田面 积 大 , 田间菌源 基 数
高, 有利 于油 菜菌 核病 的发 生 。
23 栽 培 品 种 的 影 响 .
当阳市种植 油菜 品种 较多 , 品种 间菌核 病 各
发 生程 度存 在较 大差异 。 通过 五 年 的 田间调 查 ,
季 田间见病 早 , 情发 展 时间长 , 害发生重 。 病 病
病虫分析
嘲 北 极 保
2 1 年第 4 01 期 总第 16期 2
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 因分析
郑祖凤 郭亚林 李 国敬
( 湖北省 当阳市植保站 中图分类号 :4 ¥3 文献标识 码 : B 44 0 ) 4 10
文章编号 :0 56 ( 0 )40 50 2 10 —14 2 1 0 .5 —0 1 1
率也 高 。
242 部分 田块 偏施 N肥 , .. 田间长势 过旺 、 伏 倒 或 田间杂草多 , 造成 田间 阴蔽 , 相对湿 度大 , 田间 小 气候适 宜病 害 流行 。 243 旱 田菌 核病子囊盘萌发 时间 比水 田早 , .. 田
间见病 也早 。如 20 年调 查 , 田油菜 茎病 株 09 旱 见 病要 比水 田早 5 以上 。 天 244 播 种移 栽 时间早 的 田块 , .. 田间封行 早 , 春
12 大 田 叶 发 病 .
影响 菌核 病 流行成 灾 的关 键 因素 。
21 气 候 因素影 响 .
在 一定 的栽 培管理 条件下 , 响菌核病 年度 影
之 间 流行 程度 差异 的关 键 因素是 花 期 的雨 日和
秋 季大 田叶发病始 见 日在 1 月下旬 至 1 月 1 2 下旬 ; 春季 叶发病 见病 期在 2 月上 旬至 下旬 , 见
油 菜盛 花 期 田间 已封 行 ,不 利 于 防治 。 同 时, 阴雨 日、 方法 、 药剂 不对路等原 因影响 防治效 果 , 致 田间菌 核病 发生重 。 导
表 1 油菜菌核 病田间调查数据整理表
一
5 ~ 6
到 1.℃ ( 2 0 年 高 56C) 2 份 阴雨 日多 06 比 08 . ̄ , 月 达 2 d 降雨 量达 到 5 . m, 0, 35 m 子囊 盘 萌发 时间偏
早, 3月下 旬雨 日6 、 d 降雨量 1. m, 94 m 子囊 盘盛
病 株率 高峰 期 的早 或迟 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月份 的雨量 和 田
雨量 , 如花 期连 阴雨 日多 , 则菌 核病 发生 重 。如
2 0 年 2 中旬 日平 均气温 比历 年 明显偏 高 , 09 月 达
病 期 叶病 株率为 1 %~2 叶病株 率高 峰期 在 . 5 %,
4 上 中旬 , 早是 2 0 年 , 迟是 2 1 年 , 月 最 07 最 00 叶
25 防治影 响 .
华 油杂 、 油 系列油 菜菌 核病 发生 程度偏 重 , 德 平 均病茎 率 比中双 系列 油菜 高 45 百 分点 。 —个 24 栽 培条 件和管 理水 平的影 响 . 241 栽 培管 理不 平衡 , .. 造成 田间长 势不平 衡 , 开花 时段拉 得 时间 长 , 期遇 雨机 率 高 , 花 感病 机
间湿度 呈正 相关( 2 。 表 )
13 大 田 茎 秆 发 病 -
发期 明显 , 月 中旬 雨 日达 8 , 4 d 降雨量 9 . m, 26 m 4 月 下旬茎 病 株率 上 升快 ,茎秆 发病 程 度重 。而 2 1 年 2月份 阴雨 日比 20 年少 8 、 00 09 d 降雨量 仅
茎秆 发病始 见 日一般 在 3月 下旬 至 4月上
旬, 见病最早 的年 份是 2 0 年 , 0 9 系统 观察 点 3 月 2 0日见病 ,比历年平 均 年份早 1d 部 分旱 田 3 5,
月初 即见茎病 株 , 主要 原 因是 当年 2 月份气 温 比
收稿 日期 :0 10 —7 2 1 -51
历 年 明显 偏高 , 月 份 降雨量 较多 , 2 田间菌核 萌
发 早 。茎秆 发病 高峰 期在 5 月上 旬 , 5 近 年高 峰 期 茎病 株 率为 1 .%,病 指 96 44 .。茎 秆发 病株 高
峰期 的早迟 、 发病 程度 与 4月份 的雨量 、 日和 雨 田间湿 度呈 正相 关( 1表 2 。 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