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与自身素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与自身素养的关系
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有益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同学们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同学们增长知识,增强语感,累积丰富的语言素材,学习优秀的语言技巧,提高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课外阅读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课外阅读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人类要发展,必然离不开知识。
学生如果不会读书,没有知识,文化底蕴不足,步入社会以后就很难立足于这个时代。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马克思说:“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课外读物纵横古今,横贯中外,浩如烟海。
若想凭借课内所学的“沧海一粟”而“以不变应万变”,那无异是井蛙之思。
惟有靠课外广泛的涉猎,才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强调学生“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
书读得多了,就能使同学们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就自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领域。
第二,课外阅读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课外阅读的进程是一个思维的进程,许多思维活动在阅读过程中都是可以实现的。
一个人在认真阅读时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思索、想像、判断和推理,既要领悟词义,理解语句的含义,又要批判地思考文本的内容观点,还要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大脑里已有的知识、文本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比较。
因此阅读中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阅读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进行有效地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而课外阅读越丰富,思维能力得到的锻炼就越大,对智力潜能的开发也就越有效。
第三,课外阅读能怡情冶性、塑造人生。
读书其实是一种享受。
古人读书讲究环境的清静,在闲情逸致中以求养心益德,有超凡脱俗之感。
现代社会丰富多采,充满了烦躁与诱惑,能静下心来读点自己喜欢的书,养养心,益益德,不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读书也是一种休息,一种解脱,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还说:“读书越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通过读课外书籍,可以让同学们领略到柔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艳艳的娇花、翩翩的蝴蝶、舒卷的风、斑斓的霞、弥漫的雾和飘洒的雪等优美的、生机盎然的、变幻奇妙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欣赏到属于个人的形体美、心灵美,属于人际间的服饰美、语言美、人情美等社会之美,这些美可从多方面培养同学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读书对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书籍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过去毛主席、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因为有了进步书籍的引导才走上革命道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世界名著曾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与建设事业之中。
正如歌德所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凯勒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明代董其
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法国罗曼罗兰说:“和书籍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课外阅读对人生的重大启迪作用。
总之,多读一本好书,多活一个人生。
第四,课外阅读能增强积淀,厚积薄发。
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也一再强调:“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多读课外书。
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吸收”哪来“表达”呢?苏轼就说过:“厚积而薄发”,这“厚积”就是要大家多读书。
所以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是靠平时“多读多练”。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蚕吐丝,蜂酿蜜。
蚕只有吃进一片片桑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蜂只有采集百家之花,才能酿造香甜的蜜。
读书犹如吃桑叶、采百花,写作如同吐丝酿蜜。
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上的表达。
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
”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
课外阅读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
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作为语文教学风向标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更是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了一次总检测。
如有一年全国卷Ⅱ的话题“中国人的读书现状与网上阅读”,全国卷Ⅲ的话题“书”,安徽卷的话题“读”。
尤其可贵的是,有一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要求从给出的5个历史人物和5个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来作文,率先在全国鲜明亮出“读书?作文”的旗帜,受到全国上下一致的好评;连续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更是穿梭时空、极尽课外阅读之能事,无论从命题素材还是写作空间,都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试想,如若学生平时没有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也就只能望洋兴叹,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悲叹了!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培根在《论读书》中为读书的好处作了最精到、最权威的诠释。
由此可见,读书无论是对于个人知识才干的增长,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